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
葛洪的治国之道
葛洪的治国之道葛洪是唐代初期著名的道士、文化名人。
他的治国之道被后世也多有借鉴。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葛洪对于身为国家元首的皇帝,以及国家政权的维护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围绕葛洪的治国之道展开论述,并且结合实际历史事件,阐述其治国理念的可行性。
首先,葛洪认为国家之治应该以“治世者先治其身,结识天命贵士,以开草创”为根本。
国家元首应该首先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正己为本。
而对于维护国家政权,也应该加强各种社会制度建设。
例如唐代盛行文教之风,葛洪也支持建立各种文化重镇,优化国内文化环境,培养人才等等。
其次,对于权利与利益的平衡,葛洪认为君主应该厚植民生,保护老百姓权益,使其安居乐业。
当国家朝廷的利益与民间的冲突时,应该以民间利益为重,尽可能让其受益。
葛洪以自身文化传播和道教增田政策为例,便可见一斑。
葛洪曾通过道教宣传增田责任制,使得天下乡民均分田地,不负债务,远离封地苦痛。
此方法虽然给朝廷带来短暂的损失,但从长远看,却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他们对朝廷的归属感。
其三,文化权利与责任的平衡。
葛洪认为,君主应该促进文化繁荣,鼓励民间文化的发展。
更应该严格限制散布淫秽、邪恶的文化作品,防止其危害社会风气。
像唐朝时期流行的“假话”就是一种低俗的讽刺文艺形式,葛洪即反对这种文艺,认为它会伤害人心。
而今天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的“低俗文化”和“黑色幽默”,却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葛洪的言论长期以来对我们状态的指引极为前瞻。
其四,加强对外交流。
葛洪主张模仿外部文化,吸取优点。
在唐代,葛洪曾通过成书传播东方道教各种法术、算命术,并将其同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来深刻地表达东方文化的卓越性。
葛洪认为,国家与外部的交流应该尊重异质文化,学习其优点,为自身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探索。
最后,葛洪认为君主应该讲究智和勇的平衡。
不得多言之。
最好再加一点,以上五点不要口胡,认真探究。
我们永远都能从老子、葛洪的教诲及人类上千年的治国史中,发掘出有益启示。
葛洪的三十条养生之道
葛洪的三十条养生之道 日本森下敬一博士曾言:“长生不老是不存在的幻想,但延长我们的寿命却是真实的。
延长寿命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很多,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却是公认的,即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可以延长(或缩短)人的寿命。
”而这种思想,最早却是由东晋著名道学家、思想家、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来的,他明确地说:“寿命在我,而不在神仙。
”养生之道,其“诀在于志”,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取决于自身,正确的养生原则,在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量调查表明,只要人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预防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
这正是葛洪所说的“养生以不伤为本”、“身体不伤”方可延年的基本理念。
这种养生理念的科学性已经为长寿生物学和预防医学的研究所一再证实。
葛洪的养生理念是建立在调节日常的生活之中的,他从预防为主的角度,首先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论点,具体论述了伤身的十三个方面,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这十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伤之太久,都会影响寿命。
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而,谓久则寿损耳”,“积伤至尽则早亡”。
葛洪针对这不知不觉而容易产生的“十三伤”,制定了“不伤身”的“养生之方”三十条,其内容如下:唾t u ò不及b ùj í远yu ǎn ;行h áng 不及b ùj í步b ù;耳ěr 不b ù极j í听t īng ;目m ù不久b ùj i ǔ视s h ì;坐z u ò不b ù至z h ì久j i ǔ;久j i ǔ卧w ò不及b ùj í疲p í;先xi ān 寒h án 而ér 衣y ī;先xi ān 热r è而ér 解j i ě;不b ù欲y ù极j í饥j ī而ér 食s h í;不b ù欲y ù极j í渴k ě而ér 饮y ǐn ;食s h í不b ù过g u ò饱b ǎo ;饮y ǐn 不b ù过g u ò多d u ō。
东晋葛洪学者的“内养元气”养生法
东晋葛洪学者的“内养元气”养生法*导读:东晋道家学者葛洪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对医学的痴迷很深,到处去寻找有关的医学知识,找其他医者去探讨道理。
他有着一种大无畏……东晋道家学者葛洪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对医学的痴迷很深,到处去寻找有关的医学知识,找其他医者去探讨道理。
他有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常常跋山涉水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医学著作,后来他写出了《西京杂记》等作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葛洪的养生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一起看看吧!*思神守一内养元气葛洪在饱读各类诗书的同时,逐渐对道家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认为,道教与儒教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往往追求功名利禄,这就容易相互竞争,相互排斥,且相互伤害,从而导致身心疲惫。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通过自身修炼而养生延年。
葛洪的养生思想就是依托他的道教理论所形成的,道教神学理论为他的养生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精神支柱。
葛洪的养生术是以不死成仙为主要目的的。
他的养生理论主要是生命至贵,长生可得;内修守一,养精行气。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可以通过修炼来获得的。
修炼的方法就是守一,进而养精行气。
这是一种内练意志的修身养性法。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之《畅玄》中指出:玄是自然界的始祖,是万事万物的宗源。
他认为,玄是超自然存在的,玄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修炼的人要想通达玄道,必须明心净虑。
而达到的方法就是守一。
一即元真之气。
守一就是淡泊平心,摒除杂念,调心入静,思想专一,潜心静养,元气就会充盛,人自然就会健康无病。
《内篇至理》中还谈到,人身就好比一鼎火炉,用体内精、气、神为药物,用意念进行导引,使精、气、神在体内循环烧炼,精、气、神便在体内凝结成丹,然后再经沐浴温养,即可飞升。
这就是所说的内丹术。
由于道教神学体系是他养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所以他要人们通过道教内丹术的修养,以求守一存真,保养元气。
葛洪
葛洪天台山村是葛洪诞生地。
葛洪,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文学家、医学家,人称“葛仙翁”,“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
他的父亲葛悌是江苏句容人,在肥乡县当县令,葛洪就出生在天台山村,而当时的肥乡县城就是天台山村的葛孽城。
葛洪在其《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
仕吴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平、中护军,拜会稽太守,未辞而晋军顺流,西境不守。
博简秉文经武之才,朝野之论,佥然推君。
于是转为五郡赴警,大都督给亲兵五千,总统征军,式遏疆埸。
天之所坏,人不能支。
故主钦若,九有同宾。
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迁至大中大夫。
历位大中正、肥乡令,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
”葛洪的父亲葛悌什么时候投晋?在《晋书》葛洪本传中也有记载:“洪父悌,吴平(280年)后入晋。
”(《晋书》房玄龄著商务印刷馆1982)公元280年,葛悌以吴中护军身份随孙皓同赴洛阳。
也就是说,葛悌入晋后,于公元280年至洛阳,入洛后,《抱朴子外篇•自叙》称葛悌“以故官赴(洛阳),除郎中,稍迁至太中大夫,历位大中正、肥乡令。
”(《抱朴子外篇》抱朴子外篇全译庞月光译注贵州人民1997)依次任职郎中、太中大夫、大中正、肥乡令这些官职。
葛洪的父亲葛悌什么时候任职肥乡县令?据《自叙》推断,应该是在投晋至葛悌去世,即公元280至295年间。
今存《肥乡县志》,早者为清雍正四年,有关葛悌任职肥乡县县令事阙如。
之前《肥乡县志》因毁于水火或兵燹无法考证,明刻本《广平府志》亦不载。
葛悌在肥乡任职的时间是在公元280年之后,二年后也就是282年葛洪出生。
根据葛悌入晋为官履历,先郎中,后稍迁至太中大夫,历位大中正的官职,肥乡县令,从肥乡县又升迁为吴王郎中令、邵陵太守。
晋惠帝元康四年,即公元294年,吴王司马晏出镇淮南。
葛悌于是年被任命为吴王郎中令,可以推断,从肥乡县离开的时间最迟不得低于此时。
时,葛洪12岁。
隆重纪念葛洪诞辰一千七百三十一周年
隆重纪念葛店建镇一千八百年暨葛洪诞辰一千七百三十一周年四诵葛店史料宣传单修神仙道,人鹿飞天,不枉功德常载道;结古观缘,斗牛下界,长赢名利总随缘。
题葛店斗牛观联沐鹅人撰斗牛观,是为纪念晋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外丹学派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葛洪而建。
它位于名冠荆楚的千年文化古镇葛店境内。
葛店古称神山,地跨长江南北,自古就是省会武汉向东进出的门户。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人文史迹积淀,造就了这里物华天宝,毓秀钟灵,从而受到历史的垂青。
据《武昌县志》记载,自隋代葛店建制升为(城塘)县治以后,道释儒三教都竞相在邑落户,纷纷建观修寺,布道讲经,宗教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与众多寺观相比,斗牛观是座以人文历史蜚声的驰名道场。
这座曾经助推葛店古文明向前发展的道观,历经千载风雨罹难交错,屡次兴废圮建轮回,昔日回荡在古镇苍穹的钟磬声早已随风而息,成为绝响。
只留下年复一年被绿禾覆盖的无痕遗址静静地躺在镇西约300米处,公路南侧的一片田畴上,默默地守望着那里的春华秋实,日换星移,期盼着斗牛观的再次重修。
这处平淡无奇的道文化遗址,迨至新时代,经改革大潮的席卷,周边慢慢沸腾热闹起来。
特别是沿公路一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高耸入云的国家级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腾飞的徽标。
这些蔚为壮观的现代化建筑物,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正预示着这片方圆地域即将进行大面积脱胎换骨的开发,建设未来。
但当下古观遗址还在,民间传说还在,仍在散发出古老的气息,无声地向世人诉说它千年卓尔不群的神奇和未解之谜,为考证古观不朽的奥秘提供了思路觅迹。
假如把时间拉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分久刚合的魏晋时代去追寻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那得先从遗址隆起的地形地貌去放纵思维,大胆推测,努力做到还原历史的真实可能或也许,就可以想象得到遗址当年很可能是座南北狭长走向,冈峦平缓的丘樊(丘樊是指隐居的山林),其发源地应是白浒山。
丘樊经过一千多年沧海桑田般的变迁,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当年的丘樊也许长林古木遮日,繁花茂草铺地,地藏丹砂,草长药饵,烟云氤氲,寒暑宜人,是个寂静清幽,修行悟道的好地方。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的人生哲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他看来,修身养性是最重要的,注重自我修养和提升。
他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美,而非功名利禄。
葛洪在道教中地位显赫,被誉为"太极宗师"。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道教和中国哲学领域。
葛洪的人生哲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的思想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指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探索自我、追求真理。
葛洪的人生观和道家思想仍然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启迪和启示。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生平、人生态度、哲学观点、道家思想、修身养性、人生意义、道教、影响、现实意义、当代价值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3-343年),字正一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家思想家、学者和医药家。
葛洪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生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诸多思想,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葛洪的人生哲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在修炼,提倡安于自然、宁静养性,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升华。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法则,融入大自然之中,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在葛洪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实现心灵的平衡与升华。
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内在培养,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葛洪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对今日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1.2 葛洪的生平简介葛洪(283-343),字正一,号胶阳先生,汉族,祖籍中国山东,生于今河南济源县。
他是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葛洪年少时就以才华横溢而知名,被誉为"开元才子"。
道家四大天师之—葛洪
道家四大天师之—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葛洪出身道教世家,系三国名道葛玄之侄孙(葛玄师承名道左慈,与东吴孙权关系很铁,是三国时期的道家名人,曾得左慈授奇书《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后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葛洪家世原系江南贵族,其祖曾任东吴要职,封寿县侯。
其父葛悌,也曾在东吴与晋任官,但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贾宝玉的身世很像)。
家庭环境的巨大变迁让葛洪很早就领略了人情冷暧,世道苍凉,求学的兴趣很快从《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学术转向道家神仙之术,而且在这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天赋,特别在炼丹术方面,无师自通,更重要的是不怕危险,敢于创新,一时被时人视为奇谈。
葛玄的大弟子郑源听说有葛洪这样一个可教之材,把他收为弟子,后来传《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道家经典,从此葛洪正式走上了他的修道之路。
和张道陵一样,葛洪同志的仕途其实也很顺利,西晋未时就因参与起义军而受封伏波将军,东晋开国被封关内候等职,但葛洪志不在做官,唯一一次向朝延要求任职是要求到交趾(越南)去做句漏令。
交趾当时是一个不长兔子不生草的蛮荒之地,只有被贬或发配才会去那些地方。
葛洪不是脑袋烧掉坏了,他想去交趾是因为听说那里出产很多特殊的丹砂。
由此可见葛洪同志对炼丹是多么的狂热。
最终葛洪还是没有去交趾,在南下的中途至广州,遇好友广州剌史邓岳,邓岳极力拘留老友,并向他推荐了广东惠州的罗浮山,说那里的丹砂同样丰富。
葛洪听从了邓岳的建议,从此隐居罗浮山积年,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立说。
与张道陵相比,葛洪没有成立什么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始终独行特例,保持个体户身份――堪称是道教史上最牛的个体户。
晋之前的道家虽然派别众出,但理论是比较混乱,不成体系,葛洪改造并继承的各种道家体系,并将之体系化,他将道家的修行方法归纳为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四大类,分门别论的进行了阐述。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2007-03-30 01:05:25孔令宏一、葛洪在岭南的史实北宋初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罗浮山”引袁宏《罗浮记》说:葛洪字稚川,句容人也,|谯国人,稽(嵇)含常(尝)为广州(刺史),乃请洪参广州事(疑衍)军事,洪允,先行到广州,而含于此遇害。
洪还留广州,乃憩于此山。
咸和初司徒王导补州主簿,转司徒椽,迁谘议参军。
干宝荐洪才器宜掌国史,当选大著作,洪因固辞不就。
以年老,欲炼丹自卫,闻交趾出丹砂,乃求勾漏县,于是选焉。
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请留之,洪遂复入此山炼神丹。
于此山积年,忽与岱书云:当远行寻师药,尅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
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一,视其颜色如平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然也。
袁宏的《罗浮记》是他在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亲自到罗浮山时所写,上距葛洪卒年不远,因而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葛洪23岁时因避战乱,于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襄阳接受嵇含的任命出任广州参军,先到广州,由于嵇含在襄阳被部将所杀,葛洪于是到广州附近的罗浮山隐修。
嵇含是嵇康的胞弟,是道教中人,著有与道教服食有关的著作《南方草木状》。
《抱朴子内篇·祛惑》说:“昔有古强者,服草木之方,又颇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许,尚聪明不大羸老,时人便谓之仙人,或谓之千载翁者,扬州稽使君闻而迎之于宜都。
”“虽栾(大)李(少君)之见重于汉,不足加也。
”孙星衍校助认为,“扬”当作“杨”,“稽”当作“嵇”,则“扬州稽使君”即嵇含。
《太平御览》卷七三六引《抱朴子》佚文提及李阿有弟子古强。
这说明嵇含所崇敬的道士古强曾师从孙吴时期的李家道代表人物李阿。
葛洪与南海太守鲍靓交往并娶其女鲍姑也在此时。
[1]有关葛洪遇鲍靓、拜其为师、娶其女为妻的年份,现在资料均无明确记载。
对此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葛洪24岁(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左右在广州与靓相遇。
葛洪生平简介
葛洪生平简介: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发明及医学成就: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
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
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
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
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
我们都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引起的。
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1600多年前还没有发明显微镜,当然不知道有细菌这些东西。
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仙二代”葛洪,儒、道、医兼修并蓄
“仙二代”葛洪,儒、道、医兼修并蓄葛洪(284~364年)是中国道教史上少有的“仙二代”,他的叔祖父葛玄(164年-244年)是《西游记》里的四大天师之一(张道陵、许旌阳、葛玄、萨守坚),人称“葛仙翁”。
而葛洪人称“小仙翁”,祖孙俩堪称道教里的二代神仙。
葛玄是丹阳郡句容县人(今江苏句容市),道教宗师之一,在江西阁皂山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影响很大,后人把灵宝派也称为“葛家道”,把阁皂山称为“葛岭”。
不过后来以葛洪命名的山更多,杭州葛岭,福建葛洪山,广东罗浮山更是因葛洪在此隐修而名声大振。
葛玄的师父是三国里的神仙人物左慈,曾多次戏弄曹操。
葛玄的弟子是郑隐,道号“火龙真人”。
葛玄的兄弟,也就是葛洪的祖父并未学道,而是入朝为官,葛洪的父亲也入仕途,但在葛洪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葛洪随郑隐学道,得其真传。
通过一个外人,葛氏道的衣钵还是回到了葛家人的手里。
葛洪的老婆鲍姑也从葛洪学道习医,后来也得道,获“鲍仙姑”之称,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女神医、女神仙一类的人物,《太平广记》和《墉城集仙录》里都把鲍姑当作女仙来描写。
葛洪有个朋友叫干宝,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神话故事集《搜神记》。
葛洪受其影响,也作了一部类似的著作,叫《神仙传》,和《搜神记》堪称神话姊妹篇。
这两部神话著作作为始作俑者的经典,开启了神话志怪小说体的先河,成为后代各种模仿的榜样。
虽说葛洪是个高道,但葛洪的儒学也是一流的,熟读《论语》、《易》等儒家经典,诗文水准颇高,著有《碑颂诗赋》,曾得到东晋大丞相王导(王羲之的叔父)的赏识,并征召为官,最终受封关内侯,食二百邑。
葛洪还有个特别的才能是军事才能,这点和明朝的王阳明颇为类似,都是以文官、思想家的身份兼具军事家的才能。
曾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因军功获封“伏波将军”。
更为佐证的是他还著有《军事檄移单表笺记》、《兵事方伎短杂奇要》等军事著作。
葛洪被奉为“小仙翁”,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道医成就。
中国自古道医不分,很多道士都懂中医,而像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名医的另一个身份都是道士。
葛洪的名词解释
葛洪的名词解释葛洪,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是中国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学者及道教思想家。
他以著书立说而闻名于世,对于道教的发展和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葛洪的名词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他的影响力以及他在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葛洪所提出的名词解释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学识和逻辑思维,对于许多重要概念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于“道”和“德”的解释。
首先,葛洪给出了对“道”的解释。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的最高原则。
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超越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葛洪将“道”看作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在他的眼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根本原则,是以伟大的智慧包容万物的存在。
其次,葛洪对“德”的解释也十分重要。
他将“德”视作道德和美德的体现。
他认为,德是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准则,它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葛洪强调,德的培养和实践是人们追求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品德,人们才能够更好地遵循道的指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葛洪的名词解释并不仅限于“道”和“德”,他还对其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他对“气”的理解,他将气看作是宇宙中的基本物质,能够形成万物,并联系了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
他认为,气是一种能量,是宇宙运行的动力。
通过培养和调和自身的气,人们能够为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做出贡献。
此外,葛洪的名词解释还涉及到“天”、“地”、“人”等词语。
他将“天”看作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是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他将“地”解释为一种宇宙中的基本元素,是万物生长和滋养之地。
而“人”则是宇宙中最具有自主性的存在,是道德和德行的主体。
葛洪认为,在人的行为和思想中,体现了德和道的力量。
葛洪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和道教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葛洪
炼丹理论与化学知识
一、他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 砂即硫化汞,加热即分解而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 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便升华为 赤红色的结晶硫化汞。采用硫化汞制水银,我国早在公 元前之世纪就知道,葛洪是最早详细记录这一反应的人。 二、“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大概指含硫酸 铜的胆矾,以曾青涂铁即以铁和硫酸铜的溶液起作用, 铁取代了硫酸铜里的铜,故表面附有一层红色的铜,因 为采用涂敷的方法,所以硫酸铜只在铁表面发生作用。 葛洪进而说:“外变而内不化”。可见对于这一金属置 换反应,葛洪是作了仔细观察的。 三、“铅性自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 以为铅。”这是说铅可以变为铅白,即碱式碳酸铅,铅 白又可以变成赤色的铅丹,即四氧化三铅:铅丹则可以 变还为铅白,最后回复为铅。这表明葛洪对铅的化学变 化作过系列实验考察。
炼丹理论与化学知识
四、“取雌黄、雄黄,侥下,其中铜铸 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 长数分。”雌黄指As2S3,雄黄指 As2S2 ,它们加热后均能升华。葛洪这 段话就是对它们升华试验的描述。 五、葛洪大概曾制得外表象黄金、白 银的几种合金,可能里面有不同比例的 铜、铅、汞、镍等元素。《抱朴子内篇》 里“黄白”那卷对此讲得有声有色,可 惜原文过于隐晦,还需作进一步考证研 究。
•
•
就发 成现 了了 现一 代些 化物 学质 的变 先化 声的 规 律 ,
华雄记 ,黄载 直(了 接五雌 成硫黄 为化( 结二三 晶砷硫 的)化 现加二 象热砷 。后) 升和
学炼 反制 应水 的银 可的 逆过 性程 中 , 发 现 了 化
等(葛 ,氧洪 这化炼 些铅制 都)出 是、来 外三的 用仙药 药丹物 物(有 的氧密 原化陀 料汞僧 。)
葛洪
葛洪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
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
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
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
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
[2]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
其父悌,继续仕吴。
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
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
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
……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
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
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
[2]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
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摘要:1.葛洪简介2.葛洪的道教思想3.葛洪的医学成就4.葛洪的文学成就5.葛洪的十句名言正文:葛洪(约公元284年-364年),字稚川,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医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道教世家,少年时期就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成年后,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道教、儒教、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
葛洪是道教丹鼎派的创立者,他所著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
葛洪的道教思想以神仙道教为主,他认为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他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内丹修炼为主,外丹为辅。
内丹是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使之内化为真元,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外丹则是以矿物、植物等为原料,炼制出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
葛洪的道教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道教的亚圣”。
在医学方面,葛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记录了各种急性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葛洪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样斐然。
他的著作《抱朴子》是一部道教哲学论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文章和道教教义。
这些文章论述了道教的内丹修炼、神仙信仰、道德观念等问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1.“抱朴子者,所以全真也。
”2.“长生久视之道,非积善阴德,不足以登真。
”3.“道者,万物之祖,天地之始。
”4.“夫道者,无极之极,无端之端。
”5.“养生者,以身为本,以心为君。
”6.“内丹者,修心养性,炼气化神。
”7.“神仙者,所以长生也。
”8.“修真者,所以超凡也。
”9.“儒者,所以明道也。
”10.“夫儒者,所以修身也;道者,所以养生也。
”以上就是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道教思想、医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生哲学融合了道教观念、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生追求应当在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升华与超脱。
葛洪主张修身行道、修养性情,倡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他强调个体应当明智接受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守内心的善念和道德原则,不为外在浮华所扰乱,以达到超脱尘俗之境。
葛洪的人生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启迪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修道道德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道教观念、内丹修炼、人生追求、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哲学意义、影响。
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4-364)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被誉为道教的“真人”之一。
他提倡内丹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开创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的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推崇的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上。
他认为通过锻炼内丹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实现永恒的生命。
他强调修身养性,主张道德行为和修道修身相辅相成。
他对人生追求的看法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修养和心灵升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葛洪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提升自我。
他强调修行和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修炼的深化。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道义,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实践道义之行为。
葛洪的人生哲学是以道德修养和内在修炼为核心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道教精神的传承。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影响了中国的医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发展。
1.2 葛洪的背景和影响葛洪(284-364年),字子长,一字莹,晋朝末期人。
他出生在河南开封,是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医学家。
葛洪的父亲葛诩是晋朝的重要官员,因此葛洪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易学、兵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尤其在道教和内丹修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葛洪与增城的故事
葛洪与增城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葛洪是一位著名的道士、文人和军事家。
他生活在东晋时期
(公元282年-公元420年),并且与增城(现今广东省增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洪一生致力于道教的研究和实践,他曾经游历许多地方,寻求灵感和道法的
真谛。
据传,他曾在增城一带建立了一处道观,这个道观被称为“增城道观”。
这个道观不仅是他修行的地方,也成为当地人们寻求庇护、学习道教知识的场所。
葛洪在增城的故事还与他的军事才华息息相关。
据传说,在东晋末年,南方地
区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葛洪精通兵法,并拥有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
他受到当地人的拥戴,被推举为增城的临时领导者和抵御侵略的统帅。
葛洪曾经带领增城的士兵和百姓,在北方人的进攻下进行英勇抵抗。
他善于运
用地形和兵器,成功地保卫了增城,并将侵略者击退。
他的名气因此迅速传遍了南方地区。
葛洪与增城的故事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道学和军事才能为后来的
世代所称道。
增城也因他的贡献而闻名于世,并且延续至今。
葛洪与增城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物的传奇经历,也让我们
看到了当地人民勇气和团结的力量。
这个故事中融合了道教智慧和抵御外敌的英勇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敬佩。
总之,葛洪与增城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
他的道学成就和
军事才能为后人所敬仰,而增城则成为这个故事中一座英雄的城市。
无论是道教信徒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启迪和鼓舞。
道教圣地鄂州葛洪观
道教圣地鄂州葛洪观
葛洪观
葛洪观坐落在西山办事处小桥村的葛山,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知县李锦源创建,供奉葛洪真人及其夫人鲍姑神像。
相传山上有仙人洞、炼丹处、洗药池和琴台石等遗迹。
该观兴盛时有20余名道人,方圆二、三十里的信众来此敬香求签,香火常年不断。
民国时渐衰,至1949年仅剩2人,1957年道人离去,观舍被当地群众拆毁。
1987年又由当地群众集资重修。
1999年重雕樟木神像。
2000年由省道协派蔡重光道长任道长。
2003年汤宜祥任道长,重修皇经堂、葛洪殿、观音殿(慈航殿)。
罗浮山九观十八寺
罗浮历代“九观”:冲虚观——冲虚古观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江苏句容县人葛洪所创建,此观是他当年在罗浮山开创的东、南、西、北四座庵堂的南庵,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
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黄龙庙等,均认它为“祖庭”。
庭院左侧有一株700多年的九里香,今仍枝繁叶茂,花开时节,香气袭人。
现在的冲虚古观于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还有丹房、斋堂、库房共计一百多间,整座道观的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
据说香港、上海、杭州西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黄大仙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
冲虚古观不仅道教历史悠久,而且在革命斗争史上也具有光辉的一页。
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就设在冲虚古观内。
冲虚古观作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已于197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二座重点观宫之一。
如今的冲虚古观已作为游客来此求财、求福、参观游览于一体的主题景点。
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陈济棠等军政要员就亲临过冲虚古观。
50至60年代,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等七位元帅也亲临过罗浮山。
其中周总理对冲虚古观的建设作了具体的指示,还调拨了二十两金泊对三清殿内的神像进行刷新,使之大放光彩。
2004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也前来参观指导。
冲虚古观流传下来的还有三个千年不解之谜:其一、观内有很多大树,都高于檐顶,但是房顶上无落叶。
其二、整座道观建筑面积为4400多平方米,但是墙角无蜘蛛网。
其三、观内有一口“长生井”井水可以治疗一般的其难杂症。
黄龙观——始建于南汉前原金沙洞后改为黄龙观,间,为葛仙西庵故址。
传有南汉王刘岩“飞龙在天”的梦景。
清代康熙年间,冲虚观道士张妙升到黄龙洞开创了崂山派的独立道场并取名为黄龙观。
《古道坡南》之人物春秋
《古道坡南》之人物春秋葛洪葛洪(284~364或34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县人。
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
后跟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
葛洪曾受封为关内侯,咸和(326~334)初,他南行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
据康熙《平阳县志·游寓》载:葛洪,咸和年间到过平阳。
相传在平阳仙坛、葛溪、葛岭、仙口等多处留有葛洪的足迹,坡南东岳观内的“葛洪丹井”,就是当年他在坡南街的遗迹之一。
葛洪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精通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
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有成就。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
蔡元康蔡元康(1075~1117),字君济,一字济仲,旸岙(坡南阳岙村)人。
他是首位见之于记载入太学读书的平阳人。
元祐(1086~1094)末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之际,便往京师太学就读。
在京师游学期间,他结识了知名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沙县的陈瓘和晋陵的邹浩,以及温州永嘉学派的先驱者周行己。
得到这些学人的启迪和点拨,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太学期间,蔡元康很为同学们所尊敬,可惜多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中,朝中官宦深为他惋惜。
政和二年(1112),蔡元康回家主持家务,敬奉父辈,友谊昆仲,上下和睦,各得欢心。
凡他人所难办的,都自己亲自办理;教训弟侄,与朋友讲习,必以忠信孝悌为先。
他曾赋诗说“君亲等天地,忠孝无古今”。
近百口合族而居的大家庭,和和气气,成为乡村的典范。
地方上将他推荐给朝廷,以八行取士应征,可惜这时他已患病,无法成行。
政和七年(1117),蔡元康逝世,年仅43岁。
“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蔡元康是平阳最早接受宋明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伊洛之学的读书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导读:葛洪的师道、体育主张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文拟就此探讨,以期对葛洪教育思想……葛洪的师道、体育主张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文拟就此探讨,以期对葛洪教育思想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一、论教师与学生葛洪师道理论的内容比较丰富,他强调教师的作用,主张择师慎重、尊敬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教学要讲究方法等,形成较完整的师道理论体系。
葛洪特别重视教师在学道中的作用,他认为即便是志诚信仙的人,如果不能得遇明师指点,不得仙道法术之精髓,就绝不会实现成仙的目的。
因为仙道修炼的秘诀全靠师传,不见于书,学道者必须投师学道,否则不会有什么结果。
葛洪说:诚欲为道,而不能勤求明师,而但昼夜诵讲不要之书,数千百卷,诣老无益。
①这是因为修道之书,指归深远,虽得其书而不师投,犹仰不见首,俯不知跟②。
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问候色也。
不尽力明师道,有罪不可除也。
学道得明师事之,害乱不得发也③。
可见,在修道中有无明师指导是不一样的。
但观其书,而没有老师指导,是绝对不能得道成仙的。
教师在修道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择师务必慎重。
况且当时窃道士之号以诳骗世人者甚多,所以务学不如择师④,将来之学者,虽当以求师为务,亦不可以不详择为急也⑤。
只有选择明师,才可达到求学目的,否则承师问道不得其人,委去则迟迟冀于有获,守之则终已竟无所成,虚费事妨功,后虽痛悔,亦不及已⑥。
庸师误人,实为可叹。
因此,葛洪对庸师大加痛斥:所以学者,不得远识渊潭之门,而值孤陋寡闻之人,彼所知素狭,源短流促,倒装与人,则靳靳不舍,分损以授,则浅薄无奇能,其所室宿已不精,若复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 ⑦因此,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慎择明师。
尊师重道是葛洪师道观的重要内容。
他把不敬所师作为夺算的恶事之一⑧,要求学生对老师应尊敬。
帝王之贵,对老师犹且卑降以敬事之⑨,何况常人呢? 芽因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 ⑩教师之恩比天高,比地厚,重于父母,自然应给以崇高的地位。
在葛洪心目中的教师地位,比荀况的天地君亲师又提高了一步。
原因在于: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
(11)父母使人生存,却没给免死的能力。
只有明师授以度世之道,生命才不会昙花一现。
从道教修炼的意义而言,教师的地位超过了天地父母。
尊师的主要表现是给教师以优厚的待遇,使教师能安心于传道授业。
即所谓: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
(12)葛洪列奉夏侯胜给汉太后讲《尚书》、张禹给汉成帝讲《论语》及桓荣给汉章帝讲《孝经》等事例,说明给教师优厚待遇,从内心敬重老师,是弟子应遵守的基本道德。
在教学中,葛洪强调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因材施教。
教师授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它需要用浅白的语言讲明道理,不可隐而难晓。
他说:书优言也,若入谈语,故为知有(疑作音),胡越之接,终不相解。
以此教诫,人岂知之哉? 若言以易晓为辨,则书何故以难知为好哉? (13)无论教学还是著书,都应以通俗易晓为原则。
否则象胡越之人见面,说的话别人都不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同时,葛洪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依据是,各人的先天素质及后天发展各不相同。
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
暗于自料,强欲兼之,违才易务,故不免嗤也。
(14)基于此,葛洪主张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却寒以温,除热以冷,期于救死存身而已。
岂可诣者逐一道,如齐、楚而不改路乎? (15)葛洪以治病百方而针灸无常为喻,说明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思想,以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在探讨师道理论的同时,葛洪也注重对学生的研究。
他主张严格选择学生,以确立学习主体。
他说: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犹当拣选至精者乃教之。
(16)此道至重,必授以贤。
(17)贤德之士,是葛洪选择学生的标准。
只有贤者,才配授之以道。
道必当传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辄教之;如非其人,虽寸断肢解,而道犹不出也。
(18)还说:苟非其人,虽裂地连城,金壁满堂,不妄以示之。
(19)得其人,无条件传之。
非其人,虽死不授。
可见,葛洪选择教育对象十分严格。
严格的标准是什么呢? 葛洪提出两条:第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天赋自然,各有不同。
而盛阳不能荣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20)。
对于没有接受能力的人,不宜作为教育对象。
第二,学生要志好仙道。
清心寡欲,不为物累。
葛洪强调:书为晓者传,事为识者贵。
(21)只有志好仙道的人,才不会亵渎仙道,才可能矢志不移而求之。
葛洪从求知欲的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选择,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考验是选择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考察。
葛洪为了选出真正求仙学道的人,要求传教者详观来者变态,试以淹久,故不告之,以测其志。
则若此之人,情伪行露,亦终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尽言吐实(22)。
对考验合格的学生,还要履行一定的手续。
传之歃血而盟,魏质为约。
(23)即登坛歃血,海誓山盟。
葛洪为使仙道代代相传,不致沾污,把择人看成与传道同等严肃的事情。
要求传道者格外小心,传丹经不得其人,身必不吉(24)。
传非其人,戒在天罚(25)。
他把择人与传教者本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就是要提醒传道者,择人是传教的首要职责,切不可漠然视之!否则就会祸及自身,必遭天罚。
这种择人施教的原则,即是对孟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孔子因材施教原则的发展。
择善而教的原则方法,确是社会、教育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予以重视,以确立能动学习的主体。
但也要摈弃那些虚伪奸诈、至要不传的封建教育陋习,使人类的文化遗产能被更广泛地继承和发扬。
葛洪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围绕他的道教核心学道成仙展开的。
无论是择明师,还是选学生都以是否能得道成仙为前提。
这是我们在研究葛洪师道观时应特别注意的。
这样,葛洪的师道理论便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师道思想既有一定联系,更有明显区别。
从而使葛洪的师道思想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其宗教色彩更加显明。
二、论体育道教重养生,有丰富的体育思想。
葛洪虽然是神仙道教的创始人,但对体育锻炼也十分重视,积累了宝贵的体育锻炼经验。
葛洪的道教哲学是重生的哲学。
他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好物者也。
是以道家之所以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
(26)这同《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中的思想一脉相承。
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肯定人类的生存欲望,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
葛洪说:《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古人岂欺我哉!(27)人的生命存亡,年寿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决定于天命。
也就是说自己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远。
这不仅一反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而且同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也截然不同,是葛洪提倡与自然抗争,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
葛洪把体育锻炼的目标规定为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
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
(28)这一目标既有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的内容,也有情绪稳定、精神愉悦的规定。
说明葛洪已意识到身体健康既包括肉体、也涵括精神,与今天的健康标准一致。
这就决定了体育的内容既有形体的锻炼,也有精神的养护。
在形体锻炼方面,葛洪特别重视禹步法。
禹步法是葛洪倡导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方法,在《抱朴子内篇》中有两处作了明确记载。
其一,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
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
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
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
(29)其二,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
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
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
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30)其二比其一的记载更具体、明确,更具可操作性。
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因传说是在禹治水时创立的,故称为禹步。
从葛洪的记载看,类似于太极拳一类的锻炼方式,也可能是太极拳的雏形。
此外,葛洪还有坚齿、聪耳、明目的方法。
坚齿方法: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
(31)每天早晨叩齿咽津,对牙齿有保健作用;聪耳之法: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俛地仰,令赤黄之景,不去洞房,猿据兔惊,千二百至,则聪不损也。
(32)这种模仿龙、虎、熊、龟、燕、蛇、鸟、猿、兔的导引术,是对华佗五禽戏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导引炼形,使精血充盈,肾气旺盛,耳朵听力自然就会好。
明目之道:能引三焦之升景,召大火于南离,洗之以明石,熨之以阳光,及烧丙丁洞视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书也。
(33)这是以导引除三焦之热,并辅以药剂,不仅可以治疗眼疾,且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形体锻炼的同时,还要注意精神调养。
做到:遐栖幽遁,韬鳞掩藻,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德之声,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专气致柔,镇以恬素,遣欢戚之邪情,外得失之荣辱,害厚生之腊毒,谧多言于枢机,反听而后所闻彻,内视而后见无朕,养灵根于冥钧,除诱慕于接物,削斥浅务,御以愉膜,为乎无为,以全天理尔。
(34)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喜忧所伤,淡泊宁静,泰然无为,使精神常处安怡状态,自然有益身体健康。
葛洪强调精神养护以不伤为本。
他列举了不利于养生的各种伤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为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吹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
(35)这些内容既有精神养护,又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道教养生家眼中,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和实践原则。
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科学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