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家学派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
老子提倡“贵柔”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柔韧性,放弃刚强的争斗,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柔韧应对,摒弃刚强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时,也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刚强,实现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应该随和自然。
他认为,过分的刚强和争斗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难。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现状,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具备海的胸怀,具有包容万物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能够接受和原谅。
这种包容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矛盾和纷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和不足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
这种勇于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要人们要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种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不争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表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思想探微

《老子》思想探微《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名著,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老子》思想的探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老子的道观、修身篇和治国篇。
老子的道观是整个《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道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道所决定的。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超越人们的言语和思维,但同时也渗透到宇宙的方方面面。
道既是无形的存在,又能够形成万物的本源,包含着一切事物的真理和规律。
在《老子》中,老子用很多比喻形象地阐述了道的含义,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的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也揭示了宇宙的初始状态和万物的演变规律。
老子在《老子》中也谈到了修身篇。
他认为个体的修养与自身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只有通过悟道修炼,才能使个体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在修身篇中,老子强调了要“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度劳累,要尊重自然的法则,保持身心的平衡。
他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宇宙的运行有其规律,而过于强势的行为只会破坏这种平衡和规律。
他还提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只会破坏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衡,导致个体的迷失与痛苦。
老子的治国篇是《老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尊重民众的意愿,倡导减少政府的干预,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社会保持稳定和平衡。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政府要倡导无为而治,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各个方面的事物,给予民众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增强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他还强调了宽容与柔和的治理方式,认为统治者应该像水一样,包容万物,以温和的姿态来统治。
他认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应该是由人民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所决定的,政府只需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和规则。
《老子》思想的探微可以归纳为道观、修身篇和治国篇三个方面。
老子通过对道的思考和探索,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事物演变的规律;通过修身篇,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生活的平衡;通过治国篇,提出了政府的职责和管理的原则。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老子智慧与领导智慧焦平贵我国传统的思想教育,是要人们做人顶天立地,宁折不弯。
因此,人们从心理上对柔弱有一种误解,认为柔弱就是懦弱,就是屈从,就是任人宰割。
老子根据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认为柔弱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是生路,强硬是违反自然法则的、是死路,并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根据,反复说明了这一观点。
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柔”是能够克刚的“柔”,所说的“弱”是能够胜强的“弱”,而不是为“刚”所屈服、被“强”所吓倒。
“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
老子推崇“柔弱”,是要我们以“柔弱”为手段,达到战胜“刚强”的目的。
今天,领导干部学习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对于提高领导艺术、做好领导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代管理学有一种前沿理论,叫做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老子“柔弱胜刚强”智慧的现代化。
老子的这一智慧对于现代领导干部运用领导艺术不无借鉴价值。
一、仁心宽厚,以德服人一般认为,老子所说的“柔弱”,是一种谋略和手段。
其实,“柔弱”首先是一种道德,其次才是一种谋略和手段。
汉代兵书《黄石公三略》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既然“柔”是一种德,那么,领导干部在管理中的“柔弱”,首先应该体现为具有仁德,对人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德,这样才能以德服人,战胜刚强。
第一,与人为善,以情感人。
要关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地帮助解决,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对所属工作人员,要学会“情感管理”,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和谐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特别是要从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解其难、排其忧。
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绝大多数人是讲道理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领导的情意到了,大家就会感恩戴德,发自内心地尊敬领导,自觉自愿地追随领导,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两千多年来的诸多历史事件,都印证了这一规律。
即使科学技术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今天,《道德经》仍然被海尔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精英阶层奉为经典,反复研读,爱不释手。
世间万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规律,弱会变强,强会变弱,月盈则亏就是这种表象。
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认为柔弱胜刚强。
一切刚强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毁,而柔弱如果能充分运用道的规律,终将战胜刚强。
(1)楚汉相争时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是何等的强大,是当之无愧的盖世英杰。
强大的人大都有一个通病,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无人能敌。
由于自己的强大,更加容易瞧不起别人,韩信就是这样被推到刘邦的阵营。
而无赖出身的刘邦,相对于项羽,却是柔弱得一无所长,曾自我评价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因为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项羽的,所以虚心对待周围的能人志士,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将,最终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逼到乌江边自刎。
强大的事物,如果还自认为强大,没有半点柔弱谦虚的危机心态,则离毁灭就不远了。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样的认识,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如出一辙,这也是微软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原因。
(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已经被神化成智慧的化身。
然而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刘备创业之初,深知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极尽谦恭下士,因而造就了蜀汉的强大阵容。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战斗力达到了顶峰。
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操盘手。
孔明确实是个能人,料敌如神,安居平五路,且事必亲躬,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没有很好地给下属留出锻炼的平台,蜀国人才出现断层,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作者:张浩波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近日偶读《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七卷,发现这样一句话:“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
”读后,颇感震撼。
我渐渐感到《老子》的思想中透露着一种强烈的刚性和进取精神,即“柔弱胜刚强”的精神。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老子》的这种较强烈的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柔弱”的含义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二、从政治层面来看《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中的政治辩证思想主要是指“君人南面之术”——统治、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略。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汉书》这样定义道家,无疑也就表明《老子》一书是一部介绍“君人南面之术”的大作。
在《老子》五千余言中,有许多章节都具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思想内涵。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 不争 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文化视野《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刘 恒 买 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强陵物、强悍暴戾。
‘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①本文系统介绍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分别从辩证法角度和价值立场角度分析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基础。
文章假借“水”、“婴儿”、“草木”等自然界中诸多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论述了老子“不争”的智慧。
并且系统分析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笔者深入分析“柔弱”的内涵,并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生存哲学的价值,即对古代圣人来说,要到达去战、息兵的目的;对于现代人来讲,要重构信仰、回归自然,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柔弱;不争;刚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7-03一、“柔弱胜刚强”简析先秦诸子中,老聃最为推崇柔弱的力量。
他从现象世界中发现了很多弱胜强、柔胜刚的例子,并且以此来论证其“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科学与逻辑学还不是很发达,人们总是通过生活中长久以来的对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来表述其哲学观点。
在人类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小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弱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小孩子(婴儿)非常柔弱,然而却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毒虫不会伤害到他,猛兽、凶鸟不会攻击他。
小孩子身体柔软,拳头却能握的很紧,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却能勃起,精气充足。
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充足的缘故。
老子特别推崇“赤子”,认为赤子骨弱筋柔、无知无欲,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从人类世界中发现的柔弱的力量。
与“赤子”相对比的就是成年人、老人甚至是刚刚去世的人,他们身体坚硬,骨头容易断折,没有生机于活力,是衰败的代表。
在与人类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不难发现“柔弱胜刚强”的规律依然适用。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作者:郭雅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在老子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贵柔尚弱”思想的推崇。
这种对女性及其女性特质的崇尚,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以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等处世之道,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子哲学贵柔尚弱积极影响作者简介:郭雅楠(1986—),女,山西长治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 [1](第一章)。
能够用语言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第四十二章)老子将“道”具化到事物之中就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 (第六章)。
此句中,“牝”指的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
“玄牝”就是指母性神秘而玄妙的美。
老子将“道”比成“谷神”和“玄牝”。
把“牝”看为天地之“根本”,天地万物皆生于“牝门”。
这正是老子对宇宙起源、万物基础的一种比喻式概括。
老子对于女性各种美好品质的推崇在其《道德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子哲学思想所提出的“重阴”、“尚柔”、“守雌”、“好静”、“崇俭”等观点,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温柔含蓄和独特的处事智慧,都是对女性特有道德品格的哲学抽象表达。
“道”的根本内涵就是“柔弱”,换言之,“道”本身就是“柔弱的道”,而老子的哲学实际上就是“柔弱哲学”。
一、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尚刚,道家尚柔,而道家尚柔的传统正是由老子开创的。
(一)老子哲学思想与女性崇拜纵观老子的哲学思想,人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他对阴柔的推崇,这种崇拜建立于人人皆生于母亲这一基本事实之上。
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由女始祖感生神物而来的。
之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最终取代了上古母系社会,但集中反映那一时代人类生活的女性崇拜思想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了下来,沉积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之中。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实际上是老子对于自然法则的深度洞察与诠释。
在《道德经》中,老子观察到,柔弱常常胜过刚强,因为柔弱代表着生命力和适应性,而刚强则常常因为过于僵硬而容易受到伤害。
老子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些外表强悍、气势汹汹的人,而是那些内心强大、善于示弱的人。
示弱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包容,它意味着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倡“守柔处弱”的哲学,他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本质,而刚强则是生命的反面。
真正的强者,是那些能够顺从自然法则、适应环境变化、不逞强不斗狠的人。
他们懂得示弱,不轻易展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展现出来。
这种示弱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强大和成功,却忽略了示弱的价值。
示弱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总之,《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
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柔克刚、以守为攻,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既强大又温润。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一哲学,相信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老子的弱为思想

老子的弱为思想摘要:老子认为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和根本目的。
人类应该选择适合生命存在的生存方式。
在老子看来,人类关于自身生命的根本任务在于确立能够善待生命的生存方式。
老子以其道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以无为作为其道的根本法则。
老子认为人类作为道的产物应当效法道的无为方式。
无为即是做事处弱为或柔弱,柔弱方式符合人的生命特性,有利于生命安康长存。
关键词:老子无为守柔弱为“《庄子·天下篇》在评述老子思想时说:…以谦弱为天下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在老子看来,柔弱既是符合其道的无为法则又适合人类生命的生存方式,能够保障人类生命的安康持久。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法则,以柔弱为生存方式。
在老子的深邃思想中的认识方面,老子通过分析事物的反面,弥补人们通常认识事理的单向度和肤浅性;实践方面,老子旨在以此论证其无为的主张,使人信奉其“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既有哲学上的根据,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因任自然且不恣意妄为。
弱为,则是子思想中无为方式的基本表现。
一、老子思想中的强、弱辩证观点。
老子从维护人类生命生存着眼,对人类在生存当中的有着强弱辨证思想的现象及其观点与人类的生存关系进行论述。
柔弱与刚强并不是绝对的,说明柔弱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有利于人类生存,而坚强作为一种与柔弱对立的生存方式不利于人类生存。
(一)老子对“弱为”的形而上意义的诠释在常人来看,弱者是强者的征服对象,弱者屈服于强者是一条恒古不变真理。
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所强调的“弱”并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弱,是要通过表面的“弱”的表现来达到自身的修身养息,而以柔胜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通过逆向思维的思考,得出了强与弱的辩证结论,认为弱和强是一对对立的但又有联系的辩证概念,强和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正就如阴阳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一样,相互克制但又相互依存。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主要体现在柔弱胜刚强和示弱求平衡的观念上。
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本质,而刚强则是死亡的标志。
因此,真正的强者懂得示弱,而弱势的人则喜欢逞强。
柔弱是生存之道,示弱则可以求得平衡。
这种
思想体现了“道”的本性,即柔弱不凌驾于任何人之上,默默昭示着其永恒的存在。
在《道德经》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隐藏在柔弱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
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因此,老子告诉我们柔弱能胜刚强——柔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品质;柔弱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柔弱是一个伟大的生命筹码,可以让事业天长地久、幸福天长地久!因为“道”的本性最为柔弱,从不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相反好像只是蒙昧混沌、不为人知。
“道”正是以这种柔弱的品性默默昭示着其永恒的存在!
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了谦逊与包容的重要性。
例如,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在生活中隐藏着一条太极原理:因为少,所以要用多来掩饰自己;而另外一
种情况是示弱——由于自己强大,反而要用示弱来得到一个平衡。
因此,真正强
大的人都懂得示弱,而弱势的人却喜欢逞强。
无论多少强弱,什么东西过头了都不好,贵在平衡。
总之,《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示弱求平衡的观念。
这种思想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老子“清虚”、“卑弱”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认 识别人 不容 易 ,认 识 自己更 困难 ,我们 要经 常站 在 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问题 ,来看 待 自己 ,既不妄 自菲薄 , 也不妄 自尊大。
二、虚 ,虚才能容 ,谦虚使 人进步 “谦 虚使人进 步 ,骄傲使 人落后 ”,这 是毛 泽东 的 概括 。一个人脑子里满 满的都是 自己的东两 ,谁都看 不起 ,这样怎么可能进步呢?日本一大学教授 ,自我感 觉极为 良好 ,但 和同事的关系 、同学 的关系却搞 不好 , 他 自己也非 常苦恼 ,就 向一位禅 宗 的高僧请 教 ,一 见 面就说 自己多么多么好 ,别人 多么多么对不起 自己 , 不停地讲 不停地 讲 ,开始 的时候 高僧一句话都 不说 , 拿着水壶 不停 地给他杯子里加 水 ,等这个教 授发现 的 时候 水都 流 了一 地 ,这 时候他 开始 问 :“你要 干什 么 啊?”高僧告诉 他两条道理 :第一条 ,杯子要装满水 ,位 置得 比壶低 ,你老把 自己弄得居 高临下 、高高在上 的 , 谁 能给你讲什 么?你又能听得进去什么 ?第二条 ,你现 在 的心理状态就像装满水 的水杯一样 ,我再说什 么 、 别 人再说什么统统都没用 。所以 ,人生 的道路虽 然充 满 坎坷 ,但 只要有谦虚 的态度 、谦逊 的态 度 ,就z日a  ̄* h你 学到更 多的智 慧 ,避 免更 多的麻 烦 ,很 好地 走完人 生 长 路 。 三 、卑 ,善 于 处 下 ,低 调 、韬 晦 1.善于处下 。“道”曾被道家 的代表人 物用很 多种 形象来类 比 ,最基 本的一个就是 道路的道 。道路 有多 重要啊?要想富还得先修路呢 !这么重要 的一个事物 就在我们脚下 ,位 置就这么低 ,可 见道这个东 西 ,看似 挺 高 妙 的 ,其 实 它 的位 置 是 非 常 低 的 。 “大 国者下 流”(第六十一章 ),“下流 ”不是卑鄙下
道德经里的强者示弱之道

道德经里的强者示弱之道大家好!欢迎来到喜马拉雅收听我的节目。
我今天和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道德经里的强者示弱之道》。
在古老的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强者示弱,弱者逞强”的观点,提到了强者示弱之道,强调了谦逊与包容的重要性。
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通过展现自己的肌肉和力量来彰显自己的强大,而是通过隐忍、示弱和细水长流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那么,强者为什么要示弱呢?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思考道德经中的智慧是否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
首先、道德经中所说的“强者示弱,弱者逞强”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的表达,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强大和智慧,而不是仅仅看重表面力量和优势。
有时候过分地展现自己的力量和优势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警惕,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
因此,要能够隐藏自己的锋芒,避免过度炫耀和张扬。
量力而行,不要勉强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示弱是一种自我控制和内在稳定的表现。
俗话说:“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
”真正的强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被外界的刺激所左右。
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
这种内在的稳定和自信,往往能够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示弱也是一种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强者知道,成功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取得的,而是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懂得谦虚地示弱,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从而更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总之,在《道德经》中,“强者示弱”是一种智慧、成熟、自我控制、内在稳定、谦虚低调的表现。
它并不是软弱和无能,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强大和自信。
通过适当地示弱,强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道德经》中所说的“强者示弱”是一种智慧和成熟的体现,与今天的强者弱者刻板印象有所不同。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通过展现自己来彰显自己的强大,而是通过隐忍、示弱和细水长流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阐述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阐述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认为,柔弱的力量常常比刚强的力量更具有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老子认为,自然界的运作体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例如,水流柔软,却能把坚硬的石头侵蚀成沙砾,使之变得崎岖不平。
这种柔软的力量虽然看似微弱,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在社会中,老子认为柔和的力量和谦逊的品质可以实现和平、平衡和和谐。
而过度的刚强和强制则会导致坏的后果。
因此,老子的教义强调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正义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作为领导者,应该采用柔和而好学、虚心谦逊的态度来带领人民,并通过自我约束、慷慨解囊和以身作则来统治人民。
这样,他们可以发挥最大的领导潜力,维持秩序并减少矛盾和冲突。
总之,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强调了不要过度依赖暴力和武力,而是重视柔和与和谐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类命运的平衡。
《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有哪些?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深邃,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
其中,强者示弱之道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这种思想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有哪些。
一、放下自我,不争不抢《道德经》中强者示弱之道的第一条就是放下自我,不争不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名利和地位,不断地争抢和竞争,而这种争抢和竞争往往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道德经》中则提倡“不争不抢”,强调“柔弱胜刚强”。
只有放下自我,不争不抢,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不自夸,不自满《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的第二条就是不自夸,不自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名利和地位,不断地自夸和自满,而这种自夸和自满往往会导致人们失去谦虚和谨慎的品质,从而走向失败和挫折。
而《道德经》中则提倡“不自夸,不自满”,强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只有不自夸,不自满,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走向成功和胜利。
三、不轻视他人,不妄自菲薄《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的第三条就是不轻视他人,不妄自菲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轻视他人,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更出色,而这种轻视他人和妄自菲薄往往会导致人们失去尊重和信任,从而走向失败和挫折。
而《道德经》中则提倡“不轻视他人,不妄自菲薄”,强调“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只有不轻视他人,不妄自菲薄,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不强求,不强制《道德经》中的强者示弱之道的第四条就是不强求,不强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强求和强制,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而这种强求和强制往往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道德经》中则提倡“不强求,不强制”,强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只有不强求,不强制,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老子的柔弱观

论老子的柔弱观刘绍军摘要:老子的柔弱观并不是贯彻所谓“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阐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
老子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宇宙的运动规律而非生命个体的局部得失,为道所用的“柔弱”包含以下内涵:首先,柔弱反映宇宙万物渐变无名的自然运动状态;其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被“柔弱”而非“刚强”的元素所左右;再次,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态———生命呈现出“柔弱”而非僵化的属性。
“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体现,世俗所谓“强胜弱”不过是一个肤浅的悖论。
关键词:老子;道;柔弱;刚强;易中天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0-0051-04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借用先贤的名句这样评价老子的“柔弱”哲学:“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
”该集“百家讲坛”评论老子则认为:“《老子》一书,从头到尾贯彻的都是弱者生存的智慧,说来说去,归根结底,无非就是那几句话,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事实上,易中天以及百家讲坛混淆了最基本的哲学概念:《老子》从头到尾贯彻的并不是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论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装、让、忍”全然无关,而《百家讲坛》所云“我们如果按照老子弱者生存的理论去做,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
就连劫匪到家里行凶,我们也要让他三分吗?”的说法简直是对老子思想的歪曲。
老子“弱者道之用”中的“弱”,表达的是“道”在运行时无迹可寻灵动圆转的态势,惟其灵动圆转,所以貌似柔弱,这与世俗柔弱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
从老子整体的研究对象以及柔弱的特质去具体分析老子的柔弱观,我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一、《老子》研究的对象要弄清楚老子的柔弱观,先要弄清老子的世界观。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自身丰富的哲学体系。
如果我们弄清了“柔弱”和“刚强”的真正内涵,就不至于对老子无端苛责。
当然,老子对后人的不理解也在预料之中,“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哲学中的“柔弱”思想

NATIONAL CULTURAL GEOGRAPHY272老子哲学中的“柔弱”思想沈玲玲(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0)摘要: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处处都蕴含着“柔弱”的特征,本文介绍了“柔弱”的内涵,“柔弱”思想在文本中的展现和影响,以及对老子“柔弱”思想的反思,从中领略“柔弱”思想的玄妙之处。
关键词:老子;柔弱;不争;刚强一、“柔弱”二字的内涵(一)“柔”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植物初生而嫩:柔荑(初生嫩芽,喻女子白嫩的手);软,不硬:柔软,柔韧,柔嫩,柔滑; 软弱,与“刚”相对:柔懦,柔弱,刚柔相济; 温和:柔顺,柔和,柔曼(柔和妩媚),柔情。
“柔”字在其他文本中也有记载:柔,木曲直也(《说文》),柔弱者,生之徒也(《说苑·敬慎》),柔弱者,道之要也(《淮南子·原道》),柔而正(《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史记·乐书》),士不偏不党,柔而坚(《吕氏春秋·士容》)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蚤见而心柔懦(《韩非子·亡征》),手如柔荑(《诗·卫风·硕人》),(二)“弱”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力气小,势力小,与“强”相对:弱小,柔弱,脆弱,薄弱,弱不禁风,柔心弱骨(形容人心地温柔,性格和顺);年纪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够,差点儿,与“强”相对:三分之一弱;差,不如:弱于,弱点; 丧失(指人死):又弱了一个。
“弱”字在其他文本中的记载:志弱而事强(《淮南子·原道》),众散为弱(《左传·哀公十年》),苗其弱也欲孤(《吕氏春秋·辨士》),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韩非子》,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三)“柔弱” 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软弱,不刚强;柔软,不坚硬;谓柔和谦顺。
“柔弱”一词在其他文本中的记载:“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道德经》:强者示弱,弱者逞强

《道德经》:强者示弱,弱者逞强《道德经》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老子问弟子:“你身上什么东西最硬?什么东西最软?”弟子脱口而出:“牙齿最硬,舌头最软。
”老子说:“牙齿最硬吧?可到了我这个年纪,牙齿全都掉光了。
舌头最软吧?但是它却始终得以保存。
所以说,逞强未必能占上风,示弱未必屈居劣势。
”因此,强者懂得示弱,弱者总是逞强。
1强者示弱《菜根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之念。
”鸟儿潜伏得越久,日后必然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凋谢的日子也会越快来到。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消除急躁冒进的想法。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应该懂得示弱,给自己一个沉淀的过程。
正如《周易》所说的“潜龙勿用”“君子藏器于身”。
先要保存足够的实力,才能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一个人即使天资过人,也要注意低调收敛,这才是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冯骥才说:“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
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敢于示弱,是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与自己和解之后,才能收获的一种勇气。
能做到的,不需要刻意证明给谁看,更不必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强大。
做不到的,也可以坦然承认,转过身不再纠结。
《鬼谷子》里讲:“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能弱者,方能强。
懂得示弱,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也是内心的从容。
2弱者逞强《道德经》里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要懂量力而行。
逞强去做没把握的事,其实是一种行为上的弱小,一种心态上的不成熟。
古人云:“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技不如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倘若还不自量力,那就只会自讨苦吃。
曾国藩说:“人须求强,但不能逞强。
”你可以努力要求上进,但不能一点努力都不付出,就想着一飞冲天。
人这一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而后才能摆正心态,一步一步走上适合自己的路。
老子:像水那样示弱

老子:像水那样示弱老子一直在强调的就是:你可以示弱。
那就是为什么他要赞美柔弱,而不是赞美坚强,因为坚强的反而不能放松,所以他继续赞美水,而不赞美石头,因为水是流动的,水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整体给予什么样的形状,水就接受它,它没有携带着它自己的头脑,如果你将它放在一个杯子里,它就变成那个形状,如果你将它放在一个瓶子里,它就变成那个形状,它不会抗拒,它不会说:我有我自己的形状,你在对我做什么?不要强迫我进入这个瓶子里。
不论你将水放在哪里,它就随着它来移动而变成那个形状,它是不抗拒的,它是非暴力的,不积极的,它没有它自己的头脑。
但是一块石头呢?一块石头有它自己的头脑,它的思维已经定死了,如果你想要强迫它,它会抗拒,你必须去抗争,你必须去切割它,跟它抗争,需要很多的抗争,唯有如此,你才能够给它形状,它有它自己的头脑,而水是没有头脑的,这些是象征性的说法。
老子说:要象水一样,不要象石头一样,好让你可以完成那个圆满的计划、行动!老子非常爱水,对老子来讲,水的所有质量都具有非常象征性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它是柔软的,它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一个人必须象水一样,没有形状,没有固定的形势,没有意识形态。
那些带着意识型态的人是死的,他们是抗拒的。
一个没有信念,没有意识型态,没有形式,不属于任何教会的人是流动的,就好象水一样。
不论他走到哪里,不论什么样的情形出现,他都自然反应,他一直都是当下反应。
一个有意识型态的人从来不处于当下,他必须仰赖他的意识型态,看看要如何来反应?他的反应是固定式的,而不是自然反应,他已经有一个头脑。
第二件事:水总是住低处流,找寻低地或山谷。
这一点对老子来讲也是非常非常重要。
他说:永远不要试图去往上走,因为这样的话就会有抗争,因为大家都往上走。
永远不要试图去新德里,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去那里,所以将会有竞争、嫉妒、抗争和奋斗。
走到山谷去,没有人会去那里。
不要象火一样,要象水一样。
火往上走,水往下流,它一直都是走向大海,走向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它在找寻低的地方,如果它能够找到更低的地方,它就会立刻开始动,它总是流向最低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你走得越低,那个竞争就越少,那个暴力就越少,侵略性就越少,你不跟任何人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
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
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
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
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
“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
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
②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
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
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
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
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
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
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
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臣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后,手握重兵,并且在那个反清复明思想的大背景下,曾国藩完全可以趁热打铁挥师北上进而推翻满清统治,从而开创一个新的由汉人主政的新的历史纪元。
但是,曾国藩却上书清廷,将所有的功劳都划到了其他人的头上,自己不留寸功,并且主动上表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也就是这样的示弱,使曾国藩没有在为将达到顶峰时坠落到万丈深渊,并且死后获得了“一完人”这一极高的评价。
这就是老子“柔弱”思想在现实中的一次完美诠释。
所以说,在为人处世、社会交际中要适当的学会自谦、学会示弱,这样才会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之中。
反之,过分的出众,则会“树大招风”。
成为众矢之的。
二、老子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在所难免,弱小者战胜强大者则需要一定的战略战术来作为保障。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思想为指导,总结吸取了古代兵法的战争经验,对战争中的主与客、先与后、进与退、攻与守的关系,做了精当的论述④: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从中不难发现,老子所提倡的用兵之道也蕴含着一定的“示弱”的思想,用兵之时,要采取守势,伺机而动,为了胜利,宁愿退尺,不得
④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进寸。
并且要重视敌人,轻视敌人对用兵是最大的祸害,在兵力相当的时候,只有哀兵才会最终的获胜,即所谓哀兵必胜。
但老子的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并非是叫人一直示弱,而是借机发展势力,当忍无可忍之时一举反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秦孝公即位后,在战胜魏国的情况下将函谷关及函谷关以外的魏国领土全部割让给
魏国。
给魏国以一种秦国示弱的表现,进而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制度,从而使以魏国为首的东方各诸侯国暂时将目光转移,进而秦国获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机遇期,并强大起来,最后在魏国的一再挑衅下,发起反击使得魏国割地求和。
这个例子可以说很好的阐释了老子的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
所以说老子的守、柔、客、退的“示弱”的策略,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守,而是为了转化为攻、刚、主、进的“实强”策略。
⑤
三、老子“示弱”观念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柔弱不争的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慈让克己等多重含义隐藏于其中。
并且老子这种思想最终归到水的上面,用最普遍的水来作为这种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老子之所以如此推崇于水,将其称之为上善,老子的这种推崇弱小事物的思想观念最初是在总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
产生,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来,进而得出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刚强的一类往往极容易被摧
⑤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4
毁。
⑥进而提出了这种“示弱”的思想观念。
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都是奉儒家思想为正统,但是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老子的“以弱胜强”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乃至个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也就是说老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老子“示弱”思想的表现,例如对人方面,待人谦下,与人和善,才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治国方面,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老子的思想都会再次浮现,例如,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渔民休息,厚积薄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知中国在经历十年浩劫后国力空虚,进而领导人们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对外关系上一再示弱,很难听见中国人的声音。
也就是如此中国才再次得到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机遇期,再次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老子思想,产生于春秋各国争霸的时期,老子从水滴石穿的自然现象中归结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以弱胜强”的生存王道,更要强调老子的“示弱”观念不是一味的柔弱,而是以弱变强,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打败强大。
可以说老子哲学思想中“示弱”的观念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华夏儿女,短短五千余字蕴含着最古老、最精华的哲学道理,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表,老子学说为里。
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引领下最终实现⑥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5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进而将优秀灿烂的华夏文明一直延续下去、续写更加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
【2】《道家与民族性格》吕锡琛湖南大学出版社
【3】《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4】《近代老学研究》李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5】《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崔大华等河南人民出版社
【6】《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卷》周自强广西人民出版社
【7】《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8】《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姜国柱武汉大学出版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