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
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d78f1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c.png)
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村住房建设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住房建设逐渐得到了优化和改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首先,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存在一定的互差。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住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房屋质量也较高,居住条件相对较好。
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建设的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农民仍然居住在简陋、狭小的土木结构房屋中。
这种低水平的农村住房建设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有所变化。
首先,满足农民多样化的住房需求将成为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住宅,而是逐渐向精装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等方向发展。
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农民合作社等住房形式,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住房建设的现代化改造为了改善农村住房建设的状况,农村住房的现代化改造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住房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还需要引入专业化的规划和设计团队,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的质量和设计水平。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督,严格执行建筑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质量。
四、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为了保障农村住房建设的有序发展,还需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的管理。
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业主、开发商等各方责任,加强住房市场监管,遏制低质低价产品的泛滥。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
五、发展农村住房租赁市场同时,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也需要与农村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相结合。
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加和城乡融合的加深,农民对住房租赁的需求逐渐增加。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2b21e6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a.png)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近70年来,我国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重住房短缺,到如今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中国的住房历史变迁可谓是一部奋发向前的发展史。
在这个变迁背后,是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住房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城乡建设的深刻变革,更是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问题将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去解决。
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争的破坏和长期封闭导致了住房供给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都极其艰苦。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住房分配,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
而在农村地区,也逐步推行了“一户一宅”政策,保障了农民的住房权益。
这一时期,虽然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住房政策不够完善,住房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住房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
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商品房制度,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住房供给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计划,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
我国推行了“住房改革试点”,试图打破住房分配的僵化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住房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租房和廉租房,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007年,我国成立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与此我国农村住房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包括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住房建设补助等,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住房权益,扭转了农村住房状况不佳的局面。
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
![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30f74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0.png)
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第一章:中国住房政策历史回顾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住房问题一直是影响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中国政府根据民生问题的需求而进行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旨在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和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规划和统筹发展。
1.1950-1978年:集体化住房管理阶段1950年后,中国掀起了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城市房屋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国有化和城市物业国有化。
政府采取了集体化住房管理的措施,将住宅的分配和供应纳入集体组织的主管范畴中,实现了国家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下的住房开发、分配、使用和维护。
2.1978-1998年:住房商品化进程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并于1988年开启了商品住房历史新时期。
政府积极推进住宅商品化进程,开发土地和住宅,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投资,建立房地产市场并实行商品房销售。
1988年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商品房大卖场,房地产市场火爆,并呈现出逐年升温的趋势。
3.1998-2004年:住房市场健康与不健康并存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住房市场进入健康和不健康并存的阶段。
一方面,住房市场的增长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阶段,人民的住房建设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住房市场的“财富效应”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住房价格过高,并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贫富差距。
4.2004年至今:住房政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住房政策和措施,关注住房问题,把住房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政府在实施住房政策的同时,不断改进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住房保障的力度,开始从政策管控向市场调节的转型,从而促进住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中国住房政策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住房问题将会一直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下面从住房保障、土地利用、棚户区改造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对住房保障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政府要加大住房供给的力度,提高住房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327621011ca300a6c3904c.png)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070111 兰俊蕾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态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抓住每一次的机遇,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向着民族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前进!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1.1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万元户”、“乡镇企业”、“市场调户”、“种植结构调整”、“最低收购价”、“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农村增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适时的相关政策,才有效地指引了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化、有序化,农民的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加。
1.1.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多元化:7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有2、5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民工潮”,带动农村人口走向城镇,放眼世界。
农民通过打工、做生意获取工资性的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
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活跃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收入迅速增加。
农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改革开放后收入多元化转变。
1.1.2农民经济负担减轻: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在“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种植补贴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紧抓农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
通过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好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1cdaa140336c1eb91a375dae.png)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陈锡文: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
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
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
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
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报告从居住环境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报告从居住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3c6764f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c.png)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报告从居住环境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乡村居住环境也成为了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从居住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当前中国乡村的变迁情况。
一、乡村居住环境的整体变迁中国的乡村居住环境在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普遍比较简陋,大部分村民还居住在砖瓦房、土坯房等简陋的房屋中,居住条件十分受限。
而到了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的住房条件已经显著改善,住在新建和改造的房屋中的农村居民比例已经超过95%。
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房屋建设日新月异:从简陋的砖瓦房、土坯房到有现代化设计的灰空间,乡村房屋建设日新月异,已经变得比较现代,同时也更舒适和安全。
2. 能源设施完善: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的普及也使得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 垃圾处理要得到重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乡村也面临着环保和垃圾处理问题的挑战。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减量,以确保农村环境的卫生和美观。
二、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带来的问题虽然乡村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 居住环境和生活成本的提升:如今的乡村住房建设越来越趋于市场化。
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建房和居住的成本,这也可能导致许多低收入人群无法享受到更好的住房条件。
2. 农村人口流失问题:许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使得一些乡村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
这也为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应对。
3. 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部分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居住,但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如何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未来乡村居住环境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乡村居住环境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的发展也会面临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1. 乡村振兴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推进,未来乡村居住环境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多地面向全面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a7c319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4.png)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农村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积极推进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大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农村道路、桥梁,还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更加便捷,水电供应更加稳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村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一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质进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实质进展。
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农田面积呈现增长态势,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深化了农村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
农村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得到大幅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全面提升,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五、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兴起,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分满足。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农民通力合作、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农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d4d83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3.png)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农村住房问题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中国政府对农民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住房问题的现状中国农村住房问题主要表现为房屋质量低下、供需不平衡、住房分配不公等。
一方面,农村房屋普遍老旧、简陋,严重影响到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农村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乡村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性乡村住房保障政策是解决农村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可以促进农村住房供需平衡,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四、农村住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乡村住房保障政策的核心之一是农村住房改造。
政府积极实施农村住房改造计划,通过对老旧房屋进行维修、更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此外,政府还出台相关贷款政策,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激励他们进行住房改造。
五、乡村住房供需平衡的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住房供需平衡是一个重要目标。
政府通过土地政策调控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住房供应与需求间的平衡。
此外,鼓励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有利于满足农民的住房需求。
六、农民住房权益保障政策的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下,保障农民住房权益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住房产权保护制度,明确农民住房产权,加强农民住房使用权的保障,使农民能够安心购房、建房、居住。
七、乡村住房贷款政策的创新为了解决农民购房难的问题,政府推出了乡村住房贷款政策。
通过设立专门的住房贷款机构,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帮助他们购买、建造或改造住房。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农民购房难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成稿
![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成稿](https://img.taocdn.com/s3/m/c6319ce6551810a6f5248649.png)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住房的变化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从六、七十年代的平房筒子楼,八十年代的单元楼,九十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一、调查目的: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农村住房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住房变化的情况,我们特做了此项调查。
二、调查手段:1、口头调查:采访村民、结合自身在农村长大所对农村住房的了解2、资料搜集:通过上网,及相关报刊杂志查找一些有关改革开放30年住房的变化。
三、调查内容:1、住房的变化(以同老乡享利村为例)还没进行改革开放前,爷爷那一辈住的不是土坯房就是家境较差的还住茅草屋,所谓的土坯房就是四边的墙壁都是用土围成的,中间是用大大的木桩构成的房梁,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坚硬和耐用的大木材,顶上是简易的瓦顶盖,南方多雨的特点也决定了人们在建房子时屋顶都是斜的,屋内又暗又潮湿,天气好时,可以在外面煮饭菜,遇到天阴下雨,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提进屋内,煮饭、炒菜时,房内不透风,充满了油烟。
后来到了爸爸那一辈,他少年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
记得爸爸说到他小的时候住的也还是土坯房,家里姐妹多的家庭居住条件很拥挤。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78年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到1979年,村民们开始有些余粮,生活比以前宽裕了些,爷爷决定改建房子,于是爸爸几姐弟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到田里挖泥制砖坯和瓦坯,建火窑烧制火砖、土瓦,砍生产队分给的树木,请村里的工匠分割成木板,将木板浸泡到水中……到80年春,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开始请村里人帮忙建起了当时流行的双层木板式楼房,楼房四边砌砖柱,用大梁木构架房子的主体,房顶盖上瓦片,二楼墙壁和地板都是用木板拼成,楼梯则用当时上山采的青石磨制叠成。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7449b8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e.png)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住房建设和住房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变革。
70年来,我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住房供给、住房保障和住房消费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住房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未来,我国的住房建设和住房政策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70年住房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年代和封建社会遗留问题,我国的住房条件十分不堪,城乡居民普遍处于低矮破旧的房屋中,缺乏基本的居住条件。
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对住房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改造,改善了人民的住房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分配和管理主要由国家集中安排,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导致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住房条件普遍偏差,出现了“四人一间小平房”等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了实行商品化住房制度,鼓励个体购房和租房。
1990年代初期,住房分配体制开始改革,逐步放开了住房销售和出租市场,城市居民购买住房的比例逐渐增加。
200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等政策,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租赁市场得到了逐步完善。
70年来,我国的住房政策不断持续改革,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未来住房政策展望在未来,我国的住房政策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要求将更加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对城市住房条件的要求将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住房政策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是住房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我国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化进程和居民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口。
住房发展成就总结范文
![住房发展成就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e49fb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d.png)
近年来,我国住房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住有所居”到“住得好”,从农村住房到城市住房,我国住房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华丽转身。
以下是住房发展成就的总结:一、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在城镇住房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水平。
截至2023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累计建设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惠及4000多万户家庭。
在农村住房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让农民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住房。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
二、住房供应结构优化调整我国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住房需求。
一方面,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力度,满足首次购房者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需求。
目前,我国租赁住房市场规模已超过1.5亿平方米,租赁住房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三、住房品质不断提升我国住房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品质。
截至2023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30%。
二是加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居住舒适度。
三是加大住宅小区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四、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显著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成效显著。
一是房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得到防范。
三是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五、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二是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住房市场体系。
三是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规范租赁市场秩序。
总之,我国住房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村自建房发展史
![农村自建房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ca35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2.png)
农村自建房发展史
农村自建房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的,经历了多个阶段: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之前):
-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住房主要是集体所有制的土坯房或简易瓦房,建筑材料和条件有限,房屋简陋。
2. 农村改革阶段(1978年- 1990年代初):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逐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加,开始有能力自行修建房屋。
- 农村自建房开始流行,普遍采用砖瓦结构,房屋的质量和设施得到了提高。
3. 乡村建设和规划(1990年代至今):
- 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国家开始注重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提倡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村自建房。
- 政府引导农民建造符合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的新型农村住宅,注重农村环境整治、卫生改善等。
4. 现代化乡村建设(近年):
- 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改善和国家政策的鼓励,农村自建房也逐渐向着现代化和舒适化方向发展。
- 一些地方推行农村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建造更加舒适、实用、环保的新型农村住宅。
农村自建房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出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轨迹。
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农民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农村自建房的进步和升级。
中国在住房方面的成就
![中国在住房方面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ad374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c.png)
中国在住房方面的成就
中国在住房方面的成就
住房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在住房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中国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如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等,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公租房超过700万套,廉租房超过300万套,保障性住房超过3600万套。
这些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其次,中国在住房市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住房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如房地产税、土地出让金等,调控住房市场,遏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
同时,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多项政策,如限购、限贷等,保障了住房市场的稳定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18.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6%。
最后,中国在住房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
途径,如土地供应、财政投入等,加大了住房建设的力度。
截至2020年底,全国住房建设累计完成了1.2亿套,其中保障性住房占比超过30%。
这些住房建设的成果,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推动了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总之,中国在住房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市场调控和建设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推动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农村住房建设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农村住房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cbcdd9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c.png)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农村住房建设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农村住房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合理规划农村住房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规划中农村住房建设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农村住房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住房建设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村民居住条件差、农村房屋更新换代缓慢等。
一些农村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实现农村住房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二、政府政策支持为推动农村住房建设,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农村住房建设的改造和更新。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的保障水平。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村住房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此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
可以通过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农村住房建设提供更多的空间支持。
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住房建设行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
通过引入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的水平,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
五、农民参与建设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农村住房建设中也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设立农民参与农村住房建设的奖励机制,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住房建设中来。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自我建设的能力。
六、生态理念引导在农村住房建设中应该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通过推广节能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排放等方式,实现农村住房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规划管理乡村振兴规划中应该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管理。
可以设立专门的规划部门,统一规划农村住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住房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住房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3527e3c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d.png)
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住房保障一、背景介绍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旨在改善农村发展状况,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住房保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住房保障。
二、农村住房现状分析中国农村的住房问题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住房条件差、供求不平衡以及不合理用地等方面。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住房条件仍然十分简陋,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三、住房保障政策的出台为了解决农村住房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
例如,建立了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了农村住房建设和改善力度,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水平等。
四、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住房保障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住房保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改善住房条件。
其次,乡村振兴将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金流向农村,使得住房市场更加活跃,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五、农村住房保障机制建设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住房,需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其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住房财政投入都是关键步骤。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提高农村住房的舒适程度。
六、推行农村住房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住房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村住房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与壮大。
七、推动房地产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房地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乡村住房,推动房地产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八、文化资源与农村住房保障的融合传统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住房保障的重要内容。
将文化资源与农村住房保障有机融合,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九、加强宣传与培训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
因此,加强相关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的住房保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成就
![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eab9871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5.png)
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成就
乡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时代,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首先,新时代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于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在国
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逐渐呈现出生产力高
度集成、生产方式高度智能化的特点。
农业机械化、电商扶贫等一系
列措施不断推进,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其次,新时代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
国家对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乡村的道路、饮用水、卫生条件等都得
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再次,新时代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在推进“三农”方面,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
农民发展特色产业。
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农村电商、旅游业等新兴
产业发展迅速,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民赚取了更多的收入。
最后,新时代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完善。
国
家先后出台了医疗保障、教育扶贫等政策,改善了乡村的社会保障体
系和文化教育水平,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总之,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成就可喜可贺,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
一步解决。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推动乡村建设迈
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2efe53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9.png)
中国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脱贫攻坚: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脱贫成就。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中国自1978年至2020年底已经有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
中国政府通过推进乡村发展、
农业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继续努力。
2. 教育提升: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100%,基本教育质量显著
提高。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大规模扩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加。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升了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3. 医疗保障:中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创建了全民医保体系。
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此外,中国还逐步扩大了药品和医疗设备的普及范围,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4. 住房保障: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大量人口从简陋、危险的住所中搬迁出来,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住房供应的力度,通过租赁市场的发展和人民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完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
择。
总的来说,中国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脱贫攻坚、教育提升、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努力,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农村房地产开发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农村房地产开发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58a8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8.png)
农村房地产开发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房地产开发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村房地产开发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房地产开发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第一,农村房地产开发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
传统的农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存在安全隐患,而农村房地产开发引入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升了农村住房的品质和舒适度。
新建的农村房屋具备更好的保温性能和防水功能,不仅能带来更好的居住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农村房地产开发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乡村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兴起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既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土地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吸引外地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农村房地产开发的成功案例,不仅带动了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第三,农村房地产开发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
农村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的提升。
农村房地产开发通常伴随着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同时也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第四,农村房地产开发推动了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农村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保护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例如,在开发旧村改造项目时,会保留原有的村落布局和民居建筑,并进行修缮和保护,使乡村的历史记忆得以传承。
此外,农村房地产开发也鼓励和支持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提升了农村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第五,农村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房地产项目一般会引入节能环保的概念和技术,推动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在项目建设中广泛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成本。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ccbbe1e2011ca300a7c39011.png)
2、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在我国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的农村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小城镇迅猛发展。
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和改造数百万村庄、发展数万个小城镇、持续改善农村和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进步、为“三农”全局工作服务的路子来。
中国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锦绣画卷。
城乡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进入到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农业必须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积累。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除农房建设外,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相对缓慢。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产生了差距。
新世纪以来,以5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更加紧密。
第一,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繁荣,村镇规划和建设等也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城镇化在引领国家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全面增强。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1999年的30.79%,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68%,60年年均增长0.9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6亿多人。
第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正在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
人居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人居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https://img.taocdn.com/s3/m/c26727270912a21614792919.png)
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2月“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引言二十一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的时代宣告来临。
在人们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关键时刻,联合国决定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三”),制定新的历史性蓝图——《新城市议程》。
此次会议是继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二”)后又一次重要的全球性大会,必将成为推动世界各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起点。
为了促进和支持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召开,并更加显著地提升中国的人居水平,中国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撰写了“人居三”国家报告。
本报告总结了过去20年中国在人居方面的工作及成效,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未来一个阶段的目标、对策和行动。
本报告是按照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第24/14号决议的有关要求编撰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和研究机构等多个方面广泛参与,从不同方面对报告的起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希望本报告对联合国“人居三”大会的成功召开提供帮助。
1 中国城乡住区发展20年回顾过去2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国政府持续不懈地付出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并在深化改革、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推出了多项重要政策和措施。
过去20年,按照“人居二”国家报告确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和规划,大规模建设城乡住房,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建设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富有特色、优美和谐的人类住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在我国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的农村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小城镇迅猛发展。
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和改造数百万村庄、发展数万个小城镇、持续改善农村和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进步、为“三农”全局工作服务的路子来。
中国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锦绣画卷。
城乡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进入到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农业必须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积累。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除农房建设外,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相对缓慢。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产生了差距。
新世纪以来,以5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更加紧密。
第一,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繁荣,村镇规划和建设等也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城镇化在引领国家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全面增强。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1999年的30.79%,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68%,60年年均增长0.9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6亿多人。
第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正在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
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实施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
第三,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转移,农村聚落形态不断变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大幅增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地就业和回乡创业相结合的有序转移就业新局面。
近些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始终保持在1.2亿人以上,跨省流动的在6000万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41.5%%。
与此同时,农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的数量减少。
2007年底,全国自然村、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从1990年的377.32万个、63.4万个分别调整到264.7万个、56.29万个。
村镇建设法规体系的形成——农村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渠道60年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从自发建设到依法建设的过程。
国家高度重视村镇建设的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和《村镇规划标准》等法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下发《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村庄整治中规范农宅拆迁保护农民权益的意见》、《关于推进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颁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初步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序推进、防偏纠偏和持续改善3方面机制。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增加了城乡协调和镇乡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为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依据《城乡规划法》,村镇建设司正在加紧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研究《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实施细则》,调研农房建设引导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
各地也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法规。
截至2008年底,累计有83.5%的建制镇、54.4%的乡编制了总体规划,38.6%的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地(市、县)和75%的乡镇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村镇建设的企事业机构近万个,县、乡两级村镇规划设计室近500个,各类基层工作人员10万多人,有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三定”方案,2008年7月设立村镇建设司,专门负责统筹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拟定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
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民住房质量的明显改变——农民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居住问题我国数亿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筹资金、自主修建、自我管理、自家使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住有所居”的基本目标。
1957年和1980年,全国农房年末实有建筑面积分别为61.3亿平方米和98.3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11平方米和11.6平方米,砖木结构所占比例不足20%。
2008年,全国农房建筑面积235.9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3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2.1倍;现有住房建筑中90%以上是永久性、半永久性住房建筑结构,砖混及以上结构的农房占到60%以上,农房安全居住水平有了根本性转变。
农村地区住房存量资产大幅度增加,仅1984年~2007年的24年间,农民群众共投入3.5万亿元建设各类农村住房,新增建筑面积1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存量约比城市多出近90亿平方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
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通过灾后重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移民定居点建设、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农村残疾人住房改造等,加大对农村困难住户住房建设的帮扶力度。
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中央财政拿出40亿元资金,帮助农村试点地区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大力维护国家形象,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品质逐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逐步开展,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的道路、厕所、排水沟渠建设,人民公社时期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推动了村镇规划和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农房建设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农村家庭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先行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了稳步推进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2万多个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
1984年底全国通电村庄所占比例仅为45.6%,自来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4.9%。
及至2007年,全国行政村中,主要道路硬化的占61.6%,实现集中供水的占46.7%,有垃圾集中堆放点的占31%,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比例分别为3.4%和11.7%,村庄基础设施配置逐步完善。
在村庄里建成一大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高。
小城镇的迅猛发展——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与建设。
早在建国初期国家最高领导人就曾明确指示:“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镇”。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明确“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近年来,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规模增加、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城镇功能逐步由乡村型服务功能向复合型服务功能转变,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全国建制镇由1979年的2851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建制镇人口由1978年的403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785万人,全国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平均人口规模接近万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5万至20万人口的小城镇。
2004年原建设部会同发改委等6部门,确定了1887个重点扶持发展的全国重点小城镇,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的率先发展,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改革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新的路径。
6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镇建设事业也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发展。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将村镇建设工作纳入到国家“三农”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考虑,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支持;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接触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服务农民需求;必须与时俱进推动村镇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变革,不断推动农村建设从无序建设向依法有序建设,从单一的工程建设向人居环境建设,从独立村庄建设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转变,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方法,城乡统筹,分类指导,抓住村镇规划、农房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工作重点,推动全局性工作。
就各方面来说,农村的居住条件有了显著的发展。
具体有以下进步方面:1居住空间不断扩大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建房的欲望十分强烈,住房支出基本呈线性增长。
197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8.1 m2;至2011年末,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2 m2,翻了四倍多,农民房子大了。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面积已达到人均29.68平方米,与2000年人均24.82平方米相比,增长了15.6%;与1990年的17.83平方米相比,增长了66.5%;与1985年的14.70平方米相比,增长了101.9%;与1978年的8.1平方米相比,增长了266.4%。
2住房品质越来越好在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带动下,农民通过发展种养业、外出务工等渠道增加收入,农村住房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新建住房逐年递增,住宅品质越来越好。
平房逐渐转向楼房,竹草土坯、砖木结构逐渐转向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2006年,全国农村住房中楼房的比重为30.5%,砖混和刚混结构的住房比重为45.4%。
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房屋的抗灾性能(水灾、风灾等)逐步提高。
房屋质量高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