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集团借道MBO的案例共22页

合集下载

双汇集团混改案例

双汇集团混改案例

2006年5月12日,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双聚集团〕国有产权转让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饭店举行。

由美国高盛集团、鼎晖中国成长基金II授权,并代表上述两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以20.1亿元购得双聚集团整体国有产权。

至此,曾经倍受关注的双聚集团国有法人股转让,以10亿元价格挂牌,20.1亿元价格成交,实现国有资产增值13.43亿元,增值率达201.35%。

一、双汇转让选定在北交所挂牌双聚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小型屠宰厂,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列国内500强企业第131位、居肉类加工行业第一位;是一个在全国建有二十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在国内外拥有60多家国有全资、参股、控股子公司,年屠宰生猪能力1200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00多万吨的国家二级企业;近三年主营业务复合增长率高达4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到达22%。

双聚集团虽然多年来稳居国内肉类加工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但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其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纷纷加快国际化进程:如位居肉类加工行业第二的雨润集团,去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并募集到充足的资金后,计划中的新增产能扩张规模开始超过双聚集团;加之较国际著名企业,双聚集团存在着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等差距,如需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稳固国内肉类加工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就必须再谋良策。

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双聚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促进漯河地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报请河南省政府同意,决定转让双聚集团全部国有股权。

双聚集团经评估后的净资产为6.68亿元,漯河市政府决定,溢价49.8%,以10亿元的价格挂牌出售。

如此巨额标的的国有产权转让项目,是近两年国内最大的国际并购项目之一。

按现行法规,双聚集团股权转让完全可以在河南省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但为实现双聚集团国有产权的最大价值,漯河市政府经过考察选定了北交所,并于2006年3月3日在北交所公开挂牌转让。

万洲国际_教学案例

万洲国际_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万洲国际万洲国际①万洲国际有限公司(万洲国际)成立于2006年3月,注册于开曼群岛,原名双汇国际,2014年开始采用现名②。

万洲国际主要从事生猪养殖、生产和生鲜肉类、包装肉的销售,业务分布在中国、美国、墨西哥和欧洲市场,在中国市场通过双汇集团和双汇发展开展业务③,全资子公司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 Inc.,SFD)的业务则主要分布在国际市场。

2006年5月,万洲国际收购了地方国企双汇集团,从而间接控股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

2010年底至2012年中期,万洲国际将双汇集团的猪肉相关资产注入双汇发展。

2013年9月,万洲国际采用债务融资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SFD,于是成为全球第一大猪肉食品企业,紧接着就启动了赴港上市的工作,但是于2014年4月底宣布中止IPO。

因收购SFD背负巨额债务的万洲国际,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一、双汇集团的私有化万洲国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双汇集团,私有化国企双汇集团是万洲国际的起点。

1、双汇集团与双汇发展双汇集团成立于1994年,河南省漯河市国资委持有其全部股权。

1998年10月,双汇集团以其肉类加工、肉制品生产和销售业务及若干辅助业务成立双汇发展,后者于当年9月以每股6.24元的价格公开发行5,000万股A股,并于12月在深交所上市。

上市后,双汇集团持有双汇发展1.23亿股,持股比例为71.1%。

2002年4月初,双汇发展以每股12元的价格公开增发5,000万股普通股,导致双汇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至60.72%。

2003年6月,双汇集团向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海宇投资)转让了双汇发展25%的股份,交易总价为35,435.3万元。

转让后,双汇集团在双汇发展的持股比例是35.72%,为第一大股东;海宇投资的持股比例是25.00%,为第二大股东。

海宇投资的股东是贺圣华、郑梦印、曹俊生、刘振启、张延春等16位自然人④。

2、双汇集团的私有化2006年2月底,高盛与CDH Shine分别出资51%和49%,在香港注册成立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罗特克斯,英文名为“Rotary Vortex Limited”)⑤。

公司治理-双汇MBO案例及参考答案

公司治理-双汇MBO案例及参考答案

案例之三:双汇MBO迷局1一、引言正当大家以为双汇成为了高盛的子公司之时,一纸公告扰乱了双汇发展的股价。

原来高盛在双汇集团的持股比例早已降至10%,并即将再减持的时候,双汇发展一纸公告才姗姗来迟,揭开了高盛、鼎晖等公司帮助双汇集团管理层曲线MBO的部分真相。

自2007年10月始,围绕着罗特克斯发生了一系列股权腾挪,双汇管理层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实现了对双汇集团的持股,并间接持有双汇发展13.9%。

管理层持股的范围涉及双汇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员工约300余人,其中包括双汇发展员工101人。

万隆和双汇发展董事长张俊杰曲线持有双汇集团4.58%和1.97%的股权,为持股最多者。

2010年3月22日双汇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SZ)停止交易,此次停牌,不是因为公司本身发展遇到了瓶颈,而是集团管理层八年的MBO之路浮出水面。

费尽心机的谋划,复杂的方案设计,历时八年的艰辛道路,让此次的MBO备受关注。

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双汇MBO的最终结果,更关注的是国企改革浪潮之中,中国企业所有权问题,此次双汇MBO的最终结果,也不仅仅是一个集团的事情,而是国家对待国有企业MBO问题的一个表态。

2010年11月29日,双汇发展股票恢复交易,相对于双汇发展(000895.SZ)8个月的停牌期,公司管理层对大股东双汇集团的MBO(管理层收购)过程无疑更为漫长,这一过程中以万隆为首的管理层整整用了8年。

二、双汇重组2010年11月28日晚间,双汇集团公告了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即通过资产置换、定向增发以及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双汇集团相关肉类资产将全部注入上市公司,资产预估值约为340亿元;同时,重组方案还包括双汇发展实际控制人变更为263名员工持股的兴泰集团、大股东将向全体流通股股东实行溢价全面要约等一系列内容。

根据方案,双汇发展将通过资产置换、定向增发以及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由双汇集团和罗特克斯将其持有的屠宰、肉制品加工等肉类主业公司股权和为主业服务的密切配套产业公司股权注入,实现双汇集团的整体上市。

并购重组与市值管理CH6案例

并购重组与市值管理CH6案例

案例6-1 高盛并购双汇——历时8年的曲线MBO2006年高盛并购双汇在当时就引发了热议,外界纷纷对此次并购的动机进行推测。

有人认为,双汇是迫于雨润竞争的压力,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而作为国际并购基金的高盛,则是为了分享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借此占领中国的肉制产品市场。

但基于当时并购的种种疑点,更多的人认为,此次并购是双汇管理层主导,想借道外国资本,完成曲线MBO(管理者收购)。

随着时间的推进,真相慢慢浮现出来,前后经过近八年的努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双汇终于完成了曲线MBO之路,此案例也成为中国式MBO经典。

一、并购背景1.社会背景1)外资股权私募基金横扫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自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外贸规模扩大两倍以上,外资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

在前期机械、水泥、钢铁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受到外资争相并购之后,金融、消费行业也迎来新一轮外资并购高潮。

相对于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外资股权私募基金资金雄厚、经验丰富,逐步成为推动中国产业整合与发展的幕后力量。

尤其是美国投资巨人高盛,在并购双汇之前,以大手笔认购美的电器7559万增发股份,突破国产家用空调壁垒,成为美的电器的外资战略投资者。

2) MBO在中国的发展MBO在中国不断被认识与发展。

MBO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并购方式演变成独具中国特色的MBO——处置国有资产和激励国企经营者的手段。

MBO成为与外资购并、民企收购国企并列的三大“国退民进”方式之一。

而随之而来的是固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等问题。

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出,一年之后的高盛并购双汇案,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事实上,正因为受制于当时国内的相关规定,双汇两次设立境内公司,试图反向收购实现MBO失败之后,才会借道外资。

可以说,借道外资也是中国式MBO的特点之一。

2.企业背景1)高盛集团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技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在我国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MBO改制回潮

MBO改制回潮

MBO改制回潮一度被国资委“封杀”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行为,近日突然又被众多公司提上议程。

在2003年左右进行了初步MBO改制的公司纷纷完成其改制后续工作,真正确立管理层持股地位,也引发了市场对MBO改制“回潮”的猜想。

双汇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双汇MBO改制最早始于2002年,当时双汇企业的领军人物就曾与其他管理层等共50人共同出资成立河南漯河海汇投资有限公司。

在之后的3年间,海汇投资先后投资入股双汇发展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达18家。

按照彼时的设想,海汇投资的设立主要意在加强对双汇中高层的激励。

2003年6月,双汇集团4名高管连同其他自然人又共同成立了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公司MBO的平台。

海宇投资成立仅3天后,便与双汇集团开展了股权转让交易,最终以每股4.7原的价格受让了双汇发展8559.25万股份,占公司当时总股本的25%。

2006年4月,双汇集团国有股产权通过招投标方式100%出让,成为双汇MBO里程中的关键事件。

招标结果是高盛和鼎晖两家投资公司以20.1亿元的价格合计持有双汇发展60.71%股权,成为双汇的实际控制人。

而事实上,双汇管理层并未停止对双汇MBO的相关部署。

2007年,双汇管理层在境外设立Rise Grand Group Ltd.(兴泰公司)和Heroic Zone Investments Limited(雄域公司),其中兴泰公司由263名双汇集团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销售、技术核心骨干人员通过信托方式成立,而雄域公司为兴泰公司100%控股。

通过一系列的股权运作,兴泰和雄域公司最终取得了双汇国际30.23%的股份,而双汇国际则直接和间接持有双汇发展51.45%的股份。

股权运作完成后,双汇管理层重夺公司实际控制权,而双汇通过境外公司曲线实现MBO的事实,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010年11月29日,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结束了8个月漫长的停牌期,发布了《关于本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动事宜致全体股东的报告书》,双汇MBO路径也正式阳光化。

中国国企MBO研究—基于双汇MBO案例分析

中国国企MBO研究—基于双汇MBO案例分析

摘要管理层收购(MBO)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容易导致国企高管采用低价收购或曲线MBO 的方式侵害企业利益。

2005年4月14日《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出台为中小型国企实施MBO打开了缺口,本文从这个政策出发,分析了其实施MBO的可行性,阐述了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以双汇MBO为例,对双汇的MBO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十几年来双汇进行的一系列资产运作策略进行分析,对MBO 中的战术策略运用进行了分析,探究双汇的MBO之路,总结出了MBO的双汇模式。

分析MBO缺失的动机和影响,进而提出加强我国国有企业 MBO的建议。

关键字:管理层收购;监督机制;双汇 MBO;股权目录摘要 (I)第一章 MBO概述 (1)1.1.MBO的定义 (1)1.2 MBO的背景 (1)1.3 MBO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1)第二章 MBO的现状分析 (3)2.1MBO的中外比较 (3)2.2MBO资金的来源 (3)2.3MBO的特征 (4)2.4MBO的监管 (4)2.5MBO目标公司的选择及类型 (4)2.6MBO定价 (5)2.7MBO的效应 (6)第三章双汇MBO过程案例分析 (7)3.1双汇公司的介绍及其与高盛等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 (7)3.4双汇MBO的具体过程 (9)第四章我国国企MBO的问题及对策 (12)4.1 我国国企MBO的问题 (12)4.2我国国企MBO问题的建议 (12)第五章双汇案例给给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14)5.1完善上市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MBO信息披露标准的系统 (14)5.2加强资本来源购买信息披露 (14)5.3增加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惩罚违规的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一章 MBO概述1.1.MBO的定义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指管理目标公司利用自有资本或资金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价改变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目标公司重组,实现预期收益的购买行为。

双汇集团借道MBO案例

双汇集团借道MBO案例

第二阶段:国际投行、境外壳公司的配合
事情在2006年迎来转机,2006年3 月3 日,漯河市国资委将持有的双汇集团 全部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 国资退出,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对管理层激励,被漯河市政府视为了“最稳 妥最有效”的方式。 当然,接盘者的选择至关重要。万隆当时他自己的要求是“不能让产业资本进 入”,同时,还规定“财务投资者未来不得转让给双汇的同行”,以保证企业 的品牌和独立性,以及管理层的稳定。最终,高盛和鼎晖,通过境外公司双汇 国际,获得了双汇集团的全部股权。
第一阶段:“双海”套现
低调的海汇,其投资的公司频频出现在双汇年报的关联交易中。据年报显示,仅2004年, 双汇发展从海樱调味料公司和杜邦双汇分别采购原料金额为30,83.9万元和23,66.4万 元。而这两家公司海汇分别持股40%和20%。与此同时,双汇发展向海樱调味料公司和 海汇持股48.96%的进出口公司销售商品达4亿元。 据统计,短短三年时间,海汇通过 投资所获得的税后净利润达1.3亿元。在2005年注销前,海汇投资的一部分公司股权被 转让给上市公司。2005年1月和2月,双汇发展先后收购了海汇持有的漯河双汇商业投资 公司65%的股权,和双汇新材料公司24%的股权,收购价格分别为2098.7万元与 1930.79万元。而海汇最初的投资金额分别为1950万元与981万元。通过转让这两家企业, 海汇又赚得1098.49万元。 海汇为何在三年之后,获利大好的情况下突然消失?据当地 知情人士透露,在2004年之际,有媒体对海汇提出质疑。当时的看法是,海汇是依托双 汇而建,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而高管持股的情况也引人注目。为了避免嫌疑,海 汇悄然消失。
双汇集团借道MBO案例
王梦雪 温雅欣 李俊豪 卫学文
什么是MBO

MBO案例实务运作

MBO案例实务运作

1 收购主体的设立续1
如果收购主体为有限责任;须规避 法第12条的规定:向其他有 限责任 股份有限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和控股以外;所累计 投资额不超过本净资产的50%
解决办法: 1 引入过渡性战略投资者比较复杂
2 在对目标形成控制的情况下;母 子合并会计报表
3 收购委托信托收购
1 收购主体的设立续2
1 MBO的概念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又称经理层融资 收购;是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LBO的一种
所谓杠杆收购;即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的股份 当收购主体是目标内部管理人员时;LBO便演变为MBO;
即管理层收购
1 MBO的概念续1
收购主体
全体员工Employee
通过设立收购;将面临双重征税的问题 如果股权变 现;则应缴纳所得税;而分配给个人股东时;个人 应 缴纳个人所得税
2 收购价格的确定
主要评估方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 可比法 价格收益法P/E 帐面价值法 资产估价法
其中国有股转让价格不得低于净资产价格
3 收购资金的来源国外LBO的融体系优先债60%
战略投资者
包括MBO基金等 如何通过设立LBOMBO基金运作LBO MBO已成为业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 还本付息安排
管理层持股收益
管理层所持股份带来的分红与增值收益
关联交易
合理 合法资金往来 重组 购销
投资收益
包括出售资产 转让股份等
还款计划和节奏
利用过桥贷款;巧妙的设计还款计划和节奏
我国MBO运作的价值增长空间
管理层与信托设立 一个MBO信托计划
用信托计划向金融机构或 其他投资者贷款融资

双汇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

双汇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

一、背景知识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 MBO)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指公司管理层利用 借贷融资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发行在外的全部股本,并终止公司上市地位(going private)的行为。在西方的概念中,强调MBO本身就是排斥股权多元化的,并辅以公 司下市安排。 中西方MBO制度差异主要表现为 : 1.动因不同。 西方实施MBO的最主要原因是降低代理成本,而处于转轨中的中国企 业,不仅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还有因所有者缺位造成的产权残缺问题以及内部人控制 下的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国企MBO只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2.实施主体不同。 西方MBO实施主体是上市公司的创业者或者企业高管,我国企业 MBO的主体就比较复杂,往往包括公司董事、高管、中层经理,大股东管理层等 3.融资方式不同。西方国家绝大部分MBO项目都是通过高级债、次级债和权益所构成 的融资组合。在我国,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管理层的自筹资金,或者股权质押融资。 4.交易价格方法不同。西方企业的MBO对目标公司的定价一般采用通行的企业估值 模型,中国的MBO定价基本上是采用政府和管理层协议转让的方式。 5.收购过程的透明度不同。西方各项法律法规规定了管理层收购的信息披露要求。 而在我国MBO收购的对象往往是收购企业的国有股,收购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不完整, 整个收购过程经常暗箱操作。
案例十五
双汇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层收购基本理论、关键财务问题及其制度后 果。我们发现双汇管理层“借道”外资巧妙地突破了“大型国企国有股权不得向管 理层转让”的政策限制,并依靠地方政府的配合以及与外资各取所需的合作实现了 MBO,通过本案例熟悉中外MBO的主要差异,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在MBO博弈中的 不同取向与制衡。

双汇内控案例分析 PPT课件

双汇内控案例分析 PPT课件

之的,双汇集团也一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
节目播出后, 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
双汇集团立即 但因为考虑对人体会产生
召开一系列的 副作用,各国开放使用的
会议进行积极 标准不一。大量使用会对
应对,及时发 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
布相关公告声 心、头晕、四肢无力、手
明,并采取“瘦 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
将装配系统存在 的制度设计问题 提交给公司总部 的专业职能部门 进行研究讨论
21
总结
河南孟州等地部分养猪场饲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
品有限公司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双汇产品面临消费者质疑,
市场销量下滑,双汇品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双汇集团应该从此事中发现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之处,特别
肉精”在线逐头 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
检验的措施, 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
强化源头控制, 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
保证食品安全。 恶性肿瘤。
4
5
对双汇的影响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表示受央视报道 的影响,双汇的市场受到冲击,部分地区 产品下架,企业的市场、品牌信誉和经济 效益包括资本市场都遭到重大的损失。他 说3月15号双汇股票跌停,股价从88.6元跌 至77.94元,市值蒸发52亿。从15日到25 日,连续十天影响销售10亿。
13
持续监控——保证
首先对双汇集团标榜的十八道检验中没有瘦肉精 检测一事,公司内部监控部门并没有对此内控设计提出 任何异议,而是听之任之。
其次,采购部门明知故犯采购加“瘦肉精”的生猪 行为持续了两年之久却没有被发现,说明内部审计部门 的失职。正是缺少对内部各部门的日常监控,才导致违 规行为的猖獗。

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的具体成功案例

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的具体成功案例

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的具体成功案例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净利润1。

07亿元。

另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

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3。

89亿元。

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辉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以20。

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

715%的股权。

根据挂牌信息,此次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外资本、财务投资者、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

另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

闻讯,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展开了对双汇股权的激烈争夺。

从受让者条件来看,本来JP摩根是最有可能获胜的。

相比早有准备的JP 摩根,进入较晚的高盛赢面并不大。

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双汇受让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并持有雨润13%的股份,而且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标条件。

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事实上并不符合双汇要求的管理资产500亿元的条件。

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罗特克斯,实在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

高盛和鼎辉能够最终胜出,其竞标之外的运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理解,以万隆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为此,高盛和鼎辉将目标锁定在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身上。

拥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海宇投资,其股东中有多名双汇高管。

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资转让手上所有双汇发展股权的决定,如此一来,其他竞标方进退两难。

双汇背后的故事!

双汇背后的故事!

双汇背后的故事!最近双汇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有一种食品灾难来临的感觉.各种媒体口诛笔伐,网络齐声谴责,是有一种不把双汇打到十八层地狱不罢休的气势!双汇事件肯定是做错了,这点我不想辩解什么!我想指出的是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毋庸置疑双汇曾经是中国食品加工业的一颗新星,它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堪称,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典范!在众多的食品加工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市场骄子,他的发展壮大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巨大成就!而在2006年,双汇的一个决定似乎给平静的双汇带来了一点涟漪,那就是高盛控股的罗特克斯入主双汇,成为第二大股东!这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不过是资本市场的联姻,有人称为强强联手。

高盛早已窥视中国食品加工业很久了,那些知名的国内品牌的市场运作中频频出现高盛的身影,蒙牛,伊利-------,很多很多,可是他们的背后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控股地位的丧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食品加工业是续日化行业的第二次集体沦陷!在日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话语权,食用油市场已经边缘化,食品加工业岌岌可危!醒醒吧!我们还要沦落多久,是不是等到什么都失去了才会想起来做点什么?!瘦肉精事件,双汇做错了,但是为了民族品牌不再次沦落请给双汇一次机会!上市公司实际控制股东的改变应该及时披露,尤其是当这个控股股东是国际资本大鳄时,更应如此。

然而,深市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却将高盛减持公司股份这一事实隐瞒了两年之久,并以“疏忽”为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昨天,壹财经维权律师、广东威戈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华[0.31 6.90%]表示,双汇发展此举涉嫌虚假陈述,他已于前天上书证监会,请求立案调查这一事件。

如果证监会确认双汇发展虚假陈述,投资者就可以起诉索赔。

高盛“无声”减持双汇获利500%双汇集团是河南省知名企业,以生产火腿肠等冷鲜肉产品而驰名,双汇发展是其旗下上市公司。

2006年4月,高盛集团和鼎晖投资通过双方的合资公司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以20.1亿元的价格,联合受让了漯河市国资委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份,高盛和鼎晖分别持股51%和49%。

上市管理层收购MBO双汇

上市管理层收购MBO双汇

我国上市公司MBO问题的研究郭晋(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会计学2008-01班山西省太原市 030024)【摘要】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简称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或管理者利用借贷融资控制或买断公司的股份,已达到改变公司的资产结构、所有者结构和控制权结构,使公司原经营者变成企业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

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它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

对中国企业而言,MBO最大的魅力在于能理清企业产权,实现所有者回归,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这是中国MBO最具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激励机制国有资产目录文献综述 (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5 -(一)选题背景 ·············································································· - 5 -(二)选题意义 ·············································································· - 5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6 -(一)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6 -(二)国内外理论··········································································· - 9 -三、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11 -(一)论文提纲及各部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11 -(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11 -四、预计创新点或有见解的工作························································- 12 -五、论文完成的计划与进度安排························································- 12 -六、参考文献 ················································································- 12 -论文 ··································································································- 15 -一、MBO的概述 ···········································································- 16 -(一)MBO概念 ···········································································- 16 -(二)MBO的特点分析 ··································································- 16 -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17 -(一)代理人成本理论····································································- 17 -(二)员工激励理论·······································································- 18 - (三)产权激励理论·······································································- 18 - (四)公司治理理论·······································································- 18 - (五)利润共享理论·······································································- 18 - (六)企业家精神理论····································································- 18 - 三、国内外MBO发展历程 ······························································- 22 - (一)美国MBO发展历程 ······························································- 22 - (二)英国MBO发展历程 ······························································- 25 - (三)日本MBO发展历程 ······························································- 25 - (四)前苏联和东欧国家MBO ·························································- 25 - (五)我国MBO发展历程 ······························································- 25 - 四、我国上市公司MBO存在问题 ·····················································- 25 -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25 - (二)国有资产流失·······································································- 25 - 五、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双汇MBO ···················································- 25 - (一)双汇介绍 ·············································································- 25 - (二)MBO过程 ···········································································- 25 - (三)MBO前后业绩分析 ·······························································- 25 - 六、我的建议 ················································································- 25 - 参考文献 ······················································································- 27 -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㈠选题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管理层收购(MBO)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华为等企业率先试行MBO,在实践层面迈开了中国管理层收购(MBO)的第一步。

管理层收购案例研究-双汇mbo

管理层收购案例研究-双汇mbo

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研究——双汇集团曲线MBO学生姓名:刘凯华学号:063503426学院:会计学院专业:财务管理指导教师:王淑芳论文成绩:内容摘要经营管理层收购(MBO)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以来,作为明晰产权、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手段,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但是在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郎成平教授对“国退民进"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尖锐批评后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讨论。

国务院国资委也于当年9月下令禁止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向管理层转让。

从2005年以后国家对管理层收购的态度出现了明显转变:从积极探索到紧急叫停再到有条件的放开和认可。

本文在对经营管理层收购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国内外实施的情况回顾之后,重点以双汇集团曲线MBO为例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法规,包括操作规范、融资渠道、资产评估、合理定价、信息披露、监管措施等,并对管理层激励措施进行规范明确,那么就能够正确发挥经营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给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收购模式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防范对策ABSTRACTAs one wa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MBO changes manager into owner, whi ch connects the enterprise’s operation goals with manager’s own ben efits.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by ways of case study and typical events analysis and factual description,this the sis studies problems which Chinese enterprises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MB O and give the countermeasures.Firstl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BO,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SHUANG HUI’s reform.Based on the typical events and factua l description,four difficul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s of MB O in China’s state—owned company ale pointed out:Staff benefits protection,new solely big shareholder ,purchase price and sources of fund standard.Buildi ng enterprise growth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legislative standard of state—ow ned enterprises’ reform,improving the agency’s appraisal quality, promoting the property fight transaction marketability, enhancing administration of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Key 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MBO;Countermeasure study目录一、研究背景 (1)二、案例概况 (2)(一)双汇集团介绍: (2)(二)双汇的曲线MBO 之路 (3)1、2003年——2006年双海套现 (3)2、2006年——2009年高盛搭桥 (5)3、2010年投资者的反击 (8)三、双汇曲线MBO过程中的疑点 (8)(一)关于收购双汇集团的资金来源 (8)1、对股票高派现 (9)2、双汇高管对MBO资金来源的解释 (9)(二)、双汇集团挂牌出售 (9)1、受让方资质要求 (9)2、挂牌定价问题 (10)3、高盛收购价格的疑点 (10)(三)、复杂的股权结构和新增频繁的关联交易 (11)四、研究启示 (12)(一)双汇集团外卖凸现了国有企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报酬制度困境 (12)(二)加强对国企改制的立法规范 (13)(三)提升中介机构的评估质量 (13)(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 (13)(五)加强信息披露管理 (14)参考文献 (14)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研究——双汇集团曲线MBO一、研究背景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Mike W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首次发现了管理层收购现象,于是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给出了比较规范的定义,即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双汇质量门事件-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双汇质量门事件-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双汇质量门事件-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浅谈双汇质量门事件案例:8月24日《京华时报》报道,家住顺义区杨镇高各庄村的林女士下班回家后,吃了两根还在保质期内的双汇香肠,当晚林女士上吐下泻不止,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引发急性肠炎。

双汇公司已经回应,确实是自己的香肠出现问题,并愿意赔偿相应损失。

这个事件并非个案,类似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被曝光,双汇“瘦肉精”事件后曾向消费者承诺将会严把质量关,承诺的声音言犹在耳,其火腿肠系列产品便屡陷“质量门”,双汇要怎样兑现其对消费者的承诺?自2011年5月至今,双汇产品被曝出各种质量安全问题。

5月据西部网报道,魏女士发现其在超市购买到的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发臭,究竟是哪个环节导致产品出现问题却不得而知。

无独有偶,2011年8月2日《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市民谭先生的侄儿攀攀,在吃下一根双汇“Q趣儿”火腿肠后,上吐下泻,送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而火腿肠还有20多天才到期。

双汇供货商称可以赔付2万元但是不能在媒体曝光。

2011年8月22日据东南网报道,福州小伙子小李在吃双汇王中王火腿肠时,在密封的肠体内吃出“U”形铅扣,记者数次拨打全国服务热线均无法接通。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每当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时候,厂家总希望就事论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因为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中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与此同时,监督部门也没有督促生产企业及时整改,只用“罚款”创收的办法去处理,长此下去,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1、该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总资产60多亿元,员工40000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具有如此规模的大厂家居然在最基本的产品质量上屡屡出问题,不禁让人质疑其管理体制。

物流案例双汇决胜于供应链

物流案例双汇决胜于供应链

物流案例:双汇决胜于供应链编者按:双汇软件总裁刘小兵说他亲眼目睹了沃尔玛与凯玛特两家超市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残酷结果也就使他更深刻的意识到,对于一些大型传统的微利行业来说,供应链的竞争有时就是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

在加拿大一所居住区附近有两家超市,一家是沃尔玛(Wal-Mart),一家是凯玛特(Kmart),家住在附近的刘小兵经常光顾这两家超市,后来他和其他顾客一样发现沃尔玛超市的价格越来越低廉,而凯玛特超市的价格却依旧。

据说后来凯玛特超市曾经想起诉沃尔玛超市恶性竞争,以低于进货价的价格销售商品,但是最后沃尔玛超市拿出自己的进货单据却令凯玛特非常吃惊,由于沃尔玛超市采用了供应链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因此其零售价竟然比凯玛特的进货价低。

当然,最后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就是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凯玛特终于在2002年初宣告破产,而世界上的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制胜的秘诀之一就是快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双汇软件总裁刘小兵说他亲眼目睹了这两家超市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残酷结果也就使他更深刻的意识到,对于一些大型传统的微利行业来说,供应链的竞争有时就是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

2003年1月,双汇第一批连锁店将在北京正式开业,这标志着双汇正式进入北京鲜肉市场,而一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早已经在店面之后的市场展开。

双汇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双汇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食品集团,是中国的肉类加工基地。

资产总值40亿元,员工2万多人,拥有40多家国内外子公司,100多个办事处,产值达100个亿,在全国食品行业中是排名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

随着企业规模逐渐扩大,问题也开始逐步显现。

根据刘小兵的介绍,2001年之前,在整个双汇集团,已达到了集团内各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但是在各个企业之间,尤其是上游的供货商、生产厂商、仓储、运输下游的专卖店和销售分公司之间却还没有实现信息实时交换,信息传递仍然依靠电话、E-mail和传真,然后再人工整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