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5•【字号】陕政发[2006]67号•【施行日期】2006.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陕政发〔2006〕67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反映了全省人民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为切实做好《纲要》的实施工作,省政府决定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地区。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应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一)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在《纲要》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二)落实责任主体。
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
同时,将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总人口控制四个约束性指标的责任直接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
(三)突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对《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从专项规划、指标、项目、改革等方面分解落实到职能部门。
十一五与十二五
回顾“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十一五”的规划,并从政治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和文化建设方面回顾了“十一五”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就要归结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也对“十二五”做出了期望。
关键词:规划成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正文一、十一五规划简介“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
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二、辉煌十一五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这些都得益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政治建设方面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改革。
被社会各界形象地称为“大部制改革”的这次改革,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十一五”期间,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大目标
在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4年翻一番,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国
际一流的文明大都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发展思路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打造
国际一流技术创新体系。
(2)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深化创新,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加强
财税、金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完善企业发展管理模式,拓展经济发展新
动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中小微企业发展比重,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及
创业集群成长。
(5)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节能环保减排能力,促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低碳生活方式。
三、预期成果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
历史低点,全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17 16:34:36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06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松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5•【字号】松政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6.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松政发〔2006〕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松原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要求,认真编制专项规划,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完成。
松原市人民政府2006年2月15日二OO六年二月十五日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精神,依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实际,制定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一)“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是建市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
2005年预计(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4亿元,年均递增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18.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33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4.2亿元,年均递增21.2%。
2.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
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5.6亿元、190.4亿元、79.4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1.7%、16.1%、1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6:43.7:23.7,调整到2005年的26.2:52.1:21.7。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云政发[2006]52号【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06.03.28【实施日期】2006.03.2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人民政府文件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云政发[2006]52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二00六年三月二十八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前言第一章“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第二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二、发展目标第三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打好扶贫攻坚战(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深化农村改革二、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三)优化发展六大优势产业链群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二)努力实现旅游业的新跨越(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五)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业(六)规范、有序发展房地产等服务业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能源(三)水利(四)信息化五、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构建空间开发战略布局及主体功能区(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四)建立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二)集约高效利用关键自然资源(三)强化能源节约(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五)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七、实施科教兴滇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优先发展教育(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三)加强科技进步八、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二)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九、构建平安和谐云南(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三)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四)加强公共安全建设(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七)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第四章“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06]19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06〕19号2006年2月28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各单位,中央驻甘各单位:《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20日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序言《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我省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突出政府工作重点和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是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规划。
政府将认真履行职责,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甘肃发展与改革大业,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要目标“十一五”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深化省情认识,抓住发展机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项目带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十一五”和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五规划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 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 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 程等。
公共服务 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劳 动力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 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公共文化和体育设 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就业服务,社区 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设施,安全生产 监管、煤矿安全监察设施及支撑体系,防 洪、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采煤沉陷区 治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生 态移民,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 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 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 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 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 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 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 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 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07•【字号】沪府发[2006]5号•【施行日期】2006.03.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沪府发〔2006〕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1月20日经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六年三月七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篇站在新的起点,明确奋斗目标第一章“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第二章“十一五”上海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第三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第四章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第二篇加强统筹协调,落实重点任务第五章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六章着力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创新体系第七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第八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第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第十章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第十一章全力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第十二章继续发挥好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第十三章实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突破第十四章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第十五章努力形成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第十六章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体系第三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规划目标第十七章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第十八章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序言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各部门、各区县共同编制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至二一年),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提出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规划。
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正确把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全区人民在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发展要求和“东部突破”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赶超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区形象明显提升。
“十五”计划实施顺利,大部分指标已提前一年完成计划。
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发展速度稳中加快。
特别是2002年以来,经济发展按照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2004年达到202亿元。
“十五”末,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7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列国家级开发区第7位,综合投资环境评价列第6位,是中国国家级园区十强之一,跃入强区行列。
“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3%,比计划高8.4个百分点,高于“九五”平均速度25.5个百分点。
“十五”末人均GDP达到18.2万元,高于“九五”末9.3万元;“十五”末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4.18亿元,年均增长38.5%,高于“九五”平均速度16.7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1亿元,年均增长26.7%,高于“九五”平均速度6.7个百分点。
2005年,万元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5.8%,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二)产品集群优势突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摘要)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 用 太 阳 能 、地 热 能 和 海 洋 能 。
综 合 冶 理 土壤 污 染 。 防冶 农 药 、化 肥 和 农 膜等 面 源 污
调 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按照控制总量 、淘
染 , 强 规 模 化 养 殖 场 污 染冶 理 。 进 农 村 生 活 垃圾 和 汰 落 后 、加 快 重 组 、提 升 水 平 的 原 则 ,加 快 调 整 原 材 加 推
约束 性 指 标 是 在 预 期 性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明 确 并 强
4
PROTECTI ON 2 O6,3B O
维普资讯
公
报
■——■■
百UL 芭 【
化了政 府责任 的指标 , 中央政 府在公 共服务和涉及 是 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 中央政府有关部 门提 出的 工作要 求。 政府要通过 合理配置 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 行政 力量 ,确保实现。
公
报
■—一 百 百诵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
( 于环 境 保 护 方 面的 内容摘 要 ) 关
指 导 原 则 和 发 展 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 国总 人 口控 制在 16 0 全 300
.亿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 生 万 人 。耕 地 保 有 量 保 持 12 公 顷 ,淡 水 、能 源 和 重
快速 发展 中又出现了一 些突出问题 : 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 缓 慢 ,能 源 资 源 消 耗 过 大 ,环 境 污 染 加 剧 。
“ 一 五 ” 时 期 经 漭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指 标 十
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温江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温江区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关于制定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计划实施概要(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7%,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71亿元,增长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58美元(汇率按1:8),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之列,2004年位居第68位。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8.6亿元,为2000年的9.7倍。
工业高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4%,2005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
财政收入增势迅猛,200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2.1亿元,为2000年的5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3.5:47.2:39.3调整为2005年的9.7:56.9:33.4。
(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初显成效“十五”期间,坚持用科学规划统领城乡建设。
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以下简称科技园)的发展规划、市级和区级重点镇等规划的编制。
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实现了撤县建区,完成了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形成了新城区建设骨架,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7.81%提高到2005年的44.1%(按户籍人口计算),2005年末城区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较2000年末扩大了8.38平方公里。
城乡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完成了成温邛公路温江段、光华大道温江段、芙蓉大道等建设工程;“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实现了城市公交覆盖全区所有镇和街办。
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8.6平方米,较2000年增加15.4平方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节选)
20 年 期 中国 篷 ・7・ O6 第4 2
维普资讯
视点 ・ 政策搋览
按照控制总量 、淘汰落后、加快重组 、提升水 平的原则 ,加快调整原材料工 业结构和布局,降低 消耗 , 减少污染,提高产 品档 次、技 术含 量和产 业集中度 。 第三篇 第三节 促进建材建筑 业健康发展 以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 生态环境 和提高产 品质 量档次为重点 ,促 推进工 业结构 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 和产 业升级。在有条件 的地 区发展 日 5 0 吨及 以上的新型干法水 泥,逐步 淘汰立窑 产 00 优化升级 等落后 生产能力。提 高玻璃 等建筑材料质 量及加工深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的新型建筑材料 、保 温材料 以 及 绿色装饰装修 材料 。 推进建 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 准体 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 制,发展建筑标准 件 ,推进施工机械化 ,提 高建筑质量。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 础和潜力 ,按 照发挥 比较优势 、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 等化基本公 共 服务的要求,逐 步形成主体 功能定位 清晰:东 中西 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 民生活水平差距趋 向缩 小的区
第 十 章 加 快 发展 高 技 术 产 业
按照产 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 的要求,加快促进 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 自主研发制 造延伸,推进 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引导形成 一批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先导产业 、一批集聚效应突 出的产业 基地 、一批跨国高技术企 业和 一批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 品牌 。 第三篇 第四节 发展新 材料产业 围绕信息 、生物、航 空航天、重大装备 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 ,重点 推进工业结构 发展特 种功 能材料、高性 能结构材料 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 ,建立和完善新材料 优化升级 创新体 系。
规划的格式和范文
规划的格式和范文一、规划的含义规划是一种时间跨度长(5年以上)、范围广、内容比较概括的投资计划。
如《福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沪东重型机械厂发展十年规划(2021-2021))、(华西村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
二、规划的特点(一)时间跨度大一般的工作计划,大都以年为计,如《xx市政府2021年经济发展计划》、《xx 省环保局2021年工作计划》。
而规划的时间界限一般在5一10年,如《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内容概括性强因为时间跨度大,因此规划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等比一般投资计划概括性要强,不可能像计划那样具体,更不即便落实到基层车间班组。
规划提出的措施也比较原则。
(三)内容当更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发展规划安排的任务和措施都在5年以上,因此必须提高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和决策的质量,并在科学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的具体内容。
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没有深谋远虑、洞察未来的能力,规划的内容就会脱离实际,就会与客观氛围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推进距离,这样的可行性研究就失去了指导工作的价值。
(四)与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配合使用,形成综合滚动管理模式规划是一种汇编的文件,提出阐明的目标时间长而且包含范围广,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大连市(2021-2021)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以后,具体的部门还要形成2OO6、2021. 2021年等各年的计划,以及五年来工业、农业、环保、教育、市政与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与计划,形成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滚动管理综合生效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划任务的落实。
三、规划的内容与结构规划由和正文组成。
(一)标题规划的标题计量单位包括规划制作单位名称、规划内容、规划时限和文种共同组成,如《广东省疾病防洽教育工作1一年规划(2021-2021)(二)正文1.背景分析和指导思想这是制定规划的依据,因此不能简单地罗列,而应认真地分析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并拟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或使规划自然科学提出的目标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6.17•【字号】•【施行日期】2008.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各有关省直部门,各省辖市、扩权县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按照《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我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上报省政府。
为切实搞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意义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评估重点各有关部门中期评估的内容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纲要》提出的30个主要规划指标特别是8个约束性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指标实现的速度、完成五年目标的趋势判断等。
对其中各方面普遍关注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和耕地保有量3个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二)对《纲要》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点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为完成任务采取的政策措施、建设的重大工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XX年1月22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十一五”期间(20XX-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湖南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中部崛起机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目标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工业化现实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新兴产业指导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四、服务业五、基础设施六、区域发展壮大特色服务业建立内外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生产服务业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丰富生活服务业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设施网络七、科教兴湘八、资源环境九、和谐社会推进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视人口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建设人才强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十、对外开放十一、体制改革十二、规划实施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外经外贸水平加快所有制结构改革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目标1、现实基础“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预计20XX年GDP达到6500亿元(“十五”数据均为预计数),年均增长10.2%,人均GDP达到10460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738亿元,年均增长18.1%,在20XX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已成功跨越总体小康阶段,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21.3:39.6:39.1调整为19.5:40.8:39.7。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2207亿元,年均增长12.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年均增长25%。
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7%。
长株潭地区GDP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8%,湘西地区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0亿元,年均增长17.6 %。
交通、能源、水利、城建、信息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新增高速公路954公里,铁路270公里,发电装机471万千瓦,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50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0168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19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13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5950吨,光缆12.4万公里。
整修加固长江干堤142公里,完成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5座。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
——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市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
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和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8.7%和50.5%。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XX年进出口总额60.1亿美元,年均增长21.8%;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引进内资1778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实力明显提高,科技开发应用和高技术产业化机制初步建立,五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780项,取得首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8%。
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
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增长5.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00元,年均增长9%。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55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0亿元,年均增长11.7%,物价总水平年均上涨1.7%。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十五”期间,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非典疫情等挑战,努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些都为“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将保持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和进行国际合作。
从国内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为又快又好地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泛珠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为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日益健全,将为加快发展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
我省人均GDP已跨过1000美元重要关口,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开始从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从注重量的增加趋向注重质的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长株潭城市群不断壮大,湘西地区深度开发,将为协调区域发展开创新的局面;“三化”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
我省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经济融合、贸易往来、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
随着国内区域格局加速调整,各地区竞相加快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我省拓展市场空间的难度加大。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加速上升,我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及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我省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阶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我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更高。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省情,着眼全局,抢抓机遇,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综合省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努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指导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认真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始终把握5个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以众多的县域经济增长点,辐射广大农村,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强工业,做优农业,提升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投资方向,增加有效供给,努力扩大消费,实现结构合理、和谐高效地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产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集约使用,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抓住行政体制改革这个关键环节,着力建立推进各项改革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
——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湖南”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体察民情、维护民安、丰富民乐、排解民忧,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发展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
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XX年,总量突破1万亿元,力争缩小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财政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6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0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44.5:41.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
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
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70%左右。
——经济效率。
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公共服务。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3年保留率超过95%,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5%和25%左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80%。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
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