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信仰迷失与重塑的挑战。
随着宗教信仰的消失和新信仰的兴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对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危机更是给信仰带来了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急需对信仰进行重塑,加强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社会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信仰将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包容不同信仰观念,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信仰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的信仰才能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信仰重塑、宗教信仰、新信仰、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信仰重构、信仰多元化、包容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开始面临信仰的真空和迷失。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使得信仰体系面临危机和重新构建的压力。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挑战。
社会变革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信仰根基,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人们正在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信仰重构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消失与新信仰的兴起宗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消失与新兴起的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信仰形式。
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和现代化,许多宗教故事和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已显得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
高考语文选考访谈类题及答案
好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一、陈以胜:培育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陈以胜,1972年诞生于重庆,1993年高校毕业后到广州创业。
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挪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
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总裁。
前一段时间,全部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与了许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志向的工作。
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留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总裁陈以胜。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模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留意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聘请时最留意的是什么?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聘请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阅历,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终一位呢?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验来看,正规高校特殊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
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索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建性不突出。
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聘请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育他。
这样由企业自己培育出来的人才一是好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拟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察出来吗?陈以胜:这个的确有确定难度。
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确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
比方面试的时候我喜爱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状况。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模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留意感恩。
“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确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支配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特性和特长。
我常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洁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
这就说明他在特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推断应当支配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案例分析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160年间,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学说以及由这一学说所指导的运动却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前进中也难免要出现挫折。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时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社会主义终结了”、“共产主义将成为20世纪的遗产”等悲观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受到了某些人的挑战和质疑。
但是,之后又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让人振奋的事情。
一、苏东剧变后,在不少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一些人远离马克思、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当代西方一些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却走近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例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等,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
早在l993年,德里达就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的著名演说,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哈贝马斯在其所著《追补的革命》一书中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
在2 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为什么这些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会在马克思主义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走近马克思呢?这绝非偶然,需要我们深思。
二、l999年10月BBC广播公司宣布了它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的结果:人们评选的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别列为二、三、四名。
BBC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去年12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的文章又提到了这件事,并且指出:“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扭曲。
简述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思想家的政治理论、现代政治改革以及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等几个阶段。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古代思想家的政治理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思想家们,他们对政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这些思想家包括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他们在政治理论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孔子是中国政治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仁爱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仁政”和“君子”的概念,认为只有德高望重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墨子则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建立和平而公正的政治秩序。
荀子的政治思想则更加注重权力和统治的理论。
他认为君权神授,君主应该通过德行和治理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理论,他提出了“天子秉忠信,四海之内皆宣之”的观点,主张君主应该以忠诚和诚信来治理国家。
古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政治改革中国政治学的现代发展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改革的起点之一,这个运动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及改革政府机构而兴起的。
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此后,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过程,对政治制度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这些经历为中国政治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借鉴,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快速发展。
【现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在的辉煌资料
【关键字】现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在的辉煌资料如何判断当下中国保守文化的状况?它已摆脱了被摧残、被压制的处境,“国学”已是今日的显学。
所谓国学不过是中国保守文化不准确和不恰当的表达。
学术无国界。
日本人造出“国学”一词,旨在压抑外来的儒学和佛学影响,抬高本土的神道和武士道。
中国人跟在他们屁股后面鼓噪,意欲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掀起的所谓“学术批判”、“思想改造”,至“文革”期间登峰造极,导致一场“破四旧”大劫难,破坏公私财产和文化遗产,折磨知识阶层,视生命为草芥,罪行累累。
当下的“国学”热就其可以理解的一面而言,是对“文革”时期摧残文化登峰造极的野蛮行为的反弹。
任何民族都应珍惜自己的保守文化。
保护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政府的责任;继承和弘扬本国和世界的文化则是知识阶层的本职。
中国人要不要传承自己的保守文化是个伪问题。
保守是割不断的,它无所不在。
除非你不说华语,不写汉字,保守文化无从回避。
在看到和不能忘记过去的压制和破坏的同时,必须注意当下的变化。
学术层面对儒学和其他保守文化的研究,早就不存在任何障碍;大批财政资金正源源不断注入这类项目。
几个规模宏大、耗资巨大的整理典籍、研究古代文化的工程正在进行。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儒藏》为代表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重修清史工程等等;乾隆时代编四库全书,望尘莫及!文化保守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习惯,也顺畅恢复。
各地政府纷纷把一些民间庆典提升为当地的节日,娱乐和商业结合,煞是热闹。
总之,经过30多年的拨乱反正,保守文化已上升为显学。
说它仍然处于受压制或不被重视的状态,并不符合实际。
细怿其意,不无过分抬高其地位或抵制他人议论它的是非得失之嫌。
当下的危险:儒学冀图超越它不应和无力超越的边界任何民族的保守文化都有长短。
正确的态度是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修身是儒学之长。
剔除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内涵,它多年凝结的道德规范、修身方法等等可以直接继承。
与此紧密联系的与人相处的某些智慧,也有可取之处。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儒道墨法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突破)
首先简单介绍儒家代表人物:通过图片展示介绍
中文名:孔丘别名:孔子、仲尼、圣人国籍:春秋·鲁国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职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其次就是孔子小档案:
然后介绍孔子核心思想:核心思想:“仁”,对核心思想进行简单的解说。
接下来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联系实际。
其次道家学派: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学识渊博。
通过材料概况老子的主要思想:(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辩证思想)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3)社会理想:“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
2、通过口语化的形式和人物角色扮演深刻理解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讲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导入新课。
D.“改革”“法治
小结
通过口语化小结主要内容:让我们拥有“仁” (儒家:孔子)的美德,
抱一颗“兼爱”(墨家:墨翟)之心 ,
用发展“辩证” (道家:老子)的眼光,
为维护世界和平,呼吁“非攻” ( 墨家:墨翟) ,
树立“环保” (儒家:孟子)意识,
为“改革” (法家:韩非)开放的中国努力学习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代大陆最伟大的思想家
当代大陆最伟大的思想家——吴思2008-09-29 19:25:09来自: ocp废话一筐很多网友一看到帖子的题目,就会认为我又在哗众取宠了。
嘿嘿!你的想法我当然完全能理解:一,在大陆,“伟大”这个词,都是专用于高官或者某些特定群体的。
二,如果是一定要用于高官以下的个人,而不是前面所说的两种情况的话,那也只能用于盖棺论定了的死人。
而吴思恰巧都不属于这两种情况,所以,你就会本能地对标题产生反感和疑问了。
我想,你这种想法的存在,却正好印证了吴思的伟大。
因为让你产生这些想法的力量,大概就是吴思学说里,所提到的“潜规则”起了作用。
事实上,“伟大”这个词在大陆并没有法定的专门使用范围,而在你头脑里就是会产生出这样一个模糊的使用范围来。
你说奇妙不奇妙?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吴思的学说中有提到:这就是专制社会长期暴力垄断和思想垄断的结果。
说到吴思,我是认识的,不过,他却并不认识我。
我之所以认识他,是因为他今年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做了一次演讲,而我正好看了,演讲题目好象就是《潜规则》。
当时的主持人还不是现在漂亮的曾MM,而是不怎么好看、但却比较耐看的王鲁湘。
有点嫉妒地讲,吴思长得还算年轻英俊。
不过,令我欣慰的是,其口才不算好,演讲技巧就更不要提了。
如果不是那个比较耐看的王鲁湘在演讲前后提了几个问题让吴思解答,我还真弄不清楚吴思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也庆幸当时曾美女没有做主持,不然我连吴思是什么样子都不会注意到,就更不要说注意到他讲的是什么了。
其实,在此之前,我在BBS上是零星见过一些关于吴思的帖子的,当时就有些触动。
我记得还在其中一个帖子后面跟贴道“吴思有思。
”中国字就是有趣,就如梁山那个吴用一样,看过《水浒》的人,都会说“吴用有用”。
就不知道今天的这个“吴思有思”与《水浒》的那个“吴用有用”是不是一个族谱上的了?在看了吴思的演讲后,我就一直有写这个帖子的冲动,只是实在懒得去收集更多的资料,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放在电脑里存而不论了。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孔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弘扬孔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思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提倡道德自觉,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道德要求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
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其具有传统、革新、进取的深刻内涵,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规范,又是思想家对社会变迁的反思所得之结晶。
二、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 促进社会和谐孔子思想鼓励人们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为处世准则,对待他人时要体现出尊重、理解和包容,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文明的进步,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社会矛盾加剧、道德水平下降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弘扬孔子思想,倡导道德自觉,打造和谐社会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提升自身素质孔子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要从自己做起,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做出贡献,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素质。
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往往被各种信息和诱惑所影响,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的伦理和道德,还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推进现代化建设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个方面。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弘扬孔子思想,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学生产生了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会过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理论,却至今仍适用,不会过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作出分析。
一、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开始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到此时在西欧英、法、德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
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法国在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生地德国莱茵河地区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整个说,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还适用吗?这个疑问的关键,在于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区别。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困难主要来自对这两者的混淆。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
我们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致卢格的信,以及《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早期文章,就能非常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
恩格斯1845年1月20日致马克思的信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清楚。
他对马克思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8页)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目的从事写作,因而科学性是它的首要要求,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他们终生从事艰苦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这些人们在思想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
古代思想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辈出,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灵魂和基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尊为“中国文化之父”,他的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进而影响了整个东亚。
他提倡仁爱、忠诚、礼仪等价值观,在中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作为而有为。
这种思想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启迪作用。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统治者应该贤明明断、明辨是非,将德行之大者称为王。
当代思想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当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他们也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以我为中心的天地玄黄”,以个人的独特性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与思想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体制中的许多弊端,精彩之处不亚于其小说。
李泽厚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将影响和启迪中国和世界,直到永远。
当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遗产,成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指引。
无论在哪个时代,他们的智慧都是中国文化和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为什么中国没有教育家
时代呼唤教育家,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其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教育家。
但是遗憾的是,当代一提起教育家,人人都往往把目光转向过去或国外。
能够列举出来的教育家,总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董仲舒、王充、颜子推、韩愈、朱熹、王阳明……中国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傅斯年、罗家伦、梅贻琦、徐特立、吴玉章、竺可桢、陈望道、蒋南翔、杨贤江、陈鹤琴……再就是西方人,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捷克的夸美纽斯,英国的洛克、欧文、斯宾塞、怀特海,法国的卢梭、傅立叶,德国的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巴西多、洪堡、费希特,美国的杜威、布鲁纳、科南特、桑代克、巴斯卡里雅,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等等,而中国当代人所公认的教育家却很少很少。
有人甚至说:“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界还没有一位为民众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这是不少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所极感痛心和悲哀的事情。
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十年以来,中国涌现了大量的名师、名校长,但是,名师、名校长却并不一定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家。
如特级教师李吉林、魏书生等,有人认为应该称为教育家,有人却不以为然。
李吉林老师主要是搞小学语文教学的,而世界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基本上都超越了学科的藩蓠,因为教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教育,李老师也许只能称为小学语文教育家,但是国外好像没有学科教育家的说法。
而魏书生同志被称为教育改革家似乎更合适,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比传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他的研究重心还是应对考试,探求用更科学更高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而赢得高考,与真正的大教育家的追求还有较大差异。
关于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虽然目前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代中国还没有涌现出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大教育家,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是教育大国,有13亿人口,近3亿学生,2000万教师,100余万校长,教育规模世界第一,而当代被称为教育家的,可谓凤毛麟角,廖若晨星,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思想家
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思想家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化思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几位代表性的思想家。
一、背景与思潮的定义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了历史上的巨变,包括被列强侵略、内忧外患、传统观念的冲击等。
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开始提出新的观念和理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思潮是指一系列对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现象的思考和研究。
这些思潮旨在改变旧有的观念和东方传统,推动社会向现代化发展。
下面将介绍几位对中国现代化思潮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贡献。
二、康有为与国家主义思潮康有为(1858-1927)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现代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的主要思想是国家主义,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国家改革来推动现代化进程。
康有为提出了“中国问题”的概念,认为中国的困境源于封建制度和思维的束缚。
他主张对传统进行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如民主、宪政、科学、教育等,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化思潮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发动的一场现代文化变革运动,旨在摆脱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主张推翻传统文化,提倡科学精神和普遍人权。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并倡导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参考。
胡适在散文和评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陈寅恪与文化自信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批评家和历史学家,他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扬光大。
陈寅恪提倡文化自信,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他批评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歧视和误解,并主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试论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5,从古今关系角度,分析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关于对历史感的培养,以及对总体历史的看法与意义?要了解现实就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也不可仅局限于历史。
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的漠然无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一再强调,“史学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
他认为出色的历史学家应具备理解生活的欲望。
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当今的知识、现实的生活往往以一定的方式更直接地帮助人们了解历史。
布洛赫曾感慨的说,尽管在史著中他多次描绘过战争的场面,但知道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理解“战争”的含义。
由今可以知古,布洛赫因此提出“倒溯”的历史研究法。
他指出,人们以为学者考察历史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是完全一致的,而这正是一种误解。
虽然学者事后会按历史发展的实际方向来叙述史实,但在着手研究时,则往往是由近及远倒溯而上的。
因为,任何研究工作,其自然步骤通常都是从一直推向未知的。
由今知古的目的还是为了由古知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类的教诲早已被人说滥了,值得注意的倒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它认为历史距今愈近愈有教育意义,愈远则价值愈低。
布洛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等于把人类演进过程是唯一系列突发事件的组合,忽视了许多牵制社会发展的惰性力量,事实上,那些广泛而持久的发展所造成的强烈震荡完全可能是由古及今的。
社会思潮的波动、技术的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左右人类命运的潜在因素,它对历史的影响绝不亚于一次政变或战争,历史上最深层的东西往往是最确凿无疑的。
对当今国人来说,孔子的影响未必亚于雷锋,我们从古代史籍中所获得的启示也绝不少于近现代的某些论著。
时间的远近不能成为衡量历史价值的标准,正如不能因为月亮较近就断言它对地球的影响比太阳还大一样。
对历史作实用主义的裁断,实质上是对历史学变相的轻视。
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古今参照,相得益彰,过去与现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历史研究可以分成各种专业,但切忌画地为牢。
当代中国教育何以培养不出大家
当代中国教育何以培养不出大家(6月29日节目文稿)2014-06-30 17:16:58归档在《寰宇大战略》节目文字稿 | 浏览 41977 次 | 评论 36 条凤凰卫视6月29日《寰宇大战略》,以下为文字实录: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最近一段时间正值中国大陆高考发榜的时间,所以大家全国上下对教育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寰宇大战略节目的最近几天也接连不断的做了一些深入探讨教育的话题,也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所谓探讨战略的话题会对教育如此重视,我记得以前当中国落后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科技救国教育救国,30多年之前当我们改革开放刚刚起来的时候,我们谈过科技兴国,教育兴国,当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也许我们一方面觉得我们很强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坦率的讲,我们去看看世界在顶尖领域里面的出自中国的顶尖人才不是说群星摧残,而是寥落晨星,实在是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汗颜。
所以今天我们要在全国高考发榜之际,我们要认真探讨一个话题,为什么最近三十几年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不可谓不多,基数很大,但是我们的顶尖人才到底到哪里去了,而且坦率的讲,跟以前民国时代相比,我们的顶尖人才不是增多了,而是越来越减少,面对这么一个非常令人汗颜的话题,我们今天请来三位,两岸的教育界的大家,一位是温元凯教授,一位是朱清时校长,另外是来自台湾的张亚中教授,不过之前我们先看看我们三位教育大家他们的个人情况介绍,我们看一下。
解说: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教育斗士,在中国教育众声喧哗的叹息与批判中,他身体力行,执着饯行教育改革,在1 998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期间,朱清时坚持不扩招不建分校,呼吁停止行政主导高校评估,退休后他又挑起了改革的大旗,带领南方科技大学艰难前行,宣搞去行政化,教授治校,书院制,改变唯高考论,今年9月,朱清时即将卸任南科大校长,一路走来教育改革在他的心中是什么滋味儿。
温元凯,经济学家,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之一,1977年温元凯在中央科教工作座谈会上提议恢复高考和派遣留学生获得邓小平的高度(00:02:23),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温元凯以改革家的形象出现在全国几百所大学校,极力呼吁改革呼吁关联现代化,在当时被誉为当代四大思想家之一。
政体思维太僵化,解释不了中国
政体思维太僵化,解释不了中国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5年第14期王绍光政体思维者的逻辑定式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谈论政治问题时使用的思维方式是政体思维。
一个刚刚发生的例子是,3月初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写了一篇文章,讲中国即将崩溃。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笔者认为,是政体思维导致他得出这个结论。
政体思维在西方是有传统的。
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再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及启蒙时代的很多思想家,西方思想家两千多年一直试图探求理想政体。
现代西方政治学也一脉相承,聚焦民主能不能带来经济发展、能不能遏制腐败等议题。
很多人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的希腊文书名就是《政体论》。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写的《政治学》也是一种政体论。
从这套思路谈论问题的时候,会首先说这个国家的政体是什么,要么叫君主制,要么叫专制,抑或其他,然后对不同的政体进行价值判断。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按照统治者是一个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将国家分成不同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也是这么划分的。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会说某种政体比较好,某种政体不太好。
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不会说民主制是好的,但他们会说民主制不是最坏的。
之后的西方思想家大概也延续了这种思路。
在他们的思维里,有一条就是“形式决定实质”,政权的形式决定这个政权治理的实质。
而且形式还决定结果。
也就是说,好的政体不管碰到多大挫折最终都会胜出,不好的政体不管现时表现如何亮丽迟早要灭亡。
沈大伟也好,章家敦也罢,或者其他说中国要崩溃的人,就是这种政体思维在作祟。
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有一种政体叫做民主,中国的政体叫做不民主。
民主带来的都是好的东西,不民主带来的都是不好的东西;哪怕存在问题,民主也会维持下去;但不民主的政体,哪怕你现在做得还不错,失败却是必然的,垮掉只是迟早的问题。
政体思维解释不了复杂的政治我曾在美国学政治学、教政治学,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是政体思维,慢慢就发现了问题。
刘国英当代中国的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义的哲学家—敬悼劳思光先生
本期 特 輯儘管進入晚年之後的勞思光先生,曾在不劉國英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當代中國的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義的哲學家──敬悼勞思光先生論述類對儒學的正面評價,不正是與新儒學如出一轍嗎?上述說法看到了勞先生與新儒家同的一面,卻沒有看到或忽視了勞先生與新儒家異的一面。
從成熟期開始的勞先生,從不諱言儒學的缺失:儒學自先秦起便以「德性我」優先於「認知我」;孔子說「不語怪力亂神」雖可被視為某一種理性精神的顯現,但對自然、對世界的認識不是孔子及其儒門後人論學的重點。
勞先生在不同的著作中都明確指出,儒學所代表的「重德傳統」,發展至明代王陽明及其後學,專注於成德的學問,工夫論非常突出,但本期特輯民主之說,對勞先生而言,是不能成立的。
這是因為儒學的思維模式是從單一的道德主體出發,在個人層面成德之後才離開私人領域,走到公共領域去與他人建立關係;但民主政治生活卻要求公共領域具有某程度的優先性,是一個眾多主體並列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每一個人一開始就納入一個與他人一起的人際關係網中。
以現代的哲學語言來說,儒學是殊別主體(individual subject)先行的模式,現代民主政治則是一個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優先的模式。
從方法上看,儒學以殊別主體先行的進路,是無法開定價值根源在於人之道德心的發用,即人的道德自覺,而不在於人之外的、超越的「天」這一宇宙論或形上學序列的存有;故道德心或德性主體之發現是先秦儒學的首要貢獻。
周濂溪根據漢之後才出現的《太極圖》來為儒學重新確立價值根源之說,便完全有違孟子「心性論」的本旨。
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則以形上序列之客觀的「理」為價值根源,仍未能明白孟子「心性論」的要旨。
只有到了陸、王的「心學」,才能直承孟子的「心性論」,中國哲學才能重新肯定價值根源在於人文序列中的道德主體。
故勞氏認為,宋明儒學的發展,是本期特輯演出或衍生出『應然』」。
但是,稍有現代西方哲學史常識者都知道,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早已說明,不能把「應然」視為衍生自「實然」,也不能從「實然」推演出「應然」。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李宗吾简介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李宗吾简介李宗吾,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畅销书小说作家。
1912年以奇书《厚黑学》惊世,并自号“厚黑教主”,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李宗吾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宗吾简介李宗吾被世人称为“厚黑大师”,并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
从这些美称来看,李宗吾是位了不起的人才。
为了让大家全面地了解李宗吾生平,我们先来说一说李宗吾简介。
李宗吾生于1879年,卒于1943年,是四川自贡人士。
李宗吾早年间曾加入过同盟会,后来一直在教育界从事教育工作。
李宗吾曾担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等多个职责。
李宗吾原名为李世铨,上学之后,李宗吾将李世铨改名为李世楷。
李宗吾非常推崇儒学,孔子是李宗吾的精神向导。
李宗吾25岁时,他转变了思想,认为自己可以提倡一门新思想,于是又将李世楷改名为李宗吾。
李宗吾为人处世具有正义感,虽然身居高职,但是李宗吾不会利用职位之便来谋求钱财。
所以,李宗吾一直过着贫寒潦倒的生活。
如果要说李宗吾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那么不得不提的便是李宗吾曾发表的《厚黑学》了。
1912年,李宗吾《厚黑学》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随后,李宗吾又陆续发表了《我对圣人之怀疑》、《社会问题之商榷》等文章,都让世人讶异李宗吾的才华。
吴稚晖评价李宗吾说,李宗吾是当代社会了不起的思想家。
李宗吾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士,包括东南亚等一些地方。
1943年,李宗吾因中风去世,当时很多学者纷纷缅怀这位思想家的离世。
以上便是李宗吾简介,大家这下对李宗吾应该有了初步认知了吧!李宗吾怎么死的厚黑大师李宗吾突然离世,随即李宗吾去世的消息已成为全国人民众所周知的事情。
那么,李宗吾怎么死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李宗吾怎么死的这一话题吧!根据记载说,李宗吾死于中风。
从年龄来看,李宗吾去世时,他已经64岁了,或许中风来的太突然,还没经过抢救,李宗吾便已身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公方彬2012年10月25日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当代中国正处在崛起于世界的特殊历史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大国崛起的本质是什么。
看一下人类的文明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国本质上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
而推动文明创造,且产生开启作用的只能是思想的创新。
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已步入呼唤一大批思想家诞生的时代。
从什么时候起,知识分子便不再放飞思想
自汉代中国实现统一,中央集权由此得到加强,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使得思想由此被禁锢起来。
每个人自进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就必须弄清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前后左右是谁,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活得沉重,更谈不上放飞思想。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主要地把研究重心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种关系一旦聚焦于等级文化和人身依附,以张扬个性为基本特点的思想者便不再受欢迎。
当这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内化为思维方式,化作柔性约束。
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分析指出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虽不乏对天地人伦的阐发,但多为论断而非论证,缺少怀疑的矫正,论断的随意性很难避免,以致小人物也沉迷于高谈阔论,人人都重引证,而非创造,喜气势磅礴而倦逻辑证明。
八股文的强力规范,把思想压缩于狭窄空间
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采取愚民政策,对知识阶层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即对顺从者引其八股取仕,让你找到价值追求上的兴奋点,对不顺从者以“文字狱”棒杀。
可以说,从制度设计到“官本位”的价值系统的确立,都是把知识分子作为防范对象,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力量。
既然是依附,必然奴性十足,因而也就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同时难以产生思想的火焰。
举例来看,明清两代是中华民族创新力最弱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学术所走的道路,是从反义理、重训诂,走向独尊考据,这与明清大兴“文字狱”有关,特别是清朝时期,知识分子不得不把精力转到故纸堆中,大兴考据之学。
清政府也借机推动编纂了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以此把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吸引到考版本、纠错谬、辨音义的考据之学上来。
这种风气和传统延续的结果,必然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处于狭窄的思想空间中,无法逾越,更无法创造。
思想创新的土壤为什么稀缺
思想的创新需要土壤,既包括各种思想流派碰撞的土壤,也要有思想传播的土壤,还要有思想接纳的土壤。
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单个的思想者可以有思想的能力,但不能缺少支撑和发展思想的条件。
造纸和印刷术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思想的重要载体,然而纵观中国封建史,除了为禁止非统治阶级思想的传播而屡屡焚书,还有就是前面谈到的通过开科取仕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之内予以管束;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必然地要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包括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比如某一命题的产生源自统治者的赋予,而是否有价值还是通过统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评价系统也必然泯灭新锐思想的产生。
知识分子的主体部分被纳入统治者的囊中,这保证了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思想的主导性、主体性和强势地位,也决定了其他思想流派就可能成了点缀和陪衬。
没有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不仅不能使各种思想流派生长,甚至主流思想体系或主导思想也会陷入萎缩,因为一种思想挟制政资源过度强大后,这个思想体系中的人们便没有创造思想的动力,因为这时需要的不是思想的武器,只要有消灭或压制思想的武器即可,表现到社会中便是对传统、对教条解读、诠释极尽完善。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土壤不能养育思想家,历史上为什么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确盛极一时,诸子的思想不管以当时的历史为坐标,还是以现实的眼光来考量,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但能够产生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与当时的政治和人文环境有关,那就是当时的列国争霸,诸侯分立,这种情况下,霸主不管是基于霸权,还是控制力,都需要一大批思想家的支持。
应当说,笔者以上所述至少是影响中国古代、近代以来不能产生更多思想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对思想的渴望,化作成长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党的政治理论还是社会期待,都具备了思想解放的条件,事实上也确实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但后来为什么又走了一段弯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国内政治生态的原因,也有领导人的判断和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终于使刚开始的“百家争鸣”转瞬即逝,我们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思想沉闷期。
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人们的思想才得到解放,正如老百姓所说,邓小平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中国人独立思考。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敢言今天一大批思想巨人已经产生。
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终极追求来讲,应当是希望各种有利于改善执政的思想和理论产生出来,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对思想的渴望化作成长的土壤,也就是由执政党到知识分子,到广大民众共同形成的思想推动力,保证思想家的成长获得广泛的支撑。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寻求共识,要真正弄清富国强国的本质,以及中国人将要担负的文明创造的历史使命,并且还应当站到更高的思想高度去判断问题。
要真正认识到我们今天缺少思想创新已经和正在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危害,认识我们在社会和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思想创新的引领没有跟上,已经导致一些知识分子精神的虚无和思想的率乱,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未来更大发展。
在此基础上,要设计、建设适宜思想创新产生的人文环境、管理模式和评价系统。
具体到知识分子自己,则要提升精神境界,要敢于为思想为真理而牺牲。
因为当你过快地走在社会的前列,你的思想最终被印证是科学,是真理,也仍然会因与时代的落差而被牺牲掉,因此必须有敢于牺牲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