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圣才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本,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的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而无力抗衡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唐诗歌的演进与诗文分化的缓
第3章晚唐诗歌的演进与诗文分化的缓解3.1 复习笔记一、晚唐诗歌概况(一)晚唐的时间界定和代表作家晚唐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共约八十年。
其中约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晚唐开始到九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为前一阶段,然后就进入后一个阶段。
杜牧、李商隐与韦庄、韩偓分别代表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的进展。
后一阶段还出现一些根据儒家文学观来批评时政的诗,在宋诗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后继者。
司空图的诗论也是在这后一阶段产生的。
(二)晚唐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在情绪的表现上作了新的探索。
尤其是李商隐在他的不朽诗篇中,把他的某些感情内容所形成的情绪集中而鲜明地传达给读者,从而为诗歌的感染作用的发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以韦庄、韩偓为代表的诗人则致力于诗歌描写的细腻化,并取得了成功,为五代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更体现了我国叙事诗的新成就。
(三)晚唐诗歌的内容晚唐时期,作为诗歌主要特色的是抑郁、感伤、哀愁、痛苦,连愤怒也似乎减少了。
但抒写诗人自身由男女爱恋所生发感情的诗篇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杜牧、李商隐的有关诗篇固然璀璨夺目,至韦庄、韩偓又将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唐诗向五代词演化的中介。
在表现由黑暗现实所引发的痛苦以及沉潜的愤慨上,以韦庄为代表也有了新的开拓。
二、杜牧与许浑、张祜(一)杜牧1.杜牧其人杜牧,字牧之,祖父是唐朝名相杜佑。
有《樊川文集》。
2.杜牧的诗歌(1)影响杜牧诗歌创作的因素①社会和思想环境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是唐王朝更趋衰败的时期,王朝重新振兴的希望已变得越来越渺茫;另一方面,自中唐开始的在士人乃至统治阶层中的注重个人感情和欲望的倾向在晚唐进一步发展,对生活的放荡和男女情爱采取进一步宽容的态度。
②个人经历杜牧虽没有像刘禹锡、柳宗元那样坎坷的仕途遭遇,但长期处于幕府下僚,尝够了受压抑的滋味;而在大城市扬州等地的长期生活以及上述的较宽容的气氛里,他身上又形成了某种浪子的色彩。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6)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2.对孟子进行整肃对朱元璋来说,儒家思想还存在着缺陷。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第1编上古文学概说0.1 复习笔记“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
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色是在民族文化的厚实的土壤上形成的,而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一)成因1.自然条件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
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
人类开始在世界上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
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所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1.殷代和周初(1)崇群体而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
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
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
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1)主要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而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政治概况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紧接着清兵入关,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
清王朝对汉族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的镇压——包括文化摧残——至为严酷,直到康熙皇帝亲政后,才逐步有所缓解。
(二)文学概况1.总体特点(1)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出现了大量表现悲哀、愤怒的文学作品。
汉族士大夫的绝大部分都已意识到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期内改变,悲哀乃至消极的情绪远较愤怒普遍。
(2)晚明新思潮仍有较大影响。
顺治至康熙中期,文化摧残对尊重个人、个性之类的观念还不曾严加控制。
所以,晚明新思潮中的这些内容并未进一步衰落。
它们或与悲哀情绪相结合,成为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哀挽或生存困境的悲叹;或继续赞扬那些争取个人幸福的言行,显示某些传统观念的不合理,甚至对某种扼杀个人心灵的现象加以反抗。
前者的比重较大一些。
2.具体表现(1)戏曲小说领域戏曲创作没有一部可与《牡丹亭》并驾齐驱,《聊斋志异》也仅以故事的瑰丽见长,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描写上,已失去了《金瓶梅词话》那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故事的瑰丽是唐传奇就开始的传统,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重视和深入才是近世小说、戏曲有异于前代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2)在戏曲、小说批评领域出现了像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但他的工作全都是以清代以前的创作实践为对象的,是对此类创作的成就和特色加以剖析与概括的结果,而且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晚明就进行的。
(3)散文领域晚明抒写性灵的传统仍在继续,但“清初三大家”——汪琬、魏禧与侯方域——已开始向唐宋古文的传统回归,尽管也保留了晚明小品的若干痕迹。
坚持晚明小品传统的,以张岱和廖燕为代表。
张岱的散文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说明现实生活已不存在产生此类作品的土壤;廖燕文章中成就最高的是貌似议论而实则蕴含强烈感情之作,不过这在廖燕文集中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廖燕在清初文坛上影响很小。
(4)诗词由吴伟业、王士稹和纳兰性德所代表的、从各种角度所作的对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凄绝的悲叹,是在以前的诗词中没有出现过的,另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圣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1.1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中国的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无任何可资依据的材料。
以现存的文学作品而论,当以《诗经》为最早。
另有一些相传为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则均出于伪托。
(一)“劳动说”1.代表作品: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社会生活》。
2.具体论述(1)诗歌的产生既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而劳动仅仅是这样的身体动作中的一种,尽管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其他的这类身体动作的存在,断然宣称艺术——文学——起源于劳动。
(2)如果没有“人的本性”所给予人类的“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那么,虽有劳动或其他类似的身体动作,也仍然不能“引起”“诗歌的产生”。
(3)“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印证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诗歌。
1.最早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其词句的内涵。
如《淮南子·道应训》中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礼记·曲礼上》中的“邻有丧,舂不相”。
“邪许”之声以及与之相似的“相”,只体现出某种节奏,而不存在词句方面的含义。
2.最早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感情的。
如“邪许”,就是与振奋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起到“劝力”的作用。
二、中国早期神话和传说(一)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性质1.早期的神话、传说并不就是文学,但却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往往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原始人在把自然现象说成“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并在征服自然力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幻想和想象。
虽然这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因而具有文学的成分。
3.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保存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都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圣才出品)
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并不排斥其中含有个人的感情因素或所谓“君臣之义”的成分,但
基本上与楚国民众对怀王之死“如悲亲戚”的感情是相通的。
(二)《九歌》
《九歌》作于《招魂》之后,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后经屈原
改作。
1.《九歌》的篇目和祭祀对象
篇目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祭祀 最尊贵的天
对象
神
云神
湘水之神
掌管寿命的神
掌握子嗣的 神
篇目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祭祀 对象
日神
河神 山中之鬼 阵亡将士之魂 送神总曲
2.《九歌》的主要内容
(1)表现神(鬼)人之恋
《九歌》中有六篇涉及了神(鬼)人之恋,五篇表现了诗中主人公“予”(“余”)对祭
②主体
主体是巫阳的招魂之词,分为两个部分:
a.前半述其故居之外的各个地方的可怕,东南西北、上天下地都写到了,由此来说明
魂不可行游于外。这些都是出于虚构;
b.后半写其故居的美好,对饮食歌舞、宫室侍女均极意铺陈,以此来招引魂返归。虽
有夸张,但基本属于写实。
③“乱”词
以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处境,再次呼吁“魂兮归来”。
(2)强烈的对比
《招魂》主体的前半部分恍如恐怖世界,后半部分则犹如温馨的天地,造成极强烈的反
3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Fra bibliotek习平台
差。在运用对比上的成功,在这以前的作品也没有一篇可以与之相比。
(3)想象的丰富与描写的具体细致
3.《招魂》的思想意义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第5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5.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虚构性文学的地位提升元末明初,随着《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的相继出现,小说成为与戏曲并驾齐驱的部门。
从此虚构性文学的地位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明清的非虚构性文学的成就不足以与虚构性文学相抗衡。
(二)元代前期和中期的虚构性文学元代前期和中期出现的主要是中短篇的“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虽然成绩并不显著,但就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创作原则而言,却为其后的小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元末明初出现了我国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二、中短篇话本宋代盛行的“说话”在元代仍然流传。
“说话人”的底本称为话本。
其有话本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类,它们属于小说的范畴,并作为早期通俗小说在小说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一)“小说”话本1.元代的“小说”话本现在能作为考察元代“小说”话本依据的是《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简贴和尚》《西湖三塔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风月瑞仙亭》《合同文字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另有元刊《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一种。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宿香亭张浩遇莺莺》《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的基本情节也可作为考察元“小说”话本的参考。
2.元代“小说”话本的特点(1)注重情节,不注重描写这些话本注重的主要是情节,以故事本身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对描写则不甚重视,有的仅能交代清楚情节。
就情节本身来说,其所重首在新奇,其次是风月。
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月仙从耆卿歌咏自己诗作之举中必然知道对自己施暴的是耆卿指使,也必然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而产生悲愤或其他情感,这些在话本中却全未涉及,足见其所重实在情节的交代,而不在写人物感情。
(2)开始出现轻视当时道德的倾向这些作品已开始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的轻视当时道德的倾向,这实际上是把个体的要求置于道德之上。
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柳耆卿为了得到周月仙而采取恶劣的手段,而作品却对他颇加赞美,并说周月仙后来对这种手段全无芥蒂,终与耆卿真心相爱。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世文学
第2编中世文学·发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中世文学(一)发端中世也称中古,是指以封建制为基础的时代。
历史学界以春秋、战国之交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端。
但是文学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所以在文学上,把秦汉文学作为中世文学的开始。
(二)特色同西方一样,中国的中世文学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这种限制来自两个方面:政治的压力和儒家思想的统治。
大抵说来,秦代是单方面地依靠政治的权威,从汉代起则两手都用。
(三)分期从秦汉开始的发轫期,从魏晋开始的拓展期,从中唐开始的分化期,每一分期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
二、中世文学的发轫期(一)专制独裁政体的桎梏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采取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在文学上,重视自身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有所减弱,但文学的娱乐功能及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却较前有所发展,文学的门类及体裁较前增加,表现手法也较前多样,为以后文学的演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1.专制独裁的政体(1)秦朝的独裁政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①政治经济上秦帝国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的建制,开辟道路。
秦又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这都有利于当时和后世。
②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去《秦纪》以外的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2)汉朝的独裁政体①汉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汉朝以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使社会经济与文化都得到较迅速的发展。
②汉武帝时期,重建了严厉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儒学成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严格维护封建秩序,特别是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系。
武帝死后,这种统治格局和思想统制的局面在汉王朝基本保持下去。
③从东汉中、后期起,以豪强为主的地方势力日益抬头,经过东汉末期黄巾起义以及地方势力与一度掌握中央政权的大臣董卓的战争,终于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圣才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3.1 复习笔记一、萧条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从康熙后期(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到吴敬梓写成《儒林外史》的下限乾隆十四年,将近五十年。
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文学嬗变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文学概况1.洪昇、孔尚任到康熙四十一年已不再从事戏曲创作了;王士禛写作那些好诗的时间比康熙四十一年早得多;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及以后虽仍继续写《聊斋志异》,但已是强弩之末。
2.主张以文学为政教工具的方苞与沈德潜在康熙后期已崭露头角,以后分别成为文界和诗苑的领军人物。
所以,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文坛相对暗淡。
虽有以厉鹗、郑燮为代表的少数作家置身于主流之外,创作成就也不突出。
3.文坛上也仍有暗流在涌动,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是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
二、赵执信与沈德潜康熙后期,最早对王士禛等人的诗风表示不满、加以批判的是赵执信,其理论依据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后沈德潜又大肆张扬“诗教”。
诗歌为政教服务的主张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诗论的主流,与当时文论的主流——桐城派的“义法”说相呼应。
(一)赵执信1.赵执信其人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
推尊宋诗,不满严羽与王士禛一派的诗论,而服膺于反严羽的明末清初人冯班。
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
《谈龙录》专为批判王士禛而作。
2.赵执信的诗论赵执信与王士禛在对诗的看法上有重大的分歧。
这分歧主要并不在如何以龙喻诗的问题上,而在于诗的思想内容。
(1)赵执信要求“诗中有人”,乃是要诗中有符合于他的标准的人,也即其思想感情不逾越他所制定的规范的人。
这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内涵是“诗教”“礼义”。
(2)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礼义”来规范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剥夺个人即使仅仅在感情上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赵执信的诗歌(1)《出都》此诗是赵执信被罢官而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时所作。
他承认“罢官”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因而没有怨恨之心,只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点可怜。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圣才出
第2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2.1复习笔记一、西周至春秋时期概况(一)政治概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史称东周,而称其以前的历史为西周。
1.西周时期周及其以前的商都是诸侯联盟的时代,周天子是联盟的首领。
一般情况下,诸侯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
但在统治自己的诸侯国方面,他们不受天子的干预。
2.春秋时期东周的前半期即历史上所谓的春秋时期。
东迁以后,周天子名存实亡,已起不到诸侯联盟首领的作用。
不过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领袖在尊崇天子的名义下,依靠自己国家的力量,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起诸侯联盟首领的任务。
(二)文学概况中国有文献可征的时代从商开始,但有文学作品留下来却大致始于西周。
中国现存的最早文学作品是诗歌。
1.《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保存的诗即作于西周至春秋时期(个别也许作于殷末)。
2.《周易》。
在《周易》中可能有一些西周甚或更早时代的类似歌谣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具体时代无法确定,并且它到底是一首完整的歌谣或仅是一首歌谣中的一部分也难以判断。
所以,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只能以《诗经》为依据,并尽可能地从中寻找发展的脉络。
二、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本只称为《诗》。
因为它受到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的推崇,汉代从武帝起独尊儒学,它也就被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305篇。
《诗经》中既有统治阶层的诗,包括统治集团举行祭祀及其他重大仪式时的乐歌,也有众多民间歌谣。
其创作时代早的为周初甚或殷末,晚的为春秋中叶,前后共五百多年。
产生的地域包括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区,十分广大。
(一)风、雅、颂释义1.风《毛诗序》解释,“风”有“风化”“风刺”之义,是在上者对下进行教化,在下者对上进行谏诫、讥刺的作品。
但后世研究者信从朱熹之说,认为“风”为“风土”之意,《风》所收为“民俗歌谣之诗”。
《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编)【圣才出品】
第6编近世文学·受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
第2章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2.1 复习笔记戏曲和小说到明初趋于衰落。
自明王朝成立以后直到嘉靖时期的一百数十年间,只有少数作品还能对元杂剧的优秀传统有所保持,但已颇为逊色。
在小说领域中,只出现了极少的几种作品。
一、戏曲(一)明代前期的戏曲概况1.上层统治者很重视戏曲(1)朱权不但自己写作杂剧,还写了一部研究戏曲的专著《太和正音谱》;(2)朱有墩写了很多杂剧剧本;(3)明成祖朱棣要其臣子编纂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其中收入了很多戏曲剧本。
这一情况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但对戏曲创作的发展却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统治阶层的观念很快地向戏曲创作渗透。
2.明代初期戏曲创作的后退(1)宣传妇女的节义的倾向较前强烈;(2)出现了不少对统治者进行祝颂、庆贺的剧本,这是以前的戏曲没有的;(3)神仙道化剧的恶性发展,明初的神仙道化剧多渲染神仙而失掉了人生的感慨。
3.明代初期的戏曲作家(1)由元入明的戏剧作家,有贾仲明、李唐宾、刘兑等;(2)作为明朝宗室而从事戏曲创作的,有朱权、朱有墩,朱有燉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影响最大的剧作家。
(二)戏曲作家及其代表作元代戏曲的优秀特色,在这一时期仍有所保持的是其对爱情的讴歌。
1.贾仲明(1)贾仲明其人贾仲明,一作仲名,号云水散人。
元末曾与罗贯中交游,为忘年交。
《录鬼簿续编》或即为他所作,其中保存了若干元末明初的戏曲资料。
杂剧今存《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荆楚臣重对玉梳》《李素兰风月玉壶春》《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四种。
除第一种为神仙道化剧外,另三种均为爱情剧。
最值得重视的为《萧淑兰》。
(2)贾仲明的杂剧①《萧淑兰》a.主要内容此剧写萧淑兰热恋张世英,但世英很迂儒,将男女间的私相恋爱视为无耻的事,几次峻拒,并逃离她家。
她追求不懈,最后在她哥哥写信给张世英时,她在信封中偷偷塞进了她所作的《菩萨蛮》,以申述她对张世英的爱。
不料此事被她的哥哥发觉,幸而她的兄、嫂都通情达理,反而成全了她和张世英之间的婚事。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文学·分化期 第4章~第
圣才电子书
二、唐五代民间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概述
唐五代民间词是清末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因为它们在敦煌石室是与很多其他的歌词混
杂在一起的,所以,除了有一种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肯定为词总集外,其他的是否是
词,研究者的意见还有很大分歧。
言,有的俚俗,有的朴素,有的明快,有的已颇有情致,这大致反映了在语言上的演进过程,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中语言俚俗、朴素的就一定时代早。
(三)词作
唐五代民间词内容广泛,既有政治大事,又有日常生活,与唐五代文人词的只写日常生
活不同。不过,唐五代民间词中最能显示出其艺术成就的,仍是写日常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4.1 复习笔记
词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了五代时期已相当繁荣。在词史上受到高度评价的词人李煜也是 在五代就开始词的创作的。
一、词的起源 词在开始时是配合一种特定的音乐而歌唱的曲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这种特定 的音乐就是燕乐,起源于隋唐间。 (一)燕乐的兴起 在隋唐之间,燕乐兴起。燕乐“是北方中国音乐被胡乐化的抒情音乐”,是在北朝音乐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感人作用,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除了庙堂应用 的音乐以外,在一般的场合所用的逐渐都成了燕乐。 (二)词的产生 燕乐需要与它相配合的歌词,而中国原来的诗歌都不能与这种音乐很好地配合。变通的 办法就是在把诗与燕乐配合时,根据乐调的需要,将诗中的某些诗句及其某些词语重复歌唱。 但这种做法会使原诗的内容的美受到影响,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原有的长处。要彻底 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按照乐曲的特点来创作歌词。 沈括和李之仪对此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他们所说的是文人填词的情况,民间作词恐怕 还在文人之前。所以,词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还没有定论,目前只能说词的形成不可能 迟于唐德宗时期。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
第一编上古文学
第二编中世文学发轫 期
第三编中世文学拓展 期
第四编中世文学分化 期
1
第五编近世文 学萌生期
2
第六编近世文 学受挫期
3
第七编近世文 学复兴期
4
第八编近世文 学徘徊期
5
第九编近世文 学嬗变期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第2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第3章历史散文 第4章诸子散文 第5章屈原与楚辞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2章元代的杂剧 第3章元代的南戏 第4章元代的散曲 第5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
第1章明初诗文的厄运和台阁体的兴起 第2章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
第1章文学在明代中期的复苏和进展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
这是《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的 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2001 1 4 年 复 旦大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 705文学语 言综合考研 真题(回忆 版)
2002 1 4 年 复 旦大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 705文学语 言综合考研 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20 03 1 3 年 复 旦大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 705文学语 言综合考研 真题(回忆 版)
20 04 1 3 年 复 旦大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 705文学语 言综合考研 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第1章秦与两汉的辞赋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 第3章建安以前的汉代诗歌 第4章建安以前的东汉辞赋与散文
第1章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第2章魏晋文学 第3章南朝的美文学 第4章魏晋南北朝民间乐府 第5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6章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初唐的诗风 第7章唐诗的新气象与李白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2.1 复习笔记一、西汉的散文概述(一)西汉散文的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抒情文中既有纯用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1.代表作品“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1)《过秦论》①主要内容《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使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概说(圣才出
第5编近世文学·萌生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近世和近世文学(一)近世近世指封建制后期并已有明显的市民色彩的时期。
(二)近世文学1.起始时间中国的近世文学始于金末元初,也即始于13世纪初。
2.总体特征注重个人的倾向日益扩大和深化,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的表现愈益丰富、深入、细腻、强烈。
3.五个阶段中国文学的近世期特别漫长,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逆转和徘徊。
大致说来,中国的近世文学可以分作五个阶段:萌生期、受挫期、复兴期、徘徊期、嬗变期。
二、中国近世文学的开始(一)概述1.近世文学尊重个体的人的精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这以前已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因素,并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但这只是植基于个人感情的某种自发性反应,而并非基于尊重个体的人的自觉精神。
2.在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之前,在中国的近世文学里也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之前的文学相比,却已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而且逐渐强化和深化。
3.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首先较突出地表现在爱情方面,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张。
(二)近世文学开始的原因1.《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强调,从根底上来说是一种市民意识,这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
2.金、元的统治阶层均为少数民族。
尚未充分理解思想统制的重要性。
他们虽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儒学、甚至程朱理学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这便于市民意识在文化方面的逐渐扩张。
三、近世文学萌生期的特征(一)市民意识在文学中增长1.对商人的评价有所改观在中国的近世文学中,一方面仍有以重农抑商的观念来写商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从别的角度来写商人的作品。
2.对贪欲和权势欲以及爱情的追求市民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背叛群体对个体的束缚,以便市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所要满足的不仅有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有性爱方面的欲求。
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个体与环境的冲突,引起对长期崇奉的人生信念的动摇。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嬗变期概说(圣才出
第9编近世文学·嬗变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文学嬗变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嬗变期开始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结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嬗变期大致可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作前后两期。
(二)文学表现吴敬梓写成了《儒林外史》并开始流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脂砚斋批评石头记》的甲戌本;袁枚写了《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公然向沈德潜的文艺观挑战;曹雪芹基本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
(三)思想领域的变化1.戴震把“情”“欲”凌驾于“理”之上,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而且为人们按照“情”“欲”的要求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
2.谭嗣同高举“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纲常之网罗”的旗帜,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旧道德相衔接。
二、嬗变前期的演进过程(一)嬗变前期文学的特点和表现1.特点乾隆皇帝推行残酷的政治高压政策,嬗变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的帷幕。
这一方面证明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无法阻止的,但另一方面,嬗变期前一阶段的文学也就不能不打着这个高压政策的深刻烙印。
2.表现(1)政府会对白话通俗小说给予压制,但白话通俗小说并不像诗文那样受到严密监控,抄本尤其如此。
所以,在嬗变期最早出现的文学杰作是两部白话通俗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长期没有刊本,仅以抄本流传。
(2)《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虽都以作者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但都假托为前代的故事,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卷首的《序》更将此书冒充为明代的小说。
(3)袁枚《小仓山房集》中有些思想很大胆,所以他不得不保护自己。
但尽管受着这样的限制,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没有被险恶的环境所吓倒,在小说创作领域,《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对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而且把中国的文学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演进过程1.《儒林外史》(1)主要内容《儒林外史》一方面批判当时社会和礼教的戕贼人性,另一方面则赞美了那些皎然不群或在“文行出处”上有可取之处的人物,以与那些人性已遭戕贼的人们相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
2.1 复习笔记
一、西汉的散文概述
(一)西汉散文的成就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
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
抒情文中既有纯以抒发自己感情为目的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
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
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
1.代表作品
“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
(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
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
(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
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
(1)《过秦论》
①主要内容
《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
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
《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这完全是一种政治上的建议书,其文学成分也远不如《过
秦论》。
2.晁错的政论文
晁错的政论文,其传世者,有《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等。
他的文章比贾谊的谨严,几乎无文学性可言。
仅《论贵粟疏》的个别段落尚有一些感情色彩,如对农夫痛苦生活的描写,虽然简要,但从字里行间仍可体味到他对农民的同情。
三、司马迁和西汉中期的散文
自西汉中期起,文学性散文开始出现。
散文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都有了重要的发展。
叙事文学的代表作是司马迁的《史记》,抒情散文的作家则有东方朔、司马迁、李陵、杨恽等人。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1.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他在近十岁时,随父亲移居长安,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又曾向董仲舒学《春秋》。
二十岁起开始四方游历,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天汉二年,因李陵事件被处腐刑。
2.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推崇黄老思想,其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的政策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1)司马迁的黄老思想
司马迁尊崇黄老,认为黄老思想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思想。
司马迁所主张的黄老思想,是一方面坚持清静无为,不烦扰百姓,包括让人民按照其本性从事生产,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样的意思;另一方面能够有一种体现清静无为精神的法律,而且严格按这样的法律办事。
(2)司马迁的黄老思想与汉武帝政策之间的矛盾
①在司马迁看来,西汉进到高峰时期的那种繁荣、富庶的情况是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的,但是局面变得那么严重却是汉武帝的政策造成的。
在汉武帝所推行的政策中,司马迁对之不满的,除了“与民争利”,还有高度的中央集权、专制独裁、严刑酷法、草菅人命、用人全凭个人好恶等等。
②汉武帝的政策是跟当时的儒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对公孙弘等打着儒家招牌的人也持批判态度。
但是他对儒家思想本身并不否定。
他所肯定的儒家的礼,也是他所认为的近情性的礼。
而公孙弘等儒家所主张的礼,则是扼杀广大人民的情性,以满足皇帝个人的欲望,这样的礼是司马迁所反对的。
3.《史记》
《史记》在西汉时原称《太史公书》,至东汉末才改称《史记》,但是其在西汉时称《太史公书》,是司马迁自己给它起的书名还是别人所称,现在也已毫无材料可资依据。
(1)《史记》创作的条件
①出生于史学世家,受到家庭的影响;
②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又曾向董仲舒学《春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③四方游历增长了见识,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获得了较具体的感受,并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到之处作了实地考察;
④司马谈修史的嘱托;
⑤任太史令,有机会接触国家收藏的各种档案及图书资料;
⑥因李陵事件被处以腐刑,在他的内心激起强烈的反抗。
作为对这种迫害的回答,他决心忍辱苟活,以写好他的这一部伟大的著作。
(2)《史记》的创作宗旨
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要对历史的发展作出总结,从而发表自己一系列关于社会和人生的见解,当然也包括对于现实的批判。
(3)《史记》的写作体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
①“本纪”
记载列代君主(包括传说中的君主和名义上、实际上的君主)的事迹,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实是全书的大纲;
②“表”
记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的简表;
③“书”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现象、问题及其历史演变的分门别类的记载,包括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礼、乐等,具有专门史的性质;
④“世家”
统治一定地区的世袭家族,以及在汉代祭祀不绝的人物(如孔子、陈涉)的传记;
⑤“列传”
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不符合世家条件的人物的传记,也包括中国边远地带的有关民族的史事。
作为历史著作,这五个门类相互配合,较为全面地显示出社会发展的过程。
后来班固写《汉书》,基本上沿袭这一体例;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史记》中最重要的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因为这些绝大部分都是人物传记。
(二)《史记》的文学成就
1.《史记》中的不少篇章以文学的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都不是虚构的,但在作品里,他们是以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构成的。
因传中人物的一生,是由很多生动的画面所构成,再加上一些起陪衬作用或铺垫作用的具体的记述,整个形象就显得具体而丰满,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文学形象。
2.不仅作为传主的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并且非传主的人物也常有生动细致的描写。
把一个事件详略不同地记入两篇或多篇传记,甚或在有的传记里根本不写,让读者去看另一篇传记,这种方法称为“互见”。
(1)优点
①在作品里除了传主以外还刻画另一些文学形象或具有文学成分的人物,从而提高整篇作品的文学水平;
②使传主的形象更为突出,有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之效。
(2)缺点
《史记》是一部主要以人物传记构成的历史书,不少人物本身必须有单独的传,因而有的事件会牵涉到两个以上的有传的人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只能把这件事主要写入某一传记,而在另一篇传记里只能简单地提一下甚或不提。
3.《史记》在写人物时能调动多种文学手段,通过人物的形貌、神态、动作、话语、行动的场面、气氛、人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写人物的特征。
而且不但写他们在重要事件中的表现,也写若干生活细节,因而能展示其较完整的面貌。
这不仅使《史记》中的不少篇章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而且司马迁所使用的这一系列手法,对于以后的叙事性文学包括虚构性的小说都是可贵的经验。
(1)写人物的形貌、神态和动作,如项羽的挑战和樊哙的闯宴;
(2)写人物的话语,如项羽从“垓下之围”中冲出,其与乌江亭长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