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初中苏轼的诗词
初中苏轼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出色的诗词作品而为人所知。
在他的一生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生可以欣赏和学习的苏轼的诗词作品。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
初中生可以通过这首诗词感受到苏轼的豪放和无拘束的情感。
这首词写了苏轼在梦中回到江城的情景,借此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让初中生们意识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渴望的情感。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它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壮举的赞扬。
初中生通过这首词可以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体会到诗人对热血青少年的鼓舞。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爱情诗,以清幽的音乐和词调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这首词体味到爱情的美好和诗人对幸福的追求。
这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年少时光。
4.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对长江的赞美和向往。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这首词了解到长江壮丽的景色以及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5.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对元宵节的回忆和思念。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这首词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节日的深情。
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家乡、历史、爱情、自然和节日的理解和感悟,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创作。
初中生们通过欣赏和学习苏轼的诗词,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领略古人智慧和情感表达的艺术。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修养,为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轼最好的十首诗词欣赏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数量
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以下是苏轼最好的十
首诗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通过
对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周瑜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短
暂的感慨。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表
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遗憾,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
3.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对狩猎场面的描写,表
达了苏轼对豪放不羁、游猎生活的向往。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5.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6.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江景的描写,表
达了苏轼对故乡和旧日友人的思念之情。
7.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通过对自己被贬谪
的描写,表达了苏轼的孤独和落寞。
8.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通过对亡妻的
追忆,表达了苏轼深深的哀痛和怀念之情。
9.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和感慨。
10.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以上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每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一、苏轼的背景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酷爱文学艺术,深受父亲的影响。
他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同时还涉猎书法、绘画、诗文骈文、散文等多个领域。
二、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作在风格、题材和形式上都非常丰富多样。
以下将介绍苏轼的十首经典作品,展示他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成就。
三、《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1. 诗句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 主题分析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于赤壁的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深度的完美结合。
诗人苏轼通过对于景物细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于岁月的思考和对于过去的回忆。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于历史和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豪放情怀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受欢迎的抒情词之一,以其优美的词曲和深情的意境,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1. 词句欣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主题分析这首词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于明月的描绘和对情绪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词中的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遐思的世界。
通过对于明月的象征性描绘,诗人将人类尘世间的痛苦和纷扰与无尽的自然之美相对照,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寄托情感。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词,也是其中一首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充满波折。
他在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因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也有婉约派词风的佳作。
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描绘和赞美。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总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为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在文学创作、词章研究以及政治生涯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该研究报告对苏轼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后世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报告首先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了介绍。
苏轼出生于宋代,他的家庭背景优越,其父为一位高级官员。
苏轼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在文学、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却多次受挫,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尽管如此,苏轼依然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报告接着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为特点,表达了他度量宽大、不拘一格的个性。
而他的词则更加细腻、婉约,从表达个人情感出发,抒发了他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另外,苏轼的散文也非常有特色,他以婉约、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活的真实面貌。
苏轼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告还对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
苏轼的思想独立、豁达,他主张"抱负至大,独立自持"。
他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等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思想对于宋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最后,报告阐述了苏轼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轼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诗的自由和个性表达,为后世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潮。
同时,苏轼的政治经历也成为后世文人的鉴戒,引发了许多关于"文人与政治"的思考。
总之,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人们的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轼的研究报告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位文化巨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观点。
《苏轼文学成就及其对宋代文化的贡献》
苏轼文学成就及其对宋代文化的贡献
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
识涵养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成就概述
1.诗歌创作:苏轼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与艺术修养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之
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包括:《赤壁赋》、《东篱乐府》等。
2.散文创作:苏轼在散文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他在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方面
具有独特的才华。
例如,《水调歌头》以及多篇骈文作品都是他最著名的
散文之一。
3.书法艺术: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擅
长行草楷隶,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
对宋代文化的贡献
1.文字改革:苏轼主张简化文字,提倡通俗易懂的文风,对促进宋代文字改
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2.文学创新:苏轼以其个人独特风格与思想深度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佼佼者,
他对宋代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散文发展:苏轼是散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他之前,散文主要是
以记事为主,而他则将情感和感受引入其中,开拓了散文创作新局面。
总结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他通过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与思想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诗歌、散文还是书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通过文字改革等方面对宋代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苏轼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化贡献影响和延续至今。
苏轼经典诗词50首
苏轼经典诗词50首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主题和风格。
以下是苏轼的50首经典诗词: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2.《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6.《定风波·南海归赠玉函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7.《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8.《行香子·述怀》,“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9.《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1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3.《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15.《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16.《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18.《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2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2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十讲的内容
苏轼十讲的内容《苏轼十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著作,作者对苏轼的生平、风格、作品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通过十讲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和作品进行了系统地介绍。
第一讲,作者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家世背景。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青年时期,苏轼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被誉为“琵琶行”。
第二讲,作者讲述了苏轼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苏轼以文学才华和宽广的学识闻名于世,他的文学作品多样,题材广泛,多涉及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
第三讲,作者介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词人,他的词作品多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情,被誉为“苏词”。
第四讲,作者讲述了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他的散文既有叙述性的,也有议论性的,风格大胆,文采斐然。
第五讲,作者介绍了苏轼的书信和书法艺术。
苏轼的书信立意高远,语言流畅,透露出他的豁达胸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第六讲,作者讲述了苏轼的政治生涯和社会地位。
苏轼曾在朝廷任职,但因言辞直率,多次陷入政治风波,最终被贬谪。
第七讲,作者讲述了苏轼的家庭生活和人生悲欢。
苏轼在家庭生活中备受磨难,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直以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
第八讲,作者介绍了苏轼的学术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九讲,作者讲述了苏轼的晚年生活和文学创作。
苏轼在晚年深受疾病折磨,但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第十讲,作者总结了苏轼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学泰斗”。
通过十讲的形式,《苏轼十讲》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文学家苏轼的一生和作品,对于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苏轼关于逆境的诗句
苏轼关于逆境的诗句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有很多关于逆境的诗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2.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些诗句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豁达和乐观的态度,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1。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及其文人政治抱负》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及其文人政治抱负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一位备受尊崇的才子、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被称为“豪放派”。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苏轼诗歌的分析,探讨他的豪放派诗歌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人政治抱负。
2. 豪放派诗歌的特点苏轼的豪放派诗歌以其积极开放、豪迈慷慨、自由不羁的风格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典型特点:2.1 情感直接表达苏轼豪放派诗歌以直接且深情地表达个人情感而著称。
他敢于展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对美景、友情以及社会现象等方面坦率表白。
2.2 自然写实和艳丽描绘苏轼善于利用自然景色来塑造自己内心世界,描绘出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意境。
他注重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以展现出其豪放派风格的诗歌。
2.3 渗透政治思考豪放派不仅是苏轼个人的创作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与政治的思考。
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时事问题的观点,并通过文字影响人们对社会与政治变革的思考。
3. 苏轼豪放派诗歌案例分析我们选取几首苏轼的代表性豪放派诗歌进行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其特点和意义:3.1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描绘狩猎场面传达了苏轼对纷乱世事和家国之忧愤懑不平之情。
他在这首词中借助狩猎场景表达了自己对才能难展、官场虚伪等问题的愤怒,并坚定了自己追求真实理念的决心。
3.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壮美的夜晚月光和行旅之情。
苏轼利用清新明亮的语言表现了他对艺术自由和个人追求的渴望,同时也对身处困境下豪放派文人的政治抱负进行了隐晦而深刻的暗示。
3.3 《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它以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展示了诸葛亮、周瑜等英雄人物在乱世中坚持信仰、追求真理、拒绝权谋的气节。
通过这篇赋,苏轼不仅展示出其豪放派的文学风格,更是传达了对社会和政治失序现象进行反思与批评。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一:全能天才者——苏轼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一全能天才者——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北宋时期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先后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因“满肚子装着不合时宜”,与当时旧党、新党均政见不同,无数次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琼州、常州等地,也许是中国古代受贬谪最多最频的官员、文人之一。
他个性耿直,奖掖后进,政治上虽属保守,也常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在文艺各领域才学、成就之全面、精湛,放眼全世界亦罕见。
在散文上,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行云流水,明白畅达,清新简练。
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两大高峰之一。
在词作上,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最伟大的词圣,是“豪放派”奠基者与代表人物。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风格豪放磅礴,挥洒自如,影响深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富阳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大家,政治家。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起伏颇多,其文学创作也颇具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户士族之家,从小聪明伶俐,精通诗词。
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大儒,在家乡文化丰富的环境中,苏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苏洵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是深得其法,家庭教育也使得苏轼的文学造诣颇高。
苏轼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苏轼早年生活起伏颇多,曾多次遭遇宦海的波涛。
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其直率不阿的性格,多次因得罪当权者而遭遇贬斥。
一个缅怀大志的文学家,如此不幸地遭受流放,这无疑是对他的个人才情和文化理想的莫大打击。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沮丧,相反,他对文学事业更是心存激情。
在他的流放之地,苏轼继续文学创作,培养自己的诗词才华。
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如《江城子·夜雨寄北》、《和子由渭北》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忧虑。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苏轼用自己的才情和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和不屈的生命力。
苏轼的诗词笔调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委婉细腻的,他的诗词以情感真挚、富有文学温度而著称。
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用简短而艺术性地抒情语言,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在风格上也较为独特,多以自然山水、时事民情为题材,以一种率真而真诚的态度,抒发出广泛而深切的感情。
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造诣颇高,擅长楷书,行书更是登峰造极,无愧于“苏文家”之美誉。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诗词一般意境丰富,笔势遒劲,富有韵律感,为后人所称颂。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东坡志林》、《东坡笔临》等苏轼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轼以他的才情和文字魅力,留下了精彩的文学遗产,影响着后人。
苏轼的一生并不尽如人意,他的政治生涯堪称波折万端。
苏轼小时候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的故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苏轼小时候的故事,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精彩篇章,也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文学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文学作品,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爱读书,喜欢写作,对诗词歌赋有着特别的天赋。
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苏轼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文学氛围。
他经常在家中听到父亲的朗诵,也常常看到父亲埋头写作。
这些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轼,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文学,苏轼小时候还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喜爱。
他常常和父亲一起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这些经历,让苏轼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苏轼小时候的故事,也充满了学习的痕迹。
他勤奋好学,对知识渴求不已。
他在家中读书,到外面也会拜师求教,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
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执着,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家庭、自然和学习的熏陶下,苏轼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人文素养和深厚文学修养的文学家。
他的童年经历,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历程,也是他日后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苏轼小时候的故事,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珍贵记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
这段故事,不仅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苏轼小时候的故事,如一幅幽深的山水画,勾勒出他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①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②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③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2记叙文: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能够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3小品文: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4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5四六: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作;三、苏轼的诗1、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划分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2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如题西林壁;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3乐观旷达的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1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①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②苏轼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多数情况下,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③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④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无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①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能将极其平常之事,写得生动有趣;②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4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四、苏轼的词1.苏轼对词的变革: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1)变革基础: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①诗词一体: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②自是一家: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2)变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①苏轼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②苏轼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感叹“人生如梦”,即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一;③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涉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也常常表现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3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是现实人生的功能;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感情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2.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所谓的“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题序: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因此,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苏轼还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用典: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因此,苏词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1.苏轼的意义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2.苏轼的影响1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体: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2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名词解释1.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最欣赏和重视此四人;宋史·黄庭坚传载:“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但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人的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2. 苏辛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经常并称;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七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词至苏轼,为之一变;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以文人词,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3.豪放词派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简答题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四、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1 题材广①政治诗,反映百姓生活疾苦和时政得失;②写景诗;抓住对象的特征,形容曲尽;同时又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生活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③抒情诗;④以日常生活为诗;苏诗的表现能力惊人,在苏轼的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诗歌中更多的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被贬惠州时,其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依然是笔势飞腾;并无颓废之病;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注意使阳刚之美相互渗透,相互调节,但主导风格是雄放;2技法高;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公司打破常规;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以达到化境,超越技巧,做事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论述题1.试论述苏轼儒、道、释合一的思想;答: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苏轼对文学的贡献也正得力于他的这种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推动;2.为什么说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答: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涛都是出类拔萃的;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而是对封建社会中出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等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其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苏涛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如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中的“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对法生新,不落俗套;再次是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乍、杜后为一。
苏轼的人生阶段和写作风格
苏轼的人生阶段和写作风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求学阶段,中期的政治生涯阶段以及晚期的放逐之岁。
这三个阶段也对应了苏轼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主题。
在早期的求学阶段,苏轼主要在家中接受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儒学学者,对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苏轼的写作风格主要是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规范的文辞和正统的思想。
他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也十分深入,尤其是对唐代诗词的研究,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进入了中期的政治生涯阶段。
他曾任职于政府的多个职位,担任过地方官员和朝廷官员,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
在这个阶段,苏轼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他的作品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对于民生问题和政治腐败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和批评。
他的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感情。
他的诗词常常以直抒胸臆、发泄情感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切。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多次因为政治观点和言论而遭到贬谪和放逐。
这使得他进入了晚期的放逐之岁阶段。
在这个阶段,苏轼被迫离开京城,被流放到一些偏远的地方。
尽管身处困境,但苏轼并没有放弃写作,反而在这个阶段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词变得更加豪放和自由,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可以分为早期的求学阶段,中期的政治生涯阶段以及晚期的放逐之岁。
这三个阶段也对应了苏轼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主题。
从儒家经典的影响到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切,再到对自由和生活的追求,苏轼的作品展现了他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和成长。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以其深厚的思想修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他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以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使词作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中写到:“抚长剑,促短弓,为我沉吟调笑。
已著文章千万言,诗家何处觅知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苏轼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传统的词作多以调子来衬托情感,而苏轼则尝试着创造了新的词调,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创作了很多新调,如“水调歌头”、“鹧鸪天”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同时,他还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突破,采用了对仗工整、押韵精确的手法,使词的节奏感更强。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种精妙的韵律安排,使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运用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使词作更具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蝶恋花·春景》中写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种对花与霧、夜与天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种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运用,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 人生 诗词
苏轼人生诗词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其文化素养与诗歌造诣颇受后人称赞。
他的人生道路充满曲折、波折和辉煌,其诗词作品也是历代美学艺术的典范。
下面就介绍苏轼的人生和重要代表作品。
一、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颇具文学素养和修养,有"东坡居士"的美称。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富裕,家学渊源。
他从小就喜爱文学,每日沉迷于好书、好诗,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写作风格。
他多才多艺,不仅精通文学,还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与黄庭坚等人一起组建的“秋水社”,向着文学艺术理想迈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波折之路。
在梁祝事件中,由于权力之争,他被贬为黄州刺史,后因对治免官。
仍旧不离文坛。
之后,又因“静遂老”一诗讽刺权贵被贬越州,历经流浪和凄苦生活。
聚散的历程中,虽然情绪波浪起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道路,用文学向人生深情诉说,创造出了许多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临江仙》等。
二、苏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苏轼的代表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精湛的文学技巧,还折射出他淋漓尽致的人性情感。
在诗歌创作中,他经常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编织成美轮美奂的诗意世界。
苏轼的代表作品如下:1.《咏梅》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孤傲不羁的个性。
梅花一般被认为是寒冬凛冽中生长的美丽,到了春天才会展示出其美丽的姿态。
苏轼以此抒发出:人生也如梅花,即使再多的坎坷和挫折,经过磨砺,也会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2.《江城子》苏轼在这首词中历数了无辜犯罪的人们的遭遇,表现了对现实不公的不满。
然而,在对命运的控诉中,苏轼不去咒骂不公、命运的残酷,而是更加强调了人应该如何面对命运,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抗争。
3.《水调歌头》在这首词里,苏轼用音乐的方式,诉说了自己内心那深沉的情感。
他口吻轻柔,发出如同清泉流淌般的语言。
用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苏东坡十大经典作品
苏东坡十大经典作品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书法等,其中十大经典作品如下:1.《赤壁赋》:这部文学巨著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散文之一。
在描绘赤壁战役和三国历史的同时,苏东坡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2.《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婉转动听的语言表达了对亲友离去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词的音乐化和音韵美。
3.《东篱乐府》:这是苏东坡的一首长篇乐府,描写了东篱之战的历史故事和人性深处的矛盾。
它以抒情的情感和形神兼备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思考和人生观。
4.《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是苏东坡的自然之声词,自由自在地描绘了壮观的赤壁之战。
它以其深情、韵味和抒情之力,成为苏东坡饱含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之一。
5.《题西林壁》:这是苏东坡的一篇书法墨迹作品。
这幅作品以望断秋水的笔墨描绘了西林书院的景色,表达了对学府文化的推崇和崇尚。
6.《滕王阁序》: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苏东坡在滕王阁上所作。
它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以赞美文化为主要表达内容,表现了苏东坡高洁的品格和艺术境界。
7.《和晏殊晴山集》:这部诗集是苏东坡和晏殊写的,以游走于晴山所作的诗为主。
这部诗集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诗歌才华和艺术追求,独具特色,引领了当时诗歌的潮流。
8.《寒食帖》:这是苏东坡的一幅书法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描绘了一个春夜的景色和人物形象,灵动流畅,字迹工整,堪称是苏东坡的代表作。
9.《临安牧童词》:这部词作以流连于山水田园之中的牧童为主题,体现出苏东坡贪爱自然、生活多彩的一面。
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精致的词调,表现出作者对天地万物的深情留恋。
10.《答谢池上王十八员外》:这是苏东坡的一篇书信作品,是他在官场上的一种真实写照。
通过回信感谢一位友人的关心和赞扬,苏东坡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政治态度,充分体现出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三苏的文学常识
三苏的文学常识三苏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苏洵和苏辙。
他们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的文学常识。
一、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等多种文学形式。
苏轼的诗以豪放自由、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山水风景。
例如《赤壁怀古》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英雄壮丽场面,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词作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他的词多以爱情、离别和人生哲理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例如《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以对月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哲理。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他的散文以议论文和随笔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例如《东坡乐府》中,苏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还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而闻名。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字体为主,笔画流畅,气势磅礴。
在他的书法中,既有古拙豪放的风格,又有秀美细腻的特点。
二、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子由,号樊川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散文家和历史学家。
他是苏轼的父亲,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苏洵的散文作品以史论为主,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他的散文通俗易懂,文字流畅,思想深刻。
例如《祭妹文》中,苏洵以痛失亲人的悲痛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思考。
苏洵还是《资治通鉴》的主要作者之一。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
苏洵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广泛阅读史书,完成了《资治通鉴》的撰写,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苏辙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铁冠道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散文家和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①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②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
③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记叙文: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能够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
(3)小品文: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4)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5)四六: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
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作。
三、苏轼的诗1、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划分】(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2)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
如《题西林壁》。
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
(3)乐观旷达的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1)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①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②苏轼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在多数情况下,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③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④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无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①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能将极其平常之事,写得生动有趣。
②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
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4)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四、苏轼的词1.苏轼对词的变革: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变革基础: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①诗词一体: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自是一家: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
(2)变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①苏轼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②苏轼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感叹“人生如梦”,(即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一。
③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涉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
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也常常表现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3)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是现实人生的功能。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感情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2.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
所谓的“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
题序: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
因此,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苏轼还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
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
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
用典: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
因此,苏词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1.苏轼的意义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