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9人教版-小学2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配套教案-第9单元(02)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九、总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2页【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五部分:100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
《数学广角》的重点在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通过复习表内乘法,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表内乘法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能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基本计算。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由于是总复习,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形成系统的网络结构,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计算,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的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进位和退位的加减法运算 still 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情境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进行进位和退位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动手操作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故事情境和实践活动。
2.教学卡片:准备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卡片,用于学生练习。
3.教学素材:准备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素材,用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实物展示,呈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
重庆市-2019人教版-小学2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配套导学案-第2单元(02)
不进位加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1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从例1重点学习并解决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学习计算顺序。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计算方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自主学习1、口算.20+50 30+40 60+20 70+10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理解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3、例1是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
应该用()计算。
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十个十个还可以列成:口答:。
4、我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列式时要注意。
5、学完教材第13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
完成教材“做一做”。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列式计算32+66+3259+4040+592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列竖式要注意,也就是个位和()对齐,十位和()对齐。
然后从()位开始计算。
也就是()位加完后又加()。
4 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先将,然后。
2、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列()算式计算。
3、个位加起来的数写在()的下面,十位加起来的数写在()。
四、过关检测:1、 2 3 4 2 6 9 8 4+ 4 5 +5 6 +3 0 + 1 32、一双球鞋44元,一个足球55元,买下来一共要多少钱?3、哪两个两位数合起来是85?你能说出几组?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第2课时进位加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重庆市【人教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96
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P7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对口诀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6×4 5×3 2×7 5×43×4 2×8 4×2 7×45×7 5×8 2×8 2×1二、新授1.教学例3出示第78页主题图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让学生完成填空:每个玩具盒()元,买()个,这里有()个()师:你能列什么算式?学生口答:8+8+8=24 8×3=24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 能力迁移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再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重庆市【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002)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
排列和组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二、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四、教学过程:(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数字王国里去玩,同学们想不想去?(想)那里有很多小朋友等你们来他家做客。
(二)、讲授1,初步感知排列(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数字王宫,但是你们先要把大门的密码锁找开,你们才能进去,密码提示:由数字1,2组成的最小两位数)师:请孩子们先独自摆摆,可以边摆边记,看谁摆最完整。
生1:我可以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
生:我也是。
(2)(课件出示:数字王国的1,2,3三个小朋友来迎接你们,他们要和你做个游戏,就是他们三个人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师:同学们,密码锁的数字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
那用数字小朋友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生1:我们摆了13,32,21生2:我们摆了13,12,23,31,32生3:我们摆了13,31,23,32,12,212,合作探究排列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再按你们的方法一边摆,一边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
重庆市【人教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9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 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 3 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 表示 5,那么
表示( ),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 2 乘 3 得几?
b 3 个 4 是多少?
数学备课大师 【全免费】
第 4 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 5 课时 2、3、4 的乘法口诀(2)
【教学内容】:书本第 56~57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 2、3、4 乘法口诀,初步记住 2、3、4 的乘法口诀,
初步会计算 4 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熟记 2、3、4 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5×3=★ ◆ ×5=10 ●× 5=25 ■×2=10 4×◎ =20
1×5=□ △×5=15 ☆ ×5=20 ◇×◆ =25 5×★ =30
“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数学备课大师 【全免费】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 五五(பைடு நூலகம்
) 四五(
)
二四(
)三三(
) 二二(
) 三四
(
) 三五(
)二五(
) 四四
(
) 一一(
) 一四(
)
[设计意图]巩固 2~3 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C 5 个 3 的积是多少?
2019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二上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重庆市【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配套教案0(002)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庆市【人教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1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不进位加(1)【学习内容】:课本P12例1【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练习二第1题前两小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笔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上数学第9单元教案
第9单元第1课时主备人:丁玉蓉执教者:丁玉蓉教材分析:教科书第一部分以建立“成长小档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学习中有趣的事情进行回顾。
4幅图所呈现的整理内容依次为表内乘法、角的初步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
表内乘法的复习包含乘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计算。
角的初步认识的复习包含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能自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能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整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课型:新知探究课主要教学方法: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课时安排:1课时集体共案设计意图及个性重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星期天,聪聪和明明结伴而行,先去了海洋馆。
海洋馆来了一位小明星——会算术的小海豹。
小海豹可厉害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海豹现场表演做算术题,好吗?(出示课件)师:这些算式都是我们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这节课我们将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分类复习,建构网络1.计算的整理和复习。
(1)分类整理,建构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知识网络。
师:你可以给小海豹做的这8道题分分类吗?学生小组内整理、交流。
汇报交流分类整理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9单元总复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9单元总复习关键信息项:1、教案适用教材版本: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教案所属单元:第 9 单元3、教案主题:总复习4、教学目标5、教学重难点6、教学方法7、教学资源8、教学过程9、教学评估方式11 教学目标111 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第9 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乘法口诀、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等。
112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11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1211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
1212 巩固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方法,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1213 清晰认识角的特征,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122 教学难点122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222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灵活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1223 准确判断角的类型,尤其是在复杂图形中。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
13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1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134 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展示数学概念和图形。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142 教具:直尺、三角板、乘法口诀卡片、角的模型等。
143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的图片、动画和练习题。
15 教学过程151 知识回顾1511 引导学生回顾第 9 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乘法口诀、长度单位、角的认识等。
1512 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52 重点讲解1521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1522 例如,对于乘法计算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进行再次讲解。
153 课堂练习1531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人教版)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教学内容:课本P102、105页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发展练习完成105页第2题。
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
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里能填几。
(补充练习题)5□75754□+□6-3□-3□+257□4□3□6□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重庆市-2019人教版-小学2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配套导学案-第9单元(02)
第1课时比一比量一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
一、在○里填上>、<或=.
1米○100厘米84厘米○48厘米
5米○50厘米95厘米○1米
2米○20厘米35厘米○3米
二、在()里填上m或cm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一条跳绳长2()⑥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三、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四、育才小学有21名男教师,38名女教师。
育才小学一共有多少名教师?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比育才小学少多少名?
五、果园运走了18箱橘子,还剩下29箱橘子。
果园一共收了多少箱橘子?还收了43箱苹果,橘子和苹果一共收了多少箱?
六、一根绳子长1米,用去了40厘米,还剩下多长?。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20名,其中女生 8 人,男生12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学习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
学习难点:1、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新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口算卡、相关实物、口诀表。
学习时间:5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目标:1、学会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回顾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和整理,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学习准备:习题课件。
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和整理有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你打算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小组进行交流。
二、整理和复习1、整理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对这一单元进行复习?那你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收获?如果让你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你认为哪个是重点?哪个是基础?你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小组的意见,整理知识点,绘制整理图。
2、说说你的整理结果请学生上来汇报。
你认为这个单元的重点在哪?那你能来当小老师,帮助大家复习嘛?3、重点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
你能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吗?独立编写。
先估计一下它大概得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请分别笔算这两道题。
边计算边思考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汇报。
笔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做十。
)如果是连加连减,或者是加减混合呢?那怎样计算?三、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1,再同桌互改。
2、先估算在笔算。
(练习4)3、(练习2)选择两道你敢兴趣的题目完成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最想和大家说什么?板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估算口算笔算第二课时复习内容:表内乘法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乘法含义的理解,增加他们对乘法学习的信心。
重庆市-2019人教版-小学2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配套教案-第9单元(01)
第9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教学过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板书课题:1001.教学教材第101页第1(1(2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3)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30+24+48= 75-26-35= 45+27-59=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7 5 4- 3 + 2 54.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解答过程。
5.( 1 ) (2(3)你还能提出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的计算相信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五、同步训练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笔记】: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教学反思】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从多个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补充同学的观点的过程中使表述更加清晰,学生是在复述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想法成为课堂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第9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表内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8【教学目标】:1.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重点难点】重点:熟记1~9难点:【教学过程】:1.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5+5+5+5=20(个)5×4=205 × 4 = 20乘乘乘数号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第二课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 教学重点•理解问题,并能准确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准备板书工具、教学用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利用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课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学习新知•讲解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示范如何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找到问题的解决路径。
•练习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3. 巩固提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解决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概括总结。
•强调学习要点,提醒学生复习。
四、板书设计•简单问题解决步骤1.理解问题2.提取关键信息3.寻找解决路径4.解答问题五、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回顾学生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
•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计划下节课教学改进的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共5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2.提高学生对计算的灵活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数的认识和写法;2.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3.连减法;4.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考察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应用;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 教学课件;2.教具:数字卡片、计算板、小白板、彩色笔;3.准备相关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4.确保教室的黑板/白板干净整洁。
四、教学过程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复习大数认识和写法;•第二课时:继续复习大数的计算;•第三课时: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第四课时:继续学习作多少用多少;•第五课时:综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课时复习大数认识和写法1.复习大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区分“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等概念;2.通过数字卡片和计算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巩固对大数的写法。
第二课时继续复习大数的计算1.讲解大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2.带领学生进行大数加减法的练习,加深对计算规律的理解。
第三课时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作多少用多少”解题方法的应用场景;2.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步骤。
第四课时继续学习作多少用多少1.讲解更复杂的作多少用多少题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2.练习巩固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技巧。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1.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题,包括大数计算、作多少用多少等各类题目;2.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巩固对第九单元内容的掌握。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次五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第九单元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方法有所提高;3.下次课将继续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做好单元测试的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
(板书课题:100
1.
教学教材第101页第1
(1
(2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3)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
30+24+4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
7 5 4
- 3 + 2 5
4.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解答过程。
5.
( 1 ) (
2
(3)你还能提出什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的计算相信会更熟练,
在计算时只要认真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笔记】: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从多个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补充同学的观点的过程中使表述更加清晰,学生是在复述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想法成为课堂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角,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第9单元总复习
第2课时表内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8
【教学目标】:
1.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1~9
难点:
【教学过程】: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5+5+5+5=20(个)
5×4=20
5 × 4 = 20
乘乘乘
数号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
(1
采
(2
(3)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5
仔细看题,明白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然后独立完成。
4.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
5.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
【板书笔记】:
5 × 4 = 20
乘乘乘
数号
【教学反思】:
上好复习课,首先就要研究透复习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它们之间有着哪些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围绕情境展开,内容连贯。
在“整理与复习”这种有重复学习因素的教学中只有瞄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但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学习,有的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的灵活性还得加大培养力度。
第9单元总复习
第3课时长度单位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3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2题102页第5题和练习二十五第9——10
【教学目标】:
1.
2.
3.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时=60分,能准确地读出时间;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难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规划;
【教学过程】:
1.
(1)教师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
(2)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以前学过的关于时间的知识读出
(3)组织全班汇报结果,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2.
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每
生:钟面上共有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几圈?是多少分?1
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
1时=60
二、复习米和厘米。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1)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
(2
(板书:1米=100
2米=()厘米 400厘米=(
3米=()厘米 700厘米=(
(3)完成教材第102页的第5
(4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
2.
(1)看教材第105页第10
(2
(3)画一条长5
三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时间的知识理解题意,采用互相讨论的方
2.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
【教学反思】: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能正确的区分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会画角。
【教学过程】:
1.角和直角
(1
(2)说一说,教师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3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在投影仪上
2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形状不同。
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
3.
(1)出示玩具汽车
(2)出示3
师:请你想一想,这三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
4.
请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
5.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四、课堂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