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浅谈楹联文化进校园

浅谈楹联文化进校园

浅谈楹联文化进校园【摘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笔者觉得可以从(一)课堂是主阵地;(二)充分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三)利用传统节日等契机增强文化自信;(四)开展好师资培训;(五)注意做到吟诵欣赏并举、创作竞赛结合等方面入手开展好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

【关键词】楹联文化浅谈进校园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要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要求。

2017年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加强了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计。

“楹联文化进校园”可帮助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楹联文化素养,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教师来说,它能唤醒、催生教师对传统楹联的了解、喜爱、掌握的情趣,促进专业发展,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楹联文化进校园可以让学校朝着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打造特色学校迈进。

笔者自2007年以来就开始研究诗词楹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四百多家报刊杂志刊物上发表诗词、对联两千余首(副)。

在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中四百多项作品获奖。

加之自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深深地感受到楹联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可提供极大地精神力量,它能对师生的人生成长、个性修养、道德情感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而,我也尝试开展了一些楹联文化进校园的研究。

现把自己对如何让“楹联文化进校园”落地扎根、开花结果的一些粗浅想法与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楹联文化进校园,课堂是主阵地让楹联教育走进课堂,是楹联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形式,是开展楹联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灵活机动的将楹联教育寓于学科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

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把楹联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到课文的学习巩固、知识的拓展迁移等环节中。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与内涵阐释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与内涵阐释
二、传统文化内涵的梳理与阐释
通过上述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 与把握,我们不得不往深层次思考,统编教材从 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典籍中选择的这些内容,到 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呢?中山大学 李宗桂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 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当增加传统文化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语
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操有着重要的价值。
表 1 传统文化在教材各板块的内容统计
板块
内容
篇数
单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9次
导语 林则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等
识字
《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 8 篇 韵文识字
智识
专题聚焦
【编者按】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期《专题聚焦》栏目的 4 篇文章,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 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梳 理了统编教材中各板块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期望对一线 教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帮助。
从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体会、理解、认同、 传承与弘扬的角度来看,统编教材从能力维度进 行了很好的建构。第一学段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感知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 情: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知汉字的魅力;诵读 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阅读浅显的 人物故事、寓言故事,诵读一些与时间、气候、 节气有关的俗语,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动有趣。第 二学段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 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书写汉字,体会汉字 的结构美;诵读古代诗文,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阅读古代的人物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诵 读一些与做人、为学、做事有关的俗语、经典名句, 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学段以增强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度: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美感;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古典小说,理 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诵读一些关于 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俗语、经典名句, 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作为 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悠久历史的累累硕果。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

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最深刻的认同,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更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校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积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有过黑暗的岁月。

但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文化也走上了复兴之路;随着汉服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和灿烂,能够深刻地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之美,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成长阶段,也是思想塑造的关键时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广大青年对中华文化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也能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感文化认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线和基础。

在广大青年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在流行的短视频中,不难发现外国街头的名族乐器表演、中国舞蹈及汉服表演等。

这些短视频的流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09期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同时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教育部网站,2014-03-26)。

孙正林: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环节

孙正林: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环节

孙正林: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环节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诸多重大事项,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科学筹谋。

这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庞大系统工程的实施,事关宏旨,任重道远。

把握几个关键环节,方可带动全局改观,达到预期目标。

加强学科建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其在国家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中的权重。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经史子集门类贯通、科研教学相生相长的学科优势平台。

发挥学科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整合队伍,钻研高深学问,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学以致用,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通才人物,造就大师鸿儒,不断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培训讲座等宣传活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讲深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展现中华文化气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

简言之,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成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就等量齐观,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更好地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

加强经典教育,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分学段有序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中,贯穿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国学经典教育思路。

复兴国学经典教育传统,重在上路前行。

精心鉴别,优选文本,探索文化概论课程与经典阅读课程、专业经典教育与通识经典教育、课堂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感受力深化的过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本课围绕中华美德从对自我、对他人、对国家的影响三个层面展开,引领孩子懂得要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有国家情怀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1.知道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2.了解孔子对“仁”从不同角度的解释及古人践行仁爱精神的故事,逐步树立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3. 能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情怀,理解爱国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从自我、他人和国家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教学难点】能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情怀,理解爱国的深刻内涵及重要表现,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图片、视频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既不是以德目为中心,也不是以故事为中心,具体的德目与故事的设置,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三第二学期3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0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的精神,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22年2月7日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2X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_3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_3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1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

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

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

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

来自____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引导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引导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引导策略文 / 程先国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基于某省评估专业机构的质量监测数据,从“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存在不少短板,如“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较好,对上巳节、寒衣节、寒食节的了解较差”,“获取有关中华传统知识的途径主要在课外”,“国测情况整体较好,但重要史实得分率最低,古诗文诵读能力相对较弱”,等等。

数据里的“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上述现状,学校层面可采取“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通过如下“三个引导”予以改进。

一、引导班子 建好主阵地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亦应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1. 规划上彰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在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

具体到内容板块上,其规划应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化学科课程的融入渗透工作,要在强化语文学科的主要影响与其他学科联动上有效渗透;二是强化活动助推工作,在“社团增力、专题给力、评选添力、刊报助力、实践出力”的“五力”专题活动上认真着力;三要强化评价导向工作,在“阶段测查、过程督查、成果激励、指标纳入”等方面导向着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19527[5页]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19527[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28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编写日期:2017年11月1日修改日期:2019年3月10日一、课程定位根据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要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程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材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以“就业导向、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为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重在拓展学生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我校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程以简明扼要地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相关知识、精神实质有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2、能力目标:以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重在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野分析、理解现代生活的各种现象,更新视角,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传统人文精神、有审美情趣的,具备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3、素质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扩展视野,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将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课程教学环节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师的具体讲述中,要以点带面,以讲述重要作品为主,同时兼顾到其他较重要的作品,针对学生现有水平讲深讲透,使他们能获得更多感性的认识,同时从中精益求精,深入浅出的总结出一些理论认识,是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认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摘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摘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摘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淫生的屮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徳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捉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屮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利I•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屮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屮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屮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小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屮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淫生热爱屮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认识常用汉字,淫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 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以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陆茜 ;冯鑫悦; 石桂媚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在小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指出小学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小学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党和国家进行文化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青少年是建设祖国未来的后备主力军,而小学是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第一步,因此在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校本课程的教学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对其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涉猎不多,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性还有待加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厚流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文明的精粹,是涵盖了礼仪道德、思想观点、政治经济、艺术风俗等各方面在内的古今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从民族的角度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都有着其各自的传统文化,这些异彩纷呈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中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中国在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中始终采用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的策略,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辽宁张宏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仁”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仁爱”意为“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共济”意为“共同渡过难关”。

这种思想带有鲜明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

“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原文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自己想成功首先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组成儒家的道德准则。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如今,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着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匹配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贫血”“缺钙”“溃疡”;人情冷漠、亲情弱化、爱心硬化、漠视生命、漠视自然。

《纲要》的颁布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国民劣根性,鲁迅在其多篇杂文或小说中予以无情揭露,他“金刚怒目”地深入剖析过国民精神麻木、充当看客的心理,由此也可看出一些与社会关爱背道而驰的现象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天。

1985年台湾年度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猛烈抨击了国人的“窝里斗”“不能团结”等“酱缸文化”。

柏杨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中国人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

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丑陋的中国人》在台湾以及后来在大陆的畅销,表现出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自省”心理,但也有“偷窥”他人无关自己的阴暗心理作怪,否则,鲁迅在上世纪初期、柏杨在上世纪后期大加挞伐的社会现象也该削弱甚至消失殆尽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制定并发布的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该纲要的发布是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

以下是该纲要的一些主要目标和内容: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礼义等核心价值观。

4.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养等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5. 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 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旨在将这种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以期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

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

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

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

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目前,我国的书法专业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不断趋于成熟,一批名牌大学更是引人注目。

高校书法专业正以蓬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书法专业高考的优势:第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平时在班级中等成绩(320-480分)的学生、都有机会。

第二、专业相对来说要好考。

每个院校开设的书法专业,一般在专业考试的时候都是三种模式:1、先考临摹,就是对列出的一个古代的优秀名作,选择一幅自己喜欢进行临摹,不超过40字,一张宣纸。

2、再考创作,学校给出规定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书体进行创作,但不能脱离临摹的法帖。

3、有的院校加试一些书法史论,也全是记忆性的知识,很简单。

2015届四川大学第一名黄坤志辅导2016届学员第三、招生院校和人数在增加。

国家教育部在控制音体美专业的招生人数,而书法专业不但不控制,还大力扩招,且专业方向设置越来越科学合理。

随后的几年,还将有一部分院校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专科生。

第四、考生人数少。

是美术类考生的1/60, 明年也还将大致维持这个人数。

第五、专业方向更趋合理化。

比如,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书法创作方向,人民大学的书画方向,浙江大学的书法文化方向,暨南大学的书画鉴定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的艺术设计书法方向,山东工艺美院的装饰艺术书法方向,太原师范学院的师范类书法方向等等,都有鲜明的就业指向性。

第六、社会上急需大量书法人才。

随着书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成为必修课,在大专院校成为专业课,书法专业老师显得极为紧缺;像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报社、杂志社都需要这类专业人才。

书法专业高考疑惑解答:1、书法是什么性质的专业?书法专业属艺术类招生专业,国家计划内四年制本科,部分院校附设专科。

书法专业在高等院校的位置归属有三类:第一类属独立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均设独立书法系。

第二类属美术类,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学等院校书法专业归美术学类、西安交通大学书法专业属于艺术设计类。

第三类属中文系,如北京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

2、全国共有多少所大学招收书法专业?随着国家教育部对书法专业的重视,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已由2000年的8所上升到现在的80余所,并将继续增加。

全国招考书法专业的所有院校(81所院校)1)、艺术院校(15所)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郑州美院、鲁迅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江西美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2)、综合大学(30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宁波大学、临沂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河北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聊城大学、三峡大学、佳木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肇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3)、师范院校(35所)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安阳师院、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鞍山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庆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3、文理科均能报考吗?2006年之前,书法专业文理科招生的比例为10:3; 自2008年至今,高考方案有所改革,文理科均能报考。

但我们建议书法考生尽量学习文科,以保证将来在专业上的长足发展。

4、书法高考的专业培训与平时的业余学习有什么不同?书法高考的专业培训与平时的业余学习有着较大差别,平时的业余学习主要针对一两种字体和书体,以简单技法练习为主,而且受代课老师个人风格影响很大;高校书法专业的录取原则是立足传统,能深入古代的经典碑帖,篆隶楷行皆通,在技法熟练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并具备一定的书法文化修养和文字学常识。

所以只有以科班的方法专业的学习才能顺利通过高校的书法专业测试。

而现今社会上的书法辅导班良莠不齐,不能把书法学习科学化、体系化、专业化,大多不符合高校书法专业的科班标准,希望各位考生能够理性选择。

5、高考书法专业学习都有那些课程?必修课程:(1)楷书、魏碑、隶书、行书、篆书、草书各体中的代表性法帖4种左右准确临摹;(2)楷书、魏碑、隶书、行书各体的初步创作;(3)中国书法简史、文字演变简史;(4)五体书历代经典作品赏析;(5)书法文化常识(碑帖、训诂、历史、书家、文学等)。

选修课程:国画、篆刻。

6、字写得很难看,感觉与书法缘分甚远,但凭文化课无法考上本科,想学书法,但没有信心,太难了,能学好吗?有这种感觉很正常,这是平时对书法了解太少,未受过正规化的训练才觉得陌生。

专业的书法学习是个系统科学的体系,有一系列专业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写字”书法, 传统上讲要学好书法非一日之功,广义上讲书法更是一种文化。

而大学书法专业招收的不是一个写字书法家而是招收具备一定艺术潜能,认知能力较强,对书法知识有所了解的高中生。

只要具备普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对视觉艺术的热爱,有着考大学的热情,听从教师的安排是完全有希望的,以往的教学与考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书法专业大部分院校只考著名碑帖的临摹和创作,有的考理论也是以书法简史为主,并不难。

7、文化课怎么办?一般是这样安排,白天学习专业课,晚上学习文化课。

3月专业考试结束后,学生可全心投入文化课学习。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情况机动安排时间,有专门针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学习班可供选择。

书法专业就业前景分析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标志着书法教育已经被纳入到国家义务教育体系。

小到铺天盖地的中小学书法兴趣班,大到书法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体系已经日渐完善。

(一)教育行业第一、大学教育岗位。

随着中小学陆续实现书法教育,师资缺口相当大。

而大学为满足中小学师资必然要增加书法专业招生人数和增加书法专业。

相对于现状,大学书法教师相当紧张,书法专业生相当一部分能够获得大学教师岗位。

第二、中小学教育岗位。

按照广东省的中小学开设现状,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书法专业教师需要八九万人,而按照现有大学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规模需十几年才能完成,那么在今后几年书法专业毕业生是一个相当紧俏的行业。

2015届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名李林蔚辅导2016届学员(二)教育之外的行业第一、报社,出版社,电视台。

我国有相关书法专业报刊20余种,需要有懂得书法专业的相关专业人士从事工作。

而且除此以外的报刊也需要有了解书法等艺术类人士去办文艺副刊。

我国现有美术出版社40余家和也出版书法美术图书的非美术出版社几十家,而出版书法字帖和书法图书必须有书法专业知识,书法编辑是书法专业生就业一个很好的渠道。

电视台也需要懂得书法艺术的人去办相关的节目。

第二、文化部门。

当前文化部门有专门从事书法研究的专业部门如:文化馆、文联、博物馆、艺术馆都急需书法专门人才来搞鉴定、识别工作。

当前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发展迅速,但文化的东西必然永远存在。

文字材料用“笔写”仍旧是机关部门永远不能删除的存在。

第三、企事业单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事业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需要书法等艺术类毕业生。

第四、专职书法家也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自由职业书法逐渐发展为较纯艺术的门类。

专业从事,研究的专业书法家的作品也自然走向市场,成为艺术品。

书法艺术品是文化市场商品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市场承认了,自然专职书法家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第五、文艺兵在军队中是受欢迎的。

部队文艺兵在服役其间得到晋升和转干的机会也多。

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这个过程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书法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在三五年内很难改变。

来源:教育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