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8.固体也热胀冷缩吗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8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热胀冷缩现象概述定义: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即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
适用范围:热胀冷缩现象不仅适用于液体和气体,同样适用于固体。
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固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
例如,加热金属球后,金属球无法穿过原本能穿过的金属环;冷却后,又能穿过金属环。
微观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固体是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紧密排列而成的,当温度升高时,原子或分子的振动幅度加大,导致固体体积膨胀;当温度降低时,原子或分子的振动幅度减小,导致固体体积缩小。
三、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铁轨缝隙:铁轨之间通常会留有缝隙,这是为了防止铁轨在受热膨胀时相互挤压而损坏。
这些缝隙为铁轨的热胀冷缩提供了空间。
水泥路面:水泥路面在铺设时也会留有空隙,同样是为了防止路面在受热膨胀时破裂。
这些空隙能够容纳路面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
温度计:除了液体温度计外,还有固体温度计(如双金属片温度计),它们也是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当温度变化时,固体温度计中的双金属片会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弯曲,从而指示温度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与拓展知识实验安全:在进行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安全。
例如,加热金属球时要使用酒精灯等安全加热设备,并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体以防止烫伤。
反常现象:虽然大多数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也有一些固体在特定条件下会表现出反常现象。
例如,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冷胀热缩的现象。
因此,在理解热胀冷缩现象时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8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的必备知识点包括热胀冷缩现象的定义与适用范围、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以及注意事项与拓展知识等方面。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霸速记地三单元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霸速记地三单元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1. 水的循环过程:水通过太阳的蒸发,从地面或海洋中升到天空,形成水蒸气。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会不断聚集,直到它们变得太重而降落到地面,形成雨、雪、雾等。
降落到地面的水会流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最终返回海洋或蒸发到空气中,完成水的循环。
2. 水的不同状态: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在温度为0摄氏度以下时,水结成冰,呈现固态;在常温下,水呈液态;在100摄氏度
以上时,水会蒸发为水蒸气,呈现气态。
3. 水的利用和保护:人类在生活中大量利用水资源,如饮用、洗涤、灌溉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水资源,避免污染和浪费。
节约用水的方法包括修筑水库、修筑梯田、打井等。
4. 水的净化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净化水质,如用明矾沉降、用漂白粉消毒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微生物,使水质更加清洁卫生。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建议多做习题、阅读相关资料,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分析: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知道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并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单元总体目标: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中要以积累的证据为基础。
2、能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1、根据一个制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知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知道物体的运动大体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制定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很多,拉力是只要的一个因素。
5、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越慢。
单元课时划分1、《一切都在运动中》 1课时2、《运动的快慢》 1课时3、<运动的方式> 1课时4、《小车的运动》 1课时5、《摆》 1课时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一、引言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植物的生长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1. 种子发芽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开始,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湿润和温暖,会发芽生长。
种子中的胚芽在发芽时会向外生长,同时根部也会向下生长,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2. 根的生长植物的根是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它会从种子底部延伸并向下生长。
根会分布在土壤中,并通过细小的毛状结构吸收水分和养分,供植物全身各部分生长所需。
3. 茎的生长植物的茎负责将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茎会向上生长,并在顶端不断分裂增长,形成新的枝条和叶子。
4. 叶的生长植物的叶子是负责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生成自身所需的养分。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长出新的叶子来进行光合作用。
三、植物的繁殖除了生长,植物还通过繁殖来延续种群。
1. 花的结构和繁殖植物通过花朵进行有性繁殖。
花朵通常包括花瓣、花萼、花蕊和花柱等部分。
花瓣和花萼呈现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
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通过昆虫飞行或风的传播,落到花柱上,与雌性生殖器官结合,最终形成种子。
2. 种子的繁殖种子是植物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
当花朵受精后,会形成果实,果实内部则包裹着种子。
种子外部的果皮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同时,当有合适的条件时,种子可以萌发出新的植物。
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通过风、动物、水等将种子传播到新的地方。
这样,每个种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发芽生长。
四、小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和叶的生长都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而植物通过花朵和种子的繁殖来延续种群。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认识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理解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3.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温度的含义及其常用单位;2.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温度高物体膨胀,温度越低物体收缩等;3.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步骤1.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
我们要教授孩子们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的单位。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强弱程度的量度。
目前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度(℃),另一种是华氏度(℉)。
我们在中国通常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而在一些国家会使用华氏度计量。
2.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例如,当温度变高时,很多物质都会膨胀,反之亦然。
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测量温度变化对水的状态变化的影响,或是使用靠它的铝棒来让孩子们观察金属展开时的变化等。
3.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我们要教授孩子们如何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正确测量温度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非常重要。
我们要教孩子们如何将温度计放入样品中并进行读数,如何正确地清洁温度计,以及如何校准温度计等。
四、教学方法在本堂课中,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来呈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很重要,它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指导教学改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本课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小测验、实验记录、小组讨论等,来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对孩子们进行实时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六、总结本堂课教授了孩子们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温度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单位:分贝(dB)★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单位:赫兹(HZ)。
他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运用: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2、拨动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粗与细比较,哪个音高?细的。
例如: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4、振动的物体有厂有短,长与短比较,哪个音高?短的。
例如: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5、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6、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地球的主要特点?- A. 地球是一个星球- B. 地球是一个不适宜居住的星球- C. 地球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 D. 地球是一个没有空气的星球2. 地球上的大气层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A. 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的热量- B. 使地球的温度保持稳定- C. 提供氧气供人类呼吸- D. 所有选项都正确3. 地球的自转是指什么?- A.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B. 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 C. 地球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D. 地球的磁场产生变化4. 以下哪个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资源?- A. 电脑- B. 书本- C. 石油- D. 铅笔5. 以下哪个是地球上的一种行星?- A. 木星- B. 太阳- C. 月亮- D. 水星第二部分:填空题1. 地球上最广阔的海洋是________。
2. 地球的外层是由________构成的。
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需要大约________天。
5.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________和________。
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为什么地球是适宜居住的星球?3. 请举例说明地球上的一种自然资源的用途。
第四部分:解答题1. 请描述地球上的四个季节是如何交替出现的。
2. 请解释地球的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的。
第五部分:实验题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注意:请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不要简述内容。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重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2重力的例子: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我们在以垫圈的重力作为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实验中发现:①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②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③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垫圈的重力。
反冲力4.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5.反冲力的例子:火箭、喷气式飞机、水火箭、水上飞行器6.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结论:①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②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③气球的喷嘴越粗小车行驶的越远。
弹力7.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8.利用弹力的例子:跳跳球、跳高的撑杆、跳水的跳板、蹦床、健身球等。
9.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实验结论:①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行驶的距离越长。
②橡皮筋在车轴上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10.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鞋底的花纹、瓶盖上的花纹、轮胎上的花纹、手指上指纹、运动员手上镁粉等。
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轴承中的滚珠、链条上涂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12模拟搬运重物过程的实验结论:①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②“滚木”在移动盒子时受到的摩擦力比直接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小。
③搬运货物时使用轮子既方便又省力。
认识弹簧测力计13.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14.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1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16.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7.使用弹簧测力计注意事项: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出示教材26页的图片。
(2)思考并回答:这些是昆虫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第3步,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
同学们猜:蜻蜓。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
举例:
螳螂——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美导
出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昆虫的名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声音一、填空题。
1. 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2.在水槽里盛有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产生波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
5.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到振动的器官,它是声带,它在喉咙。
6.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物体、受力、物体振动。
3. 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等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高,物体所受的力度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量。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用同一力度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和音叉,发现,大铁钉、大音叉声音低,小铁钉、小音叉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发现,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
3.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杯子里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4.用相同的力拉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拉得松,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声音高。
5. 用相同的力敲击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越粗越长,声音越低,物体越细越短,声音越高。
6. 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
7.男性的身带比女性的身带长,所以男性的声音比女性的声音低。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一、声音的产生一、填空:1、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敲)、(拍)、(抖)、(摇)等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3、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吹口哨)、(拍手)、(跺脚)、(说话)、(敲腿)等。
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发现尺子在颤动,并发出声音。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
(发现豆子在跳动,鼓发出声音。
)3、空瓶里放些盐,吹瓶口。
(发现盐粒在跳动,瓶子里的空气发出声音。
)4、用手摸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终止发音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发声时,手感觉到麻,停止发声后,手不麻了。
)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答:音钹振动时,手有点麻,按住后,不麻了;音钹也不发出声音了。
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6、通过以上实验,你能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了吗?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一、填空:1、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固体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
3、“伏罂而听”的意思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二、实验回答:1、当把烧瓶中的空气抽走后,再要烧瓶里的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不能听到铃声。
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按照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答:沙子传声最好、其次是水、最差是空气。
3、做一个“土电话”,拉直棉线轻轻说话,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答:声音由空气——棉线——空气——人耳。
4、怎样可以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答:办法有:装满豆子、装满水、轻轻摇、瓶子外面包厚毛巾等。
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填空:1、人是这样听到声音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问题解答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问题解答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1.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答:给小车施加一个拉力(垫圈个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小车才能够由静止变为运动。
当施加一个阻力(手挡住小车),阻碍它的运动,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
2.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答: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垫圈数越多,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2用气球驱动小车1.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答:气球喷气产生的力为小车运动提供了动力,喷气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反,喷气产生的推力与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同,从而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2.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答:气球产生的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我们可以将气球的气充得多一些(在气球承受限度内)或用大一些的气球,这样可以让小车行驶得更远一些。
也可以用粗一些的喷气管,但不能太粗。
还可以减轻小车的质量等。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2.使橡皮筋动力小车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答: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运动提供了动力,拉伸得越长,产生的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答:橡皮筋缠绕圈数较多时,小车运动得比较远,这是因为橡皮筋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会发生改变,这个力叫弹力。
在一定的限度内,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对车轴产生的动力越大,所以行驶得越远。
4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答: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因为弹簧受力被拉伸而产生的。
在一定的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被拉伸得越长;受力越小,被拉伸得越短。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不是在“0”的位置。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答:生活中的撑竿跳、海绵垫、健身球、跳板和蹦床等都运用了弹力。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食物中的营养
加工食品:如 奶油、黄油、
人造黄油等
食用油:如橄 零食和甜点: 饮料:如牛奶、
榄油、花生油、 如薯片、糖果、 酸奶、豆浆等
大豆油等
巧克力等
脂肪的生理功能
提供能量:脂肪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保护器官:脂肪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外力冲击 维持体温:脂肪可以维持体温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 促进消化:脂肪可以促进消化帮助吸收其他营养物质
脂肪:提供能量维持体温 保护内脏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 持生命活动
维生素:维持正常生理功 能调节新陈代谢
矿物质:维持正常生理功 能调节新陈代谢
水:维持生命活动调节体 温润滑关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持 生命活动
脂肪:提供能量维持体温保 护内脏
蛋白质:构成人体组织参与 生理功能
维生素:调节生理功能维持 健康
矿物质钙: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参与神 经传导
矿物质铁: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维持血液 健康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 素对维持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导致各种 疾病如维生素缺乏可能导致夜盲症 维生素C缺乏可能导致坏血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组织: 蛋白质是构成 人体细胞、组 织、器官的主
要成分
提供能量:蛋 白质是人体能 量的重要来源
之一
调节生理功能: 蛋白质参与人 体各种生理功 能的调节如免
疫、代谢等
促进生长发育: 蛋白质是儿童 生长发育的重 要营养素对骨 骼、肌肉、大 脑等发育有重
要作用
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糖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1. 大自然中的物质- 树叶:树叶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食物。
- 石头:石头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常用于建筑和道路材料。
- 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它在自然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支持生物生活。
- 空气:空气是一种气体,由氧气、氮气等组成,人和动物呼吸所需。
2. 物体的特征- 形状:物体的形状可以分为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 颜色:物体的颜色可以分为红色、蓝色、绿色等。
- 大小:物体的大小可以用尺寸或重量来描述。
- 材质:物体可以由不同材质构成,如金属、塑料、木材等。
3. 物质的状态变化- 固体:固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它可以保持形状和体积不变。
- 液体:液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它可以改变形状,但体积保持不变。
- 气体:气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它可以改变形状和体积。
- 蒸发:液体在加热条件下转化为气体,称为蒸发。
- 凝固:液体在降温条件下转化为固体,称为凝固。
- 溶解:固体或液体在液体中分散或融合,称为溶解。
4. 温度和热量- 温度: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 热量:热量是物体传递的能量,可以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
- 传导:热量在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传递。
- 辐射:热量通过空间传递,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
5.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来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乐器、人的声带等。
-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遇到障碍会产生回声。
- 声音的特点:声音有高低、响亮和持续时间长短等特点。
6. 光的特性- 光的传播:光通过直线传播,可以被物体反射、折射或吸收。
- 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 折射:光线穿过介质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如光在水中的折射。
- 颜色的形成:物体吸收部分光线,反射部分光线,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反射光的颜色。
以上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象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冷与热 4 水去哪儿了
4.水去哪儿了
湿衣服能够慢慢晾干,用水在黑板上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字 也会慢慢消失……
一、猜想假设 消失的水去哪儿了?说说自己的假设。 水会沸腾,水受热后会变成水蒸气。 应该是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二、事实证据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水消失的原因。
滴管…… ①用灯泡模拟太阳。②用滴管 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清水。③将玻璃片放在 台灯灯泡下方的桌面上进行加热,观察并 记录实验现象。
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因此空 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四、迁移应用 加热蜡烛、冰块等固体物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蜡烛和冰块受热会熔化(固态→液态)。
蒸发 凉凉的
先下降后上升 吸收热量
快 不能
蒸发
水受热变化情况的模拟实验记录单
将玻璃片放在台灯灯泡下方的桌面上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 水变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
三、得出结论
(1)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_水__蒸__气__,这个过程叫作_蒸__发___。 (2)__加__热__可以使蒸发变快。 (3)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__无__法__看__到___。 (4)水蒸发的过程中会__吸__收__热__量___。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单元《食物》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4、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4、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和糖类。
6、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他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7、脂肪的辨别方法(1).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2).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8、淀粉的辨别方法(1).在淀粉糊中滴入滴碘酒,会看到淀粉变成蓝色。
(2).分别在不同的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发现有变蓝色的现象出现,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9、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
10、我的膳食营养原则:⑴荤素搭配⑵粗细粮搭配。
⑶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⑷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⑸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11、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一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12、观察变质的食物要注意:⑴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
(2)观察完毕后要用肥皂洗手。
⑶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13、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
14、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条件,在适宜的环境环境里,他们能很快的繁殖,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是食物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食物腐败变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集中话题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
鸣声欢呼声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
[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
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
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
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
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
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
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