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习课文中的几生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很多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他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因为“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所以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舍。
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设计思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诗歌由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在这首五绝中,诗人借助主要意象“故园菊”寄托了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注重通过意象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如果在教学诗歌时忽略这点,只简单地将诗歌的情感告诉学生,那么诗歌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学生以后学习诗歌也会兴趣全无。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一途径来让学生掌握诗人传达的主要情思,从而让学生掌握“核心意象分析法”与“叠加意象分析法”两种意象分析法来对意象特点具有典型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让教师教得有用,学生学得有效。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掌握分析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直接进入诗歌学习。
二、朗诵诗歌,初探诗歌的情思。
(一)朗诵诗歌,正字音诗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应读qiăng,诗中表示勉强之意。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屏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要表达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给出结论。
)屏显: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三、学习“意象”,明确诗歌意象的类型并掌握“意象分析法”。
(一)明确“意象”这一分析诗歌的重要途径的简单含义。
通过上述对诗歌情感的探讨,在此适时给出诗歌中重要的情感传达媒介——“意象”的概念。
屏显: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含有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二)理解“核心意象”,并学以致用。
1.点出“意象”类型一:核心意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参考教案.doc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课题1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型新授课节数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 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重占八、、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F句。
教学三疑三探课时共课时学法自学合作探究主案副案(修改栏)一、设疑自探(3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诗词课题总览并播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的音频文件,让学生通过音频的语调中,初步感受诗人的心境,带着这份心境去学习。
(二)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42分钟)自探提示: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2.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词语中可以看岀。
答:重阳节“九日”“登高”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二、解疑合探(45分钟)(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123展示评价(二)•全班合探。
4 •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点拨或精讲。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三、质疑再探:(10分钟)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四、运用拓展(5分钟)(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3、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音韵美;品位,体会意境美【教学难点】进入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有漂泊江湖之时,这便难免乡情汹涌。
王维惦记故园窗前一枝梅花是否开放,思绪漂浮,感慨万千;李白感念故乡流水万里相送,形影相随,情意绵绵;王之涣横笛吹奏幽幽《杨柳曲》,心生愁怨,迁怒春风。
游子思乡,乡情如海,游子怀旧,旧念漫天。
岑参随军奔波,辗转南北,有感时局动荡,怀想亲朋好友,遂和泪带血,饱蘸情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
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3、解题: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cén shēn)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lián)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2、视频朗读3、读准节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读出感情5、抽生朗读6、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意境美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面的词语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成果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e.艺术特色: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f.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g.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现家国情怀的古诗,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敎案【敎學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诵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主题。
过程与方法(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學习全过程。
(2)通过重阳节的典型情境的分析,感受人物惜花、思乡等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
(3)利用音乐背景,营造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思亲思家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學情分析】七年级的學生好动、思维简单,面对新的學习环境,新的學习内容的不适应也是他们对语文學习的最大困扰,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敎學中激发他们的學习兴趣,由浅入深,自然过渡,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學生反复诵读品味。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敎學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利用旧知,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學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
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生背)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由生活习俗导入,联系旧知,贴近學生生活,使所學内容尽快地走近學生,由旧知到新知,过渡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活动2【讲授】走进作者(1)出示课件:岑参(约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模板【优秀10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模板【优秀10篇】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兴趣,尤其是语文,作为一门以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模板》,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通过对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惆怅、凄凉的情感。
3、学习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对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惆怅、凄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重阳节的小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解题故园:故乡。
题目的意思: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之中,思念故乡长安。
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
三、知人论世定义: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知人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论世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内容理解1、朗读注意重音指导。
注意强欲故园菊傍等字眼及含义。
2、用典好处: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和方法: .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 .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学情分析】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对于从小学一路走来的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 背记已成常态。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 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味。 【教学重点】
2、(出示问题:①“强欲”和“无人”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字",代表思乡的菊花却开在战场,你如何理解?)
预设一一①强欲”和“无人”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一一孤独无奈
强欲: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重阳节,本应该亲人团聚,登高望远。可是对于正在逃难中的岑 参而言,是没有心情欢度佳节的。于是只能为难自己,勉强登高,忍住痛苦,想借酒消愁,却“无人送酒来”。“强”写 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写出了凄清与落魄。
行军:军营(岑参是边塞军旅诗人,写了很多关于边塞和军旅生活的诗歌。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九日:九九重阳节
故园:故乡(岑参是江陵人,但因久居长安,所以称长安为故乡。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 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思考:①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
孤独无奈忧国思乡― 家国情怀 同情百姓渴望和平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精品教案_18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材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创设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对于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背诵已成常态。
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思维简单,对于古诗画面想象、意境体会就成为了难点。
老师应该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表达情感。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学生通过自读题目并质疑,从而引出主问题。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4、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达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5、学生结合背景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通过“故园菊”表达的惜花、思乡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6、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背景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品读诗歌并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故园菊”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主问题教学法朗读、品读法画面想象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有这样一首诗久为流传,会背诵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精品教案_1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和方法: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学情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对于从小学一路走来的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背记已成常态。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味。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音韵美;品位,体会意境美【教学难点】进入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作者(出示课件)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现存诗403首。
三、文本链接(出示课件)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
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整体感知1.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古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方式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描写战争背景下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它展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如何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古诗。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意境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受古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学习古汉语词汇、句式,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意境的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4.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通过分析、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5.增强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感悟诗人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疾苦的关注,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学情分析:XXX天宝十四年,XXX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XXX至德二年二月,XXX由XXX行军至凤翔,XXX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
2.简介作者XXX。
活动2【讲授】自学质疑,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找出疑难问题。
4.小组解决疑难问题。
5.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6.整体赏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俗,XXX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XXX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XXX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XXX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XXX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话借用了XXX的典故,与"登高"相关联,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饮酒和XX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3.强化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增强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讨论和写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诗词背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意境的理解:学生需掌握诗句中的意境描绘,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所表达的重阳节习俗和诗人的孤独感。
-诗人情感的把握:学生应理解诗人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及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
-古诗词韵律美感的体验:学生需感受诗词的平仄、押韵等特点,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重阳节时所作,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重阳节登高、赏菊是传统习俗,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故园菊”与“战场开”的对比,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首联:“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境描绘;
-颔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寓意及抒情手法;
-尾联:“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写景与抒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掌握生字词,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忆节日习俗,引出课题我会问学生们:“大家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一天,我们都有哪些习俗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饮酒等。
接着,我会继续引导:“那么,你们知道唐代诗人岑参在重阳节这天是怎么度过的吗?”从而引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会展示课文标题,并让学生预测诗歌可能讲述的故事或情感。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诗歌,提高阅读效果。
2. 朗读诗歌,感受情感我会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语音语调。
朗读结束后,我会点评朗读者的表现,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我会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例如,“强欲登高去"中的“强欲”表示勉强、不得已的意思;“无人送酒来"则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处境。
通过讲解这些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我会穿插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者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习新课1.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之美我们将一起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教材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天净沙秋思》是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其中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两首诗所写的时代不同,题材、写法也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思乡诗,并在思乡中表达了作者当时自己更丰富的情感,放在一起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并学会抒情,同时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之丰,水平之高。
学习目标1、读一读,读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
2、品一品,品味诗人表情达意的手法。
3、悟一悟,体会景物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所表达情感及写法。
2、探究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配乐朗读法、给诗配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一首是唐诗中的绝句,一首是元曲。
补充绝句和元曲的知识绝句和律诗属于唐诗中的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是八句,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绝句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不能转换。
元曲也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有曲牌名,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诗庄,曲谐,这是最基本的评断,应该说这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2、解读学习目标。
问:大家从题目上能看出老师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学吗?二、读“思”意1、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一生读后,老师读)2、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预设重阳惜花思乡图又是一年重阳节,行军征程中的诗人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只能想象着遥远的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大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教学设计
3.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岑参,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行军九日思念故园的心情。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鉴赏方法。
2.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关注历史背景、作者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过程的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唐代的历史背景,引出行军九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b.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探究作者的情感表达。
c.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传达诗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d.互动环节:设计诗句接龙、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1.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针对此进行适度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情境。
2.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差异,教师应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教师要以人性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针对学生青春期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趣味性。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注意保持字迹清晰、卷面整洁,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2.写作练习要注重情感表达,力求文字生动、有趣。
3.诗歌鉴赏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4.创意展示作品要富有创意,能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诗歌鉴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对所选古诗进行深入分析,从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和方法:
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
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学情分析】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对于从小学一路走来的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背记已成常态。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味。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音韵美;品位,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
进入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进作者(出示课件)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现存诗403首。
三、文本链接(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
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整体感知
1.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
学生依此正音、停顿。
3.检查读书效果: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______,从本诗、、、等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
4.理解诗句大意。
①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②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③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
④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教师明确(出示课件:)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五、诗歌精读
1.齐读全诗
2.解题: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3.“强欲登高去”,“强”当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行军途中,遭遇战乱—诗人的凄清境况)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点题)(板书:强欲登高)
4.“无人送酒来”,登高咋又想起了酒?(重阳)还因为诗人又想起了一个人?(陶渊明)王弘来了吗?(借用典故——行军凄凉萧瑟)(板书:无人送酒)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场景?(长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可怜地开放)
“遥”说明什么?(远,所在地和故园长安相距之远)“怜”字如何理解?(可怜)可怜什么?(板书:故园菊花)为什么可怜?写出了什么?(对故乡菊的眷恋,对故园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
)(板书:战场开放)菊花值得联想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写“应傍战场开”?(扣题“行军”,新巧自然。
)
6.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提示抓诗眼“怜”)
明确: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之乱,国泰民安。
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
六、【拓展延伸】
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仅仅20个字的绝句,同样是重阳登高,因为故园战乱未平,因为写在行军路上,写出了与其他重阳节诗作不一样的荡气回肠。
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名家的点评:
出示课件: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你赞同哪一点?想一想,说一说。
七、【课堂小结】
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
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
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
八、【作业布置】
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较,进一步感知本诗意境之美。
九、板书设计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