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教案_1

合集下载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瓜洲中学汤佳2013-11-05[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内容,鉴赏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认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归纳[教学辅助]PPT[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魏公子,即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确实,司马迁以一支凝情之笔,尽情抒写了他对信陵君的推崇与同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下,信陵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受到司马迁如此的偏爱。

二、诵读回顾(学生活动)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三、人物分析鲁迅评价《史记》时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历史”及“文学价值”。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非常善于刻画历史人物,在本文之中,太史公笔下的人物具有什么特点?他又是如何妙笔生花,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呢?小组讨论后回答,要求:回答时做到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一)传主:信陵君讨论后明确:信陵君具有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性格特征(主要),其他特点: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知错就改。

文章通过结交侯嬴、数请朱亥,窃符救赵等情节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和急人之困的高尚品格。

文章还描述了这样一些内容: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急赵之困。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不忍椎杀晋鄙而泣;勒兵之时,令三种人归家。

虽然用笔简洁,却更加突出了信陵君“仁”的一面。

板书:信陵君――结交侯嬴,仁而下士窃符救赵,急人之困方法:正面描写对比(侯生上车的傲慢——公子虚左的谦让;魏王——公子;未选入本文的平原君——公子)侧面烘托(“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课文朗读:全班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人物分析:讨论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解释其效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特点、修辞手法等。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魏公子形象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段落,引导学生欣赏文字之美。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史记》及魏公子。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准备PPT及相关教学资源。

3.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朗读课文:全班朗读课文,感受文字韵律。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分享对魏公子形象的理解。

修辞分析:讲解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中的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史记》及相关辅助阅读材料。

网络资源:关于《史记》、魏公子的视频、文章等。

PPT及多媒体教学材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场景。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

(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2.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实践提高:(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对魏公子进行深入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

(2)引导学生从魏公子的事迹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一些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魏公子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和魏公子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解读课文中的寓意。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或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魏公子的相关史实、评论和解读。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史记中的篇章进行对比,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让学生探讨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历史评价。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一:魏公子列传的导入与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杜牧和作品背景;2.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3.熟悉《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2.分析《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

教学难点:1.分析《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2.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个案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学生观看一段影片《魏公子列传》的片段,引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并讨论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第一印象。

二、概述《魏公子列传》(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兴趣。

2.介绍《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

三、深入分析(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其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形象描写等。

并讨论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故事的主题和文学风格。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总结《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引导学生思考《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五、个案分析(1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片段进行个案分析,分析该片段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和文学风格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人物形象、文学风格和意义。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魏公子列传》的改编创作,以表演、漫画、小说等形式展示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魏公子列传》教案_1

《魏公子列传》教案_1

《魏公子列传》教案一、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

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

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

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

共用三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以对联导入: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

士,即知识分子。

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一:背景介绍《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撰写,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魏公子列传》是其中一篇列传的选读内容。

本教案将就《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文献。

教案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记载了魏国公子之间相争斗争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魏公子昭和公子无忌之间的争斗展开,揭示了权谋斗争、忠义情怀等主题。

2. 教学目标:- 了解《魏公子列传》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涉及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教学重点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理解故事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权谋斗争;3. 思考故事中涉及的忠义观念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4. 分析司马迁在文本中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点。

教案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引出《魏公子列传》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2. 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魏公子列传》原文或摘录,并就理解文本、探讨问题展开讨论。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等内容,激发学生思维。

4. 思辨与总结: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价值。

教案五:课堂练习1. 针对《魏公子列传》中的知识点设计选择题、判断题等练习,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评论,探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教案六:评价反思1. 评价方式:通过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反思总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关于《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又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前三段的情节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他们是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司马迁在《史记》中,都为他们立了传,而他对信陵君最为推重,我们今天所学的《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魏公子其人。

二、解题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

课文讲述的是魏公子在他的门客的帮助下援救赵国的故事。

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

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

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三、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能够领悟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段落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领悟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主旨。

(2)解析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成绩:对学生的练习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魏公子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比来把握文章主旨。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魏公子列传》。

(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

(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

(2)了解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要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掌握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片段,分析魏公子的忠诚、友谊等美德。

5. 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加深对魏公子及其他历史人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本文介绍了魏公子魏无忌的生平事迹,重点描绘了他与信陵君、朱亥的友谊,以及他在战国时期的英勇事迹。

2.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魏公子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魏公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3. 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重点分析魏公子的言行举止,揭示其人格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交流对魏公子的认识。

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魏公子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精神品质。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归纳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事例分析魏公子的英勇事迹和道德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魏公子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魏公子列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魏公子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介绍等。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能够概括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理解《魏公子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士的风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故事情节。

(2)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

(2)如何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特殊句式和词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6. 课堂小结: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名士的风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本节课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像资料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忠诚、友情、勇敢等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1.2.2 魏公子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魏公子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成就及去世原因。

1.2.3 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分析魏公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忠诚、仁爱、勇敢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

2.1.2 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魏公子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2.2.2 理解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忠诚与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魏公子的事迹和品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学习其忠诚、仁爱、勇敢的品质。

(2)领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礼仪制度在文章中的体现。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文章中的古代礼仪制度。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2)讨论魏公子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魏公子事迹的理解。

3. 探究魏公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魏公子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的分析能力。

【范文】《魏公子列传》教案_1

【范文】《魏公子列传》教案_1

《魏公子列传》教案一、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

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

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

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

共用三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以对联导入: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

士,即知识分子。

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1 苏教版 选修7 教案

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1 苏教版 选修7 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2、分析艺术手法,解读人物性格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四公子: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贾谊《过秦论》这四君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本文将要讲述的是魏公子信陵君在在他的门客的帮助下援救赵国的故事。

二、背景介绍(投影:形势图)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某某,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X,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三、理解第一段1、教师示X讲解第一段,抓重点难点词句。

2、请从文中找一个短语概括信陵君的品质。

仁而下士这种品质对魏国的帮助是什么?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3、学生朗读第一段四、落实第二三段基础知识1、学生口头翻译二、三两段,划出重点和难点。

(提前预习)2、小组讨论难点。

3、集体交流重点和难点。

(补充文化常识)五、分析艺术手法,解读人物性格1、二三两段是通过信陵君礼遇侯生、朱亥来表现具体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质的,司马迁对这两个事件的记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落实:详写礼遇侯生,略写礼遇朱亥。

2、第二段是通过哪几件事具体表现信陵君礼遇侯生的?(用原句回答)a往请,欲厚遗之。

b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c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d侯生遂为上客。

3、自迎夷门侯生这个情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信陵君:愈恭愈和正面描写色终不变将相:满堂宾客:皆惊侧面烘托市人:皆观从骑:窃骂4、你认为侯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到依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公子列传》教案一、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

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

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

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

共用三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设计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四、教学过程设计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以对联导入: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

士,即知识分子。

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

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

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

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先要求学生自己朗读,第二遍请学生逐段进行朗读,第三遍要求学生边读边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步骤:遍朗读后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

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

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

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èi。

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

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

“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

我岂有所失哉——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应,“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

袖,藏于袖。

“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补充有关文言字词①注音释义士无贤不肖侯生摄敝衣冠公子往,数请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冠盖相属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约车骑百余乘今有难侯生乃屏人间语椎杀晋鄙矫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嚄唶宿将北乡自刭②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俾倪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公子与侯生决③词性活用A、名词作动词仁而下士留军壁邺如姬资之三年朱亥袖四十斤铁椎B、形容词作动词不敢以其高贵骄士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公子从车骑,虚左为能急人之困公子怪之c、动词的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侯生乃屏人间语D、名词作状语北救赵而西却秦皆谦而礼交之④一词多义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故久立与其客语今公子故过之朱亥故不复谢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引:公子引车入市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复引车追问侯生为公子先引就:乃谢客就车赢欲就公子之名金就砺则利使归就戮于秦下:礼贤下士旦暮且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每薄暮,下管键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辞:辞决而行无一言半辞送我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近日奉辞伐罪臣等不肖,请辞去存:公子亲数存之却秦存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⑤古今异义以公子为长者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句式解析A、省略句欲以观公子遍赞宾客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可使击之B、倒装句请救于魏何功之有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c、判断句赢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D、被动句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难句解析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

“以”,“因为”的意思。

全句译作: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因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

“所以”表示“……的原因”。

“秦军”前省略“于”。

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打算同秦军拼命的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

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句中带了宾语“之”可以解释为“不满意”。

“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

“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

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报其父仇。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

“以”后省“公子”。

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面朝北自刎,用报答公子。

第二课时一、理清内容主旨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

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信陵君四见侯生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破秦救赵故事结局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信陵君留赵不归。

二、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

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分析: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

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

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

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

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

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

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

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分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