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汗证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汗证
营卫不和
症状:自汗+恶风,时寒时热,周身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加减:半身汗出----甘麦大枣汤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
面色苍白
舌脉: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阴虚火旺
症状: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形体
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明显),多见内疸患者。
头汗: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邪犯
诸阳,循经上越,迫津外泄。
战汗: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全身战粟,随后
汗出,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半身汗: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或上半身汗
出,多因阴阳失调,气血不周所致。
辨证治疗
• 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
自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虚:气虚、阳虚 实:肝火、湿热
盗汗以阴虚、血虚多见
发病。
预防与调摄
• 避风寒,防感冒。 • 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自汗日久可伤阴 盗汗日久可伤阳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治则:
虚: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实:清利湿热,疏肝和营
分型治疗
肺卫不固
症状:自汗+气短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肺气不足 表卫
皱理
阴阳偏盛
失司 开泄 汗
营卫失调
液
表虚冒风
排
泄
异
劳伤心脾
常
心血不足 血不 心液
汗证 分证辨证
【辨证论治】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 大补元气,益气固脱 附子 回阳救逆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 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急救之品。 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 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等敛汗之品, 随症应用。亦可用止汗红粉,绢布包扑之以助止汗。
【辨证论治】
战汗 主症: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后汗出。 兼次症: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脉细数。
【辨证论治】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战栗恶寒而汗出顺利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可适当进食热汤、稀粥之品,予以调养。
若恶寒战栗而无汗者,此属正气亏虚,用人 参、生姜煎汤服之,以扶正祛邪;
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虚烦少寐,五心烦 热。 兼次症:久咳虚喘,形体消瘦,两颧发红,午后 潮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舌象:舌质红少津,少苔。 脉象: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扰,不 能自藏。
【辨证论治】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黄芩
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
【辨证论治】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
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
补益精血。
【辨证论治】
盗汗 2.阴虚火旺证
【概述】
(二)源流 4.《 医 林 改 错 》 补 充 了 针 对 血 瘀 所 致 自 汗 、 盗
汗证(中医内科学)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 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 郁之症。与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相似,但 黄汗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 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 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 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 阴阳两虚之证。
(5)预后: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 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 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应着重针对原发疾 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项或 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漆漆,动则益甚为 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选何方药?怎样调护?
【概述】
概念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媵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 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 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 称为寝汗。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 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2)次症:可伴有气虚、血虚、阴虚、湿热内蕴 等相关证候:。
(2)病史
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 不舒、饮食不节等病史。
(3)相关检查
血沉、抗“0”;T3、T4、TSH、基础代谢率; 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有 助于原发病的诊断。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自发性多汗,表现为阵发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为两侧对称性,但也可见偏身多汗。
正常人在生理情况下排汗过多,见于运动、高温环境、情绪激动以及进食辛辣食物时。
另一类为自发性出汗,见于炎热季节。
这种出汗多为对称性,且以头颈部、手掌、足底等处为明显。
本节介绍的自发性多汗症,是指并非在上述情况下发生的异常出汗过多。
根据多汗的部位多汗症可分为:①全身型:多为功能性或躯体病变引起;②偏身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③传导束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④节段型:多为脊髓侧角或交感干病变所致;⑤末梢型:表现为手掌、脚掌和腋下多汗等,多为体质性;⑥局部型:多为反射性,如食用刺激性食物。
局限性多汗症,常始于儿童或青春期,男女两性均可发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续几年,至25 岁以后有一个自然减轻的倾向。
生理性髓性多汗症,有家族遗传倾向。
【病因病机】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
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
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
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
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
前者主要见于内分泌失调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充血性心衰;神经系统疾患,如脑震荡、偏瘫、脊柱外伤;肿瘤,如转移性肿瘤、类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结核、波浪热等。
功能性多汗症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较多,如高度情绪刺激如精神紧张、激动、恐怖、焦虑、痛苦、愤怒所引起。
由于精神损伤或由于情绪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产生多汗,还可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交感神经失调而致多汗,月经期可出现多汗症,多汗症还可发生在一些遗传综合征。
汗证
九、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 良好。若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出 汗,往往病情较重。引起汗证的疾病较 多,原发病的发展转归决定其预后。
十、临证要点
自汗和盗汗是临床常见的汗证,临床有单独出现 的,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症状之一而出现的,在辨 证论治时应加以区别。 在临证时应掌握不同的汗证及主要病机变化。 在临证时,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治法 且应注意补虚、滋阴。脱证乃重危之证,是生命 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治不及时可危及生 命。 各类汗证在治疗时除辨证论治外,可酌加麻黄根、 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止汗之品, 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3.脱汗
主症:多在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淋漓,汗 出如油。 兼症: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 舌脉:舌萎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病 情危急,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等急救之品。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 味子敛阴止汗。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 黄根等敛汗之品。
四、病因病机
(一)营卫不和
阴阳偏盛之体 卒感风邪,营卫不和,卫 阴阳偏衰之体 强营弱,卫外失司,营阴 表虚之人 不能内守而汗出。
四、病因病机
(二)肺气亏虚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腠理 久患咳喘 不固而汗自出。
四、病因病机
(三)阳气虚衰 久病重病,脏气不足,阳气过耗,不 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甚则发生 大汗亡阳之变。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4.战汗 主症:多在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兼症: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战栗恶寒而汗出顺利 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若恶寒战栗而无汗者,属正气亏虚, 用人参、生姜煎汤服之,以扶正祛邪;若汗出过多,见精神疲 惫,四肢厥冷者,治宜益气回阳固脱,用参附汤、生脉散煎汤 频服;若战汗之后,汗出不解,再战再汗病情反复者,若已无 表证,里热内结,可用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之法,以增液承气 汤加减治之。若表证未尽,腑气热闭,应表里同治,以凉膈散 加减治之。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概述】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发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为战汗。
临床一般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结核病等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病理】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开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要点】1 .根据汗出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黄汗、战汗。
2.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辩证分型】1.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或局部汗出。
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
3.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有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邪热郁蒸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中医汗证的辨证治疗
中医汗证的辨证治疗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
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
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
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
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
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医师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异常出汗是“虚症”信号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
汗证的中医治疗
汗证的中医治疗汗证指以汗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以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汗证多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遂、嗜食辛辣等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从而汗液外泄失常。
其治当以固涩敛汗为法,肺卫不固证治以益气固表,心血不足证治以养血补心,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邪热郁蒸证则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朱良春从肾阳虚、湿郁阳虚辨治盗汗;周仲瑛从湿热、表卫不固论治,善用经方加减;路志正认为本病虚证虽多,实证也不少,虚实兼见更为常见,故临证应首辨病性、次定病位、分清正邪主从而辨证治疗,多从湿热辨治,兼以顾护阴液。
朱良春:二仙附桂龙牡汤【组成】淫羊藿15g,仙茅10g,制附子10g,肉桂10g,生黄芪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炒白芍9g,五味子9g,碧桃干5枚。
【功效】温补肾阳,益气固表敛汗。
【主治】盗汗,证属肾阳势微、卫气不固者。
症见寝汗,寐则盗汗如洗,夜半醒来扪之冰手,面白神疲、形瘦、腰酸怯冷,伴恶寒肢冷、胸闷、气短、心悸、小便清长等症。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右尺难及。
【经验】朱老指出:“汗证固有阳虚阴虚之别,但不可拘泥于自汗必阳虚,盗汗必阴虚。
”张景岳论汗证指出:“凡治阴汗者,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其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
”方中用附子合“二仙”温运肾阳,以振奋诸脏阳气,培补肾阳外,其寓意妙在淫羊藿、仙茅“二仙”燮理阴阳,调和气血,用肉桂引火归元,息无根之火,助以龙骨、牡蛎滋潜,镇安已返之阳,勿使再浮。
阳复阴应,阴阳交济还需炒白芍、五味子、碧桃干酸收敛降之品,敛肝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且能摄气归元。
盖温阳之中加以收敛,乃得阴阳交济之功。
方中附子伍黄芪为“芪附汤”,乃治自汗盗汗之名方,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治遂漏不止。
乃附子既可温里,又能固表,不但能温里以固表,且能固表以温里,但附子只能温气,黄芪乃能补气,黄芪协附子,既能补气,又能温气。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汗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体内部湿热蕴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状。
中医辩证论证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辨证论证可以确定病因病机,指导治疗。
下面将结合汗证,介绍中医辩证论证的思路及方法。
一、辩证思路:1.辨证分型思路:汗证的辨证思路是要确定汗的性质、量、时机等,对全身症状做整体分析,然后作出辩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夹湿证、暑湿痰热证、湿热痰饮证等不同类型,然后针对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2.辨证病机思路:汗证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湿热蕴结等密切相关。
在辨证论证时,要分析病程演化,了解病机途径,明确病因病机,然后指导治疗疾病。
3.辨证借鉴思路:在辨证论证中,可以借鉴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辨证思路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辨证。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病证的辨证思路,进行综合思考。
二、辩证方法:1.全面询问:在辨证论证中,要全面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病程、发病原因、症状、舌脉等情况。
通过详细的询问,可以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指导辨证论治。
2.观察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辨证判断。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脉象浮紧,舌苔白腻;暑湿痰热证的患者舌苔黄腻。
3.辩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汗证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多有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暑湿痰热证的患者多有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4.鉴别诊断:在辩证论证中,要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
例如,汗证与外感性感冒、湿热病等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5.辨证论治:在完成辨证论证后,根据不同分型的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风寒夹湿证可以采用辛散温中,行气宣散的方法进行治疗;暑湿痰热证可以采用清热泻火,利湿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是全面询问、观察诊断、辨证分型、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步骤。
推荐精选中医内科-汗证
29
(三)分证论治
4.邪热郁蒸证 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兼湿热内蕴症状: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
色黄; 舌脉: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 兼肺气虚症状: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
白少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 舌脉: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21
代表方:玉屏风散加减
加减 (1)气虚甚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
10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2.情志不弱,病后体虚 久患咳喘,耗伤肺气
肌表疏松
肺气不足
腠理开泄
12
2.情志不调
忧思烦劳过度
损伤心脾阳气,心虚不能敛营,汗液外泄 耗伤阴精,虚火内生,迫津外泄
忿郁恼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火热逼津外泄
《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并明确指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 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阳加于 阴,谓之汗”。
3
2.历史沿革
《内经》还认识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 分。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 薄有密切关系。
生理性-----《灵枢·五瘾津液别》说:“天 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16
病名
出汗特点
伴见症状
自汗 盗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 甚
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 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
脱汗 战汗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 又称绝汗,为病势危急 之象
汗 证(中医内科)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定义及概述汗证是指人体通过排出汗液来达到调节体温、排除病邪等目的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中涉及到多种与汗液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内因:包括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
2、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季节等。
3、发病机制:包括阳气亢盛、阴虚阳亢、阳亢阴伤等机制。
三、病症及分类1、汗多(1) 表现:出汗过多,常伴有头痛、心悸、口渴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阳虚汗多、阳亢汗多、阴伤汗多等类型。
2、汗少(1) 表现:出汗明显减少,常伴有口干、体倦、小便短少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阴虚汗少、阳亢汗少等类型。
(1) 表现:无明显原因地出汗,主要表现在睡眠时出汗较多。
(2) 分类:可分为阳虚盗汗、阴虚盗汗等类型。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2) 闻诊:辨别患者体味、汗液气味等情况。
(3) 问诊:了解患者出汗情况、其他伴随症状等。
(4) 切诊:通过按摩、刺激等方式判断患者体表情况。
2、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艾灸等方式刺激患者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体内阳气和阴血平衡的目的。
(3)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刺激经络、调理经脉,从而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
(4) 中医调养: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文件目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汗液:人体内分泌的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盐和多种微量元素。
2、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3、气血不和:中医理论中指气和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不顺畅,导致疾病发生。
4、脏腑功能紊乱:中医理论中指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5、阳气亢盛: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阳气过旺盛,导致病症出现。
6、阴虚阳亢: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气不足,阳气过盛,导致病症出现。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汗证分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汗证分证论治汗证,中医病名。
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
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
,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
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
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
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中医辨证如何治疗小儿汗证
中医辨证如何治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常见于2-6岁儿童,那么关于小儿汗证你知道多少?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小儿汗证?一、什么是小儿汗证?小儿汗证主要是指安静状态下全身过多出汗的一种病证,容易降低患儿免疫力,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小儿汗证的记载,之后在多年摸索中,对于小儿汗证的分类、辨证论治等均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如在疾病分类方面,按照症状表现可以分为自汗、绝汗、黄汗、盗汗、战汗、血汗,按照出汗部位可以分为半身汗、心胸汗、头汗、手足心汗等,而治疗方法有内服中药、针灸推拿等,讲究辨证施治、审证求因。
二、中医如何治疗小儿汗证?(一)内治法1、辨证论治第一,脏腑辨证。
例如:(1)有医家对小儿汗证进行从心论治,指出盗汗属于心阴虚,治疗时宜收涩止汗、补养心阴,可以采用当归六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而自汗属于心阳虚或是心肺气虚,导致津耗液脱,所以治疗时应注重补益心气、固表止汗,可以采用附子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牡蛎散加味;(2)也有医家进行从肺论治,认为此病病机乃营卫失调,可以采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合玉屏风散(补肺固表);(3)亦有医家结合肝脏病理与生理特点,认为肝脏失调在此病中占主导地位;(4)还有医家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肾功能影响着汗液代谢,若是肾阴虚者可以进行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阳虚者可以进行肾气丸治疗第二,经络辨证。
例如有医家认为按照出汗部位,对汗证患儿进行六经辨证效果颇佳;还有医家指出结合出汗特定时间、特殊部位,综合考虑六经流注时间、循行路径进行中药治疗,能够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收敛止汗效果。
第三,邪郁辨证。
例如有医家认为小儿汗证的常见病机是湿热,治疗时重在清热利湿,不过由于小儿汗证能够分为内生之湿、外感之湿,治疗时要有所偏重,湿重于热者宜进行三仁汤治疗,热重于湿者宜进行甘露消毒丹治疗;也有医家结合生活饮食习惯,认为此病实证多见,胃热灼盛是主要病因,表现为腹部胀满、烦躁口渴等,需要遵循通腑泄热的原则,采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还有医家强调瘀血汗出,患儿有脉涩、面唇青紫等症状,需要进行活血之法治疗,如可采用血府逐瘀汤,方中红花、赤芍、桃仁、当归等药物均具有活血通经之效,疗效显著。
汗证中医辩证论证分析
汗证中医辩证论证分析自汗、盗汗病因症状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
根据汗出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称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称为“脱汗”,又称“绝汗”;汗出而伴有发热,称为“热汗”;仅头额部出汗而身无汗的,称为“额汗”;手掌、脚掌局部经常汗出而身无汗的,称“手足心汗”;半侧身体出汗,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称为“ 半身汗出”;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称汗闭。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
邪热入侵、阳气偏亢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中医汗证的定义,古代医书医家的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汗证的定义,古代医书医家的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概说·沿革《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五脏为液,心为汗。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病因病机一.病因:1.体虚久病:2.情志不调:3.饮食不节:基本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致汗液外泄失常。
二、病机1.阴阳偏盛偏衰,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汗。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虚实之间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3.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辨证论治·分型论治1.肺卫不固证主症: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
兼症: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舌脉: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玉屏风散。
汗 证(中医内科)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概述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指因体内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汗证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二:定义及病因1. 汗证的定义:汗证是指人体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汗出现,表现为汗多、汗少或汗出不畅的症状。
2. 汗证的病因:- 阳盛阴虚:体内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 体质失衡:体质偏热或偏寒都可能导致汗证的出现。
- 情绪压力:情绪过度紧张或焦虑不安可能引起汗出不畅。
三:临床表现1. 汗多证:- 症状:多汗、烦渴口干、心烦易怒。
-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脉数有力。
- 临床常见病症:痰湿、阳虚、气虚等。
2. 汗少证:- 症状:少汗或汗出不畅、身体燥热、口干咽燥。
- 舌象:舌红苔少、脉象:脉细数。
- 临床常见病症:阴虚、气滞、血瘀等。
四: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草药进行调理。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沉香等。
2. 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太溪、涌泉等。
- 灸法疗法:采用艾绒烧灸的方法对特定穴位进行治疗。
3. 中医按摩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用病人体表的油脂涂敷刮痧板后,在病人上肢和下肢的特定穴位施行按摩。
- 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以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五:预防措施- 避免极端气温:冷热交替对汗证患者的身体刺激很大,尽量避免极端气温的环境。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
-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汗证病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阳盛阴虚:阴阳失衡中的一种情况,指体内阳气过旺盛,而阴气不足。
- 脉象:中医诊断中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中医对汗证的认识正文:一、汗证的定义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出汗异常或出汗过多、过少等症状。
汗证在中医学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汗液的排出是人体通过调节体温、代谢废物和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汗证的分类1·表里汗证:指汗液的分泌和排出过多或过少,主要与表里两虚有关。
a·外感风寒邪,经络不通畅,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出汗不畅,出现表里寒凉症状,如恶寒、畏寒等。
b·表里两虚,气血不足,汗液分泌减少,出现出汗过少、无汗或汗液稀薄等症状。
2·四肢汗证:指汗液主要分布在四肢部位的异常出汗。
a·四肢汗液分泌过多,可能与阳明经湿热、气血瘀阻等有关。
b·肾脏功能失调,导致四肢出汗过少,可能与肾阳不足、气血不利等有关。
3·新陈代谢汗证:指汗液异常排出,与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变化有关。
a·代谢亢进,出汗过多,可能与体内热量消耗过多、荷尔蒙分泌紊乱等有关。
b·代谢减退,出汗减少,可能与体内热量不足、肝肾功能低下等有关。
三、汗证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a·外感风寒的汗证,可选用温散寒邪的药物,如葱姜汤、小柴胡汤等。
b·表里虚寒的汗证,可选用补益温中的中药,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c·四肢汗证的治疗可选择以活血祛湿为主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散等。
d·新陈代谢性汗证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具体病因选择相应的中药。
2·针灸疗法:a·针刺汗穴,如百会、大椎、肺俞等穴位,以调节汗液分泌和排出。
b·针刺相应经络和腧穴,以调整气血运行和调节体内代谢功能。
3·中医调理:a·合理调节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b·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c·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的平衡。
什么是汗证,汗证中医辨证
汗证一、什么是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加重,称为自汗;睡着时候汗出,醒来后汗就停止,称为盗汗。
二、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如果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比如乏力,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体液不致外泄的作用,1.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2.还有因为身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相表里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毛孔开泄而容易汗出;3.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气进入体内,热盛,蒸发体内液体而汗出;4.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日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5.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肝胆湿热,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会出现黄汗;6.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常说的战汗。
三、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
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
汗证以属虚者较多。
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
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
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
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
自汗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①肺卫不固。
证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
②营卫不和。
证见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
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
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
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