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基于创新思维角度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器物方向为例

基于创新思维角度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器物方向为例

基于创新思维角度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器物方向为例摘要:通过分析陶瓷艺术设计(器物方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陶瓷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在教学模式推广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改进措施,以促进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19—(03)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s based on Innovative Thinking— Taking the Direction of Ceramic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Utensils as an Example1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是建立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品应用与推广上,强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再生性思维[1]。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从而推动艺术设计行业、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为了发现专业拔尖的优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2]。

创新思维有利于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设计自由和权力,并真正实行研究性教学。

1.1激发创造力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新颖、独特和非传统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观念、技术和表现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框架和模式,寻找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展现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1.2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创新性地思考问题,挑战既定的观念和传统的设计方式。

陶艺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

陶艺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

陶艺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陶艺课是我校的特色教学,它是我校的校本课程。

在多年的教学中,为了上好陶艺课,我不断学习、摸索、研究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陶热情。

陶艺课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情趣,拓宽了视野,特别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地提高。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许多学生制作了有新意的陶艺作品,我本人也在陶艺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大提高。

一、认识陶艺,感受陶艺魅力学生对陶瓷艺术比较陌生,于是我们就利用介绍陶瓷艺术的录象资料,向学生介绍陶艺的发展史,使学生知道陶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扬名天下,在世界上我国的陶瓷艺术,号称是第五大发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课堂上教师把许多优秀的中外陶艺作品图片展示给大家,让学生感受到美,萌发亲自动手创作的意识。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了解陶艺,热爱陶艺重要是要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美的熏陶。

教师还亲自动手做陶给学生看,不仅给学生视觉上的感受,还使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念头,为学生动手操作埋下了伏笔。

二、动手操作,体验制陶过程由于调动了学习热情,学生兴高采烈地想去制作,但是学生没有想到要想作好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保持学生的热情。

首先让学生触摸陶土,感受泥性,带领他们一点一点地走进制作天地。

首先,学习最基本的训练——做球。

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练习,由于做球是制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将学生分组训练,看谁在训练中又快又好。

这样大大提高了练习质量,使基础训练完成的很好,为后面的制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评价成果,享受成功喜悦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尊重、好评。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给学生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我将几个学生分为一组进行作品互评,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个性都得到了体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帅在点评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为激励学生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教师出示优秀作品图片,引发创新思维,启迪创作灵感。

学生的智慧很高。

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分析

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分析
在创新 文化 的侵 染下 ,当代大学生正在不 断地积 淀 自身的人 文素养 ,那 么创新教 育实践势必也 能在此过 程 中获得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在此大环境下 ,教师应 结合 时代发展态势 ,对创新教育进 行一次全面深 刻的认识 , 在 思 想层 面上 突破 局限 ,开放 传统 思想 ,接受 周 围的 新鲜 事物 ,转 变思维 ,把新 时代 的想 法 、理 念融 入 陶 艺课 程教 学活 动 中 ,构筑 现代 化教 育新 结构 。在此 基 础上 ,教师就可 以以此为基点 ,明确课 程教 学的定位 , 优 化 课程 设置 ,融人 一些 具有 时代 特色 的教 学 内容 , 并适 时 开展 相 应 的陶艺 艺术设 计 比赛 ,为课程 创新教 学提 供 条件 ,促 使课 程 教学活 动 学 活动 能够在 丰 富学 生知识 积 累 的基础上 ,渗透创新教育 ,以帮助学生开发创新思维 ,
发展专业能 力。 创新思维的内涵概述 创新思维 ,我们可 以将其通俗地理解为突破传统 习 惯所形成思维定势 的思维 活动 ,其是在主体创新意识 的


驱使下 。对知识 、信息进行重新加工 的思维组合 。实质 上 ,创新 思维也 是 有别 于常规 思维 方式 的 一种思 维活
( 一 ) 实践性原则
时还 能 够 以其 自身的 文化氛 围促 进我 国高校 教育 教学 实 力 的提 升 。在此 背景 下 ,如 何结 合创 新教 育 发展形
势 。从 社会 对 学生 的创 新发展 需 求 出发 和创 新思 维能 力 出发 。进行 陶艺课程教学 的革 新 ,将显得十分重要 。 因此 ,学校 应 充分 认识 到陶艺 课 程教 学与创 新教 育发
化产 物 ,其不 仅能 够扩 展 当代大 学 生的思 维 空间 ,同

陶艺教学尝试与思考

陶艺教学尝试与思考

陶艺教学尝试与思考青少年的思维活动特别活跃,特别富有幻想。

由于陶土是一种可塑性十分强的材料,加工和连接都十分方便。

学生通过加工和塑造,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富有创造成分的想象,从而激发探索陶土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

这样,眼、脑、手等三者方面的协调使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下面我谈谈关于陶艺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积累素材,大胆想象,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虽然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是毕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素材的积累却很局限,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很兴奋,拿到陶泥摆弄了一番,可最终也没个成型的出来。

让他们在教室里海阔天空地想象时,却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想。

”“我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样子。

”没有任何概念凭空想是空谈,拿张图片,太局限了,不如到外面的真实世界看一看,才能有更真实更贴切的理解。

我上《从心底接触自然》的时候,有一节课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技法做不同形态的叶子。

于是我事先带他们观察,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们都发现平时不曾留意的树叶原来有这么多不同,有的带着刺,有的被毛毛虫咬了个洞还微卷着,有的从树上落到地上展现出各种形态,有的半悬挂在树上似落不落……回到教室后他们心中对于树叶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充分开放了想象空间和思维模式,作品非常精彩、非常有个性。

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到室外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欣赏视频、图片、作品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提升对于事物多面性的认识。

比如《西部民居》一课,教材上只有几张简单的照片,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这些民居到底有什么特色,怎么办呢?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课前进行):分组进行搜集资料,越详细越好,最好图文并茂。

第二步: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分析。

每组利用讲解、图片展示、原理分析、徒手绘画的方式将本组民居的特点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第三步:选定一种或两种民居,用自己的方式将它构建出来。

探索中学陶艺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教案设计与改进

探索中学陶艺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教案设计与改进

探索中学陶艺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教案设计与改进中学陶艺课程作为一门融合审美、技能、文化、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陶艺教学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难点,例如教学受限于工具和材料、模式单一、教师讲解过程中语言表述不够具体易懂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陶艺课堂教学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新思路和方法。

一、陶艺教案设计的创新教案是陶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案的优化和创新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我们需要对陶艺教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寻求创新和改进方案。

1.更加注重实践操作陶艺教学应该贯穿实践操作,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案设计中,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设置几个具体的实践示范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互动交流、自主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陶艺的知识和技能。

2.突出创新和自主性创新和自主性是陶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案设计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

例如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或者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3.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陶艺教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龄段、性别、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差别。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设计更加符合他们背景和需求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在教学中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难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陶艺教育体验。

二、陶艺教学的改进1.引入数字化技术陶艺教学已经逐渐发展到数字化教育时代。

教师应该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设备来辅助教学。

例如可以使用数字化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线学习陶艺知识、欣赏优秀陶艺作品、进行解析和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多样化教学方法陶艺教育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

陶艺课程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陶艺课程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创作 及教学经验 , 以激发学生 的求 知欲 , 培养学 生的原创意识 ,
让他们焕发出个性的光芒 。 ( 二) 课程的建构缺乏开放性 。 课程建构上过于单一 , 缺乏时 代性 、 开放性 和兼 容性 , 教学 内容与其他学科关联性较 差 , 导致
在实践过程 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 , 将其运 用到实际操作 当 『 f l , 从
在高等教育改革 、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 , 高
师院校逐渐意识到陶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的重要性 ,很多 高校都设立 了陶艺工作室 ,以激发其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
的需要 、 兴趣等 因材施教 , 激发起 创新 意识 , 将传 统技艺和创新 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结合。 ( 一) 课程设置要有时代性 、 开放性和包容性 。 课程设置的改 变, 需要学生改变 以往 固定 的思维模式 , 具 备广阔 的视域 , 不仅 具备 丰富的理论知识 , 而且还有足够的创新理念 ; 不仅熟练 掌握
中学 到 的 有 限 的 陶瓷 史 知 识 ,匮 乏 陶 艺 创 作 与 相 关 学 科 知 识 融

合的能力 , 束缚 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师生互动 , 生生互动 , 将各种观点考虑在一起 , 总结 出新 的结 ( 三) 重视技艺学 习缺乏创新思维培养。美术学专业陶 艺课 论 , 从而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和学 习任务 ,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 程教学中偏重于技能 的训练 , 强调技法 的重要性 , 教学 目标 要求 论 ,
釉料 、 陶料的配方 , 还要对陶艺的制作过程 , 注意事项 、 细节 等了
然 于胸 。 ( 二) 教 学 过 程 中强 调 实践 与理 论 、 技术与原创并重 。 教 师 在
及动 手能力 。 但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 , 对学生进行创 造性思维 培养 时, 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笔者 根据 多年 的教 学经验 , 对 陶 艺课程在教学 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状予 以概括 。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思考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思考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思考摘要:陶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遗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足迹,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陶艺课程,不进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

在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需要基于创新思维培养,对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创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以教学改革为主旨,合理运用各类现代化手段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使教学模式能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

同时,陶艺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强调课内协调互动,要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重视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通过课堂实践做到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且能够深入体会陶艺的魅力,并以此做到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艺课程;创新策略引言现代陶艺教学的实践内涵非常丰富,陶艺教学的开展实施价值就是要加深学生针对经典陶艺作品的了解体会,并且鼓励生通过进行自主的陶艺制作来培养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当前阶段的课改转型思路下,现代陶艺的课程体系已经逐步丰富。

学生可通过全面参与到陶艺课程的课堂自主实践环节,有效提升独立探索以及自主操作的综合能力。

1陶艺课程的育人价值1.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的发展和学校、家庭对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劳动实践和劳动体验,对劳动的价值更是缺乏正确认识。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陶艺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体验到真实生活,感受到劳动的成功所创造的快乐。

陶艺课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锻炼手臂和手部的肌肉,从而提高精细动作技能。

学生的动手能力越强,技术水平越高,做出来的作品就越好。

比如,同样是使用搓泥球的方法制作一棵圣诞树,前两节课搓出来的泥球大的大,小的小,很不均匀,垒在一起也会有不少缝隙,造型出来不规则、不美观,第三节课,学生们基本都能将泥球搓得大小均匀,造型饱满、漂亮了很多,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少。

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5篇

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5篇

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5篇第一篇: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摘要:目前怎样有效解决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板块。

开设陶艺课程,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可以对其他的学科的教学产生辅助的作用。

为此,本文以创新思维作为叙述的切入点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为今后的陶艺课程的教学研发出新型教学的模式以及具体实践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艺课程教学引言因计算机技术、美术课程得到有效迅速的发展,从而使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大。

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正处于由过去的“知识型”、“技能型”的教学模式过渡至“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时期,这种过渡变化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均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1]。

如今,绝大多数的高校已经陆续增添了有关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陶艺课程。

这个科目重点强调了关于造型之类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视觉、触觉以及想象力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作用,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良好的优异感。

同时通过开设陶艺课程,使学生进行学习陶艺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二者相互结合一起。

一、创新思维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1.缺乏原创意识及国际视野在进行开设陶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缺失前瞻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选取过去由前人制定出来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只是反复强调工艺技术的一些知识内容及以模仿为主的几个学习方法。

这种内容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素质教育、新课改二者的实施均产生较大的阻碍。

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其可以学到只是传统技艺的一些表面上的技巧,而几乎很少可以涉及到国际上最新研?l出来的教学成果,这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创新理念的发挥。

在这种常规陈旧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只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按时完成的任务即可,这就严重地遏制了自己主观思想的发展[2]。

(完整word版)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完整word版)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泥"激趣以“陶”创新—-以陶艺教学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探内容摘要:关键词:陶艺培养创新思维在知识暴涨的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科技的带动下迅猛的发展。

社会要求的人才,已不仅仅是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而是要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就我们基础教育而言,更应努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回顾中国的教育历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核心思想就是创新,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

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含义已作了很明确的完整的界定,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为重点,培养“四有"新人。

学校在日益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探索,从各学科出发,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摆在的重要的位子.什么是创新意识?有人认为:创新意识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

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

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是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产生新的认识,最终形成创造新事物的意识。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根据我多年的陶艺教学经验和探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我是如何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优化教材,激发创新的意识.一场好看的电影,必有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情境。

我们的陶艺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导演在编导一场电影。

我想要吸引我们的观众——学生,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老师正确的利用教材和使用教材。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一、引言陶艺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它融合了艺术、工艺和设计的多种元素,通过对陶土的塑造和烧制,创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

陶艺的造型形态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陶艺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其中创新性思维在陶艺造型形态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创新性思维的角度探讨陶艺造型形态的研究,通过对陶艺的创新性思维的分析,探讨陶艺造型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二、创新性思维在陶艺造型形态中的作用1. 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我们需要明确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创新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创造新领域时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思考方式。

在陶艺造型形态的研究中,创新性思维不仅仅是对传统造型形式的突破和创新,更是对艺术理念和审美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创造。

创新性思维在陶艺造型形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创新性思维能够激发陶艺师对传统造型形式的重新思考,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和符号语言;创新性思维能够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悟,从而丰富和深化陶艺的造型形态。

1.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陶艺造型形态的研究中,创新性思维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深化。

传统的造型形式和技艺是陶艺的根基,但在当代社会,面对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和文化环境,单纯的传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创新性思维来传承和发展传统的造型形态。

2.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陶艺制作的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创新性思维在陶艺造型形态的研究中也必然与科技有机融合。

科技的进步可以为陶艺师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悟。

3. 多元文化的借鉴与交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

陶艺造型形态的研究也需要通过创新性思维来借鉴和融合不同文化的艺术元素,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的陶艺作品。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摘要: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陶艺开始以独特的方式在现代化艺术思潮中成长起来,然后以特有的材料和艺术语言,用于表述创作者的感情。

受到当代审美的影响,现代陶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以传统化的“观赏性”为主,重点在于体现其内在的艺术精神,给予观者无限的遐想。

对此,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出发,重点探讨了陶瓷造型的创新性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以期为我国现代陶艺、生活陶艺和日用陶瓷的造型创新设计实践和陶艺创新性教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艺造型;陶艺形态陶艺作品的造型是其最重要的审美因素,尤其是对现代陶艺而言。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陶艺的装饰只是造型的补充,只有在造型不能完全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时,才借助色彩、肌理、图案等等装饰元素进行补充和强化。

因此,造型形态是陶艺,尤其是现代陶艺作品审美的核心要素。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陶艺造型形态的审美特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些符号化的陶艺造型形态渐渐引起了审美疲劳,不能引起观者的心理震撼与思考。

而利用现代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手法要求陶艺家不仅是在思维上进行创新,还对设计手法进行相应的解读,这样才能突破常规、求新求异、开拓观念,推动我国陶艺教育的发展,提升陶艺作品的艺术水准,提高我国在世界陶艺界的地位。

一、概念(一)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也称创新性设计思维,它的定义普遍统一,在思维活动中,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效果,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探索,知识的积累,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推理、想象和一些自觉活动。

同样,创新性设计思维也具备一定的新颖性,无论是在思路的选择,或者是在思考的结论中,都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去有一些全新的看法和见解。

(二)陶艺造型形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的领域中,造型是陶艺存在的最直观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陶艺创新性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从传统化的角度来看,一般的规则主要是按照对称视觉平衡为主,但是陶艺却不一样,不会非常刻意的强调有序、比例和高度的统一,而是将重点放置在挖掘各种空间形态中,有时候还会有意的去造成一些残缺和变形。

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型教学与实践研究——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型教学与实践研究——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摘要]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伴随中西交往越来越频繁,陶瓷工艺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为满足客户与市场发展所需,各大高校设置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与陶瓷有关的基础课程,比如产品设计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性,故而主要针对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创新型教学和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创新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1-0029-04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型教学与实践研究①———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廖志英(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我国诸多学校在陶瓷产业集群下,设置了和陶瓷产品设计有关的课程,培养产业经济服务创新人才。

而当前陶瓷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市场需求持续改变,在突出功能的同时,追求艺术效果呈现,如此才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品质的追求。

过去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主要是任课教师讲解理论和基本技法,学生完成技法训练,学生产品设计能力无法满足市场所需。

据此,陶瓷产品设计课程需要持续进行改革与创新,如此才能实现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理论基础陶瓷产品为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型产物,其不但是物质产品,而且是精神产品,是功能和形式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陶瓷制品造型与装饰、釉色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陶瓷最为单纯、神秘,该形态结构为简洁的集合体,是社会早期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利于认识时代文化背景与国家民族精神。

(一)新艺术运动在1900年左右,将法国作为中心,牵涉十多个欧美国家的新艺术运动,将设计引到了浪漫主义时代,突出艺术创作感知以及想象力。

设计师把几何形功能主义造型和曲线形植物纹饰相融。

功能结构科学,造型简单。

新艺术运动牵涉的陶瓷设计,一定程度上被人们看作装饰艺术的艺术品,从而引起了陶瓷产品设计观念的改变,有时代与审美意义。

(二)有机功能主义来自北欧的有机功能主义理论,发展成影响力较大的设计思潮,相对理想设计来说,有机功能主义主张在设计当中运用更高情商,也就是在造型形态当中增加自然、生物之感,赋予产品造型柔顺和自然的有机形态。

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摘要】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以及探索跨学科联动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详述各种创新教育实践的方式及成果,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行评估。

为未来教学改进提出建议,以推动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走向更加创新和有效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当下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陶瓷生产技术课程、创新教育、现代科技、项目式教学、实践环节、创新思维、跨学科联动、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改进。

1. 引言1.1 课程教学背景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是传统工艺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材料选择以及技术要点等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陶瓷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也需要跟进相应的变化。

目前,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背景主要包括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对陶瓷制作的兴趣与需求、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与趋势等方面。

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背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对现代陶瓷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对陶瓷制作的兴趣与需求也是教学背景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陶瓷制品作为具有独特魅力和实用性的产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学生对陶瓷制作技术的学习需求也因此增加,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实际生产和市场需求。

1.2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未来所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陶瓷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激励他们探索未知领域、挑战自我。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摘要】这篇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通过分析陶艺创作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创新性思维在陶艺制作中的应用,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然后,提出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展示具体实例。

总结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的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艺创作中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为陶艺界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陶艺、创新性思维、造型形态、研究、创作、方法、案例分析、成果、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引入创新性思维,陶艺制作者可以突破传统的局限,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创作出更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陶艺才能够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不足和案例,展示创新性思维在陶艺制作中的应用和效果,最终总结出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的成果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可以为陶艺制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推动陶艺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艺作为传统手工艺之一,其制作过程和技艺需要不断更新和革新。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研究能够促进传统陶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动陶艺产业的发展。

陶艺制作是一项需要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感知的活动,通过研究创新性思维在陶艺制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陶艺师的设计水平和技术能力,丰富陶艺作品的造型形态。

通过对现有陶艺造型形态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促进陶艺制作的创新发展。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方法的探讨将为陶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陶艺制作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传统陶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提高陶艺师的创作水平和技术能力,为陶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基于创新思维视角的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创新思维视角的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教学实践[摘 要]陶瓷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陶瓷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同时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法。

基于创新思维视角的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顺应当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趋势,有效推动陶瓷艺术教育走向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基于此,首先分别概述了创新思维与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接着阐述了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然后论述了创新思维在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最后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陶艺设计实践创作和跨学科融合的陶艺设计实践创作两个层面来剖析创新思维在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推动陶瓷艺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陶瓷艺术;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5-007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典.基于创新思维视角的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J].天工,2024(5):75-77.李 典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基于创新思维视角的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作者简介:李典(198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实验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一、创新思维与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概述(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全新的角度审视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不仅是关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创造,还包括对现有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及寻求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维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它要求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接纳来自不同领域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需要勇于接受风险和失败,它鼓励人们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即使可能会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继续尝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强调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它要求人们能够随时调整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创新思维鼓励人们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领域,从而为创新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动力。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

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从陶器的形态特征和创意上看,创新性思维在陶艺造型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并且与陶艺形态的结构密切相关。

要想在陶艺造型中实现创新性思维,首先对于陶器的造型基本特征需要有所了解。

通常认为,陶器的造型要照顾到外形的美观性、实用性和形态的各种细节。

所有这些因素,必须同步考虑、综合运用,才能够构成一个完美的陶艺作品。

创新性思维的运用,就是通过对陶器的造型细节进行巧妙地设计,打破常规固有思维,创造出全新的造型形态。

这种创新的设计必须要基于对于原有传统造型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于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认知。

同时,掌握好陶器的造型手法和相关技术,也是很重要的。

在陶艺造型上,创新的重点往往在于陶器的外形和纹饰上。

对于外形的创新,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整体造型的独特性,二是细节方面的微调。

通过运用形状、大小、高低、曲线等设计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打破常规的造型形式,创造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形态。

同时,在细节设计上,也可以通过加入突出的凸起、凹陷、圆弧等创意点,增加陶器的美观性和独特性,打破平凡和单调的造型风格,这样的造型通常是颇受欢迎的。

除了外形的创新,陶器的纹饰设计也是陶艺造型的一个关键要素。

从传统到现代,纹饰的用法不断被创新和换代,造型也应该随之改变。

在纹饰造型设计时,可以运用对称、相对、错落等各种形式,凸显出纹饰的美感和独特性。

同时,利用巧妙的细节处理,例如不同方向的线条相间使用、不同粗细的画笔,也可以使造型更加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除此之外,利用精细的雕花和图案设计,也能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给观赏者深刻的视觉体验。

在创新性思维的运用中,除了以上的设计要素,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材质和工艺进行创新。

不同的陶瓷原料、分类烧制工艺和表面装饰技术等,也能够使得成品具有不同的纹理和色彩,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综上所述,基于创新性思维的陶艺造型形态研究,既需要对于传统造型的深刻理解,又需要挖掘各种创新要素进行巧妙的设计与运用。

开发创意陶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

开发创意陶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

开发创意陶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示例文章篇一:哇塞,你们知道吗?陶艺可太有趣啦!在我们幼儿园里,老师们开启了一场超级好玩的创意陶艺之旅,就是为了培养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创新意识呢。

就像搭积木一样,陶艺能让我们用小手把泥巴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好多软软的泥巴,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

有一次,我们一起做小杯子。

我心里想着:“我要做一个超级特别的杯子,和别人都不一样!”我就开始动手啦,先把泥巴揉成一团,然后慢慢捏出杯子的形状。

可是,哎呀,泥巴太软了,杯子总是歪歪扭扭的。

我着急地叫起来:“老师,我的杯子不听话!”老师笑着走过来,温柔地说:“别着急,宝贝,你再试试轻轻地调整一下。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杯子终于有点样子啦。

还有个小伙伴,他想做一个小房子,结果做出来像个小城堡,他高兴得又蹦又跳:“看呀,我的城堡多漂亮!”我们做陶艺的时候,可认真啦!每个人都像是小艺术家,脑袋里装满了奇奇怪怪的想法。

通过做陶艺,我发现自己变得更爱动脑筋啦。

以前遇到难题我可能会哭鼻子,现在我会想:“就像做陶艺一样,多试试肯定能行!”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吗?只要勇敢尝试,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觉得创意陶艺真的太棒啦!它让我们的小手变得更巧,脑袋变得更聪明,还让我们学会勇敢地创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你们说,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应该多多开展呀?示例文章篇二:哎呀,说起陶艺,那可真是太有趣啦!我们幼儿园呀,专门开设了陶艺课,小朋友们可喜欢啦!每次上课,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还记得第一次上陶艺课的时候,老师把一堆泥巴放到我们面前,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

有个小朋友还问:“这能变成好玩的东西吗?”老师笑着说:“当然能啦,只要你们开动小脑袋,就能创造出奇迹!”于是,我们就开始动手啦!有的小朋友想做一个小碗,有的想做一个小杯子。

我呢,一开始想做个小房子,可是做着做着,就觉得不好看,又改成了一个小娃娃。

我旁边的小明可认真啦,他一直在努力地做他的小碗,小脸都快贴到泥巴上了,嘴里还嘟囔着:“哎呀,怎么总是做不好呀!”我就鼓励他说:“别着急,慢慢来,肯定能行的!”在做陶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可多啦。

中学陶艺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探究

中学陶艺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探究

中学陶艺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探究美术是一门学生必要学习的科目,传统的教师都认为美术教学并不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美术科目主要作为一种娱乐放松型科目,对其缺少重视程度,忽视对学生的美术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在美术的熏陶下提升综合审美能力,陶冶自身情操,不断拓展学生的思想和创新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明白美术的教学意义以及取得的教学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开始挖掘美术的教育意义,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学内容,希望培养出具有思想、能力和知识共存的青少年。

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适合现代美术教学的方式,并进行综合论述。

标签:初中美术;陶艺课程;开展策略中国对于学生的培养立志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兼顾教育,美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科目,需要教师注重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新的思维进行能力的延伸与传承。

陶艺应用是一门艺术课程,通过陶泥的制作和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逐渐掌握美术的真谛,有效的借助陶泥艺术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

初中阶段的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教学思想展开教学任务,丰富课堂的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多样性的教学可以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推动学生不断前进。

一、借助多媒体展开陶艺介绍,突出教学艺术性为了更好的提升中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展开艺术知识的学习,丰富思想和能力,教师需要借助趣味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挖掘学生的思想,放飞思想,接受艺术的洗礼。

多媒体是目前教学常见的方式,能够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展开艺术介绍和知识教学,以清晰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内容,提高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真实的感受艺术。

陶艺中涉及的艺术具有教学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开图片展示,分析其中艺术知识和思想,帮助学生建设一定的艺术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为学生寻找一些陶艺作品照片,让学生通过典型的陶艺作品展开分析,依靠自己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进行理解和感悟,并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书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着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进行表达,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生能够发现不同的思想和理解,逐渐刷新自己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摘要:本文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着重探究如何以“创新思维”为主导,通过“陶艺”课程的独特教学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凝练出集创新性、知识性、技能性和趣味性成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同时,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关键词:陶艺课程教学;创新思维;新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和美术学科的升级,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新的环境下,高等美术教育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型”、“素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在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许多高校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陶艺”课程。

该课程十分强调“造型”能力,由于它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和易产生成就感等诸多优势,因而深受学生们的亲睐。

尽管如此,如何调动学生的潜能,提高创造力,并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创新实践转变成“能力”和“素质”,长期以来是“陶艺”课程乃至高等美术教育探讨的焦点。

一、“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缺失的现状在当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纷纷意识到“陶艺”这一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于是许多高校开始设立了专门的“陶艺”工作室,对非陶艺专业的学生设置“陶艺”课程,以期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这一教学模式和操作方法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强调技术性和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创新性和拓展性的重视。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交流共识,现将目前高校“陶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创新思维”缺失的现状,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 原创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匮乏高校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往往缺乏国际性前瞻目光,一味地“敝帚自珍”或投其所好地盲目照搬。

在教学中,主要依据前人探索的既定成果安排教学内容,强调以工艺技术的掌握和“传统经典”摹仿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虽说传统的沿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却也姑息了一味模仿、食古不化的恶习。

多数只学到传统技艺的皮毛,没有汲取国际当代陶艺的创新成果,严重缺乏“原创”的朝气。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创新意识,也没了“自我”。

因此,目前这种“陶艺”教学模式亟待彻底反思,必须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充分借鉴中外“陶艺”创作和教学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2. 课程建构缺乏开放性和兼容性课程的建构十分单一,缺乏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教学内容也与其它学科关联性较差,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力。

加之课时数过少,学习技巧已自顾不暇,根本无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训。

此外,美术专业的学生,通常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绘画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工艺美术史中学习的有限陶瓷知识,特别欠缺以“创新思维”主导的陶艺创作与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

3. 重视技能学习,忽视思维培养美术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偏重于技能的训练,强调技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原料属性、成型方法、装饰技法,如:手捏法、拉坯法、刮划法、粘贴法、施釉法等,缺乏针对学生直觉、推理、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

评价标准也片面地强调陶瓷的技术之美,忽视学生通过感其质、掂其量、悟其性创造出来的,融入陶瓷中的生命之美、情感之美。

错误地传达了技术表达胜过观念创新的指导思想,从而使作品与产品之间缺失了本质的区别。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把制陶、烧陶的技术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占用了大量课时,也使观念创新内容无法展开。

此外,在多数国人眼中,“陶艺”被划归到工艺品或工艺美术范畴,并长期遵循实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而“陶艺”审美则以严格、规矩、精美为评判标准,其实,这就是以技术美作为“陶艺”的审美标准。

这一标准严重影响和固化了学生的审美观念,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4. 教与学的沟通缺少互动性机制尽管不少教育者呼吁在艺术教育中导入启发式“创新思维”,然而,目前的“陶艺”课程教学仍没摆脱”灌输”的模式。

针对美术专业的“陶艺”课程往往缺少互动性,教师便是课程的“权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被奉为“真理”和“标准”。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严重缺少批判性反思和探索性精神。

可悲的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对老师言听计从,模仿其风格成为天经地义。

老师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风格来衡量学生作品的优劣,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过多参与和影响学生多样性的创作风格和独立性思考。

二、“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陶艺”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上(如: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烧成方式等)均能呈现出理念高于行为、创新胜于规范、过程重于结果的特点。

陶艺制作过程要求双手与工具协调使用,手的动作刺激了脑细胞,并促进大脑的运作,使擅长“逻辑思维”的左脑与擅长“感性思维”的右脑交替使用,发挥最大效能。

“陶艺制作”不仅提高了双手的灵敏度,而且丰富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创作所要求的个性、动感、力度、速度感的表达,也非常有利于启发开放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如:头脑风暴法、逆向思维法、隐喻思维法、打散重构法、异质同构法等。

通过“眼、手、脑、心”的综合应用,“陶艺”课程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造型能力”,并为创新性、复合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途径。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学生形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重要阶段。

学生是未来的生力军和主人翁,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肩负着以其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加强对美术专业学生的“陶艺”教育,对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质尤为重要。

三、针对“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思考与实践由于高校“陶艺”课程中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因此改革已势在必行。

首先,必须改变以传统“灌输”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从“学”着手改革,将基于“教”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基于“学”为主的模式,即:由被动“教授”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教授“知识与技巧”转变为教授“思维与方法”。

同时,要注意“因才施教”,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在尊重他们的表现欲和个性化追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传统技艺手段与现代创意思维相结合;把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相融合。

基于这种思考,本人在多年“陶艺”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了一系列教学“新举措”,并已初见成效。

1. 教改新措施(1)课程设置遵从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思维定势,用广阔的视域和开放的心态去观察生活中的“形态”,并在造型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反复锤炼操作技能,并用创新思维去塑造“新形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性,实际上,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扮演“教练”而非“教师”的角色,通过启发思维、解惑问题和传授方法等手段,帮助学生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去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而在此期间,教师与学生的充分“沟通”则是“陶艺”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

(2)强调作品的原创性,通过“造型”整合所学知识。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做好示范性讲解,并身体力行,同时,应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去探索和创造“原创作品”。

“陶艺”课程的讲授,不仅要关注陶瓷制作技术与原理,而且还要聚焦陶瓷造型的规律和方法,并能学习和掌握古今中外的陶瓷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要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造型”这一复杂的过程,来整合所学的中外美术史、设计史、艺术概论、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素质。

此外,还带领学生参观国内和国际性陶艺展,考察国内的瓷厂和窑址,让学生从器物中感受“陶艺”的内在美感,创造形式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

(3)在教学环节上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作用。

“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摒弃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代之以启发性的互动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学生研讨、人境互动。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激发学生探究“陶艺创作”的兴趣,鼓励持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互相启发,师生相互启发、补充、促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双向积极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达到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提高创新能力、教学相长的目的。

(4)在实际操作中实施分组合作制,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实施分组合作制,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了分工协作和团队研讨的优势,并在造型过程中逐步强化“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个体和创作主题的差异性,以及“陶艺”制作程序的复杂性和交叉性,这便为“分组合作制”提供了契机。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分组合作制”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合作兴趣,一方面学会了尊重他人并与其合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团队的创造力量和优势。

同时,这种方式还了化解了学生短期内集中使用场地和设备的矛盾,有效地协调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2. 教学新成果多年来,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艺术思想、观念的交流与表述,即:提倡作为精神载体的材料语言和形式语言所带出的不同感觉方式、表现方式与思想、观念的结合,并贯穿于陶艺基础、技法与表现、实习创作和毕业创作一系列课程中,使学生得到在操作层面上的技术支持和感觉把握,从而形成了相对丰富而多元的创作思维和创作面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第二届湖北现代陶艺展”中我院有13名本科生入选,9人获奖,在近年的湖北省高校师生美术作品展中,也有多位学生的陶艺作品入选参展并有不俗的表现。

另外,从创作课中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作品范例,也较充分地体现出我院陶艺课程改革的特色和成果,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其积极的因素和闪光点:(1)造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体现。

从获奖作品来看,其完整性和形象的表现力方面足以证明同学们已具备了扎实的造型能力。

此外,在形象塑造和空间形态营造上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充分显示出了其能力上的优势。

不难看出,他们所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心灵相对应的形态语言和精神品格;他们所关注的不再是浮泛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将多元创意思维寄寓在造型中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意义。

作品注重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的表达,作者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思考,探索个性化的道路。

(2)传统资源、当代文化和自身经验的整合与转换。

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不满足已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当代文化,从社会变革的现实和个人成长的经历中提炼主题。

许多作品努力在传统和当代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关系和表现形式。

特别在传统资源的利用上做了广泛的探索和尝试。

他们已经意识到传统艺术中的很多内容还有待继承、发掘和拓展,有许多可以引导和启发当代艺术表现的东西还没被很好的利用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