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5.1.1)--竞争和密度效应

合集下载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CO2生物等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前者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它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后者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春化现象: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阿伦定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更少,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一种以上的表型单体生物: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构件和发育可以预测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集合(异质)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态学(任晓丹)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驯化: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

3.内稳态: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4.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如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

5.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6.光周期现象: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7.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回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特性也同样由于回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

8.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9.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得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

10.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内,通过形态的和生理的特征可以相互区别的不同种群。

11.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12.性选择:在自然界生物的生殖过程中,异性个体之间是有选择性的,包括对异性的体形、颜色、行为等方面的选择。

13.利他行为:动物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14.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繁殖行为、双亲行为等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以及领域行为、社会等级等与性别无直接关系的行为。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说明⽣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态学采⽤的⽅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态因⼦: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氧⽓、⼆氧化碳。

⾷物和其他⽣物等。

⽣态幅(⽣态价):每⼀种⽣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态上的最低点和最⾼点。

在最低点和最⾼点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指对⽣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候:⼤环境中的⽓候,是指离地⾯以上的⽓候,是由⼤范围因素所决定⼩⽓候:⼩环境中的⽓候,指近地⾯⼤⽓层中以内的⽓候。

⽣境:所有⽣态因⼦构成⽣物的⽣态环境,特定⽣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如⾷物、天敌等⽣物因⼦,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变化,从⽽调节了种群数量。

⾮密度制约因⼦:指温度、降⽔等⽓候因⼦,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

限制因⼦:任何⽣态因⼦,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

2.什么是最⼩因⼦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因⼦定律: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特定因⼦,是决定该种⽣物⽣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个⽣态因⼦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物衰退或不能⽣存。

3.⽣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哪些⽅⾯1)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生态学:5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5种内与种间关系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6
食物和种群大小的关系
7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 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 Y=Wad=Ki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 常数
• 原因:密度增加时,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 个体变小
8
开花后 的三叶 草
–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主要研究方向
–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 关系类型
– 种间竞争 – 捕食作用 – 寄生和共生
22
种间竞争
• 概念
– 两种或多种生物因利用共 同资源而产生的使其受到 不良影响的相互关系称为 种间竞争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
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28
trees.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种间竞争的类型
–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相互作用
• 竞争结果
– 一方获胜,另一方被抑制 或消灭
• 竞争能力
– 生态习性 – 生活型 – 生态幅度
• 高斯假说 •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Lotka-Volterra模型 • 生态位理论
23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学

生态学

第一章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经典范畴: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而分子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则属于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等可将其划分如下:1)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等。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②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③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1、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综合作用: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课后填空题及答案

生态学课后填空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1.生态学又称之为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美国生态学家欧德姆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和的科学。

4.生态学一词是由首先提出来的。

5.在现代生态学发展中,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6.按研究方法划分,生态学可分为、和等7.生物种群上一层次的生物组织层次是8.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和。

答案 1.环境生物学2.环境3.结构功能4.海克尔5.生态系统生态学6.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7.生物群落8.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和模型1.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

2.按环境性质可将环境分为、和。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可将环境分为和。

4.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

5.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的重要因素。

6.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

7.生物的耐性限度是可以的。

8.提出了最小因子定律。

9.谢尔福德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

10.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主要是。

答案1.生物的生存条件2.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生态环境5.分布6.环境因子7.改变8.利比希9.耐性定律10.生态幅较窄的因子1.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和三个方面。

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削减宇宙射线初始的巨大能量。

3.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度是。

4.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和。

5.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0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02相等,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6.一些昆虫依据信号总是在白天羽化,另一些昆虫则在夜晚羽化。

7.温带木本植物的休眠与光周期有关,可促进休眠。

8.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光合功能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

答案1.光照强度光照时问光谱成分2.臭氧层3.光饱和点4.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5.光补偿点6.周光期7.短日照8.光抑制1.水生植物可分为、和三大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2、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态学(5.2.1)--密度效应、性别关系及他感作用

生态学(5.2.1)--密度效应、性别关系及他感作用

普通生态学§2 种内关系2.1 密度效应 (Density effect)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密度效应主要是因为有限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在高密度时竞争加剧,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植物和动物的种内关系都体现出密度效应,但前者更明显。

普通生态学案例: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养分资源的影响Tilman & Cowan, 1989.在高密度(每盆100株)时每株印度草(Sorghastrum nutans )的生物量远远低于低密度(每盆7株)。

01234567生物量(g /株)密度(株/盘)低密度(7)高密度(100)普通生态学植物密度效应的特殊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1951):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其产量基本保持恒定。

C = W*d=Ki (C-产量, W-平均株重, d-密度, Ki-常数) 原因主要是在高密度情况下,植物之间的光、水、营养物质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甚至死亡。

普通生态学植物密度效应的特殊规律⏹在植物群落或种群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密度降低和个体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自疏过程”。

-3/2 自疏法则(Yoda’s self-thinning law, 1963):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呈负指数关系: W=cd -a 后来生态学家(White 1970; Harper, 1981) 研究发现a 为一个恒定值3/2,因此得到:W=cd -3/2, W -平均株干重,C -产量,d -密度。

普通生态学实 例:植物的自疏过程遵循特殊规律!平均干物重(每株)密 度(每平方米)实验结束时紫花苜蓿的个体变大,而密度明显降低实验初始时紫花苜蓿M. sativa 密度非常高近来的分析已表明并非所有植物都符合-3/2自疏法则,不过,种内资源竞争导致的自疏效应在动植物种群内普遍存在。

森林生态学:11种内 种间关系

森林生态学:11种内 种间关系
• 偏利共生(commensalism,dependence):对 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现象(附生)
兰花、苔藓附生,藤壶在鲸鱼或螃蟹体上附生
附生在绞杀植物上的鸟巢蕨
黑节草 多年生附生草本
鸢魟
刺蝶鱼
美丽鲜艳的橘色刺蝶鱼陪伴鸢魟的左右,吸引刺蝶鱼的 是鸢魟皮肤上的寄生虫和海洋微生物
已发现有45种此类“清洁工”鱼种
•寄生(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上获取 营养并对寄主造成危害的现象
•拟寄生(parasitoid):寄 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 营养后缓慢杀死寄主
全寄生(holoparasitism) :寄生植物没有叶绿素、营养全 部来自寄主的生活方式 锁阳 菟丝子 列当 肉苁蓉等
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寄生于柴达木盆地白刺根部
新几内亚食果鸠鸽的个体大小与被食果实大小的关系
•竞争与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小,则生态位重叠少,种间竞争弱 生态位宽度大,则生态位重叠多,种间竞争强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全寄生





























列当属(Orobanche spp.)有根草本寄生














草 苁
列 当

寄 生 于
、 独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6-种内和种间关系

生态学-6-种内和种间关系
如蚂蚁有专司繁殖的蚁后(膨大的生殖腺、特异的 性行为),专司保卫的兵蚁(性腺退化的雌蚁,个体较工 蚁大,具强大的口器),专司采食、养育后代、修筑巢 穴的工蚁(雄)。蜂皇(雌)、工蜂(雌)、雄峰(雄)。
5.1.4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另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利他行为是 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 得利益的行为。在动物种群内较普遍存在。
(2)有性繁殖的类型
①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密度过低、缺少 传粉媒介)和异体受精(优先)。
②雌雄异体
(3)亲体投入
生产、抚育后代的能量、物质资源的花 费。稳定的环境中亲体投入主要用于抚育后 代,变化的环境主要用于配子的生产。
亲 体 投 入
5.1.2.2 性比
Fisher氏性比理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 于1:1。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稀少型有利, 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 度就比较高。
Y为总产量,常数; 密度。
为平均每株重量;d
(2) 倒数产量法则
(reciprocal yield law) 植物单株平均重量( )的倒数与密度 (d)呈线性关系。
A, B为系数,这一方程适合许多农作物。
(3)-3/2幂定律(-3/2 power law)
高密度导致种群“自疏”时,存活个体 的平均株干重( )与密度(d)的关系表 达为:
一般地,-α等于-3/2;C=3.5— 4.3
5.1.2 性别生态学
研究种群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因素。 5.1.2.1 有性繁殖 (1)无性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势:可迅速增殖,占领暂时性新栖息 地;后代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 有性繁殖的优势: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适应 多变的环境,适应稳定而异质的环境。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7、 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生物环境
2、 生态位(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28、 assimilation efficiency:同化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消费者吃入消化道的食物能量(In)中,被同化而穿过消化道壁、并成为参加生长或用于作功的有效能量(A n)所占的百分比。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29、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6、 Osmoregulation :渗透压调节作用,水生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中,其体表通常是可渗透的,它们与体外水环境的水分动态平衡是通过渗透压调节和体液(如血液)中盐分含量的扩散作用来维护的
7、 Homeotherms:恒温动物,热能代谢水平高、体温调节机能强,体温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3、 生境. habitat. 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组成的群落所栖居的地方,包括周围环境中一切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或条件
4、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t niche)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内容概要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做“生物圈”,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2.生物与地球的协同进化: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0.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11.黄花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

12.补偿点: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补偿点。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14.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15.赤潮:指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它是由于有机污染,即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形成富营养化所致。

16.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1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森林生态学思考题

森林生态学思考题

绪论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层次。

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其与其他生物科学的关系是什么?3.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是什么?5.森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第一节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分为哪几类?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2.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其区别,按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哪几类?3.主导因子与限制因子有何区别?4.耐性限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5.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方式和类型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解释主导因子、限制因子、驯化、生态型?第二节生物与光思考题1地球表面光照变化的一般规律?2光谱成分的主要生态意义?3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价值?4何谓光周期现象?如何利用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控制花期?5动物对光周期适应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第三节森林与生态因子-温度因子思考题1解释春化作用和有效积温,并说明它们对生产的指导意义2温周期现象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物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4植物和动物对低温适应的方式各有哪些?5简述植物和动物对高温适应的方式和作用第四节森林与生态因子-水思考题1.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何影响?2.水生植物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3.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在适应方式上各有哪些特点?4.解释富营养化,并说明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第五节森林与生态因子-大气因子思考题1.解释温室效应,并指出其形成原因2.何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有哪几类?常见的污染物有哪几种?3.SO2、HF、Cl2和乙烯对阔叶植物污染的症状表现有何区别?4.抗污染植物的选择与应用有何意义?5.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风对动物形态和行为有何影响?7.防风林带的防风效果与树种和结构间有何关系?第三节森林与生态因子-土壤思考题1.植物生长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何要求?2.植物对土壤养分和酸碱度的适应类型有哪些,各列举3种典型植物?3.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第八章植物种群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何谓种群的生态密度?2.举例说明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3.种群空间格局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判别?4.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各有哪几种类型?5.生命表有哪几种类型?已知某一种群的年龄(x)和存活数(nx),是否可编制一个生命表?6.试写出离散型和连续型种群在世代重叠与世代不重叠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并说明参数的意义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条件7.何谓生态对策?其典型类型的特征是什么?第七章生物因子思考题1.何谓寄生、共生?各有哪些类型?2.解释他感作用,并指出其生态学意义?3.什么叫竞争?园林植物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4.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有何推理?5.什么是生态位?与种内种间竞争有何关系?6.何谓密度效应?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有何差异?7.何谓植物生长的可塑性,其遵循什么规律?8.何谓植物的自疏现象,其遵循什么规律?9.解释协同进化?并举例说明生物群落及种类组成思考题1释生物群落及对群落性质认识的对立观点?2群落中包括哪些不同性质的种类成分?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何差异?3何谓单优群落、混交群落?4解释多度、盖度、频度?写出种的重要值的计算方法与意义5Raunkiaer频度定律的含义及其与群落均匀性的关系是什么?6种间关联的含义及判别方法是什么?群落的结构思考题1什么是生活型?瑙基耶尔(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哪五大类群?其分类依据是什么?2何谓生活型谱?它与气候条件有何关系?3解释生态等值种,植物的生长型包括哪些类型?4什么是层片?它与层次有何关系?5解释群落的分层现象?并说明其生态学意义6什么是群落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7何谓群落季相?并举例说明其应用价值8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植物群落动态思考题何谓群落演替?其演替方向及含义是什么?群落演替类型可按哪些因素划分?各有哪些演替类型?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各包括哪些演替阶段?何谓演替顶极?顶极群落的一般特征有哪些?试解释亚顶极、偏途顶极、预顶极和超顶极?试比较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式假说的异同点?5.1 生态系统及其结构思考题何谓生态系统?它包括哪些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生态系统必须包括哪些成分?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有何关系?解释营养级和生态同位,并说明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与林德曼效率的关系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失调?举例说明负反馈调节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思考题试说明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呼吸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变化?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各有哪些?如何测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是什么?如何估计次级生产量?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试绘出生态系统能流模型,并指出其能流规律?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思考题何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何特点?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哪些类型?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有何异同点?与营养物质相比,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有何特点?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思考题世界上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有哪些?其分布区各在哪里?我国八大植被区域分别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范围何谓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试分析我国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和纬度地带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何谓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有何联系?思考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层次及物种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有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及优缺点?什么叫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基本途径和过程有哪些?如何防治?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种类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 试论述碳循环过程。

生态学资料名词解释

生态学资料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

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繁殖和寿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物质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
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甚至死亡。
植物密度效应的特殊规律
学普

生 态
在植物群落或种群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密度降
低和个体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自疏过程”。
-3/2 自疏法则 (Yoda’s self-thinning law, 1963): 自疏过程中 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呈负指数关系 : W=cd-a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
• 应密。度效应主要是因为有限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在高
密度时竞争加剧,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 植物和动物的种内关系都体现出密度效应,但前者更明
显。
学普
案例: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 - 养分资源的影响
学普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通 生 态 Threespot Chromis
学普 通 生 态
Threespot damsefish
珊瑚礁内小热带鱼的争斗包 含:
1) 复杂的种内和种间关系 2) 不足 1m2 的领域 : 有限空
间和食物资源 3) M资o源lle利s, 2用01和1,直Ec接ol干og涉y, 竞p2争48。



低密度 (7 )
生 物 量 ( g/ 株 )
7
6
5
4
3
高密度 (100 )
2
1
密度( 株/盘)
0
在高密度(每盆 100 株)时每株印度草 (Sorghastrum nu tans) 的生物量远远低于低密度(每盆 7 株)。
Tilman & Cowan, 1989.
植物密度效应的特殊规律
学普
G. Fuliginosa
岛相比,当 G. Fuliginosa 与 G. fortis 共同在 SC 岛
上栖息时,其喙变得更小
在。 LH 岛上 G. Fuliginosa
喙大小的分布。
自然选择明显促进了分布区重叠种群的喙形态的分化 (Grant, 1986) 。
§2 种内关系
学普

生 态
2.1 密度效应 (Density effect)
竞争的二种作用方式: 资源利用性竞争 (exploitatiompetitio n)
学普 图解资源竞争的二种作用方式

生 态
资源
消费者
利用性竞争通过对共占 资源的利用间接发生作 用
干扰性竞争是竞争者争 夺共占资源时直接相互
后来生态学家 (White 1970; Harper, 1981) 研究发现 a 为一 个恒定值 3/2 ,因此得到: W=cd-3/2, W -平均株干重 , C -产量, d -密度。
White pine forest
生物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多种多样,如竞争、捕食、草食、互利等。
学普 通 生 态
学普
什么是种内和种间关系?


态 种内关系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存在于各个
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生活于同一
的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性状,物种共存局面也形成。
降低种间竞争压力的自然选择过程导致了物种的性状替换 ( Character displacement) 。
达尔文认为种间竞争是自然 选择的重要动力。竞争影响物 种的分布、数量及进化过程已 不断被严格的研究所证实。
研究案例:分布区重叠对达尔文雀喙的影响
不同个体受到的影响 不一样,某些个体或 种类获胜。
学普 通


地下部的竞争虽然过程相对缓 慢,但同样非常激烈,如根系 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是影响植 物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关键因子 。
隔离根系竞争 8 年后,树 冠大小相比对照增加了 10 倍。
Toumey J.W. & Kienholz R. 1931; Barberis I.M. & Tanner E.V.J. 2005. Ecology.
学普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1 竞争
§2 种内关系
§3 他感作用
§4 种间关系
学普
§1 竞争


态 竞争 (Competition) :利用有限资源和空间的生物个
体间相互作用。
不对称性 : 在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占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 甚至被消灭;
交互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将影响对其他资源竞争的结果。
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哪个更密切?
种内、种间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学普

生 态
种内关系主要有竞争
(competition) 、自相残杀 (canni
balism) 、利他 (altruism) 和性别关系 (sexual relati
ons) 等;
种间关系更为复杂,主要有竞争、捕食 (predation), 草
食 (herbivory) 、寄生 (parasitism) 、偏害 (amensali
sm) 、互利 (mutualism) 和中性 (neutralism) 等。
种内和种间关系主要产生以下三类结果:
1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2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3 )中性作用:彼此没有影响

生 态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1951)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其产
量基本保持恒定。
C = W*d=Ki ( C- 产量 , W- 平均株重 , d- 密度 , Ki- 常 数)
原因主要是在高密度情况下,植物之间的光、水
学普 通 生 态
在 DM 岛上, G. fortis 喙大小的分布。
与 DM 岛相比,当 G. fortis 与 G. Fuliginosa 共同在 SC 岛上栖息时,其喙变得更大 。
G. fortis
在 SC 岛上 G. fortis 与 G. Fuliginosa 喙大小的分布
。 同样,与单独生活在 LH
作用
竞争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普 通 生 态
您周围有有吃的这! 样的例子吗?
学普
竞争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互干扰性竞争
学普
竞争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互干扰性竞争
竞争对物种性状替代的影响
学普
通 生
种间竞争将对那些能够避免竞争不利后果的物种有利,竞争虽然
态 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能够减少竞争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