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
东营凹陷北带东部古近系近岸水下扇储集物性演化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质 ,( ) 24 0 . 7 4 : 9 ~3 2
其 油气成 藏具 有 以 下特 点 : 近岸 水 下 扇扇 根 具 有 ① 侧 向封 堵油气 能力 , 中具有 良好储 集条 件 , 扇 扇缘 分
布 于 生 油 岩 之 中 , 超 压 微 裂 缝 发 育 , 油 气 运 移 提 且 为 供 了运 移 、 导 条 件 , 成 了 “ 缘 输 导 、 中 富 集 、 输 形 扇 扇 扇 根 封 堵 ” 岩 性 圈 闭 成 藏 模 式 ; 油 气 来 自同期 发 的 ② 育的 、 近岸 水下扇 侧 向接 触 的烃 源 岩 , 现 为 “ 与 表 自
罗静 兰 , 小 洪 , 潼 , . 0 6 成 岩 作 用 与油 气 侵 位 对 鄂 尔 多 斯 盆 刘 林 等 20 . 地 延 长组 砂 岩 储 层 物性 的影 响. 质 学 报 ,0 5 : 6 ~ 6 3 地 8 ( )6 4 7 .
好 和 断 层 发 育 , 气 主 要 沿 砂 体 和 断 层 运 移 ( 风 油 隋 贵 ,0 4 。 2 0 )
3 2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模 式 .
参 考 文 献
陈 纯 芳 , 澄林 , 会 军 . 0 2 板 桥 和歧 北 凹陷 沙 河 街 组 深 层碎 屑岩 赵 李 20.
储 层 物 性 特征 及 其 影 响 冈 索 . 汕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 2 石 自 ,6
陈 中红 , 明 . 0 6 东 营 凹 陷 流 体 超 压 封 存 箱 与油 气 聚 集 . 积 学 查 20 . 沉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一、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目的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砂岩油藏内油水运动规律,揭示油藏注水开发的主要矛盾和潜力,为编制油藏年度开发规划、长远开发规划和综合调整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确保砂岩油藏获得最高的、经济合理的水驱采收率。
二、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1、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评价2、注采压力系统的适应性评价3、综合含水率及耗水量大小的分析评价4、注水利用率分析5、注入水波及体积大小的评价6、自然递减率和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评价7、可采储量评价8、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三、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方法1、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是衡量油藏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是否得当,油藏潜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1)从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高低分析评价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用现井网下和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值来表示:Hh R c式中: R c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h —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m ; H —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m 。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本质上是注入水体波及系数的反映。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与井网密度的大小和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有关。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用注水井总的吸水厚度与总的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或油井的总产液厚度与总的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来表示:i i P H h R =或 ooP H h R =式中:Rp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h i 、h o —注水井总吸水厚度、油井总产液厚度,m ; H i 、H o —注水井、油井总射开连通厚度,m 。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还可以用丙型(西帕切夫)水驱特征曲线来确定:p pp BL A N L +=BN mo 1=Rmomo NE N R =式中:L p —累积产液量,104t ;N p —累积产油量,104t ;N mo —水驱动用储量(可动油储量),104t ; N —石油地质储量,104t ;E R —由油藏地质特征参数评价出的油藏最终采收率,f 。
洪泽凹陷近岸水下扇油气成藏特征
洪泽凹陷近岸水下扇油气成藏特征
张涛;张拭颖
【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
【年(卷),期】2011(023)005
【摘要】洪泽凹陷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东南部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勘探实践表明,近岸水下扇的不同部位其含油气性差异较大。
为了落实近岸水下扇的主要勘探方向,该文对近岸水下扇各亚相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近岸水下扇扇根亚相以砂砾岩沉积为主,岩石致密,不易成藏;扇中和扇端亚相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特征,砂岩上倾尖灭于成熟湖相泥质烃源岩中,利于形成各类构造-岩性及岩性油气藏,是近岸水下扇勘探的主要方向。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张涛;张拭颖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车镇凹陷富台油气田油气成藏特征 [J], 苏永进;房新娜;张永明
2.东营凹陷北带东部古近系近岸水下扇储集物性演化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J], 隋风贵;操应长;刘惠民;王艳忠
3.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特征差异以及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J], 李兴宇;郭彬程
4.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特征差异以及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J], 李兴宇;郭彬程;
5.沔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J], 徐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_省略_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_李思田
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李思田1,潘元林2,陆永潮1,任建业1,解习农1,王 华1(1.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摘要:近十余年来世界和我国隐蔽油藏勘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关键技术是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二者的结合已被油气产业部门当作勘探中的“权威性技术”.断陷湖盆在我国东部含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居首位,控制层序形成演化的诸因素中,构造、古气候和在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对湖盆的类型和演化起着决定作用.需要按照断陷湖盆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建立有预测功能的层序构成模式.在成熟的勘探区,重新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体系域精度的工业制图,阐明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使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对圈闭定位,并对构造坡折带和低位域扇体给予重点注意.用这种技术方法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并必将有许多重要发现.关键词:隐蔽油藏;层序地层学;断坡带;低位扇.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83(2002)05-0592-07作者简介:李思田(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及其能源资源效应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0 引言进行了数十年勘探和高强度开发之后,我国东部许多重要的油区已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和开发的中晚期阶段.由于已施工了密集的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工作,再发现重要的构造圈闭的机遇已日益减少,隐蔽圈闭(subtle trap)勘探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是首要地位.隐蔽圈闭是勘探上相对难以发现和描述的圈闭,在圈闭分类上主要包括各种地层、岩性和非构造成因的古潜山圈闭等[1~4].隐蔽圈闭也可以是复合的,即有某些构造因素存在,如油源断裂.隐蔽圈闭发现的难度和勘探的风险性明显高于构造圈闭.近十余年来,国际上在隐蔽油藏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大西洋两侧被动边缘盆地和墨西哥湾深水领域勘探海底扇储集体的巨大成功,新发现的油田许多是亿吨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最基本的经验是以三维地震为代表的地震探测技术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这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油气勘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技术体系,许多石油公司称之为“油气勘探的权威性工具”.南非离散大陆边缘盆地的系统总结成果是一典型代表[5].众所周知,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起源于海相、海陆交替相地层的研究,盆地充填过程中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构造和物源补给,层序的构成特征和模式在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盆地中已相当成熟,并已有大量著作出版.在陆相盆地条件下许多控制层序形成和充填序列演化的因素与海洋有很大不同,并由于相变剧烈、构造复杂、地层对比的难度大等因素给陆相地层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及勘探家均认识到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性,已发表了大量探索性研究成果[6~15].我国在许多陆相盆地中正广泛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工作.当前,由于能源需求的严峻形势,层序地层学研究已聚焦到找寻隐蔽圈闭领域,这需要开展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研究.其中首先需要对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的特有背景及控制因素有明确的认识.本文基于对胜利油区济阳坳陷等断陷湖盆的研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27卷第5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 No.5 2002年9月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ep. 2002收稿日期:2002-07-031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特点1.1 构造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构造因素在断陷盆地层序形成中占首要的控制作用.在济阳坳陷已证实在下第三系所划分的4个二级层序与盆地裂陷期发生的多幕伸展过程相吻合,其间均有较明显的间断面,许多是反转后的剥蚀面.裂后期划分的2个二级层序分别形成于裂后热衰减沉降和其后发生的沉降加速期.上述特征在渤海湾盆地各油区和油田中有普遍性.三级层序在成因上尚不明朗,多数学者认为形成于气候周期导致的基准面变化[6].Cloetingh[16]认为板内应力的强化和松驰也可以造成层序的旋迥式交替;Peper等[17]则认为104a周期的高频层序都可以受构造作用所驱动.断陷类盆地以快速沉降期为特征,厚的含优质烃源岩的深水湖相泥岩沉积都与快速沉降阶段相吻合,如沙河街组三、四段时期.厚的以暗色泥岩占优势的沉积持续形成期可大于10Ma.构造格架控制了层序的构成样式、沉积体系的特征和分布.渤海湾盆地的大多数凹陷具有半地堑的构造样式,以东营凹陷为代表,其控制性边缘断裂内侧的陡坡带、对侧的缓坡带以及轴向方向的剖面所显示的层序构成样式、沉积体系特征有明显不同.1.2 湖盆对古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由于其局限性,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比较敏感,因此湖相沉积被当做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从地质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湖泊从形成到消亡,其周期相对短暂.干旱气候条件的出现使湖泊迅速咸化,变为盐湖直至干涸消亡,此种情况可周期性出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及邻近地区,下第三系最下部的孔店组早期为红层,有干旱条件下的湖泊;中期即孔二段出现潮湿气候,在黄骅坳陷南部和淮北凹陷形成重要的烃源岩;晚期孔一段及沙河街组第四段下亚段又转化为干旱条件下的红色及杂色沉积,与蒸发岩频繁互层,其高频韵律可达到米兰科维奇周期范围.沙四中段进入了盐湖发育的鼎盛期.自沙四上段开始古气候环境转化为潮湿,沙四上及沙三中形成了深湖—半深湖环境,为主力烃源岩段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18].上述气候因素决定的不同类型的湖盆在沉积介质、水动力条件以及所形成的沉积物方面均有重大差别,不能用统一的层序地层模式来概括.1.3 物源补给条件的复杂性———多物源及近物源多物源和近物源是断陷湖盆物源补给的重要特色.按物源方向大致分为侧向物源和轴向物源2种类型.侧向物源的沉积特征受控于盆地边界构造的性质,断裂边缘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短轴水下扇为主,无控制性断裂的缓坡边缘则以辫状河三角洲和较大型的低位扇为主.轴向进入的体系常与较大型的远源河流有关,如东营凹陷的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进入凹陷,进积过程中形成了6个四级层序,是凹陷内规模最大的三角洲.上述多向物源形成的入湖沉积体系随着湖平面和沉降速率引起的可容空间变化在不同的体系域中形成不同的沉积体系类型. 1.4 湖盆类型及其在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沉积盆地古湖盆的重建和与现代湖盆类型对比,可充分显示湖盆类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和湖盆在大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密切相关,按此原则主要可区分为内陆湖盆和近海湖盆两种类型.内陆湖盆是指远离海岸线或因地形地貌等因素不受海平面变化影响的湖盆,其湖平面变化主要受局部因素和气候变化影响,如汇水区状况和气候条件引起的入湖流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总体上内陆湖盆又可区分为封闭式的和开放式的两种,开放式湖盆有泄水口,在水位过高时向湖盆外排出,或像洞庭湖、鄱阳湖那样与巨大江河连通,在水量上相互调节,湖平面和湖泊面积在年周期内即可有很大的变化.封闭式的内陆湖盆常因气候因素形成盐类的聚集.大型近海湖盆则常受海平面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特别是在湖区地形低平、有低凹的谷地与海岸相连时.在高海平面期海水可以灌入,从而改变湖水的盐度和其他地球化学性质,并出现与海相生物类似的种群,松辽盆地青山口期和嫩江期日益增多的生物-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存在此种情况的可能性[19].济阳坳陷在沙河街组四段上部曾发现过多种海源生物,如有孔虫、钙质超微、多毛类和某些鱼类(如艾氏鱼和双棱鲱等)[18].由于这些生物化石与典型的海相组合存在着某些差异,如有孔虫一般个体小、种属单调等,因而,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学术上的争论.如果考虑到仅是海水沿通道入湖而非大面积海泛,那么这种差异是合乎逻辑的.总之,大型近海湖盆在特定的演化阶段出现高海平面和通道口时有海水进入湖泊的线索不容忽视,并需要进一步取得古生物、地球化学证据,研究其对生烃环境的影响.此类湖盆对生烃潜力和湖泊593 第5期 李思田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有机质的保存均甚有利,国内外的实例均表明此类湖泊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20,21].1.5 基准面及可容空间变化的复杂性基准面变化直接控制着层序和体系域的交替,形成盆地充填序列中的旋迥性,这对Ⅲ级和Ⅲ级以下的高频层序地层单元的发育更为重要.在海相盆地中海平面即代表了基准面,并可根据相标志直接识别,海平面变化在构造活动较弱的被动边缘和克拉通盆地中被认为是控制层序形成多种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在陆相湖盆,尤其是断陷湖盆条件下,基准面的变化要复杂得多.在湖泊的周围区域,基准面是河流侵蚀的下界面,是与河流梯度相吻合的倾斜面;在湖区则是湖平面.这在大型内陆湖盆,如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古湖盆和大型近海湖盆是适用的.在内陆高原和山区的某些湖泊,由于其封闭性,湖平面与区域基准面并不一致.此外湖泊有无泄水口对其湖平面变化也有很大影响.总之湖平面变化受更多的局部因素影响.构造沉降、湖平面变化和物源补给共同决定着可容空间的变化.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湖盆面积的局限性,物源补给因素的影响比海相盆地要大得多.我国云南昆明盆地和澄江盆地同为新生代断陷湖盆,前者有较大规模河流注入,物源补给充分,形成浅水湖———滇池;后者无重要河流补给物源,形成深水湖泊———抚仙湖[22].因此在进行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研究时不仅要研究沉积区,还需充分注意补给区的地貌及水系特征.Bohacs等[21]根据可容空间被充填的程度将湖泊分成3种类型:过补偿的、均衡补偿的和欠补偿的,并指出了其生烃潜力的差异.2 在深入解剖典型的基础上概括出不同类型陆相盆地的层序构成模式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许多早期概念、应用的模式甚至术语体系均借鉴于海相层序地层的研究.一些明显不适合于陆相地层的名词迄今仍被使用.国外的学者Katz等[23]和我国的许多研究者都已经意识到了按陆相湖盆特点总结相应的概念体系、模式及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我国是陆相盆地众多的国家,迄今所获油气储量绝大部分集中于陆相盆地.正因为如此,我国也是对陆相层序地层投入研究最多的国家,有必要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陆相盆地中概括出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构成模式.勘探中是否有预测功能是对模式的最好的检验.海相与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在基本方法上有共同点,例如:(1)关键性界面的识别和对比,包括作为层序界面的间断及其相应的整合面;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等;(2)划分和对比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层序地层单元是一种旋迥性的交替,不同级别的单元有一定的时限,例如作为基本单元的三级层序在陆相地层中的经验值一般也以1~3M a为宜;(3)建立全凹陷乃至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格架中研究沉积体系和相构成单元的类型和分布,预测储集体和隐蔽圈闭.陆相盆地特别是占主要比例的裂陷类和前陆类等活动构造背景下的盆地的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强烈,古气候又处于地质历史上的显著变化期,沉积层序形成及时空变化均有其独特之处和多样性.在研究方法及最终建立的模式方面均应体现上述特色.在胜利油田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经验①:首先是模式中构造要素与沉积要素的整体性;第二,由于物源补给体系和构造复杂性模式应是三维的;第三,按照不同类型的湖盆,分别进行典型解剖并建立不同的模式.上述3种考虑是相互交织,互为影响的.在断陷湖盆中同沉积断裂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包括对盆地或凹陷演化有控制作用的盆缘断裂和凹陷内部的同沉积断裂.后者在沉降、沉积和古地貌上易形成坡折,即构造坡折带[22].在近年的油气勘探中构造坡折带日益引起油气①李思田,陆永潮,任建业,等.胜利油田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项目“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沉积、构造及含油性”研究报告,1999.勘探家的注意.在断陷湖盆中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坡折带建议称之为断坡带(fault controlled slope-break zone),在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多有发现.林畅松等[24]阐明了沾化凹陷中构造坡折带对储集砂体的控制;李思田等①揭示了东营凹陷近环形分布的断裂系控制的断坡带对沙河街组低位域扇体的控制(图1).另一种类型的坡折起因于挠曲作用,在坳陷类盆地(包括裂后沉降盆地)中,如松辽盆地古龙坳陷边缘及准噶尔盆地等和断陷类盆地中,如南阳盆地都有发现.此类主要由挠曲作用引起的沉积坡折称为坳折带或弯折带(bend break zone).在深水湖盆的条件下,断坡带有较厚的低位域发育并可形成斜坡扇或盆底扇类型的优质储集体.594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图1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近环形断裂系形成的断坡带对沙河街组低位扇群分布的控制Fig.1Near circle faults controlled slope-break zone and their controlling for low stand fans in Shahejie F ormation of Dongy ing depression,Sheng li oil field此类低位域扇体在大陆边缘盆地中虽非常普遍,但在陆相盆地中以往的发现率和研究程度均较低.我国大庆油田及胜利油田勘探的低位体系域扇体均有重大的突破,已成为勘探隐蔽油藏最引人注目的热点.断坡带加低位扇与其他有利成藏条件相匹配能形成隐蔽油藏群.上述已经勘探证实的断陷湖盆中控制隐蔽油藏的主要地质要素必须表现于模式中才有预测意义.图2表现了东营凹陷断裂边缘陡坡带、缓坡带和轴向方向剖面所表现的沙河街组深水湖盆发育期的层序地层构成模式图.上述断陷湖盆3种不同部位的层序构成各有不同的特点.高位域发育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断缘陡坡带以扇三角洲为主;缓坡带以辫状三角洲为主;轴向带则以大型河流三角洲为主.低位域扇体在陡坡带主要发育于第二断阶,并以短轴的水下扇为主,其中盆底扇居多数,扇体成群分布,并受控于断坡带.缓坡带则发育了大型低位域扇体,其规模大、延伸远,根部有水下河道或下切谷,如梁家楼扇体.扇体的分布也受缓坡发育的同沉积断裂控制;轴向进入的三角洲规模大,进积过程中沉积体相互叠加,形成多个四级层序,向深湖延伸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盆底扇,但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普遍存在,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小型隐蔽油藏.以上充分表明不同构造背景下层序构成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同一种模式代表.上述不同部位层序构成特征在许多盆地中具普遍性,每种体系域中各有其预测勘探的目标.在东营凹陷的多年勘探中,高位域储集体多数在勘探构造圈闭时已经发现,低位域储集体更具隐蔽性,因此在现阶段勘探中有更多的机遇.勘探实践证明,低位域储集体,储层物性好,直接被湖扩域泥岩封盖;在断坡带处断裂发育,有良好的油源运输通道,成藏条件优越,是勘探隐蔽油藏的重点.3 高精度地震探测是层序地层研究和隐蔽油藏勘探的最重要基础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地震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层序地层学的前身即地震地层学.尽管钻井资料可以精细划分出层序或旋迥地层的高频单元,但只局限于井点上,在盆地中界面的对比仍以地震资料最为直观和有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首先有赖于地震资料对比和圈闭等时界面.三维地震技术的进步是20世纪90年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技术关键[25].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进展即大西洋两侧被动边缘盆地和墨西哥湾等盆地在深水领域勘探海底扇储集体的巨大成功.在世界近10余年发现的大油田中,此种类型占6个之多.这些成功的勘探实例中,均首先进行高精度三维地震,在此基础上595 第5期 李思田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图2 东营凹陷沙河街三段沉积期的层序构成特征Fig .2Sequence architecture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3rd M ember ,Shahejie Formation ,Dongyingdepression图3 陆相盆地用于隐蔽圈闭预测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框架Fig .3Research framewo rk of sequence stra tigraphy used as prospecting of subtle traps in continental basins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三级及四级层序及体系域,在低位域中识别和标定海底扇体.此种地质和地球物理新技术相结合带来了很高的勘探成功率,在非洲大陆边缘勘探盆底扇储层时成功率高达75%[5].目前在海上和陆上有些地区已做到三维地震大面积连续施工或处理,如墨西哥湾、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为层序地层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在三维地震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殊处理及可视化技术,可以在钻前对层序地层研究预测的储集体精细标定和判别[26].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切片可以精确地显示复杂的沉积体系的构成状况,如三角洲平原上和海底扇表面的曲流水道.应用地球物理测井参数与三维地震数据做约束反演以及直接反映油气的AVO 技术等都成为钻前锁定目标的有力工具.根据与胜利油田对东营凹陷的合作研究以及与河南油田对南阳、泌阳凹陷的合作研究的经验,建议596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将以下工作流程做为系统进行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的研究框架(图3).本论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认识是基于与胜利油田、河南油田、吉林油田等多年合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胜利油田“济阳坳陷沉积、构造及含油性”研究项目密切合作的体会,在此衷心感谢上述石油部门给予的巨大支持和合作.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隐蔽油藏勘探并丰富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奋斗多年的陆相石油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Biddle K T,Wielchow shy C C.Hydro carbo n traps[A].In:M agoon L B,Dow W G,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C].A APG M emoir,1994,60: 219-235.[2]Halbouty M T.The delibera te search for the subtle trap[J].AAPG M emoir,1982,32:351.[3]Rittenhause G.Stratig raphic trap classifica tio n[A].In:King R E,ed.Stratig raphic oil and gas fields-classifica-tion,explo ration methods,and case histo ries[C].AA PGM emoir,1972,16:14-28.[4]Levorsen A I.Geology of petroleum[M].2nd ed.SanFrancisco:Freeman W H and Co,1967.724.[5]Brow n L F Jr,Benson J M,Brink G J,et al.Sequencestratig raphy in Offshore South A frican divergent basin[J].AAPG S tudies in Geology,1995,41:1-184.[6]Van Wagoner J C.Sequence stratig raphy and marine tono nmarine facies architecture of fo reland basin strata[J].AAPG Memoir,1995,64:137-223.[7]Lin C S,Eriksson K,Li S T,et al.Sequence architec-ture,depositio nal sy stems,and controls on development oflacustrine basin fills in part of the Erlian basin,No rtheastChina[J].AA PG Bulletin,2000,85(11):2017-2043.[8]冯有良,李思田,解习农.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及层序地层模式[J].地学前缘,2000,7(3):119-132.F ENG Y L,L I S T,XIE X N.Dy namics of sequencegenera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 raphic model in co ntinental rift subsidence basin[J].Ear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3):119-132.[9]Cross T A.Stratigraphic controls on reservoir attributes inco ntinental strata[J].Ear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4):322-350.[10]李思田.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55. L I S T.Depositio nal systems in energy resources-bearingbasins[M].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Press,1996.255.[11]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1995,2(4):133-136. L I S T,L IN C S,XI E X N,et al.Approaches of nonma-rine sequence stratig raphy—a case study on the M esozoicOrdos basin[J].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5,2(4): 133-136.[12]吴应业,邵文斌.含油气盆地层序解释技术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926. WU Y Y,SHAO W B.Sequence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petroliferous basins[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 ress,2000.926.[13]樊太亮,吕延仓,丁明华.层序地层体制中的陆相储层发育规律[J].地学前缘,2000,7(4):315-321. FAN T L,L Y C,DIN G M H.T he regularity of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 n of reservoirs in sy stems of co ntinentalsequence stratigraphy[J].Ear 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4):315-321.[14]Shanley K W,M cCabe P J.Perspectiv es on the sequencestratig raphy of continental strata[J].A APG Bulletin,1994,78(4):544-568.[15]纪有亮.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式[A].见:顾家裕,邓宏文,朱筱敏,主编.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16. JI Y L.Sequence mo del of lacustrine fault basins[A].In:G U J Y,DENG H W,ZHU X M,eds.Sequencestratig 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etroleum ex plo ratio nand development[C].Beijing:P etroleum I ndustry P ress,1997.9-16.[16]Cloetingh S C.Intraplate stresses:a new tectonic mecha-nism for fluctuations of relative sea level[J].Geology,1986,14:617-620.[17]P eper T,Beekman F,Cloeting h S.Consequences ofthrusting and intraplate stress fluctuatio ns for vertical mo-tions in foreland basins and peripheral areas[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92,111:104-126.[18]帅德福,王秉海.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六)[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518. SHUA I D F,WAN G B H.Petroleum geology of China (V ol.6),Shengli oil field[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 ress,1993.518.[19]高瑞祺,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29. G AO R Q,CAI X Y.The forming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s in Song liao basin[M].Bei-597 第5期 李思田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jing:Petro leum Industry P ress,1997.329.[20]Einsele G.Sedimentary basins-evolution,facies,and sed-iment budget[M].[s.l.]:Springer,2000.792. [21]Bohacs K M,Carroll A R,N eal J E,et ke-basintype,source potential,and hy drocarbon character:an in-tag rated sequence-stratig raphic-g eochemical framework[A].In:Gierlo wski-Ko rdesch E H,K elts K R,eds.L ake basins through space and time[C].AA PG Studiesin Geology,2000,46:3-34.[22]李思田.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集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368. LI S T.A nalysis o f fault basins and coal accumulation reg-ularity[M].Beijing:G eolo 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8.368.[23]K atz B J,Liu X.Summary of the AAPG research sympo-sium on lacustrine basin exploration in China and southeastAsia[J].AA PG Bulletin,1998,82(7):1300-1307.[24]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3):260-265. LIN C S,PAN Y L,XIA O J X,et al.Structural slope-break zone:key concept for stratigraphic seq uence analysisand petroleum prospecting in fault subsidence basins[J].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25(3):260-265.[25]何汉漪.二十一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J].地学前缘,2000,7(3):267-273. HE H Y.T he seismic technology in the21st century[J].Ear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3):267-273. [26]W eimer P,Davis P L.A pplicatio ns of3D seismic data to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 n[J].AAPG Studies in G eolo-gy,1996,42:270.Key Technology of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of Subtle Trapsin Lacustrine Fault Basins:Sequence Stratigraphic Researcheson the Basis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SurveyLI Si-tian1,PAN Yuan-lin2,LU Yong-chao1,REN Jian-ye1,XIE Xi-nong1,WANG Hua1(1.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Basin and M inerals,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 es,Wuhan430074,Chi-na;2.Shengli Oil Field Lim ited Company,China Petroleum&Chemical Corporation, Dongying257000,China)A bstract:Over the past ten years,g reat prog 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ex plo ration of subtle trap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w hose key technology is the high-resolution3D seismic detection and the high-reso-lution3D seismic detection-based sequence stratig raphic research.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 o technologies has been termed by the petroleum and gas industry as the”authoritative technology”.The lacustrine fault basin is the most impo rtant for the gene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east of China.In particular,the structure,paleo-climate and the paleogeog raphical setting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lacustrine basin ty pes and evolution.In addi-tion,the sequence architectural model established to forecast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should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lacustrine fault basin.In the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more im-po rtant discoveries in the subtle traps may be made in such aspects as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isochronous sequence statigraphic framew ork,the compilation of the systems tract exploration map,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the emphasis on the fault controlled slope break and low stand sy stem s tract fans,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ubtle traps with high resolution geophysical technology.Key words:subtle trap;sequence stratig raphy;fault controlled slope break zone;low stand sy stems tract fan.598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
中国东部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与油气勘探
张文 , 王 克亮 , 马 士平. 井 口回压对 抽油井 泵效 影 响 规 律 研 究[ J ] . 科 学技 术工 程, 2 0 0 8 , 8
] n
在我 国东部 断陷 盆地 内 , 各个 二 级构 造单 元 ( 湖 底、 陡坡 、 斜 坡) 都 可 以发 育 由砂 岩 、 砾岩 混杂 堆积 的
果, 作者从 砂 砾岩 体 的类 型 、 沉 积特征 、 控制 因素 、 分
布 模式 、 油 气 成藏 以及 勘 探 识别 技 术等 方 面对 砂砾 岩 扇体 进 行 了总 结 梳 理 , 期望 能 够对 中 国东 部 断陷
对 策分 析 [ J ] . 江汉 石 油学院 学报, 2 0 0 5 , 2 7
( 4 ) : 6 8 8 ~6 7 0 .
本文设计的井 口小型过度泵具有降低提高机采 井产量 , 节约能耗等特点 , 同时使用方便 , 维修简单 , 可从管线上直接拆卸 , 便于管理。
[ 参 考 文 献]
效益 , 具有 广 阔的应 用前 景 。
6 结论
震相标志[ 6 ] , 断陷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了冲积扇、 近
岸水下扇、 扇 三角 洲 、 湖底扇、 滑 塌浊 积 扇等 五类 砂 砾 岩扇 体 [ 2 ] , 奇.抽 油机 井 井 口
的 方法 。
关键词: 砂砾岩 ; 控 制 因素 ; 勘 探技 术 ; 断陷盆地 ; 陡坡 带
中图 分类 号 : P 6 1 8 . 1 3 0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O 0 6 —7 9 8 1 ( 2 O 1 3 ) 0 6 —0 1 3 5 —0 4
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_曹正林
文章编号:1000-2634(2008)03-0045-05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3曹正林1,2,邓毅林1,石兰亭1,张丽萍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海淀100083)摘 要:水下扇岩性油气藏为近年我国中东部断陷湖盆岩性油藏新增储量主要代表类型之一,该类油藏受控于水下扇体的展布范围,具有范围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强等特点。
以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岩性油藏为具体研究实例,探讨该类油藏从控制储量到探明储量勘探过程中,油藏评价研究的思路、方法等主要内容,为该类油藏合理、准确落实储量规模,降低评价勘探风险,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研究表明,对于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其岩性油藏参数变化,对于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饱和度等关键参数,必须采取动态评价的思路,在动态储层预测研究基础上,对各参数进行动态评价。
对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油藏采取上述思路和方法,已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油藏评价;水下扇;岩性油藏;动态评价;储层预测;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1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863/j.issn.1000-2634.2008.03.012引 言随着我国岩性油气藏勘探进程的不断推进,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份额越来越大,发现的岩性油气藏类型也越来越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岩性油藏类型,给油藏评价工作带来挑战。
近年,在中东部的渤海湾盆地[1-3]、南华北盆地、二连盆地[4]、海拉尔盆地,均发现一系列的以水下扇为主体的岩性油藏,成为近年岩性油藏储量增长的重要类型。
以水下扇为主体的岩性油藏,一般呈透镜状展布[5-6],单个油藏面积小,范围窄,属于中小型油藏,油藏纵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给油藏评价造成了很大难度。
对于该类油藏,在从控制储量到探明储量升级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井部署,如何通过科学合理评价提交探明储量,降低评价勘探及储量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砂岩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评价技术研究-摘要(高永进)
砂岩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评价技术研究胜利油田分公司肖焕钦邱桂强高永进贾光华等该课题是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研攻关项目,研究目的是探讨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明确砂岩岩性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建立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
课题基于济阳坳陷丰富的勘探开发资料和研究成果,应用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正演和反演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借助大量实例的统计分析、典型油藏解剖、实验室物理模拟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岩性体含油性开展了定量预测技术研究,取得了六项研究新成果和三项创新性认识。
一、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地区为济阳坳陷中的东营凹陷,东营凹陷构造变动频繁、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和发展历史复杂,是济阳坳陷中岩性油藏最为发育的地区,主要研究层段为沙河街组(沙三段为主),研究对象为砂岩岩性油藏,以邻近和包裹于源岩的孤立岩性体油藏为主。
这些岩性油藏主要涉及到的主要沉积类型有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水下扇等。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岩性油藏或圈闭的解剖和统计研究。
优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具有代表性已钻遇的岩性体(油藏)进行解剖,研究它们的基本地质特点,按照相-势控藏的基本思路,分析这些岩性体中与成藏作用有关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以及这些要素发生作用的地质原因,以数理统计分析为主要方法,确定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其贡献值;2、岩性油藏成藏环境和成藏机理研究。
以烃源岩到岩性体之间的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和统计分析,分析岩性体成藏的主要地质要素及其作用,研究油气充注的物理通道及油水交替和运移的方式和过程,确定岩性体成藏的主要机制及烃源岩质量、储层厚度、埋深、温压条件等关键参数的临界条件;3、岩性油藏含油性评价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
以岩性控藏中的相-势关系为主要途径,利用正反演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岩性体的油气充满度、含油饱和度与地层压力、岩性体储集性质和形态、有机质丰度及演化程度、埋深等地质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确定岩性体含油性预测的主要指标,建立含油性评价的地质模型,以及以岩性体含油性为主要内涵、针对不同岩性圈闭的量化预测技术,并在探井部署和实施的实践中总结工作流程和勘探策略。
湖泊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__省略_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_10油组为例_秦志勇
文章编号:1006-4095(2005)06-0009-04湖泊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以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油组为例秦志勇(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天津300280)摘要:通过岩石学、岩石粒度、沉积构造及沉积背景综合分析,确定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组为水下扇沉积,且主要为扇中到扇缘沉积,发育沟道、沟道间、席状砂、泥石流等沉积微相。
微相平面分布具有扇形结构特征。
在单井微相及微相平面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沙三中水下扇沉积模式。
对水下扇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构造及沉积地形、气候、基准面变化控制了水下扇形成。
关键词:湖泊;水下扇;沉积模式;形成机制;沙三中;濮城油田中图分类号:TE111.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东濮凹陷是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最西南端的一个新生代断陷沉积凹陷。
沙三时期(ES3),在东部边界大断层兰聊断裂的控制下,凹陷稳定下沉,水体变深,形成深水环境的沉积。
由于研究程度低,开采时间不长,对其沉积环境是属于扇三角洲还是水下扇一直存在争论。
通过对本段地层取心井的系统观察,结合区域沉积背景,认为沙三中6-10油组为水下扇沉积,总结了其沉积特征及形成因素,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及开发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1,2]。
2 湖泊水下扇识别标志通过对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组8口取心井岩石学、岩石粒度、沉积构造分析,结合区域沉积背景,表明沙三中6-10油组沉积与扇三角洲及湖底扇沉积有明显区别,属于水下扇沉积。
2.1 岩石学特征研究区以细砂岩、粉砂岩沉积为主,中、粗砂岩、砾岩极其少见,砂岩单层厚度小,底部冲刷现象不明显;多为多个正韵律的沉积序列,单个序列顶部大都有厚度不一的泥岩层,泥岩多为深灰色,表明其沉积时粗粒沉积物供应不足,沉积时水体较深,水动力较弱。
在岩心中还观察到泥流及泥石流沉积,此外,在远离湖岸的深灰色厚层泥岩中发育有薄层的重力流沉积。
这种沉积在正常三角洲沉积中不发育。
岩石样品的分析表明,砂岩中碎屑成分含量60%~90%,平均为80%,填隙物含量8%~40%,平均为20%。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摘要: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
为了解有利相带的分布,并用于指导开发井部署。
通过综合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沉积微相进行的研究表明:该亚段具有湖泊扩张、水体加深的沉积演化特征,属于断陷湖盆陡坡扇三角洲相沉积。
在岩石相和测井相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种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泥5种微相类型。
关键词:扇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模式1 区域地质背景与沉积旋回划分埕海二区所在的位于位于埕宁隆起向歧口凹陷过渡的斜坡部位,北邻歧口凹陷,南靠赵东开发区,西侧以张北断层为界,与张北油田相邻,东侧为张东东联合开发区,勘探面积。
埕海二区位于张北断层的上升盘,是在前第三系基岩潜山背景上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背斜构造。
主要生产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沙二、沙三段储层。
本文研究层位为沙三下油层组。
沙三下油层组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
埋深为2 818~3575m。
前人研究认为,研究区沙三下储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
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尤为发育。
本文在综合分析地质、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将沙三下油层组分为3个油层和12个小层。
2 岩性特征与沉积微相研究研究区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砂体连片分布。
通过结合单井测井数据和平面地震屙陛,对砂体展布特征进行综合预测。
2.1岩性特征钻井揭示,沙三段沉积以水进正旋回层序为主,粗碎屑岩多分布于剖面的下部,其间夹大段深水暗色泥岩,反映较深的湖水环境。
沙三段下部储层岩性为砂砾岩、细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砾石粒径2~30mm,一般4~6mm,砾石约占30%;含砾不等粒砂岩砾石粒径1~70mm,砾石占15%~20%;以石英砾为主,次为长石砾,少量燧石砾;排列杂乱无序,分选中等~差,泥质胶结,较致密。
砂岩厚度大、粒级粗,砂泥比高。
不同类型浊积砂体判识特征及成因模式
不同类型浊积砂体判识特征及成因模式郑德顺;李野【摘要】对浊流沉积与浊积砂体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通过分析前人的多种浊积砂体分类方案,认为吴崇筠的方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通过修改吴崇筠的方案,结合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岸影响浊积体发育的各种条件,最终将浊积砂体分为近岸水下扇、远岸浊积扇、前缘滑塌扇和深水透镜状浊积体4种类型.主要以滨县凸起东、南坡沙三段浊积体为例,阐述了陆相湖盆不同类型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总结了其判识特征、分布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成因模式.%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dvancement research of turbidity current deposit and turbidity sand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particular analysis of existing classifications,this paper adopts Wu Chong-jun's proposal that shows practicality and advantage.By amending Wu Chong-jun's proposal and combining all kinds of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the spread of sand bodies in Binxian uplift,it is reasonable to classify turbidity sand into four types,which ar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infralittoral turbidity fan,deep-water delta-front slump turbidity fan and lenticular turbidity sandbody.Taking Binxian uplift as an example,both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ge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urbidity sand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re studied and recognition methods,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turbidity sand are summarized.Sedimentary genetic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7页(P54-60)【关键词】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地球物理特征;成因模式【作者】郑德顺;李野【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0 引言浊流理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人们打破了原先固有的思维模式,丰富了沉积学的研究范围.直到如今,浊积岩依然是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浊积砂体与油气关系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人们相继发现了众多的隐蔽性油气藏,丰富了中国陆相油气理论.但是浊积砂体规模小、分布规律性差,因此相对难找,这就需要对浊积砂体进行类型划分、识别特征总结以及建立相应的成因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浊流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50年代初期Kuenue和Migliorini 2人发表“Turbidity currents as a cause of graded bedding”一文,认为浊流可以在深海形成砂质沉积,标志着浊流理论的正式建立[1].进入20世纪60年代,Kuenue的学生Bouma通过对阿尔卑斯山脉始新世-渐新世安诺砂岩的研究后发表“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graphic approa 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研究成查,并提出有深远影响的Bouma序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Lowe与Shanmugam详细研究了浊流与重力流的区别与联系,对浊流与浊积岩进行了重新定义.我国对于浊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期的研究目标集中于海相盆地,随着理论的发展,在各地特别是东部各大油田的陆相湖盆内也发现了规模不小的浊积岩性砂体.国内对浊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源、层序以及生储盖组合等方面[2-3],对于湖盆浊积砂体的判识特征,特别是沉积与地球物理特征未见有很好的总结,湖盆浊积砂体成因模式也未有效建立.1 浊积岩的类型划分前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浊积岩的划分方案,如吴崇筠等由浊积砂体在湖盆中的位置和形态的不同,将湖盆浊积砂体分为近岸浊积扇、供给水道-远岸浊积扇、断槽浊积岩体、水下隆起浊积岩体、水下冲积扇前浊积扇、三角洲前浊积透镜体等6个类型[4];刘宪斌、万晓樵等根据湖相浊流的形成机制将湖底扇分为水道型湖底扇和透镜状湖底扇[5];邓宏文等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为滑塌浊积岩和坡移浊积扇2类[6];李丕龙以沉积学标志为基础,将陆相断陷湖盆浊流沉积体系划分为陡坡近岸浊积扇、缓坡远岸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3类[7];赵澄林等按照沟道发育与否将其分为发育沟道的浊积扇和不发育沟道的浊积扇;丁桔红根据发育位置的坡度及形态等特征,将湖盆浊积砂体类型归纳为3种:陡坡水道型浊积扇、缓坡水道型浊积扇、无水道滑塌浊积岩[8].综合前人的成果,并主要以吴崇筠的分类方案为基础,根据浊积砂体所处的位置、岩性分布、外部形态以及成因等因素,结合滨县凸起的具体情况,将浊积砂体分为近岸水下扇、远岸浊积扇、前缘滑塌浊积扇和深水透镜状浊积体4种类型来说明其判识特征和成因模式.2 浊积砂体判识特征2.1 沉积特征浊积砂体通常发育于海盆或湖盆的深水或者较深水区域,位于浪基面以下.滨县凸起南部浊积体类型丰富,具有较典型的浊积岩特征,可以代表湖相浊积岩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下文主要以滨南地区发育的浊积岩为例阐述其沉积特征.2.1.1 近岸水下扇近岸水下扇兼有三角洲沉积与浊流沉积的双重特点,本文根据砂体特征、成因以及分布等因素将其归于浊流沉积范畴.近岸水下扇通常位于断陷湖盆陡坡带,陆上入湖流体带有大量砂泥砾质陆源碎屑物,从陡坡下来强烈冲击湖盆,形成近岸水下扇.浊积主水道主要发育于内扇,长度较短,规模较小,但是往往可以形成陡深的下切谷.从扇根的砾质、含砾粗砂碎屑岩向外扇逐渐过渡为砂岩、粉砂岩或者砂泥互层,Bouma序列的D与E段虽可见到,但是分布较局限.最为特征的是扇中的叠合砂岩,是浊积砂体中含油气最丰富、勘探也较容易的类型;内扇亚相位于扇体靠近物源一端,岩性粗,分选性极差,常为砾、砂混杂,有效地反映出了快速堆积的特点;外扇亚相位于水下扇的最前端,岩石粒度更小,以粉砂或砂泥互层为主,可见小型波状层理.2.1.2 远岸浊积扇远岸浊积扇通常位于盆地缓坡一侧的坡折带以下,湖盆的坡度较缓,岸上浊流携带的大量泥沙通过浊积水道被搬运到湖中,当遇到前端遮挡物或者随着水动力的减弱而沉积下来.远岸浊积扇的特征是浊积水道非常发育,下切深并且展布广.不论是何种因素形成的河道,位于近岸处的往往陡而且深,向湖中心方向扩展成一系列辫状水下河道.远岸浊积扇的规模一般较大,也可进一步分为内扇-扇中-扇缘3个亚相.内扇由一条或几条深切水道与河道间组成,见鲍玛序列AB、BC段等组合,为经典浊积岩;中扇发育典型的辫状水道叠合砂砾岩,单一层序由砾岩-砂砾岩-砂岩的正粒序组成,主要以砂质浊流沉积为主;外扇为薄层粉细砂岩和深色泥岩的互层.2.1.3 前缘滑塌浊积扇此类砂体位于近岸三角洲、冲积扇、扇三角洲之前,随着陆源碎屑物质的不断涌入,近岸砂体规模的不断增大,若是具有了形成滑塌所需的条件和触发机制,便会在近岸大型砂体前方迅速堆积并下滑,形成前缘滑塌型浊积体.此类砂体的规模一般不太大,但是由于受到近岸三角洲、扇三角洲等的影响,内部出现小规模的水道,这也是与深水-半深水透镜体的最重要区别.砂体岩性以粉砂质、泥质为主,可发育一些小型的递变层理和底面构造.2.1.4 深水透镜状浊积岩深水透镜体可以形成于各类砂体前方,其形成机制与前缘滑塌水道型浊积体类似,但是规模却小得多,内部无水道分布,面积通常在1 km2以下,以透镜状产出.根据韦东晓等[8]研究,从内向外看,内缘和外缘规模很小,主要为泥质和砂质的细粒沉积,而核部为整个浊积体的主要部位,以孔渗性较好的砂质和粉砂质沉积为主.综合以上研究,根据4类浊积砂体各个相带的岩性以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再结合凸起南部典型井位的岩芯情况,可总结不同种类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见表1.表1 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总结Tab.1 Summarization of turbidity sand body'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2.2 地球物理特征在对陆相湖盆浊积砂体的研究中,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于各种浊积砂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却没有进行详细总结.因而需要了解详细的砂体地球物理特征,才能有效地解决浊积砂体规模小、横向相变快等问题[9].滨县凸起东、南部沙三段浊积岩广泛发育,易形成岩性油气藏[10].因此下文以滨县凸起东、南坡典型剖面为例,详细阐述各类砂体在地震剖面和SP,GR测井曲线上的特征.2.2.1 近岸水下扇近岸水下扇总体显示出楔状进积的特征,扇根处以杂乱反射为主,也会出现无反射状态.扇中亚相的反射结构以中强振幅的亚平行较连续反射为主.扇缘亚相地震反射特征为高频的中-低振幅连续平行或者以波状反射为主.如图1所示,Shan117井下部杂乱型前积反射,测井曲线上表现出微幅齿形与似箱状特征;Bin659井可见地震剖面上呈现较连续的“S”形前积反射特征,测井曲线表现钟形-漏斗形特征;Bin661井地震剖面呈现较平行、较连续的反射特征,测井曲线为低振幅、微齿化特征.2.2.2 远岸浊积扇由于远岸浊积扇与近岸水下扇发育地点的构造条件差异巨大,造就了两者的不同特点,最显著的就是扇根主水道的规模,在滨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Bin681井位于凸起南端,沙三段沉积为典型的主水道特征,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如图2所示.2.2.3 前缘滑塌扇前缘滑塌型浊积体单体规模较小,厚度很少超过20 m,横向展布也不大,因而在地震剖面上此类砂体表现不甚明显,由于同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见两侧略微向下陷的小型丘状体,一般连续性较好,中部同相轴较明显,两端反射逐渐减弱,其上发育的小型水道基本不可见.图3中Bin669井的地震剖面上可以清楚看到多期砂体叠合特征.2.2.4 深水透镜体深水透镜体通常形成于远离物源的砂体前方,在大型扇体前缘多成群分布,但由于其规模很小,在地震剖面上较难识别.在半深湖-深湖区域,深水透镜体往往呈较小的透镜状、两侧下凹的丘状反射形态出现,连续性差,夹于上下连续性好的细粒深湖砂泥质强反射地层中,图4中所示为Bin668井下典型透镜体特征,对应的电阻率曲线表现出低幅齿形.综合以上地震反射与测井曲线特征,可以看到浊积砂体的各项特征在地震以及测井上都能够得到很好地反映,其地震与测井曲线特征如表2与表3所示.3 浊积砂体控制因素3.1 充沛的物源供给充沛的物源供给是产生浊流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浊积岩的必要条件.岸上大量的碎屑物质、火山喷发物质等随着入湖河流大量倾泄,为各类浊积岩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表2 不同类型浊积砂体地震反射特征Tab.2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kind of turbitidy sand砂体类型亚相外形内部结构地震相类型振幅连续性近岸水下扇扇根楔状杂乱、无反射楔状相、前积相低差扇中楔状、披覆状亚平行、较连续平行、亚平行席状相中较好扇缘薄板状、低楔状波状或平行连续前积地震相中-低较好远岸浊积扇扇根楔状杂乱楔状相、杂乱前积相低差扇中平行席状上下呈很好的平行接触平行、亚平行席状相中-高很好扇缘低角度楔状平行、亚平行平行、亚平行前积地震相中好滑塌透镜体丘状、透镜状短轴状,向两端尖灭透镜状、丘状相中-低差表3 不同类型浊积砂体的测井曲线特征Tab.3 The 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log curves of different turbidity sand body砂体类型亚相外形内部结构地震相类型振幅连续性近岸水下扇扇根低幅齿形下倾平行扇中辫状水道中-高幅箱-钟形齿化-微齿下倾、水平、平行前缘中幅漏斗形微齿-光滑上倾、水平、平行扇缘低幅漏斗-反向齿形微齿-光滑平行、水平远岸浊积扇扇根低幅齿形齿化平行、下倾扇中中幅箱-钟形齿化-微齿平行、水平、上倾扇缘中-低幅漏斗-齿形微齿平行、上倾滑塌透镜体核部中-高幅箱-钟形微齿下倾、水平、平行内缘中-高幅箱-钟形微齿-光滑平行、下倾整个东营凹陷沙三期三角洲是物源丰富的河控三角洲,大量的陆源物质堆积在活跃的三角洲前缘区,并不断向前进积[11],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的不断滑塌,便使得浊积体的规模不断增加.3.2 足够的水深和水动力条件浊积砂体的成岩作用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而足够的湖水深度是保证其稳定性的必要条件,但水深也是相对的,与河湖水体密度有直接关系.但是不论湖水的相对深浅,其浊流沉积深度必须要在风暴浪基面以下才能保证稳定.湖泊的水动力条件也影响着浊积砂体的增长速度,距离入湖河口或者水下供给水道较近的砂体,由于水动力条件较强,其推进速度相对较快,展布规模相对较大,三角洲等砂体前缘产生滑塌的概率也较大.3.3 地形坡度角与密度差湖泊的地形坡度角有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影响水动力条件,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触发机制.较大的坡度角会增加流体动力,也会促使前缘堆积物的加快下滑.地形坡度角与密度差是一对具有相对补偿作用的因素,低坡度角与高密度差和高坡度角与低密度差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3.4 构造活动构造运动对湖盆浊积砂体的分布和发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断层的发育控制物源通道和湖底地形,此外,断层下降盘处可形成断槽,沉积物在此可形成特殊类型的浊积扇体.总之,湖盆浊积砂体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主导因素通常是构造运动.因此,在研究浊积岩的成因和发育时,要对沉积条件、区域演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特别要突出构造活动的影响.4 浊积砂体成因模式前文所述4种类型浊积砂体的成因与控制因素各有不同,滨县凸起南部沙三段浊积砂体物源为滨县凸起,良好的物源条件为浊积扇体的发育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构造运动使得扇体前缘不断发生滑塌,各类型浊积砂体发育良好,其沉积模式如图5所示.5 结论(1)滨南地区沙三期浊积岩大量发育且类型丰富,沉积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显著,可以代表陆相湖盆浊积砂岩所具有的特征.(2)通过研究前人对于浊积砂岩的分类方案,再结合滨县凸起南坡的实际情况,认为将浊积砂体分为近岸水下扇、远岸浊积扇、近岸滑塌水道型浊积体、深水透镜状浊积岩4种类型较合适.(3)此4种类型的浊积砂岩都可再细分为不同的亚相,各亚相的沉积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在地震剖面和测井曲线上显示出很好的识别标志.(4)控制滨南地区浊积岩发育的因素有物源条件、水动力强弱、湖盆地形以及构造因素等,但主要是构造因素,最明显的是断层对于近岸水下扇发育的控制.参考文献:[1] 饶孟余,钟建华,赵志根,等.浊流沉积研究综述和展望[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15(2):156-161.[2] 孟庆任.陕西紫阳芭蕉口志留纪浊积岩的研究[J].沉积学报,1991,9(1):35-43.[3] 雷怀玉,邹伟宏,王连军,等.岔西地区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1999,17(1):89-94.[4] 吴崇筠.湖盆砂体类型[J].沉积学报,1986,4(4):1-26.[5] 刘宪斌,万晓樵,林金逞,等.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J].地球学报,2003,24(1):61-66.[6] 邓宏文,方勇,王红亮,等.东营三角洲高频层序特征与岩性圈闭分布[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17(3):160-163.[7] 李丕龙.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体系与油气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8-69.[8] 丁桔红.湖盆浊积砂体及类型研究[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7(3):6-11.[9] 毕义泉.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J].石油大学学报,2002,26(4):12-15.[10] 韦东晓,田景春.湖相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5):15-17.[11] 马德波,李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区延长组浊积砂体的地震识别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4):73-76.[12] 林松辉.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地震反射特征——以东营凹陷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4):55-57.[13] 王金锋,韩文功,于建国,等.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03,24(6):24-29.。
陆相断陷湖盆优质烃源岩测井识别方法及成藏贡献——以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为例
有机 质(干 酪根 )具有特殊 的物理性质 ,烃 源岩 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岩石 的独特 的测井响应特征(图 1)。测井 曲线所反映的岩石物理性 质的变化特征 ,可概括为 3种表现形式 :在富含有机质 的岩层 中,①在正常压力的地质剖面中,反映泥岩压实 程度和成岩状况的声波时差随其埋藏深度 的增加而减 小 ,但 当地层 中含有机质时 ,会促使烃源岩 的声波时差 大于岩石骨架声波时差 ,从而造成地层声波时差增加 ; ②在饱含水 的泥页岩 中 ,不含有机质 的电阻率与实测 电阻率大致相当,而在富含有机质的岩层中,受分散于 岩石骨架之中的干酪根影响 ,地层电阻率会增大 ,特别 是 当烃源岩趋于成熟 时 ,生成的大量有机质包括 油气 的导 电性 较差 ,造 成 泥 页岩 的 电阻率 明显增 大 ;当砂 泥 岩含有干酪根或油气时 ,电阻率会高于不含有机质 的 同样岩性 的地层电阻率 ;③ 烃源岩沉积时多为低能的 静水环境 ,会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 ,烃源岩 中的放 射性 会 高于 其他 非烃 源岩 。 3 研究 算公式为 :
1I
.一I ●■ 油 . 水
:●ji
■
成熟烃源岩 TOC=2.3961xlgR+0.0509xAt一14.2628 式中:了’0( 一 计算 的有机碳含量 ,%;
高孔隙储集层
R—— 基 线对应 的 电阻率 ,Q·m; △卜 基线对应的传播时间,l上s/m。
地球化学数据 ,△1g尺法适用于该地 区。在计算单井连
续
的
丁。C曲线
的
基础
上
,结
合本 4 4
地
区优 质烃 源 岩判 ^ 3 一^2 =vD 2 上 球1 1 0
别
标 准就 可 以有 效地识 别优 质 烃源岩 。 5 O 5 O 5 O 5 O O
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
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曹正林;邓毅林;石兰亭;张丽萍【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30)003【摘要】水下扇岩性油气藏为近年我国中东部断陷湖盆岩性油藏新增储量主要代表类型之一,该类油藏受控于水下扇体的展布范围,具有范围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强等特点.以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岩性油藏为具体研究实例,探讨该类油藏从控制储量到探明储量勘探过程中,油藏评价研究的思路、方法等主要内容,为该类油藏合理、准确落实储量规模,降低评价勘探风险,提出了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其岩性油藏参数变化,对于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饱和度等【总页数】5页(P45-49)【作者】曹正林;邓毅林;石兰亭;张丽萍【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陆相断陷湖盆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海—塔盆地塔南凹陷为例[J], 张祥国2.中国东部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与油气勘探 [J], 王升兰;刘晖3.断陷湖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底扇的识别特征 [J], 庞军刚;杨友运;蒲秀刚4.断陷湖盆水下扇沉积特征:以南大港断层下降盘典型断块为例 [J], 刘圣;李胜利;程涛;周新茂;曹睿;章巧;巩强5.断陷湖盆湖底扇砂岩体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J], 宋明水;茆书巍;林会喜;郝雪峰;巩建强;张鹏飞;邱贻博;王园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陷湖盆缓坡带岩性地层油藏模式及勘探实践——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和蠡县斜坡为例
陶组 、 东营组 和沙一 段 3 层系 , 交 了整装储 量 , 个 上 建
一
下亚 段岩 性油藏 和雁9 井沙 二段地 层不整合油藏 , 整
厚、产量 高的特 点 , 优质储量 区。对 6 为 个区块 ,在馆 体 储量规模 达到千 万吨 。 成 了 86×14的生产能 力 , . 0t 实现 了冀 中坳 陷斜坡 带外 带岩 性地层油藏 规模储量 的突破性 发现 。
பைடு நூலகம்
段、 沙二段和沙三段三角洲沉积体系环绕潜山分布 , 关 键; 高分 辨率 三维地震 、 精细地 质综合研 究 、 精细砂
受多级坡折控制 ,在雁翎潜 山围斜部位形成大面积的 体微相研究 、精细圈闭落实评价是勘探成功的保证 。 地 层超剥带 ,砂体 向上倾部位 形成 了地 层超覆 、剥蚀 、 ( )斜坡带外带岩性地层油藏沿油源断层呈带状 4 砂岩 上倾尖灭 ,是 岩性地 层 圈闭发 育区【。 l 分布, 构造局部高点控制油气富集, 砂体规模控制油藏
部署、 分批实施 , 先后钻探 6 井均获成功 , 口 第一批上 抗压 实作用 强 ,形成 局部 背斜形 态 ;侧 翼抗压 实作用 钻苏 7 x井 、苏 7 井 、苏 7 井 3I井 均获高 产油 气 弱 , 0 l 3 1 : 形成 向斜形态【。 鼻状构造 的轴部砂 体增厚 ,向 1 在 流 。其 中苏 7x井 发现 7m 的 厚油层 , 油获 日产 油 翼部砂 体变薄 、 灭 , 0 2 试 尖 形成 了岩性及 构造~岩性 多种类 6 .7 78m 的高产;苏 7 井油层厚 1 .m,东营组获 日 型的 圈闭。西柳 1 沙 二段 、沙三 段油藏 , 1 88 0 以及淀 2 沙 O 产油 2 .8 ;苏 7 井钻遇 9m 的厚油 层 , 油获 日 二段油藏 均属此 类 。 44m 3 4 试 产气 (. ~73 82 .)×14 0 的高产气流。 3 m 这 口井的成 通过 预探 、 老井 复查和低 阻油层重新 认识 , 岩性地 功, 深化 了油藏认识 , 坚定 了勘探信 心 。 二批又甩开 层油藏勘探取得新进展。 第 一是西柳 1一高4 井区, 0 3 滚 预 探苏 7 4井 、苏 7 5井 、苏 7 6井再获工业 油流 ,实现 动评价 钻井 5 5口井 , 发现 了沙一 下亚段 、 沙二 上亚段 、 了勘 探的新 突破 。 沙二下亚 段和沙三 段4 套含油 层系 、 多个构造一岩性 油 六是精细油藏评价 , 发现规模储量。 油藏评价早期 藏 , 实现了西柳1井区和高4 井区两个油藏不同层系、 0 3 介入 ,部署评价 井 l 5口,已钻的苏 5-3 5 x井发 现油 气 不 同油层 叠合连片 , 新建产 能近 1 0×14; 0t二是雁 6 - 0 层 5 .m,苏 7-1 06 3 x井油 层厚 4 .m。 钻探证实 , 24 本 6 井 区 , 3 发现雁 6 井沙 二段地 层超 覆油藏 、高 5 井 沙 0 9
《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评价》记录
《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评价》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 (7)2.1 湖盆构造特征 (8)2.1.1 构造单元划分 (10)2.1.2 断陷带划分 (11)2.1.3 断层特征分析 (12)2.2 泥页岩沉积特征 (14)2.2.1 有机质丰度分析 (15)2.2.2 热解特性研究 (16)2.2.3 沉积环境探讨 (17)2.3 油藏特征 (19)2.3.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0)2.3.2 储量计算与评价 (21)三、储层有效性评价 (23)3.1 储层物性评价 (24)3.1.1 孔隙度评价 (25)3.1.2 渗透率评价 (26)3.1.3 饱和度评价 (27)3.2 储层敏感性评价 (29)3.2.1 水敏性评价 (30)3.2.2 盐敏性评价 (31)3.2.3 地层水敏感性评价 (32)3.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 (34)3.3.1 孔隙类型及组合特征 (35)3.3.2 孔隙结构演化特征 (36)四、结论与建议 (37)4.1 结论总结 (38)4.2 建议与展望 (39)一、内容概述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背景:介绍了陆相断陷湖盆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等,为后续分析泥页岩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泥页岩油藏的地质特征:详细描述了泥页岩油藏的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包括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
重点探讨了泥页岩作为油藏的主要储油岩类的特性和优势。
储层有效性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阐述了储层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对储层物性、含油性、产能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储层的有效性。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的实际情况,包括其地质特征、储层特征以及开发潜力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际参考。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非常规油藏。
为了更好地评价该储层的储集性能和开发潜力,本研究综合运用测井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首先,通过综合分析岩性、储层特征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确定了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主要测井响应特征。
在此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储层分析的关键曲线。
通过对比同类型油藏的先进经验,确定了储层分析的标准。
其次,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测井方法,包括自然伽玛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电阻率测井等,针对不同测井曲线的特征进行了综合解释。
通过综合解释,分析了储层的岩性、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等重要参数。
通过对比不同井段的测井曲线,得出了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储集性能差异。
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数据的储层评价方法。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储层的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以及渗透率等因素,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储层进行了定量评价。
通过与实际产能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测井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开
发潜力进行了评估。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测井;综合评价方法。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岩性油藏识别技术及效果
摘要: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为典型的内陆盐湖沉积,油气资源丰富,是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该区
纵向上岩性组合复杂,横向砂体变化快,砂岩储层与非储层的波阻抗值相近,应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叠后波
阻抗反演等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储层。 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提出了以储层预测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叠前同步密度反演中的横波速度估算、叠
为了满足岩性油藏勘探中识别薄砂体的需求, 需要对地震资料进行针对性的目标处理。 通过叠前 偏移精细处理,得到高信噪比、高保真度和高分辨 率的地震资 料 ,并 确 保 叠 前 道 集 拉 平 ,CRP 道 集 具 有较高品质。 因此,针对性地采用了层析静校正、地 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叠前保真去噪、反 Q 处理、地 表一致性反褶积及叠前处理等技术,对蚌湖向斜周 缘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得到了较高品质的 地震资料及 CRP 道集,为下步岩性圈闭的识别奠定 了基础。 1. 2 地震沉积微相研究
区古田二路汇丰企业总部 5 栋 A 座物探研究院。 E-mail:zhangss.jhyt@。
2014 年
张水山等: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岩性油藏识别技术及效果
87
60 Hz,这是该区首块针对岩性油藏勘探采集和处理 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蚌湖向斜是潜江凹陷主要的生油洼陷,自下而 上沉积了白垩系渔洋组,古近系沙市组、新沟嘴组、 荆沙组、潜江组和荆河镇组,新近系广华寺组以及 第四系平原组等地层。 潜江组为该区主要的含油层 系 ,具 有 明 显 的 多 韵 律 和 复 韵 律 地 层 结 构 [1], 陆 源 碎 屑机械沉积和盐湖化学沉积显著交替,自下而上可 划分为潜四段、潜三段、潜二段及潜一段 4 个层段。 其中潜三段和潜四段暗色泥质烃源岩以蚌湖向斜 为 中 心 呈 环 带 状 分 布 , 均 已 达 到 成 熟—高 成 熟 阶 段,且厚度大, 类型好,石油转化率高,构成该区主 要的烃源层。 蚌湖向斜周缘岩性油藏类型为小型砂 岩上倾尖灭型和滩坝型岩性油藏,主要分布于潜三 段 3 油 组 (E q33)、 潜 三 段 4 油 组 (E q34) 和 潜 四 段 0 中 油 组 (E q40 z)等 油 气 运 聚 组 合 中 。 由 于 沉 积 了 巨 厚的湖相盐韵律层,盐岩的塑性流动和上拱,使箕 状断陷古地貌进一步复杂化 , [2-3] 从而增加了该区储 层预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受江 汉盐湖盆地特殊地质条件的制约,岩性种类多(砂 岩 、泥 岩 及 油 浸 泥 岩 ), 各 岩 性 速 度 、 密 度 及 波 阻 抗 关系复杂,砂、泥岩层速度重叠严重,波阻抗部分重 叠,且泥膏岩的发育使得储层预测难度变得更大; ②岩性组合关系复杂,单纯依靠地震属性特征寻找 有利储层存在较大的多解性;③纵波阻抗很难区分 岩性,纵横波速度比和横波阻抗也不能有效地识别 储层。 通过一系列岩石物性交会(图 1)发现,叠前弹 性参数中的密度可以有效识别储层,因此有必要开 展叠前密度反演。
分形方法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石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分形方法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石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第一,分形方法在金湖凹陷石油资源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显著提升苏北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效率和效益。
金湖凹陷的石油资源评价采用分形方法,可以更好地识别油藏的分布规律,更加准确地估算出油气藏的规模和质量,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挖掘苏北盆地的石油资源。
第二,分形方法在金湖凹陷油藏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提高苏北盆地油藏的开发精度。
分形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油藏三维构造和岩性特征,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油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有效地提高石油资源开发的精确性,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最后,分形方法在金湖凹陷石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提高苏北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质量。
分形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握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帮助更精准地控制石油开发计划,从而有效提高石油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分形方法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石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能有效提高金湖凹陷石油资源的开发效率和质量,促进苏北盆地石油资源的持续发展。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砂岩油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油藏类型。
由于砂岩的渗透性较好,常常可以通过注水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
然而,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评价并不简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下面我将分析几种常用的方法来评价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首先,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是生产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可以了解到油井的产量、注水量和压力等信息。
对注水期间和注水前后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初步判断注水开发效果的好坏。
如果注水后的产量有所增加,且注水量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说明注水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注水前后的沉积学特征分析也是一种评价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方法。
砂岩油藏的沉积学特征对其含油性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注水前后的沉积学特征,如砂岩粒度、孔隙度、渗透性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注水对油藏的改造程度。
如果注水后的砂岩粒度变小、孔隙度增加,且渗透性有所改善,说明注水开发效果较好。
此外,地震方法也可以用来评价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地震方法可以通过观测油藏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等信息,来反映油藏的物性变化。
注水后,地震方法可以用来观测油藏地层的密度、速度等物性变化,从而评价注水开发效果的好坏。
如果注水后的地震数据显示出明显的物性改变,如地层的速度减小、反射强度增加,说明注水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最后,数值模拟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建立砂岩油藏的数学模型,模拟注水过程中油水流体的运移规律,从而预测和评估注水开发效果。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比如注水量、注水压力等,可以优化注水方案,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总之,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生产数据分析、沉积学特征分析、地震方法和数值模拟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注水开发效果的初步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吨 。其 白垩 系 巴彦花群 腾格 尔组腾 一下 段沉 积 了一
系列 以重力 流作用 为 主 的水 下 扇 ( 底 扇 ) 组成 了 湖 , 水 下扇 群 , 中多 个扇体 后期 成藏 , 其 形成 了 比较典型 的水 下 扇岩性 油 藏群 。 木 日格构 造 由太 2 井 、 4 1 太 3井 、 5 、 1 太 3井 太 7
藏 面积小 , 围窄 , 于 中小 型 油 藏 , 藏 纵 横 向变 范 属 油 化快 , 均质性 强 , 非 给油藏评 价造 成 了很大 难度 。对
于该类 油 藏 , 在从 控 制 储量 到 探 明储 量 升 级 的过 程
扇 。但 由于水下 扇 面积小 、 向变化快 , 间展布 范 横 空
Vo _ No. l3O 3
J n 2 0 u. 08
文章编号 : 00— 6 4 2 0 ) 3— 0 5— 5 10 23 (0 8 0 04 0
断 陷湖 盆 水 下 扇 岩 性 油藏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曹 正 林 , 毅林 石 兰 亭 张 丽萍 邓 , ,
( . 国石 油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西 北分 院 , 肃 兰 州 7 02 2 中 国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博 士 后 流 动站 , 京 海 淀 10 8 ) 1中 甘 30 0;. 北 003
围不 清 , 时几 十 米厚 的油 层 向外 推 1 m 就 消失 , 有 k 如太 5 3井 油层 厚度 3 . , 与之相 隔 1 m 左右 4 6i 但 n k 的太 5 — 井 、 5 — 3 1 太 3 3井 油 层厚 度 为 0 。油 层 的快 速 变化 给评 价井 部署 增 加 了 难度 和风 险 , 同时也 为 油 藏评 价研究 、 量升级 造成 了 困难 。 储
关 键 词 :油藏 评 价 ; 下扇 ; 性 油 藏 ; 态评 价 ; 层 预 测 ; 连 盆 地 水 岩 动 储 二
中图分类号 : E2 . T 111
文献标识码 : A
D I 03 6 /. s.00—2 3 .0 8 0 . 1 O :1 .83 ji n 10 s 6 4 20 、3 02
价 思路 、 方法及 主要 内容 。
2 水 下 扇 岩 性 油藏 特 点 及 评 价 思 路 与
对 策
二连 盆地 木 日格 构造 的水 下 扇 岩性 油 藏 , 般 一 具有 如下地 质 特点 和油藏 特征 : 1 ( )油藏 面积小 , 受
1 木 日格 水 下扇 岩 性 油 藏 概 况
26 4万 t 占整 个 乌里 亚 斯 太 凹 陷南 洼 槽 上报 控 制 4 , 储量 的 5 % 。在水 下扇 岩性 油 藏 中 , 的水 下扇 体 8 有 全部 含油 , 太 4 如 3井 ( 2 4i 3 . n油层/ 3 0m砂 砾 岩 3 .
层 )太 5 、 3井 (4 6m 油 层/ 5 0i 3 . 3 . n砂砾 岩 层 ) 水下
渤海湾 盆地 j南 华北 盆 地 、 连 盆 地 ]海 拉 尔 、 二 、
盆地 , 发现一 系列 的以水 下 扇为主 体 的岩性 油藏 , 均 成 为近年 岩性 油藏储 量增 长 的重要类 型 。 以水 下扇 为主体 的岩性 油藏 , 一般呈 透镜状 展 布 ]单 个 油 ,
井等 水下 扇群组 成 油 藏 群 , 制石 油 地 质 储量 达 到 控
实储量规模 , 降低评价勘探风 险, 出了针 对性措施 。研 究表 明 , 于水 下扇岩性 油藏评价 , 点在 于评价 其岩性 油 提 对 重
藏参数 变化 , 对于油层有效厚度 、 隙度 、 和度 等关键 参数 , 须采取 动 态评 价 的思路 , 孔 饱 必 在动 态储层预 测研 究基础
上, 对各参数进行动 态评价 。对二连盆地木 日格水下扇 油藏采取上述思路和方 法, 已取得 良好效果 。
引 言
随着 我 国岩 性 油气 藏 勘探 进 程 的不 断 推 进 , 岩 性油气 藏探 明储量 份 额 越 来越 大 , 发现 的岩 性 油 气 藏类 型也越来 越多 , 断涌 现 出 一些 新 的岩 性 油 藏 不 类型 , 给油藏评 价 工作带来 挑 战 。近年 , 中东部 的 在
木 日格水下 扇岩性 油 藏位 于二 连盆地 乌里 亚斯
扇体 展布范 围控 制 , 透镜 状 、 呈 团片 状 ;2 ( )油 层横
向变 化大 , 均 质性强 , 非 储层 、 层变化 不容 易预测 , 油
维普资讯
第3 O卷
20 0 8年
第 3期
6月
西 南石 油大 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
Junl f o t et e o u nvr t( c ne& T cnl yE io ) ora o S u w s Pt l m U i sy Si c h re ei e eh o g d i o tn
中 , 进行 评价 井部 署 , 如何 如何 通 过科 学合理 评 价提 交探 明储量 , 降低 评价勘 探及 储量 风 险 , 值得 进一 步
探索 与研究 。本 文 以近年在 二连 盆地 乌里亚 斯太 凹 陷南次 洼木 日格 构造发现 的 比较典 型 的水下 扇岩 性 油藏 一木 日格 油 藏为 实 例 , 探讨 水 下 扇 岩 性 油 藏评
摘
要 :水下扇岩性 油气藏为近年我 国中东部 断陷湖 盆岩 性油藏新增储 量主要代表 类型之一 , 该类 油藏 受控 于水下 以二 连盆 地木 日格 水下扇 岩性 油藏 为具体研 究 实例 , 横 非
探 讨 该 类 油藏 从控 制储 量 到探 明储 量勘 探 过程 中 , 藏 评 价 研 究 的 思 路 、 法 等 主 要 内容 , 该 类 油 藏 合 理 、 确 落 油 方 为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