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及三种类型识别
油菜三种类型比较.
授粉
类型 生育期
白菜型
短,幼苗生长较快, 60-80天
芥菜型 中等
甘蓝型 较长,90-260天
耐寒、耐湿、耐肥、 抗(耐)病性都较强 易裂角 多数品种抗倒伏 产量高,潜力大 中国长江流域,加 拿大、欧洲等
抗逆性
农艺性状 裂角性 倒伏性 产量潜力 主要栽培地区
耐冻力较强,幼苗较耐 耐寒性、抗旱性、耐瘠 湿,耐旱性较弱,抗(耐) 性较强,抗(耐)病性居 病性较差 中 不易裂角 易倒伏 产量低 加拿大、中国西北部、 巴基斯坦 不易裂角 抗倒伏 产量较高 印度、俄罗斯、中国西 北部
根系
叶
特征特性 花
白菜型 刚开的花朵高于花蕾,花 药外向开裂,花瓣重叠或 呈覆瓦状 较肥大,与果轴夹角中等
芥菜型
甘蓝型
较大,刚开时花朵低于 较小,花瓣平展分离,花药 花蕾,花瓣平滑,侧叠, 内向开裂 花药内向开裂 细而短,与果轴夹角小 长,多与果轴垂直
角果
籽粒
小,千粒重2.5-3.5克,种 大小不一,千粒重2~4克, 较大,千粒重3.0-4.5克, 皮表面网纹较明显,有辛辣 种皮表面网纹较浅 种皮表面网纹浅 味 异花授粉,自交不亲和, 自然异交率75-95% 常异交作物,自然异交率 20-30% 常异交作物,自然异交 率10-20%
不发达 椭圆,有或无茸毛,薄被 蜡粉,有明显缺刻,薹茎 叶无柄、包茎
高大、松散、分枝性较弱强, 中等,分枝性中等,分 分枝部位较高 枝较粗壮
主根发达,根系木质化早,木 发育中等,支细根发达 质化程度高 叶片较大,粗糙有茸毛,密被 苗期叶色较深,叶面被 蜡粉,叶缘锯齿状,薹茎叶有 蜡粉,缺刻明显,薹茎 叶柄 叶无柄、半包茎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油菜种子生产技术》
三种不同类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比较
片中P O D、 S O D酶 活性 、 可 溶 性 蛋 白含 量 , 方法参 照邹琦[ 8 1 方法 测定 : P O D酶 活 性 采 用 愈 创 木 酚 比 色 法 测 定 ; S O D酶 活 性 采 用 氮蓝 四唑( N B T ) 光还 原法测定 ; 可溶性蛋 白含量采用 考马斯亮
前 我 国人 均 植 物 油 消 费 量 只有 1 0 k g 左 右 ,而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在
表 1 供 试材料 品种信 息及越冬率
1 4 k g , 是 食 用 植 物 油 严 重 缺 乏 的 国家 , 自给 率 只 有 3 9 %左 右 , 大 部 分 都 依 赖 于 进 口P l 。菜 籽 油 是 我 国最 主 要 的食 用 植 物 油 , 约占
中, 冬 芥 和陕 西 冬 芥 I B 4 0的 越 冬 率 较 低 , 均低于 8 0 %。
1 . 2生 物 学 形态 统 计 苗期及返 青期观察植 株植 物学形态 特征 , 包括 叶色 、 真 叶 刺毛 、 苗 期 生 长 习性 , 统 计 方 法 参 照伍 晓 明 。冬 前 苗 期 统 计 每
态特 征 及 越 冬 率 , 并 测得 降 温 前后 与抗 寒性 相 关酶 活性 变化 及 可 溶性 蛋 白含 量 。结 果表 明 , 白菜 型 和 甘 蓝 型冬 油 菜越 冬 率 较 高 , 芥 菜
型 冬 油 菜越 冬 率 较 低 ; 油 菜 生物 学 形 态特 征 发 生 变化 , 叶 色加 深 , 白 菜 型 冬 油 菜 叶 片刺 毛 较 多 ; 降温 后 各 品种 的 P OD、 S OD 酶 活性 和 可 溶 性 蛋 白含 量 均 升 高 , S OD 酶 活性 和 可 溶性 蛋 白含 量 变化 幅度 较 大 , 品种之 间 , 白 菜型 冬 油 菜 酶 活 性 高 于 其 它 品 种 且 升 高幅 度 较 大, 供 试 材料 中 , 白 菜型 冬 油 菜抗 寒 性 高于 甘 蓝 型 和 芥 菜 型 冬 油 菜 。 关键 词 : 冬 油菜 ; 抗寒性 ; 酶 活性 ; 可 溶 性 蛋 白含 量 ; 比较
油菜类型识别
技能训练1 油菜类型识别
油菜
油菜:
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Brassica L. sp)一年生 或越年生草本作物。根据染色体数及其同源性,把与油 菜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种分为两类:基本种有芸薹(北方 小油菜,B.campestris)、甘蓝(B.oleracea L.)和 黑芥(B.nigra);复合种有甘蓝型的欧洲油菜( B.napus)、芥菜型的大叶芥油菜(B.juncea Coss. )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中国栽培的油菜可 分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三类。
实践训练 :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和试验地的油菜品种准确识别油 菜的类型。
白菜型油菜
2.芥菜类型 株型较大,分枝性极强,密被或不被 刺毛或蜡粉。基叶披针形,蔓茎叶有明显叶柄。花小, 开花时花瓣两侧分离,角果细短,种子小,具辛辣味。 染色体数 n = 18 。系我国特有的油菜类型。栽培的有 细叶芥油菜和大叶芥油菜两个变种。
芥菜型油菜
3.甘蓝类型 株型中等或高大,枝叶繁茂,主根发 育中等而支细根发达。叶呈蓝绿色似甘蓝,多被蜡粉, 基叶半直立或甸旬,叶柄明显。叶片有明显缺刻。顶端 裂片大,中下部有小裂片几对,蔓茎叶无柄,基部半抱 茎。花瓣大,黄色,开花时重叠。角果较长,与果轴垂 直着生。种子黑色,较大。染色体数 n = 19 。本类型 栽培种原产欧洲。江苏栽培的品种有宁油 7号、秦优7 号、油研8号等。
油菜的类型
凡栽培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并用来收子油的统 称为油菜。它不单是一个种,而是包括芸薹植物的多个 种。
(一)油可分为白菜类型、芥菜类型和甘 蓝类型三大类型,每个类型中又包括若干个种。
1.白菜类型 一般植株较矮小。叶色深绿至淡绿。茎 茎叶无柄,叶基全抱茎。花瓣圆形,较大,淡黄至深黄 色,开花时花瓣两侧相重叠。角果较肥大,果喙显著。 种子大小不一,无辛辣味。染色体数 n = 10 。我国栽 培的有北方的小油菜和南方油白菜两个种。
.油菜三田报告
油菜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油菜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其三类型的识别。
2.掌握油菜动态生长发育。
3.学习油菜生物学形态特征及专业术语。
4.掌握油菜产量形成过程、理论产量及田间实收产量的估测方法和考种方法。
二.油菜的分类及形态特征我国栽培的油菜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
芥菜型芥菜型油菜的特点是基部叶片较小,茎有紫皮,上部枝条纤细,植株高大。
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
籽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千粒重l~2克,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白菜型白菜型油菜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
白菜型油菜籽粒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
籽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间。
甘蓝型这种油菜株高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有明显的缺刻,被覆着厚厚的一层腊粉。
苔茎叶片轮茎着生,这是残留的亲缘甘兰的痕迹。
花朵状如复瓦,植株没有辛辣味。
甘兰型油菜结果多,种子大,含油量高。
一般的千粒重在2.5~3.5克,少数品种在4克以上,含油量在42%,最高的可达45%一47%。
三.田间管理及记载3.1 田间记载2011.9.13 翻土耕地:选择地势平坦、质地肥沃疏松、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的田地作苗床,苗床面积与大田比例一般以1∶5~6 为宜,一般苗床面积大,留苗稀,有利于培育壮苗。
苗床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做到平、细、实。
苗床的6.2m*2m,沟深20cm 左右。
苗床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施磷肥5斤/亩,复合肥150斤/亩。
2011.9.20 播种[华双五号,中熟品种]称量种子9~10g,即0.6Kg/亩。
将种子与沙子混匀,均匀的播撒在地里,用铁锹拍实,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稻草,2~3天后将稻草揭开。
冬油菜由于冬前需要一段温暖时期培育壮苗,若播种过早,温度高,易旺长形成高脚苗,不利安全越冬;同时还易感染病虫害。
国内外油菜育种概
第一节国内外油菜育种概况一、世界各国油菜育种概况1.油菜的类型:油菜是一个农艺学名词,不是分类单元。
油菜按其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特性,大体上可把世界范围内栽培的油菜品种分为三大类型: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2n=20)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Coss L.,2n=36)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n=38)前两者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和邻近国家,后者则原产于欧洲。
2.三大类型油菜的传统分布和生产(1) 欧洲: 欧洲各国油菜以甘蓝型油菜为主,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次之。
(2) 中国:中国油菜以白菜型油菜为主,芥菜型油菜次之(作调料利用)。
(3) 印度和南亚:印度和南亚以印度以芥菜型油菜为主,白菜型油菜次之。
(4) 北美(主要是加拿大):北美各国则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5)大洋州(主要是澳大利亚):大洋州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6) 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以芥菜型油菜为主,用作生产调料和芳香油。
欧洲部分有少量甘蓝型油菜。
一油菜育种概况科学的油菜育种工作开始较迟。
(1)中国的油菜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孙逢吉,1948;Singh,1958)。
(2)欧洲的油菜育种工作也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且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最早在欧洲开展油菜育种,Lembke种子公司最早在北德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Lembke是当时欧洲的主栽品种,也是欧洲油菜育种的最基础材料。
1938年瑞典Svälov 种子协会(现为Svälov AB)育种实验站系统开展了油菜育种工作,由引进的Lembke 品种中通过系统育种育成甘蓝型冬油菜品种Matador (Andersson,1950)。
此后,丹麦、法国、波兰、英国等国都相继开展了油菜育种工作。
(3)加拿大油菜生产发展较迟,1941年起才由波兰引进白菜型春油菜(称为Polish type),由阿根廷引进甘蓝型春油菜(称为Argentine type)。
油菜的品种及分类
油菜的品种及分类农学0903 朱晨熹25油菜,又叫油白菜,苦菜,是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原产我国,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属十字花科白菜变种。
凡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中栽培作为油用的植物,统称为油菜。
其中包括很多种类。
我国栽培的油菜,按其形态和特性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
1、芥菜型油菜该类型通称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或大油菜,原产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
植株高大,株型松散,分枝纤细,分枝部位高,分枝多,主根发达。
幼苗基部叶片小而窄狭,披针形,有明显的叶柄,叶面皱缩,且具刺毛和蜡粉,叶缘一般呈琴状,并有明显的锯齿,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
薹茎叶具短叶柄,叶面稍有皱缩。
花瓣较小,不重叠,四瓣分离,角果细而短,种子有辣味,呈黄、红、褐色或黑色,籽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千粒重l~2克,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含油量低,一般在30%~35%,高的达60%以上,且油分品质较差,不耐藏,生育期较长,产量低,但抗旱、耐瘠性较强。
代表品种有牛尾梢、涟水小油菜、新油1号等。
在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等地种植较多。
2、白菜型油菜油菜三大类型之一。
学名Brassia campestris L.。
包括原产中国的芸薹和油白菜。
染色体组为aa,n=10。
白菜型油菜是原产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白菜演化来的,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
边缘有明显的琴状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层薄薄的腊粉,又称为小油菜、矮油菜和甜油莱,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
另一种白菜型油菜是从小白菜演化来的,在古籍中称为油青菜。
它的特点是株型高大,分枝性强,茎秆粗壮,基叶发达,半直立的。
宽大的叶片呈随圆形成或卵圆形,全缘或波状,无琴状缺刻。
我国各地称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
白菜型油菜籽粒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
籽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间。
油菜的类型与特征特性
三、我国油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冬油菜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据统计我国南方冬闲田约2亿多亩,仅湖 南、江西、广西冬闲田就有8000万亩,而 油菜种植面积仅1亿多亩,导致冬闲田每 年1/3的光、温、水、土资源没有得到利 用。
2、油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油量较低, 影响综合效益
我国油菜籽平均单产比欧洲平均产量要低20-50%, 表明我国油菜产量还有较大潜力。
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迟,现在已经取得较 好进展。
四、油菜的类型与特征特性
1、油菜的类型(禹三角)
我国油菜三类型的形态
白菜型
甘蓝型 芥菜型
2、油菜的特征
主花序
无柄叶
角果
苔茎段
一次分枝
伸长茎段 缩茎段
二次分枝
短柄叶
长柄叶
油菜中熟品种一般30节左右,其中缩 莖段15节左右,着生长柄叶;伸长茎段7-8 节,着生短辆叶;苔茎段7-8节,着生旡柄 叶。
花芽分化 胚珠分化 授粉受精
(3) 各生育阶段的器官建成特点
器官建成
主茎节数 决定期
有效花芽 有效胚珠 结合子数 粒重油分 决定期 决定期 决定期 决定期
苗前期—主茎节数决定期
第一个 分化的 花芽形 成的角 果
苗后期—有效花芽数决定期
有效花芽 数决定期
蕾苔期—有效胚珠数决定期
时期 花芽分化—花蕾原始体分化 花蕾原始体分化—花蕾形成
花序着生在主茎积分枝顶端。主花序 一旦分化,主茎节数就确定了。
3、油菜的生物学特性
花芽分化
萌出 发苗
苗前期
苗后期 现蕾抽薹 始花盛花
成熟
(1)生长发育时期(长沙,中熟品种)
发芽出苗期
油菜品种简介
油菜品种简介(19个)川油21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双低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9403A,保持系9403B和双低恢复系9403R三系配套而成。
200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编号:川审油60号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
全生育期218天左右,株高200cm左右,匀生分枝,一次分枝7—8个;单株角果470个左右,每果平均14.2粒,千粒重3.44g,含油量(干基)37.78%;种子芥酸含量为0.04%,商品菜籽硫苷含量39.62μmol/g饼,达双低标准。
抗倒力强。
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
3、产量表现:经1998、1999两年省区试,18点次均增产,平均亩产140.4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6.39%。
2000年省内4点生产试验各点均增产,平均亩产151.5kg,比CK1中油821增产21.01%;比CK2蜀杂六号增产15.71%。
4、栽培要点:播种期:育苗移栽,川西平原9月15—20日,丘陵区20—25日播种,直播10月上旬播种,苗龄25—30天。
直播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7500—8500株,直播亩植15000—16000株。
施肥水平:亩施纯N10—12.5kg,有机肥为主,N、P、K、硼配合施用,重底早追,花期防治菌核病。
德油早一号1、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广汉市三星堆油菜研究所选育。
母本9701A(B)由特早熟油菜Ⅲ—257与双低两用系油菜207AB杂交育成;父本9508用川油11与早熟双低油菜杂交筛选而成。
1998年用两用系9701A(B)与9508杂交育成核不育双低杂交新组合98015。
200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编号:川审油2003 0052、特征特性:植株幼苗生长半直立,叶色浅绿,花叶型,叶与茎蜡粉均不明显,株高200cm左右,匀生分枝,有效分枝9—12个,生序长72.6cm,花瓣大而重量叠,花色黄,平均单株有效角果421.5个,每角粒数15.2粒左右,千粒重3.77g。
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
2、根
• 直根系,由主根、侧根、根毛组成。上部 膨大而下部细长,呈圆锥形,垂直向下生 长,入土深达50 cm以上,侧根发达,密集 在表土20~30cm。
3、根颈
• 子叶节以下到第一条侧根发生处的整个幼 茎;
• 随幼苗生长,根茎不断增粗,到开花为止, 是油菜冬季储藏养分的器官;
• 根颈的粗细、长短是衡量油菜苗期生长强 弱的指标之一:壮苗根颈粗短,根系发达, 而弱苗根颈细长,根系发育不良。
• 六盘山以东和延河以南,太岳山以东为冬 油菜区;六盘山以西和延河以北,太岳山 以西为春油菜区。
• 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云贵高原。种 植面积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90%,总产约 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六个亚区:华北关中亚区,云贵高原亚区, 四川盆地亚区,长江中游亚区,长江下游 亚区和华南沿海亚区。
• 物质分解转运期:终花后油菜角果发育成 熟期间,主茎、分枝、花序轴的贮藏物质 分解转移到角果内,供种子发育需要。
5、分枝
• 由茎杆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 • 类型:一次分枝、二次分枝、三次分枝等。 • 分枝株型 ✓ 下生分枝型(株型呈丛生状或筒状) ✓ 匀生分枝型 (株型呈扫帚型) ✓ 中生分枝型(株型呈纺锤型)
花型
白菜型
芥菜型
甘蓝型
甘蓝型
白菜型
芥菜型
8、种子
• 油菜的果实是圆筒形的长角果,由果柄、果身和 果喙组成。
• 果身包括两片壳状果瓣和假隔膜,种子着生于假 隔膜两侧的胎座上。当油菜开花受精后,花柱成 果喙,子房形成果身,花柄发育成果柄。
• 角果果壳由4心皮组成。
• 一个角果最终发育形成10~30粒左右的种 子。种子一般呈球型或近球型,长度2mm 左右。千粒重为2~4g。
油菜的品种及分类
油菜的品种及分类农学0903 朱晨熹25油菜,乂叫油白菜,苦菜,是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原产我国,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届十字花科白菜变种。
凡是十字花科芸苔届中栽培作为油用的植物,统称为油菜。
其中包括很多种类。
我国栽培的油菜,按其形态和特性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
1、芥菜型油菜该类型通称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或大油菜,原产丁我国西部和西北部。
植株高大,株型松散,分枝纤细,分枝部位高,分枝多,主根发达。
幼苗基部叶片小而窄狭,披针形,有明显的叶柄,叶面皱缩,且具刺毛和蜡粉,叶缘一般呈琴状,并有明显的锯齿,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
羞茎叶具短叶柄,叶面稍有皱缩。
花瓣较小,不重叠,四瓣分离,角果细而短,种子有辣味,呈黄、红、褐色或黑色,籽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千粒重l〜2克,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含油量低,一般在30%〜 35%,高的达60%以上,且油分品质较差,不耐藏,生育期较长,产量低,但抗旱、耐瘠性较强。
代表品种有牛尾梢、涟水小油菜、新油1号等。
在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等地种植较多。
2、白菜型油菜油菜三大类型之一。
学名Brassia campestris L. 。
包括原产中国的芸堂和油白菜。
染色体组为aa,n=10。
白菜型油菜是原产丁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白菜演化来的,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
边缘有明显的琴状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层薄薄的腊粉,乂称为小油菜、矮油菜和甜油莱,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
另一种白菜型油菜是从小白菜演化来的,在古籍中称为油宵菜。
它的特点是株型高大,分枝性强,茎秆粗壮,基叶发达,半直立的。
宽大的叶片呈随圆形成或卵圆形,全缘或波状,无琴状缺刻。
我国各地称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
白菜型油菜籽粒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 以上。
籽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间。
油菜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及三种类型识别
基生叶
茎生叶及花
油菜三种类型的主要特征
类 型
株型
根
主根不 发达, 支细根 及发达 主根发 达,入 土较深, 支根较 少
主茎及分枝
叶形及叶色
花
果实
较矮 白 小, 菜 株高 型 1m左 右 较高 芥 大, 菜 1.5型 2m
花较大, 基生叶薄且宽大, 主茎生长弱, 花瓣圆形, 叶片全缘或波浪 形, 角果大,种子 分枝性强, 开花时花 中等。 具叶柄;茎生叶无 部位低 瓣两侧重 叶柄,叶基全 抱茎。 叠。 主茎生长强, 分枝部位高, 分支与主茎 角度小,分 枝数少而细 主茎生长较 强,分枝部 位和数量介 于前两者之 间 叶薄、多有刺毛; 基生叶琴形,缺刻 深,具长柄;茎生 叶具短柄,不抱茎, 呈披针形。 果实瘦小、细 花较小、 短,果柄与果 花瓣较长, 轴夹角小,种 开花时完 子小,每果内 全分离 种子数目较多。 花大,花 瓣圆形, 开花时两 侧重叠。 角果上有蜡粉, 果柄与果轴夹 角呈直角,种 子大。
主根和 甘 中等, 支细根 蓝 1都较发 型 1.5m 达
叶片厚蓝绿色,被 有蜡粉。基生叶大, 有明显缺刻,有长 柄;茎生叶无柄, 叶基半抱茎,呈戟 形。
类型 主要栽培种 起源地 染色体数 茎下叶 茎
白菜型 南方矮油菜、北方小油菜 长江流域和西北部及中亚 n=10 主根略膨大,肉质,侧、支根 较多,根群发达 淡绿或绿色 有或无茸毛 全缘或浅锯齿 半圆形、倒卵圆、心脏形 无柄,叶基全抱茎 无柄,叶翅或叶身两侧延伸 短叶柄,部分抱茎着生 中等高大,茎秆粗壮,分枝性 强 淡黄至深黄,花瓣圆形。开花 时相邻花瓣重迭,展开略 呈圆形,花较大 角果扁圆较肥大,籽粒小大不 一,有黄、黄褐,有浅网 早熟需肥少,抗病力弱,产量 较低,潜力中等。要求土 层深厚、肥沃、平丘区种 植 2.5~4.5 35~40%
第二节 油菜春季观察
• (6)种子 种子由子房内受精的胚珠发育而 成。每个角果胚珠数约20-40粒,胚珠一旦 受精,即发育为种子。成熟的种子形状一 般为圆形,表面光滑。种皮颜色有暗褐、 红褐和黄色三种。每粒种子有种皮和胚 (子叶、胚茎、胚芽、胚根)两部分组成。 种子大小常以千粒重表示,一般分为五种: 极小粒(千粒重1-2克);小粒(千粒重2-3 克);中粒(千粒重3-4克);大粒(千粒 重4-5克);极大粒(千粒重5克以上)。
六、具体讲授的参考内容: 具体讲授的参考内容
油菜三大类型生长、发育、 油菜三大类型生长、发育、结荚习 性及杂交技术实践
实际意义
• 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作物 总产量的30%以上,油菜产品在食用、工业和农 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油菜 最早和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油菜营养价值 高,经济用途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对实现 小康富裕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油菜 的三大类型形态特征,遗传特性,是掌握油菜生 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也是提高育种、栽培水平的 必备前提条件。通过实践教学,使同学们熟悉油 菜各器官及形态特征,学会考查油菜的经济形状, 明确其发育进程及栽培要点,能识别不同的类型。
技能内容
1.观察比较三大类型油菜越冬抗逆行特征; 2.种植观察圃并定期观察各类型的根、茎、分枝、叶、 花序、花、角果类型,比较子叶、根系的形态,注 意不同类型品种幼苗期、中后期、开花期、收获期 的植株特性,明确根、茎、叶、花、角果、种子的 形态区别; 3.开花习性的观察 重点观察不同类型花芽分化、分 枝出现及开花特性,开花的早晚,连续开花性等; 4.结角习性的观察 在田间选择同等大小的单株若干, 插牌定点。定期观察。 5.用解剖针和双目扩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根及根茎部菌 核菌发生情况和特征; 6.综合观察评定供试品种的优缺点,掌握播种、育苗、 移栽、杂交、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油菜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
又名芸苔,拉丁学名为Brassica chinensis L。
外形呈茎圆柱形,多分枝。
叶互生。
总状花序,花黄色鲜,开花期长,蜜腺发达。
结长角果,种子球形,有红、黄等颜色,含油率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五十。
原产我国,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属十字花科白菜变种。
南北广为栽培,四季均有供产。
质地脆嫩,略有苦味。
油菜的招牌营养素含量及其食疗价值可称得上诸种蔬菜中的佼佼者。
据专家测定,油菜中含多种营养素,所含的维生素C比大白菜高1倍多。
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宽肠通便,强身健体。
油菜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它包括芸苔属中许多种,根据我国油菜的植物形态特征,遗传亲缘关系,结合农艺性状。
栽培利用特点等,将油菜分为三个种类型,即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每个类型中又包括若干个。
白菜型油菜该类型又称小油菜或甜油菜。
其植株矮小,幼苗生长较快,须根多;基叶椭圆、卵圆或长卵型,叶上举,有多刺毛或少刺毛,被有蜡粉或不被蜡粉,苞茎而生;分枝少或中等,花大小不齐,花瓣两侧相互重叠,自交结实性很低。
种子有褐色、黄色或五花子色,大小不一,千粒重3g;含油量中等,一般在35%~38%,高的达45%以上。
该类型生育期短,成熟较早,耐瘠薄,抗病力弱,生产潜力小,稳产性差。
该类型还可分为两个种:1、北方小油菜古代文献中称为芸薹,株型矮小,分枝少,茎秆细,基叶不发达,叶椭圆形,有明显琴状缺刻,且多刺毛,薄被蜡粉。
主根常膨大,人土较深,抗寒、耐旱、耐瘠。
代表品种有耙齿蔓、关油3号等。
2、南方油白菜古代文献中称为崧菜,其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普通小白菜的一个油用变种。
株型中等,分枝性强,茎秆较粗,苗一般半直立或直立。
叶片较宽大,色淡,中脉较肥厚,叶全缘或波状,一般不具琴状缺刻。
主根不膨大,支根细根较多。
一般耐涝、耐瘠、抗病力差。
代表品种有泰县油菜、洞口甜油菜等。
芥菜型油菜该类型通称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或大油菜,原产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
油菜籽品种知识
油菜籽品种知识一、品种概况油菜籽是草本十字花科作物,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其籽粒是制浸油脂原料主要品种之一。
栽培遍及全国,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
其种植面积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首位。
油菜的果实为角果,角果由果啄、果身、果柄三部分组成。
角果成熟后,由于果瓣失水收缩,能自动开裂,种子呈圆球形或卵圆形,由种皮、胚及胚乳遗迹三部分组成。
种子的化学成分,一般含氮3.9%-5.2%,蛋白质24.6%-32.4%,纤维素 5.7%-9.6%,灰分 4.1%-5.3%,油脂37.5%-46.3%。
油菜籽中含有一定量的芥酸,会影响油菜籽及菜籽油的质量。
油菜籽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碱、单宁等化学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故菜籽饼需去毒后才能作饲料。
世界油菜种植面积以亚洲最大,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但单产过低,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
其次为欧洲,种植面积较亚洲小,产量却占世界总产量的37%以上。
世界上主要生产油菜的国家除我国以外,还有印度、加拿大、巴基斯坦、法国、波兰、瑞典等国。
加拿大40年代开始种油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油菜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年出口近100万吨。
世界各国的出口贸易量,年平均约150万吨。
波兰、瑞典、丹麦、法国、民主德国等国,年出口几万吨到几十万吨。
荷兰、德国、意大利、日本是进口油菜籽(油)的主要国家。
我国出口油菜籽的品质与加拿大相似,瑞典质量略好。
二、油菜籽的分类根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可将油菜分为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埃塞俄比亚芥菜四大类,后者种植面积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种植前三种类型的油菜。
1、白菜型油菜: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北方春播的小油莱,原产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此类油菜植株矮小,分枝少,茎秆细,基叶不发达,叶椭圆形,有明显琴状缺刻,且多刺毛,被有蜡粉,匍匐生长。
这种油菜春性特别强,生长期短,耐低温,适宜于高海拔;无霜期短的高寒地区作春油莱栽培,分布在中国的青海、内蒙古及西藏等地区。
油菜(5)(1)
第八章油菜第一节概述1我国油菜生产概况和分区油菜占总油料作物的30%,总产量占38%。
油菜品种多、适应性强而广。
油质利于健康,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
我国分冬油菜(长城以南)和春油菜两大产区:(1)冬油菜区分为5个亚区:①华北关中冬油菜区包括我省陇东、陇南,是我国最北的冬油菜区。
气候特点:冬寒春旱。
因此应注意:①选强冬性品种,注意防冻越冬;②要及时早播,冬前培育壮苗。
一般在8、9月播种,春天干旱,应注意秋雨春用。
②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的重要油菜产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油菜。
③四川盆地冬油菜区也是我国的重要油菜产区,油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④云贵高原冬油菜区四季如春,适宜种油菜。
⑤华南沿海冬油菜区(2)春油菜区长城沿线、西北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又分为2个亚区:①甘、新、蒙春油菜区河西走廊、中部干旱地区、宁夏、内蒙、新疆等地。
②青藏高原春油菜区青海、西藏全部及我省祁连山(天祝、民乐),无霜期短,仅6、7、8三个月,仅能种生育期很短的小油菜。
也包括甘南、洮岷山区春油菜区。
2甘肃省的油菜生产概况和分区面积由原来的33333.3hm2增加到目前的10万hm2左右。
全国以冬油菜为主,我省主要为春油菜(80%以上)。
2.1冬油菜区分为2个亚区:①陇东冬油菜区②陇南冬油菜区2.2春油菜区分为4个亚区①河西走廊春油菜区②中部干旱春油菜区③祁连山地区春油菜区④洮岷高原春油菜区3国外油菜生产简况国外油菜发展很快,单产及总产增加都很快,尤其加拿大发展最快,为油菜主产国。
栽培高产、含油率高的“双低”油菜。
另外,用油菜、大豆等制造人造黄油、食用油的需要量也增大,因此油菜生产发展很快。
第二节油菜的植物学特征1根系直根系,主根基部肉质部分积累糖分(甘、白),芥菜型的主根基部木质化早。
油菜根部分泌有机酸--可分解不溶性磷酸盐,也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因此油菜是仅次于豆科作物的养地作物。
2叶真叶:①基生叶:着生在根头上苗期的叶片,面积大,有长叶柄,也叫长柄叶。
主要类型油菜的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
主要类型油菜的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油菜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主要分为夏油菜、秋油菜和冬油菜三个主要类型。
这三个类型的油菜在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是夏油菜。
夏油菜的主要授粉方式是自交,即花粉来自同一花的雄蕊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
这种自交授粉方式使得夏油菜的自交亲缘关系比较近,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夏油菜的育种特点是产量稳定,适应性强,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但遗传多样性较低,抗逆性差。
因此,夏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其次是秋油菜。
秋油菜的授粉方式主要是自交和异交。
自交是指花粉来自同一花的雄蕊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异交是指花粉来自不同的花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
相比夏油菜,秋油菜的自交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秋油菜的育种特点是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高,适应性强,但产量和抗逆性相对较低。
因此,秋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最后是冬油菜。
冬油菜的授粉方式主要是异交,即花粉来自不同的花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
这种异交授粉方式使得冬油菜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种群内的个体差异较大。
冬油菜的育种特点是遗传多样性高,适应性强,但生物学特性相对不稳定,产量和抗逆性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冬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夏油菜、秋油菜和冬油菜在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上有一些区别。
夏油菜主要通过自交授粉,遗传多样性较低,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秋油菜通过自交和异交授粉,遗传多样性较高,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冬油菜主要通过异交授粉,遗传多样性较高,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的稳定性。
这些不同的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为油菜的育种和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菜主茎上不同叶柄长度 A.长柄叶 B.短柄叶 C.无柄叶 1.叶身2.叶柄
4花
油菜为无限总状花序,花瓣4片,十字形,浅 黄或鲜黄,花萼4枚,雄蕊4长2短、雌蕊1枚, 蜜腺4个。
5果实
油菜果实为角果。角果由果柄、果身及果喙组成,果身由两片 果壳合生而成,两果壳联结处有侧生隔膜,胚珠着生在隔膜两 侧,成熟时两果壳连接处容易开裂。种子球形,有黑色、褐色、 红褐色或黄色。种子大小视类型、品种而异。
▪ 茎的颜色有绿色、微紫色 和紫色,茎光滑或被有蜡 粉。
3、薹茎段 2、伸长茎段
1、缩茎段
油菜的分枝型 1.下生分枝型 2.匀生分枝型 3.上生分枝型
3叶
油菜叶片分子叶和真叶 两种。真叶分为基生叶 和茎生叶,叶形复杂, 变化多,有无柄和有柄 之分。
叶片叶缘有全缘、波状、 锯齿、缺刻等。
叶色有淡绿,浓绿、暗 绿、淡蓝等。叶面光滑 或具蜡粉、或具有刺毛。
中等高大,茎秆粗壮,分枝性 强
淡黄至深黄,花瓣圆形。开花 时相邻花瓣重迭,展开略 呈圆形,花较大
角果扁圆较肥大,籽粒小大不 一,有黄、黄褐,有浅网
早熟需肥少,抗病力弱,产量 较低,潜力中等。要求土 层深厚、肥沃、平丘区种 植
2.5~4.5
35~40%
芥菜型
甘蓝型
大叶芥油菜பைடு நூலகம்细叶芥油菜
欧洲油菜、日本油菜
基生叶
茎生叶及花
油菜三种类型的主要特征
类 型
株型
根
主茎及分枝
叶形及叶色
花
果实
白 菜 型
较矮 小, 株高 1m左 右
主根不 发达, 支细根 及发达
主茎生长弱, 分枝性强, 部位低
基生叶薄且宽大, 叶片全缘或波浪 形,
具叶柄;茎生叶无 叶柄,叶基全 抱茎。
花较大,
花开瓣瓣花两圆时侧形花重,角中果等大。,种子 叠。
基生叶、茎生叶
2、白菜类型
▪ 也称矮油菜、甜油菜、小油 菜或白油菜。
▪ 株高小于1m,分枝部位低。 基生叶薄且宽大,椭圆、卵 圆或长圆,色浅光滑,中筋 明显,叶片全缘或波浪形; 茎生叶无叶柄,叶基全抱茎, 多为戟形叶。
▪ 花较大,花瓣圆形,开花时 花瓣两侧重叠。角果大,种 子一般为褐色或黄色。
茎生叶
着物(蜡粉、刺毛等的有无和多少),叶柄叶翅的 有无; 3.花的大小和颜色,花瓣皱缩和折叠情况; 4.角果着生状态,角果的大小和粗细; 5.种子大小和颜色,辛辣味的有无; 6.植株高度,分枝的多少及部位,株型。
1、甘蓝类型
又称欧洲油菜。 此类油菜因其幼苗期叶片长相类似甘蓝而得此名。
株型中等,高度1.0 ~1.5m,分枝部位及分枝居中, 茎上有蜡粉。叶片厚蓝绿色,被有蜡粉。基生叶大, 有明显缺刻,有长柄;茎生叶无柄,叶基半抱茎, 呈戟形。花大,花瓣圆形,开花时两侧重叠。角果 果柄与果轴呈直角着生,种子大,黑色或褐色等。
果喙
果身
果柄
6种子
▪ 种子球形,有黑色、褐色、红褐色或黄色。种子大 小视类型、品种而异。
(二) 三个类型的特征
我国的栽培油菜可以分为3大类型,即甘蓝型、 白菜型和芥菜型。
(二)油菜类型的识别
试根据实验材料,从以下方面识别油菜三种类型的 形态特征:
1.根系发育情况; 2.子叶形状,基叶和基叶的大小、形态、厚薄、附
实验一
油菜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及 三种类型识别
实验目的
一、了解油菜的植物学形态特征; 二、掌握识别油菜类型的主要依据。
甘蓝型
白菜型
芥菜型
原理与器材
(一)材料:油菜三大类型的新鲜植株标本 及干标本;各种叶形的蜡叶标本,不同类 型的果实;三大类型油菜各生育时期的特 征总结表;挂图等。
(二)用具:解剖镜、手持扩大镜、解剖镜
起源地 染色体数
根系
叶色
叶面
叶缘
叶
叶形
主茎上叶
主茎中叶
主茎下叶
茎
花
角果及种子
生态特点
千粒重(克) 含油率
白菜型
南方矮油菜、北方小油菜
长江流域和西北部及中亚
n=10
主根略膨大,肉质,侧、支根 较多,根群发达
淡绿或绿色
有或无茸毛
全缘或浅锯齿
半圆形、倒卵圆、心脏形
无柄,叶基全抱茎
无柄,叶翅或叶身两侧延伸
短叶柄,部分抱茎着生
我国西部及西北部
地中海沿岸西北地区
n=18
n=19
主根不膨大,木质化,侧、支根 主根略膨大,肉质,侧、支根较多,
较少,主根入土深
根群发达
青绿、油绿或带紫色
叶厚灰绿、蓝绿及暗绿色
密被茸毛
光滑,无茸毛,被蜡粉
锯齿细而深,琴状或羽状缺裂 裂片锯齿或全缘呈琴状,羽状缺裂
披针形、匙形等
椭圆、长椭圆、卵圆
有叶柄,不抱茎
甘 蓝 型
中等, 11.5m
主根和 支细根 都较发 达
主茎生长较 强,分枝部 位和数量介 于前两者之 间
叶片厚蓝绿色,被 有蜡粉。基生叶大, 花大,花 有明显缺刻,有长 瓣圆形, 柄;茎生叶无柄, 开花时两 叶基半抱茎,呈戟 侧重叠。 形。
角果上有蜡粉, 果柄与果轴夹 角呈直角,种 子大。
类型 主要栽培种
芥 菜 型
较高 大, 1.5-
2m
主根发 达,入 土较深, 支根较 少
主茎生长强, 分枝部位高, 分支与主茎 角度小,分 枝数少而细
叶薄、多有刺毛; 基生叶琴形,缺刻 深,具长柄;茎生 叶具短柄,不抱茎, 呈披针形。
花花开全较瓣花分小较时离、长完,果短轴子种实,夹小子瘦果角,数小柄小每目、与,果较细果种内多。
3、芥菜类型
也称辣油菜、高油菜、苦 油菜或大油菜。
株型高达1.5~2.m,分 枝性强,茎杆纤维多且坚硬; 叶薄、表面粗糙,多有刺毛, 叶色较深;基生叶琴形,缺刻 深,具长柄;茎生叶具短 柄,不抱茎,呈披针形。花 较小、花瓣较长,开花时完 全分离;果实瘦小,种子数 较多,种子小,具辛辣味, 红褐色或黄色等。
实验步骤
(一)油菜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 1.根的观察 2.茎的观察包括主茎和分枝 3.叶的观察 4.花的观察 5.果实的观察 6.种子的观察
▪ 1根 直根系, 主根粗壮, 入土深,支根发达,根系 集中分布在耕层25cm左右。
▪ 2 茎 油菜主茎呈不规 则圆柱形,下粗上细。茎 上各节可以发生第一次分 枝,依次可发生第二次、 第三次分枝。据分枝着生 位置,一般可分为三种类 型(见图)。
无叶柄,叶痕较窄而短
有明显叶柄
短柄叶,叶痕较宽,两端下垂
有明显叶柄,叶窄小
长柄叶,叶痕较宽,两端平伸
中等高,茎枝较纤细,株型松散 高大粗壮,分枝型中等 分枝部位高
鲜黄至淡黄或粉白,花瓣稍长, 黄色,花瓣圆形,开花时花瓣两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