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本讲设计:向同学们提问:党的思想路线在两大理论中处于什么地位。

从分析学生回答问题中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前两讲我们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总论部分,今天按照教材体系框架,我们讲两大理论的思想路线,也就是整个理论体系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理论的精髓。

精髓是贯穿理论始终的一条红线,也是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讲重要掌握三个问题: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和特征。

三、与时俱进的本质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华复兴的伟大纲领,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哲学支点,这就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创新。

也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然而,这条思想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呢?
思想路线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揭示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于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共产党人应当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是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

经过十一年的艰辛探索到1941年延安整风前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献中用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对立,第一次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才是应当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对实事求是给予了唯物辩证法的说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规律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到年底毛泽东就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作为校训。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得到全党确认。

后来全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取得解放战
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又成功地取得了“一化三改”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成功的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这“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坚持毛主席晚年的错误,继续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的错误路线。

这时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于是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矛头直指“两个凡是”,实质上是继延安整风以后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还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这篇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这样,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恢复并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党在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这是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规范性的表述,由此可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反映三大理论之间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和特征。

这个问题主要是搞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的涵义,简言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邓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
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由此看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涵义,有两个基本要点是要搞清楚:
其一,是它的一致性,即统一性。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直接归宿。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其二,是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和要求。

邓小平告诉我们: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理解这一点关键是掌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与时俱进?一个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对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科学概括。

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的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我们党就能不断增强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队伍就会不断增加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各项工作就能不断增强创造力;党的各级组织就能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党就能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与时俱进”的科学概括,写进了十六大政治报告。

对这一重大问题,毛泽东当年的提法是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邓小平当年的提法是: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江泽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提法更富于科学性,更富于哲学内涵,叫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丰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哲学世界观。

针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毛泽东突出地强调了“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针对僵化模式,僵化观念的束缚,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一以贯之地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得到深入发展;江泽民代表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做的十六大报告,则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实事求是”强调的重心,首先是辨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解放思想”强调的重心,首先是人的主体性;“与时俱进”强调的重心,首先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创新性与时代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构成了一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强调的是“主体性——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求实、求是、求新”。

“求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求是”与“求新”的基础和前提,“求是”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和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求新”就是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未知”,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是理论基础的统一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这一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实践中达到了完全的统一。

其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内在关系的一致性。

首先与时俱进是动态的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人的思想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与时俱进。

其次,与时俱进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与时俱进。

其三,是三者在本质上的统一性。

毛泽东讲实事求是,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辟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邓小平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江泽民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普遍原理和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他们各自面临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不同,强调的思想路线重点不同,赋予党的思想路线的鲜明时代特征也不同。

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

三、与时俱进的本质与坚持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的本质上面说了,就是不断开拓创新,也就是它的创新性,这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今时代决定民族命运的生命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同时,创新又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和标新立异。

创新的目的全在于探索未知、推动发展,其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态度、变革求新的勇气。

因此,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须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步,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教条主义的生搬硬套。

正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呼唤下,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四大创新”论。

乃至更多方面的综合创新的全面创新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乃至全面创新的社会保证;科技创新是制度创新、全面创新的根本动力;文化创新既是全面创新的观念反映,又是全面创新的精神支柱。

所以说这四大创新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正是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的本质要求,所以才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使党的思想路线更能体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我们坚持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的理论去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实践,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这就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本质。

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新的实践的历程。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历史的进程需要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推进历史变革进步发展中发展的。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正是当前时代的突出需要。

离开了今天活生生的现实,闭眼不看实际生活的巨大变化,还用过了时的老眼光、老脑筋、老观点来套现实生活中的发展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一定要按照江泽民强调的“四个一定要”和“三个解放出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即: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
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本讲小结:这堂课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三问题的核心是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握这条思想路线关键是搞清楚解放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