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黄名称的来历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
麻黄是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那么为什么叫做“麻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希望能帮到你。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一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许多方剂和中成药中都含有麻黄,但含麻黄的中药不能自己乱用,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由于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而麻黄碱又是一种传统的兴奋剂,所以,运动员选用药物时,要格外小心、慎重。
虚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也要慎用麻黄。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二相传,从前有一个卖药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
刚学了一年半载,徒弟就骄傲自满起来,言行狂妄,有时还把卖药的钱偷偷地花掉。
师傅三番五次地劝说,却终究无济于事。
后来,师傅就对徒弟说:“你现在可以另立门户了,收拾一下行李,走吧。
”徒弟听了,傲慢地说:“如果师傅再没有什么可教的,我马上就走,保证在江湖上闯出个名堂来。
”师傅难过地提醒道:“还有一种草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病情辨别不清,吃了就会出问题的。
”徒弟听了,不以为然地问道:“什么草药?”师傅说:“是无叶草。
”徒弟满不在乎地问:“这药怎么啦?”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这种草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有四句话你要牢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千万记住。
”徒弟不耐烦地点点头,全当成耳边风,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
此后,徒弟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跟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认识的虽不多,却什么药都敢用,没过几天,就忘记了师傅的叮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病人。
死者家属哪能善罢干休,就把他告到官府里。
一经审问,他便把师傅供了出来。
差役传来师傅,责问道:“你是怎么教徒弟的?让他用无叶草把人治死了!”师傅便如实把情况说了一遍。
县官又问徒弟:“你还记得那四句话吗”徒弟想了想说:“记得。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什么是麻黄?麻黄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麻黄的资料,欢迎阅读。
麻黄的介绍麻黄麻黄,中药名。
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
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
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
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
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
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
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
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
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
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跟麻黄有关的故事
麻黄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症状。
关于麻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医圣张仲景与麻黄汤的传说。
相传,张仲景在年轻时曾跟随名医张伯祖学习医术。
一天,张伯祖外出就诊,留下张仲景在医馆照看病人。
一位病人来求诊,他患了严重的感冒,咳嗽不止,身体非常虚弱。
张仲景经过仔细的诊断后,决定使用麻黄汤来治疗病人。
然而,当时医馆里没有现成的麻黄汤,张仲景只好自己动手配制。
他按照张伯祖传授的方法,将麻黄、桂枝、杏仁等药材按比例配好,加水煎煮。
当他将煮好的麻黄汤端给病人时,病人却因为病情严重,无法喝下苦涩的药汤。
张仲景非常着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将麻黄汤倒入锅中,加入一些水和米,煮成了一锅粥。
这样,药汤的苦味被米粥掩盖,病人终于能够喝下这锅粥。
病人喝下后不久,病情就开始好转,咳嗽也减轻了许多。
张伯祖回来后,得知了张仲景的做法,他非常赞赏张仲景的机智和果敢。
从此以后,张仲景对麻黄汤的研究更加深入,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中医师。
这个故事反映了张仲景在医学上的创新精神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也说明了麻黄汤在治疗感冒、咳嗽等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麻黄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中药饮片的名称及起名依据特点
常用中药饮片的名称及起名依据特点一、解表药麻黄,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葱白,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桑叶,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
柴胡,本品药用其根。
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二、清热药石膏,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腻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
竹叶,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
栀子,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龙胆草,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
生地黄,本品药用其块根。
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
玄参,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牡丹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本品药用其果实,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
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中药药名释义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
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
1.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
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本草纲目》)。
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
”(《本草害利》)。
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
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
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
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
因颜色而得名。
槁本槁本“根上苗下似禾槁,故名槁本。
本,根也”(《新修本草》)。
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恶实即牛蒡子也。
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麻黄----医学百科
麻黄----医学百科麻黄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麻黄 | 中药图典麻黄M á Hu án ɡ别名 色道麻、结力根[蒙古]、龙沙、卑相、卑盐、狗骨功效作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英文名HERBA EPHEDRAE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归经肺经、膀胱经药性温药味辛、苦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古时别名龙沙、卑相。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采用部位为草质茎。
草麻黄草麻黄为小灌木,常呈草本状,茎高20~40厘米。
分枝较少,木质茎短小,匍匐状;小枝圆,对生或轮生,节间长2.5~6厘米,直径约2公厘。
麻黄 Mahuang目录•1基本信息•2别名大全•3品种考证•4化学研究•5药理研究•6药典标准•7中医经验•8各家论述•9药方选录•10药性歌诀•11药名由来•12参看基本信息[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Herbal Ephedrae。
【处方名】麻黄,策敦木【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基原】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 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炮制】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导读: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
麻黄是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那么为什么叫做“麻黄”呢?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一起来看看。
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许多方剂和中成药中都含有麻黄,但含麻黄的中药不能自己乱用,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由于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而麻黄碱又是一种传统的兴奋剂,所以,运动员选用药物时,要格外小心、慎重。
虚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也要慎用麻黄。
*中药麻黄的名字由来相传,从前有一个卖药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
刚学了一年半载,徒弟就骄傲自满起来,言行狂妄,有时还把卖药的钱偷偷地花掉。
师傅三番五次地劝说,却终究无济于事。
后来,师傅就对徒弟说:“你现在可以另立门户了,收拾一下行李,走吧。
”徒弟听了,傲慢地说:“如果师傅再没有什么可教的,我马上就走,保证在江湖上闯出个名堂来。
”师傅难过地提醒道:“还有一种草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病情辨别不清,吃了就会出问题的。
”徒弟听了,不以为然地问道:“什么草药?”师傅说:“是无叶草。
”徒弟满不在乎地问:“这药怎么啦?”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这种草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有四句话你要牢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千万记住。
”徒弟不耐烦地点点头,全当成耳边风,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
此后,徒弟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跟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认识的虽不多,却什么药都敢用,没过几天,就忘记了师傅的叮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病人。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自然界有很多的物种都是很奇妙的,尤其是中草药,它们同一植株的很多部位在应用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有的是全株入药,有的是用根,有的是用叶,有的是用茎,有的是用果实,有的是用种子,有的是用花,也有的是用其中的一两个或几个部位等等。
有些中药是各个部位合并使用的,有些中药是分开使用的,有些中药是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的,因为同一种中药,不同用药部位,功效不一样,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麻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本品气微香,味涩、微苦。
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而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则为麻黄根,麻黄与麻黄根同出一源,均可治汗证。
然麻黄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麻黄根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对于此,民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麻黄原来的名字叫做无叶草。
因为它茎枝细长,有节如竹,叶片退化,只有少数膜质鳞叶,所以人们将它称作无叶草。
用这种草治病,根和茎的作用不同。
其茎能够发汗,而根却用以止汗,虽同是一物,作用恰好相反,一旦混用,就会造成麻烦。
有个医生在治疗一个出虚汗病人时,混淆了“发汗用茎,止汗用根”的原则。
竟让病人服用了大量的茎枝,结果虚汗未止,反而大汗淋漓,筋惕肉瞤,以致亡阳而毙命,惹出了很大的麻烦。
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教训,便把无叶草改称为麻烦草,因为麻烦出在茎枝上,而茎色黄绿,故此后来改名麻黄。
▲麻黄根这个传说是让我们注意鉴别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当然,麻黄的名称由来不是这样的,麻黄茎细长圆柱形而微扁,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若放置日久,则变为黄色。
中药药理-1麻黄-774
性状鉴别:
中麻黄 多分枝,, 膜质鳞叶裂片3(稀 2),先端锐尖。断 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 无粗糙感。节间长 1.5~3cm。膜质鳞叶 裂片2(稀3),短三 角形,灰白色,先端 多不反曲。
草麻黄茎横切面
1、两脊线间有下陷气
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 线处;皮层纤维成束散 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 形。 2、维管束外韧型,8~ 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木质部呈三角状。 3、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 块,偶有环髓纤维。
【化学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 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 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 麻黄碱具消炎作用。 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颜色沉淀反应: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 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 应)。
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来源: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中 麻黄或木贼 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
主产地:吉
林、辽宁、 内蒙古、陕 西、陕西等 地。
性状鉴别:
草麻黄 1、细长圆柱形,少分 枝。表面淡绿色至黄 绿色,有细纵脊线, 触之稍有粗糙感。 2、节明显,节间长 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裂片2(稀3), 先端反曲,基部联合 成筒状,红棕色。 3、断面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品质评价】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 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杂质不得过5%,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 不得过1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盐酸麻黄碱和 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麻黄
2、其他药源: 、其他药源: 丽江麻黄 产云南,四川,贵州。表面具较粗深的纵沟纹。 膜质叶先端2裂。麻黄碱含量不少于0.6%。
中麻黄茎横切面:维管束 ~ 中麻黄茎横切面:维管束12~ 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 个 形成层环类三角形。 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中麻黄 横切面简图
三种麻黄的组织区别
草麻黄 茎横切面 脊线 木质部束 环髓纤维 形成层 类圆形略扁 有角质瘤状突起 8~10个 偶见 类圆形 木贼麻黄 类圆形略扁 无 8 ~ 10 ~ 11 个 无 类圆形 中麻黄 圆三角形 有 12~15个 多,成束或单个散在。 类三角形
显微鉴别
草麻黄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外壁厚, 厚角质层, 1 、 表皮细胞外壁厚 , 被 厚角质层 , 棱线 较密, 角质瘤状突起, 较密 , 有 角质瘤状突起 , 两棱线间有 下陷气孔, 保卫细胞壁木化。 下陷气孔 , 保卫细胞壁木化 。 下皮纤 维束位于棱线处,壁厚,非木化。 维束位于棱线处,壁厚,非木化。 位于棱线处 皮层宽, 外侧细胞栅状排列, 2 、 皮层宽 , 外侧细胞栅状排列 , 含叶绿 体,有皮层纤维束。 皮层纤维束。 3、外韧型维管束8~10个,两对较大。韧 外韧型维管束8 10个 两对较大。 皮部狭小, 皮部狭小 , 外方有纤维束;形成层环 类圆形;木质部三角形, 类圆形;木质部三角形,常成环; 部薄壁细胞含棕红色块状物 棕红色块状物, 4 、 髓 部薄壁细胞含 棕红色块状物 , 有少 数环髓纤维。 环髓纤维。 表皮、 表皮 、 皮层及纤维细胞壁均有细小草 酸钙方晶或源自晶。 酸钙方晶或砂晶。 方晶或砂晶
草 麻 黄
木 贼 麻 黄
中 麻 黄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绿色的草质茎 不同采收期, 不同采收期,其主要成分麻黄碱含量不同: 春季 8~9月 10月以后 10月以后 含量最低 猛增至最高, 猛增至最高, 逐渐下降。 逐渐下降。
中药名字的由来典故
中药名字的由来典故
中药的名字由来典故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 人参:相传远古时代,有位妇女无法怀孕,于是她每天在山中寻找人参食用。
最终,她成功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因此,人们把这种具有补气补血、健脾益胃等功效的药材命名为人参。
2. 麻黄:《神农本草经》记载,黄帝的弟弟麻将采集了一种果实,给他的朋友试吃并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于是,人们将这种果实称为麻黄。
3. 当归:据传,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居原是一位寻找药草的仙人。
他在野外看到一只受伤的鹿,给它用当归根治疗并成功治愈。
因此,人们将这种草药命名为当归。
4. 术:《山海经》中记载,神农嫁给了姜姓的女子,该姓家的田地中有草药被病虫侵害。
神农用一种草药将病虫驱走,并将这种草药命名为术。
这些典故是中药名字的一个方面,有时候中药名称的命名也是根据其形态特征、采摘、炮制加工方法等来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典故仅仅是传说或民间故事,并没有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麻黄属于麻黄草本科类小灌木植物,虽然看着时一株中空小草,但其却是我国发散风寒、解表的鼻祖药,并在数次抗击瘟疫、病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麻黄最初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后在医生张仲景手下得到极致的发挥,并在后市各种医术中成为各种复杂药方的基础药物,麻黄性温、微苦、味辛、入肺、膀胱经,在解表方面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其会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作用,以下就其在解表方面的作用进行简单科普。
1.麻黄成分有哪些?分析麻黄成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草麻黄茎含1%~2%生物碱,其中麻黄碱成分大约占比40~90%,剩余的组成部分包括伪麻黄碱、麻黄次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挥发油、儿茶鞣质等;木贼麻黄含1.15~1.75%生物碱,包括伪麻黄碱、麻黄碱,本品中还包括葡萄糖、纤维素、果胶、淀粉、菊粉、糊精、黄酮甙、鞣质等糖类化合物以及延胡索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等有机酸;矮麻黄含 1.15%生物碱,其中包括0.15%叶含蜡,主成分包括卅烷醇、廿九烷、廿九烷醇等。
2.麻黄代表方有哪些?麻黄代表方涉及多种方子,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以下三种:麻黄汤。
主要用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外感风寒、无汗而喘的患者,其作为发热解表的方剂,主要有桂枝、甘草、杏仁、麻黄组成,但又因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病症特征,因此在用该种方子来解表治疗时,需结合实际情况来应用,比如如果咳嗽痰多、喘急胸闷、表证不甚,应去掉桂枝,加入半夏、苏子,用于止咳、化痰、平喘;若是患者鼻塞流涕加重,应当加入辛夷、苍耳子,用于宣通鼻窍;若是患者夹湿邪、骨结酸痛,可加入薏苡仁、苍术来祛风除湿,若是患者口干、烦躁,可加入黄芩、石膏,用于清泻郁热。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为中药组成的汤剂。
它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它主要针对外寒内饮证,比如临床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干呕,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者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脉浮等症状。
麻黄的传说故事中药查询
麻黄的传说故事中药查询麻黄的传说故事辨阴阳,伏夏酷仍需麻黄汤。
去深邪恶寒闭中伤,正借助温辛轻扬。
除宣散幼儿当,正时尚,已拓宽翻新样。
关键在配伍确切,气血通畅。
【形态采制】麻黄为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常绿小灌木。
根茎粗大屈曲,长1米左右,红褐色,下生黄褐色的根。
地上茎丛生,高20~30厘米,黄褐色,有明显的节。
叶为鳞片状,淡红褐色。
绿黄色小花。
种子卵状,有鱼肉质区片。
生于干燥沙地。
产于东北、内蒙古、陕西、山西。
9~10月采集全草晒干或蜜炙用。
麻黄属麻黄科植物,味麻色黄而得名,又称卑相、沙龙、卑盐等。
入药很早。
【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其发汗解表之功,为历代医家赞赏,称其为“解肌第一”、“解表第一要药”、“治感冒第一要药”。
茎枝含麻黄碱,能发汗;但其根不含麻黄碱,性平味甘,能止汗。
《本草正》云:“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
但用此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张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整个也”。
盐山名医张锡纯云:麻黄为“发汗之主药,以遂发太阳风寒主治大纲”。
麻黄带节发汗力弱,去节发汗力强。
蜜炙发汗力弱,悼绒去末(麻黄绒)发汗力弱。
陆九芸云:“麻黄用数分可发汗,南方人则可,故南方人麻不过钱;北方人气寒肤厚,恒用七八钱始能出汗。
” 麻黄性发汗,若发热10余天不退,头身痛,寒恶无汗,口渴不思饮,尿少色黄无灼痛,脉浮紧,苔薄白,大便正常,久治无效,神志尚佳,虽三伏天,寒邪偏盛,中伤太阳,非大剂量辛温开发恐难奏效。
故仍以麻黄汤投之。
张仲景云:“夏旺用麻黄汤者,皆不达,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
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
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
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
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
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
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
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
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
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麻黄有什么药用历史及用途
麻黄有什么药用历史及用途麻黄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宣畅肺气,降上逆之气,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不如跟着店铺一起涨姿势来学习麻黄的药用历史吧!麻黄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外感第一药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
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
在发散风寒药中,麻黄的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
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咳喘要药麻黄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宣畅肺气,降上逆之气,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中医应用麻黄治疗咳喘的历史悠久,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方经久不衰,被后世医家奉为准则。
利尿消肿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向来是实证水肿初起之要药。
《金匮要略》中的甘草麻黄汤,以麻黄为主药,配与甘草同用,利水消肿效果极佳。
此外,麻黄发散风寒的作用,还可以治疗风寒所致疮疹或皮肤瘙痒,鼻渊(鼻窦炎)、鼻窒(慢性鼻炎)之鼻塞不通或流涕不止等。
如可在口罩的夹层中填入由麻黄、荆芥、防风、细辛、辛夷、升麻、川芎等药物各等份,制成治疗鼻炎的药物口罩。
麻黄是临床常用中药,许多方剂和中成药中都含有麻黄。
但含麻黄的中药不能自己乱用,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由于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而麻黄碱又是一种传统的兴奋剂,所以,运动员选用药物时,要格外小心、慎重。
虚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也要慎用麻黄。
麻黄用途广泛慢性腹泻:麻黄与前胡合用可治慢性腹泻。
肺与大肠相表里,麻黄宣通肺气,调整大肠气机,分利肠中水湿;前胡宣肺降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
二药相互为用,腹泻自止。
一般麻黄与前胡用量之比为1:2或1:3。
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肢体瘫痪病人,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同时,加入适量麻黄,可增强疗效,促进病人的肢体恢复活动功能。
疲劳综合征:麻黄对疲劳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
单用10~15克煎服即可。
如与人参、制附片、细辛等配伍使用则效果更佳。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称麻黄冰,其主要成分是麻黄碱、麻黄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自古以来,麻黄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疏风散寒、宣肺祛湿、祛风除湿等功效,被用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常见疾病。
本文将从麻黄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来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麻黄的来源和化学成分麻黄,科名为麻黄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以华北、西南、华东、华南等地为主要产区。
麻黄一般生长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灌丛或山坡草丛中。
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麻黄碱、麻黄素及其衍生物。
其中麻黄碱是麻黄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收缩血管、扩张支气管、提高血压、增加心率、舒张血管等作用。
麻黄素则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等药理作用。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增加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警觉性和注意力。
2.扩张支气管:麻黄中的麻黄碱可以作为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肺部的β2受体,使得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从而改善呼吸道狭窄,减轻喘息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3.抑制炎症反应:麻黄中的麻黄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组织因子、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4.抗过敏:麻黄中的麻黄素对过敏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的释放和组胺的生成,减轻过敏症状。
5.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麻黄中的麻黄素通过兴奋心脏β1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改善心肌血供。
6.抗菌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繁殖,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1.感冒咳嗽: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可以刺激呼吸系统,促进病原体的排除,对感冒咳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哮喘:麻黄可以扩张支气管,缓解哮喘引起的气喘和呼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 狂 妄 自 负 , 自视 医 术 很 高 。 没 有 多 长 时 间 , 弟 自认 为 老 徒
师 的 本 领 他 都 已 学 会 了 , 告 便
黄 的性 味 功 用 有 关 的 内 容 , 这
里 给 大 家 讲 述 一 段 关 于 麻 黄 名 称 由来 的 传 说 故 事 , 读 者 使
推 脱 责任 说 医术 是 老 师所 教 , 责 任 与 他 无 关 系 。县 令 抓 来 老
师 问 罪 ,老 师 申 诉 自 己 冤 枉 ,
说 自己 已将 无 叶 草 用 法 口诀
功 用 、 性 必 须 分 清 楚 , 明 毒 弄
白 , 可似 是 而非 。 比如像 无 不
叶 草这种 药 , 与 茎 虽然 来 自 根
芝
选 根 : 旦 用错 了 , 会死 伤 一 就 他 平 生 所 学 传 授 给 徒 弟 , 是 但
徒 弟却 不 用心 , 学 知识 大 都 所 是 一 知 半 解 , 尝辄 止 , 且 浅 而
错 了 , 会 死 伤 人 。” 非 真 相 就 是
病 , T - 被 列 为 祛 病 补 虚 的 中 品 药 , 人 。 虽 然 老 师 用 心 良 苦 , 将 终 于 大 白 , 人 原 来 是 阴 虚  ̄- 味 想 出 ,徒 弟 仍 用 无 叶 草 的 茎治 疗 , 自然 会 即 刻 毙 命 。 县 令 定 老 师 无 罪 ,而 判 徒 弟 赔 偿 损 失 , 狱 三年 。 这三 年 里 , 入 在 徒
同一种植 物 , 功 用 的差 别是 但
传 授 给 徒 弟 了 。 令 要 求 徒 弟 县
背 口诀 , 弟脱 口而 出 : 发 汗 徒 “ 须 用 茎 , 汗 当 选 根 ; 旦 用 止 一
很 大 的 。 发  ̄- 用 茎 , 汗 当 ,须 T - 止
胀 。用 于 肠 疝 胀 痛 、 丸 肿 痛 , 与 橘 核 、 枝 睾 多 荔
范 围 明显 扩 大 。
( 辑 编 郝 近 大 )
-
人 , 弟 把 因 使 用 不 当 给 自 己 徒 带来 赔 偿 和 坐 牢 等 麻 烦 的 无 叶 草 , 做 “ 烦 ” 。 后 来 因 叫 麻 草 为 这 种 草 的 根 是 黄 色 的 , 与 烦 黄 音 相 f ,人 们 才 改 叫 l X , “ 麻
黄 ” 这 就 是 人 们 今 天 所 叫 的 。 麻 黄 这 种 中 药 名 称 的 传 说 由 来。
家 庭 中 医 药 20 年 1 月 中药麻 黄
名 称 的 来 历
譬安徽 ・ 泽
麻 黄 在 《 农本 草 经 》 神 中
辛 苦 , 温 , 治 中风 、 寒 、 性 主 伤 头 痛 、 疟 等 症 ;b 汗 解 表 , 温 发 g I 驱热 除邪 ,又能 止 咳 平喘 , 消 肿块 , 郁 结 。 以上 都 是 与麻 散
使 子 宫 收 缩 ; 山 楂 对 痢 疾 杆 菌 有 较 强 的 抗 菌
黄 酮 类成 分 有 兴 奋 作用 。山楂 流 浸 膏 , 于心 对
高 血 压 均 有 一 定 功 效 。其 花 叶 浸 剂 , 高 血 压 治
酸 、 果 酸 、 橼 酸 、 檬 酸 、 牛 素 c 核 黄 脏 衰 弱 、 状 动 脉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 功 不 全 和 苹 枸 柠 维 、 冠 心 亦 有 良效 。 现 代 研 究 成 果 使 山 楂 的 临 床 治 疗
( 辑 编 郝 近 大 )
t h弟 , 医 不 是 一 件 简 单 容 易 行
死 者 家 庭 决 不 善 罢 甘 休 , 刻 立
告到县 衙 里 。徒 弟 个 白吃 官 司 ,
的 事 情 , 要 谨 慎 用 心 。 因 为 需
人 命 关 天 , 有 不慎 , 会 酿 稍 就
成 死 伤 灾 祸 。对 于 每 种 草 药 的
核 、 胡索 等 同用 。 延
作 用 ; 楂 尚 具 有 降压 、 胆 固醇 之 作 用 , 山 降 它 的配 糖 体 有 强 心 作 用 , 酯 有扩 张血 管 之 功 , 内
现 代 研 究 表 明, 山 楂和 山里 红 含 有 山楂 素 、 萝 卜素 、 糖 、 质 、 等 成 分 。 山 楂 胡 果 鞣 皂 的 药 用有 效 成 分 有 多种 。 山楂 能 增 加 胃 中酵 素 , 进 消 化 ; 收 敛 作 用 , 于产 妇 腹 痛 , 促 有 用 能
加 深 对 这 种 中药 的 认 识 。 传 说 中 , 一 个 小 徒 弟 跟 有
弟后悔 不 已 , 会 到 医道 精微 体
深 奥 , 要 用 心 研 习 , 不 可 需 决 粗 心 大 意 。 出狱 之 后 , 弟 找 徒
到老 师认 错 重新 学 习 , 来 学 后
有 成 。
别 老师 , 自立 门 户 。 老 师 多 次
挽 留 无 效 , 得 无 奈 地 由 他 而 只
去 。
着 一 名 老 中 医 学 习 。 师 博 学 老
徒 弟 独 自 开 业 行 医 没 几 天 ,就 用 无 叶 草 医 死 一 病 人 。
为 了 警 诫 自 己和 告 诫 他
多识 , 品德 高 尚 。 他 反 复 告 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