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转换期青藏高原南侧对流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逆转与亚洲夏季风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1、冰川消融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

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

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

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

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2、土地沙化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

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3、水土流失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第一章测试1.气候学是气象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在自然地理学的一门部门学科。

()A:对B:错答案:A2.天气与气候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A:对B:错答案:B3.大气温度高低是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气温升降是空气内能增加或减少的反应。

()A:错B:对答案:B4.高山上的气压值比同一纬度平原上高。

()A:对B:错答案:B5.相对湿度、露点差、饱和差是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

()A:对B:错答案:A6.风向是指风的去向。

()A:对B:错答案:B7.当温度一定时、气压与空气的密度成正比关系。

()A:错B:对答案:B8.漂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会起到明显的“阳伞效应”。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叫天文辐射。

()A:错B:对答案:B2.气块在升降过程中主要遵循非绝热变化过程。

()A:对B:错答案:B3.大气逆辐射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A:对B:错答案:A4.粗粒散射具有选择性。

()A:错B:对答案:A5.水相的变化使湿绝热过程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A:错B:对答案:B6.日较差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A:错B:对答案:A7.大气稳定度是指周围环境大气使气块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A:对B:错答案:A8.反射率最大的下垫面是()A:雪面B:沙漠C:水面D:潮湿土壤答案:A第三章测试1.当e=E时,既不蒸发也不凝结。

()A:错B:对答案:A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增加按照指数规律递减。

()A:对B:错答案:A3.冰晶效应一般在降水形成的初期起作用。

()A:对B:错答案:A4.一般海水的蒸发速度比纯水要快。

()A:对B:错答案:B5.双峰型的气压日变化一般出现在大陆湍流作用较强的夏季。

()A:对B:错答案:A6.高温时饱和空气的凝结量一般要比低温时要大。

()A:错B:对答案:B7.降水形成初期主要的过程是云滴的碰并增大过程。

()A:错B:对答案:A8.只要有云,就可以实施人工降水。

青藏高原对气候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

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

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

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

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

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

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

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

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

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A.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B.我国南方地区多干旱灾害C.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D.我国西南地区少阴雨
天气2.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A.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

B.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C.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 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 冬季风
冬季: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冰块,空气冷却下沉,并由高原涌向印度洋。加剧北方冷空 气南下势力,从而使冬季风强大。
小结:高原强季风环流,破坏了三圈环流风系。同时,在冬、夏不同季节,高原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东亚地区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季风的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使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厚度特别大。
西南季风带 来的暖湿气流为 长江、珠江流域 带来大量降水。 北部气流对我国 影响较明显,如 春季西北气旋活 动多。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夏季西北地区形成 少云雨的干热天气
夏季高原内部干旱化
西南暖湿气流受阻 高原边缘降水丰富
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空气很
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 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气温下 降幅度不大;
北支槽 南支槽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
· 北支气流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 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 气候寒冷干燥;
· 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 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 止锋。
受青藏高原影响,西风在这里分支绕行,汇合东流,形成了
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均匀海拔 4000~ 5000 米,有众多矗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 ~ 8000 米的顶峰。

高原的外缘,高峰环绕,壁立千仞,以3000~ 7000 米的高差矗立于四周盆地、平原之上,烘托出高原挺秀的宏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 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 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重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自己的自然环境,也对四周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中有些影响是更天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盛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当前,亚洲季风区以全世界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多半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恩赐。

并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 1/3 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宏大的阻碍物。

对中国天气以致亚洲天气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拥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考证了然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含膏盐堆积)从西藏向来延长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单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海洋疆,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沿海还没有开裂,所以海陆对峙不强,难以引起深入内地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明显变润湿,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不是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缩短、欧洲与亚洲连结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原因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今世的亚洲季风能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相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季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季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抬升对东亚季风形成的影响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冬季强劲的西北风会从西伯利亚带来干冷的气流使该地区寒冷干燥,夏季的东南风会从太平洋带来暖湿气流,使此地炎热多雨。

究其原因我们一般会认为此地位于世界上最大陆地――亚欧大陆和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特别大,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也就塑造了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使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终年控制,形成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其实东亚季风气候比世界其他地方显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在距今约7000万年至4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青藏地区由海洋逐渐抬升为陆地。

到了第四纪,青藏高原初具规模,开始形成独特的高原环境。

从此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到达我国西北,蒙新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东亚的季风气候增强。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9度――北纬40度之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面积约2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海拔超过7、8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正是由于高原独特的地形特征,在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于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个较为完善的GCM进行一系列高原不断隆升的数值模拟试验来探讨。

GCM模式的动力框架在水平方向上采用谱展开,垂直方向采用差分形式的6坐标系,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可以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计算条件而设定;同时,包括了各种大气物理过程的参数化,如长波与短波辐射过程、大尺度凝结、浅对流和深对流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以及次网格尺度地形的参数化等,可以更好地描写陆地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交换。

利用GCM气候模式进行了改变地形高度的一系列(共11个)数值试验。

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在地区,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100%、90%、80%、70%…10%,这样共完成了10个试验。

东亚季风环流123

东亚季风环流123
30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31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32夏季北半球热源汇分布夏季北半球热源汇分布大气热源汇大气热源汇hshs由四种加热分由四种加热分量所组成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量所组成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ss大气长波辐射收支大气长波辐射收支ff地面有效辐射面有效辐射erer和大气层顶长波辐射和大气层顶长波辐射ff差来自地面的湍流感热输送差来自地面的湍流感热输送shsh和来自当地降水的凝结潜热来自当地降水的凝结潜热lplp
13
3 南海-西太 平洋ITCZ
2 东亚地区向 北越赤道气流
5 梅雨辐 合带
4 西太平 洋副高
1 澳大利亚 冷性反气旋
亚澳地区1988年6月95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14
3 东亚地区向 南越赤道气流
1 南压反气 旋东部脊
2 东风急流
4 南半球高 空副高脊
亚澳地区1988年6月20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
要点
1. 东亚季风和夏季风的一般特征 2.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3. 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 4. 季风低频振荡激发与传播机制
2
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
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侯特征明显不同的 现象。
3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 点是公认的,即: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 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 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 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 时空气温暖潮湿; (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 候变化。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季风的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季风的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季风的季节变化【—第一天地理总结之季风的季节变化】,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引起的。

在冬季,大陆的温度低于邻近海洋的温度,大陆上有一个冷高压,初中化学,海洋上有相应的低压,气流从大陆大范围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

冬季季风盛行于北半球,有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在亚洲东海岸。

北季风从中纬度延伸到赤道地区。

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

在向南暴发的过程中,它在东亚和南亚产生强烈的北风和东北风。

非洲和孟加拉湾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向近赤道地区。

虽然东太平洋和南美洲有冬季风,但它们不像亚洲的风那么重要。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

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爆发、活动、中断和消退。

东亚季风首先爆发。

5月初开始,从东南向西北推进,7月下旬趋于稳定。

它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撤退。

这条路径与被推的路径相反。

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它从西北向东南撤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每年5月上旬,南海北部开始出现季风。

经过三次突然向北推进和四个静止阶段后,于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到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旬至20日进入黄河流域,从7月底到8月10日向北到达终点线华北。

总结: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一、选择题(2011年浙江教育考试院)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1~2题。

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示意图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A.温带,35°N~45°NB.热带,5°N~15°NC.寒带,35°N~55°ND.亚热带,25°N~35°N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我国西北地区有红色碎屑岩系的分布,说明它当时所处的纬度是亚热带。

第2题,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气候影响突出,它使塔里木盆地变干变冷,故选D项。

答案:1.D 2.D(2011年南京调研)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4.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第3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故B项对。

第4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量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属于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降水量增加幅度没有西亚地区大,故正确答案是B项。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7月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

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

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特别提示:(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17月)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美国东南部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季风气候?(2)我国古代下南洋为了利于盛行风行船,最好选择哪个季节出发?(3)季风气候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好处?提示(1)美国东南部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大西洋之间,大陆、大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所以季风特征不明显。

(2)冬季。

齐鋼1J 1C«llir -iJ'物的生长。

巧思归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分析f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出现季节 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 西南凤形成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HV30°IJ0°副嵌地低气压带(3)夏季是我国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罗华(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

它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了高原四周的气候。

本文根据高原独特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分析了青藏高原对东亚的季风环流乃至北半球西风气流运动的影响,阐明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动力作用;热力作用;中国气候一、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一邛崃山一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旷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起25° N,北至40° N,跨15个纬度,南北宽1500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雄踞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 /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一)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得多,年平均气温除高原南部的谷地较高外,大都低于5°C,藏北高原和山脉上部均在0°C以下。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日照丰富,且地面多裸露岩、沙砾,使地面白天吸热多,增温迅速;夜晚,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快,气温迅速下降,故气温日较差大。

在高原的热源作用下,夏季气温低,冬季多晴天,日照时间较长,白天不阴凉,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

大部分地区在20C左右,而东部平原地区的长沙和汉口分别为24.9 C、26C。

这种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有明显差别(见下表)。

西藏南部同纬度东部低地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比较(二)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17层风场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利用陈桦等人修正的亚洲夏季风指数I DH=U850∗研究了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用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U(150+100)的降水做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的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趋势是逐年减弱,在大约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亚洲夏季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主要表现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减弱现象,而在此期间,夏季风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振荡;1970年代以前,亚洲夏季风强度总体相对较强,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较弱。

(2)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的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正负相关因地而异,夏季风强(弱)的年份,在西南、华北和东北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在长江中下游、华南、新疆北部和东北北部地区降水偏少(多)。

人类对季风的研究,可追溯到1868年,最初,Halley对季风的理解是海陆差异引起的热力直接环流;1879年,沃耶科夫最早对季风下了定义;1940年,Conrad和Hann探讨各种季风指数来描述或比较各个地区的季风现象(汤绪等,2007)。

30多年以前,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亚洲季风只有南亚季风,东亚夏季风只是南亚季风的向东和向北的延伸;到了1980年以后,亚洲夏季风应划分为南亚和东亚两个子系统的观念才逐渐在国际上被接受;对亚洲季风的研究的历史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了,但是都没有很大的成果,1960年代以后,出现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1978-1979年FGGE 国际季风试验以后。

一些学者经过一系列的野外试验取得许多新的发现;另一些学者则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著作,使人们对亚洲季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丁一汇等,2013a)。

从此以后,各国学者继续总结并且深化了亚洲季风的研究理论成果,使亚洲季风研究的科学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主编: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济南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热力作用,主要从冷热原的角度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二是机械的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影响范围很宽广,从局部环流到长波以至超至长波都受到地形牵制。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形迫使气流爬越它或绕过它而产生,青藏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的椭圆体。

长轴基本上顺风向,气流绕行的部分就会更重要些。

(1)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为了从冷热源角度来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作用,应首先了解高原冷热源情况。

下面根据叶笃正《青藏高原气候学》“引论”介绍如下:关于青藏高原冷热源问题,过去有过不少人讨论。

但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不但结果不同,也涉及到对从冷热源定义的问题。

总的来说,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从下垫面出发,如果某地区源。

但这种热量不一定都能用于本地区的大气。

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可以输送本区以外的大气。

第二种定义是:在某个月里,某个地区的大气柱内有净能量的收入(通过运动从侧边界流出的能量不计在内,)则在这个月这个地区的大气称为热源,有净能量支出,称为冷源。

第二种定义的冷热源暂称为地面冷热源,第二种称为大气的冷热源。

从地面有三种能量可以输送给大气:一种是地面有效辐射,一种是潜热,一种是湍流感热。

高原上三者之和见表3—1 表3-1高原平均地面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平均地面平均输送的总热量212 260 380 443 495 481 418 385 355 296 232 196 344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年平均,高原的每平方厘米的每天向大气输送约344卡的热量。

从布特科年平均蒸发潜热及湍流感热分布图可看出,两者全年最大值皆发生在北美东岸沿海(北纬40度,西经60度区域),它们分别为120和50千卡·厘米-2·年-1.青藏高原这种冷热源作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夏季,除机械动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期
莫申国 等 !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6.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 $ 以上 " 是近几百万年以来地壳强烈隆升的结果 " 是地球上最 年轻的高原 # 青藏高原自上新世强烈隆起至今 %##&"## 万年内 " 经历了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变化 "其中陆地随着地壳的上升由低海拔热带和亚热带环境演变为现代的高寒环境 #第四纪 以来 "新构造运动强烈 "高原的隆升一直延续至今 #
;
6 " 作为地球的 ’ 第三极 (! 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 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
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 ! 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 促成了独特 的高原季风系统 !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 ! 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 化 和 亚 洲 植 被 格 局 的 分 布 ! 导 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 ! 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 & 对中国东部 ) 西北干旱区 ) 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
9 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 DE4FGH8
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一级台阶 !以巨大的高差突兀在亚洲的南部 , 高原的北缘 ! 即 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的北翼 ! 以近 $### @ 的落差 ! 急降到海拔约 9### @ 的塔里木盆 地和河西走廊 ! 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南翼 ! 在不到 !## L@ 的水平距离内 ! 从海拔仅几十 米的印度恒河平原 !台阶式上升 ! 主脉耸入云霄 ! 平均海拔达 J### @ 以上 , 高原西起帕米尔 和喀喇昆仑山脉 !东缘的川西山系与海拔 "##M$## @ 的四川盆地的高差约有 "### @, 边缘 是高山环绕 ) 峡谷深切 ! 内部是山脉 ) 宽谷和湖盆相间 ! 绵延横亘着许多高山 ! 又有珠穆朗玛 峰为代表的许多雪峰林立 !成为举世无双的山原 , 这里是亚洲几条大河 !如长江 ) 黄河 ) 印度 河 )恒河 )雅鲁藏布江 ) 怒江和澜沧江等的发源地 ,在地球上只有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 置 ) 独有的海拔高度和地貌条件 ! 才可能演化和发展成为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公共水源地 ! 从而成为世界第一水源涵养地和 ’ 世界第一大水塔 (,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一. 名词解释.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P153).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P159).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形成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形成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形成的影响青藏高原大致位于北纬27°~37°之间,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

巨大高耸的高原,不但其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而且对东亚季风环流及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青藏高原对对流层下部风场的动力作用冬季,当西风带南移,控制我国广大地区上空时,青藏高原迫使4000米以下的西风环流产生动力分支—北支与南支西风急流。

北支绕过新疆北部以后,转为西北气流,南支绕过高原南侧以后转为西南气流,两支西风绕过大高原后在高原东侧汇合东流。

西风带的分支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使西风带的范围扩大了。

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急流消失,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迅速北进,为长江流域的梅雨形成创造条件。

10月份,西风带南移,南支西风急流重新出现,夏季风退出大陆,冬季风又成为我国天气的主宰。

形成冬夏季风的交替。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东亚大气环流起屏障作用。

它不仅阻止从西来的天气系统东移,而且还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

冬季不但使高原以北的西北内陆地区冷空气集积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而且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偏东,使东部地区冬季风势力更猛烈。

夏季的西南季风,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只能绕过高原的东南边缘,进入西南、华南、华中等地区,加强了那里的降水过程。

而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夏季风受高原所阻而不能到达,则形成了干旱少雨的荒漠气候。

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冬季,庞大的高原,冰雪覆盖,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它迭加在蒙古冷高压之上,从而大大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更加寒冷。

夏季,高原是个热源,地面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气温上升,形成高温低压中心。

它迭加在大陆热低压之上,加强了印度低压势力,有利于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的推进,输送能量和水汽。

夏季高原地面强烈辐射增温,地面空气上升,高原四周空气源源补偿。

春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对亚洲热带环流和季风爆发的影响

春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对亚洲热带环流和季风爆发的影响

资料以及将之处理为每年 73 候的逐候平均;月
平均的加热率资料;日平均的地表感热、潜热通
量资料也处理为每年 73 候的逐候平均。
在定义季风爆发时间时参考毛江玉等[18]的
研究,根据热成风方程的纬向分量,
∂u = R ( ∂T ) ,取 500~300 hPa 层平均 ∂T / ∂y 的
∂p fP ∂y
本文使用的降水资料为基于几种观测资料
94
热带气象学报
25 卷
表 1 1979—2005 年各热带季风区季风爆发日期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平均
意义的结论,如简茂球等[5]发现高原东部夏季大 气热源显著偏强(偏弱),则长江流域地区的夏 季降水显著偏多(偏少),而华南东部地区夏季 降水偏少(偏多);刘新等[6]认为高原加热导致 西太平洋副高南移,在江淮地区形成南北气流的 交汇有利于更多的降水。很多研究揭示了高原加 热在亚洲季风环流形成和季风爆发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如 Flohn[7]指出高原抬升的表面季节性 加热及其所导致的 35 °N 以南的温度梯度及气压 梯度的翻转,触发了东亚大尺度环流的改变及印 度季风的爆发;他在分析了南亚高压的演变特征 后提出,南亚高压是由于高原热力作用而形成的 [8]。Nitta[9]、Luo 等[10—11]、He 等[12]的研究表明, 高原抬升的加热导致对流层上层大气增暖以及 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与亚洲季风爆发有 密切的联系。Yanai 等[13]进一步的研究指出高原 抬升的表面加热与周围大气的辐射冷却形成水

大气运动矢量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和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

大气运动矢量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和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我国出现重要降水过程时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分析r33。

N17个纬度75m/s145。

E2月32。

N17个纬度70m,s1430E3月32。

N16个纬度60rrI/s139。

E4月32。

N18个纬度45rrI/s132。

E5月36。

N12个纬度42rrI/s141oE6,[_!l38。

N10个纬度35rrI/s105。

E7月41。

N5个纬度30m/s90。

E8月420N6个纬度35m/s88。

E9月43。

N12个纬度40m/s145。

E1041。

N10个纬度45m/s月150。

E.13.人气运动矢量资料所揭不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和我国夏季土要雨带之间的关系1136。

N14个纬度55m/s月1400E12340N17个纬度70rn/s月141oE由表3.1.1,12月至2月份时,副热带两风急流中心风速为70m/s,4月份时急流强度迅速减弱,中心风速由3月份时的60m/s降为45m/s,5月开始日本半岛南部上空的急流开始减弱,至6月时高空急流中心跳至南甄高压北侧边缘。

西风急流主体在120。

E处约位于30。

N一45。

N之间,急流区南北向跨度小,这个时期正是长江流域多雨期,7、8月份,西风急流位置最北,强度最弱,9月以后,急流中心重新稳定在西北太平洋上空,10月份以后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迅速加强,急流区南北向跨度增大并逐渐南压,11月以后西风急流中心重新稳定在35。

N附近。

总体而言,冬季时副热带西风急流稳定于日本半岛南部的西太平洋上空,急流中心位于35。

N附近,中心风速平均50一80米/秒;夏季它常位于南亚高压北侧边缘,急流中心推进到40。

N左右,中心风速平均为35米/秒,总体呈现冬强夏弱的年进程。

§3.2热带东风急流北半球夏季,随着副热带西风带的减弱北移,赤道地区的热带东风带加强北进,强东风区主体位于赤道以北,在热带对流层顶附近约100hPa一150hPa处,东风达到急流标准…。

亚洲地区在海陆对比和青藏高原热源的共同作用下,东风急流是全球最强且最稳定的。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影响是什么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影响是什么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影响是什么1、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以下几点:1、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风系的季节变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先后提出在东亚存在一个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它与印度季风环流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存在某种相互作用。

2、海陆热力差异。

季风的风向和气压场转换周期为一年冬季大陆冷高压,海洋热低压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洋为高压冷源。

因此海陆热力作用的季节变化与季风演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冬季风盛行时,大陆影响大于海洋夏季风盛行时,海洋影响大于大陆,两者的相互转换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变化,且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地体现在气压场的季节变化上.我国东部,6~8月为夏季风全盛期12~2月为冬季风强盛且稳定期。

3、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太阳辐射、温度、气压的季节变化引起整个大气环流场的夏北冬南的季节移动,从而出现季风现象。

如信风的季节转化,在低纬度呈现十分明显的周期性的季节交替,低纬度地区,冬季为偏东风,夏季为偏西风.印度及其邻近海域的此种季风现象最为典型,即印度季风或西南季风。

4、海陆分布和行星风系的相互作用使季风有不同的特点.副热带季风或温带季风以海陆差异作用为主而赤道季风或热带季风则主要因行星风系的移动引起,规律性明显,多发生于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区,当海陆差异、行星风系移动的作用一致时,季风增强反之,季风减弱.印度季风就属于这种类型。

大地形对季风环流的影响。

巨大而高耸的大地形,如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同样存在着季节性热力差异,在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一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在夏季,高原是热源,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性环流,其东侧出现西南风,使夏季西南风加强。

夏季的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流的形成、维持。

季风气候--网络2、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主要是什么?B.亚洲处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最大的大陆交界之处,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位于面积最大的洲,面向世界最大的洋)3、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濒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9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Us i n g 1 9 7 9 -2 0 1 4 d a i l y t r o p o s p h e r i c r e a n a l y s i s d a t a p r o v i d e d b y t h e E u r o p e a n Ce n t r e f o r

要 :利 用 欧 洲 中期 数值 预 报 中心 ( E C MWF)提供 的 1 9 7 9 -2 0 1 4年 逐 日对 流 层 大 气再 分析
资料和 美国气候预测 中心 ( C P C )整理的 同期逐 日格点降水 资料 ,分析 了春夏季节转换期 间青 藏 高原 南侧对流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逆转 时间与亚洲季风建立及 降水 变化的关系。结果表 明, 从 春 到 夏 高原 南侧 对 流层 中上层 ( 6 0 0 - 2 0 0 h P a )不 同层 次经 向 温度梯 度 逆 转 的 时间 不 同 ,逆 转
Me d i u m— Ra n g e We a t h e r F o r e c a s t s ( E C MWF 、 a n d g r i d d e d d a i l y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d a t a p r e p a r e d b y t h e US
Pl a t e a u d ur i n g s pr i n g - s u mme r t r a ns i io t n a n d i t s r e l a io t n t o As i a n s um m e r mo ns o o n
o n s e t a nd pr e c i pi t a t i o n c ha ng e
g r a d i e n t s o u t h o f t h e T i b e t a n Pl a t e a u d u r i n g s p r i n g — s u mm e r t r a n s i t i o n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t o As i a n s u mme r mo n s o o n o n s e t a n d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c h a n g e .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r e v e r s a l t i me s o f
从 1 O 。 N 以 南扩 大到 2 0 。 N 以北 并进 入 印 度 中部 ,东 亚地 区偏 南气 流也 明 显增 强 北进 且在 长江 中
下游 形成 稳 定 的 辐合 区 ,从 而导致 南亚 和 东亚季 风 区的核 心地 区 降水 急剧 增加 ,温度 梯 度 逆 转 后2 5天较 前 2 5天在 印度 中部 和 长 江 中下游地 区的 降水量 分 别增加 2 2 0 mm 和 1 4 0 mm 以上 ,对 应 印度 季风 突 然爆 发和 江淮流域 迅速 进入 梅 雨期 。
F e b . 2 01 5
春夏转换期青藏 高原南侧对 流层大气 经 向温度梯 度 逆转 与亚洲夏季风建立及 降水变化 的联 系
李 燕赘 一 ,刘晓 东
( 1 . 中国科学 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西安 7 1 0 0 6 1 ;2 . 中国科学 院大学 ,北京 1 0 0 0 4 9 )
LI Ya n . y un 一, LI U Xi a o . d o n g
( 1 .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a r t h E n v i r o n me n t ,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 Xi ’ a n 7 1 0 0 6 1 , C h i n a ;
时 间最晚 的 4 0 0 h P a温度梯 度 逆转 可作 为青藏 高原上 空整 层 气柱 变暖和 亚 洲夏 季风全 面 建立 的标 志。3 6年 的合 成分 析发 现 ,随 着 4 0 0 h P a温度梯 度 的逆 转 ,8 5 0 h P a上 大 于 6 m・ s 的强 西南季 风
第 6卷 第 1 期
2 0 1 5年 2月
d o i : 1 0 . 7 5 1 5 / J E E2 0 1 5 0 1 0 0 4
地球环境学报
J o u ma l o f E a r t h E n v i r o n me n t
V b 1 . 6 No . 1
关键词 :青藏高原;经向温度梯度 ;亚洲夏季风建立 ;季风降水 中图分类 号 :P 4 2 6 . 6 文 9 0 1 f 2 0 1 5 ) 0 1 — 0 0 2 6 . 0 9
Re v e r s a l o f t r o p os phe r i c me r i di o na l t e m pe r a t ur e g r a di e nt s o ut h o f t h e Ti be t a n
C l i ma t e P r e d i c t i o n C e n t e r ( C P C ) , we a n a l y z e d t h e r e v e r s a l o f t r o p o s p h e r i c me r i d i o n a l t e mp e r a t u r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