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通识课)课后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

其中,有一些还颇具神秘色彩,似乎披上了面纱,引人遐想。

岁月承载着历史,中华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继承发展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已经上了一个学期了,虽然课时较少,却十分有趣,勾起了我对中国文化十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

在课上,我们讲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婚俗嫁娶的变化发展、汉字的起源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医中的穴位及针灸、中国画及其与西洋画的对比等内容。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姓氏的来源发展、婚俗嫁娶的变化和中医的针灸。

先来讲讲姓氏,姓氏从原始社会就存留至今,是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有一千多个不同的姓氏,但在那时,“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是,在现代人看来,这两个字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那时候,姓是女人的专利,男人是没有姓的,只称为氏。

小时候,在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时,就读过《百家姓》,却从来没有想过百家姓的来源,更加不知道姓氏的含义。

那时候祖父还和我说过“刘金”不分家,我甚为不解,很疑惑却没有真正去了解“金”姓的来源。

上完课后便急忙查询,发现金姓的出处有很多。

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相传黄帝之子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而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其后裔便有以金为氏者。

此外,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

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

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还有便是改姓而来,如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姓为金。

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为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以示本姓不变,因此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

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

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

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

发挥主体能力。

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

侧重抑制个体。

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进的结晶。

这门课程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恕”等价值观,提倡和谐相处、孝道、忠诚等品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倡导修身养性、解脱苦难。

道教追求自然和谐与纯净无为。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中国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经典著作带给我许多启示。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录,劝导、教诲、启迪了无数中国人。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其中充满了智慧和道理。

这些经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读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这些文字的传承,我们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智慧。

再次,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在课程中学习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京剧、昆曲、豫剧等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

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最后,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让我对生命、人生观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学派,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观点。

其中,我特别喜欢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使我意识到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与成就,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思想观念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对问题和处理困难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 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  总结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高傲的世家大族有一个心理依据,即他们是书香门第。士族起家于两汉经学,而国家需要经学之士的原因在于平治天下。但因此起家的士族在魏晋之际却发生了转变。他们日益向虚旷的方面发展,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学术、文学和艺术,同时也越发放浪形骸。当世家大族把政务实权避让出去的同时,也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己手里。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如今,我的大一生活就要结束了。

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候,我们都是爱回忆的,于是,我便想起了自己最初看到有这门课时的种种不满,总之就是认为:抽象的课程、讨厌的说教、无聊的课堂。

但是,上了第一节课之后,发现:这个课堂一点都不无聊,没有讨厌的说教,老师很能讲,我们也很能讲,不过,这种课程的确有些无聊,但是,聊天式的上课法却让很多人喜欢上了这节课,当然,老师总归不会让我们讲一些无用的东西,课堂上讲的大多还是涉及到这门课的东西。

聊西游、聊红楼,让我记忆犹新,那一段段的视频,当时是真的感觉没看够,让我有了强烈地再看一次《西游记》、《红楼梦》的想法,也深切的体会到了:经典的总是值得回味的,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这也便是文化吧!我很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同于一些老师那种一味地传授知识,枯燥无味,而没有机会让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

而我们的《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总是那么活跃,不仅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进认识,互相有深入的了解。

而且也从聊天式的课堂中学习到很多。

毕竟,文化的学习、吸收,是靠我们自己去主动接受熏陶的,而不是被动的。

另外,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而且经常会让我们看视频,包括一些图片,有时,也会听一些音乐,也有教我们如何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以及如何把握自己人生的一些生活哲理。

让我们在知识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老师也传授给了我一些很不错的经验,比如:上课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将课本中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经验、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案例结合起来。

这样,便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接受,记忆深刻的记住。

只不过这个课程本身嘛……其实,想想也是,我们常常会提到“文化“一词,但是如果让我们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好像又说不出来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广阔了,不知从何说起,不知归于何点。

可以说只要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概括性的了解,从中挖掘出其独特之处和重要特点。

1.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变革,因此,中国文化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从殷商到周朝、秦汉、唐宋,再到明清和现代,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2. 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一系列哲学思想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责任感,道家思想注重个人内心的和谐与自然的合一,墨家思想则倡导兼爱和非攻。

3. 文学艺术中国文化以其出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著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感情和思想。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凭借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艺术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和欣赏。

4. 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庄重、宏伟和优雅的风格而闻名,如万里长城、故宫和丽江古城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千年来独特的建筑传统和技巧。

此外,传统中国园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设计、独特的布局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吸引人们。

5.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平衡和营养,追求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烹饪技巧。

中国菜系之多样性也是其独特之处,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仪式和韵味。

6. 道德伦理中国文化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人注重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家都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一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

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

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

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

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

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

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

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

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

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内涵丰富多样,历史久远,对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对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中国文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价值观念的独特性。

中国人讲究“仁爱”、“和谐”、“忍让”、“尊重”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各个方面。

例如,中国人崇尚团队合作与集体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常见到中国人始终保持礼貌、友善、谦逊的形象,这正是中国人践行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这些价值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注重和谐地与人相处。

其次,中国文化给我带来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常常描绘出山水相依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一思维方式让我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我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中国文化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我了解到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人生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塑造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力量。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使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促使我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最后,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还给我带来了对历史的强烈兴趣。

中国文化概论中涉及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历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还能够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应急预案、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emergency plan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国文化概论通识课课后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通识课课后总结

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统一有赖于先民的不断努力而缓慢演变。

《尧典》可能写作与西周中后期,主要讲尧时期发大洪水、大禹治水以及天文历法活动。

书中讲的“敬授民时”,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发达,代表着农耕文化的需求。

先人对太阳神崇拜是对时令的追求。

《汉书》中讲帝王的事情是“承天之序”,帝王要对上天负责。

陶寺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它用来测节气的到来,非常准确,并且世界最早。

里面的陶器华贵 ,优雅,表明贫富分化并未对立。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是初步的凝聚,是不稳定的,靠自身的文明来吸附。

远古时期环太平洋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

相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是组成民族的三要素。

精神上的文化建构和族群凝聚要靠某种介质、精神表现方式实现。

最早权利来自神职人员。

从夏代到西周之前的历史就是族群代兴的历史,弱小的族群向强大的进贡、服凑。

4. 夏启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开始出现镇压,族群代兴激高到极端。

中华民族统一化民族在周家分封建国以后,进行了新的大合,并由此开始 .西周分封制对民族团和有决定性意义,周武王公伐商中途周公建议在洛阳建精神首都。

认为洛阳离天最近,要做天的主人,周公辅佐文王促进分封制的形成。

分封制:以亲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

一个民族性格是在关键时期造就的。

灭国不灭香火--- 一种很蛮昧的宗教观念导致很人道的政治现实。

周先人贫穷、无阶级分化、文化低,所以让殷商后代向礼,给他们服务;说明“胜利的只有文明”。

分封制对原始血缘关系、居住、生活是一次重大改造。

古代百姓与官方交流的主要事件:交税和打官司。

儒家对君民关系的两种比喻:一,君民是大脑、心脏和四肢的关系;二,君民舟和水的关系。

中国周代所说的“和”:盐梅和羹:把不同元素放到一起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庸之道。

古代“乡饮酒礼”,说明人情味浓,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典礼当中所有人各尽其职,都要受到尊重和照顾。

分封建国实际上是人群的一种拆解和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

历经一学期的《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学习和XX老师的悉心教导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到中国五千年年文化的厚度和全书分上中下编,根据内容概括地分为一、文化承载的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与发展二、中国辉煌灿烂古代文化的内涵变现三、文化特点剖析、在背景时代下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特换包容创新和未来在此我也按照这个顺序浅谈一下学习总结一、文化承载的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与发展马克思理论的主导思想“唯物辩证法”提到“物质第一性”,思想是发生在以物质为承载体上的产物。

而本书主要讨论到狭义中的文化就是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而作为我国文化的载体和对文化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诧异的基本道路就是从外部环境入手。

文化背景:1.地理,华夏文明地处东亚始于两河流域2.经济,主导我国古代经济的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3.政治,中国历经大小18个朝代二、国辉煌灿烂古代文化的内涵变现1.文字,中国的文字经历了从象形字到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到隶书,繁简体。

汉字,成为是一个凝固在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中不断传承下去的符号。

2.教育,由于我们有同一记载的文字,才致使文化得以流传,孔子弟子三千,因材施教,韩愈一篇淋漓尽致的《师说》,彰显源远流长的育人之道3、中国主流思想一直在儒家和道家徘徊,和后来的佛学宗教思想一并影响了教育、文学道德、哲学和为人处世之道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字画,陶瓷,,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等不计其数的聚集有如滴水凝聚璀璨中华文化长河三、文化特点剖析、在背景时代下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特换包容创新和未来(这里你补充一下,昨晚没怎么看)这里需要一个过渡,你补充下了。

我从本书得到以下四点浅薄(这个词有问题)的感想1 中国文化有其糟粕也有其精华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认识我们民族的自身。

古人以镜正衣,以人正身,以史为鉴。

大到各朝各代的史官记载,精到司马迁编写《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历史让我们得到一个鞭策,警告后人错误不应该重蹈覆辙。

中国文化概论小结

中国文化概论小结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

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周边环境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

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中国文化通览课程心得

中国文化通览课程心得

中国文化通览课程心得
中国文化通览这个课程,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我国的文化特色。

在堂课上,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总是以一种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

还经常为我们唱歌,给我们介绍全国各地的民歌。

我觉得大学课堂就应该这样轻松而又欢快。

对比现在的大学课堂,只知道学习专业知识,不懂得学生的感受,压力大而又不风趣。

总之,很喜欢老师的课,以后我做教师了,也要学着幽默一些。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还有各个民族的不同风貌和文化习俗,他们热爱欢歌热舞,待客热情。

一首首当地民歌,一场场地
道热舞,一次次欢快的聚会,都能够体现他们的风情万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统一有赖于先民的不断努力而缓慢演变。

《尧典》可能写作与西周中后期,主要讲尧时期发大洪水、大禹治水以及天文历法活动。

书中讲的“敬授民时”,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发达,代表着农耕文化的需求。

先人
对太阳神崇拜是对时令的追求。

《汉书》中讲帝王的事情是“承天之序”,帝王要对
上天负责。

陶寺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它用来测节气的到来,非常准确,并且
世界最早。

里面的陶器华贵,优雅,表明贫富分化并未对立。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是初步的凝聚,是不稳定的,靠自身的文明来吸附。

远古时期环太平洋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

相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是组成民族的三要素。

精神上的文化建
构和族群凝聚要靠某种介质、精神表现方式实现。

最早权利来自神职人员。

从夏代到
西周之前的历史就是族群代兴的历史,弱小的族群向强大的进贡、服凑。

4.夏启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开始出现镇压,族群代
兴激高到极端。

中华民族统一化民族在周家分封建国以后,进行了新的大合,并由此
开始.西周分封制对民族团和有决定性意义,周武王公伐商中途周公建议在洛阳建精神首都。

认为洛阳离天最近,要做天的主人,周公辅佐文王促进分封制的形成。

分封制:以亲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

一个民族性格是在关键时期造就的。

灭国不灭香
火---一种很蛮昧的宗教观念导致很人道的政治现实。

周先人贫穷、无阶级分化、文化低,所以让殷商后代向礼,给他们服务;说明“胜利的只有文明”。

分封制对原始血
缘关系、居住、生活是一次重大改造。

古代百姓与官方交流的主要事件:交税和打官司。

儒家对君民关系的两种比喻:一,君民是大脑、心脏和四肢的关系;二,君民舟
和水的关系。

中国周代所说的“和”:盐梅和羹:把不同元素放到一起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庸之道。

古代“乡饮酒礼”,说明人情味浓,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典礼当中
所有人各尽其职,都要受到尊重和照顾。

分封建国实际上是人群的一种拆解和结合。

血缘关系被人为拉长后极其明显的效果就是开始作为一种军事力量去弹压地区反叛倾向。

分封制需要和王朝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长期生存。

分封制本身就是针对异族林立
的社会现实,它本身就有同化异族的潜在功能。

文化多元发生的时候,需要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很多
的工作,所以这个统一化的文明进程,实际上都是区域性文化的发展,它们如何走向
一种统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有赖于先民的不断地这种努力才能完成
这个过程。

民众的历史品格
文化取决于大多数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分封制度下“国人”就是城里人,随着人数增多,土地兼并严重,最终爆发战争。

君民是舟与水的比喻证明了国人地位的沦落。

政府征求国人意见有三种途径:国家有危难,迁都,立国君。

此时国人很有发言权,力量很强大。

但当民众普遍太穷困时容易被野心家利用,需要确立民众的真正的政治
品格。

历史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宣传、启蒙来的。

自强不息、兼容并包。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
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赋予中国文化以创造力和持久性。

无数仁人志士,在身处
逆境之际,总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一己生命安危,奋起抗争,鞠躬尽瘁,
表现出一种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

历史上华夏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中国文化不
仅善于在内部融合吸收各族文化的精华,而且也能接受外来文化,如印度佛教文化、
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等。

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
的内聚力得以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得以久远。

以人为本、崇尚道德。

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价值观上便是对道德的崇尚。

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古代君子大多能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致力人格完善。

他们
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往往超过对生活改善的兴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惟一的平等观念,就是人人在道德面前平等。

儒家鼓励民众,忍受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以换取道
德上平等的箴言。

和而不同、中行无咎。

中国文化还具有贵“和”尚“中”的意蕴。

“和”是把众多矛
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是在“和”的基础上所达到
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境界,做事有分寸就不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都有
一个量的限度,达不到这个限度,事物就不能处于最佳状态;但是超过这个限度,事
物就发生质变,朝反面转化了。

所以,只有“中”才是保险安全之道。

这种思想使得
中国人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自觉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保持安定团结
的局面。

老子与中国各朝官僚文化
古代的社会矛盾是如何提高人们道德水准。

教化论是一种君民同体主义,用道德标准衡量,发源于小邦国的政治现实,根源来自西周礼乐文明。

上天赋予人独有的东西就
是人性。

活在因果律中,哲学上来讲人没有自由。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
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
转化。

而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道”可以理解为人们循着它行走以
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的规矩”,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
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
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

专制主义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在心理文化上普遍认同整体利益和集体原则,因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的源泉;
另方面也培植和强化了国人迷信权利、服从权威的官本位心态。

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

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其作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强调从个人修身开始,由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到家
庭伦理关系的协调,最终到天下国家秩序的稳定它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
道德为核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

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

在组织结构方面,“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这种模式,形成了忠孝两全的政治伦
理和传统,宣扬孝悌为“忠”之本,忠是孝的极致。

当然这种学说也形成了中国古代
重道德、轻法律的局面,往往以德代法,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影响了法律的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