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及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体现 (1)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体现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以下是一些例子:1.尊重自然:道德经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无为而治: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管理、教育等领域。
它强调了让事物自然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在现代教育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不要过度强制他们学习;在管理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过度干预他们的行动。
3.修身之道: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启示。
它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减少欲望等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修身之道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4.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思想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和冲突解决。
它强调了柔和的态度和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冲突和竞争,采取柔和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升级。
5.道德实践:道德经中的道德实践对现代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道德准则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这种规范不仅约束了个人的行为,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它不仅对个人的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讲义!!!!
第一课;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的变化无穷【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
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
名,可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
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
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
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
二、无名与有名的关系【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
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
【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
既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
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
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
道德经讲解全文
道德经讲解全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虽然关于他的生平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中国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主要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以道德和道德行为作为核心内容,旨在使人们能够达到心灵的平衡和和谐,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道德经共分为81章,每一章都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道德经全文的详细讲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意味着道是无法被言说和描绘的,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去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众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指出了美和善的概念是相对的,必须有恶和不善的存在才能辨别。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告诉人们,领导者不应该偏袒任何人,也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要保持公正和淡泊的心态。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句话强调了道的无限和深厚之处,它是万物的根源和源泉。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说明了天地并没有道德情感,只是把万物一视同仁。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使用了谷神的概念来阐述道的无穷无尽和永恒不灭的特性。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表达了天地的永恒和延续,与诸多宗教观念中的天堂和地狱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比喻了善行的特点,像水一样温和、慈爱、顺从,永不争斗。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贪婪,要保持适度,过于追求必将带来反作用。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句话强调个体的纯净和安宁,只有心无杂念,能够达到内心的平和。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句话比喻了无为而治的道理,对于一个团队或一个国家来说,每个人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完整版)德道经与德道经章节对照及翻译
德篇-第12章 德善(《道德经》49章)
❖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 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
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 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 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 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 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 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 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 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 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 态。
德篇-第6章 至柔(《道德经》43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 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 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 ;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 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 ,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 ;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 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 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 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 、“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 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 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德篇-第4章 反复(《道德经》40章)
曾仕强《道德经》开篇1:“道”究竟是什么
曾仕强《道德经》开篇1:“道”究竟是什么“道”究竟是什么?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所有一切的概念。
我们先从假设为道,然后再推出来我们所要的那些预知,我们想知道什么,你就可以用道来推出去。
这就是《道德经》,非常灵活,也是非常玄妙的地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这个物,就是道的意思,它是混成,就是含含糊糊搞不清楚,可是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叫做“有物混成”,它的特点是什么?“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要早,那这样是不是说,道把天地生出来?不是这样。
而是说在一片混沌的时候,道就存在了,然后开天辟地的时候,道就开始产生作用。
那尽管这样子,老子还是要替我们描述一下,这个混成的道是怎么回事,“寂兮寥兮”,寂,就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声音,不声不响,寥是没有形状,你看不出它是什么样子,不知其所自来,但是它是独立而不改,它独立于万物之上,可是它是恒久不改,从来没有离开过万物,“周行而不殆”,它运行在宇宙之中,永远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
它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
道,天地没有形成以前,一片混沌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
天地形成,然后万物慢慢演化出来,道,附在所有万物的身上,可是它还是存在的,它还是道。
“吾不知其名”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名嘛,哪里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所以老子他很诚实,他说,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样东西,可是也没有人给他名字,强字之曰“道”,我勉强把它叫做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名”是形容的意思,我很勉强用大来形容它,太大了,实在太大了。
这是老子给我们对于道的初步的描述。
那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搞不太清楚,所以他前面那段话就让我们想到了他在二十一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什么叫做恍跟惚呢?老子在前面的十四章,他有这么一个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我们不是说它混成吗?它是什么混成的呢?他是那种看不见的、那种听不到的,那种摸不得的,那些东西混为一体,所以很坦白讲,你是很难追究它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三集 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中 幻灯片)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三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中幻灯片)第三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中幻灯片)我们来探讨“道”是什么。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这个有什么重要吗?我觉得我去赚钱比较重要;我觉得我在乎的是怎么样升官、发财,这个才重要!这个‘道’跟我有什么关系吗?重要吗?我要花时间探讨这方面吗?值得吗?”我想很多不了解的人会有这些问题,这是很自然、很正常。
但我想让大家了解的就是:今天大家所要探讨的这个“道”,是你用整个万贯家财也不一定换得到的,你用整个江山也不一定换得到的,因为“道”的价值绝对超过您所热衷追逐的一切!我举几个例子来讲。
像孔子,饱学多闻、能言善辩,孔子到处春风化雨、有教无类,所以他的德行让后代的子子孙孙敬佩。
当然,孔子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感恩。
但是,孔子在整个的言论里面谈到一句让他真正安心自在的话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也。
”你看,并不是说:“哦,我当了大官之后,我死就无憾。
”你第一天当大官,隔天死掉,你还是不甘心。
你成为很有名的人,你马上死掉,你也不甘心。
但是孔子就很坦白地讲:只要“朝闻道”,我真的能够听闻到“道”、了解到“道”是什么,就算晚上死掉,“可也”——安心自在。
这就是一代的伟人、圣贤,他内心里面最注重的就是如何真的了解到“道”是什么,而能够真正安心自在!这是真实的。
如果你这个核心没有扣住、没有化解、没有解决的话,那世间再高的掌声,再高的权、位、名、利,再多的金银财宝,都没办法让你真正安心自在。
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就是孔子最重视的生命核心——“道”是什么。
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集天下之大权,这时候在这个地球上算是最有权势的人。
但是秦始皇当了皇帝之后,他内心里面最在乎的是什么?长生不老啊!也就是说,他内心里面想要解决的是真正的生死大事,而“道”就在告诉你生死大事。
像历史上的所有那些君王,当他成为一国之君、成为帝王,他内心里面最想渴望解决的就是,怎么样能够来到了悟生死大事,能够让生命长生不老,或是让他能够真正安心自在。
《道德经的智慧与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
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
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
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
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
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
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
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
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
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
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
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
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
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
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
道德经中“道、术、法、器”指什么?管理者如何应用到工作中呢?
道德经中“道、术、法、器”指什么?管理者如何应用到工作中呢?道德经是一部哲学巨作,被奉为当代企业管理的精髓之书,那么当下企业管理中心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管理哲学呢?现在的职场中HRVP又是如何理解和运用书中的哲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分享下哲学中的管理密码。
一、“道、术、法、器”到底指的是什么?1、“道”指的是企业的定位属于战略维度,例如: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的价值观,涉及到顶层设计,属于宏观思想,也可以简单理解成企业的文化,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和变迁,唯有文化可以传承;2、“术”指的是企业的战术维度,即商业模式,比如:经营模式、内部机制、方法等,属于企业的战术层,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能够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讲清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共创未来,实现企业的“道”层面的落地;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法”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指的法律法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己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流程体系和工作指标,涉及到规则的设定保障企业战略和战略的落地,做的有章可依,有法可守;4、“器”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字面意思就是容器,也就是企业执行落地的实操工具,比如说:电脑、电话、办公软件、日常工作表格等等;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二、HR管理者如何运用?1、HR 从业者作为企业经营战略合作伙伴,需要通过“道”的层面设计企业的愿景、规划、价值观等软实力,然后变成文化不断的进行传达,宣导让更多的员工和同行认可和接受,这样才能形成有力的管理手段;2、HR管理者还要从顶层的设计中找到企业的硬实力变成卖点,然后通过渠道把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前景展示给员工,让大家对未来和公司充满希望和憧憬,这样才能激活人员的动力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的规制制度部门,必须要结合企业的经营和愿景,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分阶段的对工作指标进行评估和优化,例如:薪酬体系、晋升通道及内部基本法等落地,让员工在公平的赛道上赛出更好的成绩,帮助企业吸纳和培养人才;4、HRBP作为业务伙伴的形式出现在企业的面前,需要帮助业务部门工作更加流畅,效率更高、结果更好,那就需要深入业务一线不断总结、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工具,不断完善和提升,例如: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日常工作中的话术和日常工具的升级改造,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手段和方法,助力企业快速腾飞;。
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的智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本被称为《道德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以深邃的思想、明晰的逻辑和简洁的语言,透过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生活的真谛与智慧。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的智慧,并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教训。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玄妙的开篇语,是道德经最知名的名句之一。
它告诉我们,道是无法被言语所完全描述的,它超越了思维、语言和概念。
这提醒我们要放下对于绝对答案的追求,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实。
而不是固执于文字的表象。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在这里提醒我们,相对概念的存在离不开对立面。
没有美,就无法概念化丑陋;没有善,就无法概念化恶。
这启示我们要包容世间的种种现象,不要过度执着于表面的好与坏。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道德经》告诉我们,不要抬高别人,也不要贬低自己。
当我们不显示好高骛远之德,民众也就不会崇拜争斗。
当我们不过分贪爱物质,人们也就不会有盗窃之念。
当我们能对自己的欲望保持适度的抑制,将心境保持平静,也能使我们摆脱内心的无常和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德经》在这里借用自然的比喻,告诉我们道是无穷无尽的,是一个包容万物的源头。
这启示我们要永远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遵循道的力量,以和谐一切。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道德经》告诉我们,天地间并没有对人类的特殊偏爱。
人与其他生物并无区别,我们都同样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这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以求达到更好的生存与生活。
第六章:“与之为难,是以圣人终不为难。
故欲获民,以无为之,以道治之。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摒弃功利心态和自私自利的行为,以无为之道来统治人民。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循,从而获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这只是《道德经》中的一小部分智慧,但足以让我们深思。
它们不仅给予我们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启示,也提供了一种睿智的道德指南。
道德经精华2:道是什么?道在哪里?
道德经精华2: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一)老子描述的“道”(二)科学发现“无的物理”(三)海中鱼找到大海第二章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一)老子描述的“道”“道”是什么?“道”又在哪里呢?在《道德经》里面,这几章都讲到了“道”是什么。
《道德经》经文每一章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是空海整理、归纳并标出来的,以便大家掌握这一章的重点。
第一章:“道”为天地万物之总源头;第四章:“道”为万物之源;第六章“道”为天地之根(“根”就是根本、根源);第二十五章:“道”为天地之母,而且“道”的运转是道法自然,不是一个超级的大力神在那里操控。
现在只是用最短的时间来清楚了解:“道”是什么?进一步可以去接触、体会到。
《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不同的版本,不同逗点,都会有不同的差异。
但我觉得这个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这一章要告诉我们:“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佛教所讲的“空”,儒家、《易经》所讲的“无极”。
(太极还不是源头,太极的源头是无极。
)所以“道”狭义的定义,就是讲宇宙的本体“空”、“无”这一部分。
“名”是从“道”里面显相出来的万物。
没有显相出来的“道”,你没办法给她贴上什么名称、标签,你也看不到什么东西,但是她是实际的存在;从她这个宇宙本体里面,会化育出万有、万物。
日月星辰,所有的星系,包括太阳系、银河系,都是由“道”(宇宙的本体)演化出来的。
只要形成有形有相的,就称为“名”。
《道德经》里所讲的“名”,就是由宇宙本体演化出有形有相的物质。
第二段讲的“无”就是宇宙的本体,空无是天地的开始。
天地就是银河系、太阳系。
“有,名万物之母”。
“有”,狭义来讲就是太阳系。
有了这个太阳系之后,有太阳,有地球,有虚空,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
《道德经》里的“有”就是天地。
而天地,会演化出万物。
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从天地,这个有形有相的“有”,继续演化出来的。
德道经全文及译文
德道经全文及译文德道经全文及译文各位同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德道经全文及译文,欢迎各位阅读,请看下面吧!德道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解】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易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学《道德经》:“道”在哪里?您知“道”吗?
学《道德经》:“道”在哪里?您知“道”吗?“道”是宇宙万有的根源、天地的母亲、生命的依据、一切的开始,她创造,安排着宇宙万物的运作和变化。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样描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种由混沌构成的虚空妙有,在苍天和大地产生之前就固有而存在。
它就像那无形的丝绣一样纵横而交错,形成了虽然无形但却致密的制御力。
它的这种性质独立而永久存在,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使它改变。
道是化育天地的根本,天地万物的运行也必须以它为基础,就连圣人老子也不知怎样称呼它,就给它勉强起了个名字叫“道”。
再勉强形容一下为大,大到无限好像在消失,消失的渺远莫辨。
虽然渺远莫辨,但它却以它那无形的力量反回作用于有形的事物之内,成为宇宙万物维系的根源。
“道”就在当下,人就浸润在“道”当中,是起点也是终点,此岸即是彼岸,所做者时光流失,又会返回到自身。
这和近代科学家的发现有惊人的相似,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假设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无限的宇宙空间,它的终点一定是观察者的后背。
人的本性灵源就是道的本体,它创造、制约和运作着人的生命。
人的行为符合于道者,道助之以生,背道而驰者,道制之以消亡。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祖先所作所为对我们现世的一种投射。
天道承负“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是有不信”,故,害人者害己。
道家立“道”以为宗,立“道”以为教。
就是以“道”作为崇高的信仰和终极的目标,并以此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神仙”就是觉悟了的众生,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和圆满的智慧,他们是悟道、行道、修道的成道者,是我们的榜样。
他们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他们悟道、修道的经验总结和心得,是救渡我们这些还在苦海里挣扎的苦难众生。
神仙们给了我们一个向内心世界无限拓展的天空,他们教导我们回归“道”的本源。
《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德是什么?
《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是因为它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
广为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中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应该称为《德道经》。
不过这并非主要问题,值得思考的是:道和德分别指什么?“道”的本义是道路,人走路必须遵循着道路,因此“道”又被引申为道理、规律。
在《道德经》中,“道”指万物最终极、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规律。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具体规律,但万万千千的具体规律又可以总结为一个最为抽象的共同规律,那就是道。
道这一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所有的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道德经》认为,事件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的,比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这些现象虽然相互对立,却又相互成就,因为对立双方不能独立存在,正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对立的现象不仅相互成就,还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祸与福的相互转化。
第二,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
对立的现象相互转化,它们都朝着对立面运动。
因此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向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点,再向对立的方向运动,最后回到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比如月亮圆缺循环,四季轮回变化,人的生死交替……那么德又指什么呢?古人在解释《道德经》时说,“德”就是“得”,是人得之于道的东西。
也就是说,道是最普遍的规律,而道体现于人身上,就是德。
换言之,德是人道,是人必须遵循的准则。
与道对应,德也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重视事物的反面。
因为一切事物的相反相成,相互成就相互转化,因此重视事物的反面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
所以,一般人都想有为,有德之人却是无为;一般人想要争,有德之人是不争;一般人多欲,有德之人寡欲;一般人争强、处上,有德之人守柔、居卑。
第二,归根复命。
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回到起点,即归根复命,人也不例外。
人生的起点是婴儿,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特点是柔弱,所以人也要柔弱,而不是处处逞强好胜。
道德经的原理和应用
道德经的原理和应用导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是由老子所著,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道德经主要包括道德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个人修身、治国和世界和平都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道德经的基本原理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原理1. 道与德的观念道德经中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道是宇宙间无处不在的力量,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而德指的是正确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2. 非行为之道《道德经》中提出了“非行为之道”的观念。
它强调了无为而治,不逆自然之道的重要性。
通过放松身心,追寻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3. 无为而治道德经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无为而治。
它建议领导者不要过度干预、操控事物,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让事物自行运转。
只有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境界。
4. 德治与法治并重道德经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
它认为,法律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而德治则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并引导人们行为正确。
应用1. 个人修行道德经对个人修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提醒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如仁爱、谦逊、宽容等,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实现个人的完善和升华。
2. 治国理政道德经中的原理在治国理政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领导者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方式,鼓励民众自主发展。
其次,德治与法治并重,领导者应该倡导正直、公正和透明的道德品质,以树立良好的榜样。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领导者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与尊严,关心民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世界和平道德经的思想在世界和平的实现上也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以和谐为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与合作。
通过尊重他人,理解彼此,解决冲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总结道德经的原理和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在个人修行、治国理政和世界和平的实现上,道德经都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道德经中的“道”在当代的应用
道德经中的“道”在当代的应用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
以下是一些例子:1.企业管理: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例如,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启示企业家要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过度干预他们的行动,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同时,修身之道的思想也可以帮助企业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2.教育: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教育中。
例如,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启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不要过度强制他们学习,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修身之道的思想也可以帮助教育者帮助学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3.家庭关系: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家庭关系中。
例如,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启示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对方的自由和空间,不要过度干预对方的生活和行动,而是要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同时,修身之道的思想也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4.社会治理: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中。
例如,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启示政府要减少对于市场和社会的过度干预,让市场和社会自然发展。
同时,修身之道的思想也可以帮助政府官员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5.个人成长:道德经中的“道”也可以应用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中。
例如,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可以启示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固执己见,而是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道德实践的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遵守道德准则,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在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得到应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实践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实践
道德经中的“道”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经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强调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之上。
现代社会中的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是采取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方式,让人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率,也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压力、家庭问题、健康问题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修身之道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修养,帮助人们摆脱烦恼和焦虑,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同时,修身之道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
最后,道德经中的治国之道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依靠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治国之道强调了君主应该以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个人欲望来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即政府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治理国家,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它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家庭关系:在家庭关系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爱护
晚辈,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尊重家长的权威,同时也要爱护和关心晚辈,建立平等、互爱的家庭关系。
2.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尊重员工的个性
和权益,不要过度强制他们工作。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一个平等、公正、民主的企业环境,尊重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3.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以民为本、以德
治国。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关注民生问题,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要推崇道德和正义,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4.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
自然。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例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真诚、守信、宽
容。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诚实、可靠的人际关系,不要欺骗或背叛他人,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和包容,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在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得到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企业、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德经》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道德经》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在人际关系中,道德经的“道”可以指引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例如,在
处理家庭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和需求,不强制或干涉他们的选择,以保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同样,在处理职场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同事的意见和感受,不恶意竞争或排挤他人,以保持团队的和谐与协作。
2.在经济活动中,道德经的“道”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例如,在商业交易中,我们应该遵循诚信原则,不欺诈或欺骗他人,以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同时,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员工的权益和需求,不剥削或压榨员工,以保持企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3.在社会治理中,道德经的“道”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
例如,在制定环保政策时,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不破坏或污染环境,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不强制或限制学生的发展,以保持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4.在个人生活中,道德经的“道”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例如,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选择,不盲目追求名利或地位,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同时,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抱怨或逃避现实,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经济活动、社会治理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和指引,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
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
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
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
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
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
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
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
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
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
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
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
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
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
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
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好好地去认清真理实相、生命实相之后,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就是老子的厉害、最高级的智慧!让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而不是只找些方法来对治。
所以今天大家有幸来学最高的智慧,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经》里面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要了解“道”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
比如了解这个人是我的父母亲,就会很尊重他、敬爱他。
如果觉得这个老年人跟我无关,没有血缘关系,内心的对待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觉得所学习的“道”跟你生命无关的话,那你所学的“道”不会实用,也不会真正让你开智慧。
如果你体会到原来“道”跟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甚至比父母亲对你都还更重要的时候,你整个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就不一样。
你会很震撼!以前你处在无明、无知的情况之下,就像认不出你父母亲的情况下,竟然在伤害你真正的父母亲。
当有一天你认清出来,他是你真正的父母亲,而且无怨无悔地在养育你,你就会惭愧,你就会从此感恩、孝顺、珍惜。
当你知道,原来你以前排斥的那些人是你的同胞骨肉,这时候你整个的人生观都会大大地改变,这就是迈向高等心灵。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所学的是知识。
我们可以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有知识未必会有智慧。
很多人是学了很多的知识,然后用他所学来的知识去伤害别人、设计陷害别人。
所以要知道知识不等于智慧。
大家再仔细厘清一下:“知识不等于智慧!”老子要我们学到的是智慧。
知识跟智慧最主要不同在哪里?大家仔细分清:知识就是从小到大、从外面吸收过来、学习过来的,是课本、教科书或是师长告诉我们的一些观念知见,增加记忆理解过来的,这些就是属于知识。
知识就像你在电脑里灌入、输入的很多资料,这部电脑容量特别大、装很多资料,你用的时候调出来就可以用。
智慧不一样。
智慧不是外面累积进来的,智慧是来自于我们潜能的开发、启发。
智慧是来自于我们的清净本心、良心。
我们的高等心灵品质是潜藏、潜伏在深层心灵里面,你把它引发出来、启发出来,有的称为开悟、启示、启发。
所以智慧是由内流露出来。
现在我们来了解《道德经》,请大家来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再看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再看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几章都在告诉我们道是什么,真正它的核心就在于告诉我们“道”是所有现象界万物、万有、一切的总源头。
仔细听好这一句话!老子所讲的“道”,就是万有、一切现象界的总源头。
记住这句话,等一下我们还会解析。
空海希望大家能够透过短暂的时间就能够了解、知道道是什么,道跟我们生命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很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所有科学家还在摸索的那个最高端的智慧。
所谓的找寻上帝、真主、找寻生命的源头,很多宗教就把它变成一种信仰。
但是老子完全不讲迷信,老子告诉我们的是要了解实相,你内心的困惑、内心的疑结才会破除,不只是透过信。
所以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现代创世纪、整个宇宙生成的过程,包括银河系、包括太阳系整个形成的过程,包括你、我、他、我们的生命怎么来的过程。
这是地球上最深的问题、最深的学问,也是所有人类最终一定想要彻底了解的大问题。
但很多是透过宗教信仰,透过信仰是因为引导的人不知道实相,所以才用信仰来解决。
老子很清楚地看到实相,所以他跟我们讲要去认出实相就好,因为真理不需要你信,只需要你了解。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跟我们所要讲的“道”就是宇宙真理、包括万有的源头。
银河系的源头、太阳系的源头,你、我、他,我们生命的源头,古今中外那些历史上的伟人,或是古今将相、所有人类、所有众生的生命的源头,老子看到都来自于道。
所以老子所讲的“道”就是一切的源头。
有的人会认为:“我是我父母所生的,怎么跟这个道有关系?”我们的父母来自哪里?我父母来自我祖父母啊,那祖父母来自哪里?你可以一直讲出前一代,不管你讲出前几代,生命的源头来自哪里?老子很简单地跟我们讲:“道”就是所有生命的总源头,就是宇宙的本体,老子是把它勉强用“道”这个名称来称呼,因为这个本体本来没有名称。
“道”就是儒家所称的无极,还不是太极。
太极是老子所讲的道生一的那个一,还不是总源头。
所以有人认为太极是万物的源头,不是,无极才是。
老子所讲的“道”就是佛家所讲的“空”。
佛家所讲的“空”,就是儒家的无极,就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讲的“上帝”,就是回教所讲的真主。
道=无极=空=上帝=真主但是当你把它变成某种宗教信仰之后,你会把那个无形无相的变成形象化、人格化。
然后用人类所理解的那个来描述无极、描述道。
结果很容易因为理解力有限,而让宇宙的真理实相偏颇了、偏差了。
所以宗教会出问题就在这里,会有对立就在这里!如果你是迷信、你透过信仰而不是真正了解实相的话,那往往信仰也容易产生问题。
老子所跟我们讲的,完全不是宗教信仰,他是很客观地看到实相。
然后希望我们不要迷信、很客观地去认清。
老子所讲的正确与否,如果是错误的,那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洗涤的。
那你说现在有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老子所讲的是正确的?当今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最高端的科学领域,现在才逐渐接触到老子所讲的道的边缘。
我绝对不是在打击科学家而去故意捧老子,我讲的是事实。
“无”的物理学现在全世界顶尖的这些科学家、科学领域来到“无”的物理。
以前是从原子物理、牛顿物理、地心引力,然后后来再形成所谓的量子物理,但是这些都还不够。
在以前的物理的世界里面是把那个空无的世界否定掉的,认为要有物质、有实相,可以量化、可以让我实验、可以让我检验、可以让我测量的我才信。
你如果拿不出事实,你拿不出物质,拿不出量化可以让我实验的,我就不信。
科学家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客观、求真求证。
以前的科学领域就是在物质界的世界里面探讨,然后他们设定出一个绝对空无的世界,那个空无的世界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以前的科学家理解就是这样。
在量子物理以前是这样,包括爱因斯坦还是在这样的世界里面。
最近这十年来,科学界逐渐提升,因为他们要探讨那个最微细的粒子,结果逐渐探讨到把那个夸克再打破,把大强子再打破,他们希望找到最微细的粒子。
结果竟然发现,当进入越微细、越微细的粒子,到最后发现进入到空无的世界。
这几年来,天文、物理学家才接触到这个无的世界,当他们接触到无的世界之后,才发现:“啊!原来我们以前许多的定理、以前很多的认知是错误的。
”现在科学界才逐渐起了大震撼。
包括数学认为零是没有意义的、零不能做分母,但是现在科学界才发现零太伟大了、太厉害了。
所以现在科学界才逐渐接触到那个“无”的物理。
以前他们是假设这个绝对的空间,这个箱子里面是空无,什么东西都没有。
以前认为有跟无是对立的,是分开的,没有的世界里面就是空无,什么东西都没有,也不能起作用。
现在科学界一直去探索最微细、最微细的粒子,结果才发现原来那个空无的世界却是所有万有的源头,才发现以前认为空无的世界却不断地在产生各种粒子出来。
它就是从空无的世界产生出来。
所以科学界才发现:“哇!无,太奥妙了!”这才是近几年来所接触到的。
中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他退休之后作了一场演讲。
因为他一生都在研究科学,而且当过科学院的将“无”视为所有物质完全除去的空间空无中粒子的诞生与消亡院长,后来他的心得感想就说:“当科学家一路坎坎坷坷地爬到山顶,引以为傲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开悟的宗教大师早就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也就是说,科学家认为:“我们技术高,我们引领人类,我们怎么样高超。
”然后在沾沾自喜、引以为傲的时候,认为他们是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引领人类。
结果,当他爬上山顶的时候,却发现,原来那些开悟的宗教大师早就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后来,他接触宗教领域之后才发现,哎,太高深了!老祖宗跟我们讲的竟然远远地超过现代科学的领域啊!这就是智慧。
道是什么?为什么我很肯定地跟大家讲,这是地球上最高深的智慧?就像刚才所讲的那一段,我一路上来一样都在求真求证。
我本身的行业是医生,从小到大做什么事情,你让我迷信、盲信,我信不来。
我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一直都秉持求真求证的精神。
后来慢慢地发现,原来老子所讲的一点都不迷信,也不抽象、不玄虚,他讲的都是实相。
只是人类有没有去体会到,有没有去证明到而已。
老子就跟我们讲,这个道非常深,他是万有的总源头。
我们生命的总源头不光是父母生我们啊!我们的父母、我们所有的祖先、老祖宗全部都是这个道在养育啊!包括我们出生之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父母亲在养育我们,但是父母亲所拿的食物,包括各种能够长养我们、滋养我们生命存在的食物,来自哪里?不是父母自己无中生有生出来,我们的父母一样要拿大自然天地父母的食物来养育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