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 心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解释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般从两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是个体心理,即在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二是社会心理,即作为社会人共同存在的能反映人们一般心里活动规律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对在某一时间内所独有的特征,一般包括(注意、意识、无意识等)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动力: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助长社会堕化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刺激、反应、联结)2.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由于社会行为规范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区别起见叫其为潜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

背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问题、冷战

观点: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轮(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机械决定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从而来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收集被使得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研究对象是已存在的事实和现象。

4心理测量法: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和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第二章:心理状态

第一节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同时指向一切对象,而是有选择地指向特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注意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特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不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控制,是一种探究性的反射)

eg:上课时有迟到的同学打”报告”,其他同学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他。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抢光、巨响、臭味)

2.刺激物的新异性(长头发突然剃光头)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电影突然停顿)

2)人的主观因素:

1.人的需要、兴趣(望梅止渴)

2.已有的知识经验(听中文歌和外语歌)

3.人对事物的期待(小说中的未完待续)

4.人的身心状态(有精神没精神的差别)

2有意注意:有特定目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意志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学习目的越明确越能集中和保持注意)

2)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想好好学习就要找适合学习的环境)

4)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eg:开始从事某项生疏、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常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一段时间后人们对该工作熟悉,有兴趣,便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

这就形成了有意后注意

3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特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总结: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可转化的,注意在实践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

eg:偶然被某项活动吸引,自觉从事这项活动并客服一定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就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转化。

第三节无意识

无意识学说

个体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

观点:意识是清醒的,但是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只是心灵的外壳。前意识处于中层,可随时浮现为意识。无意识是种本能,它毫无理性,在此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起到支配作用。

缺陷:1.把无意识的作用强调到十分不恰当的地步,认为无意识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根本无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抹杀了人与动物的界限,降低了人类的水平。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还具有泛性论色彩,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性本能、性冲动和性欲望。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否定佛洛依德的泛性论,吸收了他关于无意识现象先天成因的观念。他反复强调集体无意识来源于祖先的生活经验,包括祖先的生命和行为模式。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社会无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

第三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感知觉

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的反映。它是以

视觉、听觉为主的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位置移动以及其速度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

三、错误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感觉的规律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成为绝对感觉阈限,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E=1/R(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成为感觉阈限,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成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刺激物变化量)△I/I(原刺激量)=K(常数)

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且不同的感觉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强刺激可引起感受性降低,低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听觉:从光亮处走进已经灭灯的电影院,感觉会适应。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eg:月明星稀

2.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eg:先吃糖再喝水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冷色调、暖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