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农转居”居民社会心理处境的实证研究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袁建勤田鸽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民众呈现出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社会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群际关系呈现交互与冲突等精神特质。
反映出社会情绪化波动,民众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心态。
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优化民生问题及培养民众的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问题心态;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2-0063-0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置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形态的变迁。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我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心态的呈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民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目标实现。
因此,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分析民众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精神特质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
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当前民众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如下:(一)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这一世态给民众带来太多的未知。
然而,也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
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心理特征分析
、
转型 时期我 国农 民的心理特征
农民工渴望在城市中有所作为, 却无法满足如城里人 代农 民中并没有完全清除。我 国广 大贫 困农 村受农耕文化禁锢 制的阻挡。 般 的生 理 、 安全 、 归属 、 尊重和 自我实现 的需要 , 他们徘徊在乡村 时 间久 、 程度 深 , 不少农 民 习惯 了这种墨守成 规 、 循规蹈矩 的生 和城市之 间, 对这种“ 错位 身份 的长期焦虑 , 侵蚀着农 民工的身 活方式 , 他们对土地有严重 的依赖 意识 , 安于现状 、 富即安 , 小 而 并成为危 害社会安定 的隐患 。 对科技知识 、 商品经济 的渴望 淡薄 , 对 不愿接受 新鲜事 物 , 这与 心健康 ,
现代化 、 工业化 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2开拓精神与保 守思想并存 。 . 二、 转型时期我 国农 民心理特征成 因分析 随着计划 经济 向市 场经济的转轨 ,市场意识也逐渐取代 了 1 传 统 与 现 代化 进 程 中 不 可避 免 的观 念 冲 突 。 . 在 小农 经济思想 , 并逐渐为农民所接受。 大部分农民群众 尤其 是青 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 , 民开始经受市场经济 的洗礼 , 农 农民 年农 民逐步从 过去安 于现状 的惰性 和因循守 旧的惯性 中醒来 , 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 旧有 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淘 汰 , 新 他们不再像过 去一样接受农村 贫穷落后 的现实 , 出‘ 外 淘金 ” 闯 的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的思想观念 日渐进 天下 的意识不 断增强 。 同时在农业生产 中 , 很多农 民都 敢于采用 入农 民的头脑 。 民经历 了前所未有 的人性解放和社会 变迁 , 农 其 新 的现代化 的生产方式 、 耕作方式 , 科学技术在农 民致 富中的 贡 自 、 为 、 立 自 自主 、 自强等个 性意识 以及 由此所派 生的多元 化的 献 E渐 提 高 。 t 生活态度 、 思维方式都得到 了不 同程度的培养 、 发展 。 但是 ,从整体看来 ,农 民的开拓 精神和风险意识还是有 限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全新的意识形态与几千年来在农村根深蒂 的。 他们 中的大多数尽管有着突破传统 的强烈愿望 , 但新 的路该 固的小农经济思想 , 在农民心理上发生了碰撞 , 他们封闭的精神世 怎么走 、靠什么走 ,更多地只停 留在一种想 象性的模糊意识 当 界受到外面世界的冲击 , 由于 自身局 限性因素的影响 , 但是 时尚的 中, 既定 的古老 的观念和秩序难 以超越 。 这种传统保守 的观念和 城市生活让他们望尘莫及 。 精神上的期望与物质上 的贫乏 , 使他们 思维方式的束缚 , 又形成 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的严重阻碍。 陷入巨大的矛盾之 中, 心理的压抑和不适不言 自明。
“村改居”社区转型发展中村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重塑
“村改居”社区转型发展中村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重塑作者:杨佳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30期摘要: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村改居”社区成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渠道,“村改居”社区虽然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但实际上却造成了村民心理的隔阂。
在转型过程中,村民传统的乡村性意识与新的“村改居”社区意识产生错位,使其对转型后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及参与感降低,从而影响社区意识形成。
社区意识是社区发展的灵魂,对“村改居”社区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为促进村民社区意识重塑,社会工作者应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村民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从而推进“村改居”社区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社區意识;社区归属感中图分类号:F323;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023-03一、问题的提出“村改居”社区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社区组织形式,它主要是在城市化推进中,将各个零散的农村集聚在某一个空间位置,形成一种合力[1]。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村改居”社区其实处于一种断层状态。
首先,社区村民的社区意识正处在某种意义上的交替过程当中,转型前的农村意识逐渐面临解体,新的社区意识在形成中,村民对转型后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低较低,从而形成村民意识淡薄。
其次,目前“村改居”社区虽然已经发展为城镇社区,但是由于“村改居”社区村民尚未真正实现的市民化转型,使其在社区参与方面保留着传统社区的参与方式,由此面临断层问题。
最后,受传统思想束缚,村民们在遇事时更倾向于寻找村委会而非居委会,因此存在居委会难以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与其社区归意识成正比,积极的社区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村民的社区意识,从而增强他们“亲社会行为”,村民形成较强的社区意识便会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有利于盘活社区活力,促进社区良性发展。
此外,社区意识作为精神纽带,有利于增强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对完善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在背景介绍指出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普遍存在以及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是分析社会工作在应对困境中的作用,探讨解决困境的策略。
意义在于提升社会工作的实践水平,改善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
正文部分将从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特点入手,探讨社会工作的作用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案例分析为例,展示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成效。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全面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强调了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工作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应对能力,为社会心理健康的改善贡献力量。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策略、社会工作实践、案例分析、发展、支持、重要性、展望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型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往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人们在面临变革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焦虑、恐惧等心理困境。
这些心理困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对社会整体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社会工作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探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工作在这一时期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以及社会工作的作用和挑战,归纳总结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社会工作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全面推进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进一步强调了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需要得到社会工作的支持,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分析社会工作在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中的作用和挑战,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地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以提升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发展水平。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的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摘要: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人们都受到了汹涌而来的从思想到器物的新奇而又充满困惑的现代社会风潮的席卷,本文首先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转型期导致人们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然后从社会工作的实践出发寻找应对的办法。
关键词:转型心理困扰社会工作回应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震破了天朝上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大炮为后盾的商品输入已开始冲击瓦解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但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反应是极其迟钝和微弱。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推动中国迅速从“师夷长技”的“兵战”,转入大规模主动移入近代大工业文明的“商战”、“工战”乃至“学战”的时代。
由经济而政治、而思想、而文化的全面文明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从此中国传统社会在改变,中国社会发展已开始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一体化发展之中,中国正按照工业文明自身的逻辑,踏上了转型、过渡之路。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发生过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被很多社会学者称为“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用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
发生转型的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
1840年到改革开放是一段坎坷曲折的转型之路,但是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人们都受到了汹涌而来的从思想到器物的新奇而又充满困惑的现代社会风潮的席卷。
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了,长千上万的农民涌入城市,个体户纷纷涌现,外企踏入中国市场,新的城市似乎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困苦不堪,贫富差距令人无法想像;政府各方面力度强大的改革措施不断,让人感觉没有什么变化是不可能的;五花八门的新奇的思想迅速传播,猛烈地冲击涤荡着人们的神经;社会上诸如自杀、成瘾的越轨事件频频发生,让人匪夷所思的新奇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之间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而且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变动和不确定,原有的稳定有序而熟悉的生活一去不返,原有的行为方式越来越无法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虽然现实的社会在外界冲击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生存期中的个体并不能迅速的从内到外、从思想到行为完全转变来适应新的社会。
农民“村转居”后社会心理特征、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李然
作者机构: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重庆40002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30-3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7期
主题词: “村转居”;社会心理;市民待遇
摘要:基于全国10个省份8 421份"村转居"农民调查数据,全面系统分析农民在"村转居"后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情感体验、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休闲方式与娱乐活动和就业状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并由此得出农民"村转居"后缺乏市民角色认同、存在部分"弱势群体"以及心理和行为问题等。
据此,提出保障农民"村转居"后享有市民待遇、做好农民"村转居"后的就业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等对策建议。
“社区转型”时期居民心态的调查分析
的改革进 程 如何 。
( ) 大宣传 力度 , 一 加 且应 着重 面向即将成 为 ‘ 会人” 社 的群体
由于 社区 改革是 一个长 期的任 务 , 更加注 重社 区的 “ 要 隐性
关键 词 居民 社 会工作 社 区工 作者
中 图分类 号: 9 5 C 1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001.9.1 10.5 22 1)018 0
民 的心 态 , 实施恰 倒好处 的变革 , 能够事 半功倍 , 才 取得长远 的发
展动 力 , 是我 国民主建 设的题 中之 义。 握居 民对“ 也 掌 新型社 区”
义 的。
一
社会 工作是 特别强 调 以人 为本 的事业 。 改革 当中 , 在 掌握居 的意愿 去主动 了解社 区工 作 。 ( ) 民参与社 区活 动的积极 性 二 居
此社 区的特 点是 : 民构 成单 一, 居 几乎清 一色 是某高校 的在 的建设 和服务体 系的基本认 识情况 , 是有很 重要 的改革方 向性意 职 和退休职工 : 文化水 平趋 同, 在很多题 目上 出现 高度 的重合性 :
应 地提 高专业 服务水 平 , 深入 开展 有效工 作 。 二 、 究方 法 研 以上场 的人 也不少 。 与此 同时 , 却有一 个很 有趣 的现 象 。 实社 其 区组织 大大小 小的活动 不算少 , 但是居 民都普遍反 映社区举 办活 动偏 少。 四、 结论 与建 议 本 研究揭 示 了部分居 民在 “ 区转 型” 社 时期 的心态 与政府 和 治化的 建设 中来, 减少 社区工 作开 展的 障碍 , 很好 地看待 和分 析 这 些差异 是很 必要 的 。显 然, 民的心态 不仅没 有调 整过来 , 居 甚 至 还不 曾想到 自己应 该调 整。 根据上述 结论 , 本文就居 民在“ 社区转型 ” 时期 的心态 调整提
社区转型时期居民心态的调查分析
.Le ga l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 ■曩圈圜翟匪;竺!坐堕f叁箜I』查塾垒“社区转型”时期后民心态的调奎分析姚劫宁摘要本研究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揭示居民在‘‘才土区转型”时期的心态。
建议社区工作者客观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与居民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接受并积极推进‘惮位人”向‘牡会人”的转型过程。
关键词居民社会工作社区工作者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98-01社会工作是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事业。
在改革当中,掌握居民的心态,实施恰倒好处的变革,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长远的发展动力,也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题中之义。
掌握居民对“新型社区”的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基本认识情况,是有很重要的改革方向性意义的。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一个社区样本,通过总结居民对待“社区转型”的普遍心态,反映出“单位人”是否已经真正接受了向“社会人”的转换过程。
具体可分解为两个个目标:第一,找到居民对科学性的社区工作认识的盲区,以便进行针对性宣传,加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度,树立主人翁意识;第二,社会工作者能针对居民的期待相应地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有效工作。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调查方法。
首先,在参考一些社区工作的评定指标和有关书籍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调查问卷。
其次,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五位居民做个人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同时结合社区资深工作人员的意见,形成正式问卷。
最后随即查访,对问卷进行发放和统计,并对回收问卷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1.居民对所在社区的社区工作的了解程度。
居民是否有意愿去主动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社区能够跟自己有多大的利益联系: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服务;社区管理的改革进程如何。
2.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居民是否积极参与到社区“自治”的过程中;居民是否主动去了解社区的最新活动计划:居民是否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收 稿 日期 :2018—03—15 基 金 项 目 :2016年 江 西省 教 育 科 学 “十 三 五 ”规 划 重 点课 题 “社 会 转 型 期 民 众社 会 心 态 问题 分 析 及 培 育 路 径 研 究 ”(编 号 : 16ZD029) 作 者 简 介 :袁 建 勤 (1964一),女 ,福 建 上 杭 人 ,江 西科 技 师 范 大 学教 授 ,硕 士 生导 师 ,研 究 方 向 :德 育教 学 与 实 践 研 究 ;田鸽 (1991一),女 ,河 南许 昌人 ,江西 科 技 师 范 大 学 2014级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德 育 教 学 与 实 践研 究 。
(三 )群 际关 系呈现 交互 与 冲突 随着 信息 技术 的发 展 ,虚拟 空 间的增 大 ,人 与 人之 间交 流 的空 间被进 一步 放大 。交 流与互 动也 自然 成 为 社 会 进步 的标 志 。但 是在 这一 过 程 中 。人 与人之 间 、人与 物之 间都 需要 与之 相 匹配的 交互 模式 ,否 则 ,便 会 出 现摩 擦 与 冲突 。 当前 ,群 际关 系之 间 的交互 与 冲 突 、个 体及 群 体情 绪 化 问题 凸显 ,已成为 了社 会 不安 定 因 素 的 杀 手 由于群 际 主体不 同 ,职 业不 同 ,因此 关 注 的焦 点 、社 会 问题 不 同 。如学 生 、机关 事 业单 位人 员 、企 业 一般 员 工 、私 营业 主 、退 休职 工 、失 业人 员 等 ,因社会 角色 不 同 ,致使 他 们所 处 的境 遇 不 同 ,自然在 对 待 事 物 的看 法 上 也各 有所 异 ,评 判 的标 准也 大相 径庭 。正所 谓 人 的本 质 属性 是其 社会 属性 。因此 ,在 众 多群体 中要 想 寻 求 社 会 的共 识是 比较 难 的 。 因为不 同的社 会感 受 和情 感需 求对 于社会 总 的渴 求度 是 众 VI难调 的 ,冲突 在所 难 免 。
农村居民在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心态分析
农村居民在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心态分析1、调查农村居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的原因农村居民社会心态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着我国整体的长治久安。
2、农村居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心态表现2.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调研发现,农村居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整体上是基本满意的。
针对“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是否满意”,有45%的农村居民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有40%的表示“一般”,另有15%的表示“不满意”或“十分不满意”,表现出农村居民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认可的,值得关注。
而在面对“当前社会分配过程是否公平”时,有45%的农村居民表示“不公平”,只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公平”或“比较公平”,反映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前的社会分配状况十分不满意。
2.2社会文化精神生活层面。
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对现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倾向问题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在工作闲暇之余,所从事的活动依次是上网(58%),看电视(38%),聊天(32%),逛街(26%)等。
这些统计数据证明农村居民对当前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关于“当你遇到文化生活不满意时,你会如何选择解决方式?”的问答中,选择“甘于默默承受”的为29%,另有“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有40%。
显示出部分农村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虽然有强烈的愿望而又毫无办法的复杂心态。
2.3个人情感心理方面。
在个人情感心理方面,农村居民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通过调研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表示“孤单”,针对具体问题“在生活中您是否有过不安的情绪?”回答“经常有”的大约占所调研农村居民的30%,“有时会有”的人约占65.5%。
反映出部分农村居民在“感情寂寞”时,他们要求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要求明显增强。
通过数据显示,当农村居民遇到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相对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少数农村居民选择极端反社会的方式去解决。
转型期城中村居民政治发展心态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
EzA ・ EHZNH N AH NX sUoG EG U
转型期城中村居民政治发展心态研究
— —
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
口 马 磊 , 国的经 和很 多城市发展过 程 中遇 到的问题一 在 我
( ) 二 廖家庄社区 : 一半 以上居民对 廖家庄农 民失地后 面I 腼着诸 多难
法 的 形 成 过程 。 中村 居 民政 治 心 态是 权 的居 民中, 7 %的居 民能积极参加 题 , 城 有 3 使这个社区的居 民在对待城 中村改
研究城 中村政治关系 和居 民政 治行为 每隔 3 年的村委会换届工作 , 而且他们 造的态度上既不是很积极乐观 , 也不是
政 治 关 系 和政 治行 为 的重 要 手 段 。 查 《 调 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 民政府关于加 相 差甚远 , 群众心 里极不平衡 ; 是 由 二
显示: 安宁区城 中村居民对城 中村 改造 快实施城中村改造 的决定》 ,提 出了城 于居 民对征地补偿标 准不 满意 , 导致城 的政 治心态越来越成 熟和复 杂。表现 中村改造“ 五个转变” 的总体思路 、 三年 中村改造的其他配套措施难 以实行 ; 三
我国社会在经济体制 、 政治体制等方面
都经历着 巨变 ,在转 型与 巨变 的激 荡 难 以预测 , 人们的政i 心态也发生着 重 f 『
一
、
三个社 区居 民的政治心态比较 平 、 不公正 , 而导 致 了干群关 系 比较 进 区居 民有 5 %以上 对城 中村 改造给他 0 ( ) 三 王家庄社 区: 民对城 中村改 居 王家庄 社区是 我们 这次 实践的一
济和政治体制经历着巨变, 人们的政治 样 ,城 中村成 为城市 的一块特殊地带 。 城中村 改造政策的执行持 否定态度 关 系也显得更为复杂和难 以预测。 研究 为了全面提高 兰州 市居 民生 活水平 和 制 约人们政 治关 系和政 治行 为的 内在 质量 , 改善城市面貌 , 提升城市品位 , 兰 题 : 一是在政府征 地过程 中, 拆迁 补偿
新形势下进城农民的城市融入与社会心态变迁
新形势下进城农民的城市融入与社会心态变迁城镇化的过程是主体心态调整的过程。
而进城农民作为特殊的参与主体,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社会心态。
十八大以来,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但参与城镇化的进城农民的积弊心态仍然存在,因此,在适应城镇生活节奏的过程中,进城农民会存在着依恋农村生活模式与向往城市新生活两种并存的心态。
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进城农民虽然不可避免地仍会存在一些积弊心态,但面对国家新的城镇化形势,他们的社会心态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变迁。
新的政策与举措推动农民产生向上心态,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城镇生活。
总体来讲,我们也希望进城农民的社会心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标签:城镇化;进城农民;社会心态城镇化的过程,是进城农民参与的过程,也是进城农民社会心态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轉变过程中,进城农民的社会心态不仅是其主观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体现,而且是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
加强对进城农民社会心态的分析对于推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时期的积弊心态仍然存在(一)生活压力下的急躁心态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首先面临的是失地的窘境,这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失业的风险。
面对城市相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往往产生焦虑的心态。
在目睹和经历了城市与农村生活方式的差别后,城市的发展会让从乡土社会脱离的他们有难以同步的尴尬和焦虑,进城农民的求富意识特别强烈,在这样心态的指导下,进城农民把目标投向服务业甚至是高风险高收入的行业。
比如一些进城农民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虚拟经济的投资上,如炒股、投资彩票等。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速成心态支配下的行动让一些进城农民付出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有些因此产生了安于现状的自满心态,有些可能在邪恶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小偷小摸等不归路。
劳动时间和劳动方式的转变推动了进城农民的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
由于个人过于忙于自己的经济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像在农村时密切,他们对渐趋冷漠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满的心态,同时自己慢慢地对周围的事情失去了敏感的反映,对于某些公众事件也仅仅以一种围观的心态对待。
转型时期农民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这种 日益成长的平等意识。近些年来农村基层 民主的不 断扩 大和深化 , 民的 “ 农 维权 行 为不断见诸 于报端 , 就充分说 明
了这一变化 。 4、 集体意识淡化 , 自我意识增强。 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 、 统
1 小农 意识淡化 品意识增强。 由于家庭 联产承包责 、 商 任制 的实施 . 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的建立 . 民的地 农 位由单一被动 的生产者转 向具 有独立 自主生 产权的经 营者 , 市场 主体意识不 断增强 :他们 不在满 足 自给 自足的生 产 目 的. 不再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 . 面对的是具 有竞争性 . 而 联系 性、 开放性 的市场 :这就促使农 民以更加积极主动 的姿态去
农业和农 民问题始终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根本 问题 。当 前, 农业科学技 术 已在我 国广大农村逐 步推广 . 村市场经 农 济体 系正在建立 , 农村结 构发生 了显著变化 , 农 业产 业化 为核心 的农村第二轮改革 已经开 始 , 农村文 化建设 开始得到 重视 , 农村精 神文明建设有 所发展 . 广大农 民的思 想更加活 跃并呈现 出多元化 , 复杂化 的趋势 如何根据广 大农 民的心 理特征出现的一些 变化 , 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实有效 的思 想政
一
定程度上反映 了农 民的进 步 , 它会 带来 自由主义 、 但 个人主
义的后果。
5 节俭意识淡化 , . 消费意识增强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
消费观念 的变化 。富梧趁来 的农民越 来越重视 自己物质文化
维普资讯
生活需求 的满 足和个 人的发展 和享受 ,并 且还 为下 一代着 想。 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逐渐在农 民头脑中离去 。 一方面 , 农 民根据 自己的需要进行各 种消 费 ; 另一方 面 , 由于缺乏正 确的消 费观念 , 多农 民特别 是一些早富农 民把大量的钱花 许 在红白喜事 、 买房置地上。 6 迷信意识淡化 , 、 科学意识增强。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 科
农村城镇化中村改居社区居民心态变迁与引导
农村城镇化中村改居社区居民心态变迁与引导作者:黄永涛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2期城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种新型社区——“村改居”社区应运而生。
严格来说,“村改居”社区并不是一种社区类型,只是一种过渡形式或过程。
对于进入新居的农民来说,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空间,就业方式也相应的有所改变,其心理状态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并产生一系列变迁。
心理的变迁是新建村改居社区居民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的一个必经过程,只有关注和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才能帮助他们完成身份的过渡,使城镇化进程更加顺利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改居”社区的基本情况,笔者对陕西省杨凌区、兴平市的“景苑社区”、“五泉镇中心社区”、“大埠新村”小区等多个“村改居”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心态变迁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村改居社区的类型与本质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新建居民社区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即政府规划和征地拆迁。
我国“就地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催生出了新建“村改居”社区的形成。
这类社区是农村土地被城镇化征用后,农民因失地而转为城市户口,改为居委会管理,或者农民的村民身份暂时不做改变,仍采用村委会管理的一种过渡性社区。
笔者调查的陕西省杨凌区“景苑社区”、“五泉镇中心社区”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征地拆迁类村改居社区更多是因为村民原住地因为土地另有用途被拆迁异地安置形成的。
这既包括现在为农村户籍的居民,同时也包括拆迁安置前为农村户籍但之后通过某些渠道转化为城市户籍的居民。
笔者调查的陕西省兴平市“大埠新村”小区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村改居”的本质是农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变。
尽管在现实中很多地方仅仅是把村委会的招牌换成了居委会,“村改居”后原来由全体村民参与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转变为由社区全体居民参与选举的居民委员会。
但是这两者运行的内在机制完全不同。
从形式上看,“村改居”社区与农村社区非常相似,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即农村社区是根据户籍所在地原则进行管理,而“村改居”社区则是按照居住地原则进行管理。
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与消解策略
理层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其中就包括 农 民社 会 心理 困境 的客 观存 在 。农 民 的社 会心 理 困
境主要 表 现为 以下 四个方 面 :
维普资讯
第1 8卷
第 2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hn cu i rt f cn l y ScaS i cs dtn) o rao a gh nUnv s yo h o g ( oi c ne io C ei Te o l e E i
了深刻 的变迁 , 民 的社 会 心 理 反 应 已逐 步 趋 向于 农 理性和 成熟 。与 此 同时 , 民 的社 会 心 理仍 然 存 在 农
一
年来 ,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 农村居民 的生活质量也得一定程度 的提高。但是 , 随着剧 伴 烈 的社 会 转 型 , 中国农 村社 会 出现 了大 量 的贫 困者 , 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 的农村弱势群体。与此 同时 , 个富人阶层 出现并形成 了一定的规模 , 并且 , 近年 来农 民收 入增 长缓 慢 , 乡 差 距 又 有 逐 渐 拉 大 的 发 城 展趋 势 。 由于人们 一 般不 会 “ 向下 ” 者 “ 或 向后 ” 找 寻 参照物 , 而只 会 “ 向上 ” 或者 “ 向前 ” 择参 照物 , 选 来判
一
、
转型 时期农 民的社 会心理困境
断 自己社会地位的升降 , 因此 , 农村居民不可避免地 产生 了相 对剥 夺感 。 2 集体感 的弱化 。农 村 家庭 联产承包责 任制 . 的推 行 , 一方 面极 大地 解放 了农业 生 产力 , 分调 动 充 了农 民的积极 性 、 主动 性 和创 造性 ; 一方 面 也助 长 另 了农民的单干意识 , 淡化 了集体观念 。有调查资料 显示 , 当今中国部分农 民, 对集体利益持漠不关心的 态度 , 其表 现 为 : 分农 民 个 人利 益 观念 日渐浓 厚 , 部 个人 主义 严 重 , 切 以 自我 为 中心 。在 处 理 国家 、 一 集 体、 个人三者 的关系时 , 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突出的 位置加 以考虑。在 集体 的公益活 动中 , 部分农 民对 集体和公益事业 , 表现为极为 明显 的拜金主义心理 , 那就 是有 钱 就干 , 无钱 不 干 , 钱多 多 干 , 少 少干 , 钱 唯 利是图。农 民在集体利益上的冷漠化倾 向 , 致使农 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为减弱 , 民的集体意识和 农 集体感趋于弱化。 3 保 守和 盲 从 的 心 理 。深 受 儒 家 思 想 影 响 的 . 中国人 , 安分 守 己 , 随遇而 安 , 足常乐 , 这却 导致 知 但 了一部分农 民的消极保守心理 , 致使他们满足于消
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心理问题研究
理的矛盾现状 , 如积极 追求经济利益和见利忘义 、 治意识 的增强和对政 府的不信任 感、 政 强化 个体 性和从众 心理依
旧等等。现代化转型 中对农 民的心理矫 正, 必须从培 育农 民的经济意 识、 利意识 、 权 主体 意识、 道德 意识等 方面入 手, 以培养新 型农 民 , 推进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关键词 : 现代化 ; 民心理 ; 农 小农心理 ; 功利 心理 ; 天命心理 ; 经济意识 ; 权利意识 ; 主体意识 ; 道德意识
收稿 日期 :0 1 2— 8 2 1 —1 2
作 阜: 人民 摹拿 者简介 中国 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历史唯物主义视城中的中国 农民 现代化问 题研究”43 1 ) (20 3 。 60
: 丁沽 ( 94一) 女, 18 , 山西太原人 ,0 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 士生。 20
南 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成 了浓厚 的 乡土性 、 闭性与保 守性 心理 。 封
不失为可行性 视角 ( 文只 是从一 般意义 上使用 本 “ 心理” 一词) 。本文通过回顾传统农民心理并 比较 过渡 时期 的农 民心理 , 以看 到现 代 化 转 型 期 间农 可 民心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 弊端所在 , 进而指出农 民 未来 心理 走 向 。
空 间里 , 如井 底之 蛙看 不 到外面 的广 阔世界 , 守着 一 方故 土 生老病 死 , 以看 到 可 能 的机 遇 与 前景 。臧 难
农民生活变革心理分析
农民生活变革心理分析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由于城市的发展,农民们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面临着转变与适应的巨大压力。
农民生活变革对其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农民生活变革所带来的心理变化。
首先,农民生活变革带来的第一个心理变化是自我认同的转变。
传统的农耕生活是农民身份的重要象征,农民通过劳动与土地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城市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自己的身份认同转移到城市中,成为了追求城市生活的农民工。
这种身份的转变对农民的心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他们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一种新的身份认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农民生活变革还对农民的自尊心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农耕生活让农民们拥有地位和身份感,他们通过种地耕作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
然而,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失去了土地和传统职业,并且在城市中面临着艰辛的生活条件和贫困的境地。
这种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改变会对农民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无助和失落,需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农民生活变革还对农民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农民们面临了诸如失地、失业、贫困等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农民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此外,城市生活的竞争和异质性也会为农民带来不适应和困惑,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因此,农民在面对生活变革时,需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心理健康,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并及时寻求心理援助。
最后,农民生活变革还会对农民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传统的农耕生活中,农民们有着稳定的社区和亲密的邻里关系,相互照顾和支持。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们常常面临着与亲人分离、社交圈子的缺失、沟通交流障碍等问题,导致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时,农民需要适应和学习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期
黄雪娜 , 崔
淼 : 型期“ 转 农转 居 ” 民社 会 心 理处 境 的 实证 研究 居
・13・ 5
芳 的 实 证 研 究 也 表 明 . 会 资 本 对 “ 转 居 ” 民 的 社 农 居 健 康 水 平 和 幸 福 感 起 着 正 向 的 促 进 作 用 『 5 1 。
作者简介 :  ̄
(9 8 )女 , 宁沈阳人 , 17 - , 辽 北京师范大学博 士生 , 辽宁大学讲 师 , 从事应用 心理学研究 ;  ̄
( 7 -) 16 , 9 Nhomakorabea女 , 夏吴 忠 人 , 京 师 范 大学 博 士 生 , 宁 北 宁夏 大 学 讲 师 , 事 应 用 心理 学 研 究 。 从
会 心 理 处 境 表 现 在 农 转 居 居 民的 年 龄 、 育 程 度 、 业 状 态对 主 观 幸 福 感 、 社 会 支 持 的 影 响 有 显 著 教 就 和
差 异 : 育 程 度 高 中 以 下 的 无 业 新 居 民 主观 幸 福 感 、 会 支 持 显 著 低 于 其 他 新 居 民 ; 会 变 迁 速 度 地 教 社 社 感 知 和 评 价 、 观 支持 、 观 支持 和 主 观 幸福 感 之 间 相 关 显 著 。 社 会 变 迁 的 主 观 评 价 在 社 会 变 迁 速 主 客 对
度 和 主 观 幸 福 感 之 间 的 关 系起 到 中 介 作 用 : 会 支 持 通 过 主 观 支 持 这 个 有 调 节 的 中介 变 量 来 影 响 主 社 观幸福 感。 关 键 词 : 农 转 居 ” 民 ; 型 期 ; 理 处 境 ; 观 幸 福 感 ; 市 化 “ 居 转 心 主 城
中 图 分 类 号 : 38 43 1 4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2 0 ( O O o 一O 5 一 6 10 - 6X 2 1 )3 12 O
纵 观 国 内 外 研 究 . 前 对 “ 转 居 ” 民 社 会 变 当 农 居
一
、
问题 的提 出
迁 感 知 、 对 资 源 、 福 感 等 相 关 内容 进 行 研 究 的 学 应 幸
要 的考 察 变 量 。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社 会 出 现 了急 剧 改 中
的 社 会 变 迁 。 城 市 化 和 社 会 分 层 是 中 国 社 会 变 迁 的
和 前 东 欧 集 团 国家 快 速 的社 会 变 革 中 的 如 何 影 响 人 民 的 社 会 和 心 理 的 生 活 『 通 常 这 些 研 究 所 关 注 的 2 】 。
转型期“ 农转 居 ” 民社 会 心理 居 处境 的实证研究
黄 雪娜 , 崔 一 . 淼 1 , 3
(. 1北京 师 范大学 心理 学院 ,北京 10 7 ; . 宁 大学哲 学与公 共管 理 学院 , 宁 沈 阳 0 8 5 2辽 辽 10 3 ; . 10 6 3 宁夏 大 学教 育科 学学院心理 系,宁夏 银 川 7 0 2 ) 5 0 1
第2 7卷 第 3期
2 0年 5月 01
深 圳 大 学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Vo _ o 3 l7N . 2 Ma 2 1 y 00
Junl o S eze n esy( m nt s Se c n e) ora f hnh n U i r t Hu a ie & oi S i cs v i i M e
摘 要 : 国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 转 居 ” 民 感 知 当 前 中 国 不 同 社 会 领 域 社 会 变 迁 , 社 会 变 迁 中 农 居 其
感 知 、 价 、 观 支持 资 源 、 会 支 持 资 源 和 主 观 幸 福 感 之 间 具 有 复 杂 关 系 , 国“ 转 居 ” 民 的 社 评 主 社 中 农 居
及 心 理 健 康 和 主 观 幸 福 感 水 平 引 起 了 政 府 及 社 会 的
关心 、 视 。 重
收稿 日期 :0 0 0 — 4 2 1— 4 1 基金项 目: 辽宁省社会科 学联 合会课题 “ 改革开放 以来辽宁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心理融合 : 一项关于沈 阳市农转居居 民社会
心 理处 境 的 研究 ”2 0t k y一 5 (0 8d t x 6 ) j
们 的实 际生 活水 平 、 活 质量 、 业 、 老 、 疗 , 生 就 养 医 以
或 精 神 病 院 住 院 率 等 嘲鲜 有 将 主 观 幸 福 感 作 为 心 理
健 康 和 生 活 状 态 的指 标 的 。有 关 “ 转 居 ” 民 的幸 农 居 福 感 研 究 中 .则 大 多 集 中 在 社 会 资 本 与 幸 福 感 的关 系 研 究 。 如 。 洪 法 认 为 现 代 人 幸 福 感 悟 能 力 的弱 例 王 化 源 于 以信 任 为 基 础 的 社 会 资 本 的 缺 失 。由此 探 讨 了 社 会 资 本 和 幸 福 感 的 关 系 。 吴 丽 、 保 杰 和 吴 次 杨
术 成 果 不 多 . 主 要 集 中 在 对 单 一 内 容 的 研 究 , 见 且 未
在 中 国城 市 化 的 研 究 中 .时 代 和 人 群 是 两 个 重
对 三 者 的 综 合 研 究 。 有 关 社 会 变 迁 的研 究 。 2 在 0世 纪 9 年 代 有 关 社 会 变 迁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前 苏 联 0
与 社 会 变 革 有 关 的 心 理 健 康 指 标 主 要 是 自杀 。 郁 , 抑
主 要 内 容 【。城 市 化 现 象 主 要 表 现 为 农 村 人 口转 化 l 】
为城市人 口, 不 断发展 完善 的过 程 。 着我 国城市 并 随 化 进 程 的 推 进 和 土 地 征 用 .出 现 了 一 个 新 的社 会 群 体 — — “ 转 居 ” 民 , 离 开 土 地 和 农 业 生 产 . 入 农 居 即 进 城 市社 区生 活 的 “ 转 居 ” 民 ( 新 居 民 ) 有 关 他 农 居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