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课堂加点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数学课堂加点“糖”
石台县实验小学胡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新的教育理念不应是体现在口头上,而要在行动上真正去引领。

于是,我把我的研究目标锁定在“和学生一起成长”上,课堂上竭力的当好孩子们的领路人,适时的为数学课堂加点“糖”,用一路甜味滋润着孩子们前行的脚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海无涯乐作舟”!
之一:兴趣
有了兴趣,学习对学生来说来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1、导入新课时引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通常喜欢利用设置悬念、故事引入、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好奇探胜的情绪,从而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导入时,我首先问孩子:“老师把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藏在了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到吗?”当我出示一座斜拉索桥的图片时,孩子们一眼就发现了“三角形”,并且还得意地表示早就认识了。

紧接着我又追问:“那你和三角形是老朋友了,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孩子们只说到“三个角、三条边”。

见时机已
成熟,我带着嘲笑般的口气说:“这样就说是‘老朋友’,是不是感觉有点惭愧呀?别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再次‘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它”。

这样的开场,既让孩子立刻就抓住了本课时的学习重点,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欲望。

2、讲授新课时引发兴趣。

为了保持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兴趣,我比较注重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努力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调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分米和毫米》时,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之间进率时颇感吃力。

往常像这种概念性知识,解决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死记硬背”,其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我除了系统的教学之外,便于形象的记忆,就创设情境:长度单位妈妈生了4个孩子,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米、分米、厘米、毫米”,相应称呼为“米大哥、分二哥、厘三哥、毫小妹。

”新年到了,毫小妹带着礼物(10毫米)先去看望离她最近的厘三哥,三哥就把礼物上做了一个记号“1”,这样10毫米=1厘米,1厘米=10毫米。

以此类推:10厘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样的即兴小故事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饶有兴趣地掌握知识。

3、巩固练习时引发兴趣。

课堂上,学生经过三十几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

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

为此,我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巩固练习时,我自创了一节方向操:“上面拍拍手,下面跺跺
脚,前面点点头,后面翘翘手,东面拍一下,南面拍两下,西面拍一下,北面拍两下。

”通过生动的游戏练习把枯燥的学习贯穿起来,犹如苦口的良药裹上一层糖衣,不知不觉地将其融化。

之二:需求
学生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他们的情感需求。

我以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若说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

怎样让一个个数字与一串串符号,充满着情感、孕育出温度,数学老师应该体现出人文情怀……。

“××同学说得很好。

谁能说得比他更好?”“嗯,你说的真清楚,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楚一点?”这样的语言,看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传递给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是何心情?获得老师的表扬了,还是说的没能让老师满意?再来想想后面想发言的同学,往往有把握说的好的孩子会举手,与此同时也压力山大。

可差一点的就不会再举手了,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并有“自知之明”的孩子就更不敢举手了。

长此以往,这部分孩子就会远离大家的活动。

试问,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是什么?难道只是“好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恰恰更应该是那些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孩子。

老师们,请这样说吧,“××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把自己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需求。

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

之三:冲突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的心理不平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认知冲突时会产生“愤、悱”心理,疑问的交叉点会让学生的思维状态越发活跃。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造悬念,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好奇、神秘,促使学生在不平衡状态下驱动探究欲望,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听刘德武老师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就发现课题被改为《认识新数》,别说是给学生,就是给我们这些听课老师也制造了不少认知上的冲突,“新数”是什么数呀?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并认识负数。

为了引发学生对“负数”这个陌生的数学概念产生探究的兴趣,刘老师精心设置了认知冲突,给“负数”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上课时,刘老师故意出示“4-1”“3-1”“2-1”“1-1”这样口算题让学生快速抢答。

最后一题:“0-1”。

当学生露出疑惑之色的时候,老师的目的也达到了。

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

希望在每个孩子的小学阶段,在我的课堂里能让他们感受到像是每节课都吃了一颗“糖”,甜甜的、柔柔的、美美的……享受数学课堂带给他的无穷快乐!
参加“和美课堂”第九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石台县实验小学胡芳 2017.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