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研究
一、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存有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力度不够在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我国实行国家法和地方法两个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等属于国家法,为古建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不过,这些法律法规以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评判标准,法律保护主要集中在北京故宫、安徽徽派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精品建筑上,对于绝绝大多数地方性非文物类古建筑未引起充足的重视,保护水准还远远不够,致使这些建筑现状不佳,生存堪忧。
例如位于河南省安阳县西北的渔洋古村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奠,记载着6000年的华夏文明,不过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对该地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大量古建筑损毁,大批文物遭破坏,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不是个例。
多数古建筑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多元性特点十分突出,国家法站在宏观的角度,难以切合多样性的实际需求。
但是当前保护古建筑的地方法规和专项法律深度不够,需要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条例,根据其特殊性制定出专项保护措施。
(二)重视建筑单体保护,忽视周边环境协调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与和谐,保护古建筑不能孤立地只保护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其向周边环境的拓展,《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明确了保护古建筑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当前的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本身,忽视了建筑所在的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古建筑所在的环境是从本体出发,把周围空间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集结形成的环境,是古建筑效应的辐射和放大,没有这个背景,建筑本体的意义不完整的,价值也会受损失。
建筑与环境是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把两者联系起来共同开发才能使古建筑保护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四)忽视原住民的文化载体作用古建筑中有一部分是传统民居建筑,例如皖南的徽派建筑群西递和宏村就是其中的代表,对于这类建筑,其保护的外延要扩展到建筑内的原住居
民。
原住居民是传统民居建筑鲜活的文化载体,在保护和再利用古建
筑时若将其中的居民迁出,则会使居民失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同时古建筑也失去了真实性和原有的历史韵味,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
古建筑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修复建筑表面,不能只注重物质的保护而
忽略文化的传承。
保持一定数量的原住居民能够更生动、形象的体现
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给古建筑注入生机和活力,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无锡地区古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威尼斯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
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
人民越来越理
解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
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我们必
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
”2城市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代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早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将古建筑
再利用融入城市化发展对于当地的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古建筑是宝贵的资源,再利用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在严格控制下妥善合理地使古建筑得到再利用是保存它们的最好途径。
有效的利用使古建筑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使它们被赋予新的生命、
焕发新的光彩,也有利于把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永续保存。
“太湖明珠”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文
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无锡经济发展
势头迅猛,在江苏省内名列前茅,辖区内古建筑资源丰富,在经济飞
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城市化与古建筑和谐共生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
方面。
(一)与时俱进,保护古建造的原真性2014年6月,中国古运河正
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无锡古运河同时成为世界遗产,古运河沿
岸的建筑遗产在保护与再利用时必须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
保护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古建筑的保护与
再利用应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整体
设计和空间尺度上应延续原有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历史风貌及
空间布局形式。
遵循原有的空间形态,保留原有的空间序列、脉络和
空间模式,注重保护原有的居住氛围,意在反映传统的生活样式。
在
当前古运河申遗成功的大好形式下,无锡市的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工
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政府部门、文物工作者、研究人员、普通百姓都在为文物保护工作奔走出力。
当前恰逢世界范围内遗产保
护合作的大好形势,能够获得良好技术理论支持。
在内外形势都有利
的情况下,要一鼓作气把无锡的建筑遗产工作做好。
(二)坚持古建筑与周边环境共同保护古建筑是所在地的历史见证,
古建筑的保护应注重历史价值,而周边环境能反映建筑的沧桑,描绘
出时间的真实性,所以古建筑与周边环境要共同保护开发,彼此相得
益彰。
不过现实中出现很多建筑与环境割裂的情况,存有重建筑轻环
境的错误保护观点,使得建筑文物成为孤立的个体,失去生存的土壤
和环境,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建筑文物中茕茕孑立。
距今约一千
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南禅寺是无锡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有“江南最胜丛林”的美名。
位于寺内东面的妙光塔距今千年,
建于北宋,为七级八面的阁楼式古塔,素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
飞下玉龙来”之称。
不过当前南禅寺本身及周边地区小商铺林立,商
业气氛浓重,街市巷尾的各种叫卖声扰乱了晨钟暮鼓的清幽,各种名
目的仿宋仿明清的建筑充斥,淹没了古寺名刹昔日的光辉。
南禅寺及
周边地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应以反映建筑文化及挖掘所赋予的历史内涵
等因素来考虑,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保护的目的和观点,要提倡重文化
重历史的保护观,淡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倾向。
近年来佛教文化
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南禅寺的再利用上能够同无锡灵山大佛一起形成
旅游系列,定位在引导和传播佛教文化,成为满足人们思想精神追求
的佛教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注重地方文脉的延续文脉是文化的脉络,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空间,表达文化的核心理念,包含由历史演变形成的传统观点和价值体系。
古建筑是一部承载特定时期历史的史书,代表社会文化的荟萃和
科学技术的结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动,现代建筑形象走向趋
同,如果不对古建筑实行保护和再利用,在现代城市背景下它会成为
一个僵化的躯壳,不但暗淡了昔日的光辉,沦为自然的衰败,对城市
建设也极为不利。
古建筑的合理再利用是另一种层面的保护,历史环
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建筑遗产新的内涵,使新老文明在古建筑中
和谐发展,使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惠山古镇地处惠山之麓、古运河
南岸,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文化底蕴丰厚。
古镇以惠山古
祠堂为中心,包括寄畅园、惠山直街、横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馆。
名胜
众多,有赢得“天下第二泉”之赞的惠泉,有唐代诗人皮日休诗曰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的听松石床等。
古银杏、古玉兰、古香樟等古树名木林立,历史文化含量高,可挖掘的潜力大。
在
惠山古镇的再利用中需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对于古典园林艺术、泥人艺术、茶文化等经典文化的传承要深入浅出,既要体现其价值与深度,又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
(四)保护原住居民,维护文化传承原住居民和古建筑传统民居是天
然的共生关系,是外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生活方式、文化习
俗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文脉延续的中坚力量。
保护好原
住居民就是保护了建筑富有生活气息的软环境,使其形象更饱满充实。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四野寂静,灯火微茫映画楼”,一曲《二泉映月》唱尽了无锡的世态
民生。
有古运河绝版精华地、江南水弄堂之称的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
以古运河为轴线,以幽深的古巷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为主要特点,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风格建筑沿着古老的运河呈线性
分布,极具水乡情怀,汇聚了古窑、古宅、古街、古桥、古寺、古塔、古庙、古巷、古码头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被赞誉为最具原
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
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
幅天然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画廓。
清明桥文化街区历史文脉的传承
和世代居住的原住民是密不可分的,开发中要把原住民纳入保护范围,鼓励他们世代居住,使居住文化和建筑遗产一同生动鲜活地传承下去。
(五)坚持变更最少的原则古建筑是历史信息载体,“无论哪一个巍
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
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3在古建筑保护利用中“变更最少原则”是最有利的方式,应选择使建筑、环境等因素变更最少的方案实行改造。
传统古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自身的材料、结构、风格等
物质层面来看,还是它所承载的审美、文化等精神层面来看,都是无
法复制、替代的。
在建筑本身相对完好,安全性和使用性不存有较大
问题的情况下,尽可能按原来功能利用改造,在维护和再利用时尽可
能少的对建筑本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做较大变更,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
保护建筑的价值,降低维护和改造费用。
(六)古建筑改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建筑遗产是地域文化
的产物,对特定古建筑的历史价值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文化土壤,离开了文化大背景谈保护就会产生谬误。
当前对历史价值的保护
已成为古建筑保护的主要方向,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包含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体现建筑外观特色的建筑表述与体现价值内核
的历史积淀共同描绘出古建筑的沧桑感。
建造特征是外在特点,蕴含
的文化意义是内在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保护建筑实体的同时必须更加
注重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非物质内涵,这是古建筑价值的重要体现。
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需要理清蕴含在建筑中的传统历史
文化,这样才能抓住保护的价值重点,确立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的策略。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
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相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
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
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5古建筑代表的不但是自身的建筑价值,还承载着与之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锡有道教音乐、留青竹刻、吴歌、惠山泥人、紫砂陶艺、锡剧、锡绣等共九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在建筑遗产改造利用的同时,应考虑古建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活用”创造条件。
城市化的背景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激烈,古老的建筑遗产日渐式微。
有数据显示,在同类的21个城市中,
无锡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数量位居全国第11位,如何在现代文明的
滥觞中为中国的古建遗存和地方的传统文脉寻找一片生存空间,解决古建筑的生存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之间存有的冲突,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是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来说之,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要尊重历史传承,依靠现代科技,再现文化内涵,服务城市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