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工业区苏联援建建筑的价值研究
洛阳市后工业景观
洛阳市后工业景观营造初探论文摘要:城市中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废弃地(或称棕地),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和振兴使之成为可利用的场所,这促使景观设计师在研究和设计领域去探索新的模式。
论文对后工业景观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综合性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景观实践的丰富案例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对构建洛阳后工业景观的营造方法进行探索和归纳。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洛阳工业遗址城市景观设计目录引言1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 (2)2 后工业景观的产生与发展 (2)3 中外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典范 (2)3.1中外后工业景观设计代表人物 (2)3.1.1彼得.拉茨 (2)3.1.2俞孔坚 (2)3.2后工业景观公园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3.2.1背景概况 (2)3.2.2生态对策 (3)4.洛阳后工业发展景观发展 (3)4.1洛阳后工业的发展 (3)4.2 洛阳后工业遗址 (3)4.3洛阳市涧西工业遗址景观规划 (3)5 洛阳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意义和方向 (3)结束语 (4)引言:随着工厂、制造厂生产活动的结束,出现了很多被废弃的闲置土地。
产业遗址是视觉上令人惊叹、但却被遗忘的景观,是被破坏、荒废、但最终可以补救的场地。
在21世纪,这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
洛阳工业区是举世罕见的有重大价值的优秀工业区,保护这样的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洛阳的历史财富,也是新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因此,发展洛阳后工业景观迫在眉睫。
1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业之后的景观”。
基本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
不仅如此,新建的景观必须延续场地原先的文脉,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需以某种方式得以保留或再生,绝不是彻底拆毁或全盘重建。
2 后工业景观的产生与发展后工业景观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不断需求和攫取造成了资源地区的枯竭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矿区废弃地的产生。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修改稿)洛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组摘要: 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洛阳工业区规划科学、合理;厂部大楼与厂前广场雄伟开阔,气势磅礴;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遗产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深入、科学地认识洛阳工业区19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改造的高潮中,完善、科学地保护洛阳工业区的工业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包括生活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洛阳工业区工业区规划工业遗产一、洛阳工业区在中国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1.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政府的大规模援助下进行的。
围绕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国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156项目中,有6个安排在洛阳工业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铜加工厂、热电厂、高速柴油机厂;以及中国自己设计的耐火材料厂,共计7个大型工厂,11万产业工人);洛阳成为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
156项目,苏联不但提供了全套图纸和成套设备,培训了大批中国技术人员与干部、工人(洛阳拖拉机厂曾选派两批共计160余名干部、工人到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各个岗位实习),而且派出了数千名专家,直接参与、指导项目的进行。
1950年代,曾经有各个专业的一百余位苏联专家,在洛阳工业区工作,洛阳市专门建设了友谊宾馆供苏联专家居住,各个工厂都成立了专家办公室,配备大量翻译,成为当时工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机构。
洛阳工业区的选址、勘探、规划、工厂设计、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等方面,苏联专家都进行了全程协助与指导,对洛阳工业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洛阳工业区的干部、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浅谈我国工业化起步中的苏联援助
3 两国关系破裂。 o 2 世纪 5 年代末6 年代初 , o 0 中苏之间
的矛9 0年.赫鲁
为我所用。 0 2 世纪 5 年代 我国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o
开放 学习了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 同时争取到了大规模的经 济援助 为我国建国初期J利开展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顺 但由 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国一边倒向苏联 在某种程度上拒绝了 我
维普资讯
纪前 I 史研究 党
浅谈我国工业化起步 中的 苏联援 助 姝 ■/ 臧文 轶
建国初 。我 国工业基 础十分薄 弱。为尽快 改变我 国落后 的经济面貌 ,恢 复发展经 济 ,我 国政府决定 开始 进 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 。基于我国落后 的工业基 础 ,我国政府 采取 了在 充分利用本 国财力 .物力 人 力艰苦奋 斗的 同时 。根据需要与可 能争取外援 的发 展方针 。作为 当时世 界上最强 大的社会 主义国家苏联 。向我国伸 出了
投资额 6 . 亿元的 1. 29 9 4 %。这看似很小数 目的3 3 亿美元贷款 .
却对建国初我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 苏联
又陆续向我国提供 了几次贷款 .总贷款数应为 1 笔 总金额大 3
约是 6 亿 旧卢布。这些贷款对于我国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 6 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是有了这些资金上 的保证 我国建国初的 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工业化建设得 以顺利开展 合作关系。我国虽 不是经互会成 员国 , 但从 中苏建交时起 苏联便 比照索菲亚经互 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经互会成员国之间无偿交换科 学技术资 料的原则 以图书交换 的方式向我国提供 了大量的科 技情报和
晓夫单方面撕毁合同 全面撤退在华专家 .带走全部 图纸和资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修改稿)洛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组摘要: 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洛阳工业区规划科学、合理;厂部大楼与厂前广场雄伟开阔,气势磅礴;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遗产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深入、科学地认识洛阳工业区19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改造的高潮中,完善、科学地保护洛阳工业区的工业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包括生活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洛阳工业区工业区规划工业遗产一、洛阳工业区在中国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1.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政府的大规模援助下进行的。
围绕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国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156项目中,有6个安排在洛阳工业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铜加工厂、热电厂、高速柴油机厂;以及中国自己设计的耐火材料厂,共计7个大型工厂,11万产业工人);洛阳成为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
156项目,苏联不但提供了全套图纸和成套设备,培训了大批中国技术人员与干部、工人(洛阳拖拉机厂曾选派两批共计160余名干部、工人到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各个岗位实习),而且派出了数千名专家,直接参与、指导项目的进行。
1950年代,曾经有各个专业的一百余位苏联专家,在洛阳工业区工作,洛阳市专门建设了友谊宾馆供苏联专家居住,各个工厂都成立了专家办公室,配备大量翻译,成为当时工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机构。
洛阳工业区的选址、勘探、规划、工厂设计、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等方面,苏联专家都进行了全程协助与指导,对洛阳工业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洛阳工业区的干部、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洛阳_一五_时期苏式住宅街坊考察与改造探索_孙跃杰_徐苏斌_青木信夫
图 3 1955 年至 1985 年涧西居民人口增长变化图
图 4 所示涧西区住宅用地变化示意图
2 洛阳“一五”苏式住宅街坊建筑特色研究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洛阳这座城市在苏联 的帮助下,迅 速 建 成 投 产 了 六 座 工 业 厂 区,生 活 区 也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设计的。如今,当我们 经过这些工人住宅区的时候,我们端详着那些面目 相近、老旧 而 又 略 显 笨 拙 的 楼 群,端 详 着 楼 房 顶 端 那一溜溜熏得乌黑的排烟道,仍能体味出苏式建筑 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和向往共产主义的浪漫热情。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1 2015
53
城市规划
孙跃杰等: 洛阳“一五”时期苏式住宅街坊考察与改造探索
图 8 街坊现状
4 洛阳“一五”时期苏式住宅街坊改造更新 探索
在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居住区的要求越 来越高,旧的街坊居住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人的生 活步伐。留在街坊内的居民也逐渐老龄化,越来越 多人都不愿意继续居住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造 成了街坊内的居住人口结构畸形的同时,也造成了 大片住房的闲置浪费。受地租理论作用,城市中心 的工业用地需要转变为体现更高的土地价值的其 他城市用地性质。工业主动或被动地向低地租区 位转移,从而体现更合理的经济价值。传统重型企 业外迁,国 有 企 业 转 型,必 须 要 引 入 新 的 经 济 增 长 点,新的经 济 产 业,包 括 新 的 实 体 产 业 与 大 量 的 服 务业,从而保证这一更新的城市老工业区域在未来 的发展中 仍 然 有 活 力、有 创 新。 另 一 方 面,更 新 后 的新区发展也需要实体产业的带动,大量的第三产 业也需要劳动人员的加入,这就需要对于就业进行 合理的分 配 与 平 衡[6]。 作 为 城 市 发 展 重 要 见 证 的 历史印记,洛阳涧西苏式住宅街坊应当得到良好的 保护,并使 其 继 续 为 城 市 居 民 服 务,继 续 记 录 城 市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
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
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随着执行这些项目而来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大批增加,到5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共达1.6万多人(大部分为苏联专家)。
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
关于保护洛阳市工业遗产的思考
关于保护洛阳市工业遗产的思考(郭xx)【摘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她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与其他内容相比却毫不逊色的组成部分。
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就会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空白。
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护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而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更是新中国工业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一、引言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一个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
它们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既体现出历史文化价值,也构成了今天的现实生活。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保护,并在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一些历史文化名街和街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正在受损或消失,一些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化生态也已难以恢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工业建筑是一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
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兴建的工业基地,洛阳见证了我国工业时代的辉煌与梦想,对现存的优秀的工业建筑进行保护,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二、工业遗产简述工业遗产在新型文化遗产中是比较典型的一类,分布广泛、影响较大。
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
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修改稿)洛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组摘要: 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洛阳工业区规划科学、合理;厂部大楼与厂前广场雄伟开阔,气势磅礴;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遗产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深入、科学地认识洛阳工业区19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改造的高潮中,完善、科学地保护洛阳工业区的工业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包括生活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洛阳工业区工业区规划工业遗产一、洛阳工业区在中国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1.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政府的大规模援助下进行的。
围绕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国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156项目中,有6个安排在洛阳工业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铜加工厂、热电厂、高速柴油机厂;以及中国自己设计的耐火材料厂,共计7个大型工厂,11万产业工人);洛阳成为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
156项目,苏联不但提供了全套图纸和成套设备,培训了大批中国技术人员与干部、工人(洛阳拖拉机厂曾选派两批共计160余名干部、工人到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各个岗位实习),而且派出了数千名专家,直接参与、指导项目的进行。
1950年代,曾经有各个专业的一百余位苏联专家,在洛阳工业区工作,洛阳市专门建设了友谊宾馆供苏联专家居住,各个工厂都成立了专家办公室,配备大量翻译,成为当时工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机构。
洛阳工业区的选址、勘探、规划、工厂设计、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等方面,苏联专家都进行了全程协助与指导,对洛阳工业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洛阳工业区的干部、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向苏联学习的当代映射——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思考
案例二:当代中国的高铁建设
成果
五是再创新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关键技术引进消化 吸收与国产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联合中科 院和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以项目为纽带,构建了产学 研一体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体系,着手进行再创 新工作,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动车组方面,正在全 力推进大编组动车组、卧铺动车组等自主创新工作,同 时在时速200公里的技术平台上,自主创新研制的时速 300公里动车组即将下线,将在京津、武广、京沪等客 运专线上投用,成为未来我国高速客运的主力车型。大 功率机车方面,在6轴总功率7200千瓦的技术平台上, 正在组织实施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车体、转向架以 及整车集成技术的自主创新,机车总功率可提高到9600 千瓦,成为未来牵引货物列车的主力机型。
案例二:当代中国的高铁建设
方案
五是用3-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 的快速提升、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以适应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铁路运输的迫切要求。
案例二:当代中国的高铁建设
成果
一是我们已经掌握了世界先进成熟的铁路机车 车辆制造技术。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 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美国GE、EMD等 公司,都是世界著名的铁路技术装备制造企业, 他们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 车组和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 经过艰苦努力,我们成功实现了这些技术的转 让引进,使我国铁路装备技术一举跻身世界先 进行列。
案例一:建国初期我国仿制苏联汽车
定型 1964年北汽试制了BJ211型和BJ212型两 种样车。最后,BJ212型被总参选定, 1965年按图纸制造出产品。1966年孟少 农主持了技术鉴定会,会议认为该车达到 了设计要求,少数指标超过了嘎斯69吉普 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下,北汽完成了大量的工艺装备,使 BJ212型越野车在196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逐渐成为军用和城乡民用的主要乘用车。
“一五时期”的洛阳工业基地建设
“一五时期”的洛阳工业基地建设洛阳是“九朝古都”,豫西重镇。
1953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开展,古都洛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五”期间,国家决定将苏联首批援建的73个厂矿中的4个大型厂即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和热电厂放在洛阳,洛阳成为全国八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随后,国家又把铜加工厂、高速柴油机厂两个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先后放在洛阳,再加上为洛阳工业建设服务而兴建的玻璃厂、耐火材料厂、水泥厂、棉纺织厂,和一大批为城市建设服务与配套而兴建的中小型工厂的陆续开工建设,使洛阳成为“一五”时期河南工业基本建设重点中的重点。
1954年3月,经中共中央中南局批准,河南成立了由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兼任主任,省委工业部部长王维群、洛阳市第一书记王黎之任副主任的洛阳建厂委员会,具体组织筹建洛阳的建设工作。
随后,洛阳建厂委员会先后多次召开扩大会议,就洛阳基本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省委也下发了《关于加强洛阳市工作给洛阳市委的指示》、《河南省支援洛阳工业基本建设方案》等文件,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洛阳的工业建设,把支援洛阳基本建设作为全省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经过充分准备,到1955年,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先后动工兴建。
1956年,热电厂、铜加工厂、水泥厂也相继动工,洛阳市的工业基本建设全面展开,并很快形成施工高潮。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时,洛阳市的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批兴建的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热电厂和水泥厂需建的大型厂房28个,已建成23个;共需安装的设备17300多套,已安装8200多套;已经试车生产的生产车间达34个,热电厂一号机组已正式发电,轴承厂已经开始全面试生产。
洛阳拥有的大、中、小型工厂达26个,涧西工业区基本形成,涧东工业区和市中心区正在形成,古都洛阳在人民手中已经由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
河南记忆1984年,国家重工业基地洛阳市
河南记忆1984年,国家重工业基地洛阳市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近代两次鸦片战争所开放的通商口岸都没有洛阳。
自此,洛阳的近代化,就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区。
虽然洛阳避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破坏,但也没沾上洋务运动的好处。
1904年,清末新政,开始修建从洛阳到开封的汴梁铁路,也就是陇海铁路的前身,1910年修成。
铁路给洛阳带来了近代化。
经过四十多年分段建设,至1952年全线建成,1953年7月全线通车。
洛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兴重工业城市,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洛阳有7个。
一些与军工相关的重工业全国领先。
洛阳轴承厂。
☆ 1954年3月24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洛阳滚珠轴承厂设计任务书。
任务书规定:厂内包括生产、辅助、锻工等三个主要区域,以及其他辅助建筑如仓库、动力部门、管理部门、生活用房等建筑面积共约73074平方米。
60年代,洛轴相继完成了航空专用轴承的研制、原子能工业设备配套轴承的研制、火箭配套轴承的研制,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某工程试制生产了外径700毫米立辊轧机轴承两种、96套,保证了国家的急需,填补了国家轴承工业的空白。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
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
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
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
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工业有“乡愁”,洛阳守与创
据 洛 阳 市 规 划 局 原 副 局 长 李 国 恩 回 忆, 2006 年,10 号街坊曾因一高层住宅开发项目命 悬一线。李国恩闻讯后,联名 24 位专家向洛阳 市委市政府写信,说明涧西工业遗产的重大价 值和保护的必要性,信中写道 :“城市是一本书。 书是不能断章缺页的,城市亦是如此,不然就 失去了连续性、完整性、可读性。”
工业遗产遗存改造提升这类城市更新项目, 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要获得回报则需要极大 耐心和韧性。洛阳在 2023 年初提出提取土地收 益的 3% 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名城保护工作,一些 采访对象期待专项资金中能有部分用于工业遗 产遗存的保护利用,并争取到省级、央级层面 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多局限于单体建 筑保护,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历史街区较为少 见,更缺乏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当前,洛阳有不少工业遗存都采取了以 文化融入为导向的创意产业园路径。”洛阳市历 史文化名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中铝洛铜文创园西侧的原一拖(洛阳)建 机厂旧址,便被改造为以文化、休闲、创意为 主要业态的东方文创园。原有厂房经过硬件改 造,成为摄影工作室、电影院和商务酒店。
“这些厂房空间的可利用方式非常多元,比 如利用内部超大空间改造为有内庭的酒店、有 多个放映厅的影院。”东方文创园董事长闵晓冰 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56 文脉·万象 CULTURE
洛铜厂区鸟瞰图(汪恒玉 / 摄)
工业有“乡愁”,洛阳守与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苏援156项工程与洛阳
苏援156项工程与洛阳
刘公直
【期刊名称】《河洛史志》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洛阳早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总免不了要提到156项工程:156项工程单位更是以此为自豪。
的确,这是一段值得怀念的历史。
然而,什么是156项工程?156项工程中洛阳有哪几项?如何正确评价156项工程?对这样的一些问题。
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在认识上也有某些偏颇。
本文试图就这样一些问题作点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广大读者。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刘公直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406.1
【相关文献】
1.我国核工业初创时期的苏援与自主 [J], 李鹰翔
2.论洛阳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 [J], 牛建立
3.洛阳援企稳岗精心“护航” [J], 范广卿;李向伟
4.洛阳援企稳岗精心“护航” [J], 范广卿; 李向伟
5.论苏丹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兼论中国的职业教育援苏项目 [J], 古萍;郭晓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十号街坊
河南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号街坊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号街坊位于洛阳市涧西区中州西路。
“⼀五”时期洛阳涧西区陆续建
设完成的有36个街坊,共计425栋楼房。
2号、10号、11号街坊三个街坊的居民楼,是1954年9⽉最先开⼯建设的居民住宅楼。
它们按照当时建⼯部提供的301号图纸建设,均为红砖红⽡,⽴⾯、门厅、扶⼿辅以装饰性回形纹,屋顶设有传统中式檐⾓,⽊地板铺地。
这些民居建筑风格充分吸收了我国传统民族特⾊——飞檐⽃拱、⽊结构等,⾊彩搭配相得益彰,⽤料考究,⼯艺精湛,街坊平⾯采取围合式布局,建筑之间的绿地及活动场地对升华邻⾥关系有很⼤作⽤。
其中10号街坊是洛阳苏式建筑群中的经典建筑,代表了洛阳当时最⾼的建筑⽔平,1958年,10号街坊的建筑群与洛阳拖拉机⼚的建设过程被拍成记录电影,成为当时新中国⼯业居民区的典范。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奠定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苏联援建“156”个项目(1)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本文摘自《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3期,作者:张久春,原题: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156项工程”研究自19世纪中叶的自强运动起,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了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军工项目,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仍未建立起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现代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结构缺陷,且规模过小。
新中国建立后,内战基本结束,中国终于有了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和平环境。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将工业体系的建设作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洛阳苏式建筑
洛阳苏式建筑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记忆。
而洛阳苏式建筑,则是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
苏式建筑的特点是庄重典雅、造型华丽,而洛阳苏式建筑则在这个基础上融合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苏式建筑起源于中国南方,尤其以苏州一带的建筑最为著名。
常见的苏式建筑有拱形门楼、碑亭、园林建筑等,洛阳的苏式建筑则又有所不同。
洛阳苏式建筑在继承了苏式建筑的特点同时,还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在洛阳,所谓的苏式建筑,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白马寺。
作为中国佛教十大古刹之一,白马寺一直以来都是众多游客的必访之地。
白马寺的主要建筑群在布局和造型上都充满了苏式建筑的特色。
比如大雁塔、天王殿等建筑,都以苏式建筑的特点为基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洛阳苏式建筑风格。
苏式建筑注重平衡与对称,洛阳苏式建筑也不例外。
不论是大雁塔还是天王殿,建筑形体都追求平衡感,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美感。
同时,建筑的各个部分也都精心设计,如屋檐的翘角、雕花的细节等,体现了苏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特点。
除了白马寺,洛阳还有其他苏式建筑的代表,如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洛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以苏式为主,整体形象庄严大气,内外兼修。
这座苏式建筑体现了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向世人展示了洛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中心的地位。
洛阳苏式建筑形成的背后,离不开洛阳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
洛阳作为东方古代的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来自外部的文化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苏式建筑的引入,则为洛阳的建筑风格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其更为丰富多样。
苏式建筑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苏式建筑崇尚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洛阳苏式建筑也不例外,它既是洛阳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传承与发展的产物。
洛阳苏式建筑的历史悠久而独特,是洛阳这座古老城市的一笔宝贵财富。
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的洛阳苏式建筑群,美的炸人眼!
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的洛阳苏式建筑群,美的炸人眼!来源:央视频✨在洛阳的街头,你对那些有特色的建筑好奇过吗?建筑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变迁,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同构成了洛阳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吸引着年轻一代洛阳人的目光。
洛阳除了是“千年古都,牡丹花城”,还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老牌工业强市。
正所谓“洛阳工业看涧西”,涧西区独特存在的中苏合璧的建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冲刷,却依然显得华美庄严。
木质的坡屋顶、红色的砖瓦、绿色的窗户......涧西区的几处“苏式建筑群”,透着浓浓的年代感,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过去。
20世纪50年代,来自苏联的专家援建洛阳,建造了一批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房屋,十号街坊就是其中之一。
十号街坊包括十栋楼,均为三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以居住为主。
2013年,作为“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号街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由于建成年份久远,屋顶木构件腐朽严重,房屋出现漏雨现象,影响居民生活。
随后,洛阳正式启动了修缮工作。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持原有的街坊格局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住宅功能,对屋面、外墙、窗户、楼梯间扶手及墙面等区域进行改造提升,一方面方便居民生活,另一方面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十号街坊大规模的修缮、提升以后,老人们在这里住着更舒坦了,外观也是让人看了心情明朗。
△以上图片:张光辉摄话说洛阳苏式建筑的由来,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洛阳有幸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项目中,有7项放在了洛阳,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当时,100多名苏联专家陆续来到洛阳市涧西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名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也激情澎湃地扎根于洛阳的工业建设。
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当时苏联援建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下称“一拖”)、最大的轴承厂——洛阳轴承厂(下称“洛轴”)、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下称“洛矿”)、最大的铜加工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下称“洛铜”)、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河南柴油机厂(下称“河柴”)等。
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钢铁工业部分
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钢铁工业部分1953年,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次计划的核心主攻方向就是工业。
在一五计划开始之前,国家领导人面对我国工业化严重落后的窘境,并没有灰心丧气,相反他们加紧时间制定详细有序的发展计划,同时不惜花重金积极寻找专业人才,旨在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与苏联进行合作发展,经过协商谈判后,苏联决定大力支持我国发展工业化,而他们将为我国提供诸多必要的援助。
首先就是资金注入,早在五年计划开始之前,苏联就为我国提供了一笔贷款,同时遣派专家到我国参与援助,这些援助几乎都全集中在工业方面,从钢铁到煤炭,从电力到冶金,几乎各个行业都能够看到苏联专家援助的背影,在之后的时间里,苏联继续加大援助力度,据统计,苏联一共为我国援建了156个工业项目,所花费的资金高达上百亿卢布。
我们来看看解放前中国的钢铁产能情况。
据从1896年到1948年的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全中国累计的钢产量只有760万吨(包括机械厂的钢产量在内)。
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
发展概况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
解放前的鞍钢,由日本帝国主义控制1952年全国钢产量为135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增长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为11.6%。
1949~1983年,中国累计产钢5.47亿吨,生铁5.75亿吨,钢材3.87亿吨。
产地分布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可喜变化。
旧中国的钢铁工业由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主要集中在东北一隅,如1943年东北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94.5%,分布极不合理。
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未计台湾省)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8%。
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70%。
但经过30多年建设,布局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