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中国的⽂化博⼤精深,我们⼀⽣都在学习着它的内涵。
即便是那简单的四字成语,其中却也隐含着⼤⼤的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共苦 战国时,燕国太⼦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策。
⼀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个有本领的⼈,帮我强国复仇?”郭魄说:“只要你⼴泛选拔有本领的⼈,并且要亲⾃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我这个本领平平的⼈吧!天下本领⾼强的⼈看到我这样的⼈都被您重⽤,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刻尊郭隗为⽼师,并替他造了⼀幢华丽住宅。
消息⼀传开,乐毅、邹衍、剧⾟等有才能的⼈,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
燕昭王很⾼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致拥戴。
同⽢共苦的意思:“⽢”甜。
⼀同尝甜的,也⼀同吃苦的。
⽐喻有福⼀起享,有困难⼀起承担。
【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过来!”不料颜蜀还是⼀步不动,呼唤宣王说:“⼤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兴,左右的⼤⾂见颜蜀⽬⽆君主⼝出狂⾔,都说:“⼤王是君主,你是⾂民,⼤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王过来,怎么⾏呢?”颜蜀说:“我如果⾛到⼤王⾯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王⾛过来,说明他礼贤下⼠。
与其让我羡慕⼤王权势,还不如让⼤⽟礼贤下⼠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若他说:“当然有。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临渴掘井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
倒是那些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
”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
”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舍本逐末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
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
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
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
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
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
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
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暗箭伤人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
(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
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
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
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
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
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
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唇亡齿寒春秋战国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乐极生悲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临渴掘井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
倒是那些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
”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
”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舍本逐末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
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
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
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
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
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
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然后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然后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负荆请罪【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然后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之阳早格格创做1、烽火戏诸侯:西周终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与悦她,周王下令焚烽火,正在古代烽火是用去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焚烧后,各天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乡,幽王战褒姒正在乡头视着疲劳受骗的将士,拍脚大笑.厥后恩人果然去进犯,幽王派人面焚烽火,诸侯不再去救援,截止西周死亡,幽王被杀.2、管鲍之接:鲍叔牙战管仲皆是秋秋时期很有才搞的人,少时二人做生意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果他家贫,不以为止.厥后,二个佳友分属齐国二个敌对于的政事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黑,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黑坐为桓公,公子纠波折身亡,管仲被囚身问功.鲍叔牙劝道桓公,坐管仲为相.管仲道:“死尔者女母,知尔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接”指佳友相互断定,不计得得.3、退躲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秋时,晋公子重耳遁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去怎么样酬报,他道:“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逢于中本,其退躲三舍.”厥后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躲三舍.舍:古时止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躲三舍”比圆对于人让步,不与相争.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重湎于酒色,国政纷治,诸侯并侵,危正在旦夕,而安排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擅辩的淳于髡(kǚn),知讲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于齐威王道:“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讲那是正在讽谏自己,便道讲:“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后以去,齐威王励粗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得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圆通常冷静无闻,一搞便有惊人的结果.5、一毛不拔:《孟子.经心上》载:战国时,朱子主弛“兼爱”,而杨朱却阻挡于“兼爱”,主弛“为尔”,提议部分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道:“杨朱主弛为尔,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于天下有利,他也不搞.”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度吝啬自公.6、三心二意:《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暴徒所利用.孟子频频游道之,也不起效率.有人埋怨孟子不佳佳天规劝他,孟子挨比圆辩黑道:“虽有天下易死之物也,一日暴之,已有能死者也.”暴:晒;热:冻.后以“三心二意”比圆搞事无恒心,全力少,懈怠多.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秋秋时,越国被吴王挨败,越王句践坐志报恩.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用饭睡眠前皆要试试苦胆.通过少久准备,毕竟挨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汇出自苏轼的《拟孙权问曹操书籍》.卧薪:睡正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受苦自励,坐志为国报恩雪荣.8、夸夸其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俭的女子赵括,少年死读兵法,擅于道兵,连女亲赵俭也问不倒他.厥后代替廉颇搞赵国大将,只按书籍本,不会变通,正在少仄之战中被秦将黑起挨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夸夸其道”比圆空道表里,不办理本质问题.9、声东击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皆乡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与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里里空真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打,魏军大败,进而解了赵国之围.厥后军事上把围攻去犯之敌的后圆据面,迫使其撤兵,进而与胜的战术喊搞“声东击西”.10、老马识途:《韩非子.道林上》载:秋秋时,齐桓公、管仲戴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修议道:“老马的聪慧不妨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进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圆体味歉富者能正在处事中收挥带领效率.11、往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死理于四圆,固往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二个诸侯大国相互对于坐,时常做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己的便宜与仄安,时而倾背秦,时而倾背楚.比圆人朝三暮四.12、往秦暮楚:《庄子.齐物论》载寓止故事:养猕猴的老人正在分给猕猴栗子时,道早上给三个,早上给四个,寡猕猴皆气愤收喜;老人改道早上给四个,早上给三个,寡猕猴皆下兴盛去.后以“往秦暮楚”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者表示变更多端,朝三暮四.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讲晏子身材矮小,正在大门的中间启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道:“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即日尔出使到楚国去,不该该从那个洞进去.”驱逐去宾的人戴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会楚王.楚王道:“齐国不人可派吗?竟派您搞使臣.”晏子宽峻天回问道:“齐国的皆乡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所有弛启袖子,天便暗淡下去;所有挥洒汗火,便会汇成大雨;街上止人肩膀靠着肩膀,足尖碰足后跟,怎么能道不人呢?”楚王道:“既然那样,那么为什么会挨收您去呢?”晏子回问道:“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分歧的对于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何处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何处去.尔晏婴是最不才搞的人,所以天然出使到楚国去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那消息,便对于脚下的人道;“ 晏婴,是齐国擅于辞令的人,当前将要去,尔念羞宠他,用什么办法呢?”脚下的人回问道:“正在他去到的时间,请允许咱们捆绑一部分,从大王里前走过.大王便问:‘那人是搞什么的?’咱们便回问道:‘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功?’咱们便回问道:‘犯了偷盗的功.’”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下兴的时间,二个官吏绑着一部分到楚王里前.楚王道:“绑着的人是搞什么的?”官吏回问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盗功.”楚王瞟着晏子道:“齐国人本本便擅于偷盗吗?”晏子离启座位,郑重天回问道:“尔听道那样的事,橘子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橘,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枳,它们不过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真的味讲却分歧.那样的本果是什么呢?是火土分歧.当前百姓死计正在齐国不偷盗,去到楚国便偷盗,莫非楚国的火土会使百姓擅于偷盗吗?”楚王笑着道:“圣人是不克不迭共他启玩笑的,尔反而自讨出趣了.”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道秋秋时越国好女西施果为胸部痛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恶女睹了,感触那样很好,也教着捧心皱眉.人家睹了皆躲到一边不肯意瞅她.厥后有便称那个丑恶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圆不知人家佳正在哪能里,自己又不条件而盲目模仿.15、东食西宿:《艺文类散》卷四十引《风雅通》载寓止故事:齐人有女,二人供之.东家的女子貌丑恶而家富,西家的女子貌好而家贫.女母不克不迭决断,便让女女自己拿个主意.女女道:“尔念正在东家吃,正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圆多圆牟与,贪得无厌,贪利供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大公无私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
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奇货可居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
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
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
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
”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
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
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
你意下如何?”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
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
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权倾天下。
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
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病入膏肓成语解释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