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合集下载

2017初二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人教版

2017初二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班, 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 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 和毛泽东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 史意义的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人 民解放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三大 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 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是怎样的? 三大战役具体指哪三大战役?下 面,咱们一起学习这些影响中国 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容。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 陈毅
陈毅司令员 的话说明了 什么?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 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平津战役】--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31日
战略战术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主要作战地区 张家口、天津
战果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整土人反敢歼底勇
毛 泽 东
。主民动于灭、前 权,派抵中干进 的保,抗国净, 独卫解的境、坚
朱 立中放国内全决 德 和国全民一部、
南京解放
湖口
南京是怎
样解放的?南
江阴
京解放的意义
是什么?
南京解放, 结束了国民 党在大陆的 统治。
经过 历时一年多完成。 结果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
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 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
【背景】
经过 连续战略 进攻,战 略决战的 时机已经 成熟。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图片,如解放军战士、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三大战役分别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战果等。

播放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渡江战役讲述渡江战役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其重要性。

展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规模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会师大西北【答案】A【分析】本题是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知识考查。

【解答】据材料“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故A项正确;百万雄师过长江属于1949年渡江战役,故B项错误;挺进大西南属于渡江战役之后,故C项错误;挥师大西北也不属于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故D项错误。

选A。

2.【答题】图文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所反映的战役直接导致了()A.华北全境基本解放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D.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分析】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解答】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的标志则是挺近大别山。

故应选D。

3.【答题】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傅作义作出贡献的是和平解放()A.徐州B.沈阳C.北平D.南京【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他做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北平,选C。

解放军攻占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一战,封闭了国民党进出东北的大门;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占沈阳城;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所以答案选C。

4.【答题】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
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一、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二、过程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1)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先后发动全面内战、重点进攻等战役。

(2)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秋)(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战略反攻,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丽史诗。

它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同时,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山 东
徐州
碾庄
河南 双堆集
陈官庄
安 徽


淮海战役支援前线的农民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指挥员:聂荣臻 罗荣桓 林彪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天津
傅作义
作用:华北全境基本解 放。
Hale Waihona Puke 三大战役慨况表辽沈战役 时间 解放区域 歼敌人数 主要战役地点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华北地区 52万+ 张家口 新保安 天津 北平(北京)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长江以北的中 原和华东地区 55万+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 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 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 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 武汉;东可取南京,可 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唾手可得。


南京 武汉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 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①决战的条件
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课堂小结
时间:1947年 土地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改革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内 战 爆 发 三大 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 战役 时间:1949年4月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辽沈战役
随堂演练 1.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 东北全境( A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 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 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B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部编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的结果?
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战初期的战况,本节课我们学习
7分钟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
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
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
,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示学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
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
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教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
,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几十万,民工
万斤。

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
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
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
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
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
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
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
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
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
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
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
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
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
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
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8.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
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
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
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
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
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
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
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
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
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❸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❹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