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的“历史感”与新时期文学的“发难”问题及其他——兼与陈冲先生商榷
荒谬背后的真实——再谈“长毛”的故事兼与孙绍振先生商榷
力保 持 宁静 的环境 ,与人 事无 争 ; 对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的 “ 由 ” 汲 汲 以 自 ,
求 ; 境 遇 , 力 克 制 自 己 的敏 感 , 对 竭
甚 至 甘 愿 逆 来 顺 受 ;对 生 活 琐 事 , 持 欣 赏态度 。
第 三 层 ( 7段 )主 要 谈 自 己 第 ,
对 科 学 所 持 的 “ 念 ” 认 定 科 学 本 信 ,
身 就具 有伟 大 的美 , 事研 究 工作 从
的科 学 家 , 能 “ 醉 ” 中。 应 迷 其 那 么 , 居 里 夫 人 的诸 多 “ 在 信 念 ” , 中 内核 是 什 么 呢 ? 是 董 文 所
说 的 “ 韧 不 拔 ” “自 信 心 ” ? 坚 和 吗
否 也 。 文 末 一 句 说 得 很 清 楚 : 这 “
种 科 学 的 魅 力 ,就 是 使 我 能 够 终 生 在 实 验 室 里 埋 头 工 作 的 主 要 原 因。 ” 此 可见 , 定 世 界及 科 学 由 认
本 身 就 具 有 伟 大 的 美 ,通 过 科 学
荒 的 孙 名 得 一 塌 糊 涂 地 的 “ 谬 ” 故 事 ( 绍 振 . 作 细 明 她 是 一 个 喜 欢 说 谎 的 人 。 她 常
‘ 沓 ” , 这 显 读 ・ 朝 花 夕 拾 》 含 笑 的 批 判 [ . 常 对 “ ” “ 毛 ” 故 事 , 是 杂 ’ 我 讲 长 的 那 《 中 M]
力 , 是 居 里 夫 人 “ 念 ” 核 心 , 问 题 , 使 有 人 提 及 , 几 乎 认 定 才 信 之 即 也
其 他 的 一切 无不 由此生 发 而 出。
其 “ 谬 ” 这 也 是 一 个 不 好 讨 论 头 被 扔 过 来 给 老 妈 子 吃 。 荒 。
制度、历史、文学合一视野下的林黛玉财产问题及其他——与陈大康先生关于林黛玉财产下落说之商榷
学术争鸣制度、历史、文学合一视野下的林黛玉财产问题及其他——与陈大康先生关于林黛玉财产下落说之商榷樊志斌内容提要:林黛玉拥有大量财产且归贾府说,系不知明清制度、不能系统阅读《红楼梦》,对贾琏所谓“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的误读。
由此,所谓黛玉高洁、不将财产置于心中,系对林黛玉整体人格的阉割,干扰了对《红楼梦》人物塑造、人物表达、思想表达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林黛玉财产去向制度误读人物一林黛玉巨额财产问题的提出与陈大康教授的论证逻辑陈大康教授《荣国府的经济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的首章《黛玉家产之谜》,累三十页、近两万字,详细论述了他理解的林黛玉的财产、财产去向与黛玉的财产观问题,认为林如海为林黛玉留下二三百万银两收入,却皆被贾琏挪作大观园建设之用。
此论一出,在学界、社会上影响颇大。
因工作关系,社会人士咨询此事,故对此问题反复反思,陈文出现的问题,撰述此文,以为答,并求教于方家。
(一)陈大康《黛玉家产之谜》的观点、逻辑出自涂瀛《红楼梦论赞》陈大康《黛玉家产之谜》的观点、、倾向,叙述,一本于道光间涂瀛的《红楼梦论赞》G二十二年刊本):或问:“林黛玉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有明证与?”曰:“有。
当贾琏发急时,自恨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一再字知之。
夫再者,二之名也。
不有一也,而何以再耶?”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乃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
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
”①①[清]曹雪芹、高)著,[清]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评:《红楼梦(注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634页。
-133-盟监%醫"(於丈"爭発文-二"二一年第一期也即,因为贾琏说过“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这句话,故而涂瀛认为贾家曾挣过二三百万银子的财,而涂瀛不知道贾府何时曾挣过二三百万银子的财,故贾府曾经得到的这二三百万银子的财就是来自林如海留给林黛玉的遗产。
七年级下册北京西城语文学探诊12版答案
七年级下册北京西城语文学探诊12版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问:闻先生前期为了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解决之道而潜心学术研究,不惧艰苦,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获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勇于为人民讲话,直面残忍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彰显出来民主战士的大勇,沦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共行的道路相同,充分反映了他对社会重新认识的变化。
但做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了不起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予而研究志趣正浓。
答:“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他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必须给我们衰弱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答:“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儿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至,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找寻复兴民族的途径。
3、年到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请问:“望闻问切”就是匹敌的观点,把我们的民族想像成一个病人,表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就是踏进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请问:“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随,本来应当深感孤独,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下全力展开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染料了的四壁”出自于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整体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课文中提及“染料了的四壁”,旨在整体表现闻先生深夜专门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悠悠风雅的情景,与“小上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复习指导完整答案(完整分析题答案)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胡适)。
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王统照)。
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祥林嫂)。
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郭沫若)。
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新潮社)。
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倪焕之》)。
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落华生是指(许地山)。
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胡适)。
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是(胡适)。
12.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尝试集》)。
13.《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半农)。
14.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徐玉诺)。
1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冰心)。
16.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宗白华)。
17.“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发问开篇的诗作是(《吹箫人的故事》)。
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木削展览碍不着我,我的领域是文艺”,这话讲不通。
一个想养成品味的人不但要无成见地亲近一切伟大著作,还要去欣赏一切其他艺术,因为艺术本是相遇的。
贝多芬的《第先文响曲》并不和斯文朋的诗两样,明白中国绘画的人去了解印象派的作品容易多了虽然各门艺术在形式上的表现方法不同,最终的求“美”企图却是一致的。
在没有新式剧院的中国,想明白舞台剧艺术的人连好电影也不可不看的。
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你把捉一个不易把捉的东西——什么是关.怎样才是艺术。
为什么一个曾欣赏了许多伟大作品的人,有时看到了像《埃及皇后与安托尼)一类历史剧时仍不能产生满意的反应呢? 因为他缺乏《罗马史》的知识,因而历史的想象也薄弱。
所以有了高尚的品味还须取得辅佐那品味的知识。
当然,一个批评光学的人须懂得物理。
但即使批评并没有那么明显知识的书时——像小说,知识也还是需要的。
对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演化毫无历史观念的人哪里配安排作品的位置!而批评的工作一部分即在安排。
(子夜)在茅盾创作过程上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呢? 对于世界的文艺史也不可马虎的,因为在这世纪里,“中外”已成了休戚相关的一体了。
一个不以专门著作为对象的书评家所应具备的只是“各科常识”,一个坚实的文化背景为书评家及一切新时代公民的随身宝。
与其说得懂这些书,毋宁说得懂生活中的人情道理。
就算不做书评家、你可以忽略国际联盟的现状或人类行为规律吗? 总之,只在书中耕耘是不妥的。
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足用的知识和品味的背景,对于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大兴趣。
历史沿革对于他来说不生疏,而拾起每本书来,他仍能保持涉猎的好奇心,发现它自身的价值。
(摘编自萧乾《知识与品味》)材料二:为了丰富通感,是不是应当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要培养与扩大艺术通感能力,就要在审美活动中执着、用心。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论争
80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文艺领域中的改革.在新时期初期对僵化、极“左”观念进行全面清算和大规模重新辨识的基础上,开始在自身诸方面进行着切实的探索和重建。
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
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创作,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引导下恢复了自身尊严的新时期文学,开始在关注现实中实现着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关注现实的转交。
这一转变,不仅是文学自身的蜕变,也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
在一定意义上,从80年代前期开始,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
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其实.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前后,西方现代汉文学的话题,已被人们广泛注意到了,并逐步上升为热点问题。
徐迟在1978年3月就发表了《文学与“现代化”》一文;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关于“外国现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文学研究》曾开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的着眼点是在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文学。
由于徐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叶君健、冯骥才等著名作家也撰文予以支持。
他们认为.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决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会出现的易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
他们认为,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三)高二语文课时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三)(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
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
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
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作品而言)6、作品分析7、某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8、西方现代文论在某作品中的运用及分析(包括:精神分析批评、英美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等批评方法的运用)9、试评方方小说10、试评池莉的小说11、试评先锋派的文学12、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13、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14、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15、通俗文学漫谈16、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17、儒道文学观之比较18、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19、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20、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21、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22、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23、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24、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25、说“意境”26、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27、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28现实主义新论29现代主义新论30、优美的实质与特征31、崇高的实质与特征32、中西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33、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34、“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35、中西悲剧观比较36、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研究37、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38、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39、论审美距离40、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41、自然主义新探42、简论形式美43、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44、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45、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46、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47、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48、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49、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50、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二、语言文字方向1、“说文解字”与汉字规范2、古人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古今、异体、通用字)(可以某一古籍为例)3、古典文献简体转繁体的注意事项4、汉字简化的历程5、成语语义演变析(案例分析,如“水落石出”)6、词语羡余现象研究7、词语考证(如复音词)8、“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应该读什么音?(“叶音”与语音演变)9、在语音规范中旧读音应如何处理?10、判断句研究综述11、以“X”为例谈实词虚化的规律(如:被、将)12、元杂剧“得”字补语研究13、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结构分析(介词、连词)14、用典与诗词赏析15、元杂剧的修辞特色(比喻、引用、夸张、对偶)16、影视剧(历史剧)台词字幕错误分析17、新闻标题格律研究18、语文教材、教参文言文注释评析(商榷)19、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通假字”辨析20、方言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2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2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2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2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25、人民日报(或其他报刊)中的语言失误分析(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进行分析)26、广告理论与创造三、古代文学方向(一)1、论《山海经》的生命意识2、论中国原始神话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派3、论中国原始神话的生殖崇拜4、论中国原始神话的审美5、论中国原始神话中的宇宙意识6、论中国原始神话对自然界秩序的认识7、论原始神话中的初期社会矛盾8、论“女娲补天”神话与《红楼梦》补天神话的承传、异同关系9、论原始神话中的男女性别关系10、论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地理的关系11、论《诗经》中的个人抒情形象1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意识1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英雄与美人或才子与佳人关系论1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论15、中国古代文学中某一作家作品的审丑16、中国古代文学中某类作品的处理悬念17、论《诗经》作品的朦胧美18、论《诗经》中作品的悲剧性色彩19、论《诗经》的情爱描写20、《诗经》的艺术表现或语言表达新探21、《楚辞》中《离骚》、《九歌》、《九章》等具体作品的艺术表现22、先秦神话的人神关系论析23、《山海经》神话的艺术幻想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分析25、花木兰形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女中豪杰形象的关系26、罗敷是民间女子吗?论罗敷形象的社会意义27、木兰形象与罗敷形象的文学比较28、刘勰《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在意象、想象、篇章结构等某一具体上的比较29、《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具体篇章或某类文章的风格论30、《史记·酷吏列传》论31、《史记》的悲剧美或喜剧性或英雄人物的类型分析32、论项羽的悲剧33、《史记》的个性化语言34、《史记·刺客列传》论35、《战国策》的策士形象论析,或《战国策》的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36、《左传》的战争描写论析37、三曹代表诗作风格比较论38、贾谊《过秦论》或李密《陈情表》的艺术表现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9、《世说新语》代表作品论40、《世说新语》中的名士风度论41、李白、杜甫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4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人生意识论或人与自然的关系论43、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多家诗作比较或承传关系论析44、诗佛王维诗作的佛影45、王维“诗中有画”诗作的绘画构图论或色彩调配论46、论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家的群体风格(以代表作为例)与个性差异(以代表作为例)47、唐代“三李”诗作的异同比较48、山水诗作的艺术描写:从汉魏诗作到唐代诗作49、“小李杜”诗风异同论50、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51、李商隐朦胧诗与现代朦胧诗的比较52、苏东坡、辛弃疾代表诗作艺术特色异同论53、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54、陆游诗中的壮志与恋情55、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56、白居易诗中的山水描写57、白居易诗中的平民意识58、元散曲某一代表作家的作家流派论析59、《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技巧研究60、《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61、李白的诗与酒62、宋诗的议论化或散文化论析63、《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该出手时就出手”64、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或喜剧性)或猴性与人性65、孙悟空(或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66、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67、《红楼梦》的各种人物形象分析(择一即可),或某一情节的艺术表现分析68、《红楼梦》中代表女性的内美与外美的联系分析69、女性化的贾宝玉及其社会意义或文学意义70、《聊斋志异》中女性与狐性或野性71、明代唐宋派的诗文成就与文学主张72、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分析或艺术分析73、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74、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75、论艺术的快感与美感76、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的异同77、古今武侠小说承传关系略谈78、历代题画诗论(或某一问题)79、历代咏史诗论(或某一问题)80、历代怀人诗论(或某一问题)81、历代怀古诗论(或某一问题)82、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某一问题论析83、论历代六言诗的代表作家作品84、唐传奇或宋话本的某种、某类作品论析85、宋词的某一作家作品或某一问题的论析86、柳永的慢词论析87、宋代慢词的作家作品比较88、宋词的分格—或豪放或婉约或清空或典雅或清殊或旷达或滑稽的分格论析89、宋词与唐词在写作结构上的异同论90、宋词与唐词特色异同论91、元散曲的某一作家作品论92、文天祥诗文作品论析93、论龚自珍或魏源及其作品94、论曾国藩的诗文95、历代民歌的某一问题论析96、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某一作家论97、中国美学史的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论98、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中的任一作家作品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类体裁的任一问题)99、中西艺术法度论100、中西艺术想象论101、中西艺术意境论102、中西艺术趣味论103、中西诗画异同论104、中西文学中审度意识比较105、中西文艺批评的主体性论析106、中西文学起源论107、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虚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二)1、恣肆奔放纵横开阖——简论李白诗抒情特色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在诗歌中的表现3、继三百篇余绪创一代新风——论杜甫诗歌议论物法的运用4、大漠空秋奇情逸发——简论高适的边塞诗5、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论白居易的讽刺诗6、惨痛的亡国之哀深沉的人生体验——李煜词简论7、爱情意识的觉醒与执着追求——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8、执着缠绵刻骨铭心——论李义山《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9、美学境界的新开拓——温庭筠词中的女性情感世界10、生命意识的悲歌及对渐变的感悟——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1、旷达的襟怀深情的慰勉——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2、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论苏轼对词内容的开拓13、才情个性——苏轼歌咏自然诗歌简论14、新奇警策深刻精彩——论苏轼哲理诗(论苏轼的议论)15、幽迷凄婉微妙含蓄——简论秦观词16、灵魂精华——论永安词中的“愁”17、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黄庭坚诗歌主张及其实践简论18、简论稼轩词之豪放风格19、稼轩词中的议论和用典20、苏东坡、辛弃疾农村词比较研究21、催刚为柔刚柔相济——论稼轩婉约词22、所有小说、戏剧、传奇等(可作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结构分析等)(三)1、先秦寓言的艺术论2、儒家散文的人生理想3、儒家散文的艺术范式4、庄子散文的人生意义5、道家散文的模糊美6、法家散文的冷峻美7、先秦散文的外交辞令综述8、先秦历史散文的审美特征9、周邦彦词的史性论纲10、辛弃疾词发微(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内容:哲理、宗教、旷达等)11、宋词的“南方色彩”论略12、宋词鉴赏模式论纲13、宗教词初探14、张炎《词源》简论15、李清照《词论》的简论16、王国维《人间词话》窥略17、台州词发微18、唐代古文家传记文学研究19、晚唐传记文学研究20、传记理论研究21、唐代散文研究22、李渔小说研究23、李渔戏剧研究24、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四)1、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2、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3、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4、论中晚唐咏史诗的美学特征5、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7、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8、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9、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论宋代的爱国诗14、汉代楚歌诗简论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论晚清宋诗运动18、对“同光体诗”的评价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的诗20、王鹏运诗歌论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22、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23、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论辛弃疾词26、试探江西诗派27、论陆游的爱国诗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试谈《西游记》主题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汉赋的艺术价值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论曹植的宴游诗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诗歌的艺术特色46、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47、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48、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49、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50、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51、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特色52、《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53、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54、李煜词的抒情特征55、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56、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57、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58、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59、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60、二晏词比较61、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四、写作方向1、写作的模仿与创造2、论写作模式3、论写作灵感4、论写作想象5、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6、论文章的开头艺术7、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8、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9、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10、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11、从《论孙超现象》(《文汇》86年第12期)或其他作品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12、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的写作特色13、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14、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15、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16、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17、评《芙蓉镇》18、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20、论新诗的音乐美21、论诗歌的意象22、论小说的抒情趋向23、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24、论儿歌的艺术特色25、为何短篇不短26、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27、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28、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2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30、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31、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32、论散文的“散”33、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34、童话的意境35、论写作的自我意识36、谈文章的结尾艺术37、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38、论诗歌的音乐美感39、散文的真实性刍议40、论利用转折关头写人的技巧41、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42、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43、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44、诗歌的音乐美感45、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46、论诗歌的象征47、小说的时空艺术58、论小说模式五、现当代文学方向(一)1、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言说——前期丁玲作品诠释2、现代文学中被放逐的一支——鸳鸯蝴蝶小说艺术品格论3、《故事新编》叙事特征4、一个被遗忘的女子——时评梅论5、穆旦乡土诗歌的主题构成6、鲁彦小说的文化诠释7、陆蠡散文审美品格论8、现代情绪的古典包装——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9、丰子恺散文综论10、中国都市文学现代与当代之比较11、中国乡土文学现代与当代之比较12、海派研究13、俞平伯创作研究(二)1、鲁迅作品研究(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等)2、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3、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4、艾芜作品研究(要求如上)5、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6、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7、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8、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9、评《雷雨》中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10、《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11、《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12、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1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14、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15、莎菲女士之我见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9、论莫言的小说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22、论《凯旋在子夜》23、论琼瑶的小说24、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5、论《鸡洼窝人家》26、论《棋王》27、论老舍的戏剧观28、论张贤亮的小说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31、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2、论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33、谈莎红的抒情诗34、论秦似的杂文创作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37、李准的小说创作38、秦牧的散文特色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43、论《钟鼓楼》44、论《北方的河》45、论王安忆的小说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47、论新诗潮48、论北岛的诗4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50、论王蒙的小说51、港台文学研究52、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53、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4、论柯岩的创作55、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56、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57、论刘绍棠的小说58、论刘索拉的小说59、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60、周梅森小说论61、方方小说论62、第三代小说家研究(余华小说论、苏童小说论、格菲小说论等)63、新生代诗歌论64、金庸小说论65、席慕蓉现象研究66、论谌容的小说(三)1、现代文学作品品格论(择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进行症候式的分析和系统化的认论述)2、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读(运用文学批评新方法,以新思维和新视角重读某一作品)3、现代文学作家创造论(重在考察、探究某一作家的主体精神结构及创造力)六、外国文学方向(一)1、试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的艺术成就2、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3、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妇女形象(一个或几个均可)4、试论《伪君子》的人物形象或艺术特征5、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6、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7、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8、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9、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0、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11、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12、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13、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4、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5、试论《怎么办》中的“新人”的形象16、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17、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18、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19、《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20、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21、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22、斯丹达尔与意识流23、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24、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25、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26、中西作家比较(如论惠特曼与郭沫若的诗作比较等)27、中西作品比较(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比较等)28、中西文学形象或主题等的比较(二)英美文学部分:1、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探讨2、关于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第十六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文学界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1976——1989年)。
一、思想解放大潮的涌动1、1984年12月到1985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这为文艺界的思想解放提供理论上的可能性,文坛环境开始变得宽松,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文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思想解放大潮的兴起,为被文革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与重建提供了思想基础。
3、思想解放大潮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催生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汹涌澎湃。
陈众议在《从“斗争武器”到“以人为本——外国文学研究六十年速写”》中总结:“没有外国文学理论狂飙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中国文学就不可能迅速摆脱政治与美学的多重转型,演化出目下无比繁杂的多元态势。
”(二)外国现代思潮的涌动,催生了新时期作家作品的速成。
1、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鼎盛),是在现代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作家运用魔幻的表现方式——超现实主义手法(如注重表现潜意识、梦境、幻觉, 大胆运用出奇的比喻、离奇的想象、神秘的象征)来描绘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催生寻根小说,小说家们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
阿城《棋王》2、萨特(法国)的存在主义。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人首先是存在,与自身相遇, 在这个世界上崛起, 然后才规定他自己……人不是别的, 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
张洁《方舟》3、荒诞派文学。
二战后兴起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
创作表现宇宙的存在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一是在50年代因为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的作家。
☆他们被称为“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
创作取材于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思,继续保持着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书写、思考。
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
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
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
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
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
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
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
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
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
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
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
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
实践美学若干问题再探讨——兼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2
湖 北 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第3 6卷
学学科 建设 增 加 了什 么东 西 。 我认 械 唯物 主 义美 学 的地 方 就是 它 引进 了
“ ” 一 维度 , 学学 科从 而 变成 了人 文 学科 而不 是 自然科 学 , 也就 是 实践 美 学在 当代 中 国能 够充 当 人 这 美 这
我 看来 , 评价 一种 美学 思想 须遵 循历 史主 义原 则 , 就是 看这 种 美学 思想 与 它 以前 的美学 观 点相 比对 于美
[ 稿 日期 ] 09 0 一 1 收 2 0 — 7 O
[ 作者简介] 章辉 (9 4 , , 17 一)男 湖北武汉人 , 四川外语学 院中外 文化比较研究 中心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事文艺学和
的整理 和评 价是 为可 能 ; 是实 践 美学 作 为一 个 理论 流 派 已经 走 过从 发 生 、 二 发展 到 成熟 完 善 的历 程 , 并
作 为体 系性 的美 学理 论写 进 各类 《 学概 论 》 《 美 和 美学 基本 原 理 》 教材 中 , 美 学 、 等 对 文艺 学 、 术 学等 学 艺
理 论 因其 限 度 失 去 了继 续 阐释 现 实 的可 能 性 之 后 ,我 们 应 该 将 它 历 史 化 ,继 承其 适合 时代 精 神 的 东 西并 进 行 新
的理论探 索 , 这是我们 对待 一切 理论 当然 包括 实践 美学的应 有态度。 实践 美学是 历史的产物 , 其思想资源的局限 性、 理论精神 的古典性 、 思想方法的非人 文性等缺陷导致 了其 阐释 能力的有限性 。 而新实践美学重复传统 实践 美
20 0 9年 1 1月
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8514
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851:下列关于隐形飞机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A、外层涂料的颜色为天蓝色或者银白色,以避开被雷达发觉B、除了发动机、电子设备等部件,飞机上的其他部件用透波材料来制作C、改进发动机的进气道和尾喷口等全部能产生镜面反射的表面,以削减对雷达波的反射。
D、隐形飞机采纳非金属材料或者雷达吸波材料,汲取而不是反射雷达波2:A,B两村庄分别在一条大路L的两侧,A到L的距离|AC|为1公里,B到L的距离|BD|为2公里,C,D两处相距6公里,欲在大路某处建一个垃圾站,使得A,B两个村庄到此到处理垃圾都比较便利,应建在离C处多少公里()单项选择题A. 2.75B. 3.25C. 2D. 33:2000年至2022年,国家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1300亿元,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说明()。
单项选择题A、财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整资源配置C、农业的进展主要靠国家财政支持D、经济进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打算性的4:用一夜读完的小说有一种是靠情节取胜,像《达·芬奇密码》。
还有一种就是像《朗读者》,很难说它靠什么来吸引人需要用一夜读完,没有__________的情节设置,也没有__________的人物关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环环相扣、千头万绪B、引人入胜、纷繁芜杂C、抑扬顿挫、扑朔迷离D、跌宕起伏、错综简单5:山泉:景点:矿泉水单项选择题A、山脉:巡游:探险B、手电:光明:求救信号C、语言:沟通:工具D、空调:温度:调整6:有人说:“在其次次鸦片战斗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
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单项选择题A、得到巨额赔款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D、从中国抢走很多珍宝7:形式公正:指个人或权力机关对同样的大事公平对待,以及对全部人按统一标准(而不是依据个人或所从属的特别集团的立场)施加管束。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8819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881:人类社会的进展历史证明,中间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经济上乐于消费,政治上渴望稳定。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中间阶层的规模还不够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开头面临失业的威逼。
假如政府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单项选择题A、稳定是社会进展的前提和保障B、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扩大内需C、为什么中间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D、要培育和关心中间阶层进展壮大2:战斗文化讨论运用了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和多种讨论方法来解释战斗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远比运用单一学科解释要__________ 得多,可以修正过去一些错误或存在的__________ 观点,也可以对历史进行另外一种角度的解释或观看。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合理偏差B、科学误会C、深刻误差D、客观分歧3:商品差价:同一商品由于流通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以及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下列不属于商品差价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同一本书,刚出版时与两年后的价格不同B、早市萝卜一块一斤,下午则五角一斤C、富康轿车与大众轿车价格不同D、甲地的盐比乙地的盐廉价,由于甲地产盐4: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5: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
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地呼喊“不制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惊奇,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
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误会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单项选择题A、尺度具有普遍性B、尺度具有模糊性C、尺度具有对抗性D、尺度具有相对性6:人们往往说井水是冬暖夏凉,而通过温度计测量,冬天井水的温度比夏天还低3—4度,那么是什么缘由造成井水冬暖夏凉的?()单项选择题A、由于井水在地底下,井壁很厚且井口不大,冬天具有保温作用,夏天具有冷藏作用B、由于井水中含有一种特别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依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水温的作用,能够使井水冬暖夏凉C、由于处在地底下的水受地面上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小,而地面上,夏冬的温度变化很大,所以冬天井水比地面温度高,夏天井水比地面温度低D、由于处在地底下的水基本不受地面温度影响,而地面上,夏冬的温度变化很大,所以冬天井水比地面温度高,夏天井水比地面温度低7:浅海处,一眼可见密密层层颜色斑斓的珊瑚礁,还有比珊瑚更__________的鱼群游弋其间。
发现边缘和批评的历史感——李振和他的文学批评
我认识李振是2010年6月他在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答辩会上,他的导师乔以钢教授请我去主持他的答辩。
答辩之后乔教授请吃饭。
乔教授诚恳热情,为人为文在学界堪称楷模。
吃饭很热闹,和所有的答辩一样,像是过节。
但李振好像很节制。
后来李振说那天吃的包子十八元一个,是天津最贵的包子。
我想了半天几乎没有任何印象——酒喝多了,天津名吃却没有给味蕾留下任何记忆,不仅遗憾,也辜负了以钢兄的美意,真是抱歉得很。
还好是答辩后,如果是答辩前那李振的毕业可能就要推迟几天了。
第二天李振又开车送我到车站。
他毕业后到吉林大学文学院任教,我在吉大兼任博士生导师十年,也算是同事了。
每次到吉大,李振都要找一些年轻同事或教研室的同事喝一场,大家都很快活。
李振平时话不多,聊天时也大多是在倾听。
喝酒时话也不多,大多时间是微笑着注视那个说话的人。
但无论多少人,无论有多晚,在场的一定有李振。
如果有朋友去长春,李振是一定要请喝酒的,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年轻人。
后来看到他的同龄人周明全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两年前在《南方文坛》看到李振写阿乙的评论,甚是喜欢,而且,也为我写阿乙的评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直想认识一下这位才俊,直到今年4月,才在北京结识。
喝了几场酒,聊了什么却早已忘记。
大概5月,李振从长春飞到北京,请王晴飞喝酒,我作陪,酒桌上得知,他此次到北京,没别的事,就是想念在鲁院上学的兄弟王晴飞,来京就为约晴飞和晴飞的朋友一起喝顿酒,醉了一场,次日又飞回了长春。
同时参加那个局的一位广州朋友感慨万千地说,从这件小事上,可看出李振的厚道。
我赞同这个说法,我一直觉得,有情有义方为大丈夫,大丈夫才能写出大文章。
”①后来他参加了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与他的同龄人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文学江湖称他们是“十二铜人”。
这届客座非常团结,很有活力很能折腾。
我觉得这个经历对李振非常重要,在北京和各个文学中心城市,不仅拓展了他的文学视野,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同时代批评家们在关心什么问题,如何面对和思考文学问题。
多伦2018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多伦2018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改变:一种是“顺向改变”,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平衡;另一种是“逆向改变”,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破坏生态平衡。
精神生产,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和应用,则会扩大和加深上述两种改变。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人口生产总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因而一般属于“逆向改变”精神生产有比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更为积极的作用精神生产存在着“顺向改变”和“逆向改变”两种可能性科学技术发展总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应该说是“顺向改变”2: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后,许三多这个形象在国内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有评论指出他就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普遍具有的缺点和魅力的完美结合体。
26岁的杭州大学生徐博是典型的三多迷,他说:“不光是我看,我的祖父,父亲和我的同学,我们都喜欢看许三多。
我都看了三遍,每次看都哭了又哭。
” 许三多这个形象之所以受欢迎,最可能的原因是()单项选择题绝大多数的中国的观众都看过《士兵突击》喜欢许三多的观众都是大学生电视剧在中国有很大市场许三多具有的很多特质打动了观众3:有些人认为举办世界杯足球赛耗资巨大,然而世界杯足球赛的门票并不是非常昂贵,是世界杯足球赛主办方的广告收入降低了票价。
因此,世界杯足球赛的现场观众从世界杯足球赛主办方拉的广告中获得了经济利益。
但有些人认为最终是消费者为厂家支付了世界杯足球赛的广告费用,其中也包括世界杯现场的观众,厂家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把广告费用摊到了消费者的身上。
如果后一种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力地支持前者的一项是:单项选择题世界杯足球赛的票价一般要远高于普通体育比赛的票价。
利用世界性体育比赛做广告的厂家越来越多,广告费用也越来越高。
各厂家的广告支出总体上是一个常量,只是在广告形式上有所选择。
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带有越来越多的商业色彩,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4: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发布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80年代文学思潮
三、第四次文代会召开 邓小平的《祝辞》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纲领 性文件,透露了文 艺与政治关系的新态度。 四、文艺观念的争鸣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980年提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 人民服务”的“两为”方针 2、现实主义问题论争 论争围绕现实主义的核心——“真实性”的 诸方面展开。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特点 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 实现了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 2、以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 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形成现代派热潮。
二、现代派文学讨论 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 82年徐迟发表《现代化与现代派》引发对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西方现代派 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争 论的话题不断渗透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的哲学基 础和社会思潮。
思考题
1、1985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怎 样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重写文学史”对于当代 文学史的构建意义?
二、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
形成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纯理论性问题,形 成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文艺界原来热衷的现 代派热在逐步降温,文学有了强烈的本土意识。 几个大的争鸣问题: (1)85年——86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 85年和86年被称为“方法年”、“观念年”, 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运用到文学实践中。 (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争论焦点:对人的主体性如何认识、人的主体 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在海外“新儒学”影响下,以理论倡导为先, 以创作实践殿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4)关于“重写文学史”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
这场讨论最直接的是启发文学从人的角度来反思历史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第时展现文学自身的独特性
陈冲写的随笔
陈冲写的随笔引言随笔是一种自由而灵活的文学形式,它允许作者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感受。
陈冲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观察力的作家,她的随笔作品以独到的角度和细腻的文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陈冲写的随笔,探讨她在随笔中所揭示的主题和风格。
陈冲的随笔主题陈冲在她的随笔中涉及了各种各样的主题,从日常生活琐事到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等。
她善于从普通事物中发现不平凡之处,并通过细致入微、真实感人的描写展示出来。
1.日常生活:陈冲经常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揣摩,展示出普通生活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多彩的内涵。
例如,在一篇名为《街角》的随笔中,她通过对一个街头小贩和他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城市变迁和人情冷暖的思考。
2.社会现象:陈冲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敏锐而独到。
她善于通过个人经历和见闻,反映出社会的多元和复杂。
例如,在《城市的记忆》一文中,她以自己在外地工作的经历为背景,探讨了城市发展中所带来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碰撞等问题。
3.人生哲理:陈冲在随笔中也常常探讨人生哲理。
她用细腻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对生命、爱情、成长等话题的思考和感悟。
在《岁月如歌》一文中,她通过对自己年龄增长和身体变化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陈冲随笔的风格陈冲的随笔以细腻、真实、感性为特点,她善于用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质的语言塑造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而深刻的触动。
1.细腻描写:陈冲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感受,将读者带入她的内心世界。
她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雨中散步》一文中,她通过对雨水、街道、行人等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特殊时刻下人们内心情感的变化。
2.真实感人:陈冲的随笔常常打动读者的心灵。
她用真实和情感丰富的语言,传递出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例如,在《父亲》一文中,她以对父亲照料自己生活点滴的回忆,表达了对父爱和家庭温暖的珍视。
3.哲理性思考:陈冲在随笔中经常反思人生、社会和文化等问题,并带给读者深入而发人深省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难 期的实绩要从最基本 的阅读感受 出发 。 关键 词 : 新时期文学 ; 发难期 ; 历史感 ; 政治意识 形态 ; 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1 — 4 2 2 5 ( 2 0 1 3 ) 0 2 — 0 0 1 1 - 0 7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0
的时间[ 2 ] 嘲 ) 的参与人或旁观者产生吊诡的感觉 . 因为 “ 发难” 毕 竟含 有 “ 反 抗 或叛 乱 ” 之义 . 但 笔 者 所 云 的“ 发难” 并未 采 用此 意 . 是故 这 与扭 曲新 时 期 文学 实践 的性 质 或故意 构建 理论 陷 阱无 关 消 除 分 歧 乃 至 误 会 的起 点应 该 在 共 识 意 义 上 的“ 新 时期 ” 这 一关 键词 这 里 “ 文革” 结束 后 6 年左 右 . 学 界 就开 始 梳理 这 一 时段 的文 学 实践 和 发展历 程 , 并 言 之凿凿 地 使用 “ 新 时 期文学 ” 一名. 如 刘 伟林 、 谢 中征 的《 论 新 时 期 文 学 英 雄 人 物 的 塑造问题》 ( 《 华南师院学报) ) 1 9 8 2 年第 1 期) , 刘 锡诚的《 谈 新 时期 文 学 中 的人 道 主 义 问 题 》 ( 《 文 学评论) > 1 9 8 2年第 4 期) , 贺兴安的《 新时期文学 三题漫谈》 ( 《 学习与探索) ) 1 9 8 3 年第 2 期) , 刘梦溪 的《 新 时期 文学存 在着 , 发展 着……》 ( 《 文 艺研
这段历史 的质 问责难相关 , 把新时期文 学质 诘“ 文革 ” 最激烈 的第一个 1 0年( 1 9 7 6 — 1 9 8 5 ) 界定 为“ 发难期” , 可 以 更为准确地认知这一文学实践的性质 . 尤其是可 以强化先贤们反思和批判 “ 文革” 的历史意义 新 时期文学仍然
受“ 向前看” 的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 , 其背后一直存在着政治意识形 态的“ 规训 ” 等 问题 。正确 审视新时期文学
V o 1 . 2 9 . N o . 2 2 0 1 3
学人 的“ 历史 感" 与新 时期文 学的“ 发难" 问题 及其他
— —
兼 与陈冲先生商榷 陈红旗 ( 嘉 应 源自 院文 学 院 ,广 东梅州
5 1 4 0 1 5 )
摘
要: “ 新时期文学” 的命名意味着处 于“ 新时期 ” 的 当代文学 的性质 、 意义均与文艺界和学界对于“ 文革 ”
期 文学 ” 也 具有 “ 一 望 而知 的标 识 ” 吗 ?从使 用 白
话 这种 纯语 言 学 的角度 来 看是 没 有 的 . 从“ 解放 ” 思 想 时所 依 据 的“ 理论 武器 ” 和“ 武器 理 论 ” 来 看 也是 没 有 的 。 从 思想 启 蒙 和反 思 封建 专 制 主义 的
陈冲先生在《 小 说评论 > ) 2 0 1 2 年第 1 期上发 表 了《 谈谈 历史 感— —从 陈红 旗 的< 经典 性 的缺失 和 意 义 的祛 蔽> 谈起》 一文 。 对 学 界尤 其是 笔者 之 于新 时 期文 学 的某些 批评 意见 进行 了批 驳 陈 冲 先 生 的文 章 主要 是 因拙 文 [ 1 3 4 - 9 而起 . 所 以 理应 回 应 一 下 以示 尊 重 再 者 . 虽 然 笔 者 自认 为 已经在 拙 文 中阐析 清 楚 了一 些基 本 观 点 . 但 在 认 真拜 读 了陈 冲 先生 的文章 之 后 . 觉 得 还 是做 一 下 补 充说 明 为好 . 不然 . 这 其 中 的 曲解 和 评 判 很 容 易 进 一 步 引发 学 界 的误 读
作者简介 : 陈红旗 ( 1 9 7 4 一 ) , 男, 吉林双辽人 , 文学博 士 , 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 , 暨南大学兼 职硕 士生导师 。
1 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第2 9卷
2 0 1 3年)
究》 1 9 8 3年第 5期 ) , 张炯 的《 新 时期 文 学 的历 史
定义为“ 发难 期 ” . 可 以更 为 准确 地 认 知这 一 文学 实 践 的性 质 . 尤 其 是可 以强化 先 贤 们反 思 和 批判
“ 文革” 的历史意义 。这种“ 预设” 某种文学形态 、 文 学思 潮 、 文 学 流 变或 者作 家 创 作 之意 义 的做法
是 源 于 英美 新 批评 理 论方 法 的启示 . 也许 这 种 价 值 预设 和批 评 方 法 会 令 陈 冲先 生 等 新 时 期 文 学
“ 发轫期 ” ( 大 略指 1 9 7 9至 1 9 8 9这 1 O年 多一 点
“ 发难期” 的命名意在 强化 新时期文学 的历史意义
一
、
1 9 7 6 年“ 文革” 结束之后 . 处于新的历史时段 的“ 当代 文 学 ” 被 冠 名为 “ 新 时 期 文学 ” . 这 曾是 文 艺界 和 学 界广 泛认 可 的一 种 “ 共识” “ 新 时 期 文 学” 的命 名 意 味着 处 于 “ 新 时期 ” 的 当代 文 学 的性 质、 意义 均 与 文艺 界 和 学界 对 于 “ 文革” 这 段 历史 的质 问 责难 相 关 . 这 也 曾是 文 艺 界 和学 界 集 体认 可 的一 种 “ 共识 ” 从 这 一 角度 来 说 . 把 新 时 期 文 学 质诘 “ 文革 ” 最 激烈 的第 一个 1 0年 f 1 9 7 6 — 1 9 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