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外交是各个国家之间开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交往和合作活动的总称,是国家之间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国际事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外交也在不断演进。
下面是对世界外交史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外交的崛起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外交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通过“朝贡”(向中国朝廷进贡)的方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外交联系。
然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外交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不平等条约和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国土和主权损失。
然而,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外交逐渐迎来了崛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兄弟般的友谊、和平共处、不结盟”,这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美苏对抗与冷战时期的外交在二战之后,世界出现了两极分立的局势,主要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以美苏对抗和冷战为特征。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也在外交舞台上展开。
两个国家争夺世界各地国家的支持,展开了一系列的冷战政治和经济斗争。
同时,两大超级大国也通过对各自势力范围的扩张和维护来巩固其地位。
然而,冷战时期并不仅仅是美苏对抗的时期,也有其他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中国、古巴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活跃,为国际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力量。
三、欧洲一体化的外交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国家为了推动欧洲团结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合作活动。
这一过程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建为标志,逐步演变为欧洲联盟。
欧盟的成立不仅加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更加响亮。
欧洲一体化的外交从一开始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欧盟成员国通过共同开展外交活动,共同制定对外政策,对外界展示了欧洲的团结和实力。
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袁世 凯全 部接 受 了 他 的 条 件。 从 陆征 祥 始 , 一 大批专 业外 交人 员 进 入 外 交部 , 实现 了 外 交 人 员 的 新旧 更替 。加 上陆征 祥任 部长 后开 始了 一系 列系 统 而全 面的 改革 , 民初 的外 交部 渐蜕 陋习 成规 , 向近 代 化的外 交机 构转 变 , 成 为 当 时 专 业化 程 度 最 高 的 政 府部 门。 此外 , 随 着 西 方的 思 想 文 化传 入 中 国, “西 学 东 渐” 的 兴 起, 产 生 了 一 批 通 西 学 的 知 识 分 子。 自 !(#& 年清 朝 首 批 !&’ 名 幼童 留 美 后, 留 学生 人 数 逐
摘
要: 民国 初年 , 派系 林立 , 纷 争不断 , 政 局极 度动 荡, 而 在这 动荡 之中 , 却有 一群 职业 外交 家始 终为 当
权 者所 器重, 处在 外交 的风 口浪 尖和 政治的 前台 。细 究其 因, 既有 从开 始近代 化以 来的 社会 历史 趋势 的推 动 和 根源 作用, 也源 于民 国初 年纷 繁复 杂之外 交工 作的 迫切 需要 , 更 是当 时政治 格局 和职 业外 交家 群体 特点 的 结 果。 关 键词: 民初 ; 职业 外交 家; 政治 格局; 职业 精神 中 图分类 号: +&,( 文献 标识 码: 称: “ 查该 外国 律例 一 书 , 横 以 中 国 制 度, 原 不 尽合 , 但其 中亦 间有 可采之 处。 ” 并派 了 ) 名 总署 章京 帮 助 丁韪良 修 饰 文 辞, 并 于 !(") 年 奏 准 由 总 署 出 资 刊 印, “ 言明 印成 后, 呈 送三 百部 到臣 衙门 , 将来 通商 口
老一辈外交家的故事简介100字
老一辈外交家的故事简介100字摘要:1.老一辈外交家的生平背景2.外交家的主要贡献和事迹3.外交家的品质和精神风貌4.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老一辈外交家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凭借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简要介绍老一辈外交家的生平背景、主要贡献和事迹、品质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启示和影响。
一、老一辈外交家的生平背景老一辈外交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初,成长于我国外交事业起步阶段。
他们亲身经历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肩负起了为国家谋求利益、为民族争取尊严的重任,成为我国外交舞台上的杰出代表。
二、外交家的主要贡献和事迹1.参与创建新中国的外交体系:老一辈外交家积极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工作,为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推动国际关系发展:老一辈外交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他们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与各国外交家共同努力,为解决国际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3.提升国家形象:老一辈外交家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我国的良好形象。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和外交礼仪,言谈举止间展现出东方大国的风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4.培养新一代外交人才:老一辈外交家不仅自身成就斐然,还注重培养新一代外交人才。
他们传授丰富的外交经验,传承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外交家的品质和精神风貌1.忠诚使命:老一辈外交家始终坚定信仰,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
他们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努力。
2.敢于担当:外交家们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外交斗争时,敢于担当责任,勇敢地为国家争取利益。
清末民初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原因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进行外交并忠于中国朝廷,到后来的逐渐主动寻求改变国际关系和政治场景的方式。
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国际环境背景、党国关系、经济前景等方面来探讨。
一、国际环境背景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在18世纪时开始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中心。
但是在19世纪时,欧洲国家和日本强制中国开放港口、放弃领土、签署不平等条约等,这使得中国国力逐渐下降,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此时,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美国和德国等新兴国家正在崛起,俄罗斯、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则继续扩张领土和经济利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这个变革的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
二、党国关系的转变清朝末期,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中。
清政府腐败、经济萎缩、民不聊生,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政治形式。
于是,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时候,由于历史原因,清朝与外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外交政策也比较保守。
然而,新生的中华民国需要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权力。
因此,像孙中山这样的领袖,开始将外交推向了政治和军事的领域。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建立了中外洋务局,为了重新装备自己的军队,签订了国际合同,与俄国等大国进行了谈判。
这些动作意味着中国外交的变革已经开始。
三、经济前景的转变时代在变,社会大众对经济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中国在积极寻求经济独立之时,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是只能依赖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援助。
为了更好的参与国际贸易,各国都采取自己的保护主义政策,虽然中国有实力也有资源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内部经济结构和国家意志制约了中华民国的贸易政策。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曹倩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 要: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清末民初; 外交机构; 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2-0097-03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旧有的封建外交制度(朝贡制)逐步瓦解,中国外交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
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外交机构,其变化是与整个国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为前提的外交机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满矛盾和对抗,直至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一、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末外交机构转变清朝早期,中国建立起东亚朝贡体系的外交体制,朝贡国包括朝鲜、安南和琉球、暹罗、缅甸、南掌、廓尔喀、浩罕、坎巨。
鸦片战争前,西洋(荷兰)、吕宋(西班牙)、澳门夷(葡萄牙)也属于朝贡国系列中的国家,“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①。
但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很快便退出了朝贡国之列。
甚至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行为还有加强的趋势。
19世纪上半期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已经从东亚大陆的边缘逐渐接近了核心,东亚朝贡体系范围包括的各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
朝贡体系内的各国加强朝贡行为,更多的是寻求宗主国清王朝的保护,使其免受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朝贡体制并未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入世槌”收 藏在革命博物 馆。
200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外 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向世贸组织总干事迈 克尔· 穆尔递交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 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 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
(3)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APEC)
1991年加入,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
和 提出: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1953年底) 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共 内容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处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 项 发扬:日内瓦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 原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 则 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 参加的会议是 ( ) A.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意义及影响:
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看一看,想一想: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
如果把这些成果视为中国“一条线”外交 战略的成功,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三大外交成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恢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改善
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美苏争霸处于僵持阶段 B.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地位的提高
(
B
)
4.下列对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述,不 正确的是 ( ) A.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 B.它只适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B
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
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序】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吕济华宣,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大动荡和巨变,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挣扎和崛起。
【一】早年经历:兴趣培养与自我成长在吕济华宣的成长过程中,他展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和独特的兴趣培养方式。
从小,他就表现出对历史、文学和外语的浓厚兴趣。
这种兴趣引导了他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培养了他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表达能力。
吕济华宣的英语水平在当时中国很罕见地达到了高级水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学会了多种外国语言。
这使他在后来的外交谈判中能够直接与外国高层交流,展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手腕和沟通能力。
【二】政治生涯的奋斗与辉煌吕济华宣在政治生涯中走过了十分坎坷的道路。
他经历了中国国共内战时期的动荡和战争,曾作为军人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
吕济华宣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认可,很快进入了政治局的核心内阁。
在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期间,他成功领导了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实施,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三】外交家的崛起与贡献吕济华宣的外交能力和经验使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官之一。
他在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的背景下,以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顶尖的谈判技巧,成功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吕济华宣曾出任中国驻外大使,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上代表中国进行谈判。
他的外交贡献帮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并为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作用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吕济华宣的意义与影响吕济华宣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背景资料和经历展示了他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吕济华宣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了饱经风雨的历程,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从战乱年代中走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明星。
他的政治生涯和外交事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西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第7单元-考点17-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采取 抵制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 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 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 量,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疑点2】新时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的原因。 指点迷津: ①联合国是二战后期建立的战后国家合作组织, 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 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中国作 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 的作用。 ②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联合国 维持和平的活动在缓解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 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利 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外交成就: (1)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 苏联 等 17 个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目的:积极同 邻近 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 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经过: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印度 代表 团时提出。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 国总理一致同意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 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为竞技比赛最大的魅力是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运动员内在的健将风范。在竞技运动的比赛中,无论是两强相遇或是强弱 相对,其比赛结果都可能出人意料之外而使其充满悬念。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 能及时看到结果的比赛形式,使人们在体育竞技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 弱的羞愧。 ; 猫先生电竞 jyh17kae
2.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1)“另起炉灶”:不承认 国民政府 建立的一 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 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 半殖民地 的 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首先清除 帝国 主义 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的问题;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新中国坚定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 营 一边。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近代外交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活动,对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的长河中,中国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近代外交的起点开始,探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一、近代外交的起点影响中国近代外交的事件无疑是鸦片战争。
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清政府答应缔结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承认外国的领土与治外法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此开始,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慈禧太后执政,提出了“自强运动”,针对洋务运动开展了为期15年的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创办矿山、开办邮局等,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二、十九世纪末的外交十九世纪末,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严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掠夺和压迫,同时内部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在中央政府层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互掣肘,导致国家的外交政策难以统一,局面颇为尴尬。
中国在这个时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鸿章的勘界外交。
李鸿章曾被送往日本学习,回国后任总理衙门大臣,奏请政府支持办理勘界,通过勘界解决了中国与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魄力。
此外,中国还参加了辛丑和约,实现了“子养母仍”,免去了“子不敬”的帝国时代阴影,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尊严。
三、二十世纪外交的发展进入20世纪,中国外交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制定“治国之道”,以巩固国家实力和争取国际地位。
蔡元培曾说过,“中国仅有两种人:美国人和中国人”,这种现象需要得到扭转。
为此,中国开始走外交“大众化”和“全球化”两条道路。
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谢觉哉等在内的一大批外交家相继涌现,他们在发挥中国“贫弱”的外交立场的同时,也得到了海外华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的支持。
在联合国等全球性机构中,中国不断增强自己的话语权,成为亚非拉国家的重要代表。
外交的发展历程
外交的发展历程外交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外交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改变,这些变化与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将以一个时代的角度,简要概述外交的发展历程。
古代外交古代外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随着发展中的城邦国家及帝国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与不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国家通过互派使节进行外交交流,以解决边界争端、签订条约和开展贸易等活动。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和古罗马等古代强国都有自己的外交制度和外交官员。
近代外交进入近代时期,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外交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殖民时期,大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通过军事力量来确定利益分配,这导致了许多战争和领土争端。
同时,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欧式外交原则也得到普遍采用,尤其是平衡与牵制原则,即通过结盟和合作,以达到保护自己利益的目的。
冷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极体系,称为“冷战时期”。
在这个时期,外交的焦点主要是全球的冷战竞争,通过发起战争、进行间谍活动和经济制裁等手段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
然而,冷战时期同时也见证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北约和华沙条约等的建立,这些组织为各国提供了一个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的平台。
全球化时代20世纪末,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互动。
在这个时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多边主义的兴起,使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外交的重点从传统的军事安全转向了经济合作、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的解决。
此外,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也让社会的各个层面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可持续发展时代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全球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外交的重点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日益强调共同责任和综合治理。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外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陆征祥外交思想产生的地域背景研究
陆征祥外交思想产生的地域背景研究作者:杨雪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5期民国时期中国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国力衰微,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但总体来说民国政府大致将清朝遗留下来的版图保持完整,并收回部分国权,也积极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国际地位相对于晚清有了一定提升。
与此同时,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职业外交家,他们在缺乏强大国力支撑的条件下,外交运筹底气不足,但依然竭尽全力与列强周旋,才使得中国外交没有输得更惨。
因此,通过对外交官进行个案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民国时期整个外交概况。
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官,一般来说首先会想到李鸿章、顾维钧、周恩来等人,陆征祥往往因负评较多,较少被人提及。
但是,笔者在翻阅清末民初的中国外交文献书籍时发现,几乎所有重大外交事件中,陆征祥都参与了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曾2次出任国务总理,9次出任外交总长,他以专业的谈判技巧和外交礼仪为谈判争取回旋空间,借助国外政治力量的干预和国内民众舆论的支持为国家利益积极交涉。
作为民初外交的主要掌舵者,他建立民国外交部制度,培养出一批优秀职业外交官,为民国外交奠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也被称为“近代外交第一人”。
陆征祥作为沪籍外交官的典型代表人物,通过对其外交思想产生背景分析,也有助于了解上海独特地域文化对外交官外交思想形成的影响。
陆征祥1871年出生于上海嘉定,不同于民国其他外交官的是,陆征祥并没有留学经历,在其19岁之前都在上海度过。
民国外交官具有地域上的共性,地域对于外交官的影响不容忽视,分析上海地域文化有助于我們对陆征祥外交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更全面的剖析。
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商业活跃发展,中西文化在上海相互走近,形成了近代上海特有的地域文化。
一、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相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巴蜀地区文化根基深厚,上海所属的吴越地区则相对冷寂,因此上海对于外来文化抗拒排斥力也相对较弱,到了近代,上海在与西方文化会面以后,便较为容易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近代中国外交官群体如何形成?
交官 , 只可认为一 时的变 态 。 ” 这 也 就 给 了 顾 维 钧 这 样 的 后 起 之 秀 有 了 发 挥 才 华 的 外 交 舞
台。
允许公使在 三年任期之后继续 留任 , 希望“ 俾
终生为外交一途 , 以尽其才” 一 ,
外务 部的 改萆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给 了 如 陆 徽 祥 这 样 青 壮 年 外 交 官 在 外 自行 其 是 的 机 会
一
近 代 从 事 西 式 外 交 的 官 员产 生 于科 举 的道路 , 他们是如 何“ 适 应” 外 交这
种全新 的“ 职业” 的?如何
承” . 如胡惟 德 、 陆 徽 祥 这 批 职 业 外 交 官 成 为
民国初 期外 交的主 角 。 并明确 Nhomakorabea 出 : “ 凡 是办
政治 , 尤 其是外交 , 决 不 可 用 外 行 。武 人 做 外
问题 , 构 建并展 现 出晚清
外 交 人 员从 起 源 、 发 展 到 所谓“ 职业 化” 外 交 官 群 体
形 成 的 全过 程
然而 . 无 论 个 人 才 能 如 何 出众 , 晚 清 以 来
的 中 国 外 交 官 群 体 似 乎 总 难 以 摆 脱 一 种 近 乎 宿 命 的 悲 剧 感 。晚 年 出家 成 为 天 主 教 修 士 的
开放 . 常 善 于仕 事 庚子 之 前 , 独 立 的 职 业 外 交 官 培 养 体 系 并未 在中 国出现 , .庚 子 之 后 . 大清江 山千疮 百孔 , 朝廷煞有介 事地推行“ 新政” . 改 革 官 制
通 过 李 文 杰 的 研 究 可 以发 现 , 存 清 末 民
初的政 局中 . 借 助 一 批 职 业 外 交 官 的 努 力 形 成 了一 套 不 再 依 附 科 举 制 度 , 也 独 立 于 混 乱 文 官 体 制 的 外 交 官培 养体 系 。 而 这 个 体 系 培 养 出 了 一 大 批 优 秀 的 外 交 人 才 民国建 立后 , 外 交部 “ 名 日新 造 , 实为继
为什么一些社会群体更容易崛起?
为什么一些社会群体更容易崛起?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社会群体在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后,更容易脱颖而出,甚至成为主流。
这些社会群体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地域和职业等背景,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成功了,而且他们的成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质。
那么,为什么这些社会群体更容易崛起呢?本文将为您进行分析解读。
1.文化的支持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社会群体更容易走向成功。
因为文化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精神支持,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信仰,进而在困难面前保持沉着和乐观。
例如,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强调个人自由和拼搏精神,这让他们在商业和科技领域中占有优势。
黑人、拉丁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也因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获得了他们各自的优势。
2.人口的优势人口的数量可以深刻影响到社会群体的发展。
在数量上,一个人口众多且具备较高素质教育的社会群体更容易崛起,因为它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和创新力,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例如,中国的人口基数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让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强大的人口优势。
3.在某些领域上的先天优势社会群体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优势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印度人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优势,这让他们在软件和科技方面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此外,日本人在制造业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这让他们在制造业领域中成为了强有力的领袖。
这些先天的优势使得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各自的领域中占有着极大的优势。
4.被社会强制边缘化有时候,某些社会群体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它曾经被社会大众强制边缘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自我保护开始尝试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和路径,进而崛起。
例如,同性恋社区曾经被强行边缘化,但现在他们成为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精英,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也做出着极大的贡献。
总之,社会群体的崛起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这些社会群体背后的成功秘诀。
此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全球化、数字化等社会背景的改变,也使各种社会群体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与竞争。
历史古代外交知识点总结
历史古代外交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外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出现以后。
早在古代文明国家兴起之前,人类社会就已经开始进行部落间的交流活动,这种初期的交流活动可以看作是古代外交的萌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古代外交逐渐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在古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众多文明古国都已经建立了外交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古代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阶段到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
原始阶段的古代外交主要是指部落间的互动和交流,随着国家的兴起和发展,外交逐渐成为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古代外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对古代外交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古代外交的特点1. 多元性古代世界是一个多元文明并存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宗教、习俗、制度等差异较大。
古代外交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性,各国间在外交交往中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通过外交手段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关系。
2. 原始性古代外交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外交制度、外交行为和外交手段上。
古代外交缺乏现代外交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外交活动多以口头协议、亲信使节为主,缺乏形式化的外交协议和文件。
在外交手段上,古代外交多以礼遇、交换礼物、结盟等方式展开,缺乏现代外交手段的多样性。
3. 长途性古代外交的长途性主要表现为外交传声工具、使者往来等。
古代外交的长途性使得外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也为外交谈判和协商增添了一些难度。
4. 相对封闭性古代世界是一个多国并存的世界,由于通讯交通条件落后,不同国家间的交流往来相对封闭。
这种相对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代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受到一些限制,也影响了国家间外交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外交的特点体现了古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点对古代外交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后世外交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兴起与近代外交的形成
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兴起与近代外交的形成[摘要]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是伴随着中国第一批具有近代外交素质的职业外交家而成型的。
自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大批中国留学生,他们怀抱振兴民族的理想,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和科技,这其中,许多人在回国后进入外交领域,在中国近代对外交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 职业外交家;近代外交;外交体系[中文图书分类号]K254.3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外交体系的变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宗藩关系长久以来是中外交往的主要模式,“凡四夷朝贡之国,东曰朝鲜,东南曰琉球、苏禄,南曰安南、暹罗。
西南曰西洋、缅甸、南掌,西北番夷见理藩院,皆遣陪臣为使,奉表纳贡来朝。
凡敕封国王,朝贡诸国遇有嗣位者,先遣使请命于朝廷。
朝鲜、安南、琉球,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其他诸国,以敕受来使赍回,乃遣使纳贡谢恩。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家关系发生一定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
属于这一类型的国家主要是传统的朝贡国,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依附于中国,在贸易上也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
东亚和东南亚的朝鲜、暹罗、缅甸、越南等都属于这一关系。
二是传统互市国关系。
这类国家与清朝无政治依附关系,只保持着朝贡体制下的经贸关系。
鸦片战争前的日本、俄国及英、美、法等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退出了互市国类型,进入了条约关系型的国家行列中,只有俄国和日本属于这一类型。
三是近代条约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的西方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他们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与清政府的贸易模式,成为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开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违背了近代国际法的本质要求,形成了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废除这些条约也成为了中国近代职业外交家们登上历史舞台后所做的最重要事情。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原因探析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原因探析
印少云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3)002
【摘要】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缘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改变和日本国民外交运动的影响成为该运动兴起的客观原因;伴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民权思想和国家主权意识的传播,又为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在主观上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则成为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现实基础.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印少云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不缠足运动中缠足女性固守缠足的原因探析 [J], 王莉敏
2.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历史缘由的社会解读[J], 吴汉全
3.国民外交运动的一次新探索——辽宁国民外交协会的缘起及其活动述评 [J], 张万杰
4.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兴起和衰落——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J], 张
林刚
5.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原因探析简 [J], 刘新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交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2,―外交” 的发展
词源( Origin of diplomacy) “外交”一词在中国古代
已经出现,如《墨子》中说:“近者不亲,无务来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国语》中说:“乃厚其外交 而勉之,以报其德。”这里所说的“外交”,是指与朋 友、外人的交际。 当今cy”、法语中的“diplomatie” 俄语的 дипломатия,都源自希腊语中的“diploma”,其 原义是指古希腊君主或元老院派遣使节时所颁发的证明 其身份的“双重折叠”的特许证书,或这种证书的“副 本”。“外交”的含义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均势原则。
公元前492、490、480年,波斯以雅典人援 助米利都为由,发动了三次征服希腊的战 争。 公元前431-前404年,双方进行了长达27年 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雅典战败。 在实践中形成了外交一词,以及外交惯例 和准则:仲裁解决争端、不宣不战、使者 不犯、战俘交换和赎回、掩埋战场使者, 以及国际大会的基本准则,即古代外交之 雏形。
谁要是蔑视主权者便是对上帝本身的不敬因为主权者便是对上帝本身的不敬因为主权者正是上帝在人世间的象主权者正是上帝在人世间的象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161816481648后于后于16481648年召开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签署了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签署了威斯特伐利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亚和约确立了欧洲秩序和政教分离的确立了欧洲秩序和政教分离的制度新教旧教平等国王的国内的最高制度新教旧教平等国王的国内的最高主权宗教和世俗形成了近代西方的主权宗教和世俗形成了近代西方的大使馆制度均势原则也成为指导各国外大使馆制度均势原则也成为指导各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交的主要原则条约中心原则十分明确
第二讲: 外交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一、相关概念:
浅谈民间外交的发展及其意义
浅谈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摘要】民间外交作为外交中的特殊形式,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人们日益认识到主权国家委派的代表之间正式的、官方的、政府对政府的互动,未必是保障国际合作、消除分歧或者平息冲突的最有效方式。
本文就中国的民间外交探讨其历史发展及意义。
【关键词】民间外交国际关系对民间外交的界定和称呼没有非常统一和确定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民间外交”是指“在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中,由不具有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为本国国家利益、本同官方外交目标或补充官方外交行为不足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利益而主动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体么一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行为主体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非官方的跨国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民间外交旱现出强劲发展的状态。
一、民间外交兴起的原因冷战后民间外交的兴盛,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所引起的,其中既有同际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官方外交的主观需要;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现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了民间外交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调合作,并通过国际组织按照国际惯例、国际规则解决彼此间的合作和争端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伴有文化渗透、制度移植等现象,以及与其发展进程相适应的政治变迁,这就使世界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社会世界”。
“社会世界”的本质足公民社会在令球的拓展,它容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国际行为体,推动着国际政治的民主化。
国际政治民主化反过来又使新的“文化”、身份和民间力量进入了以前封闭的国际政治体系,以往参与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国家主体越来越多地被非国家主体补充或代替。
这一切使民间外交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对国家问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原因与条件
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原因与条件翻开世界历史的宏伟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近代大国的崛起,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华文明却逐渐衰落,是什么导致了西方工业国家与中华文明的不同命运大国的崛起有没有奥秘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点在哪里纵观各个大国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大国的崛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能复制,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同因素:首先,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国家崛起的基础;不论是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霸主英国,美国,还是二战之后崛起的后起之秀日本等都是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而令世界瞩目的;而经济实力的提升又是以下面若干因素为前提的:1、科技进步是国家崛起的根本性支柱近代大国的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在19 世纪中期以前曾经长期独占鳌头,美国则在以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战后的日本利用东西方冷战时代的特殊条件,通过引进、吸收和发展新技术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第二次崛起;由此,可以看出,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促进科技进步就要鼓励创新,此外还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国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努力赶超,经济理论证明技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是有后发优势的;我国的现代科技起步较晚,应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同时采用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创新,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而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2、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一国的经济实力,而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解放生产力;17 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不仅实现了科技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大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这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它能够促进自由竞争,带来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提高经济实力离不开人才,人才开发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加速器;近代崛起的大国无一不是重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独立后至20 世纪初崛起为工业强国的发展历程中,移民发挥的作用非同一般;他们不仅为美国带去了廉价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现在美国仍然采用各种政策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战后德国日本的迅速发展也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之上的,德日都十分重视教育和提升国民素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建国后我国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使得文盲率大大减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我国还存在大量人才外流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点之一;第二,制度文明是大国崛起的基石; 其中,近代民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创新尤为关键;举例而言,曾拥有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也是议会的发源地,并由此开创了近现代议会民主的先河,日后成为各国民主制度效法的楷模;再比如,及英国之后称雄世界的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最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和贸易制度、最开放的移民制度,还具有最稳定的产权制度、以及最全面的个人自由保障制度;正是这些崇尚民主、保护权利的法律制度,在鼓励竞争和创新、吸引资本和人才等各国方面发挥了持续而巨大的作用;第三,实现中华文明复兴,不仅要提升经济实力,还要注重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西方大国是在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崛起的,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复兴中华必须以文化的高度发展为重要条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经济、政治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渗透力和传播扩张性,能够在国际上树立起国家的鲜明形象,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提升民族文化底蕴和吸引力,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进入在21世纪,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的差别;如果说,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那么,知识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就是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回归;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是非线性的,第二次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目前世界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并存;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之中,但多少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但已经包含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面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压力和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压力;这是发达国家所没有面临的挑战;第二次现代化还没有定型,近500年来由欧美主导的工业化也好、现代化也好,其基础都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其它不发达国家基础上;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生活水平,与世界其它国家普遍性的贫困,是很好的对照;中国古代既有大同社会的概念,讲求天人合一,讲求和谐包容;现在中国做的,就是自身现代化的同时,带动其它中小国家一同繁荣进步;机遇就是共赢策略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挑战无疑就是创新发展模式对欧美主导的传统模式构成威胁;作为唯一绵延持续5千年文明的国家,东方文明更适应世界未来;中国现代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如果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国完全有可能在2050年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总之,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要学习借鉴近代大国崛起的经验,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加速人才开发等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建立健全民主法制,进行制度创新,同时要注重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我国实际,解决好各种问题;这样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从多方面努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3-2103(2006)06-0086-04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邓思敏Ξ(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民国初年,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政局极度动荡,而在这动荡之中,却有一群职业外交家始终为当权者所器重,处在外交的风口浪尖和政治的前台。
细究其因,既有从开始近代化以来的社会历史趋势的推动和根源作用,也源于民国初年纷繁复杂之外交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当时政治格局和职业外交家群体特点的结果。
关键词:民初;职业外交家;政治格局;职业精神中图分类号:K 258 文献标识码:A 民初政局风云变幻,政府高层更迭频繁,真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就是在这极度动荡的政治之中,有一些从事外交的工作人员始终屹立不倒,并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职业外交家群体。
他们绝大多数曾留学国外,掌握一门至几门流利的外语,精通国际法和外交专业技能,通晓世界大势,其中不乏如陆征祥、顾维钧这样世界一流的外交家。
他们不仅在民初的外交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在民初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样一个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出现和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外交的近代化和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出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使原本是“天朝上国”的清政府不得不改变沿袭千年的天朝体制,和洋夷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外交。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从无到有的驻外使领馆,从兼职到专职的外交官员,外交制度逐步从混乱到完善。
近代中国外交拖着艰难而沉重的步伐,和整个社会一起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事外交的官员们逐步意识到了掌握国际法并利用其进行外交的重要性。
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经蒲安臣的介绍,将其翻译自惠顿的《万国公法》送至总理衙门作为参考。
不久适逢普鲁士军舰在天津口外拘捕丹麦商船,总理衙门便用了国际法中的领海权理论与普使交涉,使后者同意释放所捕商船。
经此交涉后,总理衙门很受鼓舞,因而奏称:“查该外国律例一书,横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
”并派了4名总署章京帮助丁韪良修饰文辞,并于1864年奏准由总署出资刊印,“言明印成后,呈送三百部到臣衙门,将来通商口岸,各给一部”。
[1](P26)接受国际法以之为对外交涉的依据,不能不说是近代外交的一个重大进步。
它使得中国得以保住甚至稍稍挽回了一些权益,而外交官员的思想观念也开始更新,得以与世界接轨,近代中国外交有了一些新的气象。
到北京政府时期,外交部位列内阁各部之首,外长由国务总理提名,大总统任命,总理若辞职,由外长兼担阁揆。
唐绍仪组建第一届内阁时,外长为陆征祥,在得知被授予首届内阁外交总长后,身处俄国的他向袁世凯提出任职的三项条件:任命一位擅长英文的人为外交次长(即颜惠庆);不得向外交部保荐人员,以保证外交人员专业化;外交部相对独立,不得任意干涉外交部事务。
[2](P202)袁世凯全部接受了他的条件。
从陆征祥始,一大批专业外交人员进入外交部,实现了外交人员的新旧更替。
加上陆征祥任部长后开始了一系列系统而全面的改革,民初的外交部渐蜕陋习成规,向近代化的外交机构转变,成为当时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政府部门。
此外,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的兴起,产生了一批通西学的知识分子。
自1872年清朝首批120名幼童留美后,留学生人数逐68第28卷第6期V ol.28 N o.6 菏泽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 2006年12月Dec. 2006Ξ收稿日期:2006-10-26作者简介:邓思敏(1983-),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渐增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蔚为大观。
这些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为职业外交家的出现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而民初职业外交家的绝大部分也确是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走上外交生涯的。
如最早的留美幼童中的唐绍仪,后来留美的王宠惠、颜惠庆、顾维钧……,不可枚举。
二、民初政治形势对专业外交人才的迫切需要武昌起义后,时处海外的孙中山认为:“革命成功与否,就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看起来,一靠武力,二靠外交力。
”他在给黄兴的报告中说:“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
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后而回国。
”[3](P183)因此他并未立即回国,而是暂留国外,游说各国政府,争取它们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由此可见外交工作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民国肇建,关于外交承认、遗留债务、以及商讨借款等重大事宜,无一不与外交紧密联系,由此产生了对优秀外交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专业外交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从南京临时政府直到北京临时政府,各国列强对其最为重视的承认问题一直不予表态。
他们先是以不承认威迫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妥协,后在袁世凯上台后依旧迟迟未给予承认。
究其原因,乃是列强利用承认问题漫天要价,向北京政府开出承认条件,企图从中国获取更多的殖民权益。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国际情势下,外交上的谈判和斡旋显得异常重要,外交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利益的得失。
仅以西藏问题为例。
在中英准备就西藏问题谈判进行磋商时,中方代表顾维钧就对英方的三方“并列论”驳复说:“昨日贵署使以中英藏各代表,应用平等名义同时签字,是不啻承认西藏有主约之权,而等于自主之国。
”[4]可惜因北京政府在借款和承认等事上皆有求于英国,未能坚持己方立场,接受了英方的不合理要求,任命了西藏议约全权专员。
虽然如此,不管是谈判之前、之中、或是之后,中方都未承认西藏的“平等”地位。
针对英国认为中国政府派员商议是“承认三方面平等之宗旨”,中方做出正式答复,再次提出了西藏的地位问题,指出英方“似有误会,或系译文弄错,请查照更正为盼”。
并在照会遭到英方拒绝后,训令中国代表陈贻范“会议签议之际应力争中、英并列,藏员随同签押。
”[5](P149)谈判期间,藏英相互勾结,提出意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六项要求,中方则提出驳议七条,据理力争,强调西藏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
谈判过程中,英方完全无视中方在西藏的主权,提出将西藏分为内外藏,要求外藏“自治”,进而使其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调停约稿”,限中方在一星期内答复,“否则即行决裂”。
后经中方代表陈贻范再三婉商始允逐条开议。
麦克马洪抛出新约稿后,又强迫中方代表签字,不然就“将与西藏单独定约,不再与中国磋商。
”[6](P104)陈贻范在英方勒逼下表示:既然如此,本代表也可草签。
同时又郑重声明:草签与签押应是两回事,“签押一层,必须奉有训令而可后行”[7](P153)。
声明之后陈贻范才在约稿与附图上签字,成为当时和此后历代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的坚实依据。
由此可见,所谓“时势造英雄”,民国初年复杂而微妙的对外关系急需一大批精于此道的专业人员,职业外交家纷纷适时出世,一时间英雄辈出,为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武人掌权文人代政”的政局特点与职业外交家专业素质和群体特征的结合历代北京政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武人掌权文人代政,各派以实力为后盾的军阀都只忙于争权夺利,对于外交既不甚了了,也无暇办理。
加上当时的外交是国人舆论关注之重点,也是评论抨击之重点,因此当权者也极怕受外交事务牵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当权者除袁世凯外,极少直接干涉外交事务,使得外交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职业外交官在外交决策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民国外交的历史证人顾维钧评论说:“民国初年,当政者均为旧派人物,因为在清末的五六十年间,外交事务常常成为绊脚石,甚至成为许多高官显贵倒台的原因,故视办理外交为畏途。
他们害怕牵连,因而宁愿交给‘外交专家’,即对外交及对外关系有专长的人去办理。
”[8](P394)其论可谓切中要害。
职业外交家因自身素质和特点正好为其所用,得到了一展所长的机会和舞台。
前文业已提过,职业外交家大都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品质,这是他们得以在外交界和政坛暂露头角的必须条件。
以陆征祥为例,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精通法文。
自1892年起,历任驻俄、奥、荷国公使翻译,驻俄公使参赞,驻荷、俄公使等职,具有丰富的近代外交知识和实践经验,其外交才干在国内外外交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晚清民初外交界“自成一格”的著名人物。
其他如颜惠庆、王宠惠、顾维钧等等皆可称是国际一流的外交家,在此不予赘述。
可是仅此一点还不足以使他们崛起于民初政坛,他们身上还有着其它一782006年 邓思敏: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第6期些共同的特点。
(一)“清白”的政治背景职业外交家多数是留学归国,以自身之素质、实力投身政府部门,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职业外交家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无权无势,对当权者构不成威胁,比其他手握兵权或依附于某一势力的军阀政客安全地多。
因此在民初军阀混战、派系纷争的政局下,外交官群体成立一个相对中立的派别,成为各实力派都能接受的人物。
所以民初曾出现过几次总理被迫下台或辞职,由外交总长暂代阁揆,总理各部,或由外长亲自出面组阁,成为政府第一人的现象。
但这些个不论是代理的还是正式的总理都不能长久。
因为他们的上台仅是各派相互妥协,寻找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过渡时期代理人而已。
一旦国内外局势变化,手中没有丝毫实权的他们就必须让位,回到所专长的外交领域去。
(二)“中立”的政治态度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程度是世所罕见的,而职业外交家却能“稳坐钓鱼台”,与他们的政治态度也是分不开的。
北京政府派系林立,朋党纷争,政潮叠起,民初职业外交家们一方面与国内政治派别无特别联系,一方面也自觉远离派系之间的斗争,并以“独立于政治之外”相互标榜。
例如顾维钧在其回忆录中就说到:“简言之,我是不参与政治的,并努力置身于政治和权力之外。
”[9](P64)置身于权力之外,避免了残酷的权力之争祸及于身;置身于政治之外,避免了敏感的派系倾轧牵涉于己。
他为自己树立了这样几个特征:处世随和,没有权力欲,模糊的政治个性,精通外交业务,办事干练公正,并且极善处理棘手事务。
其总体形象是:一个可与任何人共事的、得力的技术工具。
顾氏曾总结道:他与几位志同道合者,“一直努力保持我们的独立地位,我们自己没有分外之想。
也正因为外界认为我们超然于政争之外,不依附任何政治派系和任何军事集团,所以他们都愿意延纳我们”。
[10](P64)这就是顾维钧的立身之道,也是当时一代职业外交家的切实写照。
(三)“忠诚”的职业精神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留学欧美的居多,深受欧美政治文化的熏陶,从而引进了西方事务官的职业精神。
陆征祥总结他的从政原则为:“第一,他长持超然态度,不加入任何党系。
第二,兢兢业业的守公从职,不为一己的利益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