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澈的河流可以见底。
俱备。
交相辉映四季
两岸的石壁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青翠的树林和竹林,四季都有。
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
早晨的雾即将消散,猿和鸟杂乱地叫着。
夕阳就要落下,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跃出(水面)。
这人间欣赏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从谢灵运以后,就不再有能欣赏这些奇观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起行。
门高兴的样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想要入睡,月色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想到一起院里
想到没有与(我)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未入睡,(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
澄澈交错纵横原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积水般空明澄澈,像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三峡》对比阅读【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
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沿溯阻绝溯:__________(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3)不及返顾顾:__________(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__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2分)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 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6、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 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 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 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 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 的结合。
4、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
居集》。
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是南北朝山水小品名作。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视两种视角来写。
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
画面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
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晖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要饱览夕阳的风采,竞
相跃出水面,却不知余晖给它们镀上了闪亮的光彩。
6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乱字有繁声入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写出了猿的柔声啼叫和鸟的恣意鸣啭,竞字有争相之意,写出了夕日欲颓时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的欢悦情景。
这两个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了山林从早到晚的生机勃发,同时
以动衬静,写出了山林的静谧。
7、总结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感官调动:视听结合;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并分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
并表达了自己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感。
结构上:以感慨收束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9、本文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
日西沉,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
为动(声响)。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
写山川之美。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序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露;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无遗。
《记承天寺夜游》
1、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怀民亦未寝,想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睡,我们一起在中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纵横交错,大概
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
答:比喻,作者想象新颖奇特,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之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自在、疏影摇曳、优游
自如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沉醉和喜爱之情。
3.作者的心情变化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知音难求的孤独)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微妙复杂,不得志,自嘲,自许,豁达)
3、如何理解“闲人”
答:表现了“我”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首先,“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其次,写赏月的心境,即空灵自在,优游自如,其中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最后又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总之,表现了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与朱元思书》
1、翻译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都争着向高处远处伸展,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不停的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
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即使在白天,
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在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了“清”和“急”,第三段“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
度展现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3、作者在欣赏奇山异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全文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了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表现了诗人陶醉、闲适,无拘无束,显现出一种旷达的生活态度。
②文中写“水之急,山之竞”赋予山水情感,富有生命力,表现了对自然、自
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
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弃。
向往宁静闲适的生活。
也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放下
繁杂的公务,一同来欣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