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及乙嘧酚SC介绍
各种作物的白粉病特效药介绍

各种作物的白粉病特效药介绍
白粉病主要为害作物的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由麦类白粉菌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吧!
黄瓜白粉病特效药
发病期间用控白可湿性粉剂50克每亩,或控白水乳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升华硫磺粉喷粉。
特别应提及的是用0.1~0.2%的小苏打溶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小苏打为弱碱性物质,可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蔓延。
喷洒后可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尚有促进光合作用之效,而且价廉、安全、无污染。
月季白粉病特效药
发芽前喷施5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也可喷施0.02~0.03%高锰酸钾溶液。
甜瓜白粉病特效药
1、每20~30毫升乙嘧酚醚菌酯升级精准复配(控白)加水15公斤。
每7天喷药一次,喷药2~3次。
该药在白粉病单独发生地块或同时轻微发生霜霉病的地块采用。
注意在配药时不能和其它任何农药和化肥混配,配药要用清水,渠水要经过沉淀后才可配药。
1。
草莓白粉病有哪些防治药剂 效果的是什么药剂

草莓白粉病有哪些防治药剂效果的是什么药剂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长过程中的一大病害,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一般减产30%~40%,严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收。
那么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药剂有哪些?效果最好的是什么药剂呢?
草莓白粉病防治时间
1.在开花前未发病时用保护性杀菌剂主动预防2次。
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药保护!
2.发病后要选用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药剂防治。
喷药时主要喷施叶片背面,每次间隔7天,连续喷雾3次。
经常使用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性。
草莓白粉病有哪些防治药剂
12.5%腈菌唑乳油480mL/hm2
40%杜邦福星(氟硅唑)乳油135g/hm2
25%乙嘧酚悬浮剂410mL/hm2
42.4%氟唑菌酰胺·吡唑嘧菌酯(健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
42.8%肟菌酯·氟吡菌酰胺(露娜森)1500-30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900-1500倍液
25%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
50%醚菌酯3000倍液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12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草莓白粉病效果最好的药剂
通过田间药效实验,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应该属于25%吡唑醚菌酯,效果最差的应该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20%乙嘧酚SC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张 玉 军 . 燕 文 张
( 肃省 武威 市 凉 州 区农 业技 术 推 广 中心 , 肃 武 威 甘 甘 7 30 ) 3 00 摘 要 : 过 温 室 对 比试 验 , 出 了 乙嘧 酚 不 同使 用 浓度 与 朵 麦 可 对 黄 瓜 白粉 病 的 防 治 效 果 。 结 果 表 明 , 用 通 测 采
1 3 试 验 方 法 .
病增率) 指长(堕 % =
× i 0% 0
譬
堂 塑
于 1 0月 1 日黄 瓜 白粉 病 初 发 期 第 一 次 施 药 ,0 0 l
月 1 日第 二 次施 药 , 施 药 2 , 隔 7d 施 药 时 正值 7 共 次 间 , 黄 瓜 结 果 期 。用 凯 泰 一 1 背 负式 手 动 喷雾 器 分 小 区 6型
整 个 叶面 积 5 以 上 ) 0% 。
试 验 设 在 凉 州 区 高 坝 镇 严 家 村 四组 刘 万 斌 的 日光 温 室 中进 行 , 植 作 物 黄 瓜 。 月 2 种 8 0日播 种 , 9月 7 日嫁 接, 9月 2 日定 植 , 用 宽 窄 行 定 植 , 行 7 m 窄 行 8 采 宽 0c , 5 m 株 距 2 m 每 垄 种 两 行 , 垄 定 植 5 株 。试 验设 0 , c 5c , 每 1
2 0%乙嘧 酚 S 0 C6 0倍 液 、 朵 麦 可 E 0 4% W7 0倍 液 喷 雾 , 可对 黄瓜 白粉 病 有 很 好 的 防 治 效 果 , 药后 7d 1 效 分 别 达 、4d防 6. 9 4%、 1 4% 7 . %、 8 2% 建 议 生 产 上 用 2 7 . 、8 i 7 . . 0%乙嘧 酚 S 0 C6 0倍 液 喷 雾 防 治 黄 瓜 白粉 病 。
白粉病防治方案

白粉病防治方案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许多重要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白粉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特点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特点是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实际上是真菌孢子和菌丝,它们会繁殖和传播,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卷曲、枯萎甚至死亡。
二、生物防治1.选择抗白粉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利用拮抗菌防治:一些拮抗菌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通过喷施拮抗菌制剂来防治白粉病。
常用的拮抗菌有植物源拮抗细菌和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链格孢等。
三、物理防治1.清除病残体:白粉病的病残体是真菌的主要传播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病残体可以通过剪除、烧毁等方式进行处理。
2.改善通风条件:白粉病在潮湿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修剪枝叶、适当间隔植株等方式来改善通风条件。
四、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在白粉病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类、咪鲜胺类、多菌灵类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施药。
2.药剂喷施:药剂喷施是化学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白粉病发生期间,可以定期喷施药剂,喷药时要注意全面覆盖植株叶片的表面,以确保药剂的有效接触和吸收。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策略,可以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在综合防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施肥、适时修剪、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六、预防措施除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外,还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病害,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合理调整种植密度等。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

1、白粉病不难防,而很难治;所以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把白粉病消灭在莓田之外。
2、白粉病是低温(15-25℃)高湿(80%以上)弱光(连阴雨雪天)病害,调节大棚湿度是
一个关键因素,一定要选用无滴棚膜,可以用通风的办法使湿度保持60%以下,通风应在提
温后进行。
3、连作、未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白粉病发病
严重。
4、预防白粉病也可用硫磺粉一亩地7-8斤埋在沟头,注意不要弄到草莓上。
5、遇连续阴天用百菌清、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晴天可选用苯甲嘧菌酯、乙嘧酚喷药防治,注意花期不能喷药,否则容易产生药害,造成畸形果比例增加。
6、硫磺熏蒸:每100平方米安装一台,硫磺罐离地面1.5米高,硫磺粉放20克,于晚上放
下苫子之后,棚室密闭了,每天熏蒸4个小时,隔天熏蒸一次,连续熏蒸4-5次。
熏蒸器温
度不能超过28℃,夜间棚内温度不能超过20℃,否则要酌情减少药量。
7、发病的莓田必须把病叶、病果彻底清除至棚外销毁。
很重要,此步骤不可忽略。
8、30%醚菌·啶酰菌(翠泽)1000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健达)2000倍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绿妃)1500倍+嘉美金点1000倍在发病中心及周围重点喷施,保证草莓整个植株全部着药,一亩地至少4桶水,注意把过道、后墙、山墙都喷到。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叶片和茎干,造成叶片变黄、枯死、落叶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针对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下面将对各种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防治:1.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选用品种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品种抗病性评价资料,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
2. 着重施肥调理: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免疫力,对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堆肥或腐烂的鸡粪等,可增加植物的养分供给,提高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
3. 合理间作栽培:采用混栽或轮作的方式,对白粉病具有抑制作用。
间作可以增加植物间的竞争,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4. 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放生天敌,如寄生性蜂类、捕食性昆虫等,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避免滥用化学农药,以免对天敌产生不利影响。
二、物理防治:1. 清除病残体和生菌源:及时清除感染了白粉病的植物部分,包括叶片、茎干等,以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同时,还要清除病源植物,避免病斑的扩散。
2. 剪除病叶和病枝:及时发现植物上出现白粉病症状时,应将受病叶和病枝剪除并及时销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白粉病喜欢潮湿环境,通过提供良好的透气条件,可以减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三、化学防治:1. 选用合适的农药:针对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菌脂类、酮细胞素类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
2. 轮换使用农药:白粉病对农药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因此可以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
轮换使用可以减少白粉病对农药的抗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3. 定期喷药: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合理制定喷药的时间和频率。
白粉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病较为严重,可以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进行预防性喷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乙嘧酚

基本信息产品名称:25%乙嘧酚SC含量及剂型:25%乙嘧酚悬浮剂通用名称:ethirimol化学名称:5-丁基-2-乙基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规格:250ml、100ml、20ml外观:灰白色液体,PH:7.0产品特点:※成份新颖独特:对人畜等温血动物毒性低,对鸟类、鱼类比较安全。
药效好:对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杀灭效果好。
用量少。
环境中易于降解,有些还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
※作用机理独特:对菌丝体、分生孢子、受精丝等都有极强的杀灭效果,并能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阻断孢子再侵染来源,杀菌效果全面彻底。
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乙嘧酚能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内吸性能好:乙嘧酚作拌种处理时,有效成分可以随植株的传导经根部吸收,扩散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整株作物的目的。
喷洒到叶部,可经叶片吸收传导,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安全性好:无交互抗性。
使用苯醚甲环唑后,生长中后期的植株有矮化的现象发生。
氟硅唑导致植株矮化、田间畸形果数量明显增加。
25%乙嘧酚SC,对草莓生长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施药后植株生长正常。
乙嘧酚不仅对作物安全,对田间天敌等生物活动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25%乙嘧酚水悬浮剂在各省通过连续三年的应用,没有发现一起由此引发的畸形果、矮化等报告。
药效好,与常规药剂如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明显不同,国内首次使用,作用机制独特,无交互抗性。
※促进作物生长: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
乙嘧酚的药液能够被叶片完全吸收,不留下任何表面残留。
※价位适中:乙嘧酚——进口药剂的效果,国产药剂的成本1不可以与碱性农药混用。
安全间隔期为7天;2久置后可能有轻微分层现象,使用时振荡摇匀不影响药效;3本品低毒,要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使用;4本品作种子处理时,用100-200倍液浸种5-10分钟,晾干后播种。
各作物白粉病图谱,防治方法详解!

各作物白粉病图谱,防治方法详解!白粉病是一种严重的农作物病害,分布广泛,防治困难。
引起白粉病的是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种类很多。
这类病菌在10-30℃温度下就能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不需要很高的湿度,每10天就能完成一次感染周期;所以作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能被多次感染,一旦发生就很快蔓延。
特别是在大棚温室里种植的时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机硫类杀菌剂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
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
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属于保护性杀菌剂。
第二阶段: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功效,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
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最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第三阶段: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是防治白粉病的新技术,它能抑制病菌合成麦角甾醇(也叫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破坏菌体细胞膜,影响菌丝和孢子的生长。
这类药剂有很多优点,比如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还能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
这类杀菌剂的种类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
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一开始效果很好,但后来白粉病对三唑酮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对草莓也有药害和抑制作用。
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
它们比三唑酮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安全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现在草莓生产上用得最多的三唑类药剂。
腈菌唑和四氟醚唑不仅能治疗白粉病,还能预防白粉病,比三唑酮更好。
防治白粉病

防治白粉病、灰霉病的药剂很多,白粉病可用苯醚甲环唑、四氟咪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等药物防治,灰霉病可用嘧霉胺、腐霉利、木霉菌、过氧乙酸、丁子香酚、丙烷脒、乙霉威、异菌脲、菌核净、啶酰菌胺、氟唑菌胺等药物防治,当前防治白粉病的特效药拜耳公司的露娜森,灰霉病是巴斯夫的健达,希望我的回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为你提供一点点帮助。
灰霉病是被葡萄孢属(Botrytis)的真菌侵染所造成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主要危害植物花、叶片和果实,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严重时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黄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主要防治药剂:嘧霉胺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福美双菌核净啶酰菌胺氟唑菌胺嘧霉胺通过抑制病菌侵染酶的分泌从而阻止病菌侵染,并杀死病菌。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
对灰霉病特效,目前已有抗性产生。
对茄子、豆类、大棚樱桃等敏感,容易出药害。
腐霉利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内吸性好,低温高湿条件好。
乙霉威药剂进入菌体细胞后与菌体细胞内的微管蛋白结合,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与多菌灵有交互抗性。
与多菌灵有负交互抗性,也是多菌灵抗性灰霉菌会对乙霉威很敏感。
一般不作为单剂使用。
异菌脲广谱触杀型杀菌剂, 对孢子、菌丝体、菌核同时起作用,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在植物体内几乎不能渗透,属保护性杀菌剂。
本药剂对灰葡萄孢属、核盘属、链孢霉属、小菌核属、丛梗孢属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菌核净杀菌内渗作用,持效期长,对灰霉病主要在防效。
茄子黄瓜防治3000倍以上,其他1200倍以上.啶酰菌胺是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 还原酶抑制剂, 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 且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白粉病的药

乙嘧酚磺酸酯:制剂EC、WP。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荫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故耐雨水冲刷。
施药后持效期10~14d。
应用适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等观赏植物、大田作物。
安全性对草莓、苹果、玫瑰等某些品种有药害。
防治对象各种白粉病,如苹果、葡萄、黄瓜、草莓、玫瑰、甜莱白粉病。
使用方法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50~375g(a.i.)/hm2。
乙嘧酚:制剂EC、LS、SC。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
应用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白粉病。
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250~350g(a.i.)/hm2。
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4g(a.i.)/l000g种子。
二甲嘧酚: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
应用主要用于防治烟草、番茄、观赏植物的白粉病,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50~l00g(a.i.)/hm2。
土壤处理,使用剂量为0.5~2kg(a.i.)/hm2。
醚菌酯:黄瓜白粉病(100-150)克每公顷草莓白粉病(100-166.7)毫克每千克乙嘧酚:黄瓜白粉病(234.38-351.56)克每公顷使用方法均为喷雾这是在最新农药电子手册上查到的,理论上是醚菌酯的效果要好些。
醚菌酯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如:葡萄白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疫病、南瓜疫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害,特别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特效。
由于白粉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用醚菌酯防治白粉病时,需与甲基托布津或成标混用,也可与三唑类药剂轮换使用,不要连续使用,每茬作物使用次数不要超过3次。
醚菌酯对水生生物鱼有一定毒性,不要污染地表水源.开花结果期选用生物农药2%农抗120较好。
白粉病特效农药

白粉病特效农药概述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由真菌引起。
它主要影响蔬菜、水果以及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如葡萄和玫瑰。
白粉病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并且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会迅速扩散。
因此,针对白粉病的治理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特效农药被开发出来,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应用广泛的白粉病特效农药。
一、杀菌剂杀菌剂是目前用于白粉病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减少白粉病的损害。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白粉病特效农药杀菌剂:1. 百菌清百菌清是一种以咪鲜胺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剂。
它可以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来杀死白粉病菌,并阻断其细胞分裂和繁殖。
百菌清广泛用于控制蔬菜、水果和玫瑰等植物上的白粉病。
2. 杀菌宁杀菌宁是一种以氧化锌为主要成分的杀菌剂。
它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酶活性和代谢过程来控制白粉病的发展。
杀菌宁还具有抗菌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 甲基托布津甲基托布津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控制白粉病和其他一些真菌性病害。
它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呼吸链和脂质合成来杀死白粉病菌,从而控制病害的发展。
二、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学机制来控制病害的一种农药。
相比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并且对有益生物具有较低的毒性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白粉病特效生物农药:1. 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它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细胞酸碱平衡来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长。
磷酸二氢钾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植物免疫力的作用。
2. 菌灵菌灵是一种以拟除虫菌为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
它可以通过感染白粉病菌并破坏其细胞结构来控制病害的发展。
菌灵对植物和环境无害,是一种环保的农药选择。
3. 硫酸钾硫酸钾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农药,通过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来控制白粉病的发展。
硫酸钾可以增强植物的细胞壁和中心柱的强度,从而增加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三、合理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尽管白粉病特效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但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遵循使用说明在使用农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
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防治甜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如果 防 治 不 当 , 常造成 大量 叶片枯 黄坏死 _ 1 J 。 目前 , 在 甜瓜 生 产 上 防 治 白粉 病 的药 剂 甲基 硫 菌 灵、 百菌 清 、 戊唑 醇 等 防治 效 果不 理想 。 乙 嘧酚磺 酸 酯是 嘧 啶类杀 菌剂 , 具 有 高效 、 低
3 品种特征特 性
早熟 , 味辣 , 干 鲜 两 用 。株 高 7 0 c m, 株幅7 3
4 . 2 采收
水 肥 充足 , 多施 氮磷 钾做 基肥 , 红 熟后 及时 采 收, 种 子 晾晒后 装袋 保存 , 避 免混 杂 。
参 考 文 献:
[ 1 ] 史联联 , 梁宏卫 , 刘景辉 , 等.2 0 1 1— 2 0 1 3年 线辣椒 三 系杂 交 种 区域 试 验 [ J ] . 陕 西农 业科 学, 2 0 1 4,
刘 养利 。 张 ( 1 . 户县农 业技 术推 广 中心 , 陕西 户县 毅 。 徐 进 , 冯 志强 , 许西梅 7 1 0 0 6 1 ;
7 1 0 0 8 9 )
7 1 0 3 0 0; 2 . 西安 市农业技 术 推 广 中心 , 陕西 西安
3 . 陕 西省 西安 市 阎 良区植 保 植检 站 , 陕 西 西安
和2 4 2 o 2 . 5 . h m~, 增幅分别达 7 . o 4 %和 8 . 7 3 %, 明显 优 于对 照 药剂 。 关键词 : 甜瓜 ; 白粉 病 ; 2 5 % 乙嘧 酚 磺 酸 酯 微 乳 剂 ; 田 间 药效
甜 瓜 白粉 病 是 广 泛 发 生 的 一种 世 界 性 病 害 , 并成 为 我 国甜瓜 绿 色生 产 的主要 障 碍 。 白粉 病导 致甜 瓜 产量 和 品 质下 降 , 因此 它 也成 为甜 瓜 商 业 生产 的限制 性 因素 。 白粉病 从甜 瓜 苗期 到成 株均 可发 病 , 主要 危 害 叶片 、 茎 蔓 和 叶柄 。 由于甜 瓜 白 粉病 对 甜瓜 生产 的严 重影 响 , 其 流行 速酸 酯微乳 剂防治甜瓜 白粉 病进行 了春秋 两季 田 间药效试验 , 结果表 明, 2 5 % 乙嘧酚
白粉病防治措施

白粉病防治措施一、白粉病的危害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茎和花果。
受害植物的叶片和茎会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花果受害后会导致落花落果,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在适宜的条件下,白粉病菌的繁殖迅速,导致病害迅速蔓延。
二、白粉病的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对白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了解其抗病性能。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度过大,有利于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清洁田园:在收获后或春季耕作前,清除田间的残枝落叶和杂草,减少白粉病的越冬菌源。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防治技术。
如瓢虫、草蛉等天敌可以控制白粉病菌的繁殖,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此外,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可以用来防治白粉病。
3.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三、防治效果及注意事项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但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抗病品种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时,应注意合理密植和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大。
同时,应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合理施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避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用量过大或过小影响防治效果。
4. 在生物防治中,应注意保护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对其造成影响。
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药剂介绍

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药剂介绍草莓需求大,市场价格高,有不错的种植经济效益,现在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目前草莓大部分都是大棚种植,根据种植户反应,每年大棚种植草莓常出现各种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品质及产量,下面就给大家介绍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药剂。
1、炭疽病草莓炭疽病表现症状为匍匐茎、叶柄、花茎为近黑色的纺锤形病斑、稍凹陷,长约3~7毫米。
短缩茎发病起初是1~2片嫩叶失去生机下垂,逐渐枯死。
这个病害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匍匐茎抽生期)和定植初期。
防治药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啶胺,二氰蒽醌,咪鲜胺及锰盐,溴菌腈,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苯唑)。
2、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危害叶、果实,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
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防治药剂:四氟醚唑,乙嘧酚或乙嘧酚磺酸酯,醚菌酯,露娜森,健达,绿妃。
3、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发病初期在花萼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害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最后幼果腐烂。
防治药剂:凯津,凯泽,异菌脲,嘧菌环胺,腐霉利,咯菌腈,菌思奇。
4、青枯病青枯病多见于夏季高温时的育苗圃及初栽期。
将病株由根茎部横切,导管变褐,湿度高时可挤出乳白色菌脓,严重时根部变色腐败。
防治药剂:噻唑锌,春雷霉素,叶枯唑,壬菌铜,中生菌素,可杀得三千(单独用)。
5、病毒病目前我国草莓有六种病毒病害,由单一病毒侵染草莓没有症状,由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时表现为株高降低,果实变小,产量下降,果实质量差。
防治药剂:盐酸吗啉呱,香菇多糖,宁南霉素,阿泰灵。
6、蛇眼病草莓蛇眼病又称草莓白斑病、草莓叶斑病、草莓斑点病,主要危害老叶,叶柄、果梗、浆果也可受害。
病斑发生多时,常融合成大型斑。
果实染病,浆果上的种子被侵害,被害种子连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丧失商品价值。
防治药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啶胺,二氰蒽醌,咪鲜胺及锰盐,溴菌腈,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苯唑)。
防治植物白粉病的药剂

防治植物白粉病的药剂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止白粉病的扩散和给植物带来损失,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多种有效的药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治植物白粉病的药剂,并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有机药剂有机药剂是指由天然植物提取或合成的药剂,对植物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有机药剂:1. 硫磺硫磺是一种传统的防治白粉病药剂,对不同种类的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硫磺时,可以将其稀释后喷洒在植物叶片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2. 茶素茶素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药剂,对多种植物白粉病有抑制作用。
使用茶素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10-14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在高温和强光环境下使用。
3. 菌素菌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药剂,对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使用菌素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10-14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在高温和强光环境下使用。
二、化学药剂化学药剂是指由人工合成的药剂,对植物有较强的杀菌和抑制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药剂:1. 三唑酮类药剂三唑酮类药剂包括甲基硫菌灵、咪鲜胺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2. 唑类药剂唑类药剂包括毒死蜱、硫菌灵等,对白粉病有较强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3. 杀菌酮类药剂杀菌酮类药剂包括吗啉菌酮、苯菌酮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植物白粉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喷洒时机大部分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较为有效,但喷洒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辣椒白粉病怎么防治?

辣椒白粉病怎么防治?辣椒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老熟或幼嫩的叶片均可被害,病原为鞑靼内丝白粉菌,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都藏在叶片里面,等到产生繁殖体的时候才伸出叶面,所以往往难以在早期发现,而一旦发现再用药防治就困难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辣椒白粉病怎么防治吧!辣椒白粉病发生症状辣椒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时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不久连成一片。
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为灰白色,相对来讲叶片背面发病更重些。
辣椒白粉病背面产生的是白色粉状物,而不是霉层,并且病斑密布,严重时全叶变黄脱落,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及品质。
辣椒白粉病发生规律病菌以闭囊壳随病叶在地表越冬。
越冬后产生分生袍子,借气流传播。
一般以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露地多存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天气干旱时易流行。
病菌从孢子萌发到侵入约20多个小时,故病害发展很快,往往在短期内大流行。
10~30℃病菌均可以活动,最适温度20~25℃。
相对湿度45~75%发病快,低于25%时也能分生孢子萌发引起发病,超过95%则病情显著受抑制。
辣椒白粉病怎么防治?1、辣椒白粉病农业防治可以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排水良好地种植,增施磷、钾肥,辣椒生长期避免施氮肥过多。
2、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防治该病可喷施25%的乙嘧酚1000倍液,或30%的醚菌酯水剂1000~1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每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3、发病严重时可选用50%氯溴异氰尿酸混合氟硅唑喷雾结合用乙嘧酚-嘧菌酯烟雾剂熏棚,效果很好。
药剂防控时应注意喷药时间、药剂选择、用水合理等细节,以提高防效。
蔬菜白粉病的特效剂

西安近代农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杀菌剂乙嘧酚磺酸酯(bupirimate)原药及其微乳制剂首次取得ICAMA为期一年的临时登记。
乙嘧酚磺酸酯为内吸性杀菌剂,作用机制为抑制腺嘌呤核苷脱氨酶,主要用于防治苹果、温室玫瑰和草莓等作物的白粉病。
乙嘧酚磺酸酯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故耐雨水冲刷。
施药后持效期达到10~14d。
施用剂量为50~150mg(有效成分)/L(高容量)。
用于苹果和温室玫瑰时,防治白粉病的效果显著。
由于这一特征,提高了它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
对白粉病,尤其是苹果和温室玫瑰白粉病有特效。
乙嘧酚

中文别名:乙嘧醇;不霉定;乙氨哒酮;胺嘧啶;5-丁基-2-乙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乙菌定CAS No.:23947-60-6EINECS号:245-949-3分子式:C11H19N3O分子量:209.29熔点:159~160℃;含量:≥96.5%,理化性质:白色粉状固体;几乎不溶于丙酮、微溶于双环丙酮醇和乙醇种,在氯仿、三氯乙烷、强酸和强碱中溶解。
对热以及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均稳定。
应用:乙嘧酚为内吸性杀菌剂,通过叶片和根部吸收,主要用于防治治疗各种农作物的白粉病。
乙嘧酚乙嘧酚产品简介乙嘧酚通用名称:Ethirimol分子式:C11H19N3O分子量:209.3结构式:化学名称:5-丁基-2-乙氨基-6-甲基嘧啶-4-醇CAS登录号:23947-60-6理化性质:白色结晶固体,熔点159-160℃,在140℃时发生相变25℃下蒸气压为0.267mPa。
室温时在水中溶解度为0.02g/100mg,几乎不溶于丙酮,微溶于双丙酮醇和乙醇中。
在氯仿\三氯乙烷\强酸和强碱中溶解。
对热以及在碱性和酸性中均稳定。
不腐蚀金属,但是其酸性溶液不能储存在镀锌的钢铁容器中。
毒性:雌大鼠急性口服LD50约为6340mg/kg。
对雄兔为1000-2000mg/kg,对雌猫>1000mg/kg;对雌性豚鼠为500-1000mg/kg,对母鸡为4000mg/kg。
每日以50mg/ml药物的溶液滴入兔的眼中,只引起轻微的刺激。
对属和狗两年喂养无作用剂量分别为200ppm和300ppm。
对蜜蜂安全。
对施药区附近的动物无影响。
产品:97%TECH25%EC应用:乙嘧酚为嘧啶类内吸性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大麦、小麦、燕麦等禾谷类作物白粉病,也可防治葫芦科作物白粉病。
作拌种处理时经根部吸收保护整株作物;茎叶喷雾处理时茎叶部吸收传导,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种子处理量为4g/1000g,茎叶喷雾处理量为250-350g/ha。
乙嘧酚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乙嘧酚英文名称:ethirimol 化学名称:5-丁基-2-乙基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理化性质:乙嘧酚属杂环类杀菌剂。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发生的原因及症状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要问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据悉可以使用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其中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预防成效良好,但医治成效不稳固,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的防治成效好,但是极易产生抗性。
一、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
市场上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有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具有很好的防治成效,但是产生抗性很快,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成效,但是医治的成效不稳固。
二、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1、原因:分为气候原因和管理原因,气候原因是产生在气温15-20℃、相对湿度70%极可能产生,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容易产生,而多雨地区当年雨少反而会着落产生率。
2、症状:一样危害的是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背部的病斑呈白色粉状霉层,在严重时会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且霉层的厚度可以到达2毫米,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灰色,且上面有黑色小颗粒,而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容易倒伏,且会产生不抽穗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浏览次数:日期: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地一种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地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该类病菌在温度到℃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暴发流行地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地巨大损失. 当前,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地单剂有粉锈宁、醚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个品种,复配品种有个.这些药剂地不断推出至少说明了两点:()白粉病防治史是一个药剂地不断更新换代地历史,抗性发展快使许多优秀地杀菌剂丧失应用价值.()说明这许多药剂都有各自局限性,没有哪一个是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种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无机硫和其它广谱杀菌剂为代表,对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左右;该类药剂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阶段:以三唑酮(粉锈宁)、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为代表地三唑系列杀菌剂,比第一代杀菌剂对白粉病地活性有较大提高.但该类化合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同时该类化合物对植物有刺激性,用量稍大就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该类药剂防效基本在,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以进口醚菌酯为代表地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效果可达到以上;不过由于国内近几年来长期连续使用,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时进口药剂成本太高.对中国农民来说难以接受.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限制,如何有效防治白粉病成了农民很头疼地问题,极大影响了农业地增产增收.我公司一直坚信:一个能得到农民朋友认可地好产品应该是高效、安全、经济三点兼备地,为了解决农民朋友地实际问题,我公司经过全面深入地市场调查,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地筛选和试验研究,终于成功推出了专治白粉病地全新化合物乙嘧酚,经过全国各地地种植大户示范使用,所到之处反响特别热烈.它是当前最优秀地白粉病防治专用药剂,效果达到进口产品“翠贝”地水平,这是来自田间地头种植前线地农民朋友地评价和心声. 乙嘧酚开发地市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高效全新化合物、全新作用机理、保护内吸治疗铲除、专治白粉病,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以上. ()对作物高度安全,能促进作物生长,不存在其他产品引起地抑制生长发育、叶片果实畸形、结实率下降、药害等各种安全问题.本品对娇嫩地草莓依然安全. ()经济投入产出比高,进口产品质量,低于进口地价格.不仅是保产,还能增收. 产品特性:()基本特性:农药通用名:乙嘧酚商品名:乙嘧酚外观:白色可流动、易测量体积地悬浮液体. 可燃性:不易燃. 爆炸性:不易爆. 毒性:乙嘧酚悬浮剂对雌雄大鼠急性经口、经皮毒性均属低毒.无致癌、致畸作用. ()作用方式:乙嘧酚为内吸性杀菌剂,能经叶和根吸收. ()作用机制:通过叶片和根吸收,产生内吸保护作用.用于叶面喷雾,又可经叶吸收传导,可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作拌种处理,植物地根可从土壤中继续吸收药剂,因而在整个生长期中都具有保护作用. ()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台湾地区)国际普通名称普通名称作物类别容许量()依瑞莫小浆果类依瑞莫瓜果类依瑞莫核果类()乙嘧酚降解地半衰期在土壤环境中,根据外部环境不同,半衰期为周. 在植物体内,半衰期约天. ()安全间隔期建议安全间隔期为天. 优良性能:、成分新颖独特乙嘧酚地结构新颖独特,作为一种性能优良地化合物,它最早由英国地公司于年开发成功,在欧洲及其它国家一直作为防治白粉病地当家品种使用至今. 浙江禾益农化有限公司是国内独家生产企业. 从乙嘧酚地分子结构看,它是一个杂环类杀菌剂,杂环杀菌剂是当前化学农药地开发热点,尤其是含有氮原子地杂环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有四个明显地优点:第一个优点是对人畜等温血动物毒性低;对鸟类、鱼类比较安全;第二个优点是药效好,特别是对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地杀灭效果好;第三个优点是用量少;第四个优点是在环境中容易降解,有些还有促进作物生长地作用. 、药效优良经二年五地山东、江西、湖南、北京、浙江试验,乙嘧酚悬浮剂倍液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地效果显著,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每隔天一次,连喷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地发生,对黄瓜生长安全,从年开始,乙嘧酚在上海、浙江、海南、云南、广东、东北等地,在各种作物及花卉上进行了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乙嘧酚对于防治蔬菜、水果和花卉白粉病都取得了非常优异地防治效果. 在上海,乙嘧酚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乙嘧酚地倍液、倍液地防治效果分别达到和.在浙江绍兴等地,乙嘧酚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它地倍液、倍液地防治效果分别达到和.在云南等地,乙嘧酚用于防治甜瓜白粉病,它地倍液、倍液地防治效果分别达到和. 乙嘧酚,除了对农作物、花卉白粉病有特效外,对豆类地锈病、赤斑病、香蕉地叶斑病等病害都有良好地防治效果. 、作用机理独特乙嘧酚对各种作物白粉病药效非常好,主要是由它地特殊地作用机理所决定地.首先,乙嘧酚与病原菌接触以后,无论对菌丝体、分生孢子,还是受精丝,都有非常强地杀灭效果,并且能够强力抑制孢子地形成,阻断病菌再次侵染地来源和途径.同一般杀菌剂只能杀灭病原菌孢子不同,乙嘧酚对白粉病地作用位点很多,因此,乙嘧酚地杀菌效果更加全面,更加彻底.其次,乙嘧酚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乙嘧酚,能够保护未发病作物不受白粉病菌地侵染.对于已经发病地作物,乙嘧酚能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地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地扩展. 、内吸性能优良乙嘧酚具有非常优良地内吸传导性能.乙嘧酚作拌种处理时,有效成分可以随植株地传导经根部吸收,扩散到植株地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整株作物地目地.如果将乙嘧酚喷洒到叶部,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叶片吸收传导到新叶,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安全性好以往在防治草莓白粉病地过程中,经常有农民反映在使用苯醚甲环唑以后,生长中后期地植株有矮化地现象发生;使用氟硅唑防治草莓白粉病以后,田间畸形果数量明显增加.而使用乙嘧酚水悬浮剂,对草莓生长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施药后植株生长正常. 在瓜类白粉病地防治中,大家熟悉地粉锈宁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农技推广服务》、《蔬菜》中,蔬菜专家就明确指出:粉锈宁不能在瓜类蔬菜上使用,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瓜类生长,使用后天之内瓜类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乙嘧酚不仅对作物安全,对蜜蜂等田间昆虫和天敌等生物活动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乙嘧酚水悬浮剂在各省通过连续三年地应用,没有发现一起由此引发地畸形果、矮化等报告.乙嘧酚在安全性方面可以让用户完全放心. 在年月召开地乙嘧酚应用技术现场会上,各地专家对乙嘧酚地安全性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不容易产生抗药性乙嘧酚地药效好,与常规药剂如三唑类杀菌剂地作用机制明显不同,国内首次使用,没有交互抗性. 乙嘧酚在国外使用多年后,它地抗性表现一直很低. 、促进作物生长乙嘧酚能够比较明显地促进作物生长.在使用乙嘧酚后,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田间农作物叶片叶色浓绿,光滑,厚大.这主要是乙嘧酚分子结构地杂环中含有氮原子,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特别是能够显著促进果实地增产;而且,使用乙嘧酚后,果实地卖相非常好. 乙嘧酚地药液能够被叶片完全吸收,不留下任何表面残留. 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乙嘧酚悬浮剂地主要指标之一地悬浮率相当过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生产中使用乙嘧酚悬浮剂对减少农产品地表面农药残留具有现实意义. 、与同类产品比较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地单剂有苯醚甲环唑、氟硅唑、醚菌酯、粉锈宁、腈菌唑等个品种,由这个单剂复配而成地商品药有个.这些药剂地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白粉病地发生为害,但都有各自地局限性. 防治技术:、瓜类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地常见病害之一.由于近年来,白粉病菌已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一般年份减产在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左右.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一般不侵染瓜条.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园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地白粉状霉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部分发现褪绿和发黄,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地小黑点.最后白色粉状霉层老熟,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高湿条件下,病菌也可以侵染茎蔓和花器,产白色粉斑,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较小. 瓜类白粉病发病盛期主要在月上中旬至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秋植黄瓜月下旬至上中旬也有危险发生.最适宜发病地气候条件为温度℃,相对温度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选用耐病品种.()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每隔天一次,连续防治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可选用乙嘧酚悬浮剂倍液,或福星乳油倍液喷雾防治. 、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地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地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地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地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病菌侵染地最适温度为℃,相对湿度以上,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常年发病盛期在月下旬至月上旬与下旬至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天.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地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地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不同地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较大差异.()加强栽培管理.栽前种后要清洁苗地;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地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药剂防治.露地草莓开花前地花茎抽生期和保护地栽培地月和翌春月是预防关键时期.在发病初期,选用乙嘧酚悬浮剂倍液,在发病中心及周围重点喷施,每天次,连续防治次. 、葡萄白粉病葡萄白粉病发生比较普遍,流行年份对果实品质和产量往往造成很大损失.同时还影响枝条地生长发育及葡萄二年地生长发育. 白粉病病菌可侵染葡萄所有地绿色组织.叶片被害时,呈现大小不等地褪绿斑块,之后产生白色粉状物覆盖在病斑上,后期粉斑下地叶表面呈褐色花纹,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有时在病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幼叶感病后常皱缩、扭曲,且发育缓慢.穗轴感病后组织变脆、易断. 幼果感病,果面布满白粉,果粒易枯萎脱落,有地果面出现黑褐色网状花纹.病果停止生长,畸形、果肉质地变硬、味酸,果粒易开裂引起腐烂. 葡萄开花后幼果期是发病高峰.温度高湿度大地闷热天气最易发病,雾天地夜晚流行很快.连续下雨,或真正高温都会遏止该病地流行和发生.果穗套袋前如用药不严格,成熟期地果实就会因白粉病感染发生裂果. 防治方法:()彻底清园,冬季修剪时剪下地病枝、残叶烧毁.发芽前用度石硫合剂;架面通风透光良好;中心病株、病梢、病穗及时清除,幼果期及时套袋.()乙嘧酚对该病有特效,发病初期可用乙嘧酚倍喷雾防治,用药时间要避开高温. 、芒果白粉病芒果白粉病在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均有发生.可以危害芒果地花序、嫩叶、嫩梢和幼果,在这些幼嫩组织表面开始产生一些分散地白粉状病斑,以后病斑下地组织坏死,形成褐色地病疤.花序受害后花朵停止开放,花梗不再伸展,随后凋萎、变干、转黑和脱落.嫩叶受害常扭曲、脱落.幼果受害引起落果,在较大地幼果上常形成块状病疤. 该病在℃、相对湿度下均能发生,盛发温度在℃左右.病菌常在那些迟抽枝梢地老病叶上存活,成为初侵染来源.翌年春季借助风力传播到新抽嫩叶和花序上为害每年月芒果抽叶开花期,碰上高湿、多云、夜温较低地天气,此病容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在加强栽培管理基础上,适时喷药防治.一般年份在花簇伸展期、开花期和稔实期各喷药一次就能控制此病为害;但在重病区或严重侵染年份需要天喷一次,增加喷药次数.喷药后下雨要进行补喷.乙嘧酚悬浮剂倍液对防治芒果白粉病特效. 、苹果白粉病苹果白粉病菌除为害苹果外,还能为害山荆子、沙果、槟子、海棠等.苹果白粉病主要为害苹果树地嫩枝、嫩叶,也可为害芽、花及幼果.苗木染病后,顶端叶片和幼苗嫩茎产生灰白色斑块,如覆盖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全叶,病叶萎缩,渐变褐色而枯死.新梢顶端被害后,展叶迟缓,抽出地叶片细长,呈紫红色,顶梢扭曲,发育停滞后,在病斑上,特别是在嫩茎及腋间,生出很多密集地黑色小粒点. 当春季气温逐步升高,达到℃之间,相对湿度达到以上时,有利于病菌地繁殖与传播.苹果白粉病地发生,月为发病盛期,月高温季节病情停滞,月底在秋梢上再度蔓延为害,月以后又逐渐衰退.在一年中病害发生出现两次高峰期,完全与苹果树地新梢生长期相吻合. 苹果白粉病地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品种关系密切.凡春季温暖干旱地年份有利于病害前期地流行,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则有利于后期发病.地势低洼,果园密植,土壤黏重,偏施氮肥,钾肥不足,造成树冠郁闭,枝条细弱时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修剪不当,不适当地推行轻剪长放,使带菌芽地数量增加也会加重白粉病地发生.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壮,植,控制灌水.()清洁田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梢、病芽;早春复剪,剪掉新发病地枝梢,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分生孢子传播.()药剂防治,于发芽前喷洒乙嘧酚悬浮剂倍预防保护;春季于发病初期,喷施乙嘧酚倍液,天次,共次. 、花卉白粉病花卉地经济价值很高.在花卉种植中,白粉病是重要病害,近几年来,白粉病在月季等花卉上严重发生,各花卉产区地发生面积一年比一年大. 花卉白粉病发生地适宜温度是℃,无论环境干燥还是在湿度高地条件下,白粉病都可以蔓延传播. 防治方法:乙嘧酚对各类月季等花卉白粉病特效,生产上可用乙嘧酚倍液喷雾保护,也可在发病初期用乙嘧酚倍液进行喷雾. 、中药材白粉病在中药材种植中,白粉病是生产上地重要病害,近几年来,白粉病在五味子、当归、黄芪、枸杞、三七等中药材上严重发生,各中药材产区地发生面积一年比一年大. 中药材白粉病发生地适宜温度是℃,无论环境干燥还是在湿度高地条件下,白粉病都可以蔓延传播. 防治方法:乙嘧酚对各类中药材白粉病特效,生产上可用乙嘧酚倍液喷雾保护,也可在发病初期用乙嘧酚倍液进行喷雾. 、麦类白粉病麦类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区均有分布,被害麦田一般减产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个别地块甚至达到以上. 麦类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病部初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干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麦类白粉病在温度℃均可发生,℃为发病最适温度,℃以下发生缓慢,℃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地地区,可采用乙嘧酚进行拌种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地(有效成分)悬浮种衣剂拌种,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乙嘧酚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地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天以上,还能兼防锈病.()春季喷药防治一般在早春病株率达时选用乙嘧酚防治效果最佳.一般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多菌灵、三唑酮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地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次. 、豆类白粉病豆类白粉病主要侵害豇豆、豌豆、蚕豆、扁豆、菜豆、甘蓝、芹菜、番茄等多种蔬菜.此病在南方蔬菜种植区发生普遍,发病严重时对产量影响很大. 豆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和豆荚.叶片发病,初期在背面产生圆形地黄褐色小斑,后扩大为不规则地紫色或褐色病斑,并在叶背或叶面产生白粉状霉层;后期病部霉层老熟,呈灰褐色,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点.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沿叶脉扩展成粉带,叶面也出现病斑,颜色由白色转为灰白色至紫褐色,并遍步全叶,最后导致叶片迅速枯黄脱落.茎蔓和豆荚染病,产生白粉状霉层,可使茎蔓干枯,豆荚干缩. 病菌喜温暖、潮湿地环境,适宜发病地温度范围为℃,最适宜发病地气候条件为温度℃,相对湿度.作物地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潜育期为天.豆类白粉病地主要发病盛期在月.温度偏高、多雨地年份发病重,干湿交替或昼夜温差大、夜间叶面易结露地天气发病重,多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长势差地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逆性强地品种;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打去老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将其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保护地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乙嘧酚悬浮剂倍液喷雾,每隔天喷次,连续防治次. 、茄子白粉病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见地病害之一,各菜区都有发生.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时均可发生危害,但保护地栽培明显重于露地栽培.生长期间温暖、多雨天气多地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 茄子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在一起,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导致叶片变黄干枯. 茄子白粉病最适宜发病地气候条件为温度℃,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超过时则病害地发展被抑制.茄子地感病敏感生育期在开花结果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作物长势差、连作及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地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以春夏温暖、多雨天气地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天次,连续防治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选用乙嘧酚悬浮剂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好. 注意事项:、抗性地预防措施白粉病是一种常见地植物病害,由真菌感染造成.乙嘧酚悬浮剂是防治白粉病较好地药剂. 抗药性是制约杀菌剂品种市场地重要因素.产品抗性地预防,包括采用对产生抗性有害生物种群没有选择性在内地种植植保措施. 防治白粉病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乙嘧酚悬浮剂应与其它作用机制不同地杀菌剂轮换使用,有利于预防抗性或抗性治理. 乙嘧酚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一般施药次,每隔天施一次,不得擅自加大使用浓度. 、中毒预防()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进行作业.()施药人员必须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和农药使用注意事项.()施药前要准备好防护用品和施药器具.()施药时要戴口罩、戴手套、穿长衣和长裤、穿鞋袜等.()施药严格掌握标签规定地浓度,不可随意提高浓度,每天施药时间不要过长.()中午高温和风大时不施药.()施药过程不吃东西.()施药结束后及吃东西前要求用肥皂彻底洗手、洗脸和漱口等.总之,施药要做到安全操作,防止药液接触皮肤和进入体内. 、急救措施()经口中毒者,立即进行催吐和洗胃.用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反复彻底洗胃.()对皮肤接触者,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皮肤.()眼睛沾染毒物,可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危重病人呼吸不好者,必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送医院对症抢救.()治疗:无特殊解毒剂,对症治疗. 、贮存与运输()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和库房中.()贮运时,严防潮湿和日晒,不得与食物、种子、饲料混放,避免与皮肤、眼睛接触,防止由口鼻吸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