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 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自转》。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
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球自转》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理解地球
的运动规律、昼夜交替、时差等地理现象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的内
容不仅是后续学习地球公转、气候等知识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空
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示意图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
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
转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地球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意义的理解还比较抽象。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
的图像和生动的实例更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
(1)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学法
(1)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获取有关地球自转的
信息。

(2)归纳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讨论法: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自转。

2、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的定义
结合地球仪,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
让学生拨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总结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
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
周期约为 24 小时,即一天。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昼夜交替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自转过程中昼夜的交替现象,引导学生思
考昼夜交替的原因。

然后,结合示意图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由于地
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随着地球的
自转,昼夜就不断地交替。

②时间差异
展示世界时区图,向学生介绍时区的划分和计算方法。

通过举例,让学生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如北京和纽约的时差。

3、课堂练习
安排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计算时差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5、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去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2)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