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困境及其发展路径
我家的沧海桑田---高州木偶戏
我家的桑海沧田摘要:高州木偶戏有400多年的历史,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将概述我家乡高州木偶戏起源和发展现状,并对展望高州木偶戏的未来。
关键词:高州,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发展现状。
千百年来,高州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因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高州木偶戏、高州山歌、高州木刻版画、高州八音锣鼓、冼夫人庙堂文化和高州茄雕,年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由于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新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这些文化遗产的光复,但现在新时代的冲击和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这些文化遗产的形势不容乐观。
而高州木偶戏就是比较突出的正须拯救和弘扬的文化遗产。
1.高州木偶戏起源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
它是由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起来的,至今400多年历史。
高州木偶戏因演员少、布台简单、戏金低、易运输、易解决演出场地等特点,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
民间还神酬神,元宵社日娱神,都演出“傀戏”。
因此木偶戏素有“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的美誉。
解放后,高州木偶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茂名县(即今高州)于1954年成立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活动,培养木偶新人,使高州木偶戏获得大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木偶戏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演。
改革开放后,高州木偶得到创新和发展。
2.高州木偶戏现状2.1发展与外地演出高州木偶戏植根于华夏文化的源泉中,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同时高州木偶戏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质朴粗犷,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高州市木偶粤剧团演出木偶戏时把“木偶腔”改唱“粤曲腔”,将广东音乐、锣鼓、曲牌、唱腔以及表演程式加以移植和发展,辅之惟妙惟俏的木偶仿人表演,做到“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加上精美的舞台景画、幻灯,构成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境界。
高州木偶戏
高州简介
•
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 电白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 云开大山,扼粤桂6县市要冲。全市总 面积3276平方公里,辖27个镇、6个街 道办事处。1993年6月撤县设市以来, 先后荣膺“中国百佳县(市)”、“ 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中国明星市(县)”等称号。
•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 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 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 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 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 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 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 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发展出路
• 1.政策保护不可缺少 • 2乡村戏班要与时俱进,推陈 出新 • 3力创“时代新经典”
• 高州木偶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每 一年年例,都少不了木偶戏,而做木偶戏的地方一般在 庙门前,因为,戏主要是做给菩萨看的,在该地区做年 例前几天,木偶戏班就会“驻扎”在地方的庙前,每晚 唱通宵,在戏棚的顶上常常会装一个喇叭,那喇叭不停 地三百六十度旋转,因而全村人都能听到远在庙门前的 唱戏。它一般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 身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 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 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 术,均由一个艺人完成。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 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令人赞叹不绝。
放映结束 ,谢谢观看
高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 1400多年历史 ,文物古迹众 多,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 的宝光塔,有种植于明朝、 全国独一无二能结果的缅茄 树,有冼太庙、观山寺等庙 宇庵群,有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古电白郡遗址、南朝女 英雄冼夫人扎营的高凉岭,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木偶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自古以来一直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木偶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传承和发展木偶艺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使它与时俱进,吸引新一代观众的兴趣。
我们需要加强对木偶艺术的传承和教育。
传统的木偶戏剧通常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的需求。
我们应该建立更多的木偶艺术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专业木偶艺术家和演员。
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木偶艺术。
我们需要注重木偶剧作品的创作和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木偶剧作品通常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木偶艺术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创作,以当代社会生活为背景,让木偶艺术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木偶剧作品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时代性和现代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传达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演出机会,培养观众对木偶艺术的兴趣。
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观看和欣赏木偶表演。
我们可以在博物馆、文化中心、剧场等地举办木偶表演和展览,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和宣传,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我们应该重视木偶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同时积极创新木偶艺术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提高观众对木偶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只有这样,木偶艺术才能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为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粤西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广东高州木偶戏为例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粤西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广东高州木偶戏为例李伊航黄羚杨紫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高州木偶戏是流行在粤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然而,曾以其独特魅力在粤西地区盛极一时的木偶戏,目前的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
本文通过探究高州木偶戏发展面临的生存危机,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非遗;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2-014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2.070一、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数次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020年,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了当今青年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高州是古代粤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州木偶戏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流传了几百年,是与高州民俗文化共生的一种戏剧形式,是高州乃至整个粤西地区独特民俗文化的积淀与浓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人民的历史生活面貌、精神文明和价值取向。
高州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典型代表,通过探究其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旨在提升青年对于非遗的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拓展非遗的传播渠道。
二、历史悠久的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的是仗头木偶,因“琢木成偶”而得名,民间俗称“傀仔戏”、“傀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高州木偶戏作为一门民间艺术,融汇了音乐、服装、剧本、表演、雕刻等诸多元素,广泛流传于高州城乡,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品种。
浅谈高州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 注 与 重 视
[ 关键词] 高州木偶 戏
传承
发展
高州 木偶 戏 于2 0 0 6 年被 广 东省 人 民政府 列入 第 一批 省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名录 ,同年 5 月2 2 日国务 院批准 公布 的第 一批 国家 级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名 录 ,高州 木偶 戏名 列其 中。作 为省 和 国家级 非遗 项 目,高州 市委 、市 政府 和 市 文广 新局 对此 非常 重视 , 开展对 高 州木偶 戏 的挖 掘 、整理 、保 护 、传承 和 发展 工作 ,组 织 了一 系列 活动 ,使 高州 木偶 戏得 到一 定 的保护 、传 承 和发 展 ,当然 也存 在着 不尽 人 意的 方面 。为 更好 地做 好 高州木 偶 戏 的保护 、传 承和 发展 工作 。笔 者作 为该 项 目保护 单位 的工 作 人 员 ,就 此浅 谈一 些 高州 木偶 戏传 承与 发 展的观 点和 设 想 ,期待 能引
历代 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并不断吸收相关剧种艺术,改造变革,发展成集唱、做、舞、念、打、道 白、音乐、锣 鼓等各种演艺于一体的地方剧种。高州木偶戏表演内容多以历史经典故事、神话、民间传说、伦理道德为主;以 抑恶扬善、教化民众、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 。其传统表演手法,用本土俗话俚语,通俗易懂,唱词基本上用
项目 特别是高州 “ 年例 ” ( 社 日),每年农历正月二月期间,高州属地各处无不演木偶戏 。正所谓有需求有
市 场 就 有传 承 ,有传 承 就 有发 展 基础 。历 史 上木 偶 戏一 般 是 以父 教 子家 族 式和 师 带徒 派系 式 两种 方 式传 承 。家 族 式 如 梁 东兴 由其 高祖 传 曾祖 传 其祖 父 梁 以佳 ,再 传父 亲 梁万 年 ,由父 亲传 给 其本 人 朱 兆 庚 艺人 是派 系 式传 承 ,由 ( 清 代 )林清 传 何 保廷 ( 二代 )到柯 耀 林 ( 三代 )再传 朱 兆庚 ( 四代 ),朱 兆 庚传 林 远新 、 朱会 多 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州木偶戏班传承发展研究
南方论刊·2020年第12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州木偶戏班传承发展研究周汉杰1 冯碧华2(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高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东茂名 525000)【摘要】高州木偶戏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茂名高州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民间,民众把木偶戏称为"傀戏"或"傀仔戏",演艺人被称为“傀戏佬”。
高州木偶戏戏班目前有107个班团,三百多名艺人,相比其他地方的木偶戏班团数应该是较多的。
高州木偶戏戏班的生存与发展,与当地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联,它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地方木偶戏一样,遭遇表演后继无人、剧本故事陈述陈旧、表演道具戏台简陋等困境。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高州木偶戏戏班的生存发展现状,探究其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传承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班;传承与发展文化长廊一、研究的源起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剧。
高州木偶戏是指以广东高州为表演地域的木偶戏。
它的发展历史悠久,自明代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1]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高州木偶戏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也相继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
特别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政府出台了不少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如不定期组织戏班汇演,给高州木偶戏传习所增加财政补助,重新成立木偶戏协会,邀请其他地方木偶团体来茂名交流演出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对高州木偶戏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也让木偶演艺人提高自身技能价值的认识,但因为资金投入面窄,保护的措施力度有限,传承发展困境不少。
同时,由于新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兴起,各种娱乐形式多样化,木偶戏的演出市场有局限,随着老一辈演艺人的老去,还有演艺人对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不强,对行业的发展也没信心,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境况。
还有,对木偶戏的研究,高层次专家学者关注不多,很多研究领域没有展开和深入,特别是针对本偶戏班的摸底调研,没有相应的成果。
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为例
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为例林云锋曹章玲(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广东茂名525000)[摘要]高州木偶戏是一门融合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民间综合艺术。
其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是木偶艺术与粤剧艺术的水乳交融。
它一方面追求木偶造型的“真人化”,另一方面采用粤剧锣鼓、音乐以及表演程式,做到两方面的有机融合。
而要做好高州木偶戏艺术本体的传承发展,首先要重视剧本的修改打磨;其次要在增加演出活动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的提高与艺术创新;第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州木偶戏艺术传承人的培养;第四要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木偶文化艺术的交流。
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进高州木偶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艺术特点;承传发展[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9-0153-03[收稿时间]2018-03-27[作者简介]林云锋(1985-),男,广东茂名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演员。
曹章玲(1960-),女,广东茂名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所长,二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
高州木偶戏,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据《高州县志》记载:“杖头木偶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县内。
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布袋木偶也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高州木偶戏艺人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
布袋木偶只作附属于杖头木偶表演中插入使用。
”[1]由此可见,高州木偶戏不但是一门融会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民间综合艺术,而且有着400多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目前,高州市有大、中、小木偶戏班近80班,木偶艺人300多人。
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是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
该所前身是高州市木偶粤剧团,2012年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名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由二类事业单位提升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直属高州市文广新局领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以高州木偶戏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0年第16期·83·文章编号:2095-6835(2020)16-0083-0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以高州木偶戏为例*周洁文,周春,张亚洲,王源(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以高州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结合现代大数据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大数据数字化的内涵,强调数字化与高州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性,然后基于当前高州木偶戏在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建立高州木偶戏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最后提出高州木偶戏创新化保护与传承对策,使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遗产;数字化;高州木偶戏;大数据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DOI :10.15913/ki.kjycx.2020.16.0361数字化发展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即对数字技术逻辑及其影响的概括,它是基于大数据发展下的一种数字化业态,数字化将虚拟大数据信息经过处理转为可视化数据信息,通过信息模型建立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已然成为传统技术变革与现代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数据化技术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网络气息、信息气息及数据气息,它与数据信息时代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带动了数据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数字多样化常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客观存在的物质,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日积月累的文化产物,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现存着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典型写照。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批准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法规和保护实施意见,这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于非遗保护的高州木偶戏传承路径研究
基于非遗保护的高州木偶戏传承路径研究摘要:高州木偶戏,又称为鬼仔戏,是广东高州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经过多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戏曲剧种。
本论文旨在探讨高州木偶戏的非遗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传承路径。
通过对高州木偶戏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研究,结合非遗保护理论,提出了从政策、教育、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推动高州木偶戏传承的策略,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保护与发展引言高州木偶戏,作为广东高州地区的一项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智慧与心血,代表着地方文化的瑰宝[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高州木偶戏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高州木偶戏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与情感。
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有效保护和传承高州木偶戏,成为亟待解决的文化课题。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高州木偶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下,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传承策略。
通过政策保护、教育传承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寻找促进高州木偶戏传承的路径,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高州木偶戏的传承现状与问题,本论文将为高州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以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一、高州木偶戏的历史与表演特点高州木偶戏,作为广东高州地区的一项悠久传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2]。
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是当地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发展而来。
木偶戏表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艺,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木偶戏的表演特点在于其精湛的木偶制作工艺和变幻莫测的表演手法。
木偶,以坚韧的枝松木为材料,经过艺人的精雕细琢,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造型。
艺人们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和装潢,使木偶不仅在造型上逼真传神,同时在色彩上也生动鲜艳。
管窥非遗视角下高州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
I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I■一管窥非遗视角下高州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李奕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摘要: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高州木偶戏是一种融雕刻、表演、戏剧、音乐等诸多艺术元素为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具有展示高州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播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知识、传播历史文化和道德知识、增强高州地区乃至其他地区人们交流等众多文化价值。
但是当前高州木偶戏的发展面临困境,要让高州木偶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必须做到:推陈出新,培育更多观众;多措并举,培育传承人;加强教习,提高艺术水准;与时俱进,丰富保护手段。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文化价值传承人艺术水准保护手段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0-0163-05从非遗视角来看,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本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对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必须要加以保护,确保其有足够的生命力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地发展。
高州木偶戏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
在这400年中,高州木偶戏的生存境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曾有过一枝独秀的高光时刻,民众喜闻乐见、街头巷尾津津乐道,木偶戏班繁荣壮大、演出络绎不断、甚至远渡重洋赴国外演出;也曾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黑暗时刻,演出团队不断缩减、观众大量流失、传承难以为继。
如何避免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消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高州木偶戏发展轨迹(一)高州木偶戏简介高州地处广东省的西南部,明朝嘉靖十四年,高州建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冼太庙。
建成不久,就迎来了福建布袋木偶戏演出,木偶戏与高州在此一经相遇便擦出了花火。
自此以后,木偶戏开始广泛流传于高州的各个村寨,高州也出现了专门演出木偶戏的艺人,他们对来自福建的木偶戏改编创造,将其与杖头木偶结合,用一担戏箱挑起表演所要用的布架子、锣鼓、木偶等工具,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这就是独具粤西特色的高州木偶戏。
课题研究论文:高州木偶戏音乐初探
113667 音乐论文高州木偶戏音乐初探高州木偶戏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州市也同时分别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木偶)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木偶)艺术之乡”。
高州木偶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被人们称誉为“南国奇葩”,是广东省稀有剧种,尤其是“单人木偶戏”,在400年前明朝万历年间就一直活跃在高州城乡,400多年来,它一直是民间迎神赛会,游艺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戏种之一。
清代道光年(公元1821年)高州府《化州志》均有记载:“元宵节期,观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
“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
”从这些史料中看“唱偶”与“弄偶”都是与高州木偶戏直接有关连,“唱偶”指的是“唱木偶腔”,而“弄傀”则是演木偶戏。
而每年在纪念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诞辰节中演出的木偶戏是最多的,甚至还专门设“高州木偶一条街”来演出木偶戏,其中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冼夫人传奇》的木偶剧,连续演出长达半年之久才结束。
可见,高州木偶戏在民间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木偶唱腔与木偶音乐亦同时在民间中流传甚广,老少成宜,人人都会哼上几句。
至今在高州,其唱腔音乐在民众中普遍流传。
一、高州木偶戏音乐历史渊源及发展而高州木偶戏是从明朝万历年由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而成,后因“琢木成偶”而得名。
因其乡土味十足,颇具地方特色,能一直在民间中流传几百年不衰,经许多专家们评价高州木偶戏时,都一致推崇备至,认为其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以及民间音乐价值。
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的音乐和唱腔,长期流传于高州和粤西地区。
高州木偶戏现在最活跃在高州市境内的潭头、大井、曹江、长坡、泗水、分界、潘州等16个乡镇(街道办)。
按地理条件分布,单人(即一人一台戏,又称“扁担戏”)木偶戏多流行于山区,其它地区除了中班、大班居多之外,这些木偶戏班多活跃于城乡。
高州木偶戏音乐原生态,其音乐属戏曲音乐中的曲牌(连缀)串体,还经常套用高州山歌小调,起腔多用“依呀吓”,或“依呀哩”来引腔及衬词拉腔,衬托气氛,高州山歌能融入到木偶腔之中来唱,是该地方一大特色和创举。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木偶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娱乐产业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后继力量的匮乏等问题,使得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导致了该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衰退。
因此,如何才能让木偶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保持艺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加强文化宣传,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当前,由于市场化竞争的加剧,许多木偶表演逐渐走向商业化,减缓了文化的纯正性。
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积极寻找与现代社会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宣传木偶艺术,将其价值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应该在社会大众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强调其文化传承与历史地位,让观众更加重视并接受这一文化艺术形式。
第二,创新木偶艺术表现形式,提升观赏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偶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
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等创新技术手段,使得木偶表演更加现代化和丰富多彩。
同时,表演主题也应该更加多元化,包括历史故事、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现实等多个方面,使得该艺术形式更加符合时代需要。
第三,加强木偶教育,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木偶艺术首先是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创造性表演,都需要表演者具备相应的表演技巧和技艺。
因此,应该积极推广木偶艺术的教育,并针对青少年开设木偶文化课程,培养更多的木偶表演人才,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后继力量,继续推动其发展和传承。
总之,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文化宣传、表演内容和表演技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实践,争取让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更好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木偶艺术在今天的活力与发展潜力。
高州木刻画考述与发展路径研究
艺术研究 认知与解读 2021·1高州木刻画考述与发展路径研究摘要:高州木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岭南粤西,现广东省茂名市辖下的高州市的一种以刻板来印制的绘画艺术,七十年来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木刻版画作品,在广东省甚至国内名噪一时。
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和发展,高州木刻在新世纪以来多年尘封后,可否以新的姿态重新登上舞台,为高州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以及老百姓朴素的审美助力赞歌。
关键词:高州木刻历史追述传承创新发展路径澳门科技大学/陈肯明朝时期,高州就已有民间艺人在木板上雕刻,用红纸墨印制年画,主要内容是门神、门官、符咒和签文等。
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表现吉祥类的题材,如“鲤鱼跃龙门”“福禄寿星”和“天姬送子”等类型为主的刻印年画。
随着时代变迁,高州木刻在起伏跌变中如今以“非遗”的荣光“残喘”存活,在梳理窥视历史的印痕中,以当代审美视域和艺术传承发展的空间视点,探寻高州木刻在当今浩瀚的艺术烟雨中的发展新路径。
一、高州木刻画的历史追述20世纪初期,以郑振铎,鲁迅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由于对中国古代版画的情有独钟以及革命宣传的需要,极力推崇,认为中国古代木刻画与古希腊雕刻有“同型”的高度,郑振铎认为:“中国乃是发明木刻画的祖国”,郑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的《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版画的一次全面梳理,他也是最早对中国古代版画研究的学者,他的大多观点和理论被后来众多版画实践者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他们实践中借鉴学习古代版画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数据。
新中国成立后,受鲁迅新木刻运动的影响,高州才掀起了木刻画创作的高潮,但高州木刻画的发展和研究仅仅限于实践创作中,对于理论的研究还处于空白,但在国内以郑振铎、鲁迅、颜涵、力群等革命者的思想和理论的全面推广普及下,1958年,高州籍画家卢西林在北京《版画》23期刊登了文章《高州版画创作活动的新高潮》,介绍了高州版画创作出现的创作现状:由原来三五个知识分子增加到百人从事版画创作,到1960年举办三次工农兵八十多人的版画训练班,作品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参加展览和发表,都创下了新的记录,同时,从该文可见,高州版画还是利用本地习俗,将年画、门画用木刻原版印刷的形式,结合新内容印发给老百姓,为带动群众性版画发展打下了基础。
论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困境及其发展路径
作者: 曹章玲
作者机构: 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广东高州525200
出版物刊名: 大学教育
页码: 48-4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高州;木偶戏;困境;发展
摘要:高州木偶戏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木偶戏演出市场萎缩;二是戏班收入偏低;三是木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为促进高州木偶戏分发展,必须建章立制;以人为本,加大木偶人才培养力度;协调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增强木偶戏班演出活力,造血自强;要让木偶戏走进校园,拓展演出市场。
从而形成合力,为木偶戏的繁荣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浅论高州木偶戏
浅论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高州府(古高州府包括现茂名所辖区县及吴川、廉江等周边县市)民间艺人在中原木偶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是汉俚文化融合的结晶。
1957年,高州木偶戏获民间艺术汇演优秀奖,已经扬名全国,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2006年5月,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高州市成为国家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赖以成名的重要法宝。
据专家考证,高州木偶戏具有独特的民族学和民俗学及美学等特点,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和建设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笔者试从起源发展、艺术特色、社会功能、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简单探讨。
一、高州木偶戏的起源和发展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门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中国的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的“傀偶子”条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
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
”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多样化。
据《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记载:自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传入福建,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高州府清道光年间县志载:“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元宵节期,觐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也就是当地百姓口中的“傀戏”或“傀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
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
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木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
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璜,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高州木偶戏以高州白话演出,唱词为7字诗体句式,唱腔称木偶腔,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以叙事方式进行。
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
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
高州木偶戏只需2、3平方米场地,在场地上搭建一个很小的戏棚,戏棚由杉木条搭成,四柱八横,杉木条上插着一个个木偶(木条上已事先打好孔)。
台前挂上1米高左右围幕,用来遮档艺人,观众只见木偶表演而不见艺人。
戏棚中间挂一小幅背景画,作为表演背景。
一盏汽灯,银色的白光在旷野里分外刺眼,也将戏台照亮。
戏棚上方高高绑着一个喇叭,使得戏剧声音能够传得更远。
整个木偶戏只需要一个木偶艺人。
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由于奶奶是铁杆戏迷,我在小的时候经常陪奶奶看木偶戏,所以在我的心目中,“鬼仔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
在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的日子,村民们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木偶戏,往往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
锣鼓敲响,大人、小孩已蠢蠢欲动。
匆匆吃罢晚饭,带上自家凳子从四面八方赶来。
只见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小小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单等那木偶戏开场。
调皮的孩子,还会跑到后台,掀开幕布,好奇地偷看插在杉木条上的一个个木偶。
只见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似的,这边熟练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赋予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舞弄得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木偶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任务。
首先,传承是木偶艺术发展的关键。
对于木偶剧团和个人而言,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确保古老的技艺和技术能够保存下来的唯一途径。
传承可以通过传统的师徒制度进行,将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
教育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培养年轻的木偶剧演员,不仅可以保持传统技艺的传承,还能够为木偶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其次,发展是木偶艺术前进的动力。
现代木偶艺术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需要采取新的理念和技术来创造与时俱进的木偶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
如今,电影和电视等影像媒体的出现为木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和表现方式,木偶动画和木偶电影的出现为木偶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最后,木偶艺术需要更好的宣传和推广。
许多人可能都不熟悉木偶艺术,因此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来提高木偶艺术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庙会等活动,向公众展示木偶艺术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木偶艺术。
综上所述,传承和发展是木偶艺术能够继续前进的关键。
只有在传承和发展良好的前提下,木偶艺术才能够不断地焕发出新的魅力和生命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木偶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古老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表演形式。
它以木偶为媒介,通过木偶的惟妙惟肖的演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影响下,如何进行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从传承角度来看,木偶艺术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的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木偶艺术,保证其在现代社会不被淘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传承者需要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对于木偶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表演技术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传承者需要找到适合的、包括现代社会在内的各种场合的表演方式。
这些方式包括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表演载体,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和了解木偶艺术。
另外,将木偶艺术带到学校、社区、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中,也是有助于传承维护木偶艺术,以及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方法。
与传承不同,发展木偶艺术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
不同于传统的木偶表演,现代社会对于文化艺术表演有更高的需求,因此,作为木偶表演的传统文化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是其中一条发展路径。
例如现代的艺术家们,利用LED等现代科技应用到木偶表演中,打造出色彩丰富、视觉效果强烈的木偶作品,受到观众的推崇。
另外,在表演内容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木偶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比如,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反映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反映社会历史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生命等,探究「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时代与人生经验」的思考方式,将木偶艺术融入当代社会文化中。
此外,发展木偶艺术还需要注重推广和宣传。
有很多观众并不了解木偶艺术,因此需要增加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知道木偶艺术的存在和文化内涵,以此激发更大的文化兴趣和热情。
总之,木偶艺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吸取现代文化的精华和优势,适当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技术手段,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平衡,实现木偶艺术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关于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木偶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以木偶为媒介,通过表演和操控来展现故事和情感。
在中国,木偶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曾经在古代就已经流传广泛,并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木偶艺术逐渐式微,甚至有一些地区已经失传。
我们需要对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木偶艺术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中国的古代,木偶艺术就已经存在,并且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
古代的木偶往往以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木偶表演来宣扬正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在这个过程中,木偶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木偶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
一方面,受到电子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传统木偶戏在观众群体中已经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对于木偶戏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木偶戏的表演者和传承者也逐渐减少,很多传统木偶戏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由此可见,传统木偶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保护,那么很有可能会失传。
面对木偶艺术的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需要重视木偶艺术的教育和普及工作,通过在学校、社区和艺术机构等场所开展木偶戏的推广活动,培养和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对木偶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需要支持木偶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鼓励木偶戏表演者和艺术家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表演形式和场景,为木偶戏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和艺术内涵。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木偶艺术传承者和表演者的培训和支持,建立一套完善的木偶戏人才培养体系,为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木偶艺术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智慧和艺术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困境及其发展路径
[摘要]高州木偶戏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木偶戏演出市场萎缩;二是戏班收入偏低;三是木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为促进高州木偶戏分发展,必须建章立制;以人为本,加大木偶人才培养力度;协调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增强木偶戏班演出活力,造血自强;要让木偶戏走进校园,拓展演出市场。
从而形成合力,为木偶戏的繁荣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困境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7-0048-02
高州木偶戏属仗头木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400多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城乡,以其造型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特点,成为粤西地区的亮丽瑰宝,被誉为“南国奇葩”。
有副对联说得好:“幕后费心机,一瞬完成离合悲欢红豆相思发南国;世间崇偶像,几番倾倒黄棕黑白绿腰绝唱誉中华。
”的确,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高州木偶戏扎根高州民间,具有独特的民间戏剧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和文化承载价值,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何文富(前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团长)和笔者有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笔者深表感谢但也
倍感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通过调研,笔者对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和承传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愿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一、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及其困境
高州木偶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早在二三十年前,逢年过节或婚庆嫁娶,村民们都会请木偶戏班来表演助庆。
那时高州木偶戏正值鼎盛时期,单是木偶戏班就有两百班,一年演出足有2000多场。
它凭着漂亮的造型、独有的高州唱腔赢得了广大村民的喜爱。
但时至今日,高州乡村木偶戏的生存现状却令人堪忧。
据2006年的调查,高州市有木偶剧团一个,中班木偶60个,单人木偶2个,木偶艺人200多人,而木偶制作艺人仅有1人。
除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和梁东兴的单人木偶戏较为活跃外,其余戏班每年演出不足30场。
木偶戏艺术传承乏力,后继无人,即使如梁东兴这样杰出的木偶艺人,其孩子也不愿意继承父业。
出现这种困境,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木偶戏演出市场狭窄化。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娱乐多元化对所有舞台艺术都造成很大的冲击,戏剧独霸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因此高州木偶戏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被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所忽视。
以前的木偶戏是“人神共娱”,现在只有在年底敬神才演出。
因此,除高州木偶粤剧团这样大型的团体外,其他中小戏班当年“锣鼓咚咚响,鬼仔闪闪亮;台下人头涌,陶醉一大方”的热闹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二是木偶戏班的收入偏低,剧组人员生存难以为继。
目前,唯一的“正规军”高州木偶粤剧团,每年有30万元左右的政府投入,加上时有演出,内地演出每场三四千元,有时到香港等地演出,每场戏金也只有七千至一万元左右,可以勉强维持生计。
但该团除了年底、年例演出旺季,平时淡季连基本工资也没法发足,因此很难留住优秀人才。
不少演员宁愿到粤剧团体表演人戏,也不愿到木偶越剧团来捧唱木偶。
三是木偶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
据高州木偶《国家非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调查资料,在高州木偶粤剧团谱系、庆祥春木偶谱系、梁东兴木偶谱系等三个主要团体中,承传谱系的共46人。
就学历来说,不详者6人,私塾8人,小学10人,初中16人,高中6人,连一个大专生都没有。
其他没有进入《申报书》谱系的水平则更低。
无可否认,木偶艺术主要靠实践,但学历偏低、文化修养不高,也影响了剧本水准和演出水平的提高。
事实正是这样,高州木偶戏目前比较正统出名的是高州木偶粤剧团,该团曾多次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演出,其表演也得到各方的盛赞,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剧本和演出的质量,还要付出不少努力。
对于这个问题,现任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木偶艺人表演的内容大多过于陈旧,剧本没有创新,艺人本身的文化素质也很低,不懂得推陈出新。
”专家的意见切中要害,思深虑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对高州木偶戏保护、承传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如何使高州木偶戏得到有效的承传和科学发展,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政府重视,建章立制,促进木偶演出市场的繁荣和有序发展
高州木偶戏是茂名市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
当务之急,是尽快成立高州木偶文化研究所,隶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
以便于制订具体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开展高州木偶戏的专项普查保护。
应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长期保护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高州木偶戏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记录、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系谱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
要在研究所设立档案室和编剧组。
档案室建立木偶艺术系统的档案,组织专家学者对高州木偶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出有价值的文化材料,撰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扩大影响。
同时,制定《高州木偶协会章程》和《木偶演出管理规定》,吸收木偶人才到协会中来,发挥中坚和骨干作用。
并以协会为纽带,广泛联络国内外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对高州木偶进行专题研究。
每年定期召开木偶文化学术交流会,出版论文、剧本,以引领和提高高州木偶的文化水准和演出水平。
发放演出许可证,鼓励、支持木偶艺人开展演出活动,拓宽演出渠道,增加高州木偶戏的生存能力,促进木偶演出市场的繁荣和有序发
展。
(二)以人为本,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木偶人才的培养力度
保护、促进木偶艺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目前,我市许多木偶艺人逐渐老龄化,传承乏力;许多传承人无法维持生计,往往弃艺从商。
所以,及早加强木偶传承人的培养,是促进高州木偶戏发展的重要环节。
培养人才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考虑,一是充分发挥木偶协会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确定培养对象,定期举办全市木偶艺术培训班,培养吸收一批年轻的木偶艺人,特别要注意从艺术院校中物色选拔人才,保证木偶戏队伍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二是在全市范围内物色具有发展潜质的苗子,由国家、省非物质文化承传人和知名老艺人定出目标,制订具体培养计划对其进行专门培养,以促进木偶戏更上新台阶。
两个层面点面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共同推进高州木偶艺术的繁荣发展。
(三)协调各方力量,加大投入,保护和促进高州木偶戏艺术的健康发展
高州木偶戏是传统民俗民间文化,市场演出空间很窄。
光有加强保护的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给予资金投入。
目前,高州木偶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保护和申报过程中各级政府已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在今后的推广、硬件设施建设和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才能做好保护发展的后续工作。
除了要争取政府加大经费
投入,更需要争取社会各界从经济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这样才能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因此,可以在民间成立高州木偶保护基金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自愿捐款形式,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在保护木偶戏运作过程中的困难,以达到有效促进高州木偶戏发展的目的。
(四)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木偶戏班的演出活动,实行造血自强,使木偶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木偶戏的生命在于演出,只有演出才能增加演员收入,提高艺术质量,扩大演出队伍。
加强演出活动是承传、发展木偶戏的最有效办法,是焕发木偶艺术青春活力的重要手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由木偶协会广泛宣传,多方联络,鼓励、支持木偶艺人开展演出活动,拓展演出渠道,组织一批单人木偶戏、中班木偶戏到城区街道演出,达到既增强高州木偶戏的生存能力,又能挖掘整理一批传统剧目,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时还能摆脱中小戏班盲目、尴尬的生存境地。
二是发挥戏班作用,排出木偶戏精品,组织木偶戏对外交流活动,弘扬地方民族文化。
(五)让木偶戏走进校园,从小培养木偶戏的观众,为木偶戏的繁荣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娱乐项目的丰富,加上电视、网络的普及,令人目迷五色、目不暇接,给木偶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近几年来,高州市木偶粤剧团的演出,除了靠每年春节
期间的“做春班”或者有时应邀到外地的少量演出及偶尔应邀到港澳等地演出几场外,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每年演出不到100场。
演出的不景气不仅影响到剧团的正常运作,还威胁到剧团的生存。
对此,经过一段时间对外地团体的考察了解,结合本地情况,笔者认为在坚持木偶戏深入村镇接台演出的同时,让木偶戏进入校园,是拓展木偶戏演出空间、开辟演出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样既能使剧团焕发生机,增加活力,又能让学生、儿童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