列昂捷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1、该理论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的性质。特别强调 了人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原则。 2、活动理论有助于克服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 和生物学化的倾向。 3、具有实用价值。他强调直观性教学的原则,强 调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培养、形成人的内部心理与 意识。他强调通过活动来改善和形成人的个性心理 特征。 4,但是,一定程度上,他拔高了活动的意义,用 研究活动代替了整个心理学的研究。是有片面性的。
启示: 1、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2、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首先要组织他从事 所要求的活动,培养他从事一定种类和形式的活动。 3、 儿童对注意对象的保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对儿童提出的任务、为其提供的可参与的活动。 儿童的活动特点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由此列昂捷夫得出如下结论: 任何一种活动, 都是适合于主体的一定需要, 具有一定 的动机, 为一定的目的动作所组成, 而动作又由客观对 象条件所确定的操作来完成, 这就是活动的共同结构。 他认为, 活动、动作、操作和与其相应的需要一动机、 目的、条件构成了活动共同结构的“ 单位” 。对活动 的研究就是要分析出活动的这种内部系统关系。不仅要 分析活动的各种形式,彼此间的转化, 也要特别注意它 自身的这些结构的变化。如, 活动本身可以失掉自己的 动机而变成动作, 而动作在目的发生变化之后又可以变 成操作, 所以活动一动作一操作以及动机一目的一条件 相互间的转化是经常发生的。
Why?
三个原因:
其一、活动产生心理。列昂捷夫认为心理不 是别的而是活动的特殊形式, 是物质生活和 外部物质活动发展的产物, 因此研究活动及 其结构和活动的内化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 中心环节。 因此“ 活动不论其形式如何, 乃是心理科学的对象” 。
其二、活动与意识关系角度。他认为, 把活动列 为心理学的对象可以更好地解释心理学中的意识 问题。他说, 意识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是 要求语言参加活动的一种高级的为人所特有的心 理形式。因此, 研究外部实践活动过程是认识心 理反映和意识的关节点以及主要方法。 其三、活动与个性角度。列昂捷夫还认为, 人是 在活动中形成着自己的个性的, 因此只有把活动 列入心理学的范畴, 才能更好地解决个性问题。
两个: 其一,列昂节夫认为, 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对象 性。也就是说,无对象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活动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一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事物。 二是主体对这些客观独立存在的事物属性的心理反 应的产物。 前者对于活动来说是第一性的东西, 而后者是第二 性的东西, 因此活动对象具有两重性。
列昂捷夫(Alexei Nikolaevich Leontyev 1903.02.05 -1979.01.21),前苏联心理学家。1903年2月5日生 于莫斯科,1979年1月22日卒于同地. 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1941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 1966年任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68年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1966~1969年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维列鲁学派重要成员之一。
列昂捷夫指出, 活动结构的“ 组成部分” 的相互转 化,说明活动结构的各个“ 组成部分” 具有灵活性 的特点。他认为, 这种灵活性不仅表现在它们相互 间的转化上, 还表现在每一组成部分可以变成更细 小的分散的单位, 如在达到所选定的总目的的进程 中, 可能划分出一些中间性的目的, 从而使一个完整 的动作分散为一系列个别的连续性的动作。相反的 过程则是被划分出来的活动结构单位会合并起来, 联合起来。
列昂捷夫认为,外部活动通过内化可以转化为内部活动, 而内部活动通过外化又可以转化为外部活动。这种转化 之所以能够成立,他认为这是由于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 具有同样的共同结构。 他指出, 具体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论什么活动都 要适合主体的一定的需要, 并在活动中力求达到这一需 要的对象。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活动的真正动机。因 此, 活动的概念必须与动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此外, 活动是由各种动作构成的, 而动作乃是服从一定 的目的的自觉的过程。因此,动作概念与目的概念相联 系。 有目的的动作要想实现出来, 又必须依赖于实现动作的 方式, 即操作, 而操作决定于客观对象的条件。这样, 操 作与条件相关联。
列昂节夫特别强调内化的思想。他指出内化是一 种过渡。在外部过程向内部过程过渡时, “ 它们 经受了特殊的转化一概念化、语言化、简缩化, 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 进一步发展” 。因此, 他认为把内化这个概念引 入心理学, 就会把关于内部思维运算起源的研究 大大推进一步。
活动作为“ 主体一客体” 之间的中间环节, 起着一 种中介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活动中发生着从客体向 它的主观形式即映象的转化, 并且在活动中也实现 着向它的客观产品的转化。所以列昂捷夫说“ 在心 理的水平;, 活动是以心理反映为中介的生活单位. . 。 换句话说, 活动不是反应, 也不是反应的总和, 而是 具有自己的结构、自己的内部转变和转化、自己的 发展的系统。”
活动的对象性传达了什么呢?
活动的对象性,决定了活动的变化性和 可塑性。
其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是不存在 的。 这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
分为外部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 所谓外部实践活动是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它的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主体外部活动转化为内在的东 西。 所谓内部心理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和观念,主要 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列昂捷夫以为,所谓内化就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 过渡的结果, 对付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 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 他认为,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机能— 活动对象性 不仅产生映象的对象性, 而且也产生需要、情绪和 情感的对象性。也就是说, 外部的感性实践活动乃 是一切心理活动, 包括意识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所 以列昂节夫认为活动的内化不仅表现为外部的动作 逻辑向内部思维逻辑的转化,而且表现为社会生活的 逻辑向个体活动的逻辑的转化, 即表现为“ 人们心 理之间的过程 转化为个人心理之内的过程” 。
What:
列昂捷夫认为,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应 或者其总和,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 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活动不仅包 括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实践活动,而且包 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具体的讲即: 列昂捷夫不赞同二因式S-R ,而是运用 三因式 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列昂捷夫认为, 传统的心理学中的刺激一反应公 式, 只有在以揭示最简单的心理生理机制为目的 的实验室实验的狭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而一遇 到更复杂的心理事实时就会毫无办法。造成这种 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公式排斤了主体的活 动, 因此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得用三项式来代替 上述的二项式, 即在刺激一反应之间加上一个中 间环节(主体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条件、目的和手 段)。
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公式排斤了主体的活因此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得用三项式来代替上述的二项式即在刺激一反应之间加上一个中间环节主体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条件目的和手活动作为主体一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
---操群 周文 王翠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思想理论 三、启示 Nhomakorabea
一、生平简介
皮亚杰与列昂捷夫是在两种基本不同的思想背景下 进行各自的研究的。但是他们却走到了同一个方 向—以活动的内化发展(活动内化说)为主线建构 自己的理论框架。 但是二者还是有很多分歧的,具体表现为: (1)对活动内化含义的理解: 皮亚杰意下的内化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主体 动作之间的内部协调, 二是指已协调的动作结构不 断通过反省抽象内化成为思维的运算模式。正如他 自己所说: “ 活动的内化就是概念化。就是将活动的 格局转变为名符其实的概念。
个性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意味着个性从最初是在社会中 产生,人是作为具有一定的自然特征和能力的个体而参 加到社会历史中的。并且他只有在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 才能成为个性。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 存在的。个性和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 他认为,个性是一种新的形成物,它是在个体的各种关 系中,由于个体的活动的改造而形成的。个性这个词, 只能用于人,而且只能从人的发展的某个阶段开始使用。 绝不可以把个性理解为作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交叉的 产物。个性不是生出来的,而是形成的。
(2)活动内化的普遍机制: 皮亚杰认为,唯有平衡才是活动内化的最普遍、最 重要的机制。 列昂捷夫则认为,活动内化的主要机制是对社会历 史的经验和逻辑的掌握。这种掌握是在人与周围的 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3)研究的关注角度: 在皮亚杰看来, 活动内化主要是机体原有生理结构 和心理结构自然发展以及主体后天积极建构的结果。 因此他更加注重生命机体所具有的积极适应环境的 主动自我调节倾向, 注重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寻 求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注释。 列昂捷夫看来, 活动格局的演变一开始就主要是在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 因此他主要 关注的是分析人的活动, 尤其是在一定动机指引下 的、服从自觉目的的活动, 注重从社会历史的发展 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活动的发展。
由于活动单位的这种分散与合并, 与其相应地、对 活动起着定向和调节作用的心理映象也会发生分散 与整合。例如, 儿童在用没有经验的手抄写课文时, 这些课文在他的知觉里被分解为一些个别的字母, 甚至是字母的笔划, 但后来在这个抄写过程中, 课文 中完整的词、甚至句子就成了他的知觉单位。
主体活动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体 性发展程度是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内化和外化无数 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 体性生成和发展机制,即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 成并由活动赋予,且在活动中发展和形成。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受制于自身活动的,他的发展状 况与其活动状况和活动内容相一致,他的全面发展 是在其自身多样而全面的活动中实现。环境和教育 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理清一些关系: 活动与动机 动作与目的 操作与条件
任何一个活动都是适合于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一 定的动机和目的,为动作所组成,而动作又由客观 条件决定的操作来完成,这就是活动的共同结构。 活动、动作、操作和与其相应的需要、动机、目的、 条件构成了活动的层次结构。对活动的研究就是要 分析出活动的这种内部系统关系,即分析活动的各 种形式彼此间的转化。
外部实践活动是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发生上具有发 端的性质, 由它才派生出个体意识的内部活动的一 切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实践活动并不 能截然区分开来,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转化与影 响的过程,即“内化—外化—内化—外化”不断转化 与影响的过程。外化是指内部心理活动向外部实践 活动的转化过程,而内化是指将外部实践活动转化 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活动的对象性说明了主体活动对对象世界的依赖性, 即对对象世界的属性、联系的服从。这种服从表明 了对象活动消极的一面。但是, 对象世界又是千差 万别的,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所以主体活动也是不断 变化、不断被改造的, 是可塑的。在对世界的反映 过程中, 活动并不象镜子一样,而是积极的反映, 因 此列昂捷夫指出“ 映象的主观性概念包括指出它的 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也就是活动的倾向性, 即对 人的需要、动机、定势、情绪的依赖性。
著作有《心理发展问题》,《活动、意识、个性》等。
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其 主要思想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1、活动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活动的心理学定义。 3、活动的基本特征。 4、活动的分类。 5、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活动的结构。 7、活动的分散与合并。 8、活动的发展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