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网上学习中国文化“走出去试题答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下)试题答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
问题》(下)试题答案
第一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
问题》(下)试题答案
考试标题《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所属课程
个问题》(下)倒计时 26:13
一、判断题(10 道)
1.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官本位”、“权力本位”就属于一种糟粕,对此应该扬弃。
正确错误
2. 最近中央提出“走转改”,就是一个很积极的努力,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和媒体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样才会产生优秀文化作品来武装人,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错误
3. 当今中国人对媒体的依赖并不大。
正确错误
4. 1978年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是文化需要的问题。
正确错误
5. 文化需要很容易满足,但物质需要却很难解决。
正确错误
6. 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生产从而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这个问题在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
正确错误
7. 文化市场竞争可以市场化,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宽文化市场。
正确错误
8.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
正确错误
9. 中国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的深层根源都与文化有关,可以概括为文化根源。
正确错误
10.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在社会主义的劳动结构中,围绕()强调各司其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九上道法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2018年1月1日至2月25日,中国多家艺术团体分赴美国、泰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部2018年“欢乐春节”活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
①说明中华文化开始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显示中华文化优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④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也被评为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从卢永根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传统美德有( )
A.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B.诚信守信、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C.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D.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3.“牵妈妈的手”是新华网在2018年2月19日发起的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和积极响应。无数网友把自己和妈妈牵手的照片、视频以及文字记录,发布在微信朋友圈,让浓浓的过年氛围中充满了亲情、感恩的味道,也是另外一种“年味”。这种“年味”让我们( )
①回忆了父母恩情②是在做表面文章,无任何意义③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④晒家庭幸福,圈粉获取点赞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与国运、民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②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固守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密不外传、代代守护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
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
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
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
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
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
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
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
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
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
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
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
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
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
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
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阅读题含答案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阅读题含答案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阅读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_现代文阅读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带答案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带答案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有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电子图书的阅读用户已超过7 900万,超七成网民都有阅读电子图书的习惯。据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到整个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主要体现了(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B .文化与经济相互独立地存在、发展着
C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D .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 .“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 .“物是观念的集合”
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出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这表明 ①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013湖南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试题: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3湖南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试题: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走出
去
【公务员面试模拟】
2011年1月17日,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59名影视明星、科学家等成功人士出演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滚动播出20天。外国人说:“除了展现出中国丰富的人群和他们的成就外,我不太清楚它们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在当今纷繁的形势下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使世界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声音与态度,是亟需我们思考并实践的问题。你认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核心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
【背景链接】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在中国广为人知。他认为在冷战之后,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将告别意识形态对抗,而以文明冲突的形式展开,其中,中国文明可能将对目前在全球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构成严峻挑战。
如果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是与世界其他文化和谐共处,那我们的近期目的是什么呢? 颇具争议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更有甚者,有外国人认为,形象片聚焦有钱的精英人士,在中国崛起令世界不适应甚至恐惧的当下,是选择错误,因为“中国光鲜的这一面,外国人都已经知道了”。他们说:“外国人最喜欢的,是能够表现中国艺术、音乐、文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关于中国生活的乐趣,很多外国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是强调中国政府的实力,越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应该是传递具有亲和力的中国文化形象,而不要急于凸显强大的国家形象。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什么? 撇开文化间局部的交流不谈,近代世界推动文化流动的不外乎两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一是以战争为极端手段的殖民化,一是经济。到了全球化时代,恐怕只剩下经济这一个推手了,所谓“文化跟着经济走”。因此,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程度是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
焦雨虹?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文化产品的输出是走出去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传播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全球主流文化话语的塑造者、输出者,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打造输出是必经之路(节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4日)
24.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起到了哪些巨大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何理解大型活动既具有“时间长”的特点,又具有“短期性”的'特点?(5分)
《文化走出去》申论1000字
《文化走出去》申论1000字
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创新
近年来,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
但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文化产品的输出和进口方面,我们还存在较大的“逆差”和“赤字”。而在这背后,更重要的是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缺失,是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要体现为软实力的较量。中国文化产品要走出去,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隔阂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创造”文化产品。中国创造要实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化,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适应国外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内容和形式大胆创新,注入新的基因,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将高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用有亲和力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和“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传播中国的价值观,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这样,世界人民才能正确、客观地理解中国和中
2-20下午习题及答案---2020年省考每日练习
(2019-北京-37.)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很早就点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差别,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并不认为“阳春白雪”有资格鄙薄“下里巴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并不对抗,白居易作诗追求通俗浅白,“每作诗,令老妪解之”,只有老太婆能听懂的才是好诗;柳永用俚词俗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更遑论勾栏瓦肆里的宋元戏曲与明清小说……而这些流传甚广的传说都烙印进了我们的文化心灵,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意识。
这段文字最能支持以下哪一论题?
A. 古代文化审美之现代启示
B.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对立
C. 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
D.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平民传统
【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先引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概念,转折关联词“然而”之后提出观点“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并不认为‘阳春白雪’有资格鄙薄‘下里巴人’”。后文是对首句观点的解释说明,通过白居易、柳永和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的例子强调了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并不对抗,即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与平民文化并不对立。
第二步,对比选项。文段是“总—分”的结构,D选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A选项“古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启示”,文段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B选项“‘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之对立”与文段的观点相悖。C选项“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因此,选择D选项。
【本题结束】
【例2】
(2017-河南-30.)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地知道文化方面什么东西要走出去。正如商家做营销,你要推销产品,首先必须有产品。营销只是包装和策略问题,营销得当就能够逐步确立人们对产品的认同感。但无论如何,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产品。如果产品质量低下,营销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命题人:辽宁名校联盟试题研发中心审题人:辽宁名校联盟试题研发中心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政府和出版机构十分重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及其对外传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尚未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度跨越。究其原因,这一现象固然是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强势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学的漠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传播形式单调、主体单一。
2根据现代传播学原理,话语传播形式包括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前者是指多边或双边会议或其他相关活动,如学术会议等;后者是指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在内的文字形式和包括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内的多模态形式。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仍以符号形式的文字介质为主,较少采用影像、图片等多模态形式。此外,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传播很少采用物质形式。虽然国内经常举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的相关学术会议,但参与者多为国内学者、译者和相关从业者,较少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参与,而在英语国家很少召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学术会议,也很少举办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图书推介会和读者见面会等。
3此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主体通常包括国家机构、民间团体、高校和学者等。然而,我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主要依赖国家机构和国外出版机构,很少发挥其他传播主体作用。国家机构侧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侧重中国对外形象的主流传播。作为国家机构译介的主要途径,《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翻译了近千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并出口至海外,但很多译作往往无人问津。
【推荐下载】“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 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阅读附答案
“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古老又崭新的课题,说古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我
们先人汲取欧亚各国文化,同时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在内的中
国文化向各国传播的最好例证。说崭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两年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
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想一想: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
据我所知,最近30年来,世界表演艺术,特别是欧美各国表演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不论戏剧、舞蹈还是流行音乐领域,往
往是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进来的。卡拉扬、小泽征尔、穆迪这些指挥家代表的欧美古典音乐,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汤姆·克鲁斯代表的美国电影,统统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包括迪士尼的米老鼠、狮子王,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化形象。换句话说,人格化是把自己国
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的一种最成功、也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中国文化同样应该人格化地“走出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动中国演出走向
世界的工作已经做了近60年,推出去的国内演出团体数以千计,但是能够作为里程碑的演出数量远没有那么多。5月24日举行的“相约北京”闭幕式,程派
青衣张火丁与叶派小生叶少兰合作演出《白蛇传》,开票时一票难求,演出时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试卷及参考答案85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下)试卷及参考答案85 说明:
1.在实际考试过程中,题目的顺序发生变化,每题的选项顺序发生变化,其他没有变化,参考答案已标注为红色。
2.快速查找答案小技巧:答题时,先复制试题题目(不要复制题目最后的“:()”),在“参考答案”中“查找”(Ctrl+F),将复制的题目粘贴(Ctrl+V)在“查找内容”处,点击“查找下一处”,可以快速找到该题目及答案。
一、判断题(10 道)
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确
错误
2. 当前我国要不断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
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正确
错误
3. 我国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是财政补助不确定。
正确
错误
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
略问题。
正确
错误
5. 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首先是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
错误
6. 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正确
错误
7. 中国文化“走出去”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8.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正确
错误
9.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正确
错误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申论范文:中华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申论范文:中华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参加者大多是为捧场而来的“熟面孔”,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认为文化就是文艺,国外演出接二连三都是文艺团体,给外国人造成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因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
上述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根由。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当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自然会产生急于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当此之时,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摈弃不由自主的急躁和冲动。
首先,要顺其自然。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随。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来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们保持住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必将有质的飞跃。
其次,要依托经贸。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
2021年湖北省天门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湖北省天门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他们利用自身的渠道选行自主交流,去影响对方文化群体中的对应个体或组织,进而加深其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译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文化交流一般始于个体交往,进而有了后续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可能。个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其差异性而呈现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这体现在他们交流渠道的多元性、交流深度的多元性、交流效果的多元性,进而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渐次展开,为国家层面的交流搭桥铺路,创造必要条件。
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交流的双方获得一定的共识,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交流是用一种文化来丰富另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学翻译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读者和译者。期许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则体现了作者和译者的胆识与自信。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博士因故滞留上海虹桥机场,其偶然的一瞥,发现了麦家的《解密》,从而掀起了麦家作品的全球翻译热潮。
2020陕西申论c类试题及答案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1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法国1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语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交
考试标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
倒计时 51:37 分数:100
一、判断题 (10 道)
1.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错误 2.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 错误
3.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4.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5.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错误
6.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正确 错误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错误
8.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正确
错误
9.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错误
10.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出自()。
A. 克林顿
B. 布莱尔
C. 撒切尔
D. 默克多
2.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理论。
A. 保罗·克鲁格曼
B. 托马斯·萨金特
C.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D. 约瑟夫?奈
3.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 十四大
B. 十五大
C. 十六大
D. 十七大
4. 中国经济是世界上第()大经济体,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与经济的影响力很不相称。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5. ()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 陈丹青
B. 蔡国强
C. 王广义
D. 叶永青
6. ()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无形力量。
A. 国家实力
B. 硬实力
C. 软实力
D. 巧实力
7. 孔子学院由()承办,总部于2007年设在北京。
A. 教育部
B. 外交部
C. 国务院
D. 国家汉办
8. 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农奴》是新中国第一次在()拍摄的故事片。
A. 西藏
B. 新疆
C. 内蒙古
D. 宁夏
9. 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 1978
B. 1983
C. 1987
D. 1992
10. 文化“走出去”的四个基本元素分别是政府、民间、送出去、卖出去。其中,()是最佳选择。
A. 民间+市场
B. 民间+送出去
C. 政府+卖出去
D. 政府+送出去
11. 《说文解字》记载:()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A. 伏羲
B. 大禹
C. 仓颉
D. 祝融
12. 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成立。
A. 日本
B. 韩国
C. 新加坡
D. 马来西亚
13. 美国学者雷默在()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A. 《中国思想的底线》
B. 《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 《淡色中国》
14. 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 邓小平
B. 陈云
C. 刘少奇
D. 叶剑英
15. 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所。
A. 421
B. 523
C. 691
D. 768
16. 中法文化年的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被染成()。
A. 金色
B. 红色
C. 黄色
D. 紫色
17. 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立意义上的(),拉开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
A. “亚太共识”
B. “中华共识”
C. “北京共识”
D. “上海共识”
18. 从舆论上来说,西藏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呈现出的是()的局面。
A. 西强我弱
B. 我强西弱
C. 中西势均力敌
D. 难以比较
19.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A. 硬实力
B. 软实力
C. 巧实力
D. 硬实力和软实力
20. 国家形象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之间的关系是()。
A. 直接关系
B. 间接关系
C. 无关系
D. 不确定
三、多选题(10 道)
1. 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
A. 生产力
B. 吸引力
C. 竞争力
D. 影响力
2. 中法文化年的主要特点包括()等。
A. 时间跨度长
B. 文化活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