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_蔡圣勤
试论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
试论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包括《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部电影,分别探讨了三代中国人在面对家庭、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社会中的选择与困惑,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异同点。
首先,从电影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来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明显融汇了中西方的元素。
例如,虽然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华人,但它们展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却各异。
《推手》在美国展现了华人的生活与留学,这种异国情调和美式浪漫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讲述了一对同志的婚礼,既关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又关注了现代性和同性恋议题。
而《飲食男女》则以台北为背景,展现了一家人在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其次,从文化价值观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三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也十分明显。
比如,在《推手》中,李安运用了西方电影所常用的手法,采用大量组合镜头和跟踪镜头,体现了其对欧美电影的借鉴和模仿。
在故事情节中,李安也强调了华人家庭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一种与现代思想的对比效果。
而在《喜宴》中,李安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正统文化之中的礼仪、婚姻与家庭观念等,并向观众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自我认同与爱情关系的冲突。
而在《飲食男女》中,李安则更为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利用镜头语言隐喻这家人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细节,呈现出一种静态雅致的东方审美。
最后,从整体艺术特点上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在风格上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性。
虽然这三部电影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艺术元素的融合,但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李安对华人家庭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沉浸,他的艺术特点更偏向于完整呈现生命的轨迹,以及折射社会与家庭关系的本质。
总之,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不仅是一部讲述华人文化困惑、女性阅历与男女情爱的影片,也是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的一部重要作品。
从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上来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并揭示了其异同点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一直以来,李安作为华人导演在国际电影界取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的电影作品常常被赞扬为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认同,并深入分析它们对于观众的意义。
首先,李安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入了解。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卧虎藏龙》将武侠文化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通过修炼武术来追求自由、责任和道德。
这一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贯穿了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也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平衡和精神境界的价值观。
此外,李安还在电影中探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
他的电影《色,戒》根据曹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故事。
影片背景设定在1940年代的上海,国共内战期间。
通过描绘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爱情,李安成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同时,他也在电影中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冲突,使得观众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然而,李安的电影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他善于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中。
例如,他的《喜宴》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在纽约的婚礼故事。
影片中充满了西式的婚礼仪式和文化习俗,但情节仍然围绕着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展开。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展现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如何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
李安的电影作品还常常关注全球化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他的《断背山》是一部探讨同性爱和社会偏见的影片。
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讲述了两位男性在当时社会禁忌之下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两位男主角的情感描写,李安直击社会对不同性倾向的偏见和歧视。
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冲突,也揭示了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差异。
总结来说,李安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他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认同。
他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元素相结合,并通过电影故事传递出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浅析李安东西方作品之异同
浅析 李安东西方作 品之异 同
文/ 袁 子 昱
摘 要 :李安电影长期 以来用它独特 的东西方两种 文化观念及其 冲突的展 示吸 引着全球 的观众 ,特别是 他的 电影 中 对于 东方文化究竟该走向何 方的探讨更是 让人深 思。本 文以其 东西方作品 为例 ,解析 了李安作 为导演在影 片中阐述的 东 西方的文化观念 ,同时更深入讨论了导演李安 自身的东西方 文化观念 已及 伦理 问题。 李安他 作为一 个台湾导演 ,在 自身 文化的认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 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 的东西方电影作品 中。他 的 东西方 的作 品分别从 不同角度逐级深
入 两种 不 同 文化 观 念 的 撞 击 , 以及 在 这 种 撞 击 中 东 方 文 化 的 归 属 问题 。 本 文 立 足 于 李 安 的 东西 方 作 品 ,在 解 析 了影 片 中 东 西 方 文化 观 念 的 同 时 ,还 结 合 导 演 的 生 平 经 历 进 一 步 解 析 了其 自身 的 东 西 方 文 化
西方 作品 《 理智 与情感》 《 冰风暴》 ,李 安都能巧妙运用 东西方 的文化 冲突碰撞 出的火 花来提 高作 品的艺术价值 ,同时利用其充满个人 风格 的 叙述 手法 来对中国传统 家庭伦理与西方 的现代家庭伦理的各种 冲突于矛 盾做了深入的艺术探讨 。 2 .1 不 同的文化语境决定东西方世界的家庭 伦理差 异 因为文化 、政治 、经济、 自 然等原 因,东方的家庭伦理 与西方的家 庭伦理各 自具有明显不 同的特征 。在传统 的东方的家庭伦 理中 ,家庭本 位始终是被强调的主题 ,但是在西方 的传统家庭伦理 中,个 人本位则 占 最重要的地位 ;东方的传统家庭 伦理其实是一种 以宗法为 中心的人伦关 系 ,而西方传统家庭伦 理则是一 种以契约 为中心的人伦关 系;维系东方 的传统家庭伦理的轴心是父子关系 ,而维 系西方传统家庭伦 理的轴心是
以李安国际获奖影片解析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
以李安国际获奖影片解析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作者:陈明华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6期[摘要]跨文化的语境之下,李安电影叙事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并没有仓促给定优劣的结论,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自然地呈现在银幕之上,在华语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反思华语文化的基因,以东方的文化视角处理西化主题的审美情感,将焦虑、憧憬和迷失等多重错综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冲突杂糅在一起。
既体现了一种文化自省意识,更兼具着一种文化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了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的可能。
[关键词]李安跨文化自省包容在影像逐渐走向产业化之路的当下,在追求本土话语和身份认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叙事呈现全球化的特征。
从电影题材确立、主题表达到角色的跨国选择,跨国消费引领着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价值定位和叙事策略。
李安作为一个电影人物个案,其作品获得跨文化的广泛认同,是因为李安影片的跨文化特征是非常突出的,从《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其影片时刻都关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李安对跨文化的消费心理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把握。
西化的教育背景和跨国合作视野的拓展使得李安电影叙事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并没有仓促给定优劣的结论,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自然地呈现在电影叙事之中,将焦虑、憧憬和迷失等多重错综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冲突杂糅在一起,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中,彰显华语文化的内蕴和特点,既体现了作为华语导演对华语文化强烈的自省意识,更兼具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包容心态。
一、出走与回归的“家”之寓言“家”在华语文化中似乎有着宿命般的依赖意识,但是这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在由传统步入现代的过程中,在多元价值冲突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于“家”权威地位的认同取向在新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冲突中不断遭遇消解。
一方面,这种富有东方原型特征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显然符合西方的审美和消费期待。
另一方面,对价值冲突的展示和文化出路的探寻同样也是华语文化圈无法逃避的抉择。
[李安,电影,东西方,其他论文文档]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李安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广大观众,他的影片不仅表达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更试图从中寻找文化之间的平衡点。
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便是很好的例证。
李安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认识上有其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电影中。
本文以“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喜宴》为切入点,分析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中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和交融。
李安在1993年推出了《喜宴》,这是一部关于认同的问题喜剧。
与导演的前一部作品《推手》时常传递出一种隐隐的悲悯之情不同,《喜宴》则是以轻喜剧的手法铺陈,对东西方文化冲撞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更深一步,更关注深层观念上的差异,选取一个颇具宽容度的叙述视角,将西方式的同性恋故事与东方式的人伦大义错综对接,层层展开,揭示出丰厚的人文内涵。
影片中出现了两个鲜明对立的个体:父亲和儿子。
父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而且作为一个符号承担起更加沉重的文化内涵,象征传统的东方文明中强大的父权力量,《喜宴》中的父亲尽管他一直处于叙事后景,但又切实主控整个叙事进程,代表一种潜在的、不可抗拒的东方伦理传统的压抑,在从台北到纽约的叙事空间里,他精神的影子无所不在。
台北的“越洋电话”、母亲的录音带“信函”、美国的相亲……都镌刻着父亲权威的阴影。
与其对应的自然是“儿子”的形象。
这里也包括《喜宴》中儿子的同性恋伙伴。
如果说父亲的形象指代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传统的东方文化,那么儿子的形象必定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他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渲染,体现了一种更轻快、更自由的生活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影响下的行为方式。
既然两代人的形象均被冠以深层内涵,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关系:两代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下形成价值体系的差异并产生种种摩擦,这些摩擦又无一例外源自两代人各自所属的不同文化背景。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李安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屡屡探讨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这篇文章将从他的三部曲《卧虎藏龙》、《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在这些电影中的碰撞、对话和融合。
起首,从《卧虎藏龙》来看,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武侠听说,融合了中国古典武术与浪漫主义。
电影中的武侠风格充盈了中国文化元素,如剑法、功夫和道德观。
然而,导演李安并没有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接受了西方电影的剧情结构、节奏和视觉效果,将中西文化机灵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不仅使影片更具观览价值,还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奇特性和宽容性。
与之相反,《断背山》则探讨了同性恋在传统美国社会中的冲突与融合。
李安将同性恋、家庭、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多个主题融为一体,呈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情感和生活逆境。
在电影中,西方文化中的传统和保守价值观与当代社会逐渐多样化的观念产生了冲突。
然而,通过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和对家庭的坚守,李安也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和谐。
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更是对多元文化宽容性的肯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是李安的一部3D奇幻冒险电影,叙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漂流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印度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呈现了一个奇特而又深邃的世界。
影片中展示的印度文化象征物、印度教的神话与西方科技的视觉效果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奇异的图景。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不仅为电影增添了魅力,更展示了印度文化的奇特性和印度人对于生活的奇特理解。
通过对这三部李安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电影中的冲突与融合。
李安擅长运用电影语言和视觉效果,将中西文化机灵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更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宽容。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观念是时代背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对多元文化时代的回应。
然而,电影只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一个缩影。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研究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研究作者:刘允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3期李安作为一名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裔导演,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真正的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语境,将两种异质文化巧妙撮合起来,完美诠释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冲突矛盾与弥合、交融,让更多电影人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种种结果,树立了新融合文化意识标杆。
这种中西文化矛盾冲突中又有沟通与认同是极为难得的。
一、李安的多重文化身份与“中国思路”在众多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人物,其视野与气质中无不透露着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文明的冲击与弥合,唯有他兼具了东方传统中的儒雅气质与西洋风格的洒脱不羁,也只有他拥有着开创不同题材电影的创作勇气,并取得了卓越的职业成就。
无论是从李安的生活经历还是从影轨迹来看,他都拥有着跨国界华人的多重文化身份,这让他拥有了多重文化个性看世界的独到眼光。
在李安心中,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因为他的创作生涯也发迹于中国。
而在他的思维意识中又流淌着西方文化的血液,正是这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给了他认识西方文化并交融和沟通中国文化去创作出更多拥有中西文化差异性、凸显他创作风格的电影作品。
所以,李安自己也认为,他曾经一度产生过“飘零的迷惑感”,一种对自身文化定位的迷惑感。
当然,曾经迷惑过的李安也在不断的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明白,在自身多元文化的身份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运用他的多重文化身份,以东方文化特色这一依托来深刻借鉴西方的文化与技术,以此来抛弃后殖民心理所带来的文化虚无,同时也消除掉那些民族性的突显与张扬气质,平和地、自然地走中西方两种文化平等并行与对话的路线,让自己的作品具备一种崭新的、同时拥有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特质的世界性文本属性。
李安曾经说过:“我所关心的是人性共通的东西,比如家庭、文化、传统等等。
尤其是在我将这些问题放到异地来表现时,我相信这些共通的东西也会在中西文化交融氛围下产生更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1]应该说,李安的多重文化身份主导了他对于电影创作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一个国际人,他既不代表东方也不代表西方,而是代表一种全球化语境。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_蔡圣勤
收稿日期:2001207202作者简介:蔡圣勤(1966-),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教育专业硕士,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现讲授《西方影视》课程及从事语言文化对比、教学方法论研究;周新(1964-),男,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2001年的奥斯卡评奖中,描写主流文化——罗马文化的《角斗士》(Gladiato r )荣膺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当选最佳导演,他的力作充满意大利语的《毒品交易》(T raffic )赢得4项大奖;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也获4项大奖,且顶戴最佳外语片的桂冠,体现了地地道道的文化多元性。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蔡圣勤,周 新(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荆州434000)摘 要: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
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文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
本文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最大限度地向异族文化汲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整合。
关键词:李安;东方主义;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 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889(2001)0420086204Or ien ta l is m of D irector L ee Ang i n H is F il mCA I Shen 2qing ,ZHOU X in(D ep a rt m en t of F oreig n L ang nag e ,J ing z hou N ora l Colleg e ,J ing z hou 434000,Ch ina )Abstract :T he global effect of Po st 2co lon ialis m m ain ly con sists of tw o aspects of W estern 2Cen ter and N on 2W estern Cen ter .In the W est ,the focu s is on how to recogn ize a “real ”non 2w estern cu ltu re ,i.e .how to recogn ize it w ith in the dynam ic system of con tradicti on of in tellectuals and au tho ritarian is m .T h is essay analyses on som e of L ee A ng’s fil m s such as T he Ice Sto r m w h ich has been con sidered to p resen t W estern m ain cu ltu re bu t o rien talis m is also show n .T he article also calls on that w o rld 2w ide 2cu ltu res confo r m ity shou ld be encou raged to accep t the difference and i m p rovab le essence from differen t cu ltu res by b reak ing the self 2cen tralis m of the nati onal cu ltu re .Key words :L ee A ng ;o rien talis m ;in ter 2cu ltu ral comm un icati on 一、东方文化题材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成功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的成功,仔细想来颇发人深思。
光影流转中_李安和他的_东方梦_浅析李安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再现_岳圣淞
影视观察 / 名 作 欣 赏
光影流转中,李安和他的“东方梦”
— ——浅析李安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再现
⊙岳圣淞[外交学院英语系, 北京 100037]
摘 要:李安作为华语影坛的标志性人物,近年来在世界电影界享有很高威望。其作品风格独特、题材多样,兼具西方 文化之特色和东方美学之精华。近年来的几部作品都获得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堪称中西方文化集大成、艺术与商业完 美结合的典范。笔者在本文中,对李安的几部代表性作品如“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 《断臂山》以及近期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了文化内涵的分析,试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从李安自身 的人生经历和电影本身解读李安电影获得广泛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李安 电影 传统文化 解读与思考
化解了这一矛盾,使得东方观众不至于反感这样的主 教观念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直到李慕白生命的最
赏
题。其简洁流畅、安静平实的影像表达,使爱情的发展 后一刻,俞秀莲才让心中的爱情爆发,但为时已晚,令
自然而然,同时辅以时而发生的矛盾冲突,一切铺陈结 人扼腕痛惜。碍于礼教的束缚而不能成就的爱情,仿佛
束之后,观众便能够安然接受,并为主人公的勇气和坚 是西方世界最常批判的爱情观,但是,李安在这部反映
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安电影中的爱情,同性之爱占
为了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人们走向对精神力量的思 了很大的比重。这种超越世俗的爱情是不能被中国的
考之中。
传统思想所接受的。而李安却运用了最“东方”的方式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影视观察 131
MASTERPIECES
/
名
作
欣
李安作为享誉世界的华人导演,相比于其他同时期的中国导演,其电影作品产量并非很高,但是几乎每一部 作品都能引发强烈反响。从早期的《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到后来的《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臂山》和《色戒》, 以及近期热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凭借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获得了超高的口 碑和广泛的赞誉。他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电影史上多个“第一”的创造者:他所导的电影获中国首部奥斯卡最佳 外语片奖;他个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囊括了世界主要电影节上最高奖项等等。
从电影《推手》看东西方文化冲突
从电影《推手》看东西方文化冲突作者:胡影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7期摘要:李安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观众,特别是影片中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探讨更是发人深省。
本文以其早期作品《推手》为例,解析了李安导演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并在表现传统文化与现在文化的差异与隔膜中探讨了各种伦理道德关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韵。
本文立足于本片,在解析了导演的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还结合了影片中东西方文化观念,及两种文化如何共处。
关键词:《推手》;东西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4-0145-01一、影片自始至终的东西文化冲突及差异影片开头随着手部特写镜头的拉开,我们看到老人身着一袭蓝色中式衣裤、布鞋,动作舒缓自如、矫健轻盈、安详平和;与此同时,洋儿媳在电脑屏幕前飞快的敲击键盘,红色的台灯与桌子上杂乱无章的物品给人一种内心烦躁的暗示。
二人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一句对白,所有声音都是自然声响,画面上的主人公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几乎不出现在同一空间,即使出现在同一空间,也通过画面的纵身调度形成强烈对比,或是封闭的横向构图中二人左右对称的对比,或是纵深构图中前后的对比,互不理睬又互有压力的模式造成强烈的隔离感,充分体现二人内心的疏离与隔绝。
该片段中儿媳的烦躁显然为父亲的悠然、自信提供了陪衬,当她在莫名的烦躁中远远审视这位异常平和的中国父亲时我们看到在两种文化较量的第一个回合中,东方式的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与圆柔应对的处世方式占了上风。
随着叙事的推衍,这种对比却迅速变化,父亲的强大自信的态势逐步弱化。
随着微波炉中的那一声爆炸和儿媳妇的一声“shit”,父亲的威严受到了挑战而动摇,当他不得不戴上耳机听京剧时,分明看到了他开始向妥协迈进。
晚饭餐桌上两种嘈杂的言语充分体现了两种势力的争夺,儿子虽极力调和,但孙子无意间翻译出的一句最不该翻译出的话令这种呼之欲出的矛盾终于爆发。
李安_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
李安_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李安: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李安(Ang Lee),是华人电影导演中最成功的一位,他的作品在国际电影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认可。
他的影片以多元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为背景,通过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技艺,在西方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神韵。
本文将围绕李安在西方电影中展现出的东方神韵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李安在许多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观。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审美的追求,使得他的片中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例如他的经典作品《断背山》中,通过充满诗意的画面,展现了两个男子之间的深情厮守;而在《卧虎藏龙》中,他对中国武术的精髓的描绘,使得电影不仅仅是动作片,更是一种视觉盛宴,让西方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次,李安在电影中融入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元素。
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电影情节和角色塑造中。
例如在《色,戒》中,他以1940年代的上海社交圈为背景,呈现了一个缠绕在爱情和间谍中的故事。
通过复杂而细腻的情节和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的渗透,他成功地勾勒出了人性的善恶边界。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结合的手法,使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市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誉。
此外,李安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塑造,也是他的东方神韵的体现。
他不仅注重角色的心理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饮食男女》中,他以饮食为纽带,呈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他用细致入微的镜头和精彩的对白,展现了人性中的喜怒哀乐,使观众深受感动。
这种对人性深度描绘的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独特的情感张力和触动人心的东方神韵。
最后,李安在电影制作上的技艺也是其东方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精通西方电影语言,同时熟悉东方文化元素,使得他能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善于运用特效和摄影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通过精妙的特效和摄影手法,将小说中的奇幻情节完美地呈现在大银幕上。
这种技艺娴熟和独到的表现手法,使李安的电影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也增添了他的东方神韵独特的魅力。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作品中的东方美学特征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作品中的东方美学特征作者:冯王玺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8期摘要:李安凭借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一次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其作品的国际化的品质再一次得以认证。
在当今多元的的文化语境中,李安的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光芒。
其原因在于李安在该部电影的主题中融入东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精神,将古典诗学折射在细节和意象之中,本文将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进行鉴赏,对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安东方美学意象与细节人性共同点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各个层面都融入了含蓄、“哀而不伤”的风格特色和传统“和而不同”“和谐共存”精神,将古典诗学折射在意象和细节之中。
一、改编——含蓄的东方之美美国著名影视剧作家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指出:“一个电影导演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拍摄成一部伟大的影片,他也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一部糟糕的影片,但是他绝对不能拿到一部糟糕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一部伟大的影片。
”[1]由此可见电影剧本对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该电影是根据法国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一经面世就反响巨大,荣获英国布莱克奖、德国图书大奖等六项国家大奖,其电影的改编权也是备受瞩目。
但是因为其小说的特殊性——小孩,大海,动物是文章的主角,这确实是电影公认的最难驾驭的地方,加上没有人物对白,因此该小说被称为“最不可影音的作品”。
许多导演跃跃欲试但是都知难而退。
李安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使得电影不仅承载了原著思想的内涵,还使其具备了东方式含蓄的美学风格。
大部分的好莱坞电影将吸引观众眼球、唤起观众欲望、刺激观众神经的因素作为获取票房的主要手段,暴力和血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原著中有着不少近乎白描的血腥片段,这本该是电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安却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弱化甚至是规避。
鬣狗吃完斑马后,浑身是血地从斑马肚子里面钻出来的画面并没有像小说中白描的那样出现,连斑马猩猩尸体都是瞬间即逝的,镜头展现的是留下船底一抹干净的鲜红点缀明净的深海之蓝。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_解析_父亲三部曲_李晨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0李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100102)摘要:李安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广大观众,特别是影片中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探讨更是发人深省。
本文以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0为例,解析了导演李安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同时更深入阐述了导演李安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
李安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认识上有其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电影中。
/父亲三部曲0中的三部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的表现和阐述了在当今世界中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以及在这种撞击中东方文化的归属问题。
本文立足于影片,在解析了影片中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还结合导演的生平经历进一步解析了其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以及其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态度。
关键词:李安;台湾电影;/父亲三部曲0(5推手6、5喜宴6、5饮食男女6)中图分类号:I2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04)2-0024-07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影片开始为世界影坛瞩目,越来越多的华人导演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世界阐释他们的华人身份,用经典的华语文化博得西方世界对古老的东方国度及其文明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这种展示中渴求对自身认识的廓清。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较量的语境中,这些华人导演用他们纤细而敏感的触角,体验着弥散于整个东方世界的文化危机,一股旨在寻求东方文化出路的文艺思潮油然而生。
台湾导演李安就是这些华人导演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0(即5推手6、5喜宴6和5饮食男女6)中,他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惟有在他的电影中才可以看到的生动的文化奇观,也把他在面对东西方两种文化碰撞时的无奈与困惑娓娓道来,尽管如此,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在他本性中浓重的人文关怀指引下对于东方文化出路的不断探索。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认同与特点探析
品位·经典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11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认同与特点探析○孙丽艳(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汉语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摘 要】 李安的电影,往往是东西方文化元素并存,在传统东方的电影中,既有中国传统“家”的温暖,也有西方现代文化带来的冲突与矛盾。
李安的电影构建了多元文化交错,使东西方文化意识都体现出冲突与融合,正是在这种逐步深入的交流中,逐渐磨合探索,从而产生出既符合东方人的欣赏口味又能满足西方人审美追求的电影,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大家的追捧和喜爱。
【关键词】 李安;……东西方文化;……文化冲突;……表现特点一、中西文化共同的主题与冲突(一)生活习惯在中国“民以食为天”,饮食十分讲究,做一顿饭从选料、切法、做法都有很多的讲究,一道工序也忽略不得。
而西方则更看重饮食的营养搭配,有时候为了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会选择最简单的快餐填饱肚子。
如《推手》中,朱父喜欢吃中餐,常常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一番,而后,一个人端着碗,执箸细细品尝,美国儿媳玛莎则极其简单的用手拿着三明治大嚼特嚼。
中国人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晨练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西方人或许因为性格使然,或许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人会选择在早上蒙头大睡缓解疲劳,有人会选择作剧烈一些的运动来迎接全天繁忙的工作生活。
影片《推手》的开头,朱父选择在自己的房间中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张弛有度,神情淡然镇定;而玛莎无法静下心来写作,选择跑步来缓解压力。
(二)语言文化不同的国家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母语是中文,而西方很多国家会用英语交流沟通。
很明显,无论从语法、语音等方面上看,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
而文化上的不同,差距就更大了,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建国才不过百年,语言文化都是新兴的,有着很明显的个人标记。
古老和新兴,两者相处必然会摩擦出火花。
语言上的差异如:《推手》中,正因为朱父讲中文,玛莎讲英语而造成俩人无法交流和沟通。
李安导演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观
李安导演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观
朱琳
【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4
【摘要】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总页数】4页(P94-96,100)
【作者】朱琳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论当下电影的片头形态与叙事功能--以侯孝贤、李安和蔡明亮导演的台湾电影为个案 [J], 陈林侠
2.从“父亲三部曲”浅谈李安电影的文化观 [J], 曹龙钰
3.以“父亲三部曲”为例解读李安导演的父权文化观 [J], 胡洁
4.李安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 [J], 段婕
5.试论李安电影中的父权文化观——以“父亲三部曲”为例 [J], 刘宇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安电影的“东方主义”色彩和含混叙事
李安电影的“东方主义”色彩和含混叙事作者:吕国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视觉特效两项大奖,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
到目前为止,李安已经夺得两次奥斯卡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那么李安的电影作品为何在世界上有如此的影响力?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文艺观中的东方主义和世界性叙事来对李安电影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安;东方主义;含混叙事[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李安电影的“东方主义”色彩所谓“东方主义”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的裁判,通过描述、殖民、统治、教授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
在这里,东方世界更多的是被奇观化、神秘化、丑化了。
李安电影中所表达的东方文化恰恰站在了西方的角度,他以西方文化为中心,透过独特的视角来展现电影内涵。
这与李安的家庭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他的思想思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使他更擅长去表达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内容,这在他的东方家庭三部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安对东方文化的表现达到了极致,他展现东方文化的手法技法也已炉火纯青。
在电影中,李安有对东方的传统文化进行“丑化”。
在《喜宴》中对中国传统的婚俗嫁娶的丑化表现,在酒桌上要求新郎新娘必须干杯,不干杯就代表着你我的情意不够深,而此时一位美国人角色说:“我还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
”这句台词意味非常特殊,他是在赞美中国人吗?显然不是,这正是西方人面对东方文化奇观化的反应。
此外,在闹洞房的场景中除了常见的咬苹果、背新娘之外,还要求新郎新娘在被子里脱衣服,这连思想开放的西方人也无法理解,而是当做一种奇观来看。
李安也有在电影中对东方传统文化进行赞美。
在电影《推手》中,朱师傅的太极功夫了得,一个人可以打得过中国流氓,也同样敌得过美国警察。
而且太极功夫也可以用来养生,朱师傅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强身健体,也用太极拳帮助陈太太治疗臂膀顽疾。
李安导演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观
手》 《 喜 宴》 《 饮食 男女 》 , 到 连续拍 摄 了《 理 智与情 感》 《 冰 风暴 》 《 与魔 鬼 共骑 》 等 多部纯 粹 的外语 片 , 再 到
华 语 片 中首 次夺 得 奥斯 卡 金 像奖 “ 最 佳外 语 片 ” 的 《 卧虎 藏龙 》 , 以及 之后 首次 获得 奥斯 卡金像 奖 “ 最佳 导演” 的影 片《 断 背 山》 , 一 直到今 天这 部绚 烂夺 目的 3 D奇 幻大 片《 少年 派的奇 幻漂 流》 , 李安 将文 化 的魅
的冲 突与融合 . 以及在 这种 冲 突中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归属 。在 此后 的作 品 中, 李安 继续 着他对 于 中西 方文化 和 艺术 的思考 , 极 力将 中西方 文化 的 内涵及 其 美学表 达 完 美地 结合在 一起 , 并 出色地 运用 到
电影拍摄 中 , 形 成 了其 独特 的创 作风格 , 获 得 了 国际电影界 的认 可 。
力 以一 场场 视 听盛宴 的形式 呈 现在我 们 眼前 这些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2
练太极 拳 。 而洋媳 妇 的工作 是在家 写作 。 这样 的 角色
作者简介 : 朱琳 ( 1 9 9 1 一 ) , 女, 河北保定人 , 主 要 从 事 影 视 编 导研 究 。
朱 琳
0 7 1 0 0 2 ) ( 河北大 学 艺术学 院 , 河北 保 定
摘
要: 李安 导演 的 电影 . 既 有对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理 解 与思考 , 也 有对 西方价值 体 系的感 受 。 其
早期 作 品“ 父亲三部 曲” 的三部 影 片从 不 同角度逐 级深入 地表 现和 阐述 了中西方 两种不 同文化 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07202作者简介:蔡圣勤(1966-),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教育专业硕士,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现讲授《西方影视》课程及从事语言文化对比、教学方法论研究;周新(1964-),男,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2001年的奥斯卡评奖中,描写主流文化——罗马文化的《角斗士》(Gladiato r )荣膺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当选最佳导演,他的力作充满意大利语的《毒品交易》(T raffic )赢得4项大奖;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也获4项大奖,且顶戴最佳外语片的桂冠,体现了地地道道的文化多元性。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蔡圣勤,周 新(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荆州434000)摘 要: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
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文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
本文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最大限度地向异族文化汲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整合。
关键词:李安;东方主义;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 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889(2001)0420086204Or ien ta l is m of D irector L ee Ang i n H is F il mCA I Shen 2qing ,ZHOU X in(D ep a rt m en t of F oreig n L ang nag e ,J ing z hou N ora l Colleg e ,J ing z hou 434000,Ch ina )Abstract :T he global effect of Po st 2co lon ialis m m ain ly con sists of tw o aspects of W estern 2Cen ter and N on 2W estern Cen ter .In the W est ,the focu s is on how to recogn ize a “real ”non 2w estern cu ltu re ,i.e .how to recogn ize it w ith in the dynam ic system of con tradicti on of in tellectuals and au tho ritarian is m .T h is essay analyses on som e of L ee A ng’s fil m s such as T he Ice Sto r m w h ich has been con sidered to p resen t W estern m ain cu ltu re bu t o rien talis m is also show n .T he article also calls on that w o rld 2w ide 2cu ltu res confo r m ity shou ld be encou raged to accep t the difference and i m p rovab le essence from differen t cu ltu res by b reak ing the self 2cen tralis m of the nati onal cu ltu re .Key words :L ee A ng ;o rien talis m ;in ter 2cu ltu ral comm un icati on 一、东方文化题材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成功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的成功,仔细想来颇发人深思。
美国人虽然不以“搞平衡”见长,却在眼花缭乱且众说纷纭之中做出如此多元化选择①,兼顾了艺术与商业、主流与另类、传统与前卫、写实与想象、艺术与技术,还兼顾了东方与西方。
之前,李安导演了东方家庭三部曲:刻画太极武功的《推手》(Pu sh ing H and 1992)在柏林影展中获得国际影坛的肯定;介绍华人婚宴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喜宴》(W edding B anquet 1993)获得“金熊奖”;特别是赞美饮食文化的《饮食男女》(Eat D rink M an and W om an 1994)使他在西方成为著名导演。
《卧》片着力表现了东方文化:无论是人物性格、环境布局、背景音乐还是对中国武术的诠释、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强烈又压抑的爱情,都充满了东方韵味,对于美国观众而言绝对是大开眼界的。
再仔细从文化表现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发现《卧》片更是成功的。
美国观众看到了清朝时期中国人的面貌:服装、建筑、民间武术、侠客传奇,这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同时该片更注重对东方文化的诠释: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的武术精髓,淡薄名利、得道归隐的人生追求,以及想爱又不敢爱的爱情怪圈和重义轻情的传统操守,最后在玉娇龙身上还始终贯穿着个性的反叛和爱情的反叛,这些都是能够让美国观众被打动的重要因素。
总之可以看出,李安似乎・68・第15卷第4期V o l .15,N o.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 S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2001年11月N ov .,2001是专为奥斯卡而导演《卧》片的,这样看来《卧》片在美国叫座而不感冒于国内观众就是自然的了。
“M ak ing a m artial arts fil m in English to m e is the sam e as John W ayne speak ing Ch inese in a w estern.”[1]李安自己一语道破天机。
他描写东方文化,恰恰是站在西方的角度,是以西方“中心文化”为出发点的,而且是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
后殖民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和比较文学系的爱德华・萨伊德(Edw ard Said)教授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是主体,东方是客体。
西方关于东方的学问,是西方这个主体企图征服东方这个客体的产物。
西方对东方的描述,不管是在学术著作中还是在文艺作品里,都严重扭曲了其描述的对象。
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了,被弱化了,被女性化了,被异国情调化了[2]。
李安东方题材的影片,视角的处理是处于比较矛盾手法。
既有东方主义所述的“丑化”,如对《推手》中朱师傅的描写,也有对东方的赞美,如《饮食男女》对厨师的绝活技艺刻画。
打动观众审美感情,归根到底要依靠作者的审美感情。
“导演是影片的作者”,“他的一系列作品应有总主题、总动机与总风格。
”[3]李安的风格仅在上述东方主题的影片中存在吗?二、渗透在西方主流文化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一)东方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艰难抗争以拍摄东方人家庭称著的台湾出生的导演李安,在好莱坞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是关于西方美国人家庭的“纯主流文化”①电影《冰风暴》(T he Ice Sto r m1997)。
李安在他的“东方家庭三部曲”里,表现出自己在把握家庭题材上是一位高手,这是好莱坞制片商把这部《冰风暴》以及此前的《理智与情感》(Sen se and Sen sib ility1995)交由他执导的基本理由。
美国制片公司竟然敢起用一个华裔导演来执导象《冰风暴》这种以美国60年代为题材、充满文化诠释空间的电影,颇让人感到惊讶。
那部倍受赞誉的《理智与情感》,李安作为导演的功劳被作为该片编剧与主演、著名的才女演员爱玛・汤普逊遮掩了,人们把影片的成功更多地归之于汤普逊的编剧才华。
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该片所有的宣传都以女主角爱玛为焦点,刻意淡化了“影片的作者”——导演为华裔这一点。
(当然,想想看,如果一个美国导演拍张爱玲或者梁晓声的小说,华语观众也会觉得不放心吧!)一方面是所谓民族主义情结,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西方话语霸权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东方文化的耽心或恐惧。
对于这种跨文化的诠释电影的挑战,李安自己曾经这样描述:“故事本身已经深入我的肺腑,拍电影最重要的是触动观众,而让人感动的元素是普遍性的,没有文化与国界之别。
”[4]但他太乐观了,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与魔鬼同骑》(R ide w ith the D evil)的票房就很不理想。
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导演,毕竟难敌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
在执导了这部《冰风暴》后,李安导演于影片居功至伟的作用不得不被充分肯定,其中原因恐怕多少跟戏份很重的四位少年演员的出色表演有关,因为显而易见,没有导演对他们演出卓见成效的调教、驾驭,少不更事的小演员们不可能有如此丝丝入扣的卓越发挥,更别说很好地统一在影片中的鲜明整体表演风格了。
(二)东方文化在西方话语中得以施展的主客观原因1.“影展政治”的需要:后殖民话语的胜利李安在国际影坛出头如此之快,与“影展政治”密切相关。
政治哲学近年来对于后殖民主义思潮的讨论,不得不使理论界、批评界关注拥有庞大人口且曾为西方殖民地的东方。
“妖魔化”东方的文本已司空见惯。
重视东方及介绍与研究东方文化已成为政治的迫切需要。
根据了解国际影坛生态的人士指出,柏林影展主席德哈根是国际影坛上“炒作”中国电影的专家。
张艺谋、巩俐都是他一手捧红的。
发掘李安,更是他的得意之作。
[5]重视东方加强了他在国际影坛上的声望。
《理智与感情》和《冰风暴》的成功在于他继续着自己熟悉并擅长的家庭主题,而且是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去看待欧美文化,这就给影片带来了一定的客观性并注入了新意。
实际上,李安在这两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被赋予的主动性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被动的。
好莱坞需要借助的只是他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某些表现手法和技巧,却不需要他的个人化理解和感悟。
从根本上说,他还是没有话语权力。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工具、媒介和手段,他是一种“别样”的视角,是好莱坞人借以顾影自怜的一面镜子。
他始终是作为一个“外来的中国人”被定位的,是受到权力中心系统所排斥的。
好莱坞利用他终究是为了自身力量的扩张,给本国电影人萎靡不振的梦工厂带来一丝活力,打着“东方导演”的幌子去攻占更大的世界电影市场,特别是华语地区。
2.东方文化自身的魅力:超强的凝聚力和超强的同化能力・78・①“纯主流”是相对于介绍东方文化的其他作品而言,见Gayatri C Sp ivak.Can the Subaltern Speak?[A].In M arxis m and the Interp retati on of Culture[C].U rbana:U niversity of Illi o is,1988.292;另见张法.论后殖民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9.1.李安的“三部曲”透发着他对中国家庭文化的深刻认识,反映出他浸淫其中,擅长表现中国家庭内外复杂、微妙的人伦关系,是位再中国化不过的东方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