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是,不可挡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
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
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高考命题热点一组有关屠呦呦获诺奖的新编考题
高考命题热点一组有关屠呦呦获诺奖的新编考题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Array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问鼎诺奖是中国本土自然科学获奖第一人,必然会成为2016年高考语文、文综、理综等学科的命题热点,本组试题是以屠呦呦获诺奖为命题素材而命制的高考模拟试题。
1、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结构如图)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青蒿素双氢青蒿素A.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B.由青蒿素制备双氢青蒿素的反应属还原反应C.青蒿素分子中含有过氧链和酯基、醚键D.双氢青蒿素分子中有2个六元环和2个七元环2、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公元283~343年)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抗疟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的“水”作_________。
3、上述水煎青蒿治疗疟疾,药性很不稳定,效果很差。
屠呦呦改用乙醇控温60℃,药效显著提高,这说明青蒿素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190次提取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用一种更适宜的物质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种适宜的物质是____(填下表中的编号)。
5、上述用水、乙醇等从植物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
6、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1992年屠呦呦又制得了是青蒿素10倍抗疟疗效的双氢青蒿素。
现有人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量1.50 g青蒿素在0~5℃时溶于100 mL甲醇,不断搅拌下分次加入1.00 gNaBH4,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反应液缓缓倒入250 mL 冰冻的纯水中,过滤、真空干燥得纯度99.8%的产品1.08 g。
(1)NaBH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15年第11期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首位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国发射“亚太九号”通信卫星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亚太九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亚太九号”卫星是亚太公司首次采购的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建造的通信卫星,也是中国航天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是中国航天的第7个卫星在轨交付项目。
火星上可种植农作物美国宇航局一位植物学家称,在火星上是可以栽种土豆等农作物的。
因为火星稀薄的大气中拥有许多二氧化碳,植物可以借助它们从太阳上获取能量。
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这些作物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帮助火星改造成一个更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让火星拥有可以自由呼吸的大气。
宇宙中的行星有磁场保护美国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家表示,一颗系外行星在接近主恒星时,将受到恒星引力的牵引作用,处于潮汐锁定状态,该行星同一侧永久地朝向主恒星。
同时,来自这颗恒星的相同引力牵引作用将对内部行星形成潮汐热量。
科学家还发现潮汐加热过程普遍存在于环绕小型恒星运行的宜居行星中,这些小型恒星质量普遍低于太阳质量的1/2。
真空波动探测成功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物理学家小组通过短光脉冲成功实现了真空波动的探测。
这个发现对于量子物理学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发现决定了电场和磁场不能同时消失,甚至在完全黑暗的空间中,仍然存在有限波动。
月球上的断崖与地球潮汐力有关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发现月球上出现了奇怪裂痕,叶状逆冲断层形成的悬崖在月球表面清晰可见。
其形成的原因来自地球对月球的潮汐力作用,因此可以断定月球上神秘裂缝的罪魁祸首来自地球。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地时间16时30分许,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与其他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座。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颁奖现场回荡着嘉宾表达祝贺的掌声。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千百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着人类,并且是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甚。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对一些最具危害性的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来革命性贡献。
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敖丹娜、段雪莲):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姆·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
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成分,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诺奖获得者 屠呦呦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 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 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 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 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 法。 +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 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 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 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 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 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 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 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 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 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 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 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 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 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 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 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 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 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 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 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 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 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 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 疟机理。
2015年,屠哟哟获诺贝尔____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
2015年,屠哟哟获诺贝尔____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
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几十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屠xx和她的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人,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和青蒿素为中医药国际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将中医药推向了全世界。
她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16岁时,她曾因感染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两年多,也是从那时起,正在读高中便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她考取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2015年诺奖之屠呦呦与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药物研究历史
立项:1967年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立项,旨在研制抗疟新药。项目成立 于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称为五二三项目。 筛选: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中药青蒿提取物筛选成功。1972年 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 虫抑制率达到100%。 诞生:1973年经临床实践,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推广:198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 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认可: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 发展: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 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并 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获奖: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链接:1)/post/64214/; 2)/s/blog_615e1d510102vrsu.html
虽败犹荣
“五二三项目”中医药协作组分别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 进行探索,承担针灸治疗疟疾研究的,是广州中医学院(现广 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带领的科研小组。 ……针灸能否治疗疟疾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国桥决定“以 身试法”。他注入病人体内的血液,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并用 自己的身体进行针灸实验。虽然最终遗憾地证明针灸无效,但 病中的李国桥坚持记录感染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留下 了宝贵的实验记录,为此后治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
1955年(25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 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获诺奖带来的几点启示
一盘大虾何以“重创”青岛社交网络无孔不入,消费者维权方式的“互联网+”进化,让处于“石器时代”的野蛮商家和基层治理败下阵来。
商家以及监管部门都要明白,过去常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仅仅是一种道德自律,而现在的“人在做,手机在看”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监督。
据报道,10月5日,有网友报料称,自己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遇到宰客,结账时被告知大虾38元一只,一盘虾要一千多元。
肖先生随即进行投诉,但当地警方称“我们管不了”,物价局则要“等明天处理”。
最新消息说,物价部门已对涉案烧烤店罚款9万元,青岛市北区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被停职检查。
一盘普通的虾按只卖,而且卖出天价,此等宰客手段简直可用疯狂来形容。
“天价大虾”事件曝光后,网络上又爆出青岛“天价蟹”事件,还有记者在青岛打出租中途遭倒卖,其间遭领队恐吓威胁。
一时间,青岛各种负面新闻云集,青岛旅游和城市形象遭受“重创”,“好客山东”亦受连累。
事实上,在节假日期间,一些旅游城市宰客成风,公众已见怪不怪。
针对许多旅游城市,网络都充斥着各种关于宰客的吐槽,以及投诉无门的愤懑,与之相伴的,则是五花八门的防宰防骗攻略。
这些游客辛酸经验的背后,是一些城市旅游经济的畸形繁荣。
可这些网络负面信息,很少引起当地部门的关注,在一些旅游城市里,本地商家和政府官员似乎仍然生活在蛮荒时代,既看不到网络上的投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被曝光在网络上。
即便一些宰客行为偶尔引起公愤,如此前的三亚宰客事件,但事后也不过是来一阵运动式的整治应付一下。
事实上,一些基层行政部门的麻木、无能才是宰客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一点,从“天价大虾”事件中不难看出,被宰的肖先生满怀希望向相关部门求助,但所获得的,不过是一次次屈辱,那位烧烤店老板甚至敢主动报警,在警察面前依然张狂,可见他如此处理被宰游客投诉已是轻车熟路。
就在青岛“天价大虾”曝光的同时,从香港也传出一则关于宰客的新闻——香港一些药房使用误导手法宰客,令顾客认为所购商品是以斤计算,但实际上却是以两或钱计算,有8男1女共9名药房职员因此被捕。
对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何感想
对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何感想?2015/2016学年第 1 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试题B卷序号 99 姓名乐利清学号157741771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屠呦呦: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所以,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找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
“治好疟疾”这四个字,在从业者看来,是对任何一个药学家可能的最高的褒奖。
诺贝尔奖,绝对实至名归。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感染而造成的传染病。
至今仍有数以亿计的人感染,每年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早在194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就报道了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
但此人受到文革冲击,于1967年自杀。
残阳如血,诸葛星陨。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军队受到疟疾困扰。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理由、获奖感言、科研坎坷路、启示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华网快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情商不高”的屠呦呦为何能获诺奖?2015年10月06日文/新浪专栏观察家王石川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嵩素。
这是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的好消息!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四年前,她即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当时,舆论冠之“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四年匆匆而过,诺奖终究没有辜负这位勤恳而卓越的科学家。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内地科学家,这一历史性突破委实值得庆祝。
欣喜之余,我们也该思考,如何才能涌现更多的“屠呦呦”?科学之途,荆棘密布。
没有无数次的失败以及愈挫愈奋,就没有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仿佛屠呦呦天生与青蒿有缘,但是她一路走来,极其艰辛:一方面她临危受命,压力极大;另一方面条件艰苦,设备奇缺。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姗姗来迟。
据报道,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马克思认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诚如此言!凭借智慧和求索,屠呦呦等人提炼出了青蒿素,但她不满足于既有成就,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药物。
应看到,屠呦呦取得杰出成就,非一人之力。
这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更与她精勤不倦、锲而不舍有关。
屠呦呦获奖感言的理解
屠呦呦获奖感言的理解篇一:屠呦呦获奖感言含义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刘崇顺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昨晚在家里接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协等相关方面负责人的祝贺,也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此次再获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把获奖的荣誉归于集体,归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传统中医药事业,态度谦逊而又诚恳。
据悉,屠呦呦曾因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却仍然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禁让我们更加敬佩。
由屠呦呦联想到莫言,2012年12月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也可以称作获奖感言。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他的讲述风趣幽默、富于哲理,打动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及此后通过媒介获悉了演讲内容的人。
莫言的领奖演讲与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可以说是大异其趣。
也许这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广而言之也可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巨大差异。
莫言在领奖演讲将文学和科学作了比较,他用俏皮的口吻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女科学家屠呦呦
人生驿站RAND GARDEN OF SCIENCE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2015年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消息时,许多尚在度假之中的中国人有一种“蒙”了的感觉,连屠呦呦本人也大感意外。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研发青蒿素起关键作用,从而创制新型抗疟药。
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
从小刻苦求知袁一直拼搏进取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当时家乡肆虐的疟疾给儿时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诺奖得主屠呦呦的青春岁月
龙源期刊网 诺奖得主屠呦呦的青春岁月作者:陈隽情来源:《百姓生活》2016年第03期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她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此奖。
这是第一次在中国本土做出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由此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屠呦呦“立志寻蒿”的事迹广为人知,本文讲述的是她青年时期的人生故事。
她与一般女孩的兴趣不一样,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结婚后家务事基本上都由先生打理1955年,经过4年学习,屠呦呦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生活上,屠呦呦是个实打实的“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
有一回,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的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被大家戏称:“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
”屠呦呦现在自己也说,要让身边的生活琐事变得井井有条,“我依然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
”屠呦呦口中的“老李”,是她的丈夫李廷钊。
李廷钊与屠呦呦是同乡,两人还曾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李廷钊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许多同学提出要到朝鲜战场上去参战。
消息传到了周恩来总理处,周总理说:“不要都去朝鲜战场,当前国家亟须大量优秀人才,你们应该继续学习深造。
”因此,李廷钊大学毕业后未能去朝鲜,而是去苏联留学深造。
从苏联学习归国后,李廷钊被分配到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工作,后又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和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李廷钊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期间,有个姐姐恰好在北京工作。
因为都是同乡,屠呦呦常同李廷钊的姐姐会面。
李廷钊从马鞍山到北京看望姐姐时,也常会遇到老同学屠呦呦。
姐姐看出他们间的意思,主动当起了红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
作者: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20期
新华社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
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2011年,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
这一大奖在世界医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获得者有近四分之一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39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
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
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此后,她在重新复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
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
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有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青蒿素:抗疟疾“中国神药”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
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
全人类急需用一种新的药物抗击疟疾,而青蒿素就此产生。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
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上显示了奇效。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
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谈及中医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曾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她说,“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首次荣膺诺贝尔奖,也是传统中医药首次在诺贝尔舞台绽放光彩。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