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老子》逻辑结构图
第21章
┌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
└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
第22章
┌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
└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
第23章
┌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
└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
第24章
┌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
└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
第25章
┌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
└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
67~71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规律性
第72章
┌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
└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
第73章
┌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
└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
第74章
┌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
└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
第75章
┌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
└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
第76章
┌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
第57章
┌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
└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
第58章
┌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
└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
第59章
┌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第60章
┌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
└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
56~6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目的性
第61章
┌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
└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
第35章
┌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
└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
31~35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
第36章
┌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
└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获尊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 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
● “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不自矜,做人低调、谦让。
● 注释:
●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重点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字调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 “募”,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几:接近。⑨欲不欲:想望 人所不想望的。10、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11、复:弥补、补救。
思考:概括最后一章蕴含的道理?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即道的造化法则。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 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认 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 关注,以杜绝祸患。
老子的成事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 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虛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译文] ● 委曲反会保全,弯曲反会直伸;低洼反会充盈,陈旧反会更新;少取反会获得,多反会迷惑。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收藏人:思东学园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第1章┌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第2章┌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第3章┌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第4章┌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第5章┌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1~5章的逻辑图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第6章┌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第11章┌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第16章┌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第21章┌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第二节五种形式第26章┌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第29章┌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第30章┌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26~3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第31章┌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第32章┌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第33章┌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第34章┌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第35章┌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31~35章的逻辑图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第41章┌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第42章┌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第43章┌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第44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第45章┌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第46章┌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第47章┌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第48章┌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41~48章的逻辑图第二节实践性第49章┌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第56章┌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目的性第61章┌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第67章┌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第70章┌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第四节规律性第72章┌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
郭店楚简《老子》思想思维导图
郭店楚简《老子》思想人与道
定义〔道〕
1章
▸道是什么道是万物的本源
2章▸天地的状态=虚像一个风箱,用之不尽
3章▸天地的规律=复循环往复
6章▸道的运作与运用
运作方式是〔对反〕:阴阳,有无、虚实……
道的运用是〔弱〕,柔弱,温柔
定义〔人〕
4章▸人的本心:德如同婴儿
5章▸人的本身:朴素名利与“身”谁更重要?
人效法〔道〕
7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章▸知足
12章▸微弱玄达
君王效法〔道〕
8章▸少私寡欲
9章▸百谷王、不争
11章▸不以取强
13章▸能辅万物之自然
14章▸镇之以无名之朴
15章▸多易必多难,圣人尤难之
16章▸行不言之教
17章▸卑道之在天下
18章▸治之于其未乱
19章▸玄同
20章▸无事而民自富。
老子大道81章逻辑结构幻灯片
老子大道81章逻辑结构幻灯片
科学表述格式:三段式法
• 用比喻解说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则是古代智慧特有的形
式。柏拉图的洞谕和分割线原理与老子的大道形式不 同,属性相同,因为古人没有创造出表述认识模式的 概念。具体道谕揭示了科学表述的格式—三段式法。 它是按照认识深度把握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
系统矛盾构成大道的形式
• 第二章论述了逻辑关系和它的表现形式。逻辑关系表
现在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环节。二者属性对立, 形式同一。具体关系是向对立面转化,本质属性是系 统矛盾,以关系网的形态出现。不言之教的内容指逻 辑关系,逻辑规则和表述真理的格式。
老子大道81章逻辑结构幻灯片
大道强调系统方法
质属性、逻辑属性、形式属性、系统属性。由此 构成整体是一,具体是四,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具体环节内部分为两个层次:知性是认识,理性 是逻辑。整体结构与42章同一。
老子大道81章逻辑结构幻灯片
大道是认识的极限
• 老子的大道是认识的极限,它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
内容是人类的智慧,是“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逻辑 规则。其中包含各种形态,各种事物。同时也包含人 类的精神、信念。识道的途径是从形式到本质进行逻 辑推论。
玄览,它是把握逻辑规则的手段,与认识方法不同, 它是人类特有的创造力。知性是洞见,理性是玄览, 玄览的内涵是直接从经验理论中抽象出科学的方法和 逻辑规则。属性是玄德,即把握动态的科学方法。
老子大道81章逻辑结构幻灯片
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
• 理性认识的对象是关系,有无之道是基础,方法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本版编辑/ 云 飞
教研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筅蒋念祖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文章顺应指导初高中学生学习《老子》的需要,对《老子》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其哲学思想 的构成和《老子》81 章的逻辑结构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关键词:老子 哲学思想 逻辑结构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个史官,《老子》是老子给君主侯王们写的谈论治国 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的书。老子深感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涂炭的 症结在于君主侯王贪得无厌、逞强好胜,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 侯王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自然无为,贵 柔守雌(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意思就是不要贪得无 厌,不要逞强好胜。而这两条基本原则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一个 字— ——“无”。“无”的含义起初是“无欲无为”,后日渐丰富。为了 强调、证实自己的主张,老子尊称“无”为恒久不变的“道”(即 《老子》中所说的“常道”“天道”),并且把这个“道”尊奉为天下 万物的生长化育者(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发生论),赋予“道”这 个概念最抽象、最概括的性质,赋予它最重要的地位。“道”(常 道,形上之道)具有若干特性:有无相生,以无为本(重点是强 调:道的特点是“无”);浑朴;整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反;自 然无为;虚静柔弱。天下万物既然均由“道”所生长化育而来,也 就应该具有这些特性。这就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这个“道”具有“无”的特点,万物也应该具有“无” 的特点,也就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雌”的特点。具体而言,就体 现为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 ——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不是 和稀泥窝囊废。 “道”还具有反向运动的特点———反者道之动。“道”就是 “常道”“恒道”,“恒”通“亘”,回环的意思。“道”的运转方式是不 停地回环往复,回归起点。由此老子尊崇“反向思维”,“反者, 道之动”。确实,现实中,往往你越是想得到“有”结果反而越是 “ 无 ”,越 是 想 得 到“ 无 ”反 而 越 是“ 有 ”。总 之 ,常 道 、天 道 具 有 “ 无 ”“ 反 ”的 特 点 ,理 想 的 人 道 ,自 然 也 应 该 效 法 天 道 ,具 有 “无”“反”的特点,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所以,“反者,道之 动;弱者,道之用”一句中,前者表现了“道”的方法论原则,后 者表现了“道”的价值论原则。这两句话是贯穿《老子》全文的 线索。 以上先后提到“道”具有发生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 意味,这是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只有老子 称得上是哲学家的原因。老子把“天道”设定为“无”,认为天道
《老子》四章ppt课件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
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勤勉而行。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勤勉。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
不能勤勉。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理论,一切事物都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遵循这样的规律
方法(德)来源于事
研讨活动:
《老子》四章 PPT课件21张
不崇尚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夺;
不珍视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
不炫耀引起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惑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使百姓的饮食得以满足。
使百姓的意志被削弱,使百姓的筋骨强健。
永远使百姓没有过多的知识,没有贪婪的欲望,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
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没有事务不做的。
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
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
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
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
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
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2)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
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
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
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前言《老子》一书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针对汉字的特点,语言结构、表述规则制定出来的科学表述方法即真理的格式。
与西方的拼音字符不同,汉字属于象形文字,造字的方法是根据对象的形态进行抽象、变形,如,“人”字突出了两条腿的站立形态。
“口”字依据嘴的轮廓进行了变形。
“大”字体现出双臂伸直的“人”的形态。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
如“天”字,它比“人”大,因此在“大”字顶上添加了一横,体现出“人”“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
依据轮廓、形象、相互联系、对比关系等诸多因素、造出了不同形态的汉字。
其本质特点是一字一义。
表述的规则是顺序结构,书写的形式分为两种:横排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竖排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格式。
古代汉字笔划繁多,字形结构呈现多样性,有宋体、仿宋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魏碑等诸多字体,从中衍生出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
现代汉语对字形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诸多的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同时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和录入的规范化。
国家统一制定出汉字的标准字模,从而使现代汉语的印刷字体有了国家标准。
所谓现代汉语,指的是文字改革之后出现的简体字、白话文,它的书写格式只有单一的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同时添加了标点符号,以表明语气。
显然,这是汉字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汉语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采用图表形式解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它是这样的:区别属性字的形式表述形式语句形式古代汉字无标准缺乏规范性可以自行造字繁体字文言文竖排格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无标点符号用点做断句符号现代汉字有国标添加国家标准不能自行造字简化字白话文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有标点符号表明语气形态从这个图表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已经发展到有国家标准和统一规范的表述格式,并且与标点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形态。
目前欠缺的是语句环节的规范化和表述的清晰化,它需要通过遵循语言逻辑规则的方法,对相应的语句结构进行规范,从而消除表述环节的双关语,即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各种形式。
《老子》四章 ppt课件
门窗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辐
毂
学习任务一: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 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学习 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事迹及《老子》的主要思想,感受儒道思想对 中国文人的影响; 2. 理解《老子》四章的含义,体会“有”和“无”、“胜人”和 “自胜”、“知人”和“自知”的关系。
➢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
➢
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二』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不是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 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
强行者有志——不能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 而是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求道不息, 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
《老子》逻辑结构图-推荐下载
第二篇 动态过程——三位一体 第一节 五种形式的道喻 第6章 ┌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 └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 第7章 ┌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 └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 第8章 ┌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 └得一: 形式道喻—本质属性 第9章 ┌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 └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 第 10 章 ┌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 └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 6~10 章的逻辑图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16 章 ┌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 └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 第 17 章 ┌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 └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 第 18 章 ┌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 └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 第 19 章 ┌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 └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 第 20 章 ┌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 └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 16~20 章的逻辑图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译文
观点解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普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
——这就丑啦;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
——普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
——这就是恶啦。
故有无相生,
——所以有和无互相发生,
难易相成,
——难和易互相完成,
长短相形,
——长和短互相形容,
高下相盈,
——高和下互相充盈,
音声相和,
——音和声互相和谐,
老子对机智的批驳恰恰揭露了民族自身具有的缺陷:凭借小聪明和技巧来为人处世,通 过它来取得眼前的实惠和物质利益。就像中国人将周易八卦用来占卜、算卦、起名字一样。 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而西方的莱布尼茨很早就从 周易八卦中创新出二进制,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东方和西方在认识形式上存在的 巨大差距。中国人注重的是实惠、眼前利益,而西方人则探索真理,追求科学。
-1-
这样说来,无论作者给自己的解说起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如《还吾老子》、《老子 新解》、《老子秘语》,还是《老子今说》、《我看老子》、《我观老子》……,以及我撰 写的《图解老子的“道论”》,这些都不是老子的原著,而是对老子原著进行的改编。
为什么有了老子的《道德经》原著,还需要后人不断地进行改编呢?改编的意义何在呢? 一句话,古为今用。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属于精神财富,它是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 我们后人需要将它发扬光大,需要将老子的智慧继承下来,发展起来,从而改变目前人们头 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使它以科学发展观的形式出现。所以,现实中才会有各种形式的老子 解说和老子研究成果。可见,这种研究绝对不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老子,而是在研究中创新 和发展人类智慧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此,人们大可不必为我们的图解与老子《道德经》不一 致感到震惊,感到不可理解。因为我们的图解已经将老子无法说清楚的“道”以清晰的语言 和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继承和发展,就是理论上的创新。
最终版《《老子》四章》ppt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名言警句
出自《老子》的成语警句
根深蒂固 鸡犬相闻 宠辱若惊 出生入死 大晚晚成 大巧若拙 地久天长 功成身退 功成不居 金玉满堂 来者不善 无中生有 虚怀若谷 知足常乐 芸芸众生 自知之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庄子》的成语警句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呆若木鸡 每况愈下邯郸学步 栉风沐雨 庖丁解牛 中规中矩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栩栩如生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探囊取物 吐故纳新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老子心中的理想、完美人格:自然不过度,重内藏不外显不追求完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晦 不露锋芒 虚怀若谷 上善若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总结: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的守藏史)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天尊)中国哲学之父
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老子》
《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主要写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举例论证以车子 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说明“有” 和“无” 的相对性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通过“有”和“无” 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 “有无相生”的观点
《老子》四章ppt课件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 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 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 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02课文梳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 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 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 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 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古代马车结构
思考
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甲骨文
り
出
亡(无) 有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 ” 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
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Fra bibliotek”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
收藏人:思东学园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
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
第1章
┌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
└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
第2章
┌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
└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
第3章
┌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
└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
第4章
┌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
└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
第5章
┌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
└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
1~5章的逻辑图
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
第6章
┌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
┌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
┌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
┌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
┌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
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
第11章
┌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
┌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
┌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
┌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
┌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
第16章
┌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
┌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
└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
┌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
┌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
┌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
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
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
第21章
┌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
┌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
┌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
┌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
┌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
第二节五种形式
第26章
┌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
┌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
┌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
第29章
┌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
└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
第30章
┌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
└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
26~3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
第31章
┌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
第32章
┌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
第33章
┌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
第34章
┌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
第35章
┌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
31~35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
┌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
┌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
┌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
┌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
┌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
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
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
第41章
┌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
└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
第42章
┌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
└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
第43章
┌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
└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
第44章
┌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
└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
第45章
┌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
└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
第46章
┌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
└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
第47章
┌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
└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
第48章
┌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
└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
41~48章的逻辑图
第二节实践性
第49章
┌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
┌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
┌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
┌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
┌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
┌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
┌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
第56章
┌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
┌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
┌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
┌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
┌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目的性
第61章
┌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
┌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
┌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
┌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
┌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
┌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
第67章
┌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
┌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
┌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
第70章
┌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
┌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规律性
第72章
┌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
┌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
┌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
┌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
┌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
┌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
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
┌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
┌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
┌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
┌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
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
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
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
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
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