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例1、(20xx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规律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也是近年高考命题高频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是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联系更是重中之重。

备考时要注意这几点。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但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①一个勇敢的调整: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国家资本
主义;商业:取消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②核心: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来建
设社会主义。

(3)不同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政治经济危
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变式探究】(20xx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
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
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
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命题热点突破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调整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
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
D.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
答案 B
【高考真题解读】
1.(20xx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2.(20xx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
3.(20xx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
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
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1.(20xx·四川文综)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xx年就“十月革
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1990(%) 19xx(%) 20xx(%) 20xx(%)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
历史上开辟了新时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12 16 14 10
难以回答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十月革命的评价。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俄罗斯人民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存在较大分歧,但所有的评价更侧重于对十月革命开辟一个大国时代的认可,①③表述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2.(20xx·天津文综)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A
3.(20xx·广东文综)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答案:A
6.(20xx·江苏单科)“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利技术被28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采用率却很低,这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

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转化,B项正确。

答案:B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