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最新关于《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最新关于《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1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
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
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
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
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
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
生命有限,情海无边。
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
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
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
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杨绛创作散文《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5篇
杨绛创作散文《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5篇《我们仨》是著名女作家杨绛在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后写的一本书,讲述了一家三口平凡而温馨的生活与一个个离开时的悲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一)《我们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
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
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
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
我这时明白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于是杨绛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
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
杨绛先生也描写许多当时如火如荼运动,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笔下的核心内容,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下,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说的她想说的,狂风暴雨也变成了那和风细雨,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运动,看是平淡,可是平静何尝不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
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又怎么样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
而她却在短短的一年内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正应了那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这是杨绛说的一句话,为大家搜集了2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一“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
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志同道合的他们终究汇聚于梁山泊上开始了他们的对抗当时腐败黑暗的朝廷的起义。
屡战屡败的朝廷被迫向梁山好汉们抛出“橄榄枝”——招安。
其实这正是梁上好汉们的众望所归。
尤其是宋江,这更是他最为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为官比为贼要好名声啊!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
《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
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
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
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
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
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
《我们仨》的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我们仨》的读后感1000字听着美妙的音乐,躺在床上把读一半《我们仨》读完了,《我们仨》记录钱老一家人在飘摇乱世中的点点滴滴,读来朴实无华,却又动人至深。
觉得人生实在不易,他们仨的经历充实而坎坷,平淡而温暖,一直保守初心、单纯。
主要的感触如下三点:1、我折页书里喜爱的场景和句子。
由于我喜欢之处太多了,每隔几页便要折页,选取其中部分和大家一同分享:爱猫的钱锺书——猫在半夜爱和别的猫打架,钱钟书在那时化身成猫的辅助,他特地在门口备了一枝长竹竿,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听见猫儿叫闹,他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着竹竿,赶着去帮自己的猫打架。
(钱老甚是可爱)杨绛先生做虾——还有活虾。
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
”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
钟书问我怎么了。
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钟书跟我进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钱老肯定爱吃虾,哈哈) 钱老第一次划火柴——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
)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生活上彼此相惜)让人安心的不要紧——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
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
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相依相守——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我们仨》读后感还记得与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的偶遇是在几年前的午后,光影斜斜地透过书店的玻璃窗照进来,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的一角,温暖素雅的封皮,配了杨绛、钱钟书及女儿钱媛一家三口的合影,杨绛先生亲笔所题的书名“我们仨”,温暖而简单。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以及作者所讲述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似懂非懂,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
作者以梦来隐喻表述情感,读着读着,我慢慢地被带入进她的怀念与回忆中,有幸福和快乐,有悲痛和伤感,也有惊喜和小确幸。
不过终于这仅仅成为了她自己的回忆,徜徉在她自己的心中。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他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人!但是那种情感却愈久弥香,挥之不去。
书中杨绛将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他们三个谁都离不开谁。
杨绛往常自以为很独立,但当钱钟书和钱媛不在身边,剩下她自己一人住客栈时,才觉得自己像一只爬藤草。
钱钟书是她俩的老师,他可高大了。
但是他又很弱小,在穿衣吃饭上面都需要她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
时间线索新旧交织,作者在对后面倒叙留学时经历的时候,多了一份凝重。
对于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让人不由得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留学的那段日子,虽与“患难”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真情”却在这异国他乡、无依无靠中的相守相助中体现出来。
他们是一对多么真诚而愉快的夫妇!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与人相处还是在校求学,这种不可名状的默契令人在书外也令人不禁嘴角上扬。
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正如诗中的“琴”与“瑟”,相互和鸣;这“赌书消得泼茶香”,则是他们在读书时的趣味了。
杨绛用非常意向的笔法,写了亲人“离开”时的情景。
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人世间亲情总如此,不可或缺,却会在离别之际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感。
中学生《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中学生《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1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
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
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
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
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
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
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2“这世上,最让人惆怅的事莫过于,你曾经经历的蓊郁葱茏,都被时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净净,烟尘也没留下一粒。
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精选5篇)。
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
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
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能相互支持,--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
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
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
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
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
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
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
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我们仨读书心得4《我们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
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
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
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范文5篇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范文5篇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昨天看完《我们仨》,我就把书推给了闺蜜。
她说她觉得自己个儿的阅读习惯还没养成,可我还是强推给了她,因为我是真觉得很值得看,也很值得花费时间认真看。
最初是奔着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去的,最后却被他们一家人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深深感染。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啥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就生了一个孩儿,不多要俩?看完了书我觉得不是他们不想,是当时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况和现实社会环境以及钱瑗本身的健康问题,使得他们没法儿。
钱瑗高中以前都是半休半学的状态,健康问题太严重;而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回国后先是面临着异地问题,而且还是昆明到上海如此之远的路途;其次是住宿问题,杨绛带着女儿爸爸家住一阵,婆婆家住一阵,后来钱瑗宿舍、办公室等地儿,都曾做过他们的家,直到老年,他们才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一所公寓,可以说半辈子都是颠沛流离的状态,这还不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杨绛老先生92岁时写的这本书,92岁,却依然能如此清晰明确地记得一家三口的点滴,除了说明老先生的确记忆力惊人外,更能说明的,是一家三口共同走过的那些快乐、艰苦、相互扶持的日子在她心目中的面积及分量,以及她一个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和怀念之感。
全书共三部分,第二部分看了两遍才看懂,由于第一部分比较短,所以第二遍看第二部分的时候,顺带着再看了一遍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两部分看了两遍。
第二部分杨绛老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是如何相依为命的一起生活。
看懂了后,心里特别特别难受,不敢感同身受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心境,不敢切身体会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那份坚强,更不敢祈求自己可以向老先生学习她身上的些许品质,因为我做不到。
女儿患癌晚期,丈夫卧床不起,她在梦境里记述了她一个人是如何在两个医院奔波照顾两个病人的,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不会很惨烈,对,是不会很惨烈的感觉,没错。
第三部分从他们结婚后一起赴英留学开始写起,直至最后钱瑗先她和钱钟书而去,第二年钱钟书也丢下她离世。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左右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左右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左右(一)初识杨绛先生,是第一次为学生们上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老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让我想起的是杨绛先生的真诚、善良与乐观。
这次读《我们仨》这本书,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走近杨先生、走近她拥有的这个学者家庭,感受他们三口在人生苦难面前相互理解、关爱的亲情,好多时候读着读着就热泪盈眶。
首先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
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们对学术,对学生,对教学共有的那份痴心让我唏嘘不已。
早年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单纯与执着真是可贵。
杨绛先生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仨在家时,各自在自己的书桌前工作,互不相扰,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仨人之间的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样的文字,我连读几遍,总会为这个家的这份安静、宁和向上的氛围感叹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怀”,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动于这个家庭三人之间的那种心心相牵的温柔。
从杨绛先生的一段段描写中,我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疼爱妻女的一个个小细节,如在产院做产妇的日子里,笨拙的鈡书为她做鸡汤,在巴黎出租屋的时候,钱钟书早早起床,将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个体贴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
以至于合上书的时候,还时不时想起钱钟书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红茶,还有她为鈡书做的红烧肉。
总能记得她夸赞女儿媛媛“乖,管得住自己,过目不忘”这些特点时的自豪,常能想起他们一家三口读书时媛媛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鈡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杨先生看书则很镇定的样子来。
反复回想就能感觉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诗。
《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位亲人都与她远去,她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充满真情的回忆。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13篇)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1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
微微泛黄的纸,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
看着它,突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
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
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
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
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悄悄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天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离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
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
使我大有感触。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精选36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精选36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1前几日,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一直想提笔写一写心中泛起的涟漪,不得静。
放假八日,终得空儿,细记几笔。
看到这个蓝色小硬皮的《我们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师大第一日,满大街的乱窜找书店的情景,我们想在浙学习的日子各读一本书。
最后驻足在一个售学生考级考学资料小书店,闲书极少,小书架只不足两排,在角落里翻出这个小蓝本,杨绛先生的,小巧的样子,喜欢,细细读来了。
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百岁老人杨绛的名句:“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人人喜欢,人人叫绝。
其实,你读了她的《我们仨》,你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有此妙言哲语。
整个小蓝本读下来,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一句也找不到,从头至尾全是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单纯的日常生活。
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寻常人,但他们却过着最寻常朴素的生活。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一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中文字波澜无惊,平淡无奇,但从这些淡如水的一字一句中,我却嗅到了浓浓的书香之气,感受到那一份相守相伴、单纯快乐、温暖幸福的家的氛围。
一家三口都爱书如痴,最喜的事就是啃书。
三人各自工作,各不打扰,各据一个书桌,埋头研读。
在牛津大学学习时,两人不喜社交,觉得浪费时间,喜欢泡在图书馆。
钱老连考牛津大学的学位都觉得不值。
他觉得为了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白费功夫读不必要的`功课,想读的许多书都只好放弃,很不值当。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不喜欢参加各种报告、会议,喜欢呆书房研究学问。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作文(8篇)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作文(8篇)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作文(精选8篇)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作文篇1终于把《我们仨》读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之前早就闻过其大名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没花多少时间。
在我的记忆中,钱钟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天才,比如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外语等。
以前读书的时候学写议论文,老师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论据。
其中摘抄过的有一条就是关于钱钟书勤奋的,杨绛整理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结果竟有好几麻袋之多。
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
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
德文也如此。
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
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在读到这段之后,我便想起来了这些。
可见,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来,在《我们仨》中读到了这一段: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
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谓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顿。
在超市随处可见,只不过如今有点贱卖的味道了。
随便说一下,精装版的《我们仨》不论是纸张还是装帧都很不错。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作文篇2一间陋室,一堆书书籍,一份真情,一辈子,他们三个人相知相守。
——题记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
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
我们仨心得体会一千字(精品6篇)
我们仨心得体会一千字(精品6篇)我们仨心得体会一千字篇1“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信息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感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能够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明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有自我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我的座右铭,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但在此刻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我的提示:1、问问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必须要脚踏实地。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5篇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5篇我们仨据该书编辑董秀玉回忆,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小编在此整理了我们仨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我们仨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1读我们仨的动机是什么,已经忘记了。
只是曾经记得在微博上看到了转发杨绛一句话,这句话是啥,真心已经忘记了,但是在当时确实被小小得震撼了一下。
后来知道杨绛是钱钟书的老婆,然后看到了微博上对《我们仨》的推荐,讲述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温暖的回忆,就是这份回忆,打动了我,让我很期待这本书。
这本书不厚,但是满满的都了家的温暖,对家的眷恋。
从第一卷的梦中圆圆和钟书,杨绛在女儿和丈夫之中穿梭徘徊,放不下任何一个,即便他们都不在了,他们仍住在杨绛的心里。
第二卷,杨绛回忆了从开始跟钟书在英国留学开始到有了圆圆,回国,经历了抗战,文化革命,饥荒,改革等等,在战乱时期,非常时期,家永远是相依相靠的地方。
他们一家三口淡泊名利,也不容易屈服,总是坚守这看书的爱好。
后来我才知道英汉字典是圆圆参与编辑的,宋词选集是钱钟书编的。
书中还纪录了圆圆小时候的画,钟书写的诗,一页一页,都是幸福的回忆。
后来才知道,圆圆本来是要写我们仨的,但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没有能完成,杨绛把它完成了。
其实,写到这里,也没啥可以写的了,因为思路一断,有的时候就连不上篇了,并且,写字需要很平和的心态才行。
并且这本书说的很祥和平淡,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总是不能记着这些真实的平淡,总嫌缺少了生活的激情。
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2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相关推荐《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通用1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篇1“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一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里,我试着接受了“我们仨”的温暖与沧桑。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的喊。
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
”这是一个梦,一个虚幻却又真实的梦。
在梦中失散,在梦中分别,梦中凄凄惶惶,却充满万千思念。
梦里四顾彷徨,那人不在,梦醒身旁温热尚存。
害怕别离,害怕那种手足无措的彷徨。
我很幸运,16年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生离死别。
也很不幸,在今年的清明节我目送我的大表叔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火化之前的最后一眼,他似乎还是生前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也似乎昨天他还在唤我小名。
一个梦一个寻寻觅觅十几年的梦,梦中人在天亮的那一刻,晨曦微醒,他挥了挥手,说:就这样,走了。
独留他人泪目。
表嫂本来很平静的为他整理着着装,可是啊。
看见朝夕相处数十年的枕边人就那么离开。
终是忍不住嚎啕大哭,泣不成声。
杨绛先生微微叹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表嫂何尝不是。
人生的死别生离,一场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在《我们仨》第二部中,杨绛先生开头写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都是梦。
”这一篇章,梦境与现实交错。
钟书在客舍,阿圆在医院,而“我”两头奔波,梦里辗转。
“我”陪伴着他们,“我”送别了他们。
回不到从前的美好,只能在梦中一遍遍温存。
阿圆终于还是回到了属于她的“自己的家中。
”那里没有杨绛和钟书,只有阿圆自己。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了。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通用19篇)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篇1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语文老师推荐高中读物中,有杨绛写的《我们仨》。
为了丰富我贫乏的文学知识,便硬着头皮买了这本封皮很搞笑、附录很多的书。
一开始读,并不是很愿意,而且还没读懂,我只是跟随着杨绛――一个关心孩子的母亲,一个关爱丈夫的妻子,跟随着她那朦胧而又不失真实的梦,读完了在古驿道上发生的事,我没有接着往下读,因为没有读懂使我失去了兴趣。
可是,不知不觉中,我眼前总是浮现古驿道充满大雾的场景,有光秃秃的客栈,还有钟书所在的孤独的小船,更有阿圆向妈妈招呼的白白的小手。
我开始回忆,开始思考。
为什么钟书会在小船上迟迟不下来?为什么钟书有时候感觉很累?为什么他们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为什么梦和真的一样?为什么阿圆的病情会在杨绛的梦里出现?我吃饭想,睡觉想,和同学说话的时候也走神去想。
好奇的我翻开末尾的片段,写着:“钟书于1998年去世,阿圆于1997年去世我是一个联络员,传递消息的。
”还有“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哦,我顿时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兴奋过了头的我追着我知识渊博的同桌问个不停。
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样,这个伟大的母亲,用古驿道客栈和自己编织的梦,营造了一个朦胧迷茫的场景,填充家中后半期悲惨的故事,让整个场景不显得苍白而又荒凉。
于是,我继续往下读。
我喜欢钟书与杨绛在国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
房子虽简陋,可有爱相伴。
我喜欢圆圆头,被称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欢中国人成为国外的焦点。
在阿圆渐渐长大的这段日子里,“他们仨”真的很幸福,夹杂着钟书的才华,圆圆的热泪,和杨绛的“稳”,这三个人像三个不同的音符,单个敲击出来不好听,只有组合在一起,才会编织美好的交响乐。
不知不觉,从来不爱读书的我变了,作业也不写了,觉也不睡了,总是啃着这小小的书。
想到三人在古驿道边的小船上相聚,阿圆在船尾抱着爸爸的脚,杨绛抱着钟书的头,我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睡一个被窝,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着,可我们一点也不寒冷,因为“我们仨”的心也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就像“他们仨”。
《我们仨》1000字5篇读书心得初三范文
《我们仨》1000字5篇读书心得初三范文《我们仨》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我们仨》读书心得,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们仨》读书心得1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_”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5篇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5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
但,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完美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3篇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一)《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小说。
该小说由杨绛执笔,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作者杨绛、丈夫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小野(杨季)展开。
通过阅读《我们仨》,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岁月流逝的无情。
这本书以幽默、温暖的笔调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照顾的真情。
作者杨绛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平凡家庭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爱与亲情的温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杨绛与钱钟书之间一生相伴的爱情,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女儿的宠爱和呵护。
尤其是在小野病重时,父母之间的默契与深情让我动容不已。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无私地爱着对方,也无私地爱着小野,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一些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比如,家人在一起共度时光、互相陪伴、关心彼此的场景,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家庭,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同时,小说中对岁月流逝的描写也让我思考起时间的珍贵和生命的脆弱,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总的来说,《我们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小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深厚的亲情和爱意,也深刻体会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和支持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了自己的家庭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我的亲人。
《我们仨》是一部读后感触深的好书,值得推荐给更多的人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二)《我们仨》是一部由杨绛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与丈夫钱钟书以及养子阿三的生活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很多。
首先,我被作者细腻的文字所打动。
作者在书中用简练而又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主人公们的性格、处境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情感纷争。
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立体饱满,细节描写生动感人,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其中。
[收藏]《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
[收藏]《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一家皆才子,杨绛与钱钟书是清华学子,在校园一见钟情,满腹诗书的杨绛甘为钱先生的灶下婢,看他赋书写诗,为他添衣问暖,爱他一致如初,这就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和普通人的一样,相濡以沐。
和想象地不太一样,我原本以为书香家族都是纪律严明,人人板着一张脸,说话吐字都要斟酌三分。
后来,我看了杨绛写的《我们仨》,书里详细记录了钱先生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看的过程中我时常痴痴发笑,原来文人也如此有趣,我甚至会羡慕他们都这种相处方法,他们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叛逆期,他们自己也是知事达理的父母,看完之后,余韵犹存。
书的开头就有一封杨绛写的信,是用毛笔写的,下笔有神,落笔欢快,虽不似大书法家的墨宝,却也舒畅自然。
书的第一部标题是“我们俩老了”,这一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主要是讲晚年的老先生们经常多愁善感,夜晚总是会做梦,梦见相弃而去,醒来之后,又相拥而眠,太害怕失去才会做这些梦吧,可想而知,他们俩爱之深沉。
书的第二章是“我们仨失散了”。
开头便是父女两人在打闹,调皮的不是钱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钱钟书,他们仨人打着闹着,好像已经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后来,组织上通知钱钟书去开会,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开往不知道哪里去,这是杨先生的担心,来自妻子的关心,钱媛是个大学教授,刚一下班回到家便忙着和母亲一起去找父亲,她们一起到了客栈,一起到了古驿道,在船上相聚,虽只分别几日,却还是思念地紧,杨绛说如果没有钱媛,她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找到这里。
后来,钱媛走了,杨绛还是会做梦,梦见圆圆生病住院,十分严重,我不知道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觉得这还像并不虚假,阿圆病了,即使病了还时刻思念这父母。
章节的最后,杨绛说,家已经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栈了。
第三章讲的是钱杨二位先生相识到结婚到牛津求学的故事,出国在外,二人不免战战兢兢,但有两人做伴,也可相依为命。
白天上课,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活动,夜晚散步,生活平淡有味。
一九三六年,二人随着共产党参加行动,后来又到巴黎求学,这一年,他们有了孩子,大夫问钱钟书要男孩女孩,钱先生说,要最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本是互相扶持的一家三口,可是到了最后,却只剩孑然一身。
这样的痛苦,究竟会是怎样的悲伤?下面是由初心范文材料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一)《我们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
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
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
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
我这时明白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于是杨绛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
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
杨绛先生也描写许多当时如火如荼运动,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笔下的核心内容,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下,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说的她想说的,狂风暴雨也变成了那和风细雨,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运动,看是平淡,可是平静何尝不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
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又怎么样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
而她却在短短的一年内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正应了那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她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
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她用文字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
虽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虽然亲人爱人先自己而去,虽然在这个无法称之为家的寓所独自生活,杨先生还是在笔下寻到一点慰藉。
我想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
大家可以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二,体会期中平淡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
大多数人都会问:“哪句话对你触动很大?”“哪本书最让你落泪?”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书,很多作家。
但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我们仨》应该是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年纪,那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或许是因为十六七岁本身就是一个极易敏感的年纪,那段时间就一直在脑子里面反复去想一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对父母应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然后就在这个期间读了《我们仨》,初读时整个人都笼罩在极大的悲伤之中,感觉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残酷,让一个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大学时期二十二岁,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便又读了第二遍。
脱离了那个敏感易感伤的年纪,在读时看到的已变成一个邻家老太太在给你讲述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园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
文中有一句钱先生的话“嘿,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了。
尘世间的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再多的艰辛苦涩,也变得甜润。
后来又有了女儿,一加一成了三。
三口一家,在家里没有文学泰斗,也没有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个人,你爱我,我也同样爱你的温暖。
第三次读《我们仨》就是几天前了,因为这篇读后感,又重读了《我们仨》。
与第二遍的阅读时间相差不远,但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者。
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亲人间的离别,还有一对对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
这些阅历,让性格变得更加随和安静。
就像是文中描写到的那种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骄阳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静午后,静静的洒在身上,细碎,但入人心。
生活中的感动必定是一个个细碎而温暖小事的堆积,像是渴的时候的一杯水,像是你爱我时我刚好也在爱你。
没有策马奔腾,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
在我看来,婚姻与家庭中最珍贵的回忆绝不应该是物质和形式上的,它应该很细碎,一餐一饭,一盏灯一杯茶......就像杨绛先生在书中的点滴回忆那样,每一件事都是极小的事儿,但恰是这些小事,才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过往的回忆即可聊度余生......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兰德的一首诗,谨以此诗作为地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
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
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
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
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
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万里长梦。
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
真是人生如梦!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
人世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
生活里,亲情把我们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边,我们在这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
有亲情,我们才有抗击生活风雨的勇气;有亲情,我们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有亲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弹奏出那温馨的乐章。
让我们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人间没有永远,正如人间的爱情不会是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话在一起。
他们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把一家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次相聚。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
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
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四)薄薄的一册书,着实看了挺久的。
说实话,我这个年纪读这个书,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感染我的,是字里行间满满的朴实与真挚。
“我们俩老了”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梦。
或许这个梦正暗示着钱老先于杨绛先生离开,类似的梦境反复出现,却没有流露出伤感,只是让人感受到一位温柔的老人对家人的爱和怀念。
“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在这一部分中用三个章节构筑了她在古驿道上做的与丈夫和女儿分别的长长一梦。
大概是被死亡压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构筑的梦里,她依然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
”而当她的女儿去世后,“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包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一场梦即一次送别,最终,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儿依次的离开,接纳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本书的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
从杨绛和钱锺书两位老人的相识、相知,一同出国,在国外有了圆圆,凑齐了三个,从此开始了我们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杨先生用冷静而又细腻的笔调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伤感。
我仿佛看到了杨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和钱老在英国牛津求学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谙世事、拙手笨脚的钱锺书;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学“尖兵”、和钱锺书最“哥们”的钱瑗--她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于是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然而,人间哪里存在单纯的快乐,更何况永远?“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2003年,杨先生92岁,在回忆起一家人63年的欢愉而艰苦,爱与痛并存的日子时,发出了这样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感叹。
最令人羡慕的,大抵就是杨先生和钱老的爱情了吧。
读《我们仨》,总觉得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哪怕分隔两地,双方也都会详细记录各自生活的点滴,他们称作石头,以便日后见面的时候一一拿出来相互娱乐,彼此分享。
这种无话不谈、总有话谈的生活状态正是当下人不可或缺的,却又望尘莫及的。
“聊得来”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却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岁的羁绊,在这个灯红酒绿、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能安安静静看书、平平淡淡谈心的人太少太少了。
翻阅家中旧物,学生时代的信阀早已泛黄,那种不用只字片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为了过去,不复存在。
再说说孩子,圆圆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无可厚非地长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