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教育————卢飞宏
飞宏讲传统武学:(一、武学要点篇)
飞宏讲传统武学:(一、武学要点篇)大家好,我是飞宏,真正的传统武学真传一句话,而我,愿意告诉您这一句话,帮助您少行万里路,少读万卷书,用更多的时间享受人生。
本栏目中所有讲解,皆是对武学的真实看法及认知,绝不掺杂半点虚假,绝无半点故弄玄虚,以此为誓、以此为证!本篇目录:1、传统武学上千门拳术的同与不同?2、整劲训练是否有核心诀窍呢?3、请老师谈一谈抻筋拔骨?4、请老师谈一谈筋骨力?5、请老师谈一谈开关节?6、请老师谈一谈松柔训练?7、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训练差异?8、内家拳与外家拳的使用差异?9、明劲暗劲化劲解析?一、传统武学上千门拳术的同与不同?答:几十年前的奔驰车处于当年的行业龙头、现在的奔驰车也是豪华高端的象征、未来的奔驰车或许也是顶级的选择,但是三个时代的奔驰,必然是在不断发展。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古时候的武学,也分“现代武学与传统武学”,之所以有现代武学,必然是因为“古武学”不能满足武者需求,特此创立,否则没人会吃饱了没事干发明点拳术自己练、供别人练。
纵观传武千门拳术,实际上其中不少都是“不完美”产品,而越后期的拳术相对来说越完整。
但是核心从来没有变过,古人有一个天地人的三维思维,也就是立体思维,任何一门拳术以整为核心,以整为根本,通过一系列练法,把整劲催发出来,一拳结束战斗,一练得以锻炼周身气血,这是我本人辨别各门武学与练法的核心点。
所谓不同拳术,只是在创拳者的不同性格条件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尝试锻炼出可以在各种条件下更好发挥整体打击力的不同方式。
抓住整劲核心,不丢失核心,很容易把格斗与养生,一箭双雕。
二、整劲训练是否有核心诀窍呢?答:古人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我们的目标,万物是我们的实际运用方向,但是一、二、三皆是根据不同资质的人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大众根器的人可以选用三,比如六面对争,实际上是上下、左右、前后,这三个方面的劲力平衡养成训练,这帮助拳者达到劲力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可破;较高根器者可领悟二,在于打击者与被打击者之间的二者劲力对等,阴与阳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在瞬间产生摧枯拉朽之劲力效果;上等根器由一入门,即武学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身体的任意处运动皆可产生周身的整体运动,但是此法对于训练手段要求较高,非所有教师所拥有,亦非所有教练愿意教授。
试析文圣拳的精神----------卢飞宏
试析文圣拳的精神文圣拳精神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顽强发展,不惧风雨;敬天爱人,慕武尚善;和谐包容,海纳百川;惩恶扬善,追求正义;捧日擎天,浩气长存。
文圣拳精神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龙文化的象征,历史上倾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民族情感和信仰,其饱经沧桑,历经风雨,自强不息,浩气长存,是文圣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文圣拳在过去和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精神依托。
文圣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和品质,体现了中国思想精神的源头,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根。
武术的责任不只是强身健体,攻防格斗,以及延年益寿和教化众人,它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凝聚民族气质和气节,可以升华人的气质和人格,铸就一个民族内在的强大的灵魂。
纵观历史发展,一个朝代重视尚武精神,国家就强大,社会就繁荣,要将中国武术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尚武强国教育的重要手段,铸中华民族和国家精神之魂。
中华武术的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的精神,释家的修养,以及三家文化融合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等内涵,重武则国强,重文则国弛,崇文尚武,万物兴旺,国富民强,重文抑武,重末轻本,国家废弛,“文能治国平天下,武能安邦定乾坤”,文武之道,乃天地之道,效法遵循,不可偏废。
传播文圣拳武学是弘扬一种自强不息,顽强发展,拼搏向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不惧风雨,不畏强暴,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可以凝聚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感、智慧和力量,激发一个民族内心最强大的动力,焕发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铸造一个民族发奋图强,积极向上,铮铮傲骨和不屈的灵魂。
圣拳担道义,精诚铸武魂,安邦平天下,忠义写春秋。
文圣拳是修炼者上升高层次的阶梯,人格修炼和道德教化的根基,强身健体和开悟智慧的法宝,是成就事业的不竭动力,是习练者信仰力量的精神家园。
文圣拳是光明、吉祥、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
卢飞宏出任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卢飞宏出任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原创2022-05-14 13:54·文武天地经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特聘请著名武术家卢飞宏先生出任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2022年5月1日,经上级主管单位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同意,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主席赵欣,监事长曲春明,(副理事长)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春武,主席团部分成员应邀出席。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李廷奎,吉林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办公室、搏击教研室主任徐强,吉林市武术协会主席张春青,四平市武术协会主席栾玉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武术协会主席吴辉等,在各分会场参会。
大会由翟天矢主持。
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春武宣读了《关于同意筹备成立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的批复》。
经过与会会员代表的充分酝酿,通过举手表决,选举高剑维为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廷奎、徐强、吴建华、张春青、栾玉香、吴辉、王桂兰、李洪林、金大光、翟天矢、单玉斌、蔺洪刚、付景峰、王华、刘振华等为副主任委员,翟天矢为秘书长。
聘请国内知名,德高望重的武术前辈,德艺双馨的老武术家,优秀门派掌门人及武术专家,为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专委会名誉主任,高级顾问。
名誉主任:王力生吉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拳击协会副主席。
高光大吉林省光大搏击俱乐部主任、著名武术家。
郭家池吉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螳螂拳协会会长。
翟弘吉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少林拳协会会长。
白玉玺吉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
黄剑萍吉林省拳击协会主席。
高级顾问:闫志国亚太体育联合会总会武搏联盟执行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
刘绥滨四川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青城派掌门。
白义海中华崆峒武道联盟主席、崆峒派掌门。
门敢红门惠丰武术院院长、国际东岳太极拳协会会长。
陈师行道长,系武当三丰派杰出传人,武当轻功代表人,太极诗人,武当师行太极道院院长。
谢守忠《精武》百杰,《武魂》签约武术家,鞍山市级“非遗”北派吴式太极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精武文化探索研究》引言——卢飞宏
《中国精武文化探索研究》引言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有一位武术界传奇英雄人物,精武体育会的创办人之一,中华精武文化的奠基者,那就是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威震中外的“迷踪艺”大师,人称“津门大侠”“霍大力士”的霍元甲。
他武艺超群,一身正气,侠肝义胆,执仗正义,惩恶扬善,济世救人,满怀爱国热情,抱着为国雪耻的强烈愿望,奋起神威,转战南北,在天津和上海,先后同俄、英大力士擂台比武较量,以高强的功夫震慑了西洋大力士,并打败日本柔道会武士,令国人扬眉吐气,谱写了一曲凛然正气的燕赵侠义之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功夫争得了荣誉,威名震惊海内外。
他武德高尚,武功高超,文武兼备,侠肝义胆,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为亿万同胞所钦佩和敬仰。
霍元甲为二十世纪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中国擎起了一面振奋民族精神的旗帜,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
他为振奋民族精神,唤起国人沉睡的灵魂,激发国民斗志,推动中国武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精武精神是中华武术精神的象征,早已渗入中国民族文化基因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精武文化不仅是对拳腿技击技术的精进,更是指一种尚武精神的弘扬,一种自强不息信念的传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权、敢于抵御外来挑衅、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和力量,深深铭刻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一百多年来,精武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爱国救亡,强国强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精武体育会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闪耀着民族人性光辉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精武文化渊源于天津,产生于上海,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重要标志是1910年由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以及爱国人士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等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
精武体操学校是”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前身,它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个民间体育社会团体。
它是宗旨是“提倡武术、研究体育、强国强种、铸造强毅之国民”,这在国势衰微、国人倍受列强欺侮的清末,尤为切合国人习武强身、振兴国运之思潮。
卢飞宏: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
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
它不仅包含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还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教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
武术并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它脱胎于古战场搏杀技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它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注重武德教育为鲜明特点的,以攻防格斗技术为核心的人体运动形式,既有技击防身自卫功能,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益寿延年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独具民族风貌的系统性功夫修炼体系。
武术运动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更富历史、哲理、科学、实用与艺术性,最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智慧。
武术发挥着巨大的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彰显出武术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武术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是先辈们与大自然作斗争和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项目。
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
武术不仅是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手段,更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
武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拥有独特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是要求文武兼备,德艺并重的。
历史传承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要求和愿望,就是对武术功能价值和精神体现的真实写照。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受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卢飞宏模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文圣拳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内家功夫,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历史渊源久远,可追溯于上古时期,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即:文圣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之一,后称为“中华历史名拳”,有“中华圣拳”、“中华文圣拳”、“中华拳”、“中华龙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国术奇葩神功现,人间圣功文圣拳”,文圣拳是中国古代先哲和历代先师遗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冷兵器时代“马上征战功夫”,被称为“马上保朝”之拳,有“五步神拳安天下,文圣神功度众生,”之誉,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圣拳是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将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武林功夫,同时与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相结合,是实战技击与养生长寿相结合的优秀传统功夫,它独特的功法特点在中华武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一部中华武学的传世经典。
文圣拳养练强身、祛病延年、修炼长生、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
文圣拳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艺术,马上沙场征战的功夫特点,又决定了是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精华的传统武术,拳法精髓在于其原始的搏杀性,技击是文圣拳武术功夫的灵魂,体现了中国武术力与智、力与美、内与外、精神与意志的独特技击术之神韵。
文圣拳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将才之学,帝王之学,圣贤之学,天人之学,先天之学,万法归宗之学,具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夺天地造化之功。
文圣拳是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一部宗门功夫的大乘功法,也是中国方仙道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内功修炼具有重要地位,包涵着丰富的哲理内容和辩证法思想,有深厚的武术养生哲学内涵,修炼是文圣拳功夫的根本。
中华文圣拳武学与东岳泰山文化——卢飞宏
中华文圣拳武学与东岳泰山文化文圣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义和拳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该拳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重要代表,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圣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饱经风雨,历经沧桑,长期隐匿民间,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由于历史上与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反清复明”起义和近代史上反帝爱国主义“义和团”运动的联系,倍受让世人所瞩目。
它对促进中国宗教文化发展和推动历史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震天下,彪炳史册,奠定了其在中华武林中“泰山北斗”的地位。
文圣拳武学与泰山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泰山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缩影,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聚合之地,泰山独特的文化特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圣拳武学文化的精髓,在文圣拳武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形成于太古代,东临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泰山“雄重盘礴”,自古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有“稳如泰山”、“国泰民安”之寓意。
《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诗经》曰:“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战国策秦五》:“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
”《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泰山融合自然、文化于一体,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与渲染被称为“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古人云“泰山不让土石,故能成其大”、“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崇伟形象的象征。
文圣拳发源于孔孟之乡、济宁京杭大运河流域,深受儒释道三教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是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泰山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体现,文化包容万象,它与泰山文化、信仰和精神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三教合一,文武合一,万法归一。
让文圣拳武学引领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卢飞宏
让文圣拳武学引领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中国山东梁山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卢飞宏先生在中华文圣拳第八届年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门、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 0周年和庚子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水浒故里,忠义梁山”,迎来了“2020年全国文圣拳交流展演大会暨中华文圣拳第八届年会”。
首先向中华文圣拳第八届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出席会议,热烈欢迎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李成银教授,山东曲阜大学曾凡鑫教授和各位老师的到来。
我们衷心的感谢,多年来高等院校、各地文化体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文圣拳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文圣拳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梁山传承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梁山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有深厚的尚武传统,也是文圣拳的重要传承地。
文圣拳在梁山以五里堡、后杨楼、拳铺、宋庄、关庄、李庄、方庙、韩垓、开河等村镇为中心,辐射周边,源流清晰,传承有序,习练人数众多。
历代传承,秉承刘奉天、郜云龙、杨四海、杜恒信四位先祖宗师和历代宗师之遗风,崇文尚武,尊道贵德,忠信大义,名震一方,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四十多年来,文圣拳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各项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很大进步,参加国际、国内武术大赛斩金夺银,武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非遗武术“四进”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在承办山东省武术精英大赛和地方武术赛事,促进国际武学文化交流,参加社会文化体育活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全民健身运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文圣拳代表性传承人,弘扬八方,名震武林,享誉中外,实现了百花齐放,高起点,高层次,高境界,规范化,正规化,体系化的全面振兴和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武林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响力的拳系之一,成为鲁西南地区乃至山东、苏北、冀南、豫北、京杭大运河流域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为促进中华武学的发展和“文化山东”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谱写了新时代文圣功、五步架、五步神拳、离卦拳、义和拳发展的辉煌篇章!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得益于全体文圣拳同门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级政府文化体育和民政等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得益于全国武林同道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们在山东梁山举行中华文圣拳第八届年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进一步夯实文圣拳武学文化基础,打造文圣拳非遗武术文化品牌,推动文圣拳健康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文圣拳————卢飞宏
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文圣拳————卢飞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文圣拳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内家功夫,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历史渊源久远,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即:文圣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之一,后称为“中华历史名拳”,有“中华圣拳”、“中华拳”、“中华龙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冷兵器时代“马上征战功夫”,被称为“马上保朝”之拳,有“五步神拳安天下,文圣神功度众生,”之誉。
文圣拳是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将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武林功夫,同时与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相结合,是实战技击与养生长寿相结合的优秀传统功夫,它独特的功法特点在中华武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一部中华武学的传世经典。
文圣拳养练强身、祛病延年、修炼长生、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
文圣拳沙场征战功夫特点,又决定了是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精华的传统武术,拳法精髓在于其原始的搏杀性,技击是文圣拳武术功夫的灵魂,体现了中国武术力与智、力与美、内与外、精神与意志的独特技击术之神韵。
文圣拳是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一部宗门功夫的大乘功法,其内功修炼具有重要地位,有深厚的武术养生哲学内涵,修炼是文圣拳功夫的根本。
文圣拳体道含德,清静无为,守一处柔,居下不争,清心寡欲,以善为本,中正和谐,以养练统领养生的修炼思想,在中华武林中有重要影响。
“道乃久,没身不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文圣拳追求“道”的境界,其显著的祛病健身、养生长寿价值为历代修炼者实践和证明,历史上修炼者百岁老人颇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之说,故又称“长寿拳”。
中华文圣拳泰山论道赋---卢飞宏
中华文圣拳泰山论道赋---卢飞宏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男,汉族,1966 年出生,大学文化,山东省日照市人,现在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文圣拳推广中心主任,国际功夫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
《文圣拳》武学著作作者(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作者 (《武魂》杂志2013年第7期、第10期),《文圣拳之歌》词曲作者《武魂》杂志 2013 年第 11 期)。
《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三万五千余字,《中华武术会刊》(2014年专刊)、《武魂》杂志(2014年期连载)。
文圣拳武学研究工作开启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研究的大门,促进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对文圣拳武学研究和推动文圣拳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4月20日,首届中国(泰山)国际传统武术节比赛举行,文圣拳弟子侯高民、卢飞宏、黄凌魁、魏训强、李景良、张丽光、王善哲、杨雪琴、刘继成、刘成忠、展复河、徐仁政以及道教知名人士等20余人登临东岳泰山,探求文圣拳法奥秘,寻根问祖,祭拜神灵,祈福苍生,弘扬武学,论道泰山。
在泰山极顶玉皇殿举行了泰山论道祭拜活动,在泰山唐摩崖进行了文圣拳功夫演练和文功修炼,研讨了文圣拳功法理论,彰显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展示了文圣拳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魅力。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卢飞宏先生作《文圣拳泰山论道记》以记之,并根据文圣拳泰山论道活动之祭拜文《泰山论道赋》,谱写了《中华文圣拳之歌》(《武魂》杂志2013年第11期)。
附:中华文圣拳泰山论道赋巍巍岱岳,神州圣地。
虎踞龙蟠,地接于天。
吞吐宇宙,呼吸云烟。
阴阳交会,气象万千。
天地人和,日月同辉。
祈福圣功,五步神拳。
寻根问祖,道法自然。
文圣弟子,祭拜于天。
弘扬武学,论道泰山。
乾坤神祇,佑吾平安。
圣功传承,德行天下。
紫气东来,福满人间。
《文圣拳》武学研究系列著作——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 卢飞宏
《文圣拳》武学研究系列著作——卢飞宏----- 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文圣拳,亦称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等。
套路简练,易学易练,老少皆宜,动作稳健,无蹿蹦跳跃,五步之距就可以练拳,行走坐卧都可行功。
其特点有“似太极,非太极,而胜似太极”之称,是一部养生与实战于一体的拳法,其显著神奇的祛病健身、防卫技击、延年益寿功能,为世人所瞩目。
《文圣拳》著作,15余万字,2011年11月出版发行,作者卢飞宏、张丽光。
《文圣拳》是文圣拳四百多年来第一部全面阐述其功法理论体系的武学著作,从文圣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传承,拳学思想,拳法理论,要领特点,习练要求,实战技击,健身养生,修身养性,哲学思想,宗教关系,人生智慧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揭开了这部久蜇民间的神秘武学面纱,使这部在历史上几个世纪震惊朝野的武学终于得到了世人的正确认识,《文圣拳》的出版对于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圣拳》武学研究系列丛书,是文圣拳第二部武学著作,20余万字,2015年2月6日出版发行,编者卢飞宏。
文圣拳武学研究系列丛书重点简述了《中华圣门的历史传承》,《试折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以及文圣拳的“两论”即泰山论道、华山论剑文化,论述了文圣拳文化、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同时对文圣拳历年来武学理论研究成果和重大活动进行了记载,探讨了历史上文圣功法奥秘,是一部大容量、全方位、高质量的武学著作。
第二部文圣拳著作重点诠释了文圣拳的武学文化,建立了完整的文圣拳武学理论体系,对文圣拳的天道、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文圣拳武学文化研究对于文圣拳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促进文圣拳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圣拳武学研究填补了中华武学研究的空白,是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从功法体系、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的阐述,进一步奠定了这部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伟大武学的地位,使这部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文圣拳闪烁着其深厚的文化、精神、思想和智慧的光辉,谱写了文圣拳发展的新篇章。
试析文圣拳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卢飞宏
试析文圣拳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卢飞宏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步架、离卦拳、长寿拳、五手、五步神、无极道圣拳等,“中华圣门”功夫,历史上饱经风霜,历经风雨,功震八方,震惊朝野,长期隐匿民间,自强不息,顽强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武学史上有着强大而深远的影响,距今已传承四百多年的历史。
该拳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称为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名拳”。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东方武学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哲理博大精深,是中华武林之“文武大道”,“天地大道”,“圣贤之道”,“大学之道”,“长寿之学”,“国学经典”,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中华武学之魂”。
文圣拳是中华武学中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很广,影响深远,拳理深奥,大道至简,是习练者的“悟道之基”、“强身之宝”、“修心之本”和功夫修炼之大道。
文圣拳是过去冷兵器时代沙场征战中马上的实战功夫,誉称“马上保朝”之拳,具有深邃的奇门兵学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鲁西南是文圣拳的发源地,山东济宁运河流域是其重要传承地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地,圣贤文化和古老的运河文化孕育其成长,具齐鲁文化之精髓,拳法寓儒、释、道、易、庄、墨、兵、武、医、术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天文、地理、星相、历法、奇门之术、堪天舆地、预测之学、医道之术等寓于其中,内含河图络书、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奇门遁甲之玄学奥秘,文武合场,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晓古今,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其修炼秘笈是古传“太阳真经”,“无字天书”,主要传世经典《八卦八书歌》、《五女传道书宝卷》、《锦囊神仙论》、《禀圣如来》等,是中华武学之丹道修炼大典,大乘功夫之学,华夏之武林绝学。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卢飞宏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一、武术是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植根于中华大地,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和标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智慧的结晶。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并发展起来;它萌生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合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以技击攻防技术为核心的健身、修身、防身、修道、参禅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文化,具有完整的修炼和锻炼体系与文化体系,其运动形式包括徒手和器械套路,武术对练、散打等,强调理论与技术相统一。
武术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超凡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承担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
易、儒、释、道、墨、兵、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对近代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武术与易、儒、释、道、墨等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生理学、心理学、养生学、美学、气功、艺术、民俗、宗教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深远。
武术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多元性,古老“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生化观念为理论,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以及诸如尊道贵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然、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等,共同汇聚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思想和文化。
卢飞宏:武术科普的历史责任和重要意义
武术科普的历史责任和重要意义(摘自《武术科普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第三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深耕文化资源,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中,让传统武术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武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生存的“法宝”,它以特有的文化形态延续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维护正义、惩恶扬善、勇于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
尚武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虽然随着冷兵器战争时代的结束和时代的进步发展,武术在战场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减少,但由于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行悟道、延年益寿等多重价值而仍沿着体育的方向发展,仍然承担着“强民、强种、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维护民族尊严的历史责任和重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武术科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唤醒沉淀在民众灵魂深处的尚武精神,激发民族的血性和胆气,凝聚民族的精神意志和力量,捍卫民族的尊严与自由,塑造中华民族强大的思想和灵魂,让民族的尚武精神永远高扬,让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更加绚丽多彩。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保护和传承中华武术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所有武术人和武术爱好者的伟大使命,我们要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让武术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武术科普是提高全民健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向全社会普及武术知识、弘扬体育科学精神、传播体育科学思想和锻炼方法,促进武术运动健康发展,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武术科普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涵养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软实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展积极作用。
文圣拳与义和拳——卢飞宏
文圣拳与义和拳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先天无极道圣拳、无极道圣道圣拳、义和拳等,于明末清初由八卦教创始人刘奉天(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故于康熙三十二年,即1617—1693)与弟子郜云龙文武功法合一共同研创。
郜云龙后人的女儿传其子山东冠县的杨四海,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由杜恒信先师发扬光大,又叫杜家拳。
文圣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即:文圣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之一,后称为“中华历史名拳”,“义和拳”、“中华圣拳”、“中华文圣拳”、“中华拳”、“中华龙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义和拳”之名称,在历史资料记载考证中最早出现在乾隆中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九月镇压王伦清水教起义后地方大员罗巴延三的奏折中:王伦起事,“俱由白莲邪教而起,又诡名义合拳,煽惑乡愚”,该折中特别提到,义和拳是“传授咒语拳棒”。
在清代笔记《邪教戒》则云,王伦以教拳棒往来兖东诸邑,阴以白莲教诱人炼气,炼气为文弟子,拳棒为武弟子。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据山东巡抚国泰的报告:“山东冠县地方,有民人杨姓,聚集多人,立义和拳邪教,邀请村人每人出钱三五百入教,学邪拳之事”(乾隆四十三年山东巡抚国泰奏折796号)。
所谓杨姓民人,即冠县朵庄(碗儿庄)的杨四海。
另据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实录》:“按察使于易简等前赴冠县严拿义和拳邪教杨姓一案,拿获杨四海,后刑判发配西藏。
据供,伊父在日会拳,借此防夜。
”以及1779年1月12日直隶总督周元理的奏折中:“奉旨:山东冠县及直隶元城县有民人杨姓等起立义和拳邪教,聚集多人之处,其所称童姓,既有义和拳名色,为行路推车人之所知,断难掩众人之耳目”。
之后在1813年“癸酉之变”八卦教也有一个组织叫“义和门拳棒”。
中华文圣拳的历史渊源及主要传承谱系——卢飞宏
中华文圣拳的历史渊源及主要传承谱系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现今中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文圣拳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
文圣拳在山东的鲁西南地区、江苏北部、河北南部等特别是济宁京杭大运河流域有重要传承,方圆数百里,习练者数万,在全国其它地区也有广泛的传承,习练者众多,在中国民间传统武术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2009年9月,文圣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
第一节、文圣拳源名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神拳、五步神拳、先天无极道圣拳、无极道圣道圣拳、义和拳等,现统称为“文圣拳”,有“中华历史名拳”、“中华文圣拳”,“中华圣拳”、“中华拳”、“东方神拳”之誉称,中国古老的内家拳种之一。
文圣拳是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其内外兼修,文武合场、文成武就,是汉族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
据查文圣拳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有序,源流清晰,全国传承分支众多。
文圣拳在历史传承中名称很多,各传承地称谓不一,为有利于传承与发展,1983年秋,该拳经国家体育文化部门批准正式定名为“文圣拳”。
二、文圣拳起源关于文圣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起源于开天辟地文圣拳历史文化渊源久远,源头可追溯至开天辟地之盘古氏,以及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帝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其文化的渊源具有中华民族的源头性。
河洛文化是文圣拳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通百家之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文化、人文精神、医学理论、人体科学、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学科文化的凝练和浓缩,在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起源于唐宋据传由唐朝皇族李元霸和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共同所传,国破后他们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修行时共同创立。
大道之行——文圣拳发展之路——卢飞宏
大道之行——文圣拳发展之路——卢飞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圣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部分,中华武林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以来,在各级政府文化体育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圣拳全体门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推广工作收到显著成效,武学研究工作走到了中华武学的前列,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各项传播与弘扬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文圣拳作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武术界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东方武林中巍然屹立,名家辈出,威名享誉海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们的关注和喜爱。
文圣拳武学已从各主要传承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各地文化体育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文圣拳三十年发展的辉煌历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国家体委的号召和组织下,中国武术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武术挖整”活动,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济宁市武协主席徐曦义先生多次到汶上县南旺镇宋庄组织五步架的挖掘工作,与省武术挖掘领导小组组长范春和同志及挖掘整理小组成员在南旺镇宋庄现场观看了宋传平2济宁市武协主席徐曦义先生为文圣拳的挖掘整理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武术家于承惠、蔡龙云、王俊法先生也对文圣拳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1983年秋,于承惠先生就到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拜访宋传平、宋如一先生,并参与文圣拳的挖掘整理工作,2003年7月31日,蔡龙云先生为文圣拳亲笔题词“祝文圣拳发扬光大”。
2022年6月29日,于承惠、蔡龙云、王俊法先生参观了济宁文圣拳武馆,对文圣拳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承惠先3生为武馆亲笔题词。
在国家武术挖掘工作中,对于起源于孔孟之乡济宁的文圣拳、华拳、查拳等古老拳种高度重视,其中文圣拳在山东省武术挖整工作中被列为山东省四大优秀拳种之一。
传统武术三千年该何去何从——卢飞宏
中华传统武术该何去何从中华传统武术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多少人用它保家卫国、除暴安良、维护正义,护佑华夏民族生存发展,多少人用它让全世界记住了中国,已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精神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用了五千年时间,把本是野蛮的格斗的武术,变成了一种文明,一种能够代表华夏文明的民族文化。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术”走向了“道”,从“打”走向了不“打”,从原始格斗走向了哲学,融入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聪明智慧,使之成为一种功法和套路极其成熟的精神和身体修炼形式。
时代在变化,武术的思想和文化也在变化。
在当今武术与现代自由搏击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其各自的训练体系不同,从而使武术的实战功能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
要改变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与现代格斗术训练体系的结合,要一切从实战出发,以追求实战为根本出发点,摈弃传统武术中的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和框框,摆脱华而不实的框套,在实战中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武术是“杀人技”,要回归原始搏杀之原形,就要失去五千年积淀而来的文明。
历史证明,在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往往野蛮会战胜文明。
武术是嗜血而残酷的格斗技术,讲究的是”一着制敌,一击必杀“的实力,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勇气,战胜敌人和对手,靠的是胆略与精神,智慧和谋略,勇气和力量。
在国外有许多格斗的高手,一直在默默的汲取中国传统武术的营养,借鉴其练功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彰显出虔诚的尊重与崇拜。
我们要让武术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信仰,将之融入民众的“血液”之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提倡高大、勇猛、刚健、力量之美,唤醒民族心灵深处的血性,培养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华武术向前发展。
古人云:壮士一怒,血溅五步;君王一怒,血流漂橹。
武术从野蛮到文明走了五千年,而从文明到野蛮,可能会是一夜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武术教育一、武术教育的内涵武术是中国固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术既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更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武术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对磨炼人的意志,修炼人的精神品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武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顽强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紧密相关。
武术是一种强身防卫、修身养性的特殊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作用具有其它体育文化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武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健国人体魄,涵养民族精神,培养文武兼备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
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技艺能与之比拟的。
发展武术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是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武术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有别于其它文化教育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武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学课,是探索人体医学、人体力学、人体美学、人体功能学奥秘等诸多方面的有效锻炼形式,具有强身健体,培养优良品质,道德礼仪教化,防身技击,祛病延年,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等多方面重要功能和作用。
武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武术的训练与应用已远远超出体育运动的局限。
要将武术提高到哲学和文化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习武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力,更好的认知和完善自我,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悟性和能力。
武术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血脉,武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习的必修课。
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一种正气和精神力量,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武术教育是中国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就已出现了专门的武术教育机构,称为“序”和“校”;“序”是教授射箭的地方,“校”是校场,习练格斗和训马的地方。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已经重视武术的教育,并将之放在重要的地位。
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其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即传统的“通五经贯六艺”之“六艺”。
“射”是习练射箭的技术和技能;“御”是习练驾驭战车的技术和技能;“射”“御”完全属于武技教育的范畴。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阐述了武备武技训练的重要性。
武术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锻炼体魄,提高武技技能,以及学习礼仪、培育尚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价值,也是一种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是培养文武双全人才的必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武术在历史发展中汲取了儒家、道家、佛家、墨家、兵家、医家、阴阳家等先哲思想和理论,它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文化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的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儒家的独善其身,释家的道德善恶观等,以及“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
中华古典哲学与武术的紧密联系及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华武术特有的拳学思想和尚武精神,凝聚而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礼智、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有效途径。
武术在发展中始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文武兼备的武术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等,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历史中,由于统治者从维护其专制统治需要出发,一度实行“重文轻武”、“重文抑武”或禁武的弱民政策,使得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武术教育的特点(一)人文精神的厚重性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
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融会了思想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仿生学、养生学、力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主要特点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等。
武术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身心灵等诸关系的联系,达到合乎中庸、协调、和谐的状态和境界,以道德教化天下,并与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等相联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文化特征。
武术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具有刚健有为的民族风骨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心理要素,凝聚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具有深厚的文化技艺蕴涵。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重视武德和人文教育,“习武以德为先”的理念和要求成为武术教育的规矩和原则。
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习练者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同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锻炼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及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习武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武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但是传授实战技艺,更重要的传承的是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
武术文化的精髓已深深的融会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
武术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搏斗和套路的具体攻防动作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魂,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又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
武术教育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性、教育方式的实践性、道德礼仪的厚重性、实施的严格性、个体教育功能的相对全面性等特性非常明显。
武术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人文文化素养,塑造健康人格,以及习练者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战技艺的直观性武术是中国历经千年实战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是对人体潜能的开发和力量的控制达到顶峰的技击技术,其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武之极而文,文之极而武,即“文武之道”。
文武兼备的要求共同锻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
武术锻炼防身自卫能力,培养习练者独立个性和应对困难和危险的勇气和力量,增强自信心,提高习练者悟性,培养正义之气。
武术是由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在过去其本质是民众用来保护自己和谋求生存的一种技艺手段,无论是套路和技击,单练与对练,无论使用何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武术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占有重要地位。
武术种类繁多,流派众多,博大精深,它们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它的特点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可及的。
武术教育有其普遍规律性、特殊性和科学性。
武术套路训练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动姿定型、动力定型、动势定型,具有标准化、规范化。
由于武术训练的特殊性,要求传授者对武术内功、拳架、推手、散手、器械等有过系统的修练,同时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有一定教学能力及表述能力,应当具备较高的人文文化素质和技艺水平。
传授者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较高的技艺素质和文化水平是做好武术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所谓“明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失之于偏,误人子弟。
武术训练具有肢体动作的直观性,要求传授者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和手把手的教学,在科学的训练中让习练者领悟武术的要领,得其拳势、拳义、拳韵,在潜移默化中使习练者功夫得到提高。
武术特有的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其技击风格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中表现出来,传授者的直观示范教学作用非常重要。
武术的“阴阳变化观”,“整体运动观”,“形神兼备论”,“刚柔相济观”等理论内涵,讲求重内外兼修,外要动作的形体规范,内练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要求精、气、神、力、功结合,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其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动如涛、静如岳、起于猿,落于鹤,立于鸡,站于松,转于轮,折如弓,轻于叶,脱如免、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武术要求比较生动的反应了武术运动的韵律感和风格。
套路演练要求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连贯圆活,连绵不断,有如“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这就是对武术景象的形象描绘。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修炼方法。
武术教育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
(三)教学训练的系统性武术是“大学”教育,是社会任何人都有机会和可能接受的“大学”文化教育,即所以说是大学教育,因为武术是一门崇高而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门实战技击、克敌制胜的高深艺术,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武术教育的效能和对民族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国武术教育除了少数国家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之外,更广泛、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武术在民间的传承,即“武术民间大学”的教育,民间传统武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体育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武术教育是一部门涵盖多学科文化的大学问,它有系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