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试卷
(第三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语言基础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确凿(zuó) 觅食(mì) 秕谷(bǐ)人声鼎沸(dǐng)
B. 菜畦(qí) 油蛉(líng) 蝉蜕(tuō)风流倜傥(tì)
C. 缠络(lào) 捕获(bǔ) 锡箔(bó) 人头攒动(cuán)
D. 盔甲(kuī)宿儒(rú) 斑蝥(máo) 朝花夕拾(zhāo)
2.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
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D.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3.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感慨(kǎi) 走廊(láng) 疲惫不堪(kān)
B. 搓捻(cuō)奥秘(mì) 小心翼翼(yì)
C. 航行(xíng) 模仿(mó) 截然不同(jié)
D. 缝制(féng) 绽开(dìng) 恍然大悟(huǎng)
4.下列对《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 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C. 莎莉文小姐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
色彩。

D. 由于莎莉文小姐的教育,“我”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也
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

5.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愠(yùn) 不亦说乎(yuè) 不学则殆(dài)
B. 论语(lùn) 不思则罔(wǎng)三省吾身(xǐng)
C. 逾矩(yú) 不堪其忧(shèn) 一箪食(dān)
D. 曲肱(gōng)不舍昼夜(zhòu) 博学笃志(nǔ)
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
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子夏曰:“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8.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二章》)
(3),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5)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7)在《钱塘湖春行》中,作者通过鸟儿的活动写出初春之景的句子是
,。

9.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1)清晨的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人声喧闹,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球迷们陆
续赶到这里。

( )
(2)湖南五彩谷有“江南坝上”之称,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你
怦然心动的天堂。

( )
(3)书生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
便可垫高了枕头睡觉。

( )
10.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字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家、___家。

(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___及其弟子的___的
书,与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写触觉的:
(3)下面两句话中加横线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4)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温暖的你
钟蝶
①我记得她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她刚大学毕业,一脸青涩,分明还是个
孩子。

②对于这个偏远而又闭塞的小山村,她仿佛天外来客。

她就站在冬日的阳光里,盈盈地看着我们笑,瞬间俘获了我们的心。

③山里的孩子生性顽劣,总是闯祸,山里人只有一个理念:棍棒底下出
孝子,打是唯一的教育方式。

每次有谁被打得体无完肤,她总要冲上去找家长理论。

奈何祖辈传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每一次她都无功而返。

④她开始教我们下跳棋,放学了把黑板架在课桌上教我们打乒乓球,
还和我们做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以此来消磨我们四溢的精力。

有一次,
她随口讲一个故事,当我们期待她讲下去的时候,她就说忘记了……
⑤后来,她每节课开始时,都讲一个故事,每次讲到一半就戛然而止。

对此,我们愤愤不平,她甩来一句:“想知道结局,自己看呀。

”每天放学,她扔下一堆书后,就扬长而去。

我们上去就一阵疯抢。

抢到的人兴高采烈,
没抢到的人就巴巴地问:“我晚上可以去你家和你一起看吗?”
⑥那些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稀罕物,我们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抢
到一本书。

在争抢中,我们不知不觉读了很多书,写起作文来也顺畅了很多。

⑦那次被学校推荐去县里参加作文比赛的,全是我们班的同学。

我因为在比赛中得了特等奖,被推选到市里参加比赛。

比赛的题目是“我的老师”,我很想写她,可是她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姐姐呀。

我绞尽脑汁回忆我看过的作文书里的老师是怎么样的,如法炮制了一篇。

毫无意外的,
我铩羽而归。

⑧她的父母来过几回了。

我们想着法子对她好,时常冷不丁地往她手里塞花生、炒蚕豆,还往她宿舍的窗台上放腊肉、粽子、糍粑,上学的途中,估摸着她的青菜快吃完了,专门拐去菜地里扯一把青菜,有时还下河给她
摸鱼捉虾。

⑨她终于要走了,我们追着疾驰的车,一边跑一边呜呜地啼哭。

尘土飞扬,黄沙遍地,我们一直追,嘴里大声喊:“老师,你不要忘记我们。


⑩我们还沉浸在离别的哀伤中,她却回来了。

我们知道她放弃了什么,父母帮着找的稳定工作,城市里优越的生活。

我们小学毕业那年,她结婚了,跟一个来我们学校支教的老师。

我们听说如果有人送出999只纸鹤的祝福,收到的人会永远幸福。

我们悄无声息地一只一只给她折,每一只都是虔诚的祝福。

她回来上课的时候,我们把串成串的纸鹤挂在她的身上,绕了一圈又一圈。

她一直咧着嘴笑,可我们分明看到她眼角的泪花。

我们离开她上了中学,最初的几年,我们时常回去看她。

再后来断断续续听到她的消息。

听说她离婚了,因为她的丈夫想回到城里,而她放不下那些孩子。

听说她去到更偏远的学校了,孤身一人带着女儿。

后来,我去过她授课的学校,却没有遇到她。

那所学校在大山的深处,在公路的尽头下车后,还要走十来里的山路才能到。

问了住校的学生,学生说她去城里淘书去了,还说老师告诉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想起最初她随口说的那个没讲完的故事。

有一对老夫妻进城时捡回一个弃婴,那个孩子长到10岁时,她的亲生父母寻来把她接走了。

当她长大了,有能力回报时,老夫妻已相继去世。

到此时,我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后半段,那个孩子悲伤之余发现这片曾养育过她的土地,即使经过了十几年,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和落后,于是,她决定留下来。

我走出学校,风很大,我迎着风走,泪掉得很急。

我们一个一个走出了小山村,而她却留了下来,年复一年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桃李。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在当初的作文比赛里,在《我的老师》里,写下你的样子——神采飞扬的你,坚定执着的你,最温暖的你。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5年5期,有删改) (1)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标题中“温暖”一词的含义。

(2)文中③④两段写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中的“她”为什么没有名字文章在前面叙事一直用第三人称“她”,而在末尾却变为第二人称,这是为什么?
(4)请结合第⑦段和第段谈谈你对“铩羽而归”这个词语的理解及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5)读完全文,结合以下链接材料并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链接材料]2015年12月16日,湖北英山县温泉镇长冲初中徐美容老师带着自己的四名学生穿过马路时,突然看见一辆摩托车快速驶来,她便将学生拦
住。

不料,这辆摩托车竟直接冲向了五人。

两名学生快速跑开,另两名学生反应稍慢,徐美容一把将他们推开,可是,她自己却瞬间被摩托车撞倒,身体向后飞出了四五米。

徐美容老师被称为“最美”教师。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人不知而不愠()
不逾矩()
人不堪其忧()
不舍昼夜()
(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辨识能力。

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
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

因此,对于易混字、
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此题,可结合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来判断。

A项有误,“凿”读音应为“záo”;B项有误,“蜕”读音应为“tuì”;C项有误,“络”读音应为“luò”;D项注音无误。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辨析。

这里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
辨别和判断修辞手法类型,明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A项运用了拟人修辞
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D项没有运用修
辞手法。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
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D项,“绽”读音应为“zhàn”。

D项画线字注音有误,故选D。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
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

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

【解答】
结合文章内容,文章通过莎莉文小姐唤醒“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的叙述,告诉人们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
响自己的一生。

B项是对本文主旨的概括。

故理解正确。

ACD不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故理解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读好字音,首先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
尤其是多音字,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加强记忆。

本题中B项“论”的读音应为
“lún”;C项“堪”的读音应为“kān”;D项“笃”的读音应为“dǔ”。

A项注音完全正确,故选A。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谓宾之间要停顿;③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
要停顿;④“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⑤关联词后面要停顿;⑥总领性词语后
面要停顿。

【解答】
ABD断句正确。

C项正确停顿应是:“学而不思/则罔”。

故选C。

7.【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
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注意“乐”“愠”“笃”的字形。

8.【答案】⑴人不知而不愠
⑵不舍昼夜
⑶海日生残夜
⑷老骥伏枥
⑸潭影空人心
⑹却话巴山夜雨时
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
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
意的易错字有:愠、残、骥、枥、潭、莺、燕、啄,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
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9.【答案】(1)人声鼎沸(2)人迹罕至(3)高枕而卧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词语的意思、用法
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词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
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1)“人声喧闹”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带有贬义,此处应替换为“人声鼎沸”。

(2)“少有人来”意思很少有人去,没有
那种美景未被发现,因而极少有人到来的意思。

此处应替换为“人迹罕至”。

(3)“垫高了枕头睡觉”太口语化,用在此处不得体。

应替换为“高枕无忧”。

10.【答案】(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
(2)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辨析能力。

文学常识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国别、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
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必须识记准确,理解得体,不
能混淆。

只要熟记孔子以及《论语》的相关知识便能准确解答此题。

11.【答案】【小题1】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小题2】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4)光滑的石井栏。

【小题3】
(1)不能换。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

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小题4】
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
整体印象;再找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等;最后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
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如:百草园美丽的的自然景物之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中多角度描写的能力。

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再根据
平时掌握的散文的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如视觉、听觉、嗅觉等)结合题目要求
答题即可。

如通过分析可知参考答案为: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油蛉在
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又酸又甜。

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感受事物,只要能按照要求找出相关句子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重点
字词、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要求从重点字
词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判断+原字的表达效果+换字后的不足。

首先把原词语的表达效果说出来,然后和括号内的词语的表达效果作比较即可。


①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
法表现这种情态。

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

通读文本,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
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
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12.【答案】
【小题1】“温暖”在文中是指“她”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来到偏远的山村任教,教【小
题2】
劝阻
家长
打孩
子;教
我们
【小题3】
因为文中的
“她”不是某
一个人,而是
一类人的代
表。

第三人称
变为第二人
【小题4】
“铩羽而
归”在文中
指“我”在
参加市里的
作文比赛时,
只是按照作
【小题5】
示例:我心目中的教师
幽默、风趣,有爱心、
有耐心,对学生嘘寒问
暖,就像文中的“她”
和材料中的徐老师那
样。

同时,又有良好的
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

“她”的这种牺牲和坚守,让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

下棋
和打
乒乓
球;和
我们
一起
做游
戏,给
我们
讲故
事。


此看
出,“
她”
是一
个有
爱心、
和学
生关
系融
洽的
好老
师。

称,是因为情
感的需要,用
第二人称,感
情更强烈、更
真挚,更能抒
发“我”对
“她”的钦佩
和赞美之情。

文书中的老
师的样子如
法炮制了一
篇,而没有融
入自己的真
情实感,导致
这次比赛失
利了。

第⑦段
和第段形成
照应,使文章
结构更严密、
更紧凑。

教养,能够凭着自己的
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尊
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
养学生的兴趣;讲究教
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灵
魂的塑造,能引领学生
逐渐走向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温暖”在文中是指“她”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来到偏远的山村任教,教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

“她”的这种牺牲和坚守,让那些山村里的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
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以“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精神和品质。

要通观全文,筛选出重要信息。

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
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

结合文本,文中③④两段所写的事可概括为:劝阻家长打孩子;教我们下棋和打乒乓球;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给我们讲故事。

由此看出,“她”是一个有爱心、和学生关系融洽的好老师。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人称变化的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题时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人称的变化,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结合文本内容,文中的“她”没有名字是因为文中的“她”不是某一
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

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是因为情感的需要,用第二人称,感情更强烈、更真挚,更能抒发“我”对“她”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及重要语段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词
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段落的作用要结
合段落在文中的具体位置而定。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单独成段,起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结尾: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结合第⑦段和第段内容分析,“铩羽而归”在文中指“我”在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时,只是按照作文书中的老师的样子如法炮制了一篇,而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这次比赛失利了。

第⑦段
和第段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密、更紧凑。

此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


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
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

此题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即可。

示例:我心目中
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爱心、有耐心,对学生嘘寒问暖,就像文中的“她”和材料中的徐老师那样。

同时,又有良好的教养,能够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讲究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13.【答案】【小题1】
(1)生气,恼怒;
(2)法度;
(3)能忍受;
(4)舍弃。

【小题2】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3】
(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小题4】
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择善而从。

【小题5】
示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本题注意“愠”是“恼怒”的意思;“矩”是“法度”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注意“罔”“殆”的字形。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