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那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3至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嗪胺灵、醚菌酯、丙环唑等;彻底清扫庭园可以预防或减轻来年的问题,在季末收成之后,应立刻清除瓜藤,不要等降霜来临。
这些染病的残藤余叶都应装袋扔弃,不可用来堆肥,那么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9、15、16、21、24号,中育4号,北农9号,冀麦23、24、26号、84—5418、138号,鲁麦1、5、7号,城辐752,高38、贵阿1号、贵丰1号、贵农19、20、21、22,黔丰3号,81—7241,冬丰1号,BT8812,BT一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鲁麦14、22号,中麦2号,京农8445等。
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冀审4185,6021新系,皖麦25,26,扬麦158,川麦25,绵阳26,劲松49号,早麦5号,京华1号,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等。
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在中国偏北地区一般都种有各种小麦,小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产品,小麦一旦得了白粉病,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下面着重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二、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三、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四、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1. 选种要慎重,选取抗旱、耐瘠的小麦品。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白粉病常常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轻小麦白粉病侵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风险,并提高产量。
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选取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
2. 科学肥料管理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株体肥强,生长旺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3. 疏苗、整枝及早疏苗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时疏除过密的苗子,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避免病害的蔓延。
同时,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保持小麦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菌滋生。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也有重要作用。
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润,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会降低。
因此,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及早发现小麦白粉病的侵害是防治的关键。
农民应定期检查小麦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害的症状。
一旦发现病变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局部剪除受感染的植株部分,及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6. 合理农田管理合理的农田管理是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这包括了健康的土壤管理、杂草的及时清除、土地轮作等。
保持农田的健康环境,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科学肥料管理、及早疏苗整枝、合理灌溉、病害监测和合理农田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白粉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防治工作。
本文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小麦白粉病,以及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全浅褐色。
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较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号、中优9507、京9428等。
2、农业防治方法
适当增施磷钾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3、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亩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三、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黏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发生的原因及症状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要问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据悉可以使用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其中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预防成效良好,但医治成效不稳固,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的防治成效好,但是极易产生抗性。
一、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
市场上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有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具有很好的防治成效,但是产生抗性很快,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成效,但是医治的成效不稳固。
二、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1、原因:分为气候原因和管理原因,气候原因是产生在气温15-20℃、相对湿度70%极可能产生,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容易产生,而多雨地区当年雨少反而会着落产生率。
2、症状:一样危害的是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背部的病斑呈白色粉状霉层,在严重时会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且霉层的厚度可以到达2毫米,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灰色,且上面有黑色小颗粒,而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容易倒伏,且会产生不抽穗现象。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广,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
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
发病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下文专业人士和大家分享。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
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二、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C,低于10°C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
注意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显,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以上即是专业人士为大家分享的一文,希望上文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让您种植的小麦生长的更好。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当气候湿润、潮湿时,白粉菌孢子易于发芽生长,感染小麦植株,从而引发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白粉病主要在潮湿、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如春季多雨、露水多、温度适宜时易发生白粉病。
2. 病原菌源:病原菌源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种子、秸秆、残株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3. 田间管理:如连作、密植、高肥等不良农业措施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导致白粉病引起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白粉病进行及早预防和综合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二、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小麦植株生长平衡,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氮肥过量引发白粉病。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已经推广应用,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热水处理或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过于密植的小麦易形成潮湿环境,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适当的稀植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5. 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白粉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1.小麦白粉病症状
本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地上部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叶片、叶鞘为重。
患部表面初现白色霉点(此为病菌菌丝体及无性态的分孢梗和分生孢子),后霉点转呈灰色至粉红色的霉斑,霉层中还可见许多针尖大的黑粒(此为病菌有性态的闭囊壳)。
严重时霉斑连合成片,患部组织褪绿变黄以至干枯。
早发病的植株矮缩不能抽穗,迟发病的可致穗粒颖枯和籽粒不饱。
2.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选用抗病品种红芒22,晋麦2148,粤6,贵农19、20、21、22,川麦25等表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清沟排渍降湿,促根系生长,防止植株早衰和倒伏。
(3)药剂防治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粉拌种;
发病初期(病叶率≤10%)选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次,隔7~10天一次,喷匀喷足。
【本人总结】上文本人为您介绍了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关注与支持。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原体为白粉菌。
这种病害会给小麦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流行原因小麦白粉病在适宜温度(20~25℃)、湿度(80%左右)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发生。
一般来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气象因素:小麦白粉病在高温高湿的季节更容易发生。
当气温较高时,白粉菌生长繁殖的速度会更快,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2、病原菌来源:白粉菌可以通过空气、种子、土壤、工具等途径传播。
因此,将工具和种子进行消毒是预防白粉菌传播的关键。
3、土壤含水量:湿润的土壤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因此需要注意保持土壤通风干燥,避免小麦栽培区域过于潮湿。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预防白粉病的关键。
国家农业部推荐的小麦抗性强的品种有:苑麦87、长优92、株农5和华麦3号等。
2、合理施肥: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元素,为小麦提供合理的养分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保障。
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病株清除:发现白粉病病株时要及时清除,防止病罹及相邻健康植株。
4、定期喷药:可用浓硫酸钠、鲜明或者五妹可湿性粉剂等农药进行喷洒,每次喷药要均匀覆盖所有植株,并选择晴天进行,以提高喷药效果。
5、合理管理土壤:保持土壤通风径流、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松土松土等操作都有助于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是多措并举,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提高小麦抗病性是关键。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所致,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并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真菌所引起,通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农田土壤的质量、管理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对策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采用以下措施:1. 纯净的种子和饲料种子和饲料是小麦的重要来源,所以选择健康的育种材料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非常重要。
同时,在选用育种材料之前,还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处理,以确保其全面无菌。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通常,土壤的质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持农田土壤的优质状态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
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施肥,促进土壤的内生菌群,从而提高小麦的免疫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合理的控制害虫害虫也是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防虫剂来控制害虫,例如使用拟除虫菊酯、微生物制剂等。
同时,定期检查并清除积水、杂草等,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空间。
4. 严格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障农田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强调田间整洁、定期喷洒防治药剂、杜绝草食动物进入田间等手段,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遵守科学施药原则最后,防治小麦白粉病还需要遵守科学施药原则。
在选用药剂的时候,要选择有效、安全、环保的浸剂和喷雾剂,按照规定的施药量和时间进行施药。
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小麦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从种植管理、土壤管理、害虫控制、田间管理到科学施药,都应该有序开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我们才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对于小麦种植户朋友来说,小麦白粉病是一种非常让人感到头疼的病害,由于小麦白粉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爆发快,如果没有及时做到正确防治,就会严重影响产量。
下面一起学习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一、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1.品种原因一样来说,不同品种品种在抗病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的生育条件下,使用抗病能力差品种种植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率会更高。
虽然说现在很多小麦品种都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大部分的品种在抗白粉病性的实际能力并不太高,这是导致导致小麦白粉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温度原因小麦白粉病在0-3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发病,但是最合适的发病温度范畴尾15-20度,当温度高于35度或者低于10度时,发病率会减少,病情发展会受抑,病害程度会减轻。
一样来说,小麦白粉病大多产生在天气暖和、湿度较大的季节,春季的3-5月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期。
特别在春季回暖比较快、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早春时很容易爆发小麦白粉病。
3.湿度原因在湿度方面来说,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70%,小麦极有可能产生白粉病,但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0-85%以上时,就会导致小麦白粉病大范畴的爆发流行。
这一点在正常年份降雨少、但当年春季多雨的小麦种植区,白粉病危害较为严重。
另外,在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时,如果播种期过早、种植密度过大、郁闭不透风、氮肥使用过量的麦地,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天气,都有可能造成白粉病的爆发流行,特别在遇到大风时容易产生倒伏,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危害。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4.施肥不当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户仍旧存在偏施氮肥、磷钾肥使用不足的不良施肥习惯。
在墒情肥力较好的情形下,氮肥使用过量,会造成苗株体内营养比例失衡,小麦因过旺生长、贪青旺长、茎秆细长瘦弱、易倒伏,从而着落自身的生理抗病抗逆性,在白粉病高峰期更容易染病受害。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小麦在感染白粉病早期时,先会在叶片上方显现1-1.5毫米大小的白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逐渐发展和扩大为长椭圆性或近圆形且长有白色霉粉的白色霉斑(白色霉粉是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发病后期时,这些病斑会连合成片、变成灰白色或浅褐色,并显现很多针头大小的散生黑色小点粒(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病情十分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植株看起来从上到下整体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到淡褐色的霉层。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间如何掌握,以及白粉病怎么防治吧!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
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白粉病的危害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
白粉病的药剂防治
1、越冬期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
注意,瓜
1。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一、合理田间管理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小麦连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扩散。
3. 清除病残体:在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源头,防止病害的越冬和传播。
4. 调整种植密度:适当调整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日照,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科学施肥1.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 适量追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适量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小麦的抵抗力。
三、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1. 定期巡视田间: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病害初期症状。
2. 及时防治病害:一旦发现白粉病病斑,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药剂、剪除病叶、清除病残体等。
四、合理使用药剂1. 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和小麦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2. 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药剂的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药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1. 建立病害监测系统:建立小麦白粉病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2. 积极防控:根据病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和范围。
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1. 加强病害研究:加大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特性、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科学防治技术:将科学防治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加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药剂、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性或耐性的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择品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包括以下几点:-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保持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湿度,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播种密度控制:合理控制小麦的密植程度,增加植株的通风和阳光照射,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病株清除: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减少病菌的传播。
-病虫害综合防控:及时发现和综合防控小麦病虫害,避免病虫害的交互感染。
-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注意灌溉的时机和方式,减少病原菌生长和传播的条件。
3.种植健康种子:使用经过处理的健康种子进行播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种子处理方法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常用的有益微生物包括拮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
5.化学防治:如发现小麦白粉病的早期症状,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三唑酮、噻菌酯、氟酰硫醇和多菌灵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施药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轮作和间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传播。
避免连作,间作其他作物可以打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周期,减少病害的发生。
7.防治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和研究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经验,寻找科学的防治方法。
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总的来说,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种子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轮作和间作等。
只有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31致富与农资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大、危害损失严重的常发性病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
本人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科学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介绍如下。
发生发病规律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大气条件对发病的影响较大。
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15~20℃,低于10℃时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度普遍在2.5米以上,又逢七八月高温,玉米地里温度过高,农户一般不太愿意进到地里进行病虫害防治。
特别是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较重,当玉米受害较重时,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建议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应用热雾工程技术,来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使玉米活秆成熟,粒大粒饱,千粒重高。
五、适当晚收保增产农民朋友一般习惯于将玉米70%、氮肥施用过多、群体过大,特别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极易发病流行,定陶区白粉病始发期一般在4月底5月初。
白粉病侵害小麦植株的地上部分各器官,主要侵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初期,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苞叶发黄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
但科学实验表明,玉米在苞叶刚发黄时,虽然籽粒上部发硬,但下部仍发软,含水分较高,说明还处在继续灌浆期,叶片仍在进行光合作用,茎秆和穗轴内营养物质仍在继续向籽粒内运转。
如在此时掰玉米则会影响千粒重。
据测定,当玉米苞叶刚发黄时,收掰的千粒重为269.64克,而将玉米苞叶发黄期向后再推迟8~10天收掰的千粒重为350克,可增产13.6%。
(贾友江 鄄城县农业局)致富与农资32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该选什么药防治,什么时间使用最有效?

人勤春来早,送技到田头。
今天我给农民朋友谈谈麦田白粉病的为害症状、防治时间、防治用药的选择,供大家参考。
小麦返青拔节后,麦田病虫害也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期麦田管理的好坏也决定小麦能否高产。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雨水增多,麦田迅速进入返青拔节期,小麦白粉病也普遍发生,一般情况下三月中下旬初侵染,四至五月份是危害盛期。
一、为害症状小麦返青到拔节春雨绵绵不停歇高湿环境易发病为害基部和茎叶最初发生茎基部出现白色粉状物叶片出现白霉层后期霉斑黑点出如果打药不及时迅速发展向上移严重侵染到穗部影响灌浆籽粒秕二、发病原因温湿条件很重要最适温度也不高十七八度宜流行连阴雨天发病早氮肥过多麦嫩绿群体过大苗郁闭叶片含糖量较高利于病菌来繁殖雨水过多排水差田间相对湿度大加上种植又过密麦田最宜把病发真菌类型白粉病病原孢子土壤生气流也能把病传条件适合大流行三、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好品种播前种子要拌种既可选择戊唑醇也可选择咯菌腈底肥施用要配方偏施氮肥麦过旺播量合理别过大通风不良没产量返青拔节看仔细发现病株要防治对症用药及时喷病虫统防最适宜以前常用三唑酮长期使用有抗性轮换用药效果好病情严重复配行防治小麦白粉病常用农药:戊唑醇、稀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用量少,长效内吸传导好。
戊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最好在发病初期使用。
醚菌酯、嘧菌酯等杀菌剂对白粉病预防、治疗、铲除作用,如果病情大发生时宜与戊唑醇、氟环唑等混配使用,效果更好。
四、推荐用药30%醚菌酯30∽50毫升,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40%醚菌.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适时用药最关键,发现有10%的病株时要及时用药,用足药,用足水,均匀喷雾,重喷中下部。
间隔10天再次用药,兼防锈病、纹枯病。
特别注意的是要早防治,一旦大发生,既使用药控制住病情,病叶也难以恢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近年来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下面就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吧!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条件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5、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