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合集下载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1. 前言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英雄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主题。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再现,这些电影作品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百年中国电影中英雄叙事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历史观念。

2. 从简到繁:英雄叙事的起点在中国电影的早期阶段,英雄叙事主要集中在对民族英雄的赞颂和崇拜上。

这些电影作品以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为主角,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电影《义勇军进行曲》通过再现1948年解放军渡过长江的一幕,讴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开始更加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和人物的复杂性。

观众对于英雄形象的理解也逐渐从单一的英雄崇拜转变为对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3. 由浅入深:英雄叙事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影片中的英雄形象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化,人物角色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英雄,而是具有复杂心理和故事的人物。

这种转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观众的需求息息相关。

电影《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影片通过讲述两位戏剧演员之间的故事,强调了个人命运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悲剧。

观众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英雄取得胜利或失败,而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选择,思考社会制度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4. 总结与回顾:英雄叙事中的历史观念无论是早期的英雄赞颂还是后期的复杂叙事,百年中国电影中英雄叙事中都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念。

早期的英雄叙事强调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而后期的英雄叙事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探究。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作品,观众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作品也为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可能性,展示了电影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英雄叙事是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从唯物史观分析《在太行山上》

从唯物史观分析《在太行山上》

从唯物史观分析《在太行山上》-薛栋 03012111 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抗日战争那段战火纷飞而英雄辈出的时代,我被抗日志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保卫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

此外,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这部电点,对待历史,我们要理智、科学、辩证地来看待。

从理智的角度来看,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已经大于阶级矛盾,日军的侵略问题已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是迫在眉睫的必须要先解决的矛盾。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看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

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在这部电影中,我更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

”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致敬!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大公无畏而落泪!所以对待这段历史,我们要理智,既不能被仇恨蒙蔽双眼,更不能忘记这段国耻。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时刻警示自我勿忘国耻,要将振兴中华的责任扛在肩上。

抗战电影是叙述历史,还是折射现实——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美学反思

抗战电影是叙述历史,还是折射现实——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美学反思
尝寸 平
, 了 老事
四i} 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 1文 学
影视评

( 鸡毛信》 / \ 女投江》 沙家洪》 红灯记 》 ,(( ( . ( . 等等。 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用“ 共产党积 极抗战, 国民党积极反共、 消极抗战” 即以 , 强烈而单纯的党派政治视角来看待八年抗 旦 . 战, 取材的几乎全部是敌后战场由共产党领 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或者是东北抗 日联军 抗击日寇的故事, 而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 作战却被有意识地忽略了。 因此 , 这一阶段 的抗战电影, 只能是共产党的政治意图抗战 历史的写照, 也正是这些电影几乎影响了几 代人关于抗日战争的观念和记忆。 最后是“ 民族抗战” 阶段。 始于1979 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李俊导演的《 归心似 【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 战争题材的电影已 经有七十年的历史了。 反思其美学功能一 箭》终于2005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 是叙述历史: 即人民杭战、 政治杭战和民族抗战的三个阶段; 二是折射现实: 即中日冲 李俊导演的 常隆基》其间著名的有: 血战 ( 。 ( 突、 国共对峙和台海关系; 三是创造艺术: 即悲剧风格、 喜剧精神和象征意义。 台儿庄》 铁血昆仑》 吉鸿昌》 一盘没有 、 《 、 《 、 《 下完的棋》 将军与孤女》 南京大屠杀》 :(( 、 《 、 《 七七事变》 黄土地 》 晚钟》 战争子午 ( . ,(( 、 《 [关键词】 杭战电影 叙述历史 折射现实 美学反思 线》 黄河绝恋) 等。 、 《 W 以上电影抛弃了五十 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 维模式 , 中国共产党单一的抗战” 将“ 变成 “ 中华民族集体的抗战”淡化了国共党派的 , 注 非是再现纯粹的客观真实, 正如法国著名电 政治意识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长河 中, 抗 重的是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 尤其是这 电影给 战题材的影片始终是翻涌不息的惊涛骇浪, 影理论家马赛尔 马尔丹所说的:“ 如果略加 一阶段大量涌现的表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 从1935年的 风云儿女短12005年的 常隆 我们提供的现实是一种艺术形象, 《 1 《 战场的抗战, 就有效地弥补了以前在这方面 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艺术形象完全是非 基》其间我们的银幕就不断映现出“ , 起来不 思考, 还有即使是以八路军为主角抗战, 也 现实的(例如特写镜头和音乐的作用), 而且 的不足, 愿做奴隶的人们” 的战斗身影, 中国的影坛 凸现的是两个民族的人‘在战场上的较量, } 生 就一直回荡着“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的时 是根据导演本人在感性和理性上的表现意 吠将军与孤女》 晚钟))o 、 《 ” 用电影来叙述历史, 女 代强音。 如果从1905年算起, 中国电影已经 图再安排过的。 因此 , 抗战题材的 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如果从1935年算起, 只能是特定历史话语中的历史。 二、 折射现 实: 中 日冲突— 国 共对 电影也就经历了“ 人民抗战”“ 、政治抗战” 和 抗战影片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 这100和70 峙— 台海关系 之比, 大概就是在中国战争类型片中, 抗战 “ 民族抗战” 三个阶段。 诚然 , 电影 以其所创造的“ 在场感” 与 题材电影所 占的比例。 我们耳熟能详的有: 首先是“ 人民抗战” 阶段。 始于1935 年 “ 想象性” 的高度融合, 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 电通影业公司” 出品, 许幸之导演的 风云 《 《 八百壮士) 《 . ) 塞上风云》 地道战》 地雷 “ ( . 、 《 儿女》终于, , 947年昆 仑影业公司出品, 蔡楚 类艺术千百年来一直难以克服的空间与时 战》 平原游击队》 小兵张嘎》 铁道游击 、 《 、 《 、 《 间、 视觉与听觉、 表现与再现相互分离的美 郑君里联合编导《 一江春水向东流》其 。 队》 血战台儿庄》 烈火金刚》 黄土地》 ( . ( . 、 《 、 生、 学矛盾, 然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决不是还原历 间著名的有:1937年费穆导演的《 联华交响 《 红高粱》( 战争子午线》 铁血昆仑》( 南 ,( ( . ,( 因为历史早已不可还原, 那么任何历史 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太行山上》 ;等。 ( . ( . 等 曲》1938年史东山编导的“ , 抗战三部曲”保 史 , 都要受制于创作的特定时 、 《 ,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著名电影评论 卫我们的土地》 好丈夫拜 ( 还我故乡》同 题材的艺术作品, 因为“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可 , 年应云卫导演白 吠八百壮士》 , 他在1940年还 代和现实, 家明振江少将说:“ 战争一经发生, 便开始成 古为今用” 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现实主 导演了 塞上风云》194 7年史东山编导的 以说“ 《 , 为战争电影的表现对象。 不同时代的人们根 电影理论家蓝爱国通过论证电 据各自的需要, 将同一场战争不断地搬上银 《 八千里路云和月祝这些影片以1945年抗战 义美学原则。 影戏” 电影” 到“ 的演变, 指出: 胜利为前后阶段, 前期的记实性的居多, 以 影历程的由“ 幕。 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已经百余次被我们 ” “ 当我们今天改影戏为电影时, 我们突出的 八百壮士》 为代表 , 紧紧追踪时代风云 , 反 不同时代的导演再现于银幕 , 它们已形成了 《 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方 映战争事件 , 表现出了中华儿女不可屈服的 是电影的机械化特征, 有关‘ 本鬼子” 太阳旗”“ 旧 和“ 、中国军民” 和 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于任何传统既有的 后期的反思性的居多, 《 以 一江春 式 , “ 青纱帐” 等类型化的记忆和概念 , 那么, 我 伟大精神, 从而也就具备了现代文化的独有特 为代表, 表现了这场战争灾难给 方式 , 们的抗战电影究竟是要叙述历史, 还是折射 水向东流》 征— 一种现代人的思想、 文化、 性格的表 中国人民的普通家庭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 现实? 抑或是其他。 综观七十年的抗战题材 现手段。 ”中国电影的几代导演就借助“ 抗 伤。 的电影历史 , 笔者认为:它们呈现为三种类 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 , 从一个侧面 型, 而每一种又分为三个阶段。 其次是“ 政治抗战” 阶段。 始于195 1年 日战争” 亚洲和世界七十年的风云变 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史东山导演的 新儿 折射出了中国、 《 一、 叙述 历史:人 民抗战— 政 治抗 女英雄传》终于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 幻。 , 战— 民族抗战 首先是对应于“ 人民抗战” 阶段的“ 中日 品、 董克娜导演的《 烽火少年》其间著名的 , 的现状。 从十九世纪末的“ 甲午海战” 冲突 ” 有:( 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柳堡的 ( 、 、 毫无疑 问, 惜助现代科技电影是迄今 故事》 东进序曲》 小兵张嘎》 地道战》 ( . ( . ( . 、 以来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为止记录历史的首选 式 , 可是这种记录决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中图分类号 :T 9 0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卜0 1 3 8 — 0 1

抗战阶段 “ 国防电影”的历 史观
三、改革开放后抗战 电影 出现新倾 向新思想
7 O 年 代 , 中 日关 系得 到 改 善 。 到 了新 时 期 , 中 E l 关 系
《 戏剧之家 》2 0 1 6年第 1 1( 产抗 战题材 电影历史观 的考量
沈 瑶 ,李 响
( 天津 师 范大 学 天 津 3 0 0 3 8 7)
【 摘 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 了铭记历史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 0 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创作 了大量
他 愚 昧 胆 怯 ,没 有 头 脑 ,影 片 最后 马大 三死 在 了他 曾亲 手 喂 民族 统 一 战线 的形 成 ,起 到 了一 定 的推 动 作 用 。 吃 喂 喝 的 日本 战 俘 手 上 ,实 为 一 种 悲哀 。不 得 不 说 ,这 部 影 ( 二 )全 面 抗 战 阶段 。这 一 阶段 ,在 大 后 方 出现 了直 接 表 现抗 战 的故 事 片 , 比如 武 汉 时 期 的 《 保 卫 我 们 的 土 地 》《 热 片 深 刻 挖 掘 了 国 民劣 根 性 ,思 想 上 也深 入 国 民性 的深 层 意 识 中 。此 外 ,随 着 历 史 观 和 两 党 关 系 的 改 善 ,反 映 国 民 党正 面 血 忠魂 》 《 八百壮 士 》;重庆 时期 的 《 塞上风云 》 《 孤城喋 血》《 中华 儿女 》等 ;这一 时期 电影创作主要 围绕 民族战争 战场 抗 战 的故 事 片 也 有 一 些 佳 作 。人 们 欣 喜 地发 现 ,近 几年 的抗 战题 材 电影 中 , 国军 在 正 面 战 场 上 的 贡 献也 渐渐 显 现 , 这 一 主 题 展 开 。 最值 得 一 提 的抗 日电影 是 史 诗 级 电影 《 一江 片面 强 调 游 击 的这 种 历 史 观 的影 片 逐 渐 减 少 。 春 水 向 东 流 》。 这部 影 片把 抗 战前 后 将 近 十年 间 的复 杂 社 会 而 一 些 对 抗 战 的 新 思 考 新 倾 向 在 近 几 年 的 作 品 中更 是 生 活 ,浓缩 到 一 个 家庭 的 变迁 之 中 ,从 备 受 争 议 的男 性 形 象 日益 突 出 , 《 南 京 ,南 京 》试 图 站 在 日本 人 的 角 度 去来 理 解 的 转 变 ,不难 看 出这 部影 片从 真正 意义 上 开 始 对 中华 民族 的 这 场 战争 。 《 金 陵 十 三 钗 》试 图 从 盟 国的 角 度 ,让美 国人 介 劣 根 性 软 弱 性 做 出了 真 正 思 考 ,并 意识 到 只有 对 自己 的弱 点 人 中 日关 系 ,影 片 选 择 题 材 是 南 京 大 屠 杀 中 美 国 人 如 何 救 中 不 妥 协 ,对 侵 略 者 不 妥 协 ,整 个 民 族 才 有 希 望 。 《 一 江春 水 国人 。李安拍 的 《 色 ・ 戒 》,把战争放在背景上 ,表现的是 向东 流 》可 以说 是 第 一 部 抗 战 电影 对 民 族 自省 的 探 索 。 汉 奸 的情 感 ,尽 量 挖 掘 人 性 化 的一 面 。这 些 从 不 同 角 度 思 考

“十七年”抗战电影史观与类型化研究

“十七年”抗战电影史观与类型化研究

总的来说,“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写实主义风格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拓展视野,提升思想深度。对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及 其他类似的作品,应从其贴合生活实际的描写中找到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要 客观地看待其存在的局限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十七年文 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十七年”抗战电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观赏性和思想性。这些电影不 仅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为观众提供 了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并对后世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十七年”抗战电影中的优秀之作非常多,如《小兵张嘎》、 《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这些电影不仅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上出 色,而且在制作和技术方面也非常精湛。然而,我认为还有一些方面可以改进:
在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让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颖。同 时,他也是一位注重细节的作家,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的推进,他都 力求做到精细入微。
汪曾祺的作品中透露着一种平淡而真实的力量。他的作品既不浮华也不张扬, 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普 通人的喜怒哀乐,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平淡的 力量往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这些“十七年”新诗选本在当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见证了 新中国的发展和变革,也展现了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它们也为“人民 诗歌”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和诗歌创作的繁荣,“人民诗歌”仍然是一个 重要的主题。而“十七年”新诗选本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主题,以及对于当 代诗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评价这些选本的价值 和影响,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大众文化的政治性,二是红色题材影视剧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三是以《北平无战事》为例来谈历史观问题。

第一是大众文化的政治。

从80年代开始,以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等为代表的港台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内地,尽管这些“靡靡之音”不时被指责为黄色文化或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体现,但并没有阻止这股南来的清新之风刮遍大江南北。

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化改革的展开,新兴都市媒体成为大众文化全面勃兴的平台。

与此同时,这种市场化的媒体也被给予一种代表公众利益的、自由而独立的公共空间。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化成为文化生产的主流逻辑:一方面,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转型;另一方面,如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后工业大都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大众文化在内地的兴起有着清晰的文化地理学传播路径,80年代的港台文化深受日本文化影响,而日本文化又受到“二战”后以好莱坞电影、摇滚乐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影响。

如果考虑到80年代日本影视剧传入中国以及90年代好莱坞以分账大片的模式重新回到内地,这些曾经作为“冷战”对立面的文化形式,反而成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50-70年代形成的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工农兵文艺,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的大众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很特殊的文艺形态,大众文化是商业文化,依靠现代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原则组织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背后有一套文化工业系统来支撑。

大众文化的“政治”是一种非宣传的、非强制的、去政治化的文化,大众文化往往看起来没有强烈的政治诉求,讲述的都是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的故事;但这本身也是一种软政治、软价值观的表达,这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政治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众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一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消音器,对于成熟或正常的大众文化来说,其大众应该就是一个国家、社会里面的大多数人;大众文化一方面要触及到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地转移、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困境,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呈现出两幅面孔,很敏锐又很保守。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一、人性的复苏与人文主义关怀的凸显(一)小人物的着重刻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战题材电影有很强的政治性色彩,大部分作品千篇一律,将影片重点放在歌颂上,这个时期的影片着力刻画的是集体主义、革命牺牲精神,所以影片中的革命人物缺少正常人所拥有的性格,被政治化、脸谱化,过分拔高,高尚而又虚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人性渐渐得到了关注,越来越多的抗战片将镜头从集体和英勇伟岸的人物转移到了小人物上。

2009年,管虎导演的抗日题材影片《斗牛》受到好评,这部影片的主角不是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革命战士,而是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憨厚贫穷的村民牛儿。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抗战时期牛二守牛的故事。

战争的残酷、日军的兽性被一览无余展现的同时,我们也在牛二身上找到了重诺守信、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

影片对牛二的刻画,折射出了万千百姓的朴实诚善,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和胜利的曙光。

不得不说,《斗牛》是以小见大的成功范例。

(二)女性人物的提及与重视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是被忽视、透明化的存在。

在固有思想影响下,我国早期的抗战片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女性则只起陪衬作用。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作品《红高粱》将一部分关注点从男性移到女性身上,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

影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主要描写了以“我奶奶”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先辈们在红高粱这一片原始之地的生活和悲壮凄惨的故事。

《红高粱》是一部多种元素混合的电影,影片的最后“我奶奶”因抗日死在日寇枪炮之下。

“抗日”毫无疑问是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之一,除此之外,影片还有“我奶奶”持剪刀自卫、与“我爷爷”高粱地野合等情节。

影片塑造出的不单单是一个知晓民族大义的民族英雄形象,更是一个追求解放、渴望爱情、自由不羁的伟大女性形象。

比起单纯的抗日题材影片,《红高粱》无疑更加饱满丰富。

张艺谋的另外一部影片《金陵十三钗》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将焦点对准了女性,并且是出身卑微下贱的女性———妓女。

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探究

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探究

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探究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各类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

其中,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备受关注,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究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特点和影响。

一、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意义抗日胜利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对于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进行纪念的重要日子。

而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出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英勇抗日战士的致敬和对国家团结力量的赞美。

这些电影通过讲述抗战英雄的故事,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感受到国家的荣耀和团结的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特点1. 真实再现历史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以真实再现历史事件为基础,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档案和采访抗战老兵,电影创作者们努力呈现出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辛和伟大。

2. 强调人物情感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注重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通过展现英雄人物的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线索,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这些电影不仅是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也是对普通人情感的关注,通过英雄的形象,传递出家国情怀和人性的光辉。

3. 强调团结力量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强调团结力量的重要性。

这些电影以团结抗敌的精神为主线,展现了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和团结一心,以及各个群体和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这种团结力量的呈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导观众珍惜团结和和平的珍贵。

三、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影响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通过英雄人物的形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观众在观看这些电影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英雄的伟大和牺牲精神,也能够被激发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历史意识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意识。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电影与宣传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电影与宣传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电影与宣传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这场战争影响深远,而中国抗日电影在宣传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电影的形式与内容、电影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电影与宣传。

一、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侵略者的斗争,起始于1937年,结束于1945年。

这是一场中国人民自发发起的战争,中国军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如何向国内外展示抗日斗争的正义性和伟大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电影的形式与内容1. 题材广泛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电影创作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主流。

它们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战争、军事、家庭、爱情等,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抗战故事,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激励了人民的抗战情感。

2. 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传递战争的信息和宣传抗日情感,中国抗日电影采用了多样的形式。

既有集体的大型战争片,如《普通话走天下》、《大路边》等,也有反映抗日英雄的传记片,如《铁路英雄列传》、《晚来风急》等。

此外,还有一些以小说改编的影片,如巩汉林主演的《林则徐》等。

3. 内容呈现中国抗日电影在内容呈现上,既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描绘,也有对中国人民的赞美。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信念、顽强战斗的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忠诚。

电影中还展现了不同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民的参战形象,形象生动,深入人心。

三、电影对社会的影响1. 凝聚力和动员力中国抗日电影对于团结和凝聚中国人民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展现抗战英雄形象,激励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斗志,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同时,电影的宣传也起到了积极的动员作用,鼓励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中。

2. 国际影响力中国抗日电影同时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抗日战争的信息,弘扬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这些电影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的抗战形象被更多的国家了解和认同,增强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

3. 价值观塑造中国抗日电影还在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抗战电影重塑历史记忆的力量

中国抗战电影重塑历史记忆的力量

中国抗战电影重塑历史记忆的力量中国抗战电影是指以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它们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揭示历史真相等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和奋勇斗争的英勇事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的力量。

抗战电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性,更在于它们对历史记忆的重塑和传承。

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伟大精神和众多牺牲的英雄人物。

这种再现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苦难和付出,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中国抗战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英雄角色不仅具有崇高的品质和令人敬佩的行为,更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抗争意志。

通过展现他们的英雄事迹,抗战电影鼓舞了观众的斗志和自豪感,激发了人们面对困难时奋发向前的勇气。

同时,抗战电影也努力揭示历史的真相,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

在中国抗战期间,许多英雄的事迹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因此,电影成为了向观众传递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抗战电影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保护历史记忆的完整性。

中国抗战电影的成功也部分得益于其细腻的艺术品质。

这些电影以其精美的画面、精彩的表演和优秀的剧本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通过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观众更容易被电影所吸引,进而对抗战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在电影中,通过表演者们的演技以及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进入抗战场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到历史的厚重和悲壮。

中国抗战电影的重塑历史记忆的力量不仅仅在国内有所影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对于历史的态度和回忆。

许多经典的抗战电影通过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和赞誉,将中国抗战史册传递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视野中。

这种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综上所述,中国抗战电影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塑造英雄形象、揭示历史真相和展示艺术品质等方式,重塑了历史记忆。

抗日剧情片的艺术表达与历史记载

抗日剧情片的艺术表达与历史记载

抗日剧情片的艺术表达与历史记载抗日剧情片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既是艺术表达的载体,也是历史记载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角色的塑造,抗日剧情片不仅展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更传递了对抗日英雄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首先,抗日剧情片通过艺术表达,将历史事件再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剧情的铺陈和角色的塑造,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动荡的年代。

例如,《太阳照常升起》通过讲述一位普通农民的抗日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坚持与勇敢。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也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抗日剧情片作为历史记载的一种形式,通过影片中的细节和情节,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电影不仅展示了战争的硝烟和枪林弹雨,还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

例如,《晚春》通过讲述一对青年男女在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历史记载的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此外,抗日剧情片还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抗日英雄的形象和精神。

这些电影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在观众面前。

例如,《英雄儿女》通过讲述一对青年男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对抗日英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励了观众对正义和勇敢的追求。

然而,抗日剧情片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电影在追求观影效果和商业利益的同时,过于夸张和浪漫化了历史事件和英雄形象。

这种过度夸张的表现方式可能会让观众产生误解,对历史事件和英雄形象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因此,制作抗日剧情片时应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英雄形象的真实塑造,以确保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和对英雄的敬意。

综上所述,抗日剧情片作为艺术表达和历史记载的一种形式,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塑造角色形象,既展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又传递了对抗日英雄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初中生如何通过电影了解抗日历史

初中生如何通过电影了解抗日历史

初中生如何通过电影了解抗日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抗日历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铭记历史教训以及珍惜和平的重要一环。

电影作为一种生动且直观的艺术形式,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了解那段艰难岁月的窗口。

那么,初中生应该如何通过电影来了解抗日历史呢?首先,选择合适的电影至关重要。

初中生在选择抗日题材电影时,可以参考老师、家长的建议,或者查阅相关的影评和推荐。

一些经典的抗日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等,以其鲜明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了了解抗日历史的良好开端。

这些电影通过展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让观众对抗日斗争的艰难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初中生要带着思考去欣赏。

不能仅仅把电影当作一种娱乐,而要试图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人物情感和社会意义。

比如,在观看《地道战》时,可以思考为什么老百姓要挖地道来对抗敌人?地道战的战略意义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思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顽强抵抗精神。

同时,要注重电影中的细节。

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场景等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实。

例如,《南京!南京!》中对南京城沦陷后的场景刻画,破败的街道、惶恐的民众,这些细节能够让初中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观看完电影后,进行交流和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可以和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交流对电影中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

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能够进一步拓展对抗日历史的认识。

比如,对于电影《血战台儿庄》中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大家可以一起探讨这种英勇背后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此外,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抗日历史,还应该将电影中的内容与历史教材相结合。

历史教材提供了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框架,而电影则以生动的形式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丰富。

通过对比和印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2024年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范文

《2024年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范文

《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产战争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争片不仅仅是对战争历史的呈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感和集体记忆的映射。

本文将就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展开深入探讨。

二、历史重构的视角1. 历史的多元解读在国产战争片中,历史的多元解读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呈现战争,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这不仅包括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如士兵、军官、平民等,也包括对战争背景、社会环境、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解读。

2.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在历史重构的过程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

国产战争片往往通过艺术手法对历史进行再现,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同时,影片也会根据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虚构,以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1. 弘扬民族精神国产战争片通过呈现民族英雄的形象,弘扬了民族精神。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还展现了民族在战争中的团结和勇气。

这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传承历史文化国产战争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反思战争与和平国产战争片往往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引发观众对和平的向往。

影片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使观众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

同时,影片也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引发观众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四、案例分析以某部国产战争片为例,该片通过多元的历史解读和艺术化的历史再现,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事件呈现出来。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以及人们的信仰和追求。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此外,该片还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引发了观众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抗日战争历史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映

抗日战争历史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映

抗日战争历史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不仅在书籍中有着详尽的记载,也广泛地被搬上了大银幕。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形式,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还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民族精神的思考。

抗日战争历史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期的影片主要以宣传为主,强调抗日英雄形象的崇高,塑造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

例如,《英雄儿女》这部电影以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壮举。

这种类型的影片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激励了人们对于抗日战争的热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作品对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反映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真实的历史图景。

例如,《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深入揭示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暴行。

这种类型的影片不再只是简单地宣传英雄形象,而是试图通过真实的历史再现来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除了真实历史再现的影片,还有一些影视作品通过虚构故事来反映抗日战争历史。

这种类型的影片往往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命运的转折。

例如,《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群普通农民在抗日战争中奋起反抗的故事。

这种类型的影片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还能够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考。

抗日战争历史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再现,更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探索。

影视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对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分离和困境,探讨了个体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关系。

这种类型的影片通过情感的表达,引发观众对于历史事件的共鸣和思考。

总之,抗日战争历史在影视作品中的反映丰富多样,不仅有真实历史再现的影片,还有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虚构故事。

《2024年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范文

《2024年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范文

《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篇一一、引言国产战争片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更在文化传承、价值传播、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历史重构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为观众展现了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并在此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价值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重构的视角出发,探讨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

二、国产战争片的历史重构特点1.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国产战争片在展现历史时,往往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加工,国产战争片将战争年代的背景、人物形象、事件经过等呈现得栩栩如生,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

2. 多元视角的呈现国产战争片在展现历史时,往往从多个角度出发,呈现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和选择。

这种多元视角的呈现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从而对历史事件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1. 文化传承与弘扬国产战争片在展现历史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

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展现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等方式,国产战争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价值传播与引导国产战争片在价值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展现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国产战争片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国产战争片还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剧性,引导观众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3. 社会教育功能国产战争片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通过展现战争年代的生离死别、家国情怀、英勇抗争等,国产战争片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悲剧性。

同时,国产战争片还通过塑造正面形象、揭示反面形象等方式,让观众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在历史重构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为观众展现了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2024年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范文

《2024年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范文

《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篇一一、引言国产战争片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更在文化传承、价值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历史重构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在于通过艺术手法对历史进行解读与再创造,从而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表现、价值生成等方面,探讨国产战争片的价值所在。

二、历史背景与国产战争片的发展国产战争片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从早期的抗日战争题材,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国产战争片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历史命运和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产战争片不断吸收国际电影艺术的先进元素,使得影片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艺术表现与历史重构国产战争片在艺术表现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

在叙事结构上,国产战争片往往采用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更加丰富多元。

在人物塑造上,国产战争片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此外,国产战争片还通过运用先进的视觉技术,使得影片在视觉效果上更加震撼人心。

四、价值生成与文化传承在历史重构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国产战争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

2. 价值传播:国产战争片通过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传播了正义、勇敢、团结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 历史反思:国产战争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使观众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4. 艺术审美:国产战争片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创新与突破,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水平。

五、案例分析以某部国产战争片为例,该片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抗战电影反思报告

抗战电影反思报告

抗战电影反思报告1. 引言抗战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题材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宣传国家英雄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及传承历史记忆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群体的多元化,人们对于抗战电影的观影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本报告旨在对抗战电影进行反思,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于青年观众的影响。

2. 抗战电影的现状抗战电影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逐渐兴起,并且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生产和上映规模。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抗战电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2.1 多样化的题材传统的抗战电影大多以英雄模式为主,宣扬英勇抗战、英雄牺牲等主题。

然而,在当代中国电影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抗战电影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抗战经历,以及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种转变丰富了抗战电影的题材内容,并更好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

2.2 制作精良的作品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制作团队的专业化,抗战电影在制作上趋于精良。

无论是场景布置、服装道具还是特效处理,都能够很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2.3 年轻观众的增加随着中国年轻观众对于历史题材电影的兴趣日益增加,抗战电影开始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观众。

一方面,这是由于年轻观众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抗战电影制作上的新颖和年轻化。

3. 抗战电影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抗战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3.1 历史真实性不足一些抗战电影在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存在夸大或虚构的情况,导致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

有些电影过于追求商业化效果,忽略了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

3.2 教育功能有限抗战电影除了要满足商业需求,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

然而,部分抗战电影的教育功能并不明显,仅仅停留在纯粹的娱乐层面,缺乏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讲解和分析。

3.3 缺乏新鲜的创意尽管抗战电影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拓展和创新,但仍然存在缺乏新鲜创意的问题。

电影抗日战争观后感

电影抗日战争观后感

电影抗日战争观后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仅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对民族尊严和国家命运的抉择。

近年来,抗日战争成为了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电影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影像、音乐、剧情等多种元素,将人们带入到一个虚构的世界中,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了解那段历史的残酷和不易。

在抗日题材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而严肃的。

他们用非常真实的场景和细致入微的剧情叙述,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牺牲精神。

其中,有一些电影以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真实人物的故事,来展现抗日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和忠诚坚持;还有一些电影则以虚构的情节为基础,通过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来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抗日故事,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电影《南京!南京!》就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该片以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美国教员、一个日本军官和一个中国农民的视角,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血腥厮杀和人性的痛苦。

影片以其真实而残酷的镜头和深刻的剧情,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它不仅仅是一部描述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触动心灵的作品。

另外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是《湄公河行动》。

这部电影以湄公河上的抢劫案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公安机关与湄公河上的毒品交易集团展开斗争的故事。

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和刺激的场景,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影片中,中国公安队员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与湄公河上的犯罪分子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而中国影片的底色是残酷而真实的战争,相比之下,敌人对抗联军的又是如此猖獗,因此,这部电影更是唤醒了观众们对那个战争年代的回忆和沉思。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摘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之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进步和发展可谓是十分迅猛,中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之下的所占份额比重也越来越大,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增长速度都极其之快,特别最近几年商业片所占的比重可谓是不逊色于其他的电影大国,按照现在的电影发展规模与速率来看,中国市场有望在几年内赶上美国电影市场规模更甚超过美国电影市场规模。

是的,中国电影市场在茁壮成长,从电影上线率和观影人群增长率再到电影资本市场和电影经济发展,这些方方面面无一不昭示着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成为全球电影市场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但是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环境之下,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样很多,并且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这些问题限制着中国电影业的健康和繁荣发展,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市场上的规模如何扩大而是应该站在为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甚至是人性的角度上去反思我们的电影观念究竟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一、抗战题材电影分析(一)抗战电影的内在价值从电影价值的角度去思考,这场战争的背景极为丰富,日本的非正义侵略和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都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从历史角度的高度上这场战争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表达着中国在面对敌国外侮的时刻依然毫不惧怕那所谓的大日本帝国的入侵,用坚定勇敢的信念和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所以对于抗战题材的表现来说有极大的思考维度和灵魂触动的力量带给受众群体。

所以抗战题材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许多的电影制造者愿意去选择这样的题材去拍摄电影带给受众除娱乐性之外的深刻意义。

站在人性的高度上这类抗战题材可以呼唤人们心中所沉寂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更能让我们认识历史、回顾历史、铭记历史,懂得如何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的时候和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二)抗战电影观念变化抗战题材电影若依照时间轴的方式来进行分析的话,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作者:沈瑶李响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
【摘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铭记历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电影。

然而,电影是一门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艺术,随着国际形势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的历史观也在不断改变。

本文将从抗战阶段、1949-1978年及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来考量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

【关键词】抗战电影;历史观;阶段变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38-01
一、抗战阶段“国防电影”的历史观
关于抗战,准确来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应该开始计算。

1931-1937年被称为局部抗战阶段,1937-1945年被称为全面抗战阶段。

(一)局部抗战阶段。

在局部抗战阶段,因为国民政府当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所以制片公司不能直接提“抗战”“抗日”这些字眼儿,如有违反轻则镜头被剪掉,重则影片遭禁。

虽然很多影片表面不提抗日,但抗日的意图传达得非常鲜明。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防电影”。

在电影界,以1936年11月“联华”出品的《狼山喋血记》、“新华”1936年底出品的《壮志凌云》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的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国民政府,鼓舞群众的抗日激情,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全面抗战阶段。

这一阶段,在大后方出现了直接表现抗战的故事片,比如武汉时期的《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重庆时期的《塞上风云》《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民族战争这一主题展开。

最值得一提的抗日电影是史诗级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部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变迁之中,从备受争议的男性形象的转变,不难看出这部影片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软弱性做出了真正思考,并意识到只有对自己的弱点不妥协,对侵略者不妥协,整个民族才有希望。

《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是第一部抗战电影对民族自省的探索。

二、1949-1978年的抗战电影极具功利主义
1949年,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为了使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牢固而又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片面强调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而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相对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来说,片面强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即游击战的作用,而正面战场的丰功伟绩却荡然无存,因此形成了“裁剪历史,服务政治”的历史特点。

并且,为了过度强调英雄人物,塑造“高大全”的形象,侵略
者被丑化与贬低。

不忠于历史,以局部代全部,这一时期抗战的历史观发生了极大的偏差,使得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在国际上不被认可甚至被诟病。

但是,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来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民党极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共产党必须树立一个高大的统治地位来统领意识形态,因此,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与不忠于史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改革开放后抗战电影出现新倾向新思想
70年代,中日关系得到改善。

到了新时期,中日关系更加友好,当时电影界对“还拍不拍抗战片”展开过多次讨论,各厂对于拍抗战片都特别谨慎。

80年代出现了一批抗日战争反思片,这种反思片没有一味丑化敌人,影片的结尾都是归到“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要世代友好”这样一个主题上。

90年代以来,日本的极右翼势力在文化、教育、思想各界更为活跃,对地区安全和国家间关系造成的破坏,令人警觉和忧虑。

与之对应,中国也相继拍摄了一批控诉日军战争罪行的影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影片风格夸张,但也牺牲了某些真实性和合理性。

马大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同时,他的身上也有着中国农民的劣根性,他愚昧胆怯,没有头脑,影片最后马大三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战俘手上,实为一种悲哀。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深刻挖掘了国民劣根性,思想上也深入国民性的深层意识中。

此外,随着历史观和两党关系的改善,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故事片也有一些佳作。

人们欣喜地发现,近几年的抗战题材电影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也渐渐显现,片面强调游击的这种历史观的影片逐渐减少。

而一些对抗战的新思考新倾向在近几年的作品中更是日益突出,《南京,南京》试图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来理解这场战争。

《金陵十三钗》试图从盟国的角度,让美国人介入中日关系,影片选择题材是南京大屠杀中美国人如何救中国人。

李安拍的《色·戒》,把战争放在背景上,表现的是汉奸的情感,尽量挖掘人性化的一面。

这些从不同角度思考侵华战争的影片,让观众眼前一亮。

参考文献:
[1]吴小丽,徐生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1).
[4]史博公.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C].论文.
作者简介:
沈瑶(1996-),女,江苏南京人,汉族,本科在读,天津师范大学;
李响(1985-),男,天津人,汉族,实验师,硕士,天津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