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语文预习是指在上课前提前学习课本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对于其语文学习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一、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应在家中创造宽松、安静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专心预习的空间,保证孩子可以安静地学习。
学校方面,应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例如丰富的图书馆、电子资料和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关键。
家长和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制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为自己设定个人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时间的安排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日常学习安排,合理规划每天的预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每天按时预习的习惯。
同时,要注意安排预习时间的合理分配,不要过分强调时间的长短,而是要注重预习的质量。
四、教授预习技巧和方法小学生通常缺乏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教授孩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预习技巧和方法。
例如,可以让孩子学会浏览课文标题和段落标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教导孩子学会提前预习词汇,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通过教授这些预习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加高效地预习,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五、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激励和奖励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家长和教师可以制定一些适当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鼓励孩子按时预习并取得进步。
例如,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小礼物,或者在每次预习完成后夸奖和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绩。
这样,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孩子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与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最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关键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一、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根据每天所教的内容要讲清预习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
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
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
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环节表现出来。
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培养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
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
(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4)养成默读的习惯。
(5)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6)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
(7)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8)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9)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
总之,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要改革以往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
XX小学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方案
XX小学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方案一、方案背景预习是提前学习新知识的活动,是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预先了解和准备。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针对XX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2.提高学生对预习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类学习资源进行预习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1.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科观念,明确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2.预习规划与准备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制定预习计划,安排好预习时间和任务。
3.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包括提前预览、速读、精读和扫读等。
4.写作技巧培养学生需要学会总结整理所学知识,将读书笔记等以清晰的语言表达。
5.学习资源利用学生需要熟练运用各类学习资源,如课本、参考书、互联网等,进行查找和撰写预习材料。
四、培养方法1.预习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周制定预习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
学生需要学会根据课程表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将时间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科目的预习。
2.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策略和技巧,并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技巧进行预习材料的阅读。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标记笔标注重点和困难部分,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或预习笔记的撰写,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模板和常用词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学习资源的开发学校可以构建一个学习资源库,包括电子书籍、学习视频等,供学生使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预习。
五、培养措施1.教师示范与引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示范如何进行预习,并将一些预习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三是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求知欲望。
总之,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
在预习课上,老师用一个例题做例子,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是:①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②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
③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一定要布置好详细地预习作业,并且要做好检查和指导的工作。
关于检查和督促的工作,可以通过学习委员、科代表,小组组长来完成,老师只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做好一些相应的要求与指导即可。
总之对于预习这个环节,老师只提要求,效果是不大的。
首先老
师必须要向学生言明预习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改变学生的认知,提高预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然后教会学生自己所教科目的具体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知道每科的具体、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是有效预习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才是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
如何帮助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
如何帮助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帮助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1.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课程要求,确定每周需要预习的内容。
2.将学习计划分解为每天的任务,安排适量的时间进行预习,避免堆积和赶时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预习之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预习内容的背景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等,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引起学生的兴趣。
3.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问、思考和表达观点,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参与度。
三、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1.提供丰富的教材和练习册,供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预习。
2.向学生推荐优质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等,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
3.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有趣的教学视频、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2.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交流和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故事、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1.能够鼓励学生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
2.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进行阅读,切勿施加太大的压力。
3.配合学生的阅读,进行问答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六、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1.家长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2.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并监督他们完成预习任务。
总之,帮助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协作,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因此,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预习时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教后放的原则开始阶段,应先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
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就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
逐步减少课内预习,逐渐增加课外预习。
使学生逐步由被动的机械预习过渡到主动的趣味性独立预习。
2要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便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
预习内容的设计具体体现在:2.1要针对教材大纲、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2.2预习题要避免千篇一律,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的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愉快地主动探索问题。
2.3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
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2.4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
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馈预习的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圈出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预习情况。
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
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听写、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日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期预习和周前预习更适合于小学高段学生和中学生,日前预习较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因此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小学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
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1、对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①用横线或圆圈勾画文章的生字、词语;②在书上为生字注音,扩词(2—4个);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④家长督促检查并签字,第二天教师检查。
2、对三、四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四点外再加上两点: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②把你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要求: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第二天学习要用的学具。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指在课堂上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先自主主动地学习相关的课前内容,以便更好
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
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需要学生自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自我发展。
2. 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有助于听课时更好的
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 提高学习兴趣。
了解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
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 确定预习目标。
在课前,了解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确定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
2. 阅读课前资料。
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看一看老师提供的课前资料和教材,把握
知识点和重点,为课堂做好准备。
3. 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和思考问题,交流各自的
见解,以增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4. 做好笔记。
预习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在课堂上向老师
提问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总之,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定期预习、提供课前资料和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措施,帮助学生养成预
习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进步。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转变认识,意识到每次在学习新课前做好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好处是什么,并让学生明白预习作业也是老师交给自己的一项学习任务,同样应该尽力去完成。
同时,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制定出相应的预习方案。
2.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尽量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预习状况,更应及时去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3.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加以课前预习。
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预习生字比赛,看谁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生字,优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预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只要长期坚持这样的预习训练,学生也就不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明确目的预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明确预习前的相关问题,做到胸中有数:预习什么?预习多少?采用什么预习方法?比如,我在低段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这样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首先对要求预习的课文,先弄清课文题目是什么,想想你能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是想去知道些什么;再给课文分出自然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对照生字表去圈出课文里的生字;再借助拼音通读几次课文,做到将课文基本读通顺,还可以勾出自己认为是好词佳句的词句或是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注上一定的符号,以方便老师作解答;最后,想想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并试着了解课后有些什么练习题。
三、解决问题通过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力解决以下问题:1.要求对预习的课文、儿歌、古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我爱阅读等形式的语文内容大概了解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要求“我会认、我会写”的生字各是哪些,各有多少?2.预习过程中,哪些内容弄懂了,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3.课后都有些什么练习题?4.上述内容哪些是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能完成的?5.预习内容中的相应插图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帮助?这样,学生有了预习作基础,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容易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也感到轻松。
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三篇篇一1.重视预习,树立良好意识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预习,持之以恒抓好预习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预习意识。
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必备环节,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融入了自己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教给方法,进行有效预习思路决定出路,有了良好的方法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学生开始不会预习,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教师可以把具有示范性的语文预习课带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示范课。
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预习中要完成的几个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己去预习新课文了。
在预习中,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
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学生标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应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感知。
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划出词语,并自学生字词语。
字词预习的要求是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运用一定的方法解释词语,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同时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步:再读理解。
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把预习引入课堂且长期坚持下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㈡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
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
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不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
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
㈢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
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孩子往往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通过预习,孩子就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果自然会好。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灵活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时间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
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决定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要保障所选择的重点学科。
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点,钻研的深点,闲时可以多搞一点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预习要持之以恒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另外,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预习不能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预习应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
通过这些预习可以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使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学习顺利衔接。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三: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
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个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
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预习应该是:重温相关知识,扫清听课障碍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的来说,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四:要总结出正确的预习方法对于刚上中学不会预习的学生来说。
切记不要盲目的去预习或者干脆不预习,而要主动向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五:要培养预习的兴趣学生不预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预习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六:及时提醒自己预习,进行自我监督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能经常提醒自己、监督自己,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与措施每个人都想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小编为您提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欢迎大家参考。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习惯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课程,每天在上课前,都要自己先认真看看今天数学课要学习的课程,了解这节课的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这节数学课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每天的预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查资料寻找答案或者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如果问题还是没弄清楚要把它用记号标识出来,这样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3.要培养学生预习时集中精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培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专心上课的习惯,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培养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踊跃发言的习惯,在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在数学的学习中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1.每一节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要求统一摆放课本及文具。
2.在数学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小组探索和学习,耐心的进行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和小组探究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应该及时举手和老师交流尽快解决问题,不把这一节课的问题留到下一节课。
4.在数学课的教与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是大家共同提高。
三、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鼓励班内的每一名学生能在合作前独立思考数学问题,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在每一次合作学习后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合作学习的收获和并不断的反思。
在合作学习中要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中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五眼泉中小学汪军衍预习是课前自学的简称,它是批在老师讲课以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思考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听讲作好准备。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预习显得尤为的重要。
预习有不同类型,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最常用的一种预习方法,它是在老师讲某一节课之前先自学这一节课的新内容。
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使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找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找到新教材中的衙重点、难点和疑点,为专心听讲,提高听课效果打下基础,同时也便于老师精讲重点为、难点和关键,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第一、使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预习和不预习,学习效果明显不同。
上课前,搞好了预习,听课时就会心中有数,能自觉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预习时不理解的问题上,这样就有助于抓住学习中的重点为、难点和关键问题,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教材。
学生通过预习慢慢发现预习的好处,也就会渐渐主动预预习,逐步形成预习的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预习,学生自己把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通过听老师讲课,验证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正确性,这就会大大强化学生预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只要自己肯动脑筋下功夫,也能自学知识;预习中通过深入思考,发现了不少新问题,也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老师讲课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也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如果没有认真预习,学习起来就会遇到不少困难,从面促使他们养成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车头中心校:王平凤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提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预习充分到家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是有一些途径可循的。
一、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做任何事情,有了目的,明白了做这件事的意义,那么,做起事来就会主动多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得让他们明白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要教的知识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解决教材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对旧知识起到巩固作用;让学生记录下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
给学生发放预习提纲,并对预习提纲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让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每堂课上课的前一天,我都会发一张导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
我要学生在预习时围绕几个问题:1、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是我设计的预习提纲的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根据提纲的提示,把学习内容认真读一读,了解教材讲了些什么?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公式划一划,做个标记。
在预习的时候还要想想本课内容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可以先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2、预习完了能做题吗?这是我设计的预习提纲的第二部分内容,让学生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完成课本中的“想一想”和“做一做”,然后去探索规律,得出结论,初步尝试思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预习有收获吗?这是我设计的预习提纲的第三部分内容,让学生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预习知识解决随堂练习中的问题。
让学生试做课后练习,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这样既巩固了预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
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因而学校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谈谈点滴看法。
一、制定具体的预习目标。
教师让学生预习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想让学生预习好哪些内容,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等等,然后制定出具体的预习目标让学生参考自学。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基本方法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
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如语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
第三步: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把查出的内容多读几遍,牢牢记住并掌握它的意义;如语文中遇到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数学中遇到新的概念,要弄清概念的产生及概念的内涵和应用范围。
第四步:读,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朗读课文或读解题过程、知识形成过程。
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你理解新课的内容。
第五步:记,到了这里,预习并没有结束,还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笔记一记。
“记”有两个意思: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
这样,你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总要经历预习--听讲、思考、笔记--作业--复习几个阶段,才能把相关知识比较牢固的掌握好。
其中,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对知识的独立感知阶段,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最近我对我校3--6年级的学生对“你怎么看待预习”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
其调查数据结果如下:选择“不必预习”的占21、3%;选择“要进行浏览性预习”的占58、7%;选择“边预习边思考,带着问题听课”的占15%;选择“要预习,有问题及时主动请教他人”的占5%;以上数据以及我找部分老师与学生交流表明,学生的预习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氛围与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我从5、6年级老师处了解到,由于教学内容的特点,他们一般让学生预习就是找出生字新词,对于思考性的预习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大多按不预习那样去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他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预习处于自由状态。
预习水平如何,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作到师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因此,加强预习的指导与监督,以及在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一、预习的重要性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提高听课效率。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
预习就可以温故而知新,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习是学生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发现疑难问题,还可以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使课堂笔记具有针对性与选择性。
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
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
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检验等,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二、预习的基本要求要明确1、要培养坚持预习的习惯。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是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因而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过程中预习的重要性,或认为可有可无,或时断时续不能坚持。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本身要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项学习制度来抓,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引导和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才能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2、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
要避免盲目的预习,必须要了解老师的预习要求,课前的预习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等等,边读边思,以思促读,初步领会课文。
一般来说,预习要求要有“四性”:A、可接受性,引起兴趣。
预习提纲要适当,不作过高要求,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做出答案,引起兴趣。
中年级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常由老师和家长扶着,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手放开,布置一个任务让他去完成。
有个老师在教第5册下半学期时,由生字入手,课前布置预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出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尽量记住字形。
第二天课堂-进行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伙、读得准、组词正确。
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很强,所以能在热烈的气氛中学习生字,有困难的学生课后让他慢慢查也能学会。
为了争当学习积极分子,必须课前把每个生字都预习-遍,不然比赛时就会落在别人后面。
加上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学生识字的预习能力已大大提高。
B、预习要求逐步提高,但要注意趣味性。
预习后学生上课感到轻松,兴趣也就增强了。
如何因势利导这一有利条件昵?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力求形式灵活多样,新颖独特,让学生在预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
我在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想象画面,事先画好图画,准确地去体现其创新意识以及他的杰出才能:如怎么样解决居庸关以及八达岭的难题,怎样利用“人”字形线路解决青龙桥坡度大的问题的,学生预习非常积极,上课的效果也非常好。
C、预习要有启发性,发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准备的画中,育两幅画。
一幅把白帝城画得非常清楚,一幅比较朦胧。
我就让学生作对比,看哪一幅符合诗意。
引导学生抓住“彩云间”去想象一一被云雾环绕的白帝城应是朦胧的。
学生领悟后自然就选出了后者是较符合请意的。
学生在赏画、品画中,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然后我把趣味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评选图意表达准确、画面优美的画,选出班上的小画家。
由于预习很有吸引力,上课时这一课上得有声有色。
D、预习要有目的性,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预习要求,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去完成预习任务。
旧是一定要处理好预习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不然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失去兴趣,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预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力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3、要突出预习的重难点。
找出预习的难点,预习时切记走马观花、湖光掠影。
对于重点地方要多花一些时间理清线索和思路,力求初步理解,对于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大概了解,又不花费太多时间。
4、要独立思考。
预习是沟通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过度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化书本上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5、作好预习笔记或批注。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应在教材空白处作好旁批,写上自己的疑问或者是见解,便于老师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解决心中的疑惑。
三、通过多种方法培养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它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一,勤动手。
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周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
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
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
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
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
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昧着没有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能提出问题,才淡得上解决问题。
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
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
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
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多阅读。
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
细读指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
“四步读书法”是对细读的具体要求,在阅读顺序上由浅入深反复阅读,第一遍,扫清字词障碍,读通;第二遍,了解课文概貌,作到心有文章脉络;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或感想;第四遍,课文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
四、加强预习的检查评定1、纠正预习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注重正确引导。
预习中出现不动脑去照抄等现象,我就引导他们认识抄作业的害处,鼓励爱动脑的同学,个别辅导中下生,班级中大力宣传独立思考、诚实的学习态度。
经过引导,同学们都能正确对待预习。
2、要定期评定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心得,让学士尝到甜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每-组课文的预习。
教师要适时小结,对学生的努力作出充分的旨定。
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子表扬:对中间学生作出鼓励:对后进同学提出希望。
让老师的目光温暖每一个同学,师生感情得到交流,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更有兴趣去预习,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