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MRI 与CT 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2019.07
基础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MRI 与CT 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马燕燕
甘肃省金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甘肃省金昌市 737100
【摘 要】目的:分析对比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过程中应用MRI 与CT 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CT 诊断方式,观察组采取MRI 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征象情况诊断结果、诊断准确性以及检出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征象情况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诊断结果、检出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P<0.05。

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MRI 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大多患者是由于受到外力作用下,出现腰椎盘纤维环破裂现象以及髓核组织突出现象,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受到压迫,产生刺激性作用,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麻木感、腰部疼痛等,对患者实施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影响[1]。

目前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主要采取CT 、MRI 诊断方式,本文研究试验以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CT 、MRI 诊断方式,对比两组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符合次研究试验需求,按照诊断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例数相等,各44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0±2.44)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0±1.73)岁,男性29例,女性1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等基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对研究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病程均低于4年,其临床症状为疼痛、活动受限等,患者在本次诊断治疗之前未出现腰部组织创伤史,并没有接受相关治疗措施;患者心、肺、肝等器官功能均为正常状态,采取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为正常,本次研究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丢失者;存在精神障碍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无法配合诊断治疗的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存在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治疗依存性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CT 诊断方式,选择GE64排螺旋CT 扫描仪器(OptimaTMCT680),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采取仰卧体位,确定扫描位置以后,调整CT 诊断参数(电流参
数为600MA ,层距为0.625mm ,电压为20KV ,螺距比例为0.516:1),依次扫描腰椎间隙,在CT 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密度以及形态,同时掌握椎体、椎弓、椎管径线情况、侧隐窝[3-4]。

观察组:MRI 诊断方式:选择MRI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Magnetom Avanto1.5T ,CTL 线圈),在患者仰卧位下进行扫描,扫描序列为TSET1WI TSET2WI TSE-FS T2WI ,在扫描过程中TE 参数值设置为90ms ,TR 参数为5100ms ,TSET1WI 扫描过程中需要将TE 参数设置为16ms ,TR 为500ms ,采取横断位、矢状位检查患者脊柱受压和突出情况、椎间膨出、硬囊膜、椎管径线情况[5-6]。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评价两种诊断方式的征象情况(脊髓变形、腰椎盘积气、硬囊膜受压、钙化等),评价两组检查方式的准确性以及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实验中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X 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征象情况诊断结果
观察组征象诊断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数据对比P<0.05,如表1所示。

2.2 检查方式的准确性
MRI 诊断准确率为95.45%(42/44),CT 诊断准确率为70.45%(31/44),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性和CT 诊断方式相比较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X 2=9.7242、P=0.0018)。

2.3 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
观察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腰椎盘膨出、腰椎盘游离等诊断结果整体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检出率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目前阶段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虽然不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但是病情长期发展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不良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由于纤维破坏,髓核突出对患者自身产生刺激性作用,对自身神经根造成一定影响,其临床表现是一种综合症状,患者在临床上会变现出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以及腰痛等放射性神经痛,对人们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对患者实施早期诊断治疗具有积极影响,临床针对腰
<<下转56页
表1:不同诊断方式征象情况诊断结果(n,%)
组别例数脊髓变形椎间盘积气硬囊膜受压钙化对照组44例24(54.54)22(50.00)33(75.00)37(84.09)观察组44例11(45.83)19(43.18)29(65.90)28(63.63)X 2--8.01737.07149.2137 4.7679P --0.00460.00780.00240.0289
表2:对比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n,%)
分组例数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盘脱出腰椎盘游离腰椎盘膨出检出率
对照组n=4412217343(97.72)观察组n=444911832(72.72)X 2----------10.9210
P ----------0.000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56
2019.07
基础研究
运动疗法对踝关节损伤的康复作用研究
王思雨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 451191
【摘 要】目的:研究运动疗法对踝关节损伤的康复影响。

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且经临床确诊的踝关节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层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命名为参照组、治疗组,每组患者各有40例。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另外结合运动疗法施治。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踝关节活动度测试情况等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见缓解,且治疗组患者疼痛度VAS 评分要更低于参照组(P<0.05);经治疗,治疗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测试结果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确切(P<0.05)。

结论:对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运动疗法施治,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其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使患者得到良好康复。

【关键词】运动疗法;踝关节损伤;踝关节活动度;康复效果
踝关节为人体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能够将人体垂直重力通过转化变成是弓态结构负重,而当受到外界反作用力的冲击时,若踝关节不能有效缓冲,则会发生损伤。

骨折、韧带损伤皆是多见的踝关节损伤,而且若治疗不及时、不当,都会诱发创伤性关节炎。

运动疗法旨在通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训练方法,使患者重新获得全身或是局部的运动功能、感觉康复功能,它也是近些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能够改善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的重要康复方式[1]。

现就对其应用于踝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椎间盘突出主要采取CT 、MRI 诊断方式进行检测,但是不同方式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差异[7]。

本文研究资料表示,观察组患者征象诊断结果,检出率、准确性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MRI 诊断方式具有显著优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

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在要腰椎间盘诊断过程中应用MRI 诊断方式临床价值更加显著,分析原因如下:①MRI 一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诊断方式,全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将所释放的能量物质在不同结构中的不同衰减程度,进行外加梯度磁场检验,发射出电磁波,了解构成物体内部的原子核位置和种类,然后绘制成物体内部结构图像[8]。

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MRI 诊断方式能够对各种有效情况进行成像,多种参数设置有利于为诊断结果提供有效额诊断信息,在医疗信息和人体代谢功能诊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而且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过程中应用MRI 诊断方式能够进行磁场剖面图的有效调整,选择合理的剖面图进行诊断,能够达到其他诊断技术无法达到的图像,在椎间盘、髓核诊断过程中具有理想效果,在神经节、脊髓诊断过程中可以达到理想
1.1 研究资料
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且经临床确诊的踝关节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层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命名为参照组、治疗组,每组患者各有40例。

参照组的4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是25例和15例,年龄范围13岁到80岁,均值年龄45.3±3.4岁;发病时间从1h~17h ,均值时间8.2±0.7h ,左侧踝关节损伤14例、右侧踝关节损伤26例,致伤原因:扭伤15例、崴伤12例、车祸伤8例、坠落伤5例。

治疗组的4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是27例和13例,年龄范围15岁到
作用。

但是,MRI 诊断方式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良影响,虽然不会产生致命损伤,但是患者在诊断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不适现象,导致空间分辨效果不显著。

③ CT 诊断方式具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的优势,在多种中枢神经检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检查效果,螺旋CT 诊断方式可以通过较高的清晰图像以及血管重建图像显示三维实时,主要广泛应用腹部、盆骨部位的检查,能够准确进行腰椎间盘、骨关节疾病的整体检查,但是在诊断过程中对患者会产生辐射影响[9-10]。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诊断过程中应用MRI 诊断方式和CT 诊断方式相比较具有显著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苏彦艳,岳泉,王莉
娜.MRI 与CT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6):168-169.
[2]漆薇.腰椎间盘突出MRI 与CT 诊断的
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5):64-65.
79岁,均值年龄46.1±3.5岁;发病时间从1h~19h ,均值时间9.1±0.8h ,左侧踝关节损伤16例、右侧踝关节损伤24例,致伤原因:扭伤17例、崴伤13例、车祸伤7例、坠落伤3例。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家属知情同意。

经对比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膏托固定、早期冰敷、加压包扎以及抬高患肢等方式进行治疗;另外治疗组患者予以运动疗法施治:1.2.1 第一阶段
[3]宋平.腰椎间盘突出症MRI 与CT 诊
断的临床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7):983-984.
[4]杨璞.比较腰椎间盘突出MRI 与CT 诊
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3):41-42.
[5]叶喜开.MRI 与CT 对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9,32(02):46-47.
[6]李军.腰椎间盘突出MRI 与CT 诊断的
应用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2):244-245.
[7]杨景来,黄展坤.CT 和MRI 在诊断腰
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7(01):82-83.
[8]肖云敏,张丹瑜,冼少青.CT 与
MRI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8,39(04):212-214.
[9]刘甫岑.腰椎间盘突出MRI 与CT 诊断
的临床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147-148.
[10]董光杰,肖凤美,周峰.腰椎间盘突
出MRI 与CT 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42-43.
<<上接55页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