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太平洋风暴路径:指太平洋上空的一片狭窄气候带,一些过境美国的气旋 就是在这片气候带中开始聚集的。
2.3 500hPa切变线
• 2.3.1 高原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特征 • 2.3.2 高原切变线的结构特征 • 2.3.3 高原对切变线的作用
• “涡导”: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和移动 • 切变线与低涡结合起来研究(预报员术语:低涡切变) • 云南低涡切变:通常指青藏高原低槽东移后受地形的影响在云南
• 夏季高原中部500hPa层常有高原低涡和东西向的切变 线,则高原上空常呈现“上高下低”的气压场配置。
• 受高原主体和四周局地山系的地形强迫作用,低层的 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出现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 高原东侧汇合,结果在南(北)侧形成常定的正(负) 涡度带,从而有利于产生高原北侧的南疆和河西高压, 高原东侧的西南低涡。“北脊南槽”(经过高原时), “北槽南涡”(高原以东)。
6.1/20.6(29.6%)
5-9
9/103 (8.7%) 1.3/32 (4.1%)
4-10
2000-2009
6-8
1981-2010
黄楚惠等(2014) 8.9 7
8.9/31.6(28.2%)
6-8
7/19.5 (35.9%)
1981-2010 1998-2010
依据的资料
定涡标准
识别方式
500hPa历史天气图
• 它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川西高原中尺度地形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一般 出现在700~850hPa等压面上,尤以700hPa等压面最为清楚。
• 其水平尺度约300~500km,生成初期多为浅薄系统和暖性结构,生命 史较短,一般不超过48小时。西南涡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 持续时间约4~5小时。
• 西南涡主要集中发生在以川西高原(九龙、小金、康定、德钦、巴塘 )和川渝盆地为中心的两个区域内,又有“九龙涡”和“盆地涡”之 分。主要活动路径有三条:偏东路径(沿长江东移入海)、东南路径 (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出海,有时会影响到广西、广东)、东 北路径(经陕西南部、华北、山东出海,有时可进入东北地区),其 中以偏东路径为主。
陶诗言等(1984) 9
9/37(24.3%)
5-8
1975-1982
2 刘富明等(1986) 3
6-8
1965-1982
1.4 郁淑华等(2006, 7.6 2008,2012)
7.6/20.9(36.4%)
5-9
1998-2004
1.1
1.1/20.9(5.5%)
2.6 黄楚惠等(2008) 9.1
2.2 西南低涡(西南涡)
• 2.2.1 西南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2.2 西南低涡的结构 • 2.2.3 西南低涡的形成 • 2.2.4 西南低涡的发展和移动
• 西南涡是青藏高原东侧背风坡地形、加热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下,在 我国西南地区100~108°E,26~33°N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气旋式环流 的α中尺度闭合低压涡旋系统。
中部以北700hPa上形成的地形性低涡环流。该环流形成时,四川 东部到云南东北部同时有东北风和西南风形成的风切变线。由于 有低涡,同时又有风向切变线,预报员将这种形势总结为“低涡 切变”形势。
2.4 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 2.4.1 南亚高压的气候特征 • 2.4.2 南亚高压的平均结构 • 2.4.3 南亚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 2.4.4 南亚高压的振荡
王鑫等(2009) 6.8
9.1/37.5(24.3%)
5-9
7.6/68(11.2%) 5-9
1985-2007 1980-2004
成都高原气象研 8.6 究所(高原低涡 6.1 年鉴)(2012) Feng等(2013) 9
李国平等(2013) 1.3
8.6/40 (21.5%)
1-12
1998-2011
• 已有分析研究表明,西南涡发展东移,往往引发下游 地区大范围(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华北、东北、 华南和陕南等地)的暴雨、雷暴、大风等高影响天气 。在我国许多重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系统中,西南 涡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西南涡被认为是我国最强烈的暴雨系统之一,就它所造成的暴 雨天气的强度、频数和范围而言,可以说其重要性是仅次于台风及残 余低压(台风残涡)而排名第二的暴雨系统。
25%左右移出高原(东移 20%左右移出源地
不同作者对西南低涡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 (详见word另文)
高原背风涡旋或高原东麓涡旋或高原类低涡
• 西南低涡,西南涡(SWV,the southwest vortex):青藏高原东缘(川西 高原)
• 四川涡(Sichuan vortex),四川低压(Sichuan low):四川盆地
• 南亚高压的(东西向)振荡:夏季,分东部型和西部型, 一般半个月左右转换一次,这种转换称为南亚高压的东 西振荡。
• 青藏高压(TPH)与南亚高压(SAH)的关系:青藏高 压是独立系统,还是南亚高压的一部分?“北上南下”
500hPa历史天气图
500hPa历史天气图
触发暴雨
有闭合等高线 的低压或3站 风向呈气旋式 闭合环流
人工判断
引发暴雨
历史天气图和 NECP ( 1 ° × 1 ° )
中央气象台、四川 省气象台历史天气 图 四川省气象台 500hPa历史天气图
NCEP
CFSR
(0.5°×0.5°)
NECP
( 2.5 ° × 2.5 ° 和
• 类型I: 源地型,静止型,停滞型,不发展涡; • 类型II:移出型,发展涡
• 西南低压与西南热低压 • 低压与低涡:准地转理论成立?地转适应的方向?
• 灰霾天气对涡旋活动的影响:中国空气污染或使美国境内出现气候异常?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云团和空气微粒悬浮物——特别是因人为因素 形成的、如汽车和火力发电站排放的空气微粒悬浮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来自亚洲地区的污染(主要是由中国造成的)正在加强太平 洋风暴路径的强度(气旋的剧烈程度)、加大降雨量并导致太平洋中部地 区更多温暖空气移向北极。
四川、重庆等 105°E以东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移出比
500 hPa等压面上,高原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特 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低 定地区(100~110°E,25~35°N)出现的 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气 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中心高度小于等于 旋性的低涡环流(中心高 308dagpm?) 度小于等于584dagpm?)
600~400(2~3km)
700~50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850~500
代表层(hPa) 源地
500,暖涡 青藏高原主体
700 川西高原(70%)
700 川渝盆地(30%)
行政区域 临界经度
西藏(那曲、申扎、改则、四川的九龙、巴塘、 双湖)、青海(玉树-曲 小金、雅安等 玛莱、海西-扎仁克吾)
100°E以西
100°E~105°E
• 在特定流场背景下因高原地形绕流的影响,还易产生 高原东侧的偏南风低空急流(LLJ)和河西走廊的西 北风低空急流。
2.1 500hPa低涡
• 2.1.1 高原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1.2 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和流场结构 • 2.1.3 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条件
• 高原低涡,高原涡(TPV,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 高原近地面低涡(600hPa),高原边界层低涡(500-600hPa)
• 高原热低压与高原低压:?
• 涡旋(vortex,复数多用:vortices)、气旋(cyclone);低涡、低 压(low);低值系统(低涡切变)的区别?
不同作者对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统计结果对照表
作者
年 均 移 出 移出比(年均移出 统 计 月 统计年限 型 低 涡 个 数/年均生成数) 份 数
1°×1°)
四川省气象台
500hPa 历 史 天 气 图
及 MICAPS 显 示 天
气图)
涡心位势高度 小 于 等 于 584 dagpm?
移出标准 (低涡中心东 移过的经度) 102oE 110oE 100oE
100oE
110oE
100ºE
102 ºE(移下 海拔3000m区 域)
100ºE
100ºE或110ºE (生成于100103 ºE的涡)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关键词:暖涡,螺旋云带,涡眼(空心),感热, 潜热,感热气泵,热力适应
• 本章介绍青藏高原及附近几类主要的天 气系统,重点分析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 的影响,总结出的高原天气系统的天气 事实将作为高原大气动力学研究对象以 及动力学研究结果的验证依据。
• 夏半年高原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中(西太副高、南亚高 压),100hPa高空盛行强大而稳定的南亚高压,它是 比北美落基山上空的北美高压更为强大的全球大气活 动中心之一。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区别(TPV VS SWV)
高原类低涡
低涡名称
高原涡
(广义)西南涡
高原东坡(东缘)涡 (狭义)西南涡
水平尺度 直径(km)
生命史和活跃期
α-中尺度, 300~500
<3d,6~8月
α-中尺度,300~500 <2d,5~7月
α-中尺度, 300~500
<2d,5~7月
厚度(hPa)
• 西南涡在全年各月均有出现,以4~9月居多(其中尤以5~7月为最) ,是夏半年造成我国西南地区重大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 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配合下,一部分西南涡会强 烈发展、东移或与其它天气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演变 为时间尺度可达6~7天的长生命史天气系统,能够给 下游大范围地区造成(持续性)强降水、强对流等气 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如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等灾害)。
此提法的出处:
(1)文章: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 暴雨科学试验、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85-906-08课题组编 写,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257–267 (2)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 预报技术研究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第四分册 ,1996年(台风课题负责人:陈联寿,暴雨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3)获奖:“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 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丁一汇
2.3 500hPa切变线
• 2.3.1 高原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特征 • 2.3.2 高原切变线的结构特征 • 2.3.3 高原对切变线的作用
• “涡导”: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和移动 • 切变线与低涡结合起来研究(预报员术语:低涡切变) • 云南低涡切变:通常指青藏高原低槽东移后受地形的影响在云南
• 夏季高原中部500hPa层常有高原低涡和东西向的切变 线,则高原上空常呈现“上高下低”的气压场配置。
• 受高原主体和四周局地山系的地形强迫作用,低层的 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出现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 高原东侧汇合,结果在南(北)侧形成常定的正(负) 涡度带,从而有利于产生高原北侧的南疆和河西高压, 高原东侧的西南低涡。“北脊南槽”(经过高原时), “北槽南涡”(高原以东)。
6.1/20.6(29.6%)
5-9
9/103 (8.7%) 1.3/32 (4.1%)
4-10
2000-2009
6-8
1981-2010
黄楚惠等(2014) 8.9 7
8.9/31.6(28.2%)
6-8
7/19.5 (35.9%)
1981-2010 1998-2010
依据的资料
定涡标准
识别方式
500hPa历史天气图
• 它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川西高原中尺度地形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一般 出现在700~850hPa等压面上,尤以700hPa等压面最为清楚。
• 其水平尺度约300~500km,生成初期多为浅薄系统和暖性结构,生命 史较短,一般不超过48小时。西南涡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 持续时间约4~5小时。
• 西南涡主要集中发生在以川西高原(九龙、小金、康定、德钦、巴塘 )和川渝盆地为中心的两个区域内,又有“九龙涡”和“盆地涡”之 分。主要活动路径有三条:偏东路径(沿长江东移入海)、东南路径 (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出海,有时会影响到广西、广东)、东 北路径(经陕西南部、华北、山东出海,有时可进入东北地区),其 中以偏东路径为主。
陶诗言等(1984) 9
9/37(24.3%)
5-8
1975-1982
2 刘富明等(1986) 3
6-8
1965-1982
1.4 郁淑华等(2006, 7.6 2008,2012)
7.6/20.9(36.4%)
5-9
1998-2004
1.1
1.1/20.9(5.5%)
2.6 黄楚惠等(2008) 9.1
2.2 西南低涡(西南涡)
• 2.2.1 西南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2.2 西南低涡的结构 • 2.2.3 西南低涡的形成 • 2.2.4 西南低涡的发展和移动
• 西南涡是青藏高原东侧背风坡地形、加热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下,在 我国西南地区100~108°E,26~33°N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气旋式环流 的α中尺度闭合低压涡旋系统。
中部以北700hPa上形成的地形性低涡环流。该环流形成时,四川 东部到云南东北部同时有东北风和西南风形成的风切变线。由于 有低涡,同时又有风向切变线,预报员将这种形势总结为“低涡 切变”形势。
2.4 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 2.4.1 南亚高压的气候特征 • 2.4.2 南亚高压的平均结构 • 2.4.3 南亚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 2.4.4 南亚高压的振荡
王鑫等(2009) 6.8
9.1/37.5(24.3%)
5-9
7.6/68(11.2%) 5-9
1985-2007 1980-2004
成都高原气象研 8.6 究所(高原低涡 6.1 年鉴)(2012) Feng等(2013) 9
李国平等(2013) 1.3
8.6/40 (21.5%)
1-12
1998-2011
• 已有分析研究表明,西南涡发展东移,往往引发下游 地区大范围(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华北、东北、 华南和陕南等地)的暴雨、雷暴、大风等高影响天气 。在我国许多重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系统中,西南 涡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西南涡被认为是我国最强烈的暴雨系统之一,就它所造成的暴 雨天气的强度、频数和范围而言,可以说其重要性是仅次于台风及残 余低压(台风残涡)而排名第二的暴雨系统。
25%左右移出高原(东移 20%左右移出源地
不同作者对西南低涡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 (详见word另文)
高原背风涡旋或高原东麓涡旋或高原类低涡
• 西南低涡,西南涡(SWV,the southwest vortex):青藏高原东缘(川西 高原)
• 四川涡(Sichuan vortex),四川低压(Sichuan low):四川盆地
• 南亚高压的(东西向)振荡:夏季,分东部型和西部型, 一般半个月左右转换一次,这种转换称为南亚高压的东 西振荡。
• 青藏高压(TPH)与南亚高压(SAH)的关系:青藏高 压是独立系统,还是南亚高压的一部分?“北上南下”
500hPa历史天气图
500hPa历史天气图
触发暴雨
有闭合等高线 的低压或3站 风向呈气旋式 闭合环流
人工判断
引发暴雨
历史天气图和 NECP ( 1 ° × 1 ° )
中央气象台、四川 省气象台历史天气 图 四川省气象台 500hPa历史天气图
NCEP
CFSR
(0.5°×0.5°)
NECP
( 2.5 ° × 2.5 ° 和
• 类型I: 源地型,静止型,停滞型,不发展涡; • 类型II:移出型,发展涡
• 西南低压与西南热低压 • 低压与低涡:准地转理论成立?地转适应的方向?
• 灰霾天气对涡旋活动的影响:中国空气污染或使美国境内出现气候异常?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云团和空气微粒悬浮物——特别是因人为因素 形成的、如汽车和火力发电站排放的空气微粒悬浮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来自亚洲地区的污染(主要是由中国造成的)正在加强太平 洋风暴路径的强度(气旋的剧烈程度)、加大降雨量并导致太平洋中部地 区更多温暖空气移向北极。
四川、重庆等 105°E以东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移出比
500 hPa等压面上,高原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特 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低 定地区(100~110°E,25~35°N)出现的 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气 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中心高度小于等于 旋性的低涡环流(中心高 308dagpm?) 度小于等于584dagpm?)
600~400(2~3km)
700~50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850~500
代表层(hPa) 源地
500,暖涡 青藏高原主体
700 川西高原(70%)
700 川渝盆地(30%)
行政区域 临界经度
西藏(那曲、申扎、改则、四川的九龙、巴塘、 双湖)、青海(玉树-曲 小金、雅安等 玛莱、海西-扎仁克吾)
100°E以西
100°E~105°E
• 在特定流场背景下因高原地形绕流的影响,还易产生 高原东侧的偏南风低空急流(LLJ)和河西走廊的西 北风低空急流。
2.1 500hPa低涡
• 2.1.1 高原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1.2 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和流场结构 • 2.1.3 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条件
• 高原低涡,高原涡(TPV,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 高原近地面低涡(600hPa),高原边界层低涡(500-600hPa)
• 高原热低压与高原低压:?
• 涡旋(vortex,复数多用:vortices)、气旋(cyclone);低涡、低 压(low);低值系统(低涡切变)的区别?
不同作者对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统计结果对照表
作者
年 均 移 出 移出比(年均移出 统 计 月 统计年限 型 低 涡 个 数/年均生成数) 份 数
1°×1°)
四川省气象台
500hPa 历 史 天 气 图
及 MICAPS 显 示 天
气图)
涡心位势高度 小 于 等 于 584 dagpm?
移出标准 (低涡中心东 移过的经度) 102oE 110oE 100oE
100oE
110oE
100ºE
102 ºE(移下 海拔3000m区 域)
100ºE
100ºE或110ºE (生成于100103 ºE的涡)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关键词:暖涡,螺旋云带,涡眼(空心),感热, 潜热,感热气泵,热力适应
• 本章介绍青藏高原及附近几类主要的天 气系统,重点分析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 的影响,总结出的高原天气系统的天气 事实将作为高原大气动力学研究对象以 及动力学研究结果的验证依据。
• 夏半年高原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中(西太副高、南亚高 压),100hPa高空盛行强大而稳定的南亚高压,它是 比北美落基山上空的北美高压更为强大的全球大气活 动中心之一。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区别(TPV VS SWV)
高原类低涡
低涡名称
高原涡
(广义)西南涡
高原东坡(东缘)涡 (狭义)西南涡
水平尺度 直径(km)
生命史和活跃期
α-中尺度, 300~500
<3d,6~8月
α-中尺度,300~500 <2d,5~7月
α-中尺度, 300~500
<2d,5~7月
厚度(hPa)
• 西南涡在全年各月均有出现,以4~9月居多(其中尤以5~7月为最) ,是夏半年造成我国西南地区重大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 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配合下,一部分西南涡会强 烈发展、东移或与其它天气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演变 为时间尺度可达6~7天的长生命史天气系统,能够给 下游大范围地区造成(持续性)强降水、强对流等气 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如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等灾害)。
此提法的出处:
(1)文章: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 暴雨科学试验、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85-906-08课题组编 写,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257–267 (2)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 预报技术研究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第四分册 ,1996年(台风课题负责人:陈联寿,暴雨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3)获奖:“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 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丁一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