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俩只得逃走。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成语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一: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二:痛心疾首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完璧归赵--战国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之一,源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取乐而做出荒唐的事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齐国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采取围攻魏国以解救赵国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魏国对赵国的围攻。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以解决根本问题。
3.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失败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仇。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苦中不忘初心,发愤图强。
4. 七擒七放
七擒七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大度和智慧。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在策略上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中捉放多次,使对方无法反抗。
5. 四海为家
四海为家是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实现国家统一的故事。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胸怀宽广、志在四方,不拘泥于小节。
6.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他虽然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不足,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 赵括代廉
赵括代廉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担任赵国大将的故事。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8. 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他为了救援赵国,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打败秦军。这个故事赞扬了信陵君的义举和勇气。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一:老马识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二: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邹忌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邹忌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邹忌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
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一些成为了经典的成语。这些成语通过精
彩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
示和思考。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春秋战国历史密切相关的成语故事,让
我们一同领略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1. 守株待兔:
在战国时期,有位农夫姓东门,他日复一日地在地里盯着一根株树,一直守株待兔,希望等到兔子撞树而死。有人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
认为他愚蠢可笑。然而,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东门农夫却真的见到
了兔子撞死在树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常常会悄悄降临,只要
我们有耐心和信心,也许命运就会眷顾。
2. 掩耳盗铃:
战国时期,有个小偷埋伏在一个铃声阵里,他觉得只要自己把耳朵
捂住,别人就听不到他偷东西的声音。于是他偷走了铃,然而他却并
不知道,别人并不是依靠听到铃声来寻找小偷,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
找到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充分
展现了自己欠缺智慧和眼界的可悲。
3. 亡羊补牢:
在战国时期,有个牧羊人不小心把一只羊弄丢了。他费尽心思找了
很久,终于找到了这只羊。尽管羊已经受了伤,但他还是马上进行治
疗,给它包扎伤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出了问题,及时补救,
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亡羊补牢的成语也逐渐成为了劝人不留后悔之
情的警句。
4. 秋风扫落叶:
战国时期,有个落魄的士人在寻找知己时,到处奔波,但却一直没
有碰到合适的人。秋天的时候,他看到一片片飘落的落叶,秋风将它
们扫到一起,便觉得它们心灵相通。于是他决定修身养性,以此为念,终于与知音相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合适的环境和机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
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
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
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
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
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段近550年的动荡岁月,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下面是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1:东施效颦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2: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
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后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诱敌深入,大败楚军。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对人让步或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楚庄王(或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问他为何如此,庄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他果然整顿朝政,使国家强盛起来。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果然化险为夷。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复仇成功。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两人从此和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是中国汉字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成语产生与流
传的丰富时期。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让我
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的奥秘。
1.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位名叫杞梓的人。他生性多疑,经常以为天将
要塌下来,人将要灭亡。他的担心总是超越了现实,因此人们形容杞
人忧天,来形容那些过度担心的人。
2. 断齑画粥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齐会的大夫,他刚刚被任命为齐国丞相。一次,当他带了很多人来到自己贫困的父亲家时,父亲的妻子刚好在
厨房准备饭菜。齐会见到粥的时候,他大声地说:“快停下来!用那点
齑唤人,简直是画粥!”这个成语指的就是做菜时,把菜名与齑(即粗
大的豆粉)混淆起来,夸大其词。
3.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非常聪明的农夫,他在田地里种植稻子。一天,他发现有一些稻苗长得很慢,他急于想要让稻苗尽快长高,于是他决
定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的稻苗都拔了起来,希望它们会更快地长高。然而,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稻苗的生长环境,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死亡。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不顾后果地行事。
4. 草木皆兵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人们过度戒备。据说有一
个人,他走进一片树林里,看到树木的影子,竟然以为是敌人的军队,拔剑相向。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草木皆兵”,用来形容人们对周围环
境的过度疑虑和恐惧。
5. 鹏程万里
周朝末年,齐国有个名叫鹏,他是一个灵巧的建筑师。他向国王建
议修建高大的楼房,以便人们可以看到远方的风景。国王采纳了他的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
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暗箭伤人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1.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也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智慧。本文将介绍几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相
关的成语典故。
一、李代桃僵(lǐ dài táo jiāng)
“李代桃僵”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鲁国的故事。相传,鲁国有一个
李姓大夫,他与一个叫桃姜的妇人私通,被人发现后,为了躲避责罚,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被桃姜养育。后来,他儿子成为一个勇敢有为的人,导致鲁国得以安定,因此人们形容李姓大夫以李姓替代桃姜,从
而形成了“李代桃僵”的成语。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的意思,同时也寓意着勇敢
正直的人可以在困境中逢凶化吉。
二、囫囵吞枣(hú lúntūn zǎo)
“囫囵吞枣”的典故出自《列子·天瑞》篇。故事是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列御寇的人,他曾在深山里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向他讲
述了天瑞的预言,告诉他在天瑞发生后,一定要囫囵吞枣,才能获得
好运。于是,列御寇回到家乡后,果然遇到了天瑞,他照老人的嘱咐,将很多枣子整个地吞下去。结果,他获得了齐国的官职和财富。
这个成语意味着不假思索地接受,毫不分析地去行动,也可用于
形容迅速解决问题或接受信息的能力。
三、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
“画蛇添足”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相传,楚国有一位画师,他的画技非常出色,画蛇尤其厉害。一天,他接到一个人的委托,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画师本来就擅长画蛇,但他想要在画中增加一些独特的东西,于是他在蛇的身上画了一双脚。然而,这使得原本完美的画作变得荒谬可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
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奇货可居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